2008江苏高考语文最新信息通报会纪要 会议主题:2008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最新变化、试卷结构、新课程高考复习的有效性和针 对性 会议时间:2008年3月1日一3月2日 会议地点: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怡芳报告厅 组织单位:江苏新课程考试研究中心与南京昕之翔文化教育发展公司 会议纪要 1、2008年3月2日上午 吴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高考命题组组长):关于《2008语文考试说明》的最新信息和 试卷结构的细节变化 新课程标准内容在试卷上的体现 试卷上的的选考和必考与教材的选修和必修不接轨。 08高考相对于以前有变化,但变化不大,是对过去语文的承接与发展 读是基础,作文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提高,但一些学生的阅读习惯太差,因之与高考挂钩较强 需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试卷的结构性改革最明显。教材的选修课本较多,而和高考想挂钩的选修内容不多,可以学的 较少。所以高考不可能考课本内容,而是侧重能力的培养 今年的考试大纲放了标点,是为了体现语文的完备,方方面面都要涉及到,不设计单独的考题。 、08江苏高考说明与国家的大纲有很大不同 必考与选考的变化是最大的不同。江苏必考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有简答、表述和探究能力的要求 而国家的必考是论述类,只有三道选择题,能力要求明显降低;江苏选做内容是论述类和实用类 要求较低,只考理解和分析能力,而国家的选做内容是文学类和实用类,这样公平性较难把握。归 纳起来,江苏和国家的大纲比较起来有这样的优势: 江苏的符合语文实际,重视文学文本的教学: 选考(国家)两篇文章很难均衡 国家的必考的论述类太容易,只三条选择题,沿用老思路,原来即是科技文 试卷结构 试卷一开始便是现代文,且4题中有一道探究,这样较难。题目的安排应该是由易到难。这里 可以把海南、广东和山东的试卷作为08高考的参照系。 海南卷,一开始现代文三条选择题较容易 山东卷,一开始语知三题,结构基本是以前的样子,选择题都在一卷 广东卷,一开始语知三题,然后依次为文言文,古诗,名句,必考,选考,语用,作文 所以,江苏今年的试卷结构准备作如下安排: 语言文字应用,分选择题和语用题,这两者可分开放,也可放在一块儿,这主要由技术决定 看主客观题到时候是否要分在一卷和二卷 古代诗文阅读,分古文、古诗和名句 必考现代文 选考现代文 作文 四、对考试说明的解读 、必考现代为20分,文学类文本四种,但选材只可能是小说和散文,吴锦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或者小说或者散文”,在说到诗歌不可能选是插说了“高考语文的均分96分左右较为合理,要有 区分度,最高不能超过104分的均分”这样的话。 以前的选材特点是,散文多,小说少。散文有哲理和象征意义的多,平实描写生活的少。江苏 思念的情况是:04年的有一定的象征性,05不谈,06年的有一定象征,07年的是平实类的 必考现代文的三个要求是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其中前面两个过去就有了,“探究”是今 年提出的。对它要有一颗平常心,不神秘,因为这种题型自身也有一个探究的过程
2008 江苏高考语文最新信息通报会纪要 会议主题:2008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最新变化、试卷结构、新课程高考复习的有效性和针 对性 会议时间:2008 年 3 月 1 日—3 月 2 日 会议地点: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怡芳报告厅 组织单位:江苏新课程考试研究中心与南京昕之翔文化教育发展公司 会议纪要 1、2008 年 3 月 2 日上午 吴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高考命题组组长):关于《2008 语文考试说明》的最新信息和 试卷结构的细节变化 一、新课程标准内容在试卷上的体现 试卷上的的选考和必考与教材的选修和必修不接轨。 08 高考相对于以前有变化,但变化不大,是对过去语文的承接与发展。 阅读是基础,作文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提高,但一些学生的阅读习惯太差,因之与高考挂钩较强, 需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试卷的结构性改革最明显。教材的选修课本较多,而和高考想挂钩的选修内容不多,可以学的 较少。所以高考不可能考课本内容,而是侧重能力的培养。 今年的考试大纲放了标点,是为了体现语文的完备,方方面面都要涉及到,不设计单独的考题。 二、08 江苏高考说明与国家的大纲有很大不同 必考与选考的变化是最大的不同。江苏必考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有简答、表述和探究能力的要求, 而国家的必考是论述类,只有三道选择题,能力要求明显降低;江苏选做内容是论述类和实用类, 要求较低,只考理解和分析能力,而国家的选做内容是文学类和实用类,这样公平性较难把握。归 纳起来,江苏和国家的大纲比较起来有这样的优势: 江苏的符合语文实际,重视文学文本的教学; 选考(国家)两篇文章很难均衡; 国家的必考的论述类太容易,只三条选择题,沿用老思路,原来即是科技文。 三、试卷结构 试卷一开始便是现代文,且 4 题中有一道探究,这样较难。题目的安排应该是由易到难。这里 可以把海南、广东和山东的试卷作为 08 高考的参照系。 海南卷,一开始现代文三条选择题较容易; 山东卷,一开始语知三题,结构基本是以前的样子,选择题都在一卷; 广东卷,一开始语知三题,然后依次为文言文,古诗,名句,必考,选考,语用,作文 所以,江苏今年的试卷结构准备作如下安排: 语言文字应用,分选择题和语用题,这两者可分开放,也可放在一块儿,这主要由技术决定, 看主客观题到时候是否要分在一卷和二卷。 古代诗文阅读,分古文、古诗和名句 必考现代文 选考现代文 作文 加试 四、对考试说明的解读 1、必考现代为 20 分,文学类文本四种,但选材只可能是小说和散文,吴锦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或者小说或者散文”,在说到诗歌不可能选是插说了“高考语文的均分 96 分左右较为合理,要有 区分度,最高不能超过 104 分的均分”这样的话。 以前的选材特点是,散文多,小说少。散文有哲理和象征意义的多,平实描写生活的少。江苏 思念的情况是:04 年的有一定的象征性,05 不谈,06 年的有一定象征,07 年的是平实类的。 必考现代文的三个要求是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其中前面两个过去就有了,“探究”是今 年提出的。对它要有一颗平常心,不神秘,因为这种题型自身也有一个探究的过程
07年的探究题《林冲见差拨》的第四题,评卷要求是“视其合理程度给分,不要面面俱到”; 实用文《叶圣陶在四川》的探究题其实就是信息筛选题 广东的《泥泞》第四题也可以认为是探究题 山东的《灯火的温情》也有题可以归为探究题 江苏06《烟雨牛鹭图》评价作者的思想倾向及其你对他的看法,也可以看作是探究, 探究是要读出自己的见解,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答案,但考试院会设计出几种可能的答案,考生 的其它答案能自圆其说也可,但像探究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说父亲攀爬围栏是错的,违 反交通规则,应走天桥,这样的探究是绝对不行的。没有理解父亲的形象意义 07年江苏《麦天》,理解“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中的“鲜亮”和“滋味”, 带有一点探究的性质,这是作为08的过渡,是命题人的意图。答题时,考生流于词语表面的意思, 没有涉及到本质。 探究”对以上内容有所延生。有分析、理解、信息筛选和评价这样几种情况。 2、关于古代诗文阅读 要求是浅易的文言文,记叙类容易浅显,特别是人物传记类。三道选择题,4个方向:实词 虚词、筛选信息和分析概括,但题目只涉及其中的三个方向。 实词和虚词,以实词为主,尤其是跟现代汉语相区别的词语。虚词今年应该是十五个。实词比 虚词更重要,虚词随即安排,不出题目的话可以在翻译中体现。 分析概括三对一错,“三对”把全文内容很好的概括了,对读懂文章很有帮助,看文章前或后可 以看看此题。 句法不单独命题,在翻译中体现,三个句子九分。句子翻译要直译,字字落实,实词的意思很 重要,要讲清楚,语句还要通顺,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要注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 括句子的语气 3关于古诗鉴赏 以唐宋诗词为主,元词不好,不能代表当时的文学水准 07年辛弃疾的词,得分不好,第一问大部分考生只写了第一点感情:依依不舍,其它的两点关 心祝福和前途迷茫很少涉及。建议回答任何问题时可以想想能讲出几层意思 第二问回答心境,得分也不高。建议读懂诗词讲的是什么,读清诗词再作答 4关于名句名篇 今年规定8分,争取拿到7分 孔子语录”苏教版6条,人教版10条,只考苏教版的6条 《诗经-氓》苏教版没有但是不能排除。 高中、初中的内容没有比例,高中近些可能考得多些 课外的随机性大 “名篇”历来考的不一定很出名,可以是冷僻的,主要考察该背的是否背好,现在要大致向“名 句”靠拢,减轻负担。 高考默写常见的错误是写错别字,词序颠倒 4关于语言文字应用。 5道题18分,6个方向:语音、词语成语、病句、扩句压缩、选用仿写变换句式、准确鲜明生 动、简明连贯得体。两个部分:语知和应用 音与词义关联,标点和错别字放入作文,病句建议分类复习 用题,仿句注意如比喻、比拟等修辞和语境转换,有条件造句 改错题如5该3,根据高考阅卷情况,没有效度:想象合理如“蛙声、银河、树影”等,明显 不合理。 5关于作文 上面的一段文字是对题目的 说明,不是材料。审题难度降低,题目范围扩大,文体意识清晰,或者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共十条,最好都告诉学生。发展等级只要一点就可以加分。 不要用古人古事,最好联系现实,不要胡乱虚造。像《赤兔马之死》影响太大,可以结束了 6关于选考
07 年的探究题《林冲见差拨》的第四题,评卷要求是“视其合理程度给分,不要面面俱到”; 实用文《叶圣陶在四川》的探究题其实就是信息筛选题。 广东的《泥泞》第四题也可以认为是探究题。 山东的《灯火的温情》也有题可以归为探究题。 江苏 06《烟雨牛鹭图》评价作者的思想倾向及其你对他的看法,也可以看作是探究, 探究是要读出自己的见解,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答案,但考试院会设计出几种可能的答案,考生 的其它答案能自圆其说也可,但像探究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说父亲攀爬围栏是错的,违 反交通规则,应走天桥,这样的探究是绝对不行的。没有理解父亲的形象意义。 07 年江苏《麦天》,理解“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中的“鲜亮”和“滋味”, 带有一点探究的性质,这是作为 08 的过渡,是命题人的意图。答题时,考生流于词语表面的意思, 没有涉及到本质。 “探究”对以上内容有所延生。有分析、理解、信息筛选和评价这样几种情况。 2、关于古代诗文阅读 要求是浅易的文言文,记叙类容易浅显,特别是人物传记类。三道选择题,4 个方向:实词、 虚词、筛选信息和分析概括,但题目只涉及其中的三个方向。 实词和虚词,以实词为主,尤其是跟现代汉语相区别的词语。虚词今年应该是十五个。实词比 虚词更重要,虚词随即安排,不出题目的话可以在翻译中体现。 分析概括三对一错,“三对”把全文内容很好的概括了,对读懂文章很有帮助,看文章前或后可 以看看此题。 句法不单独命题,在翻译中体现,三个句子九分。句子翻译要直译,字字落实,实词的意思很 重要,要讲清楚,语句还要通顺,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要注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 括句子的语气。 3 关于古诗鉴赏 以唐宋诗词为主,元词不好,不能代表当时的文学水准。 07 年辛弃疾的词,得分不好,第一问大部分考生只写了第一点感情:依依不舍,其它的两点关 心祝福和前途迷茫很少涉及。建议回答任何问题时可以想想能讲出几层意思。 第二问回答心境,得分也不高。建议读懂诗词讲的是什么,读清诗词再作答。 4 关于名句名篇 今年规定 8 分,争取拿到 7 分。 “孔子语录”苏教版 6 条,人教版 10 条,只考苏教版的 6 条。 《诗经-氓》苏教版没有但是不能排除。 高中、初中的内容没有比例,高中近些可能考得多些。 课外的随机性大。 “名篇”历来考的不一定很出名,可以是冷僻的,主要考察该背的是否背好,现在要大致向“名 句”靠拢,减轻负担。 高考默写常见的错误是写错别字,词序颠倒。 4 关于语言文字应用。 5 道题 18 分,6 个方向:语音、词语成语、病句、扩句压缩、选用仿写变换句式、准确鲜明生 动、简明连贯得体。两个部分:语知和应用 语音与词义关联,标点和错别字放入作文,病句建议分类复习。 语用题,仿句注意如比喻、比拟等修辞和语境转换,有条件造句。 改错题如 5 该 3,根据高考阅卷情况,没有效度;想象合理如“蛙声、银河、树影”等,明显 不合理。 5 关于作文 题目上面的一段文字是对题目的 说明,不是材料。审题难度降低,题目范围扩大,文体意识清晰,或者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共十条,最好都告诉学生。发展等级只要一点就可以加分。 不要用古人古事,最好联系现实,不要胡乱虚造。像《赤兔马之死》影响太大,可以结束了。 6 关于选考
论述类:论文、杂文(因为篇幅短小,可能性较大)、评论 实用类:传记、新闻(这两种可能性较大),调查报告、科普文章 能力层次比必考低,仅需要理解词句,分析综合,包括筛选信息,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题型 为单选加简答,共4道题。单选一题或者两题,视技术问题而定。 7关于加试 不能和前文重复,只有30分时间,学生疲劳,考虑到大学中文、历史、法律和经管的需要 【文言文】断句6分,然后就语段的提问不是文学、文史常识,随机出,没有范围,碰到什么 可出就出什么, 【名著阅读】范围10本,有古代、现代和外国的,讲得时候要细一些,如故事的脉络、人物和 艺术特色。题型为一道多选,两道简答。涉及面可以很广,最多为7片名著,选择题一个选项一篇 名著,然后简答两篇名著。设题时可大可小,大到对一篇名著的归纳,小到如《温酒斩华雄》的细 节 降低难度方式:可告知错几项,要求学生看清楚题目:也可在阅卷时,看选对的给分,对一个 得一分 【文本材料分析】对要点的分析概括规定字数,考查学生理解、筛选和表达能力,要求考生」 维细微严谨 2、2008年3月1日下午 高朝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考研究专家):关于2008高考语文基本情况的思考 高考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 1、作文性质不同 平时作文:练习性,着眼于下一篇 高考作文:检测性,着眼于这一篇 2、评卷的心理不同 平时:光环效应,潜在的对话场 高考:暗示效应,孤独的讲评 3风格要求不同 平时:教师的风格偏好成为班级集体风格 高考:对各种风格、写法的作文必须一视同仁 4参照范围不同 平时:班级 高考:参与者全体学生 5评卷方式不同 平时:眉批、旁批、总批、面批 高考:圈出错别字,划出病句 二、这些区别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写作水平 2借鉴范文 3学生不要因自己的风格得不到赏识而痛苦 4建议几次精批细改,同题反复训练 新考纲中关于写作的表述 论述类文章(定义略)论题要深化,不能只是简单的枚举法、例证法,建议读鲁迅和毛泽东 的议论文。 2、文学类文章(定义略〕选材最重要:有情感内涵的材料:有主题潜能的材料(像开矿一样): 有初步形式的材料。 要善于把日常生活转化为特定的作文主题,选择有情感内涵的材料,在一两个场面中做到“尺 水兴波”,行文注意结构的变化,如果是记叙文,要写出事件的波澜,把“戏”做足。总之,要以情 动人,主题深刻,叙写集中
论述类:论文、杂文(因为篇幅短小,可能性较大)、评论 实用类:传记、新闻(这两种可能性较大),调查报告、科普文章 能力层次比必考低,仅需要理解词句,分析综合,包括筛选信息,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题型 为单选加简答,共 4 道题。单选一题或者两题,视技术问题而定。 7 关于加试 不能和前文重复,只有 30 分时间,学生疲劳,考虑到大学中文、历史、法律和经管的需要。 【文言文】断句 6 分,然后就语段的提问不是文学、文史常识,随机出,没有范围,碰到什么 可出就出什么, 【名著阅读】范围 10 本,有古代、现代和外国的,讲得时候要细一些,如故事的脉络、人物和 艺术特色。题型为一道多选,两道简答。涉及面可以很广,最多为 7 片名著,选择题一个选项一篇 名著,然后简答两篇名著。设题时可大可小,大到对一篇名著的归纳,小到如《温酒斩华雄》的细 节。 降低难度方式:可告知错几项,要求学生看清楚题目;也可在阅卷时,看选对的给分,对一个 得一分。 【文本材料分析】对要点的分析概括规定字数,考查学生理解、筛选和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思 维细微严谨。 2、2008 年 3 月 1 日下午 高朝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考研究专家):关于 2008 高考语文基本情况的思考 一、高考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 1、作文性质不同 平时作文:练习性,着眼于下一篇 高考作文:检测性,着眼于这一篇 2、评卷的心理不同 平时:光环效应,潜在的对话场 高考:暗示效应,孤独的讲评 3 风格要求不同 平时:教师的风格偏好成为班级集体风格 高考:对各种风格、写法的作文必须一视同仁 4 参照范围不同 平时:班级 高考:参与者全体学生 5 评卷方式不同 平时:眉批、旁批、总批、面批 高考:圈出错别字,划出病句 二、这些区别的意义 1 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写作水平 2 借鉴范文 3 学生不要因自己的风格得不到赏识而痛苦。 4 建议几次精批细改,同题反复训练 三、新考纲中关于写作的表述 1、论述类文章(定义略)论题要深化,不能只是简单的枚举法、例证法,建议读鲁迅和毛泽东 的议论文。 2、文学类文章(定义略)选材最重要:有情感内涵的材料;有主题潜能的材料(像开矿一样); 有初步形式的材料。 要善于把日常生活转化为特定的作文主题,选择有情感内涵的材料,在一两个场面中做到“尺 水兴波”,行文注意结构的变化,如果是记叙文,要写出事件的波澜,把“戏”做足。总之,要以情 动人,主题深刻,叙写集中
3、2008年3月1日下午 蔡肇基(南京一中特级教师,高考研究专家):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复习探微 第一个问题,现代文阅读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 大概是从1983年开始,高考试卷上有了完整文章的阅读测试题。二十多年来,经过人们的不断 研究,似乎已经把握了命题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和应试技巧 就我本人来说,也曾提出并回答过如下问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主要考什么? 全面考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方面的问题,要善于就这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1)是什么。不但考查词语的意思是什么,句子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而且 考査文章的手法是什么,其好处是什么,等等。也就是说,阅读时对文章内容和形式都要有确切 认知,不能大而化之,有丝毫的模糊 例如: 2004年高考江苏卷 18题: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19题: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20题: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005年高考江苏卷: 16.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 17.(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 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要就文章中的某一个现象、观点、事理作出阐释,讲清道理。这个阐释,根据的 不是头脑里的固有认识,而是文章的实际内容。 例如: 2002年全国高考卷 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 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怎么样。要知道文章是怎样谋篇布局,怎样运用某一手法,怎样表现某一思想内容,并能 作出一定的评价等。 例如 2004年国家高考卷(河南河北等省用): 18.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9.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阅读一篇文章,必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何以然。现代文阅读考查,就是应该考查学生 读了一篇文章后,能不能明白文章说的是什么,文章为什么这样说,文章怎么样这样说的。这个阅 读要求,兼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要求,简直适用于阅读任何文章和作品! 2.高考现代文阅读应该注重哪些“读” 我曾写过《高考现代文阅读应该注重哪些“读”?》一文。我的看法是:①“精读”与“略读”, 应注重“精读”。②“主观性阅读”与“客观性阅读”,应注重“客观性阅读”。③“理解性阅读”、 “吸收性阅读”与“鉴赏性阅读”,这三种阅读都应该注重,三种能力都应该具备,缺一不可。④“自 主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它们的重要性。 3.树立阅读五意识,答好阅读测试题 所谓阅读五意识,就是语境、信息、要点、求实、整体等意识。五意识体现了现代人们对阅读 的期望和 阅读的主要规范,而与传统的注重品味赏玩的阅读意识有所不同 (1)树立语境意识,理解并答好词、句理解题。 (2)树立信息意识,发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并在掌握既有信息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推断
3、2008 年 3 月 1 日下午 蔡肇基(南京一中特级教师,高考研究专家):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复习探微 第一个问题,现代文阅读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 大概是从 1983 年开始,高考试卷上有了完整文章的阅读测试题。二十多年来,经过人们的不断 研究,似乎已经把握了命题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和应试技巧。 就我本人来说,也曾提出并回答过如下问题: 1.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主要考什么? 全面考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方面的问题,要善于就这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1)是什么。不但考查词语的意思是什么,句子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而且 考查文章的手法是什么,其好处是什么,等等。也就是说,阅读时对文章内容和形式都要有确切的 认知,不能大而化之,有丝毫的模糊。 例如: 2004 年高考江苏卷: 18 题: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 是什么?(不超过 30 个字) 19 题: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20 题: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005 年高考江苏卷: 16.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 17.(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 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要就文章中的某一个现象、观点、事理作出阐释,讲清道理。这个阐释,根据的 不是头脑里的固有认识,而是文章的实际内容。 例如: 2002 年全国高考卷: 19 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20 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21 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 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怎么样。要知道文章是怎样谋篇布局,怎样运用某一手法,怎样表现某一思想内容,并能 作出一定的评价等。 例如: 2004 年国家高考卷(河南河北等省用): 18.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19.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阅读一篇文章,必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何以然。现代文阅读考查,就是应该考查学生 读了一篇文章后,能不能明白文章说的是什么,文章为什么这样说,文章怎么样这样说的。这个阅 读要求,兼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要求,简直适用于阅读任何文章和作品! 2.高考现代文阅读应该注重哪些“读”? 我曾写过《高考现代文阅读应该注重哪些“读”?》一文。我的看法是:① “精读”与“略读”, 应注重“精读”。② “主观性阅读”与“客观性阅读”,应注重“客观性阅读”。③ “理解性阅读”、 “吸收性阅读”与“鉴赏性阅读”,这三种阅读都应该注重,三种能力都应该具备,缺一不可。④“自 主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它们的重要性。 3.树立阅读五意识,答好阅读测试题。 所谓阅读五意识,就是语境、信息、要点、求实、整体等意识。五意识体现了现代人们对阅读 的期望和 阅读的主要规范,而与传统的注重品味赏玩的阅读意识有所不同。 (1)树立语境意识,理解并答好词、句理解题。 (2)树立信息意识,发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并在掌握既有信息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推断
(3)树立求实意识,实事求是地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4)树立要点意识,全面把握相关具体内容,确保答案要点齐全 (5)树立整体意识,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要特点的前提之下,认真思考文章的某些具体问 题,确保问题解答有依循,不离谱,有一个基本的定位。 4.科技文、社科文错误选项设计一般有哪些方法? 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转化失误、浮于表面、将无作有、毫不相关、缺乏依据、义不完全、不 看条件、不合逻辑、因果颠倒、先后错乱 5.完成现代文阅读测试题一般存在什么问题? (1)大而化之地阅读文章,未把握全文就试图解答各道试题,不从整体出发就试图解答关于某 一语域的试题 (2)不能根据语境答题,不懂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道理 (3)自认为某一地方与试题有关,只抓住这个地方猛写猛答,不注意全面吸收信息,或不对众 多信息进行分析而后加以概括,答案要点严重不全。 (4)不懂得某些文章学常识,对某些问题的回答不上路子; (5)有了一定的常识,又多用空话、套话,答题空洞而没有具体内容 (6)不从文章的实际出发而从头脑里的固有认识出发答题 (7)不认真研读试题,不接受试题的指令答题。 我的研究仅是沧海之一粟,广大语文教师的研究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特别是对各个考点的分 解和逐一的训练指津十分引人注目。比如: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内容上解释事物主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 2信息容量大且词汇较专业的句子 3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4文中的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 5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6在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这样观点的句子,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揭示生物重 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1.从句子的重要词语入手;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4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如手;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从作者 的评述入手;要整体把握全文文意的倾向。 对考点作这样的分析,对答题作这样的指点,再配上相应的练习,必然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在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方面有什么变化? 如果把江苏2008年《考试说明》所显示的江苏卷的结构框架与过去试卷相比,不难看出调 整实质上主要在于现代文阅读方面。应该说,其他方面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而现代文 读变化则很大。 出现了三类文本阅读,即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类文本的阅读与《普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相一致,也就是 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与考的一致。就我省而言,2006年以前的《考试说明》及直到2007年的 试卷,都只有文学类、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类两类文本的阅读测试。 2.所谓“选考”,主要是就现代文阅读而言。必考与选考,并不是照应新课程中的必修与选修, 但总的看来,高考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谐了。必考与选考方面,08年江苏卷与07 年宁夏、海南卷有一定不同。07年宁夏、海南卷必考的阅读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而文学类文本阅读 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则是供选考之用。江苏的必考阅读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这突出了文学作品阅读 的地位,符合课标精神:选考题由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构成,也便于做到等值。听说,原先打 算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实行选考时,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一般不易得分,有的
(3)树立求实意识,实事求是地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4)树立要点意识,全面把握相关具体内容,确保答案要点齐全。 (5)树立整体意识,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要特点的前提之下,认真思考文章的某些具体问 题,确保问题解答有依循,不离谱,有一个基本的定位。 4.科技文、社科文错误选项设计一般有哪些方法? 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转化失误、浮于表面、将无作有、毫不相关、缺乏依据、义不完全、不 看条件、不合逻辑、因果颠倒、先后错乱。 5.完成现代文阅读测试题一般存在什么问题? (1)大而化之地阅读文章,未把握全文就试图解答各道试题,不从整体出发就试图解答关于某 一语域的试题; (2)不能根据语境答题,不懂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道理; (3)自认为某一地方与试题有关,只抓住这个地方猛写猛答,不注意全面吸收信息,或不对众 多信息进行分析而后加以概括,答案要点严重不全。 (4)不懂得某些文章学常识,对某些问题的回答不上路子; (5)有了一定的常识,又多用空话、套话,答题空洞而没有具体内容; (6)不从文章的实际出发而从头脑里的固有认识出发答题; (7)不认真研读试题,不接受试题的指令答题。 …… 我的研究仅是沧海之一粟,广大语文教师的研究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特别是对各个考点的分 解和逐一的训练指津十分引人注目。比如: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内容上解释事物主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 2.信息容量大且词汇较专业的句子; 3.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4.文中的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 5.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6.在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这样观点的句子,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揭示生物重 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1.从句子的重要词语入手;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4.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如手;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从作者 的评述入手;要整体把握全文文意的倾向。 对考点作这样的分析,对答题作这样的指点,再配上相应的练习,必然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在 2008 年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方面有什么变化? 一、如果把江苏 2008 年《考试说明》所显示的江苏卷的结构框架与过去试卷相比,不难看出调 整实质上主要在于现代文阅读方面。应该说,其他方面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而现代文阅 读变化则很大。 1.出现了三类文本阅读,即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类文本的阅读与《普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相一致,也就是 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与考的一致。就我省而言,2006 年以前的《考试说明》及直到 2007 年的 试卷,都只有文学类、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类两类文本的阅读测试。 2.所谓“选考”,主要是就现代文阅读而言。必考与选考,并不是照应新课程中的必修与选修, 但总的看来,高考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谐了。必考与选考方面,08 年江苏卷与 07 年宁夏、海南卷有一定不同。07 年宁夏、海南卷必考的阅读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而文学类文本阅读 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则是供选考之用。江苏的必考阅读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这突出了文学作品阅读 的地位,符合课标精神;选考题由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构成,也便于做到等值。听说,原先打 算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实行选考时,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一般不易得分,有的
学校已叫学生放弃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了。 3.顺便说说附加题,实际上也是就阅读而言,只不过也包含文言文阅读而己。语文加试题考查 的能力,主要是理解(B)、分析(C)及鉴赏评价(D)等的能力,在语知、阅读、写作三个方面中, 主要是关乎阅读能力的问题。这确是抓住了一个人语文活动的主要方面。一个人的语文活动,与语 知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写作,并不是每一个人不懈地进行的事情:唯有阅读,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终身不停的事情。终身学习,某种意义上就是终身阅读。阅读,关系到终身学习的收获、终身事业 的成就、终身生活的质量 二、如果把江苏2008年《考试说明》所显示的现代文阅读方面的具体要求与过去相比,也不难 发现有重大的不同 过去《考试说明》所说的阅读方面的考试内容,不分文体,广而言之,统而言之 我省虽然2006年就提出了考查三类文体的问题,但直到2007年,《考试说明》也未就三类文体 分别提出要求。请看2007年《考试说明》所写: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作品 论述类”文本指论文、杂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指新闻、通讯、科技说明文、常用应用 文等;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词语。要注意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意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的重点一种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一种 是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作 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②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 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概括。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 断和想象 要求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要求从文本出发,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作整体感知和把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 表现力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注意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 的准确性。。 2008年《考试说明》,可就把三类文本分为两个大类来谈了。一个大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 试说明》上称之为“现代文阅读”)另一个大类,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 过去《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上关于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内容,“理解”以及“分析综合” 中除了第⑤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以外的内容,全都归结到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 阅读方面。具体比较一下,只不过把“理解”第①点中的四个“词语”都换成了“概念”:把第②点 中所说的“重要句子”扩大了一点外延,即也包括“极富表现力的句子”;把“分析综合”第②点中
学校已叫学生放弃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了。 3.顺便说说附加题,实际上也是就阅读而言,只不过也包含文言文阅读而已。语文加试题考查 的能力,主要是理解(B)、分析(C)及鉴赏评价(D)等的能力,在语知、阅读、写作三个方面中, 主要是关乎阅读能力的问题。这确是抓住了一个人语文活动的主要方面。一个人的语文活动,与语 知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写作,并不是每一个人不懈地进行的事情;唯有阅读,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终身不停的事情。终身学习,某种意义上就是终身阅读。阅读,关系到终身学习的收获、终身事业 的成就、终身生活的质量。 二、如果把江苏 2008 年《考试说明》所显示的现代文阅读方面的具体要求与过去相比,也不难 发现有重大的不同。 1.过去《考试说明》所说的阅读方面的考试内容,不分文体,广而言之,统而言之。 我省虽然 2006 年就提出了考查三类文体的问题,但直到 2007 年,《考试说明》也未就三类文体 分别提出要求。请看 2007 年《考试说明》所写: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作品。 “论述类”文本指论文、杂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指新闻、通讯、科技说明文、常用应用 文等;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词语。要注意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意。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的重点一种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一种 是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作 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②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 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概括。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 断和想象 要求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要求从文本出发,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作整体感知和把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 表现力。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注意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 的准确性。。 2008 年《考试说明》,可就把三类文本分为两个大类来谈了。一个大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 试说明》上称之为“现代文阅读”);另一个大类,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 2.过去《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上关于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内容,“理解”以及“分析综合” 中除了第⑤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以外的内容,全都归结到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 阅读方面。具体比较一下,只不过把“理解”第①点中的四个“词语”都换成了“概念”;把第②点 中所说的“重要句子”扩大了一点外延,即也包括“极富表现力的句子”;把“分析综合”第②点中
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倒为“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等等 3.过去《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上关于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内容,“鉴赏评价”自当属于文 学作品阅读方面,但2008年《考试说明》上文学作品的考查内容绝不仅仅是过去“鉴赏评价”那几 条,增加了不少内容 2008年《考试说明》中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内容的文字是 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 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 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 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表现力”重在艺术性。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 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 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包含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三个方面的要求,过去所说的鉴赏评价仅是 其中一个方面,具体条目还不尽相同,如增加了“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等。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分析综合”也不同于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方面的分析综合,探究 则更是一个新的要求 三、现代文阅读赋分增加。过去是9+22=31分,现在是20+18=38分 四、综合上面所谈,关于2008年我省语文新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几个 结论: 在一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更显重要,地位更高,对于获取优秀语文成绩,作用更 就具体考点而言,现代文阅读方面变化最大 3.现代文阅读方面,变化最大的又是文学作品的阅读。 4.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测试要求,要强化文体意识。不但文学作品阅读与另两类文本阅读要求不 同,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也强调“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 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 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种种测试要求中,有的颇为新颖,如探究就是这样;有的又颇为传统,如“分析作品结构
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倒为“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等等。 3.过去《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上关于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内容,“鉴赏评价”自当属于文 学作品阅读方面,但 2008 年《考试说明》上文学作品的考查内容绝不仅仅是过去“鉴赏评价”那几 条,增加了不少内容。 2008 年《考试说明》中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内容的文字是: 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 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 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 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表现力”重在艺术性。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 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 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包含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三个方面的要求,过去所说的鉴赏评价仅是 其中一个方面,具体条目还不尽相同,如增加了“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等。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分析综合”也不同于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方面的分析综合,探究, 则更是一个新的要求。 三、现代文阅读赋分增加。过去是 9+22=31 分,现在是 20+18=38 分。 四、综合上面所谈,关于 2008 年我省语文新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几个 结论: 1.在一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更显重要,地位更高,对于获取优秀语文成绩,作用更 大。 2.就具体考点而言,现代文阅读方面变化最大。 3.现代文阅读方面,变化最大的又是文学作品的阅读。 4.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测试要求,要强化文体意识。不但文学作品阅读与另两类文本阅读要求不 同,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也强调“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 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 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5.种种测试要求中,有的颇为新颖,如探究就是这样;有的又颇为传统,如“分析作品结构
概括作品主题”等就是这样 6.部分考生的附加题,最主要的也是现代文阅读问题 7.在某种意义上,试卷结构的变化也因阅读方面的变化而起。 第三个问题:文学作品阅读中有许多模糊性的试题,该怎样下手作答 这主要指的是鉴赏性的试题。 有的题目有明确的指向,如江苏07年第16题: 男人虽然不再耍链费胳臂,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 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 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 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但是,有的题目却似乎问得模糊,例如 1.江苏07年第15题 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 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选取了麦收情景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了比拟的修辞 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浙江07年20题: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 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 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 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参考答案: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 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3.2007年全国卷一: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6分 第五段文字是: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 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 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 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 热泪盈眶。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又一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好处:基本相同 4.2006年天津卷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 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分) 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5.2007年浙江卷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7分) 参考答案: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 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 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对这种试题,一定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问题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指的是人称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1.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
概括作品主题”等就是这样。 6.部分考生的附加题,最主要的也是现代文阅读问题。 7.在某种意义上,试卷结构的变化也因阅读方面的变化而起。 第三个问题:文学作品阅读中有许多模糊性的试题,该怎样下手作答? 这主要指的是鉴赏性的试题。 有的题目有明确的指向,如江苏 07 年第 16 题: “男人虽然不再耍链费胳臂,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 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 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 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但是,有的题目却似乎问得模糊,例如: 1.江苏 07 年第 15 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 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选取了麦收情景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了比拟的修辞 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浙江 07 年 20 题: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 分)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 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 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 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参考答案: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 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3.2007 年全国卷一: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6 分) 第五段文字是: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 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 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 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 热泪盈眶。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又一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好处:基本相同。 4.2006 年天津卷 19 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 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 分) 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5.2007 年浙江卷 21 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7 分) 参考答案: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 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 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对这种试题,一定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问题。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指的是人称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1. 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2.表达方式 (1)叙述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平叙:也称“分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描写 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 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为议论、抒情作铺垫 环境、场面描写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 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 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描写角度:动静,远近,古今、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视觉、听觉、味觉与 触觉 (3)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3.表现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在于利用象征物与被象 征物之间的某一相似之处,使一定的思想感情得到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表 现力。象征具有一定的比喻性,但又比一般的比喻内容更深广,更有概括性。 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突出作者对这 事物的某种感情。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 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可分为正衬和反衬。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 比没有主次之分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表达见解。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 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 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烘云托月,相得益彰 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 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渲染和衬 托是有区别的:渲染在手对粟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 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不过二者也有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 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2.表达方式 (1)叙述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平叙:也称“分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描写 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 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为议论、抒情作铺垫。 环境、场面描写: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 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 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描写角度:动静,远近,古今、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视觉、听觉、味觉与 触觉。 (3)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3.表现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在于利用象征物与被象 征物之间的某一相似之处,使一定的思想感情得到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表 现力。象征具有一定的比喻性,但又比一般的比喻内容更深广,更有概括性。 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 事物的某种感情。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 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可分为正衬和反衬。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 比没有主次之分。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表达见解。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 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 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烘云托月,相得益彰。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 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渲染和衬 托是有区别的:渲染在手对粟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 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不过二者也有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 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
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像;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 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像 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 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 想;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外形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相反联想,是由眼 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联想 想像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虚实结合:有实写,有虚写。 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 事情节的发展合理或行文前后勾连,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4.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要十分重视 修辞问题,修辞问题又很重要,又好把握。既直接考,也在许多鉴赏题中用得上 江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比喻、夸张、比拟、接代、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修辞手法,加 上设问、反问夸张和引用,如果分类认识的话,其情况如下: 描绘类一一比喻、夸张、比拟、接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 给人启示。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 趣味性 结构类一一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表达类一一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 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鉴赏作品语言,也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 ②惟妙惟肖 ③体物入微 行云流水 ⑤言近旨远: ⑥言简意丰: ⑦意在言外: ⑧含蓄蕴藉: 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 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 学生掌握了这些,答题时就能多角度审视,就会往那些方面想,就会有某种发现。答题时尽可
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像;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 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像。 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 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 想;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外形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相反联想,是由眼 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联想、 想像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虚实结合:有实写,有虚写。 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 事情节的发展合理或行文前后勾连,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4.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要十分重视 修辞问题,修辞问题又很重要,又好把握。既直接考,也在许多鉴赏题中用得上。 江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比喻、夸张、比拟、接代、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修辞手法,加 上设问、反问夸张和引用,如果分类认识的话,其情况如下: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接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 动。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 给人启示。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 趣味性。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 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鉴赏作品语言,也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 ②惟妙惟肖: ③体物入微: ④行云流水: ⑤言近旨远: ⑥言简意丰: ⑦意在言外: ⑧含蓄蕴藉: 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 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 学生掌握了这些,答题时就能多角度审视,就会往那些方面想,就会有某种发现。答题时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