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八中2010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诲人不倦(hui)B.机杼(zh)D.扎营(zha)) 2、D(A项应为“山清水秀”:B项应为“宴会”,C项为“委靡”) 3.答案¢(A“鳞次栉比”指房屋多且有次序地排列。B不合语境,“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 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语义表达刚好相反。D“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 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 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二.5.D(“诊断”应为“检查”) 6.B(而xDNA的分解温度是5.6摄氏度错,在此温度依然保持完整) 7.B(“DNA也不例外,这就可用来解释……错”,原文是“也许”的猜测语气) 三.8、B(受,授予) 9、C(①②均表现嵇绍善于鉴别人才,有知人之明,故有①②的项不选) 10、B(“在朝臣中树立了威信”错,“朝廷惮焉”一句,应解释为“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 他 11、(10分) (1)贾谧请求(恳求)与嵇绍交好(交友、结交),嵇绍拒绝不理。(“交于绍”、“距” 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虽”、“惮”各1分, 句子通顺1分) (3)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司马颖认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为平民。(“诣”、“废 黜”各1分,句式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武帝下 诏书征用他,离家做秘书丞。嵇绍刚到洛阳,有人告诉王戎说:“昨日在人群中曾见到嵇绍, 看他气宇轩昂,恰如野鹤立在鸡群中。”王戎说:“你还未见过他父亲呢。”尚书左仆射裴 頠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 戴晞年轻有才气,同嵇绍的侄儿嵇含相互交好,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 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 之明。后转任豫章郡内史,因母亲去世,未到任 元康初年(291),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受宠爱的外戚的身份,年纪轻 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 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兼仼国子博 士。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使死者垂名不 朽的,大德之人应当授予大名,微德之人就应授予微名,“文武”这些谥号,显扬死者的功 德,“灵厉”这些谥号,标志着死者的糊涂昏昧。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谥法便不 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 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 不久嵇绍被征召为御史中丞,未拜受,又任侍中。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直
昆八中 2010 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C(A.诲人不倦(huì)B.机杼(zhù)D.扎营(zhā)) 2、D(A 项应为“山清水秀”;B 项应为“宴会”,C 项为“委靡”) 3.答案 C(A“鳞次栉比”指房屋多且有次序地排列。B 不合语境,“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 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语义表达刚好相反。D“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 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 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4.A 二.5.D(“诊断”应为“检查”) 6. B(而 xDNA 的分解温度是 55.6 摄氏度错,在此温度依然保持完整) 7. B(“DNA 也不例外,这就可用来解释……错”,原文是“也许”的猜测语气) 三.8、B(受,授予) 9、C(①②均表现嵇绍善于鉴别人才,有知人之明,故有①②的项不选) 10、B(“在朝臣中树立了威信”错,“朝廷惮焉”一句,应解释为“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 他”) 11、(10 分) (1)贾谧请求(恳求)与嵇绍交好(交友、结交),嵇绍拒绝不理。(“交于绍”、“距” 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2)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虽”、“惮”各 1 分, 句子通顺 1 分) (3)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司马颖认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为平民。(“诣”、 “废 黜”各 1 分,句式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武帝下 诏书征用他,离家做秘书丞。嵇绍刚到洛阳,有人告诉王戎说:“昨日在人群中曾见到嵇绍, 看他气宇轩昂,恰如野鹤立在鸡群中。”王戎说:“你还未见过他父亲呢。”尚书左仆射裴 頠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 戴晞年轻有才气,同嵇绍的侄儿嵇含相互交好,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 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 之明。后转任豫章郡内史,因母亲去世,未到任。 元康初年(291),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受宠爱的外戚的身份,年纪轻 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 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兼任国子博 士。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使死者垂名不 朽的,大德之人应当授予大名,微德之人就应授予微名,“文武”这些谥号,显扬死者的功 德,“灵厉”这些谥号,标志着死者的糊涂昏昧。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谥法便不 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 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 不久嵇绍被征召为御史中丞,未拜受,又任侍中。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直
驱京都,借以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帝王车驾驻扎城东。司马乂向属众宣告说:“今日西征, 希望谁作都督呢?”军中将土都说:“希望嵇侍中尽力在前面引导,我们虽死犹生。”于是 授予嵇绍使持节、平西将军。继而司马乂被俘,嵇绍重任侍中。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 司马颖认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为平民。不久朝廷又有向北征伐的战役,征召嵇绍,恢 复了他的爵位。嵇绍因天子蒙受风尘,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 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 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 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元帝司马睿为左丞相时,承袭前制,认为嵇绍死节之事关系重大,而追赠之礼与功勋德 操不合,又上表请求追赠太尉,用太牢礼祭祀。等到他即位为帝,赐谥号为忠穆,又用太牢 礼祭祀。 12.(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 识自己的才能 (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 力的愿望 13.(1)哀吾生之须臾(2)落霞与孤鹜齐飞(3)浅草才能没马蹄(4)内无应门五尺之 僮茕茕孑立(5)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6)学而不厌,7、诵明月之诗歌窈 窕之章8、夏洛克、阿巴贡(公)、葛朗台《死魂灵》 14.A(B项“主要原因”错:C项“本质相同”:D项原文是“阅读经典名著的原作绝非是小 众之事”) 15.C(这是作者批驳的观点) 16.学而不思则罔。(2分)一是增强自己观点的力度,(1分)说明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提 高是需要花力气,费心血的,(1分)特别是对于经典名著,更要认真阅读原作才能领悟丰 富的内蕴和艺术的真谛。(2分)二是批驳错误观点,说明阅读经典名著的原作绝非是小 众之事,而研究考证才是小众之事。(2分) 17.不矛盾。(1分)只是论说的角度不同。(1分)前者是从《百家讲坛》出现的意义来说 (1分)认为它终于打破了少数人的界限,使学术放下了神圣的架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1分)既使学术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又丰富了入民大众的精神生活,在多元文化并存 的时期,是一大创举。(2分)本文作者是从《百家讲坛》的性质和经典解说者的做法谈起, 说明如果回避文化的本体要义及思想的终极依据,把解说当做快餐出售,就不能为受众提 供“心灵鸡汤”,其效果及意义必然是有限的。(2分) 18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4分) 19金钱决定法律、爱情、真、善、美的有无是可悲的。(决定或类似动词1分,“法律、爱情、 真、善、美的有无”1分,“可悲1分) 0.(1)美国对中国作出让步。(1分 (2)华盛顿对北京施加压力。北京对华盛顿的压力采取了坚定的立场。对于北京的坚定立场美 国作出了惊人的让步。(3分) 1.(1)知道梅艳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梅兰芳的越来越少了(1分)类似均可) (2)这反映了传统、经典文化遭冷遇而流行、时尚文化受青睐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是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文化价值观逐渐失衡造成的,我们应大力提倡人们对传统文化的 重视。(3分)
驱京都,借以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帝王车驾驻扎城东。司马乂向属众宣告说:“今日西征, 希望谁作都督呢?”军中将士都说:“希望嵇侍中尽力在前面引导,我们虽死犹生。”于是 授予嵇绍使持节、平西将军。继而司马乂被俘,嵇绍重任侍中。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 司马颖认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为平民。不久朝廷又有向北征伐的战役,征召嵇绍,恢 复了他的爵位。嵇绍因天子蒙受风尘,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 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 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 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元帝司马睿为左丞相时,承袭前制,认为嵇绍死节之事关系重大,而追赠之礼与功勋德 操不合,又上表请求追赠太尉,用太牢礼祭祀。等到他即位为帝,赐谥号为忠穆,又用太牢 礼祭祀。 12. (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 识自己的才能。 (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 力的愿望。 13. (1)哀吾生之须臾(2)落霞与孤鹜齐飞 (3)浅草才能没马蹄 (4)内无应门五尺之 僮 茕茕孑立 (5)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6)学而不厌,7、诵明月之诗 歌窈 窕之章 8、夏洛克、阿巴贡(公)、葛朗台 《死魂灵》 14.A(B 项“主要原因”错;C 项“本质相同”;D 项原文是“阅读经典名著的原作绝非是小 众之事”) 15.C(这是作者批驳的观点) 16.学而不思则罔。(2 分)一是增强自己观点的力度,(1 分)说明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提 高是需要花力气,费心血的,(1 分)特别是对于经典名著,更要认真阅读原作才能领悟丰 富的内蕴和艺术的真谛。(2 分)二是批驳错误观点,说明阅读经典名著的原作绝非是小 众之事,而研究考证才是小众之事。(2 分) 17.不矛盾。(1 分)只是论说的角度不同。(1 分)前者是从《百家讲坛》出现的意义来说, (1 分)认为它终于打破了少数人的界限,使学术放下了神圣的架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1 分)既使学术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又丰富了入民大众的精神生活,在多元文化并存 的时期,是一大创举。(2 分)本文作者是从《百家讲坛》的性质和经典解说者的做法谈起, 说明如果回避文化的本体要义及思想的终极依据,把解说当做快餐出售,就不能为受众提 供“心灵鸡汤”,其效果及意义必然是有限的。(2 分) 18.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4 分) 19 金钱决定法律、爱情、真、善、美的有无是可悲的。(决定或类似动词 1 分,“法律、爱情、 真、善、美的有无”1 分,“可悲 1 分) 20.(1)美国对中国作出让步。(1 分) (2)华盛顿对北京施加压力。北京对华盛顿的压力采取了坚定的立场。对于北京的坚定立场美 国作出了惊人的让步。(3 分) 21. (1)知道梅艳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梅兰芳的越来越少了(1 分)(类似均可) (2)这反映了传统、经典文化遭冷遇而流行、时尚文化受青睐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是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文化价值观逐渐失衡造成的,我们应大力提倡人们对传统文化的 重视。(3 分)
七.22.参高考评分标准。60分 在本材料中,尼采有意识地将世界划分成三个高度:山脚、山腰、山顶。对这三个高度的 具体含义,材料本身并没有加以解说和限定,这给写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可有以下角度立意: ①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髙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达到 览众山小”的人生高度 ②赞同站在山腰看世界:山顶有高处不胜寒的弱点,山脚有目光短浅的短处,只有站在 山腰看世界,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③赞同站在山脚看世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站在山脚下,脚踏实地看世界 ④分别站在山顶、山脚、山腰看世界:多角度、多层次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 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 ⑤虚化或放弃到底在哪里看世界: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健康, 自然能于成功的顶峰看到失败的危机,从痛苦的山脚窥见胜利的曙光。)
七.22.参高考评分标准。60 分 在本材料中,尼采有意识地将世界划分成三个高度:山脚、山腰、山顶。对这三个高度的 具体含义,材料本身并没有加以解说和限定,这给写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可有以下角度立意: ①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高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达到 “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高度; ②赞同站在山腰看世界:山顶有高处不胜寒的弱点,山脚有目光短浅的短处,只有站在 山腰看世界,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③赞同站在山脚看世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站在山脚下,脚踏实地看世界; ④分别站在山顶、山脚、山腰看世界:多角度、多层次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 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 ⑤虚化或放弃到底在哪里看世界: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健康, 自然能于成功的顶峰看到失败的危机,从痛苦的山脚窥见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