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东汉 第一节汉光武帝及其时代 第二节宦官专权与外戚千政 ·第三节党锢之祸与黄巾起义 ·第四节东汉的经济 第五节汉代艺术
第三章 东汉 • 第一节 汉光武帝及其时代 • 第二节 宦官专权与外戚干政 • 第三节 党锢之祸与黄巾起义 • 第四节 东汉的经济 • 第五节 汉代艺术
第一节汉光武帝及其时代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二、加强刺史的权力 三、罢州郡兵 四、柔道为治 五、礼贤敬贤
第一节 汉光武帝及其时代 • 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 二、加强刺史的权力 • 三、罢州郡兵 • 四、柔道为治 • 五、礼贤敬贤
美光武 汉光武帝刘秀像
汉光武帝刘秀像
虽量三公,事归台阁” 刘秀(附图)建立东汉王朝后,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鉴于西汉 末年“上威不行,下专国命”的教训,于是“退功臣而进文 吏”,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 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多方限制,所以当时宗室诸王和 外家亲属都比较遵奉法纪,无结党营私之名。在行政体制上, 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由尚书典守机密,出纳王命,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 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御史中丞、 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 东汉中央政权同西汉相较,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削弱“三公” 的权力,扩大尚书台的作用,以加强皇权。具体而言,就是 将地位很高的太尉、司空、司徒架空,使他们成为无实权的 虚位。实际权力掌握在属于中朝的尚书台手中。尚书台设尚 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下设六曹, 每曹又有尚书、侍郎、令史三人。尚书台成为真正决策和发 号施令的机构。三公或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 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
一、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 刘秀(附图)建立东汉王朝后,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鉴于西汉 末年“上威不行,下专国命”的教训,于是“退功臣而进文 吏”,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 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多方限制,所以当时宗室诸王和 外家亲属都比较遵奉法纪,无结党营私之名。在行政体制上, 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 由尚书典守机密,出纳王命,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 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御史中丞、 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 • 东汉中央政权同西汉相较,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削弱“三公” 的权力,扩大尚书台的作用,以加强皇权。具体而言,就是 将地位很高的太尉、司空、司徒架空,使他们成为无实权的 虚位。实际权力掌握在属于中朝的尚书台手中。尚书台设尚 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下设六曹, 每曹又有尚书、侍郎、令史三人。尚书台成为真正决策和发 号施令的机构。三公或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 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
二、加强刺史的权力 地方政权中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州的地位由监察区 域还渐变为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行政区 域;刺史则相应地变为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刺史 举劾官吏,不再需要三公案验,即可黜免;刺史有 固定治所,只须年终派计吏奏事,不复自诣京师。 不过这是一个逐渐的变化,到东汉末年才算完成
二、加强刺史的权力 • 地方政权中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州的地位由监察区 域逐渐变为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行政区 域;刺史则相应地变为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刺史 举劾官吏,不再需要三公案验,即可黜免;刺史有 固定治所,只须年终派计吏奏事,不复自诣京师。 不过这是一个逐渐的变化,到东汉末年才算完成
、曇州郡兵 光武帝废除内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并其职于太守;取 消郡内每年征兵操练的都试,让地方兵吏一律归还民伍。废 除内郡地方兵后。国家军队常常招募农民或征发刑徒组成, 指挥权完全集中在中央和皇帝之手。这样就有可能加强皇帝 镇压和控制的力量,减少州郡豪强掌握本地军队的机会。不 过终东汉之世,内郡地方兵并未全废,有事的时候,仍常征 发郡兵,由太守或刺史率领作战。内郡的都尉也常复置。但 是内郡地方兵缺乏经常的训练,战斗力不如西汉的正卒、卫 士、戍卒。同时刺史领兵之制,使刺史兼有一州军政大权, 开东汉末年州牧、刺史割据之渐
三、罢州郡兵 • 光武帝废除内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并其职于太守;取 消郡内每年征兵操练的都试,让地方兵吏一律归还民伍。废 除内郡地方兵后。国家军队常常招募农民或征发刑徒组成, 指挥权完全集中在中央和皇帝之手。这样就有可能加强皇帝 镇压和控制的力量,减少州郡豪强掌握本地军队的机会。不 过终东汉之世,内郡地方兵并未全废,有事的时候,仍常征 发郡兵,由太守或刺史率领作战。内郡的都尉也常复置。但 是内郡地方兵缺乏经常的训练,战斗力不如西汉的正卒、卫 士、戍卒。同时刺史领兵之制,使刺史兼有一州军政大权, 开东汉末年州牧、刺史割据之渐
四、呆道为治 东汉王朝的创建者刘秀,曾亲身经历西汉王朝的衰亡并参与推翻 “新”莽政权的战争,对西汉末和王莽时代政治黑暗、经济凋敝、民不聊 生有深切体会。严酷的现实和记忆犹新的历史教训,使刚刚从民间进入 皇帝深宫的刘秀不能不慎重考虑如何治理这个贫穷、残破而又充满危机 和动乱因素的国家,在制定各项政策和措施前,不能不确定一种适应形 势的指导思想或施政总方针。 回顾西汉王朝的统治思想,可以明显地看出以武帝为界的前后两个时期 汉初70年,统治者基本上执行、奉守道家的“黄老之学”,在政治上采 取“无为而治”,自武帝以后开始用儒学取代黄老之学作为统治阶级的 指导思想,而在政治上则实行“霸王道杂之”的外儒内法,或儒法并用 的统治方针。东汉的统治者刘秀虽是在西汉末儒学盛行的气氛下长大的, 本人也对儒家经典“略通大义”(《后汉书·光武帝纪》),但在建立东汉 政权后,他却采取与西汉初年相类似的指导思想,遵循道家的“无为” 原则为政。据《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 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 世之轻法。”这里所说的“务用安静”同西汉初年实行的“与民休息” 是一致的。这是由于东汉初年所面临的形势,与西汉初年大体相似,欲 恢复经过长期战乱的社会安宁,采用道家休养生息的主张乃是最好的选 择
四、柔道为治 东汉王朝的创建者刘秀,曾亲身经历西汉王朝的衰亡并参与推翻 “新”莽政权的战争,对西汉末和王莽时代政治黑暗、经济凋敝、民不聊 生有深切体会。严酷的现实和记忆犹新的历史教训,使刚刚从民间进入 皇帝深宫的刘秀不能不慎重考虑如何治理这个贫穷、残破而又充满危机 和动乱因素的国家,在制定各项政策和措施前,不能不确定一种适应形 势的指导思想或施政总方针。 回顾西汉王朝的统治思想,可以明显地看出以武帝为界的前后两个时期: 汉初70年,统治者基本上执行、奉守道家的“黄老之学”,在政治上采 取“无为而治”,自武帝以后开始用儒学取代黄老之学作为统治阶级的 指导思想,而在政治上则实行“霸王道杂之”的外儒内法,或儒法并用 的统治方针。东汉的统治者刘秀虽是在西汉末儒学盛行的气氛下长大的, 本人也对儒家经典“略通大义”(《后汉书·光武帝纪》),但在建立东汉 政权后,他却采取与西汉初年相类似的指导思想,遵循道家的“无为” 原则为政。据《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 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 世之轻法。”这里所说的“务用安静”同西汉初年实行的“与民休息” 是一致的。这是由于东汉初年所面临的形势,与西汉初年大体相似,欲 恢复经过长期战乱的社会安宁,采用道家休养生息的主张乃是最好的选 择。 [接下页]
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 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 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 卫灵公问阵,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 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卵、郎、将讲论 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 间谏日:“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 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 “我白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 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 度力,举元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 而散牛马,虽道未万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后汉书·光武帝纪》
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 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 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 卫灵公问阵,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 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 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 间谏日:“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 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 “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 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 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 而散牛马,虽道未万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 《后汉书 ·光武帝纪》
接上页1 这种思想表现在对人民统治方面,乃是主张采取安抚、怀柔的政策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十月“甲申,幸章陵, 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赏赐。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 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 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这里,刘秀说“欲以柔 道行之”确实是他“理天下”的指导思想。这个“柔道”就是黄老道家 所说的“守柔曰强”的“柔”,在道家看来“柔胜刚,弱胜强”,刘秀 所主张的“柔道”就是根据道家这种理论出发而提倡行“德”政的。他 曾引道家著作中的言论加以发挥道:“《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 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 日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 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 多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日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 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这套道 理正是黄老之学的具体发挥。可以看出,刘秀的“柔道”就是实行“德” 政、“逸”政,反对“刚”“强”“贪”“残”。总之是给被统治者以 喘息的机会,让社会有恢复生机的可能。在东汉政权建立的初期,刘秀 正是依照这样指导思想统治中国的
[接上页] • 这种思想表现在对人民统治方面,乃是主张采取安抚、怀柔的政策。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十月“甲申,幸章陵, 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赏赐。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 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 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这里,刘秀说“欲以柔 道行之”确实是他“理天下”的指导思想。这个“柔道”就是黄老道家 所说的“守柔曰强”的“柔”,在道家看来“柔胜刚,弱胜强”,刘秀 所主张的“柔道”就是根据道家这种理论出发而提倡行“德”政的。他 曾引道家著作中的言论加以发挥道:“《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 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 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 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 多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日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 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这套道 理正是黄老之学的具体发挥。可以看出,刘秀的“柔道”就是实行“德” 政、“逸”政,反对“刚”“强”“贪”“残”。总之是给被统治者以 喘息的机会,让社会有恢复生机的可能。在东汉政权建立的初期,刘秀 正是依照这样指导思想统治中国的
五、礼贤敬贤 卓茂、周党、严光、宋弘等贤明之士都受光 武礼遇。 严光(公元前37年一公元43年),东汉会稽 余姚人,字子陵。少有高名,尝与刘秀同学。 及刘秀称帝,乃变姓名隐居。后被聘至京师 与光武论道,相处如昔。授以谏议大夫,不 就,归耕富春江。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赞严光语
五、礼贤敬贤 • 卓茂、周党、严光、宋弘等贤明之士都受光 武礼遇。 • 严光(公元前37年—公元43年),东汉会稽 余姚人,字子陵。少有高名,尝与刘秀同学。 及刘秀称帝,乃变姓名隐居。后被聘至京师, 与光武论道,相处如昔。授以谏议大夫,不 就,归耕富春江。 •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范仲淹赞严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