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战国时代 第一节七雄的产生与战国变法运动 第二节中央集权专制政体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七国的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 第四节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战国时代文化的繁荣
第六章 战国时代 • 第一节 七雄的产生与战国变法运动 • 第二节 中央集权专制政体的初步形成 • 第三节 七国的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 • 第四节 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五节 战国时代文化的繁荣
战国形势图 匈奴 燕 ●薊 氏 趙 a齊 魏 秦 周 大宋 楚 閩
战国形势图
第一节七雄的产生与战国变法运动 1、三家分晋与战国七雄的产生 2、魏国李悝的变法 3、楚国吴起的变法 4、秦国商鞅的变法
第一节 七雄的产生与战国变法运动 • 1、三家分晋与战国七雄的产生 • 2、魏国李悝的变法 • 3、楚国吴起的变法 • 4、秦国商鞅的变法
1、三家分晋与战国七雄的产生 ·春秋后期,晋国的权力逐渐落到韩氏、赵氏、魏氏、范氏 知氏、中行氏六个卿大夫家族手中,韩、赵、魏三家先是灭 掉了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3年,三家又联合起来灭知伯 而有其地,事实上瓜分了晋国。公元前408年,周天子承认 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以后,战国七雄的局面正式出现。 (附图)春狄战国的分野问题1春秋战国的分野问题2
1、三家分晋与战国七雄的产生 • 春秋后期,晋国的权力逐渐落到韩氏、赵氏、魏氏、范氏、 知氏、中行氏六个卿大夫家族手中,韩、赵、魏三家先是灭 掉了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3年,三家又联合起来灭知伯 而有其地,事实上瓜分了晋国。公元前408年,周天子承认 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以后,战国七雄的局面正式出现。 • (附图) 春秋战国的分野问题1 春秋战国的分野问题2
春秋战国的分野问题 ·关于春秋、战国两个时代的分野,国内史学界一般采用郭沫 若先生的观点,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44年)为春秋时代的 下限,公元前475(周元王元年)年为战国时代的上限。郭老 的这个观点是以《史记·六国年表》为依据的,《六国年表》 即是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写起的。但郭老此说并非 亳无瑕疵,因为如果将公元前476年定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年代 则春秋五霸当中就失去了越王勾践,五霸将变得残缺不全; 而如果将公元前475年就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那么战国七雄 中就没有了韩、赵、魏,因为当时三家尚未分晋。而《史 记六国年表》之所以以周元王元年为开端,其目的只是为了 与孔子所作的《春秋》相衔接,并无特别的意义,因此以公 元前475年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会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事实 上反映春秋时代史事的两部重要典籍《左传》和《国语》都 是以三家分晋为终点,而反映战国时期史事的重要典籍《战 国策》又是以三家分晋为起点,司马光以战国时代历史为起 点的《资治通鉴》一书也是从三家分晋写起,这都说明三家 分晋这一史事带有分界线的意义
春秋战国的分野问题 • 关于春秋、战国两个时代的分野,国内史学界一般采用郭沫 若先生的观点,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44年)为春秋时代的 下限,公元前475(周元王元年)年为战国时代的上限。郭老 的这个观点是以《史记·六国年表》为依据的,《六国年表》 即是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写起的。但郭老此说并非 毫无瑕疵,因为如果将公元前476年定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年代, 则春秋五霸当中就失去了越王勾践,五霸将变得残缺不全; 而如果将公元前475年就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那么战国七雄 中就没有了韩、赵、魏,因为当时三家尚未分晋。而《史 记·六国年表》之所以以周元王元年为开端,其目的只是为了 与孔子所作的《春秋》相衔接,并无特别的意义,因此以公 元前475年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会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事实 上反映春秋时代史事的两部重要典籍《左传》和《国语》都 是以三家分晋为终点,而反映战国时期史事的重要典籍《战 国策》又是以三家分晋为起点,司马光以战国时代历史为起 点的《资治通鉴》一书也是从三家分晋写起,这都说明三家 分晋这一史事带有分界线的意义
春秋战国的分野问题2 前476年周元王元年 如《史记·六国年表》 前481年鲁哀公14年、周敬王39年 如[宋]吕祖谦《大事记》 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 如司马光《资治通鉴》 战国铜女孩,波顿美术馆藏 前468年周贞王元年 1928年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 如]林春溥《战国纪年》及黄式三《周季編略》
春秋战国的分野问题2
4、秦国商鞅的变法 战国初年,秦虽是西方大国,但因其经济文化落后,一向为中原各国所 鄙视,《史记·秦本纪》讲“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 遇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改变秦国落后的面貌,其向全 国发出求贤令,商鞅受此感召,由魏国来到了秦国。公元前356年,秦 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全国推行新法。 1、编订户籍,制定什伍连坐之法。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征收赋税、徭 役、兵役全以什伍为单位。什伍互相监督,一家藏奷,其余九家都有举 报义务,否则一并治罪。 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扩大征 税来源,同时也遏制了宗族势力的生长。 3、奖励军功,严禁私斗。设立二十等军功爵,有军功者按功劳赏赐爵位 和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宗室贵族如无军功,也不能享受政治特权。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对于积极从事农业,向国家贡献粮食及布帛多 的人,免除其本人徭役;对于从事“末业”的工商业者,如果因其不努 力工作而生活贫困,就要连其妻子儿女一起没为奴隶
4、秦国商鞅的变法 战国初年,秦虽是西方大国,但因其经济文化落后,一向为中原各国所 鄙视,《史记·秦本纪》讲“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 遇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改变秦国落后的面貌,其向全 国发出求贤令,商鞅受此感召,由魏国来到了秦国。公元前356年,秦 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全国推行新法。 1、编订户籍,制定什伍连坐之法。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征收赋税、徭 役、兵役全以什伍为单位。什伍互相监督,一家藏奸,其余九家都有举 报义务,否则一并治罪。 2、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扩大征 税来源,同时也遏制了宗族势力的生长。 3、奖励军功,严禁私斗。设立二十等军功爵,有军功者按功劳赏赐爵位 和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宗室贵族如无军功,也不能享受政治特权。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对于积极从事农业,向国家贡献粮食及布帛多 的人,免除其本人徭役;对于从事“末业”的工商业者,如果因其不努 力工作而生活贫困,就要连其妻子儿女一起没为奴隶。 [下页]
工上页1 公元前350年,秦迁都咸阳,商鞅随后发布了第二次变法令 1、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2、推行县制,在秦国设31县,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各一人,令、 丞、尉由国君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县制的推行标志中央集权的国 家政体形成。 3、统一度量衡,便于国家征收赋税、颁发俸禄,也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发展。 秦经过变法,迅速发展起来,《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变法“行 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 治。”但商鞅变法也损害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因此秦孝公一死, 商鞅便以“谋反”罪名被秦惠文王诛杀。然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他的变法仍为秦国历代君主所奉行,秦的变法最彻底,由此成为战 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上页] 公元前350年,秦迁都咸阳,商鞅随后发布了第二次变法令: • 1、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 2、推行县制,在秦国设31县,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各一人,令、 丞、尉由国君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县制的推行标志中央集权的国 家政体形成。 • 3、统一度量衡,便于国家征收赋税、颁发俸禄,也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发展。 • 秦经过变法,迅速发展起来,《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变法“行 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 治。”但商鞅变法也损害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因此秦孝公一死, 商鞅便以“谋反”罪名被秦惠文王诛杀。然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他的变法仍为秦国历代君主所奉行,秦的变法最彻底,由此成为战 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3、楚国吴起的变法 公元前390年,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在楚国主持变法。吴起 认为楚国的弊病在于“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君主,下虐 百姓,导致楚国国贫兵弱,其变法的措施有以下几个: ·1、取消贵族官僚特权,封君子孙三代无功劳即收回爵位俸禄,百 官的俸禄也大规模削减,减少他们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特权。 2、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将省减下来的费用用于训练士兵,增强 军队战斗力。 ·3、将一些旧贵族及其所属人员迁居到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带,一方 面削弱旧贵族势力,一方面对开垦边远地区有益。 4 楚国之俗”,用楚国法律统一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塞 私门之请”,整顿吏治,维护君权 吴起的变法在楚国收到很大成效,但也遭到了旧贵族的忌恨,公 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昊起被杀,变法中途失败
3、楚国吴起的变法 • 公元前390年,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在楚国主持变法。吴起 认为楚国的弊病在于“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君主,下虐 百姓,导致楚国国贫兵弱,其变法的措施有以下几个: • 1、取消贵族官僚特权,封君子孙三代无功劳即收回爵位俸禄,百 官的俸禄也大规模削减,减少他们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特权。 • 2、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将省减下来的费用用于训练士兵,增强 军队战斗力。 • 3、将一些旧贵族及其所属人员迁居到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带,一方 面削弱旧贵族势力,一方面对开垦边远地区有益。 • 4、“一楚国之俗”,用楚国法律统一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塞 私门之请”,整顿吏治,维护君权。 • 吴起的变法在楚国收到很大成效,但也遭到了旧贵族的忌恨,公 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被杀,变法中途失败
2、魏国李悝的变法 李悝是战国初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魏国的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内容 ·1、推行“尽地力之教”。其一,李悝要求农民播种时必须同时杂 种五谷,以防单一种植遇到灾害时无法补救。其二,强调要督促农 民及时耕耘、除草、收获,防止恶劣天气对庄稼造成损害。其三, 主张农民在田间地头广种桑梓蔬菜瓜果,增加农副产品收入。此外 李悝还主张不违农时,与民休息,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 2、推行“平籴法”。李悝认为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因此政府应 对粮价进行宏观调控。所谓“平籴”就是政府根据每年农业收成的 情况,丰年平价收购粮食,歉年平价售出粮食,维持粮食市场的稳 定。“平籴法”是后来历代王朝推行均输、常平仓等经济措施的开 端
2、魏国李悝的变法 • 李悝是战国初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魏国的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内容: • 1、推行“尽地力之教”。其一,李悝要求农民播种时必须同时杂 种五谷,以防单一种植遇到灾害时无法补救。其二,强调要督促农 民及时耕耘、除草、收获,防止恶劣天气对庄稼造成损害。其三, 主张农民在田间地头广种桑梓蔬菜瓜果,增加农副产品收入。此外 李悝还主张不违农时,与民休息,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 • 2、推行“平籴法”。李悝认为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因此政府应 对粮价进行宏观调控。所谓“平籴”就是政府根据每年农业收成的 情况,丰年平价收购粮食,歉年平价售出粮食,维持粮食市场的稳 定。“平籴法”是后来历代王朝推行均输、常平仓等经济措施的开 端。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