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18届高三调研性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 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 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殷人将日月之神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 “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 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 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 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 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 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 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 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 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 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 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 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己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 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清酒风流,如白 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 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 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 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 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 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 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髙歌 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 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 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 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最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 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月饼在宋 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 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安徽省合肥市 2018 届高三调研性检测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 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 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殷人将日月之神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 “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 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 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 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 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 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 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 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 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 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 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 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 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清酒风流,如白 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 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 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 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 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 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 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 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 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 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 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最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 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月饼在宋 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 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 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 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吏,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一一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端午、中秋这三大传统节日可能都与月亮的运动规律有关联,其中中 秋节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多来源于古老的文化礼俗。 B.商代人、春秋战国时期人、汉代人对日月之神的称呼大同小异,从中可以清 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先民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 C.根据沂南发现的汉画像石,我们可以推测,古人认为地上的昆仑山和天上的 月亮联系紧密,也能推测出嫦娥是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D.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这可能与神权 控制有关,日月这样的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宋时期,中秋赏月是文人的时尚,吟咏的诗句较之以前也有所增加,但是 由于唐宋士人的精神气质不同,赏月的情趣大相径庭 B.从《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等文献来看,南宋都城杭州,上自贵家如王 子皇孙,下至民间如中小商户,都在中秋夜宴饮赏玩。 C.宋代时月饼已经出现,由于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可以象征团圆,所以大 约到了明朝,它逐渐成为中秋时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 D.从文人赏月的雅趣,到民间拜月的情趣,再到有心吃月饼的俗趣,节俗形态 的重大变化也体现了中国民众心态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祭祀日月的活动,大概只能由周天子及其各地的代表主持,在早晨祭祀 太阳,在晚上祭祀月亮;而百姓应该没有祭祀日月的权利。 B.从商代到唐代,尽管随着人们时月亮理性认识的逐渐增强,月亮的神圣色彩 明显消褪,但是中秋赏月成为大众节日的契机还没有到来。 C.理学思想越深入人心,民间的乡族观念就会变得越强,人们对家庭的依恋情 绪就更为浓烈,中秋文人赏月的常俗意义也就会变得更大 D.宋代人在中秋节赏玩月亮,明清人把月饼作为中秋馈赠亲友的特色食品及祭 月供品,这些节日活动也能展现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时代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 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一一瓜饭楼,那是冯先 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 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 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 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 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读《论语》《孟子》《史 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 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 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吏,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节、端午、中秋这三大传统节日可能都与月亮的运动规律有关联,其中中 秋节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多来源于古老的文化礼俗。 B. 商代人、春秋战国时期人、汉代人对日月之神的称呼大同小异,从中可以清 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先民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 C. 根据沂南发现的汉画像石,我们可以推测,古人认为地上的昆仑山和天上的 月亮联系紧密,也能推测出嫦娥是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D. 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这可能与神权 控制有关,日月这样的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宋时期,中秋赏月是文人的时尚,吟咏的诗句较之以前也有所增加,但是 由于唐宋士人的精神气质不同,赏月的情趣大相径庭。 B. 从《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等文献来看,南宋都城杭州,上自贵家如王 子皇孙,下至民间如中小商户,都在中秋夜宴饮赏玩。 C. 宋代时月饼已经出现,由于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可以象征团圆,所以大 约到了明朝,它逐渐成为中秋时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 D. 从文人赏月的雅趣,到民间拜月的情趣,再到有心吃月饼的俗趣,节俗形态 的重大变化也体现了中国民众心态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代祭祀日月的活动,大概只能由周天子及其各地的代表主持,在早晨祭祀 太阳,在晚上祭祀月亮;而百姓应该没有祭祀日月的权利。 B. 从商代到唐代,尽管随着人们时月亮理性认识的逐渐增强,月亮的神圣色彩 明显消褪,但是中秋赏月成为大众节日的契机还没有到来。 C. 理学思想越深入人心,民间的乡族观念就会变得越强,人们对家庭的依恋情 绪就更为浓烈,中秋文人赏月的常俗意义也就会变得更大。 D. 宋代人在中秋节赏玩月亮,明清人把月饼作为中秋馈赠亲友的特色食品及祭 月供品,这些节日活动也能展现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时代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 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 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 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 年,日寇占领无 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 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 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 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读《论语》《孟子》《史 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
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 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 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 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 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 《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 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 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音母校 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 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 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硏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 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 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 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 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 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 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 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 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 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 一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 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 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 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 都成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 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罩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 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与“书香世家”相对,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 苦农民家庭,又能表现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 B.因为家贫,又加上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 他从来无法专力读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 C.无锡国专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 因而冯其庸认为母校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 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 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 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 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 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 《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 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 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音母校 也。” 1954 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 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 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 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 为合适。 2005 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 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 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 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 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 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 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 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 —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 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 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 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 都成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 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罩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 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 (《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与“书香世家”相对,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 苦农民家庭,又能表现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 B. 因为家贫,又加上 1937 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 他从来无法专力读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 C. 无锡国专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 因而冯其庸认为母校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D.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 这些成果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涉及诸多领域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缟!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学术的 深厚精良,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 B.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 推广国学教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 C.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汁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 最终因成就突出而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D.冯其庸富有文人的生活意趣,在书面方面颇有研究,并达到一定的造诣,还 能通过书画创作涵养、增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心性修炼 E.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 究精神,是正确的国学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 6.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了哪几个成跃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缝山针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 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 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髙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 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 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 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 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 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挟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 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 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 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髙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 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 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 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 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 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 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 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D. 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 这些成果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涉及诸多领域。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缟!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学术的 深厚精良,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 B. 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 推广国学教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 C. 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汁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 最终因成就突出而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D. 冯其庸富有文人的生活意趣,在书面方面颇有研究,并达到一定的造诣,还 能通过书画创作涵养、增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心性修炼。 E. 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 究精神,是正确的国学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 6. 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了哪几个成跃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缝山针 非 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 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 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 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 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 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 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 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挟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 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 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 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 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 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 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 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 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 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 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 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 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足拉走, 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 双手拉着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 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 给我当模特。髙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挟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 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 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 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髙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 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髙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 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 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 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 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 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眷和高小根 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 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 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离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 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 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 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 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饱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 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 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8.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 古代诗文阅读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 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 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足拉走, 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 双手拉着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 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 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挟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 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 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 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 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 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 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 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 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 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眷和高小根一 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 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 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离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 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 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 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 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 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饱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 《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 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 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 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8. 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 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曰:清君心, 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 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 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 绝之,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 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 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顷 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 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 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 希旨劾之,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救驰传, 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方期颐,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间艳之。正春风度峻 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 八箴/ B.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青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 八箴/ C.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占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 几箴/ D.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 八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专指降官贬谪,比如白居易就曾左 迁为九江郡司马 B.薨,是死的意思。古代天子去世叫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亡日曰 禄,百姓亡称死。 C.吏部,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职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 调动等事务。 D.乞归,封建时代官员请假回家的专用语。类似的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解 印、解甲归田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正春才学过人,敢于直谏。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土第一名,授职为修撰, 又担任皇帝的讲官。他曾经向皇帝提出八点忠告,却没被采纳。 B.翁正春审时度势,建言得当。他知道琉球中山王已经归附倭寇,就建议皇帝 断绝和他们往来,不要让他们到京都朝贡。皇帝对此表示赞同 C.翁正春为官正直,不惧权贵。虽然韩敬的党羽很恼恨翁正春,但他坚持认为 韩敬在科场徇私舞弊,有罪。后来又拂逆魏忠贤,被下旨责备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 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曰:清君心, 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 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 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 绝之,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 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 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顷 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 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 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 希旨劾之,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救驰传, 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方期颐,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间艳之。正春风度峻 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 八箴/ B.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青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 八箴/ C.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占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 几箴/ D.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 八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专指降官贬谪,比如白居易就曾左 迁为九江郡司马。 B. 薨,是死的意思。古代天子去世叫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亡日曰 禄,百姓亡称死。 C. 吏部,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职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 调动等事务。 D. 乞归,封建时代官员请假回家的专用语。类似的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解 印、解甲归田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翁正春才学过人,敢于直谏。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土第一名,授职为修撰, 又担任皇帝的讲官。他曾经向皇帝提出八点忠告,却没被采纳。 B. 翁正春审时度势,建言得当。他知道琉球中山王已经归附倭寇,就建议皇帝 断绝和他们往来,不要让他们到京都朝贡。皇帝对此表示赞同。 C. 翁正春为官正直,不惧权贵。虽然韩敬的党羽很恼恨翁正春,但他坚持认为 韩敬在科场徇私舞弊,有罪。后来又拂逆魏忠贤,被下旨责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2)母方期颐,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间艳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 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指路的路 牌。④才:隐约。⑤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4.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 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 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 铺陈汉寿城遗扯的景象。 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 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E.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 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15.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 “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 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写到,与蚯蚓相比,螃蟹虽然具有天生的优势,但因为浮躁, 结果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自然环境烘托琵皆女弹奏技艺髙超的句子是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写征人想家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是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汽车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开始瞄准海外 市场,奇瑞公司经过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②今年春季,合肥城区的快餐零售额迭3.68亿元,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长。但 由于缺乏科学的营销策略,中式快餐销售仍然不温不火 ③唐朝是诗的时代,但是唐人也非个个都擅长写诗,《全唐诗》中有的诗作就粗 陋鄙薄,不忍卒读,虽然多数诗歌清新别致,情韵悠长
(1)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2)母方期颐,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间艳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 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指路的路 牌。④才:隐约。⑤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4.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 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 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 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 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 铺陈汉寿城遗扯的景象。 D. 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 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E. 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 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15. 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 40 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 “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 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写到,与蚯蚓相比,螃蟹虽然具有天生的优势,但因为浮躁,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自然环境烘托琵皆女弹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写征人想家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汽车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开始瞄准海外 市场,奇瑞公司经过惨淡经营,2017 年销量继续攀升。 ②今年春季,合肥城区的快餐零售额迭 3. 68 亿元,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长。但 由于缺乏科学的营销策略,中式快餐销售仍然不温不火。 ③唐朝是诗的时代,但是唐人也非个个都擅长写诗,《全唐诗》中有的诗作就粗 陋鄙薄,不忍卒读,虽然多数诗歌清新别致,情韵悠长
④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港元汇率呈现大幅波动。这种波动足以让市场产生恐慌, 由此导致对港元与美元“脱钩”的猜测也甚嚣尘上。 ⑤如今各种辅导机构鱼龙混杂,有时家长花费了大量金钱,却不一定能对孩子学 习产生明显帮助,还可能会浪费孩子宝贵的休息时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A.铁路总公司将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货运一体化改革,优先推进“互联网十铁 路”特色,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贸易铁路网 B.本届校园心理节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就怎样有效缓解考前压 力和增强学习专注度等问题展开充分的时论。 C.暑期来临,教育部门多次发文,要求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积极做好学生暑 假安全防范工作,以预防学生不发生溺水事件 D.潜龙洞景区位于贵州省松桃县境内,是武陵山脉海拔最髙的亿年古溶泂群, 更为神奇的是洞内石笋至今仍然在生长与繁育。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黑暗中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与黄斑变性没有直接关联,②并不 是说这种行为对眼睛没有损害。③在黑暗中长时问近距离看手机,睫状 肌④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使晶状体过度屈曲,⑤导致视力下 降。⑥,黑暗中过于专注地盯着太亮的屏幕,会使眼角膜干涩 1④⑤⑥ 虽然但是如果 进而 此外 尽管然而就因而当然 如果那么虽然可能 据说 档然因此可能所以另外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而这些诗章又反过来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古诗词虽然“曲高”, ②,国人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这共同的经历和记忆, ③ “中国诗词大会”正是带着这种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带 领观众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的精神乏旅 21.下图是某班级考察大蜀山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 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④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港元汇率呈现大幅波动。这种波动足以让市场产生恐慌, 由此导致对港元与美元“脱钩”的猜测也甚嚣尘上。 ⑤如今各种辅导机构鱼龙混杂,有时家长花费了大量金钱,却不一定能对孩子学 习产生明显帮助,还可能会浪费孩子宝贵的休息时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A. 铁路总公司将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货运一体化改革,优先推进“互联网十铁 路”特色,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贸易铁路网。 B. 本届校园心理节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就怎样有效缓解考前压 力和增强学习专注度等问题展开充分的时论。 C. 暑期来临,教育部门多次发文,要求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积极做好学生暑 假安全防范工作,以预防学生不发生溺水事件。 D. 潜龙洞景区位于贵州省松桃县境内,是武陵山脉海拔最高的亿年古溶洞群, 更为神奇的是洞内石笋至今仍然在生长与繁育。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在黑暗中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与黄斑变性没有直接关联, ② 并不 是说这种行为对眼睛没有损害。 ③ 在黑暗中长时问近距离看手机,睫状 肌 ④ 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使晶状体过度屈曲,⑤导致视力下 降。 ⑥ ,黑暗中过于专注地盯着太亮的屏幕,会使眼角膜干涩。 ② ③ ④ ⑤ ⑥ A 虽然 但是 如果 / 进而 此外 B 尽管 然而 / 就 因而 当然 C 如果 那么 虽然 可能 / 据说 D / 当然 因此 可能 所以 另外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①______,而这些诗章又反过来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古诗词虽然“曲高”, ②____,国人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这共同的经历和记忆, ③____。“中国诗词大会”正是带着这种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带 领观众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的精神乏旅。 21. 下图是某班级考察大蜀山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 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
温习“地质“相关内容 准备 备好行装 讨论确定考察内容 考察大写由 实随 听评座 知识答 作业 以组为单位上交考察日记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小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青年,第一次跟着长辈去街头献爱心,他带去很多美味的面包分给街头流浪 汉,有的人感激地收下了,有的人犹豫地接受了,也有一些人直接拒绝了……第 二次去时,该青年装扮成魔术师,请流浪汉帮自己完成一个魔术。只见他举着 个托盘,让流浪汉点燃托盘中的火焰,再轻轻一吹,扣上盖子,再打开时,一个 美味的面包就出现了。把这些在流浪汉帮助下“变出”的面包再赠给他们,所有 人都欣然收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安徽省合肥市2018届高三调研性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 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 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殷人将日月之神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小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位青年,第一次跟着长辈去街头献爱心,他带去很多美味的面包分给街头流浪 汉,有的人感激地收下了,有的人犹豫地接受了,也有一些人直接拒绝了……第 二次去时,该青年装扮成魔术师,请流浪汉帮自己完成一个魔术。只见他举着一 个托盘,让流浪汉点燃托盘中的火焰,再轻轻一吹,扣上盖子,再打开时,一个 美味的面包就出现了。把这些在流浪汉帮助下“变出”的面包再赠给他们,所有 人都欣然收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安徽省合肥市 2018 届高三调研性检测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 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 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殷人将日月之神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
“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 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 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 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 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 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 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 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 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 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 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 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己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 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清酒风流,如白 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 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 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 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 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 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 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髙歌 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 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 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 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最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 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月饼在宋 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 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 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 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吏,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一一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端午、中秋这三大传统节日可能都与月亮的运动规律有关联,其中中 秋节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多来源于古老的文化礼俗。 B.商代人、春秋战国时期人、汉代人对日月之神的称呼大同小异,从中可以清 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先民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 C.根据沂南发现的汉画像石,我们可以推测,古人认为地上的昆仑山和天上的 月亮联系紧密,也能推测出嫦娥是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D.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这可能与神权 控制有关,日月这样的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 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 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 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 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 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 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 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 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 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 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 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 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清酒风流,如白 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 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 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 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 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 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 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 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 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 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 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最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 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月饼在宋 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 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 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 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吏,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节、端午、中秋这三大传统节日可能都与月亮的运动规律有关联,其中中 秋节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多来源于古老的文化礼俗。 B. 商代人、春秋战国时期人、汉代人对日月之神的称呼大同小异,从中可以清 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先民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 C. 根据沂南发现的汉画像石,我们可以推测,古人认为地上的昆仑山和天上的 月亮联系紧密,也能推测出嫦娥是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D. 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这可能与神权 控制有关,日月这样的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