遡北省黄冈市2015届高三3月级调砑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15年3月16日上午9:00-11:30 本试卷共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语文基础知识(共12分,共4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蜷(quan)缩猗(yi)郁压轴(zhωu)戏道义相勖(xu) B.主簿(bo)蜕(tui)变脖颈(geng)子气息奄(yan)奄 C.渣滓(zi)剥啄(zuo)铮铮( zheng)然力矫(jido)颓俗 D.蹩(pie)进夹(jiω)袄胳(gω)肢窝游目骋( cheng)怀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焕散惺松座谈会博闻强记 B.娥眉阜盛水龙头宽宏大量 C.风致渲泄挖墙脚俯首帖耳 D.迄今攀缘掉书袋不愠不火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 食物。能把对土地的和对上天的_,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 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 头看一看天。 ②在未来世界里,科技元素会越来越多地被_于生活中,不仅仅是鞋子,还会有 更多的生活必需品被智能化,的运动产品将会让人应接不暇 A.眷恋景仰运用琳琅满目B.眷念景仰使用琳琅满目 C.眷恋敬仰运用层出不穷D.眷念敬仰使用层出不穷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双轨制”启动实施,不仅是我国全面深化 改革的 项重大实践,而且是社会保险体系建设迈出的关键一步 B.在中央的部署里,将着力健全党内监督制度、选人用人管人制度和体制机制 改革,制度约束将更加突出重点、切中时弊,避免大而无当、牛栏关猫。 C.2015年新年伊始,为了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在南苏丹问题上的斡旋努力,加 快推动南苏丹和平进程,中国倡议举办“支持伊加特南苏丹和平进程专门磋 商 D.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教育格局和教育 资源分配呈现出新情况和新问题,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建设面临着诸多严峻挑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 其中体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的仁政思想,以及“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的“人性本恶”观 点 B.《药》采用了暗示的写作手法。如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者的动作 中暗示出来的;其被杀地点为“古口亭口”,暗示秋瑾被害于绍兴古轩亭口;其
湖北省黄冈市 2015 届高三 3 月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15 年 3 月 16 日 上午 9:00—11:30 本试卷共 8 页。全卷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2 分,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蜷(quán)缩 猗(yī)郁 压轴(zhòu)戏 道义相勖(xù) B.主簿(bó) 蜕(tuì)变 脖颈(gěng)子 气息奄(yǎn)奄 C.渣滓(zǐ) 剥啄(zuó) 铮铮(zhēng)然 力矫(jiǎo)颓俗 D.蹩(pié)进 夹(jiá)袄 胳(gā)肢窝 游目骋(chěng)怀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焕散 惺松 座谈会 博闻强记 B.娥眉 阜盛 水龙头 宽宏大量 C.风致 渲泄 挖墙脚 俯首帖耳 D.迄今 攀缘 掉书袋 不愠不火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 食物。能把对土地的 和对上天的 ,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 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 头看一看天。 ②在未来世界里,科技元素会越来越多地被 于生活中,不仅仅是鞋子,还会有 更多的生活必需品被智能化, 的运动产品将会让人应接不暇。 A.眷恋 景仰 运用 琳琅满目 B.眷念 景仰 使用 琳琅满目 C.眷恋 敬仰 运用 层出不穷 D.眷念 敬仰 使用 层出不穷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双轨制”启动实施,不仅是我国全面深化 改革的一 项重大实践,而且是社会保险体系建设迈出的关键一步。 B.在中央的部署里,将着力健全党内监督制度、选人用人管人制度和体制机制 改革,制度约束将更加突出重点、切中时弊,避免大而无当、牛栏关猫。 C.2015 年新年伊始,为了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在南苏丹问题上的斡旋努力,加 快推动南苏丹和平进程,中国倡议举办“支持伊加特南苏丹和平进程专门磋 商”。 D.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教育格局和教育 资源分配呈现出新情况和新问题,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建设面临着诸多严峻挑 战。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 其中体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的仁政思想,以及“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的“人性本恶”观 点。 B.《药》采用了暗示的写作手法。如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者的动作 中暗示出来的;其被杀地点为“古□亭口”,暗示秋瑾被害于绍兴古轩亭口;其
坟上的花圈,则暗示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阔人祝寿馒头般的坟头,也是令人警 醒的暗示。 C.《红楼梦》中,黛玉从偏门进贾府,亲自拜见贾府众人;贾府早就知道黛玉 要来,却房子都没有准备,只是让宝玉腾出房间给黛玉住。而薛宝钗一家进府时, 王夫人安排了梨香园,贾母、王夫人、邢夫人以及诸位丫鬟婆子全都出去迎接。 D.《哈姆雷特》里哈姆雷特并非“完人”: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虽然 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虽然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 却郁郁不乐,迟疑不决,孤立延宕。这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儒家“五伦”说辨析 冯天瑜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 “五伦”一体论之,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 五常”视作吃人的旧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 与“五伦”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 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 有差异,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 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 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 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间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 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 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其精义有二: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 根本。《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 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 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又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本 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孟子 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则覆舟。”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 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 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 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 际关系。“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 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 的肯认,故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
坟上的花圈,则暗示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阔人祝寿馒头般的坟头,也是令人警 醒的暗示。 C.《红楼梦》中,黛玉从偏门进贾府,亲自拜见贾府众人;贾府早就知道黛玉 要来,却房子都没有准备,只是让宝玉腾出房间给黛玉住。而薛宝钗一家进府时, 王夫人安排了梨香园,贾母、王夫人、邢夫人以及诸位丫鬟婆子全都出去迎接。 D.《哈姆雷特》里哈姆雷特并非“完人”: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虽然 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虽然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 却郁郁不乐,迟疑不决,孤立延宕。这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儒家“五伦”说辨析 冯天瑜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 “五伦”一体论之,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 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 五常”视作吃人的旧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 与“五伦”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 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 有差异,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 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 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 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间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 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 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其精义有二: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 根本。《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 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 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又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本 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孟子 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则覆舟。”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 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 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 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 际关系。 “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 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 的肯认,故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
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 人,有所创发,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 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 系等。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选自2014年5月30日《人民日报》第7版) 6.关于“三纲”说和“五伦”说,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汉以来将“三纲”与“五伦”并列论之,推尊为人伦准则,而20世纪初新 文化运动将其归在“旧礼教”名下加以摒弃。 B.“三纲”说与“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中国伦常观 念的两种走势,二者在主旨上有着差异。 C 纲”说认定尊者、长者拥有绝对权威和支配地位,抵制民主、平权的诉 求,是一种单向独断的绝对主义伦理观念。 D.“五伦”说形成于先秦,是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三纲”说 所没有的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包含“义、亲、序、别、信”等人伦准则。 B.“五伦”说主张君臣关系,强调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国本”“君轻民贵” 等观点,这些观点最早出自《孟子》。 C.无论是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邻居、仇敌等其他人际关系上,“五伦”说都 对人们提出了双向性要求,即互敬互助的要求 D.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实现社会和谐,根本原因是“五伦”说只是一味强调“义 务”,没有对民众享用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片面的单向要求,或者是上对下的“专断”,或者是下对上的“民主”,都 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国家丧失稳定祥和,无法可持续发展。 B.资方如果一味追逐利润最大化,置劳方利益于不顾,就会激化劳资矛盾;劳 方如果强索超越企业承受力的要求,就会损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C.“五伦”说内容也有精华旨意,对于其中权利和义务统一的良性互动、互敬 互助的要求等合理因素,我们应采用辨析、吸收的态度去对待它。 D.“五伦”说为当今解决多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弘扬其在人际关系上 的精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梁统列传 范晔 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更始二年,拜酒泉太守。会更始败,赤眉入长安,统 与窦融及诸郡守起兵保境,谋共立帅。初以位次,咸共推统,统固辞曰:“昔陈 婴不受王者,以有老母也。今统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诚不足以当之。”遂共 推融为河西大将军,更以统为武威大守。 性刚毅而好法律。统在朝廷,数陈便宜。以为法令既轻,下奸不胜,宜重刑罚 以遵旧典。乃上疏曰:“臣闻立君之道,仁义为主,仁者爱人,义者政理,爱人 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刑罚在衷,无取于劝,是以五帝有流、殛、放 杀之诛,三王有大辟、刻肌之法。高帝受命诛暴,平荡天下,约令定律,诚得其
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 人,有所创发,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 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 系等。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选自 2014 年 5 月 30 日《人民日报》第 7 版) 6.关于“三纲”说和“五伦”说,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两汉以来将“三纲”与“五伦”并列论之,推尊为人伦准则,而 20 世纪初新 文化运动将其归在“旧礼教”名下加以摒弃。 B.“三纲”说与“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中国伦常观 念的两种走势,二者在主旨上有着差异。 C.“三纲”说认定尊者、长者拥有绝对权威和支配地位,抵制民主、平权的诉 求,是一种单向独断的绝对主义伦理观念。 D.“五伦”说形成于先秦,是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三纲”说 所没有的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包含“义、亲、序、别、信”等人伦准则。 B.“五伦”说主张君臣关系,强调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国本”“君轻民贵” 等观点,这些观点最早出自《孟子》。 C.无论是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邻居、仇敌等其他人际关系上,“五伦”说都 对人们提出了双向性要求,即互敬互助的要求。 D.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实现社会和谐,根本原因是“五伦”说只是一味强调“义 务”,没有对民众享用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片面的单向要求,或者是上对下的“专断”,或者是下对上的“民主”,都 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国家丧失稳定祥和,无法可持续发展。 B.资方如果一味追逐利润最大化,置劳方利益于不顾,就会激化劳资矛盾;劳 方如果强索超越企业承受力的要求,就会损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C.“五伦”说内容也有精华旨意,对于其中权利和义务统一的良性互动、互敬 互助的要求等合理因素,我们应采用辨析、吸收的态度去对待它。 D.“五伦”说为当今解决多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弘扬其在人际关系上 的精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梁统列传 范晔 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更始二年,拜酒泉太守。会更始败,赤眉入长安,统 与窦融及诸郡守起兵保境,谋共立帅。初以位次,咸共推统,统固辞曰:“昔陈 婴不受王者,以有老母也。今统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诚不足以当之。”遂共 推融为河西大将军,更以统为武威大守。 性刚毅而好法律。统在朝廷,数陈便宜。以为法令既轻,下奸不胜,宜重刑罚, 以遵旧典。乃上疏曰:“臣闻立君之道,仁义为主,仁者爱人,义者政理,爱人 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刑罚在衷,无取于劝,是以五帝有流、殛、放、 杀之诛,三王有大辟、刻肌之法。高帝受命诛暴,平荡天下,约令定律,诚得其
宜。文帝宽惠柔克,遭世康平,惟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它皆率由,无革旧章。 武帝值中国隆盛,财力有余,征伐远方,军役数兴,豪桀犯禁,奸吏弄法,故重 首匿①之科,著知从②之律,以破朋党,以惩隐匿。宣帝聪明正直,总御海内, 臣下奉宪,无所失坠,因循先典,天下称理。至哀、平继体,而即位日浅,听断 尚寡,丞相王嘉轻为穿凿,亏除先帝旧约成律,数年之间,百有余事,或不便于 理,或不厌民心。伏惟陛下包元履德,权时拨乱,功逾文、武,德侔高皇,诚不 宜因循季末衰微之轨 事下三公、廷尉,议者以为隆刑竣法,非明王急务,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统 今所定,不宜开可。帝令尚书问状,统对曰:“闻圣帝明王,制立刑罚,故虽尧 舜之盛,犹诛四凶。孔子曰:‘刑罚不衷,则人无所厝手足。’衷之为言,不轻 不重之谓也。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犹因循旧章,不轻改革,海内 称理,断狱③益少。至初元,所减刑罚百有余条,而盗贼浸多,岁以万数。是时 以天下无难,百姓安平,而狂狡之势,犹至于此,皆刑罚不衷,愚人易犯之所致 也。由此观之,则刑轻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也。”议上,遂 寝不报 后出为九江太守,定封陵乡侯。统在郡亦有治迹,吏人畏爱之。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 【注】①首匿:谓主谋藏匿罪犯。②知从:即“知纵”,谓知道别人犯法而不检 举告发。 ③断狱:审理和判决的案件。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罚在衷,无取于劝衷:恰当、合适 B.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厘:改正、改革 C.则人无所厝手足厝:交错、交叉 D.盗贼浸多,岁以万数浸:逐渐、渐渐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梁统“宜重刑罚,以遵旧典”的理由的一组是(3 分)() ①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②法令既轻,下奸不胜 ③天下无难,百姓安平④隆刑竣法,非明王急务 ⑤刑轻之作,反生大患⑥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 A.①④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帝刘玄兵败后,梁统和窦融以及各位郡守起兵保卫边境,大家推举梁统 为统帅, 但是他坚决推辞,后被重新推举为武威太守 B.梁统认为人君执政之法,应以仁义为主,即爱护百姓,消除残暴。他极力主 张加重 刑罚,遵循旧典,用严格的法律治理国家 C.在中原兴盛时期,当时有些豪桀违反禁令,有些官吏玩弄权术,因此,汉武 帝制定了严格的法令来破除朋党,惩罚隐匿犯罪的人。 D.三公、廷尉没有认同梁统的建议,他们认为严酷刑法不是英明之主所为。后 来奏议 呈上,光武帝认可“重刑法遵旧典”的建议,并颁令推广。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宜。文帝宽惠柔克,遭世康平,惟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它皆率由,无革旧章。 武帝值中国隆盛,财力有余,征伐远方,军役数兴,豪桀犯禁,奸吏弄法,故重 首匿①之科,著知从②之律,以破朋党,以惩隐匿。宣帝聪明正直,总御海内, 臣下奉宪,无所失坠,因循先典,天下称理。至哀、平继体,而即位日浅,听断 尚寡,丞相王嘉轻为穿凿,亏除先帝旧约成律,数年之间,百有余事,或不便于 理,或不厌民心。伏惟陛下包元履德,权时拨乱,功逾文、武,德侔高皇,诚不 宜因循季末衰微之轨。” 事下三公、廷尉,议者以为隆刑竣法,非明王急务,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统 今所定,不宜开可。帝令尚书问状,统对曰:“闻圣帝明王,制立刑罚,故虽尧、 舜之盛,犹诛四凶。孔子曰:‘刑罚不衷,则人无所厝手足。’衷之为言,不轻 不重之谓也。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犹因循旧章,不轻改革,海内 称理,断狱③益少。至初元,所减刑罚百有余条,而盗贼浸多,岁以万数。是时 以天下无难,百姓安平,而狂狡之势,犹至于此,皆刑罚不衷,愚人易犯之所致 也。由此观之,则刑轻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也。”议上,遂 寝不报。 后出为九江太守,定封陵乡侯。统在郡亦有治迹,吏人畏爱之。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 【注】①首匿:谓主谋藏匿罪犯。②知从:即“知纵”,谓知道别人犯法而不检 举告发。 ③断狱:审理和判决的案件。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刑罚在衷,无取于劝 衷:恰当、合适 B.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 厘:改正、改革 C.则人无所厝手足 厝:交错、交叉 D.盗贼浸多,岁以万数 浸:逐渐、渐渐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梁统“宜重刑罚,以遵旧典”的理由的一组是(3 分)( ) ①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 ②法令既轻,下奸不胜 ③天下无难,百姓安平 ④隆刑竣法,非明王急务 ⑤刑轻之作,反生大患 ⑥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 ①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更始帝刘玄兵败后,梁统和窦融以及各位郡守起兵保卫边境,大家推举梁统 为统帅, 但是他坚决推辞,后被重新推举为武威太守。 B.梁统认为人君执政之法,应以仁义为主,即爱护百姓,消除残暴。他极力主 张加重 刑罚,遵循旧典,用严格的法律治理国家。 C.在中原兴盛时期,当时有些豪桀违反禁令,有些官吏玩弄权术,因此,汉武 帝制定了严格的法令来破除朋党,惩罚隐匿犯罪的人。 D.三公、廷尉没有认同梁统的建议,他们认为严酷刑法不是英明之主所为。后 来奏议 呈上,光武帝认可“重刑法遵旧典”的建议,并颁令推广。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统在朝廷,数陈便宜。(3分) 译文 (2)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3分) 译文 (3)数年之间,百有余事,或不便于理,或不厌民心。(3分) 译文: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 分)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 天 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 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 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1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春日寄乡友 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1)这首诗三四句描写春日景象,请分别赏析“结”、“散”两字的表达效果。 (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 答的前5个 小题计分)(5分) ①,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③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庄子《逍遥游》)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 ⑤可堪回首 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⑥千载琵琶作胡语,。(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⑦策扶老以流憩,。(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⑧,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6-19题。 祖母说 徐则臣 ①从12岁时出门,读书,上学,再读书,一晃又是12年。每年回家两次,名为 归乡,实是小住,总是鬼撵着似的匆匆去来。回到家也难得外出,关在房里读写 偶尔出去也只是房前屋后遛上一圈,漂泊不得安宁的心态常让我感觉自己是故乡 的局外人。除了周遭的亲戚,稍远一点的都在逐渐陌生,那些曾是我的同学和少
(1)统在朝廷,数陈便宜。(3 分) 译文: (2)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3 分) 译文: (3)数年之间,百有余事,或不便于理,或不厌民心。(3 分) 译文: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 天, 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 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 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1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 分) 春日寄乡友 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1)这首诗三四句描写春日景象,请分别赏析“结”、“散”两字的表达效果。 (4 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5 个小题,如超过 5 个,按所 答的前 5 个 小题计分)(5 分) ① ,任重而道远。(《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③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⑤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⑥千载琵琶作胡语,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⑦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⑧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 16—19 题。 祖母说 徐则臣 ①从 12 岁时出门,读书,上学,再读书,一晃又是 12 年。每年回家两次,名为 归乡,实是小住,总是鬼撵着似的匆匆去来。回到家也难得外出,关在房里读写, 偶尔出去也只是房前屋后遛上一圈,漂泊不得安宁的心态常让我感觉自己是故乡 的局外人。除了周遭的亲戚,稍远一点的都在逐渐陌生,那些曾是我的同学和少
时玩伴的年轻人,多半已经婚嫁生养了。生疏是免不了的,要命的是他们的孩子, 完全是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好像我与这个村庄无关 ②尽管这样,我依然没能太深地发现村庄的变化,大约是这种变化正在缓慢进行 而我一年两次的还乡多少也对此有些了解,孩子们的成长与谁家的一座平房竖起 来并不能让我惊奇。都是生活的常识了,有些东西的确在人的心里也展开了它们 的规律,它们的生长节奏不会让我们意外,也就无法把它称作变化。我常以为我 的村庄是不会变化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相同,院门向南开放,白杨和桑树还 站在老地方,后河水的荣枯也只是遵循着时令的安排。当我从村庄的后面的那条 土路走向家门时,沿途的景物让我失望地一成不变。我就想,还没变。外面的世 界一天一个模样,村庄却像脱离了时光的轨道,固执地守在陈旧的记忆里,生活 仿佛停滞不前,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 ③若是从生活质量论,现在的村庄绝不是一片乐土。小城市正跑步奔向小康,大 都市早已在筹划小资和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乡村,比如我的家乡,多年来依然没 有多少起色,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当看到他们为人民币深度焦虑,而将正值学 龄的孩子从教室里强行拽出来的时候,我是多么希望她也能与时俱进、富足祥和 啊。那些田园牧歌的美誉,那些关于大自然的最矫情的想像,加在乡村的枯脑袋 上是多么的大而无当。生存依然是日常最重大的话题的村庄,要田园牧歌和大自 然的想像干什么。看到他们和若干年前一样扛着茫然的铁锹走进田野,我常觉得 自己在这片大地上想起诗歌是一种罪过。他们当然需要诗歌,但更需要舒服滋润 的一日三餐,和不再为指缝里的几个硬币斤斤计较,需要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 把粮食高高举过头顶。 ④可是祖母说,村庄一直在变,一天和一天不同。她又向我历数我离家的这半年 中村里死了多少人。祖母越来越执著地谈论死亡了。这几乎是年迈的一个标志, 在乡村就像老人斑一样不可避免。祖母80岁了,有理由为众多的生命算一算账。 祖母说,东庄的某某死了,才68岁;南头的某某得了癌症,没钱治,活活疼死 掉了;路西的某某头天晚上还好好的,一早醒来身子都僵了,那可是个能干的女 人,65岁了还挑着一担水一路小跑;后河边的某某也死了,一个炸雷轰开了柴 门,把他赤条条地劈死在床上,那声神出鬼没的雷怎么找到他的呢,不到60, 刚刚把白胡子蓄了两寸长;还有卖烧饼的媳妇,一口气生了三个丫头,刚得了个 儿子没满三岁,莫名其妙地一头钻进烧饼炉里,拽出来人已经烧焦了。 ⑤祖母坐在藤椅里,在阳光下数着指头,讲述死亡时只看天。她说日子一天一个 样了,他们那一代人差不多都没了,出门满眼都是不认识的人。他们都走了,少 个人就多空出一块地方,能感觉出来院子里的风都比过去大了,没人挡着,风 想怎么吹就怎么吹,来来往往都不忌讳了。 ⑥这是祖母的变化。村庄越来越让她不认识了,世界因为死亡在一点点地残缺, 她所熟悉的那个村庄在逐渐消失,属于他们的往事和回忆已被死去的人分批带走 了,剩下的最终是面目全非的别一样的生活。在祖母变化的生活里,不停地走进 陌生的面孔,那些身强力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这正是我所不解的,他们像血 液一样奔突在村庄的肌体里,但是为什么多年来故乡依然故我,连同我们的十地 都要为粮食焦虑? (选自《散文选刊》2013年第5期) 1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两项都对得4分,只选一项且 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时玩伴的年轻人,多半已经婚嫁生养了。生疏是免不了的,要命的是他们的孩子, 完全是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好像我与这个村庄无关。 ②尽管这样,我依然没能太深地发现村庄的变化,大约是这种变化正在缓慢进行, 而我一年两次的还乡多少也对此有些了解,孩子们的成长与谁家的一座平房竖起 来并不能让我惊奇。都是生活的常识了,有些东西的确在人的心里也展开了它们 的规律,它们的生长节奏不会让我们意外,也就无法把它称作变化。我常以为我 的村庄是不会变化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相同,院门向南开放,白杨和桑树还 站在老地方,后河水的荣枯也只是遵循着时令的安排。当我从村庄的后面的那条 土路走向家门时,沿途的景物让我失望地一成不变。我就想,还没变。外面的世 界一天一个模样,村庄却像脱离了时光的轨道,固执地守在陈旧的记忆里,生活 仿佛停滞不前,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 ③若是从生活质量论,现在的村庄绝不是一片乐土。小城市正跑步奔向小康,大 都市早已在筹划小资和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乡村,比如我的家乡,多年来依然没 有多少起色,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当看到他们为人民币深度焦虑,而将正值学 龄的孩子从教室里强行拽出来的时候,我是多么希望她也能与时俱进、富足祥和 啊。那些田园牧歌的美誉,那些关于大自然的最矫情的想像,加在乡村的枯脑袋 上是多么的大而无当。生存依然是日常最重大的话题的村庄,要田园牧歌和大自 然的想像干什么。看到他们和若干年前一样扛着茫然的铁锹走进田野,我常觉得 自己在这片大地上想起诗歌是一种罪过。他们当然需要诗歌,但更需要舒服滋润 的一日三餐,和不再为指缝里的几个硬币斤斤计较,需要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 把粮食高高举过头顶。 ④可是祖母说,村庄一直在变,一天和一天不同。她又向我历数我离家的这半年 中村里死了多少人。祖母越来越执著地谈论死亡了。这几乎是年迈的一个标志, 在乡村就像老人斑一样不可避免。祖母 80 岁了,有理由为众多的生命算一算账。 祖母说,东庄的某某死了,才 68 岁;南头的某某得了癌症,没钱治,活活疼死 掉了;路西的某某头天晚上还好好的,一早醒来身子都僵了,那可是个能干的女 人,65 岁了还挑着一担水一路小跑;后河边的某某也死了,一个炸雷轰开了柴 门,把他赤条条地劈死在床上,那声神出鬼没的雷怎么找到他的呢,不到 60, 刚刚把白胡子蓄了两寸长;还有卖烧饼的媳妇,一口气生了三个丫头,刚得了个 儿子没满三岁,莫名其妙地一头钻进烧饼炉里,拽出来人已经烧焦了。 ⑤祖母坐在藤椅里,在阳光下数着指头,讲述死亡时只看天。她说日子一天一个 样了,他们那一代人差不多都没了,出门满眼都是不认识的人。他们都走了,少 一个人就多空出一块地方,能感觉出来院子里的风都比过去大了,没人挡着,风 想怎么吹就怎么吹,来来往往都不忌讳了。 ⑥这是祖母的变化。村庄越来越让她不认识了,世界因为死亡在一点点地残缺, 她所熟悉的那个村庄在逐渐消失,属于他们的往事和回忆已被死去的人分批带走 了,剩下的最终是面目全非的别一样的生活。在祖母变化的生活里,不停地走进 陌生的面孔,那些身强力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这正是我所不解的,他们像血 液一样奔突在村庄的肌体里,但是为什么多年来故乡依然故我,连同我们的土地 都要为粮食焦虑? (选自《散文选刊》2013 年第 5 期) 1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两项都对得 4 分,只选一项且 正确给 2 分,有选错的给 0 分)(4 分)( )( )
A.第③段“为指缝里的几个硬币斤斤计较”一句展示出村民为人民币深度焦虑 的场景,他们因贫穷而变得心胸狭隘,唯利是图。 B.第④段通过祖母之口列举一系列的死亡事件,既反映了故乡里村民生存状况 的难堪和困厄,也隐含了作者对当今偏僻农村发展现状的忧虑。 C.第⑥段“她所熟悉的那个村庄在逐渐消失,属于他们的往事和回忆被死去的 人分批带走了”,含蓄地表现出村庄老人老境的孤独和悲伤。 D.作者认为,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模样,村庄却像脱离了时光的轨道,“一年 年还是老面孔”,根本原因是死亡现象频繁、劳动力减少 E.文章语言朴实自然,笔调冷峻凝重,慨叹深沉,深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 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关怀。 17.文中②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8.作者认为村庄“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而祖母却说村庄“一日一个样”。 文章的内容是否相互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19.作者在文末发问,“为什么多年来故乡依然故我,连同我们的土地都要为粮 食焦虑?”请结 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如今,大多数餐饮场所免费提供Wifi服务,方便顾客就餐期间上网。然而 浙江安吉一家面馆的墙壁却贴有醒目的告示:此店无Wifi。下有一句提醒 语 这句提醒语让面馆多了些许人际温暖,顾客不再掏出手机,各自为战,而是互相 低声交流,和谐亲密。《人民日报》将这则告示和提醒语评为“最美小店铭”。 请用对偶句写出这句提醒语。要求:语言精练,主题突出,符合情境;字数不超 过20字。(4分) 21.心理描写是小说的常用手 十20法,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两个境 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请从下面 文段中任选一个,在A处或B处插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要求:①符合上下文语 合人物性格特点;②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60字。(4分) 材料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 庙 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 芦里冷 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A)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材料二:(《老人与海》)他放下桅杆,卷起了帆,把它捆上,然后把桅杆在肩 上 顺着堤坡往岸上走去。这时他才知道他已经疲乏到什么程度。他在半坡上歇了一 会儿 回头望了一望,……看见那条死鱼的大尾巴挺立在船梢后面。他看见鱼脊骨的赤 条条的 白线,黑压压一团的头,伸得很长的吻和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B) 我的选择:(选填A或B)
A.第③段“为指缝里的几个硬币斤斤计较”一句展示出村民为人民币深度焦虑 的场景,他们因贫穷而变得心胸狭隘,唯利是图。 B.第④段通过祖母之口列举一系列的死亡事件,既反映了故乡里村民生存状况 的难堪和困厄,也隐含了作者对当今偏僻农村发展现状的忧虑。 C.第⑥段“她所熟悉的那个村庄在逐渐消失,属于他们的往事和回忆被死去的 人分批带走了”,含蓄地表现出村庄老人老境的孤独和悲伤。 D.作者认为,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模样,村庄却像脱离了时光的轨道,“一年 一年还是老面孔”,根本原因是死亡现象频繁、劳动力减少。 E.文章语言朴实自然,笔调冷峻凝重,慨叹深沉,深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 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关怀。 17.文中②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 18.作者认为村庄“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而祖母却说村庄“一日一个样”。 文章的内容是否相互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 19.作者在文末发问,“为什么多年来故乡依然故我,连同我们的土地都要为粮 食焦虑?”请结 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8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 12 分,共 3 小题) 20.如今,大多数餐饮场所免费提供 Wifi 服务,方便顾客就餐期间上网。然而, 浙江安吉一家面馆的墙壁却贴有醒目的告示:此店无 Wifi。下有一句提醒 语: , 。 这句提醒语让面馆多了些许人际温暖,顾客不再掏出手机,各自为战,而是互相 低声交流,和谐亲密。《人民日报》将这则告示和提醒语评为“最美小店铭”。 请用对偶句写出这句提醒语。要求:语言精练,主题突出,符合情境;字数不超 过 20 字。(4 分) 21.心理描写是小说的常用手 法,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请从下面 两 个文段中任选一个,在 A 处或 B 处插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要求:①符合上下文语 境,符 合人物性格特点;②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 60 字。(4 分) 材料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 庙 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 芦里冷 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A)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材料二:(《老人与海》)他放下桅杆,卷起了帆,把它捆上,然后把桅杆在肩 上, 顺着堤坡往岸上走去。这时他才知道他已经疲乏到什么程度。他在半坡上歇了一 会儿, 回头望了一望,……看见那条死鱼的大尾巴挺立在船梢后面。他看见鱼脊骨的赤 条条的 白线,黑压压一团的头,伸得很长的吻和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B) 我的选择: (选填 A 或 B) 20
心理活动: 22.下面是一副 “羊”字书法作 品,独具神韵。请 为这幅书法作品配 诗或配文。要求:①配诗或配文必须原创,所配诗文与作品意境一致;②至少运 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40字 六、写作(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我的一生中有那么一个人。他存在着,无论和他见面还是分开,缄默还是闲谈 他的高,他的矮,他的近,他的远,他的大,他的阔,他的繁复,他的简单,他 的卑微,他的光彩,他的睿智,他的拙朴,他的慈悲,他的纯善……都一直让我 心有所属,神有所安。他的存在让我明白:哪怕他什么都不为我做,只要他存在 着,我就觉得自己有了家园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对你又有何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 诗歌除外;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语文参考答案 1.A(B项“主簿b”,C项“剥啄zhu6”,D项“蹩bie进”) 2.B(A项“涣散”,C项“宜泄”,D项“不温不火/不瘟不火”) 3.C(眷恋,依恋、留恋,不舍得离去,眷念,想念,思念。此处应为眷恋。 景仰”和“敬仰”意思大致相同,但“敬仰”更有敬畏之意,用在此处更合 适。照应“科技元素”,“运用”更准确。“层出不穷”更强调历时性,更强 调前前后后不断出现,更符合语境。) 4.D(A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全面改革的一项重 大实践”与“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应调换顺序。B项搭配不 当,“健全”不能与“体制机制改革”搭配。C项成分残缺,在“东非政府”前 添加动词“支持”。) 5.A(“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是荀子的言论,体现了其“人性本恶”的 道德价值观念,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之性善也,由水之就下也。人无 有不普,水无有不下。”) 6.D(不当有二,一是“核心思想”内容在原文中并未明确;二是“‘三纲 说所没有的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原文第二段“相对较多地保留 了…”的表述显示前后有比较关系,“三纲”仍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 之义。) 7.A(B“这些观点最早出自《孟子》”表述有误,不符合原文第三段“集中反 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尚 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 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等 表述。C“邻居、仇敌等其他人际关系”处有误。人伦关系多种多样,但原文 中儒家“五伦”仅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就原
心理活动: 22.下面是一副 “羊”字书法作 品,独具神韵。请 为这幅书法作品配 诗或配文。要求:①配诗或配文必须原创,所配诗文与作品意境一致;②至少运 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 40 字。 40 六、写作 (共 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我的一生中有那么一个人。他存在着,无论和他见面还是分开,缄默还是闲谈, 他的高,他的矮,他的近,他的远,他的大,他的阔,他的繁复,他的简单,他 的卑微,他的光彩,他的睿智,他的拙朴,他的慈悲,他的纯善……都一直让我 心有所属,神有所安。他的存在让我明白:哪怕他什么都不为我做,只要他存在 着,我就觉得自己有了家园。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对你又有何启发?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 限, 诗歌除外;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语文参考答案 1.A(B 项“主簿 bù”,C 项“剥啄 zhuó”,D 项“蹩 bié 进”) 2.B(A 项“涣散”,C 项“宣泄”,D 项“不温不火/不瘟不火”) 3.C(眷恋,依恋、留恋,不舍得离去,眷念,想念,思念。此处应为眷恋。 “景仰”和“敬仰”意思大致相同,但“敬仰”更有敬畏之意,用在此处更合 适。照应“科技元素”,“运用”更准确。“层出不穷”更强调历时性,更强 调前前后后不断出现,更符合语境。) 4.D(A 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全面改革的一项重 大实践”与“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应调换顺序。B 项搭配不 当,“健全”不能与“体制机制改革”搭配。C 项成分残缺,在“东非政府”前 添加动词“支持”。) 5.A(“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是荀子的言论,体现了其“人性本恶”的 道德价值观念,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之性善也,由水之就下也。人无 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6.D(不当有二,一是“核心思想”内容在原文中并未明确;二是“‘三纲’ 说所没有的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原文第二段 “相对较多地保留 了……”的表述显示前后有比较关系,“三纲”仍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 之义。) 7.A(B“这些观点最早出自《孟子》”表述有误,不符合原文第三段“集中反 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尚 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 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等 表述。 C“邻居、仇敌等其他人际关系”处有误。人伦关系多种多样,但原文 中儒家“五伦”仅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就原 60
文而论,不宜扩大。D前一句“没有实现”表述不符原文“没有充分实现”, 后一句“一味强调义务”也与语意不合,原文是“侧重强调义务。) 8.C(“权利和义务的良性互动”表述有误,原文最后一段“基本没有涉及权 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表明中国传统社 会并没有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良性互动。) 9.C(A项“衷”,同“中”,折中,引申为恰当、合适。C项“厝”,同“措 放置、安排。“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中“厝”即放置之义。) 10.B(①是梁统推辞统帅之位的理由;③表现的是社会安定的情况;④是三公、 廷尉的看法,反对之声。) 11.D(“遂寝不报”,“寝”是停止、平息的意思。意思是奏议被上面扣住了, 没有往上报。“并颁令推广”于文无据。) 12.(1)梁统在朝中,经常向光武帝提出有利于国家的建议。(“数”“便宜” 各1分,大意1分。) (2)爱护百姓则务必消除残暴,政务治理则是以清除混乱为中心。(“务”“去 乱”各1分,大意1分。) (3)数年时间,有上百件案子,有的不便于审理,有的在处理上不服民心。 “或”“厌”各1分,大意1分。) 13.【断句】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 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每断错一处扣1分,共5分。)或:五百年 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 考之/则可矣 【注释】(1)豫:快乐,愉快。(2)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见《论 语一宪问》。尤,责怪,抱怨。(3)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 【译文】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可是 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孟子说:“那 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 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 年了。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 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 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14.(1)①“结”,突出了水面的平静,形象地写出了枝条与倒影交叠相连的 春日迷人景象,极具画面感。②“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 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每点2分, 大意对即可) (2)全诗感情色彩浓重,表达了作者思念乡友之深切(2分)。①二句写自 己羁旅在外,无法回去与知已乡友欢聚之苦;②三四句写“翠枝”“绿水”等 美好春景,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乐景写哀情,表现出作者 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③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叙心意,“悯默”刻画出作 者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感情概括准确,2分;结合 诗句分析,2分;大意对即可。) 15.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濯清涟而不妖③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④猿猱欲度愁攀 援⑤佛狸祠下⑥分明怨恨曲中论⑦时矫首而遐观⑧昆山玉碎风凰叫 16.AD(A“心胸狭隘”“唯利是图”牵强附会,不符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意 图,“斤斤计较”只因对人民币的深度焦虑,为生活所迫。D“死亡现象频繁
文而论,不宜扩大。 D 前一句“没有实现”表述不符原文“没有充分实现”, 后一句“一味强调义务”也与语意不合,原文是“侧重强调义务。) 8.C(“权利和义务的良性互动”表述有误,原文最后一段“基本没有涉及权 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表明中国传统社 会并没有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良性互动。) 9.C(A 项“衷”,同“中”,折中,引申为恰当、合适。C 项“厝”,同“措”, 放置、安排。“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中“厝”即放置之义。) 10.B(①是梁统推辞统帅之位的理由; ③表现的是社会安定的情况;④是三公、 廷尉的看法,反对之声。) 11.D(“遂寝不报”,“寝”是停止、平息的意思。意思是奏议被上面扣住了, 没有往上报。“并颁令推广”于文无据。) 12.(1)梁统在朝中,经常向光武帝提出有利于国家的建议。(“数”“便宜” 各 1 分,大意 1 分。) (2)爱护百姓则务必消除残暴,政务治理则是以清除混乱为中心。(“务”“ 去 乱”各 1 分,大意 1 分。) (3)数年时间,有上百件案子,有的不便于审理,有的在处理上不服民心。 (“或”“厌”各 1 分,大意 1 分。) 13.【断句】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 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每断错一处扣 1 分,共 5 分。)或:五百年 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 考之/则可矣 【注释】(1)豫:快乐,愉快。(2)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见《论 语-宪问》。尤,责怪,抱怨。(3)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 【译文】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可是 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孟子说:“那 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 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 年了。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 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 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14.(1)①“结”,突出了水面的平静,形象地写出了枝条与倒影交叠相连的 春日迷人景象,极具画面感。②“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 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每点 2 分, 大意对即可) (2)全诗感情色彩浓重,表达了作者思念乡友之深切(2 分)。①一二句写自 己羁旅在外,无法回去与知己乡友欢聚之苦;②三四句写“翠枝”“绿水”等 美好春景,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乐景写哀情,表现出作者 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③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叙心意,“悯默”刻画出作 者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感情概括准确,2 分;结合 诗句分析,2 分;大意对即可。) 15.①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④猿猱欲度愁攀 援 ⑤佛狸祠下⑥分明怨恨曲中论 ⑦时矫首而遐观 ⑧昆山玉碎凤凰叫 16.AD(A“心胸狭隘”“唯利是图”牵强附会,不符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意 图,“斤斤计较”只因对人民币的深度焦虑,为生活所迫。D“死亡现象频繁
只是祖母的观点,且是现象,不是原因。村庄并不缺乏“像血液一样奔突在村 庄的肌体里”、“身强力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所以,“劳动力减少”的说 法有误。) 17.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第②段将故乡与“外面的世界”对比 突出了故乡的道路、房屋、景物等生活环境一成不变,停滞不前(1分)。第③ 段将故乡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小城市”和“大都市”人们对比,突出了故乡人 们的生活质量依旧低下:为温饱劳碌奔波,“为人民币深度焦虑”,淡漠孩子 的教育,缺失精神文化生活(1分)。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中,村庄多年来的“ 成不变”给人以深刻具体的印象,更能启发人们深入思考(1分)。(大意对即 可,4分;如答其他方面,如“叙议结合”等最多给2分。) 18.从内容上看,这两者并不矛盾。作者认为乡村“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 主要是从居住环境落后和生活质量低下角度来说的。祖母说村庄“一日一个 样”,是从村民死亡现象频繁来说的。两者联系紧密,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充实,更能全面反映村庄的现状(2分)。正是因为自然条件落后和生活质量低 下,村民才整天为温饱劳碌奔波,为人民币深度焦虑,进而过早过多死亡,这 两者有因果关系,突出了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紧迫性,深化了主题(2分)。(大 意对即可,酌情赋分) 19.长久以来,村民依旧为温饱劳碌奔波,村庄一成不变,贫穷落后。在对比 城乡的巨大差距后,作者为村庄的现状伤感,为当代农村的发展深沉忧虑。(2 分,结合全文理解句子含意。),村庄与外界隔离,人们观念固执守旧,导致与 时代发展脱节;因短期经济效益而漠视教育,缺失精神文化生活,导致农村经 济无法可持续发展;发展条件匮乏,生产方式落后,身强力富朝气蓬勃的年轻 人遵循旧律在土地里刨食。(2分,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隐含观点。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联系实际,可提出促进农村发展的建议;也可谈当代农村 与作者故乡的不同之处。(4分)(本题结合文本4分,需扣住原文内容答题; 联系实际4分,能扣住农村发展话题,自圆其说即可。) 20.与其键对键,何如面对面/给眼晴放放假,与邻桌说说话 21.示例A:(林冲)只恨当初执迷不悟,心存幻想,一忍再忍,如今落得家破 人亡。枉我一片丹心向朝廷,反了也罢,上梁山,等待机会,誓杀高俅狗贼。 (答案体现出人物或手刃仇人后的畅快、幡然醒悟、奋勇抗争的性格特点即可 示例B:(桑底亚哥)在海上斗争了80多天,砸坏了刀、棍、船,最终还是 无所获,真是无奈。可是我不会服输,不会被打垮,下次一定要捕获更大的鱼 答案体现出人物不被打垮、不会服输,继续抗争的性格特点即可) 22.示例:1.美善从羊来,福气生吉样;羊角尖尖起,莓运快快移。2.你像 轮弯月,似洁白的云絮,带着青草的味道、花的芬芳款款而来。(书法作品夸 大了羊角,缩小了羊身,笔画浓疏有致,如飘浮云絮。可抓住作品中羊角形状、 云絮笔画,通过联想和想象配诗或配文) 【写作提示】材料强调“一个人”对我的重要作用。在审题时,着重注意“一 个人”“心有所属,神有所安”、“有了家园”等关键词句。在立意时, 个人”可具体化,可以是素未见面的陌生人,也可以是熟悉亲近的亲人;可以 是拙朴纯善的底层人物,也可以是睿智聪慧的精英人才…他们是我思想和行 动的标杆、榜样,能慰藉我的心灵,能激励我积极进取,能引导我走在正确人 生道路上。当然,“一个人”也可以虚化为一个目标、一个理想、一个信仰等
只是祖母的观点,且是现象,不是原因。村庄并不缺乏“像血液一样奔突在村 庄的肌体里”、“身强力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所以,“劳动力减少”的说 法有误。) 17.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 分)。第②段将故乡与“外面的世界”对比, 突出了故乡的道路、房屋、景物等生活环境一成不变,停滞不前(1 分)。第③ 段将故乡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小城市”和“大都市”人们对比,突出了故乡人 们的生活质量依旧低下:为温饱劳碌奔波,“为人民币深度焦虑”,淡漠孩子 的教育,缺失精神文化生活(1 分)。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中,村庄多年来的“一 成不变”给人以深刻具体的印象,更能启发人们深入思考(1 分)。(大意对即 可,4 分;如答其他方面,如“叙议结合”等最多给 2 分。) 18. 从内容上看,这两者并不矛盾。作者认为乡村“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 主要是从居住环境落后和生活质量低下角度来说的。祖母说村庄“一日一个 样”,是从村民死亡现象频繁来说的。两者联系紧密,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充实,更能全面反映村庄的现状(2 分)。正是因为自然条件落后和生活质量低 下,村民才整天为温饱劳碌奔波,为人民币深度焦虑,进而过早过多死亡,这 两者有因果关系,突出了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紧迫性,深化了主题(2 分)。(大 意对即可,酌情赋分) 19.长久以来,村民依旧为温饱劳碌奔波,村庄一成不变,贫穷落后。在对比 城乡的巨大差距后,作者为村庄的现状伤感,为当代农村的发展深沉忧虑。(2 分,结合全文理解句子含意。)‚村庄与外界隔离,人们观念固执守旧,导致与 时代发展脱节;因短期经济效益而漠视教育,缺失精神文化生活,导致农村经 济无法可持续发展;发展条件匮乏,生产方式落后,身强力富朝气蓬勃的年轻 人遵循旧律在土地里刨食。(2 分,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隐含观点。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ƒ 联系实际,可提出促进农村发展的建议;也可谈当代农村 与作者故乡的不同之处。(4 分)(本题结合文本 4 分,需扣住原文内容答题; 联系实际 4 分,能扣住农村发展话题,自圆其说即可。) 20.与其键对键,何如面对面/给眼睛放放假,与邻桌说说话 21.示例 A:(林冲)只恨当初执迷不悟,心存幻想,一忍再忍,如今落得家破 人亡。枉我一片丹心向朝廷,反了也罢,上梁山,等待机会,誓杀高俅狗贼。 (答案体现出人物或手刃仇人后的畅快、幡然醒悟、奋勇抗争的性格特点即可) 示例 B:(桑底亚哥)在海上斗争了 80 多天,砸坏了刀、棍、船,最终还是一 无所获,真是无奈。可是我不会服输,不会被打垮,下次一定要捕获更大的鱼。 (答案体现出人物不被打垮、不会服输,继续抗争的性格特点即可) 22.示例:1.美善从羊来,福气生吉祥;羊角尖尖起,霉运快快移。2. 你像一 轮弯月,似洁白的云絮,带着青草的味道、花的芬芳款款而来。(书法作品夸 大了羊角,缩小了羊身,笔画浓疏有致,如飘浮云絮。可抓住作品中羊角形状、 云絮笔画,通过联想和想象配诗或配文) 【写作提示】材料强调“一个人”对我的重要作用。在审题时,着重注意“一 个人”“心有所属,神有所安”、“有了家园”等关键词句。在立意时,“一 个人”可具体化,可以是素未见面的陌生人,也可以是熟悉亲近的亲人;可以 是拙朴纯善的底层人物,也可以是睿智聪慧的精英人才……他们是我思想和行 动的标杆、榜样,能慰藉我的心灵,能激励我积极进取,能引导我走在正确人 生道路上。当然,“一个人”也可以虚化为一个目标、一个理想、一个信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