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坛 LTECH 中围花新故术企业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简析 ◆文/孔德树枣思英 【摘要】儒迷了变电站自动化系能三种典型模型的结构、通信方式及功能特点,分析了制约变电站实现无 人值班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登进措施。 【关健词】自动化系统结构模式功能分析及改进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现代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通三层,即变电站层、通信网络层和间隔层。变电站层主要进行当地监 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将配电网在正常及事控、保护信息管理。通信网络层主要用于远方通信。间隔层主要是继 故情况下的监测、控制、计量等融合在一起,完成满度端遥测、谣信、保、监控设备层,它对相关一次设备进行保护、测量和控制,响应就 遥控、谣调的“四遥”功能。目前建设的变电站,基本上都实现综合自地层,变电站层、远方主站的操作要求,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上 动化,原来建设的变电站也在进行自动化改造。而要全面推广实现送,并在变电站层、远方主站控制失效的情况下仍能完成保护、测量 无人值守模式,仍有许多方面问题需要解决。 和控制功能。 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体系模型分析 分散式结构是指将单元级(间隔级)的某些保护测控设备直接下 与变电站传统电磁式二次系统相比,在体系结构上,变电站综放安装于现场开关柜中。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变电站的元件, 合自动化系统增添了“变电站丰计算机系统“和“通信控制管理”两断路器间隔进行设计。将变电站一个断路器间隔所需要的全部数据 部分。在二次系统具体装置和功能实现上,计算机化的二次设备代采集、保护和控制等功能集中由一个或几个智能化的测控单元完 替和简化了非计算机设备,数字化的处理和逻辑运算代誓了模拟运成。测控单元可直接放在断路器柜上或安装在断路器间隔附近,相 算和继电器逻辑。在信号传递上,数字化信号传递代替了电压、电流 互之间用光缆或特殊通信电缆连接。 模拟信号传递,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相比, 这种系统结构模型代表了现代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趋势, 数据采集更精确、传递更方便、处理更灵活、运行维护更可靠、扩展 大幅度地减少了连接电缆,减少了电缆传送信息的电磁干扰,且其 更容易。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模式主要有巢中式、集中分有很高的可靠性,比较好的实现了部分故膝不相互影响,方便维护 布式和分散分布式。 和扩展。分布分散式结构的主要优点有:间隔级控制单元的自动化、 集中式系统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0接口,巢 标准化使系统适用率较高:包含间隔级功能的单元直接定位在变电 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和数量等信总,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站的间隔上;逻辑连接到组态指示均可由软件控制;简化了变电站 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集中式结构也并非指二次部分的配置,大大缩小了控制室的面积,同时节省了大量连接 只由一台计算机完成保护、监控等全部功能。多数集中式结构的微 电缆。 机保护、微机监控和与调度等通信的功能也是由不同的微型计算机 二、制约实现变电站自动化的制约因素 完成的。集中式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普遍应用于老变电站的改益。 目前已实现无人值班的变电站,井不都是采用所谓的综合自动 它的特点是投资规模小、实施方便、易于维护、运行环境好。其主要化系统。制约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优点为:能实时采集变电站各种模拟量、开关量,完成对变电站的数 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标准问题是 据采集和实时监控等功能:结构紧凑、体积小,可大大减少占地面 当前追切需要解决的。 积:造价低,尤其是对35V或规模较小的变电站更为有一利。巢中 2.不同产品的接口和信息传输规约问题。接口是综合自动化系 式的主要缺点有:每台计算机的功能较集中,若一台计算机出故障,统中非常重要而又长期以来未得到妥善解决的向题之一,包括 将影响其他计算机执行任务:软件复杂,修改工作量大,系统调试繁RTU、保护、小电流接地装置、无功装置等与通信控制器、通信控制器 琐:组态不英活,对不同主接线或规模不同的变电站,软、硬件都必与主站,通信控制器与模拟盘等设备之间的通信。而且,国内各个地 须另行设计:集中式保护与长期以来采用一对一的常规保护相比,方情况不统一,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信息传翰采用各种形式的 不直观,不符合运行和维护人员的习惯,调试和维护不方便,只适合 规约,不方便信息传输。 于保护算法比较简单的情况。 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的互操 集中分布式结构系统模型的最大特点是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作性(互换性),现有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却不能满足这样的要 的功能分散给多台计算机来完成。分布式模式一骰按功能设计,采 求,各厂家的设备之间接口困难,甚至不能连接。 用主从CPU系统土作方式,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 4.电力企业还存在许多变电站采用载被通讯,无法实现“四遥” 能力,解决了CPU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各功能模块之间采用网络 功能,如果要达到无人值守,必须解决综合站大容量信息的传输问题。 技术或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选用具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较好地 三、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几点建议 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方 1、扩大综合自动化的监控范围。随着电力系统对可靠性要求的 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小影响其它模块正常运行。该模式在 不断提高和在线监测、模式识别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设 安装上可以形成集中组屏或分层组屏两种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中低 备从计划检修向状态检修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在线监测作为一门 压变电站。 新的监测技术,大大缩短检测周期,提高绝缘监测的有效性,为设备 分布分散式结构系统从逻辑上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划分为为状态检修提供依据。如果在设计和产品迹型时考忠一次设备的绝缘 -72- 万方数据
¨瑞揣L~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简新 ◆文/孔德树廖思英 【摘要】 阐述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三种典型模型的结构、通信方式及功能特点,分析了制约变电站实现无 人值班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自动化系统 结构模式 功能分析及改进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现代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通 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将配电网在正常及事 故情况下的监测、控制、计量等融合在一起,完成调度端遥测、遥信、 遥控、遥调的“四遥”功能。目前建设的变电站,基本上都实现综合自 动化.原来建设的变电站也在进行自动化改造。而要全面推广实现 无人值守模式,仍有许多方面问题需要解决。 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体系模型分析 与变电站传统电磁式二次系统相比.在体系结构上,变电站综 合自动化系统增添了“变电站主计算机系统”和“通信控制管理”两 部分。在二次系统具体装置和功能实现上,计算机化的二次设备代 替和简化了非计算机设备,数字化的处理和逻辑运算代替了模拟运 算和继电器逻辑。在信号传递上,数字化信号传递代替了电压、电流 模拟信号传递,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相比, 数据采集更精确、传递更方便、处理更灵活、运行维护更可靠、扩展 更容易。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模式主要有集中式、集中分 布式和分散分布式。 集中式系统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0接口,集 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和数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 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集中式结构也并非指 只由一台计算机完成保护、监控等全部功能。多数集中式结构的微 机保护、微机监控和与调度等通信的功能也是由不同的微型计算机 完成的。集中式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普遍应用于老变电站的改造。 它的特点是投资规模小、实施方便、易于维护、运行环境好。其主要 优点为:能实时采集变电站各种模拟量、开关量。完成对变电站的数 据采集和实时监控等功能;结构紧凑、体积小,可大大减少占地面 积:造价低,尤其是对35kV或规模较小的变电站更为有一利。集中 式的主要缺点有:每台计算机的功能较集中,若一台计算机出故障, 将影响其他计算机执行任务;软件复杂,修改工作量大,系统调试繁 琐;组态不灵活,对不同主接线或规模不同的变电站,软、硬件都必 须另行设计:集中式保护与长期以来采用一对一的常规保护相比. 不直观.不符合运行和维护人员的习惯,调试和维护不方便,只适合 于保护算法比较简单的情况。 集中分布式结构系统模型的最大特点是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的功能分散给多台计算机来完成。分布式模式一般按功能设计,采 用主从CPU系统土作方式.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 能力。解决了CPU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各功能模块之间采用网络 技术或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选用具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较好地 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方 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小影响其它模块正常运行。该模式在 安装上可以形成集中组屏或分层组屏两种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中低 压变电站。 分布分散式结构系统从逻辑上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划分为为 一72一 三层,即变电站层、通信网络层和间隔层。变电站层主要进行当地监 控、保护信息管理。通信网络层主要用于远方通信。间隔层主要是继 保、监控设备层,它对相关一次设备进行保护、测量和控制,响应就 地层、变电站层、远方主站的操作要求,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上 送,并在变电站层、远方主站控制失效的情况下仍能完成保护、测量 和控制功能。 分散式结构是指将单元级(间隔级)的某些保护测控设备直接下 放安装于现场开关柜中。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变电站的元件. 断路器间隔进行设计。将变电站一个断路器间隔所需要的全部数据 采集、保护和控制等功能集中由一个或几个智能化的测控单元完 成。测控单元可直接放在断路器柜上或安装在断路器间隔附近.相 互之间用光缆或特殊通信电缆连接。 这种系统结构模型代表了现代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趋势, 大幅度地减少了连接电缆,减少了电缆传送信息的电磁干扰.且具 有很高的可靠性,比较好的实现了部分故障不相互影响,方便维护 和扩展。分布分散式结构的主要优点有:间隔级控制单元的自动化、 标准化使系统适用率较高:包含间隔级功能的单元直接定位在变电 站的间隔上;逻辑连接到组态指示均可由软件控制;简化了变电站 二次部分的配置,大大缩小了控制室的而积,同时节省了大量连接 电缆。 二、制约实现变电站自动化的制约因素 目前已实现无人值班的变电站.并不都是采用所谓的综合自动 化系统。制约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标准问题是 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 2.不同产品的接口和信息传输规约问题。接口是综合自动化系 统中非常重要而又长期以来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包括 RTU、保护、小电流接地装置、无功装置等与通信控制器、通信控制器 与主站、通信控制器与模拟盘等设备之间的通信。而且,国内各个地 方情况不统一,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采用各种形式的 规约.不方便信息传输。 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的互操 作性f互换性),现有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却不能满足这样的要 求,各厂家的设备之间接口困难,甚至不能连接。 4.电力企业还存在许多变电站采用载波通讯.无法实现“四遥” 功能,如果要达到无人值守,必须解决综合站大容量信息的传输问题。 三、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几点建议 1、扩大综合自动化的监控范围。随着电力系统对可靠性要求的 不断提高和在线监测、模式识别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设 备从计划检修向状态检修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在线监测作为一门 新的监测技术,大大缩短检测周期,提高绝缘监测的有效性,为设备 状态检修提供依据。如果在设计和产品选型时考虑一次设备的绝缘 万方数据
科技论坛 Ti-TECH 中®高新枝本企业 在线监测,并将其纳入综合自动化的监控范围,则无疑会大大提高等功能外,还应能测量零序电压、负序电压及电流等反映不平衡程 对运行设备的在线监测能力和设备的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真正意义度的电气量。由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常规 上的变电站无人或少人值班和软态检修。 电力五防已无法与之相配套,因此,在现有系统中增加电力五防势 2、通信技术。目前市场上产品的通信方式多数仍为S232/422/在必行。小电流接地系统接地选线有集中设置和分散设置两种方 485串行通信或基于网络技术的现场总线等低等级通信方式,虽然式,目前两种方式在系统内均在使用,分散设置方式将是发展主流。 后者在通信速率,实时性、可常性和组网的灵话性上均远高于已有 四、结论 的申行通信方式,但是,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的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实时性好 的迅速提高,现场总线技术的诸多局限性逐步基露出来。建议使用及锥护简单等特点已成为当今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趋势,使电力 局域网络技术,在带宽,可扩展性、可靠性、经济性、通用性等方面的生产的现代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电力工作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 综合评估中,以太网已具备压倒性的优势,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能因循守旧,而应根据其体情况,总结经验,找到其规律性,坚持科 中国际标准,使之成为真正的开放型系统,由于大量的使用又使其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成本相当低廉。 的建设,以保证电网安全、经济、优质地运行。 3,人员技术培训。解决好现行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管理体参考文献 制和技术标准等问题的同时,还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1]陆延昌用自动化技术带动中四电力工业的现代化建设.电力系统 要想维护、管理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首先要成立一只专业化,自动化012004,28(24):1-4. 的队伍,培养出一批能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宽相关专业之何的 【2]韩驰,刘晓卫,遥视技术在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实现,吉林电力 了解和学习。其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划分应尽快明确,杜绝 2006.34(1):33-35. 各基层单位“谁都管但谁都不管”的现象,对于加强电网管理水平,[3]王加友.无人值班变电站安全运行集中监控问两的深讨.电力安全 防止电网事故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U川.2007,9(4):32-34. 4,其它功能。应将电压无功综合调节(VQC)、同期检测及同期合 [伍军,段诚,黄生龙.变电站运程通信的安全体系研究,电力系统及 闸、电能质量的采集与分析等功能集成到系统中。系统除应具有常 其自动化学报U川.2006,18(4):35-61. 规TU的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及测量正常负荷状态下的基本信号 (作者单位系云南电网公司德宏供电局) (上接67页) 立式金属罐内油品质量计量误差为: 式中,a一罐壁材质的线影胀系数,取1.2*105℃; 700m3以上的油罐 V。一油罐容积表表载容积(m): dm/m=dVm/V+dpm-0.0011)/(pa-0.0011) —罐内油品温度。 =(+/-0.16%)+(+/-0.17%) 5、量油尺温度非20℃造成V1的误差c =+/-0.33% 根据G1014规范规定,当罐内油品温度与标准温度相差不超 (四》可定生而难以定量的误差因素及分析 过+/-10℃时,量油尺不需要进行温度缘正。修正公式为: 1、油罐储油后液面高度的变化对检尺口总高的影响 H=Ha[1+a*(t-20)] 油罐储油后,随着油品液位的升高,产生的液体静压力也不断增 因在(20+10)℃之间没有对量油尺进行温度修正,这样造成的 大,在金属罐壁内产生环向应力,时罐水平直径增大。由静压力容积 的误差为: 增大值的公式知,静压力容积修正值与装也高度成正比。但同时,由 =dV,/V.=0d=+/-0.012% 于罐水平直径的增大,而造成油鱷总高度缩小,从而使周定在罐顶 6、端内油祖测量误差避成V。的误差% 钢板上的量油孔高度也下降。在这种状况下,对检空尺高度的原油, 根据CB8927《石油及液体石油产品温度测量法》规定,温度计有直接影响。 的基本误差为+/-0.3℃;按标准测最得到的油品平均温度的代表性 2、油罐罐底变形的彩响 误差不会超过+/-0.3℃:读取温度计示值的估读误差为0,1℃:考忠 熊底地板变形,引起两个问题:一是对检实液高的油罐,将引起 温度计离开测温点后到读数量,其示值变化不会大于+/-03℃。故罐 检尺基准点的变化,造成检尺不准;二是罐底变形引起差量。 内油温测量误差按方和根法合成为:t=+/-0,53℃。 3、检尺基准板的倾斜产生的影响 由Vo=VVam,根据相关公式得Vn的误差为: 4、罐底沉积物对检尺的影响 6=0.069% 5、钢卷尺的使用问题 7,V值误差造成Vm的误差白 量油用钢卷尺是油罐计量的主要器具。量油尺使用目前存在两 根据GB1885-1998“石油计量表“,由Pm在Vom值表,因pm存 个问题:(1)量油尺不能按期检定。(2)检定后仍不使用修正值。 在+/-0.16%的误差,会给Vam带来0.00001℃-1的误差;考虑油温 总之,应对原油静态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并善 与20℃误差为+/-20℃,则Vm误差造成的Vm的误差为: 于总结,掌握一定的规律。在企业可控的计量方面要严把质量关,做 =d/Vm=dVam(t-20)=0.00001*20=+/-0.02% 到一丝不苟,积极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8、dVwV,方面的误差合成 在上述误差诸因素中,各项误差之间基本上是独立的。各项误 差取其最大值,符号均作不定处理。各项误差概率分布未知,且系统 误差占主要成分,所以综合误差采用均匀分布合成法进行合成。 维考文献 求得:dV/V=+/-0.17% [1)《石油计量表》(GB/T1885---1998专用) (三)油品计重综合误差dm/m的合成 (作者单位系新疆都普吐哈油田分公司温米采油厂计划经营科) 万方数据 -73-
在线监测,并将其纳入综合自动化的监控范围,则无疑会大大提高 对运行设备的在线监测能力和设备的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真正意义 上的变电站无人或少人值班和状态检修。 2、通信技术。目前市场上产品的通信方式多数仍为RS232/422/ 485串行通信或基于网络技术的现场总线等低等级通信方式.虽然 后者在通信速率、实时性、可靠性和组网的灵活性上均远高于已有 的串行通信方式.但是.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的迅速提高,现场总线技术的诸多局限性逐步暴露出来。建议使用 局域网络技术,在带宽、可扩展性、可靠性、经济性、通用性等方面的 综合评估中。以太网已具备压倒性的优势.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中国际标准.使之成为真正的开放型系统.由于大量的使用又使其 成本相当低廉。 3.人员技术培训。解决好现行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管理体 制和技术标准等问题的同时.还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要想维护、管理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首先要成立一只专业化 的队伍.培养出一批能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宽相关专业之间的 了解和学习。其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划分应尽快明确。杜绝 各基层单位“谁都管但谁都不管”的现象.对于加强电网管理水平。 防止电网事故具有重大意义。 4.其它功能。应将电压无功综合调节(VQC)、同期检测及同期合 闸、电能质量的采集与分析等功能集成到系统中。系统除应具有常 规RTU的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及测量正常负荷状态下的基本信号 ¨盏揣L一 中国高斯技术企业 等功能外。还应能测量零序电压、负序电压及电流等反映不平衡程 度的电气量。由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常规 电力五防已无法与之相配套,因此.在现有系统中增加电力五防势 在必行。小电流接地系统接地选线有集中设置和分散设置两种方 式,目前两种方式在系统内均在使用,分散设置方式将是发展主流。 四、结论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的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实时性好 及维护简单等特点已成为当今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趋势.使电力 生产的现代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电力工作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 能因循守旧,而应根据具体情况,总结经验,找到其规律性,坚持科 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的建设,以保证电网安全、经济、优质地运行。 参考文献 f11陆延昌.用自动化技术带动中国电力工业的现代化建设.电力系统 自动化U】2004,28(24):1—4. [2]韩驰,刘晓卫.遥视技术在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实现.吉林电力U】. 2006,34(1):33—35. 『31王加友无人值班变电站安全运行集中监控问题的探讨.电力安全 技术U】2007,9(4):32—34. [4】伍军,段斌,黄生龙.变电站远程通信的安全体系研究,电力系统及 其自动化学报U】.2006,18(4):35—61. (作者单位系云南电网公司德宏供电局) pq声q声q声q声吣声乜声乜声乜声℃≯℃≯℃声吨声t≯q≯t≯、p℃声℃pq声k≯t声℃声u声t≯℃声℃p、。声℃声℃≯℃p℃p℃,^℃≯℃opu≯、s÷、pu≯吣pu≯u声u声u≯吣pu≯℃声毡声u)≯ f上接67页1 式中,o【——罐壁材质的线膨胀系数,取1.2+10。℃~; V。——油罐容积表表载容积(m3); t——罐内油品温度。 5、量油尺温度非20℃造成Vt的误差e5 根据JJGl014规范规定.当罐内油品温度与标准温度相差不超 过+/一10℃时,量油尺不需要进行温度修正。修正公式为: H=Ha[1+d+(卜20)] 因在(20+10)℃之间没有对量油尺进行温度修正,这样造成的 的误差为: 85=dV。,V。=ad。=+/一0.012% 6、罐内油温测量误差造成Vm的误差es 根据GB8927《石油及液体石油产品温度测量法》规定,温度计 的基本误差为+/一0.3℃:按标准测量得到的油品平均温度的代表性 误差不会超过+,一0.3℃:读取温度计示值的估读误差为0.1℃:考虑 温度计离开测温点后到读数量,其示值变化不会大于+/一0.3℃。故罐 内油温测量误差按方和根法合成为:dt=+,一O.53℃。 由V∞=V。+V㈣,根据相关公式得V。的误差为: %=O.069% 7、V㈣值误差造成V∞的误差e, 根据GBl885—1998‘‘石油计量表”,由呦查V㈣值表,因呦存 在+,一0.16%的误差,会给V㈣带来0.00001℃一1的误差;考虑油温 与20℃误差为+/一20℃,则V㈣误差造成的V∞的误差为: e7=dv加,V∞=d V吲(t一20)=0.00001420=+/一0.02% 8、dV20,V20方面的误差合成 在上述误差诸因素中。各项误差之间基本上是独立的。各项误 差取其最大值,符号均作不定处理。各项误差概率分布未知,且系统 误差占主要成分,所以综合误差采用均匀分布合成法进行合成。 求得:dV20,V加=+/一O.17% (三)油品计量综合误差dm/m的合成 立式金属罐内油品质量计量误差为: 700m3以上的油罐 dm/m=dV∞/V∞+d(p∞一O.0011)/(p∞一0.0011) =(+,一O.16%)+(+,一0.17%) =+/一0.33% (四)可定性而难以定量的误差因素及分析 1、油罐储油后液面高度的变化对检尺口总高的影响 油罐储油后,随着油品液位的升高.产生的液体静压力也不断增 大,在金属罐壁内产生环向应力,时罐水平直径增大。由静压力容积 增大值的公式知,静压力容积修正值与装也高度成正比。但同时.由 于罐水平直径的增大.而造成油罐总高度缩小.从而使固定在罐顶 钢板上的量油孔高度也下降。在这种状况下.对检空尺高度的原油。 有直接影响。 2、油罐罐底变形的影响 罐底地板变形.引起两个问题:一是对检实液高的油罐.将引起 检尺基准点的变化,造成检尺不准;二是罐底变形引起差量。 3、检尺基准板的倾斜产生的影响 4、罐底沉积物对检尺的影响 5、钢卷尺的使用问题 量油用钢卷尺是油罐计量的主要器具。量油尺使用目前存在两 个问题:(1)量油尺不能按期检定。(2)检定后仍不使用修正值。 总之.应对原油静态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并善 于总结,掌握一定的规律。在企业可控的计量方面要严把质量关,做 到一丝不苟,积极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石油计量表》(GB/T1885…1998专用) (作者单位系新疆鄯善吐哈油田分公司温米采油厂计划经营科) 万方数据 一7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简新 田万方数据 ANFANG DATA 文献链接 作者: 孔德树,廖思英 作者单位: 云南电网公司德宏供电局 刊名: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英文刊名: 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年,卷(期): 2008(1) 参考这然(4条) 1.伍军:段斌:黄生龙变电站远程通信的安全体系研究[期刊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6(04) 2.王加友无人值班变电站安全运行集中监控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电力安全技术2007(04) 3.韩驰:刘晓卫遥视技术在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实现[期刊论文]-吉林电力2006(01) 4.陆延昌用自动化技术带动中国电力工业的现代化建设[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4) 本文雏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gxjsqy200801042.aspx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简新 作者: 孔德树, 廖思英 作者单位: 云南电网公司德宏供电局 刊名: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英文刊名: 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年,卷(期): 2008(1) 参考文献(4条) 1.伍军;段斌;黄生龙 变电站远程通信的安全体系研究[期刊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06(04) 2.王加友 无人值班变电站安全运行集中监控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电力安全技术 2007(04) 3.韩驰;刘晓卫 遥视技术在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实现[期刊论文]-吉林电力 2006(01) 4.陆延昌 用自动化技术带动中国电力工业的现代化建设[期刊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4(2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gxjsqy20080104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