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政府规制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自然垄断行业规制——进入规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26,文件大小:61.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3.自然老断行业规制:进入规制 所谓进入规制是指政府或规制机构根据自然垄 断行业的特点,为防止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使既 存自然垄断企业无法用边际成本价格或盈亏相 抵价格维持生存,对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进行规 范和制约,通过限制新企业的进入,保证既存 企业的垄断地位,以实现规模经济,避免恶性 竞争而造成资源浪费。进入规制并不等于不容 许新企业进入,规制者应该根据各种条件的变 化允许新企业适度进入,发挥竞争机制积极作 用

3.自然垄断行业规制:进入规制 所谓进入规制是指政府或规制机构根据自然垄 断行业的特点,为防止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使既 存自然垄断企业无法用边际成本价格或盈亏相 抵价格维持生存,对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进行规 范和制约,通过限制新企业的进入,保证既存 企业的垄断地位,以实现规模经济,避免恶性 竞争而造成资源浪费。进入规制并不等于不容 许新企业进入,规制者应该根据各种条件的变 化允许新企业适度进入,发挥竞争机制积极作 用

3.1可竞争市场理论与实践 ●对自然垄断部门,传统的政府进入规制政策是 针对新的进入者而保护产业内既存企业的。可 竞争市场理论出现以后,对政府实施进入规制 政策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规制政策不仅 包括通过禁止进入维护既存企业垄断的政策, 也越来越多地包括了通过调整进入规制政策适 度引进竞争的政策

3.1 可竞争市场理论与实践 ⚫ 对自然垄断部门,传统的政府进入规制政策是 针对新的进入者而保护产业内既存企业的。可 竞争市场理论出现以后,对政府实施进入规制 政策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规制政策不仅 包括通过禁止进入维护既存企业垄断的政策, 也越来越多地包括了通过调整进入规制政策适 度引进竞争的政策

●可竞争市场理论( the 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 又叫可竞争性理论( Contestability Theor 形成于20 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1年12月美国著名新福利 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 William. Baumol)在美国经济 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可竞争市场:产业结构理论的 次革命”的发言。1982年,鲍莫尔与美国西北大 教授潘扎尔( Panzar)、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威利格 (wlig)一起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 书,标志着系统化的可竞争性理论的形成。可竞争 性理论在价格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都提出了极 具创新意义的见解,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 并对政府规制体制改革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 可竞争市场理论(the 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 又叫可竞争性理论(Contestability Theory),形成于20 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1年12月美国著名新福利 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William.Baumol)在美国经济 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可竞争市场:产业结构理论的 一次革命”的发言。1982年,鲍莫尔与美国西北大学 教授潘扎尔(Panzar)、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威利格 (Willig)一起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 一书,标志着系统化的可竞争性理论的形成。可竞争 性理论在价格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都提出了极 具创新意义的见解,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 并对政府规制体制改革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看不见的手” 的原理。这个原理在18世纪由绎济学家亚当斯 密提出,经过几代经济学家的努力,逐渐发展 成为形式优美、逻辑严密的完全竞争理论。该 理论假定:(1)市场由大量厂商构成,且 商规模小,是价格的接受者;(2)产品同质 (3)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4)完全信息 从而证明,在这些特定的假设条件下,市场机 制的自发运行能够使一个经济体获得良好的绩 效,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但事实上,这 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几乎难以完全满足

⚫ 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看不见的手” 的原理。这个原理在18世纪由经济学家亚当·斯 密提出,经过几代经济学家的努力,逐渐发展 成为形式优美、逻辑严密的完全竞争理论。该 理论假定:(1)市场由大量厂商构成,且厂 商规模小,是价格的接受者;(2)产品同质; (3)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4)完全信息。 从而证明,在这些特定的假设条件下,市场机 制的自发运行能够使一个经济体获得良好的绩 效,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但事实上,这 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几乎难以完全满足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在可竞争市场,市场机制的作 用范围并不像传统竞争理论认为的那样,在厂商很少 的市场不起作用。可竞争市场是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 竞争压力对市场供给者的行为产生很大约束的市场 如果市场上厂商足够多,实际竞争就足以保证市场效 率,所以完全竞争市场肯定是完全可竞争市场。一个 市场是可竞争的,就必定不存在严重的进入和退出障 碍,从而来自潜在进入者的潜在竞争,能够起到与实 际竞争一样的作用,将对市场现有厂商行为产生有力 的约束,保证市场效率。因此,只要政府放松进入规 制,新企业进入市场的潜在威胁自然会迫使产业内原 有垄断企业提高效率,即使只有一个厂商,可竞争市 场仍然能够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率。正是从这个角度, 可竞争性理论修正了我们对竞争与规制问题的传统看

⚫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在可竞争市场,市场机制的作 用范围并不像传统竞争理论认为的那样,在厂商很少 的市场不起作用。可竞争市场是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 竞争压力对市场供给者的行为产生很大约束的市场。 如果市场上厂商足够多,实际竞争就足以保证市场效 率,所以完全竞争市场肯定是完全可竞争市场。一个 市场是可竞争的,就必定不存在严重的进入和退出障 碍,从而来自潜在进入者的潜在竞争,能够起到与实 际竞争一样的作用,将对市场现有厂商行为产生有力 的约束,保证市场效率。因此,只要政府放松进入规 制,新企业进入市场的潜在威胁自然会迫使产业内原 有垄断企业提高效率,即使只有一个厂商,可竞争市 场仍然能够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率。正是从这个角度, 可竞争性理论修正了我们对竞争与规制问题的传统看 法

●虽然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潜在竞争的 压力有助于约束市场上厂商的不良行为, 实现经济效率。但市场的“可竞争性” 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市场都是可竞 争市场。一般来说,可竞争市场应满足 以下假设条件:

⚫ 虽然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潜在竞争的 压力有助于约束市场上厂商的不良行为, 实现经济效率。但市场的“可竞争性” 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市场都是可竞 争市场。一般来说,可竞争市场应满足 以下假设条件:

●(1)自由进入和退出。企业进入和退出 市场(产业)是完全自由的,即沉没成 本为零。相对于现有企业,潜在进入者 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成本等方面不 存在劣势。进入和退出自由是完全可竞 争市场的重要特征,但实际上退出自由 更为重要。对退出的限制将会阻止进入, 从而减少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威胁

⚫ (1)自由进入和退出。企业进入和退出 市场(产业)是完全自由的,即沉没成 本为零。相对于现有企业,潜在进入者 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成本等方面不 存在劣势。进入和退出自由是完全可竞 争市场的重要特征,但实际上退出自由 更为重要。对退出的限制将会阻止进入, 从而减少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威胁

(2)潜在进入者能够采取“打了就跑”(hit and run)的策略。潜在进入者能够根据现有企 业的价格水平评价进入市场的盈利性,甚至 个短暂的赢利机会都会吸引潜在进入者进入市 场参与竞争;而在价格下降到无利可图时,它 们会带着已获得的利润离开市场。即它们具有 快速进出市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撤 出市场时并不存在沉淀成本,所以,不存在退 出市场的障碍

⚫ (2)潜在进入者能够采取“打了就跑”(hit and run)的策略。潜在进入者能够根据现有企 业的价格水平评价进入市场的盈利性,甚至一 个短暂的赢利机会都会吸引潜在进入者进入市 场参与竞争;而在价格下降到无利可图时,它 们会带着已获得的利润离开市场。即它们具有 快速进出市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撤 出市场时并不存在沉淀成本,所以,不存在退 出市场的障碍

●(3)与在市场中的厂商一样,潜在进入 者能不受限制地获得相同的生产技术, 为同一市场提供服务。也航是说,潜在 进入者不存在技术上的劣势,也不必承 担额外的进入成本

⚫ (3)与在市场中的厂商一样,潜在进入 者能不受限制地获得相同的生产技术, 为同一市场提供服务。也就是说,潜在 进入者不存在技术上的劣势,也不必承 担额外的进入成本

●从上述假设条件出发,可以概括出可竞 争市场的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超额利润 第二,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 低效率和管理上的X低效率(X- Inefficiency

⚫ 从上述假设条件出发,可以概括出可竞 争市场的两个基本特征: ⚫ 第一,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超额利润。 ⚫ 第二,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 低效率和管理上的X低效率(X—Inefficiency)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