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德成学校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试题卷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鱼凫(f)猿猱(nao)石栈(jian)飞湍(tuan) B、幽咽(yon)乍破(zha)商贾(ji)荻花(di) C、孝悌(di)跬步(kui)谄媚(xidn)膏腴(yu) D、濒临(bin)剽悍(piao)累赘(l∈i)纤细(xia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 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 盛气凌人。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向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 热的商品。 D、提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银行18日公布一项计划,目的是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追讨被腐败官员转移到境外的 非法资 B、信息时代传媒方式的变化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阅读方式 已经发生了变化 C、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 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D、中国的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都是接受了西方语言学文学的影响,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完 善和发展起来的。 4、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1 - 德成学校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试题卷 高 一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猿猱.(náo)石栈.(jiàn)飞湍.(tuān) B、幽咽.(yàn)乍.破(zhà)商贾.(jiǎ)荻.花(dí) C、孝悌.(dì)跬.步(kuǐ)谄.媚(xiàn)膏腴.(yú) D、濒.临(bīn)剽.悍(piāo)累.赘(léi)纤.细(xi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 这真是一念之差 ....,变废为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 ...., 盛气凌人。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向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 ... 热.的商品。 D、提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银行 18 日公布一项计划,目的是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追讨被腐败官员转移到境外的 非法资产。 B、信息时代传媒方式的变化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阅读方式 已经发生了变化。 C、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 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D、中国的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都是接受了西方语言学文学的影响,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完 善和发展起来的。 4、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①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②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③故有“秋老虎”之说。 ④“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 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⑥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 ⑦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②①③④⑤⑦⑥ B、①③⑤④②⑦⑥ C、②③①④⑤⑥⑦ D、②⑤④①③⑦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盆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 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 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 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5.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秋,送客盆浦口明年:第二年 B.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原来(是)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表原因的连词 D.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快弹:畅快地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铮铮然有京都声/苏子愀然(选自苏轼的《赤壁赋》)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选自林觉民的《与妻书》)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2 - ①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②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③故有“秋老虎”之说。 ④“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 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⑥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 字。 ⑦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A、②①③④⑤⑦⑥ B、①③⑤④②⑦⑥ C、②③①④⑤⑥⑦ D、②⑤④①③⑦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盆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 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 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 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5. 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明年..秋,送客盆浦口 明年:第二年 B.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本:原来(是) C.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表原因的连词 D.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快弹:畅快地弹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铮铮然.有京都声 / 苏子愀然.(选自苏轼的《赤壁赋》) B.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C.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选自林觉民的《与妻书》) D.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
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选自《诗经·邶风·静女》) 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选自《诗经·卫风·氓》)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8.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段文言文是对《琵琶行》这首诗歌的创作缘由作了简要的说明。 B.创作缘由不仅是因为送客时听到了美妙的琵琶声,而且更因为琵琶语触动了诗人情怀 C.诗人被贬江洲一直都很郁闷,不遇之情耿耿于怀,遇到老朋友琵琶女后得以解脱。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被排挤的悲苦心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9翻译(每句2分)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3)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题,共8分)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0、诗中描写了哪几幅画面?有什么样的特点? l1、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三)古诗词默写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3 - 7.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B.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选自《诗经·邶风·静女》) C.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选自《诗经·卫风·氓》)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8.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段文言文是对《琵琶行》这首诗歌的创作缘由作了简要的说明。 B.创作缘由不仅是因为送客时听到了美妙的琵琶声,而且更因为琵琶语触动了诗人情怀。 C.诗人被贬江洲一直都很郁闷,不遇之情耿耿于怀,遇到老朋友琵琶女后得以解脱。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被排挤的悲苦心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9 翻译(每句 2 分)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3)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 2 题,共 8 分) .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诗中描写了哪几幅画面?有什么样的特点? 11、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三)古诗词默写
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8分) (1)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2)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梧桐更兼细雨, (李清照《声声慢》) (4)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5)二十四桥仍在, 。(姜夔《扬州慢》) (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⑦)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8)连峰去天不盈尺, 。(《蜀道难》)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4小题,共19分) 客座黄山有感 黄山是一种由花岗岩形成的“峰林地貌”,“火成岩”的内秉气质使它们强烈地体现着一种 阳刚大气之美。它们突兀挺拔,瘦骨嶙峋,尖削奇峻,如锥、如刃、如笋、如柱,造物主只使 用单一种类的花岗岩石材,居然能在这百里方圆之中摆弄出各种层次的美 似乎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石头,冥冥中也被造物者点化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灵性,勃发出 种强烈的自我创造欲望。染上这种神奇灵气的峰峦孤石每时每刻都在思谋着如何设计打造自己, 如何能在这种创造中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追求,亮出自己立意独特的风格。这里安身立命的基 点全在自己,从不以他人的认同与否作为定位自己坐标的参照系 独特”使每块石头都突兀出一个自主的灵魂。这种独特并不是什么矫情的标新立异,或 者刻意的特立独行。因为故意“出新”、强作“立异”,仍旧是以顾盼周围来选取自己的走向 骨子里还是不脱他人窠臼。与追潮逐浪的“随大流”相比较,标新立异的“逆大流”同样是把 自己投进了“大流”,只不过取向不同罢了 黄山之美是多层次的。在大刀阔斧的运斤之中不忘精雕细刻:在大气磅殊的气势之中 不乏柔情绰态 静对四周奇峰怪石,你会深切地品味到,无论是巍然巨峰还是得意小石,它们在精神上全 然是平等的。我赞美大山的宽大襟怀,也赞赏巧石的气宇轩昂。在我眼中,它们之间的和谐关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4 -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 8 分) (1)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2)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梧桐更兼细雨, 。(李清照《声声慢》) (4)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5)二十四桥仍在, 。(姜夔《扬州慢》) (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8)连峰去天不盈尺, 。 (《蜀道难》) 三.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4 小题,共 19 分) 客座黄山有感 黄山是一种由花岗岩形成的“峰林地貌”,“火成岩”的内秉气质使它们强烈地体现着一种 阳刚大气之美。它们突兀挺拔,瘦骨嶙峋,尖削奇峻,如锥、如刃、如笋、如柱,造物主只使 用单一种类的花岗岩石材,居然能在这百里方圆之中摆弄出各种层次的美。 似乎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石头,冥冥中也被造物者点化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灵性,勃发出一 种强烈的自我创造欲望。染上这种神奇灵气的峰峦孤石每时每刻都在思谋着如何设计打造自己, 如何能在这种创造中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追求,亮出自己立意独特的风格。这里安身立命的基 点全在自己,从不以他人的认同与否作为定位自己坐标的参照系。 “独特”使每块石头都突兀出一个自主的灵魂。这种独特并不是什么矫情的标新立异,或 者刻意的特立独行。因为故意“出新”、强作“立异”,仍旧是以顾盼周围来选取自己的走向, 骨子里还是不脱他人窠臼。与追潮逐浪的“随大流”相比较,标新立异的“逆大流”同样是把 自己投进了“大流”,只不过取向不同罢了。 黄山之美是多层次的。在大刀阔斧的运斤之中不忘精雕细刻;在大气磅殊的气势之中 不乏柔情绰态。 静对四周奇峰怪石,你会深切地品味到,无论是巍然巨峰还是得意小石,它们在精神上全 然是平等的。我赞美大山的宽大襟怀,也赞赏巧石的气宇轩昂。在我眼中,它们之间的和谐关
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系就像一个灵慧的幼童与一位淳朴厚重的大哲学家在倾心交流。那份坦然清纯友善平和,那种 童言无忌与睿智哲思之间的水乳交融真叫人羡煞 最让人惊叹的是,这些享有完全自由的山石,在追求形态各异的特立独行中却形成了完全 统一的黄山风格。甚至可以说,在天下名山当中,黄山那种气盖五岳、秀甲九州的独特风格就 寓于这突兀个体的各自奇绝之中。 千差万别的“大异”却成就了气韵和谐的“大同”,多么耐人寻味,多么富有哲理! 黄山的“大同”是一种高品位的、富有生机灵气的“大同”,是一种鼓励个体绝对悬殊的 在精神层面上殊途同归的“大同 黄山的大同世界充分显示了一位大匠不斫的造物主所特有的那种贯通弘宇的大智慧。它之 所以如此放手、如此信任的让所有石体都可以随心所欲得营造各自的不同,还在于它深刻地认 识到这些实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归至本源的“不同 它们都带着花岗岩所固有的“天然解理”, 每块岩石、乃至整座山体的风化、蚀变、裂解、崩塌都必然会遵从这种天然解理走向。正是这 种本质上的终极“大同”,使它们总会万变不离其宗,保证了从根本上就奠定了黄山的统一风格 可见,黄山造物主看似“无为”的大放手,是建立在对岩体本性透辟了解基础上的一种大 作为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在作者眼里,黄山的美是多层次的,是有高下之分的 B.千差万别的“大异”成就了气韵和谐的“大同”,是因为它们的各自独特的外形蕴含着 同样的内在精神气质。 C.黄山的山石拥有同样的生命历程,同样的命运,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黄山的统一风格 D.黄山造物主无为而治,令作者惊叹不已。 E.本文首尾呼应,结尾段说出了第一段中“造物主只使用单一种类的花岗岩石材,居然能 在这百里方圆之中摆弄出各种层次的美”的原因 14.石头本没有生命,作者却说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谋着……”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 分 15.故意“出新”、强作“立异”与随大流一样吗?为什么?(4分) 6.作者借写黄山的世界来写他理想的世界,那么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5 - 系就像一个灵慧的幼童与一位淳朴厚重的大哲学家在倾心交流。那份坦然清纯友善平和,那种 童言无忌与睿智哲思之间的水乳交融真叫人羡煞。 最让人惊叹的是,这些享有完全自由的山石,在追求形态各异的特立独行中却形成了完全 统一的黄山风格。甚至可以说,在天下名山当中,黄山那种气盖五岳、秀甲九州的独特风格就 寓于这突兀个体的各自奇绝之中。 千差万别的“大异”却成就了气韵和谐的“大同”,多么耐人寻味,多么富有哲理! 黄山的“大同”是一种高品位的、富有生机灵气的“大同”,是一种鼓励个体绝对悬殊的、 在精神层面上殊途同归的“大同”。 黄山的大同世界充分显示了一位大匠不斫的造物主所特有的那种贯通弘宇的大智慧。它之 所以如此放手、如此信任的让所有石体都可以随心所欲得营造各自的不同,还在于它深刻地认 识到这些实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归至本源的“不同”——它们都带着花岗岩所固有的“天然解理”, 每块岩石、乃至整座山体的风化、蚀变、裂解、崩塌都必然会遵从这种天然解理走向。正是这 种本质上的终极“大同”,使它们总会万变不离其宗,保证了从根本上就奠定了黄山的统一风格。 可见,黄山造物主看似“无为”的大放手,是建立在对岩体本性透辟了解基础上的一种大 作为。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在作者眼里,黄山的美是多层次的,是有高下之分的。 B.千差万别的“大异”成就了气韵和谐的“大同”,是因为它们的各自独特的外形蕴含着 同样的内在精神气质。 C.黄山的山石拥有同样的生命历程,同样的命运,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黄山的统一风格。 D.黄山造物主无为而治,令作者惊叹不已。 E.本文首尾呼应,结尾段说出了第一段中“造物主只使用单一种类的花岗岩石材,居然能 在这百里方圆之中摆弄出各种层次的美”的原因。 14.石头本没有生命,作者却说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谋着……”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 分) 15.故意“出新”、强作“立异”与随大流一样吗?为什么?(4 分) 16.作者借写黄山的世界来写他理想的世界,那么
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1)黄山的世界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2)作者理想中的世界又是怎样的?(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15分) 蓝窗帘(王哲) 扇四翼紧闭的小窗,被一袭绿色的印有大芭蕉树图案的窗帘笼着,那窗,便有了一幅雨 打芭蕉的南国意境。 她站在窗下,醉在这意境中,心,不知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还是脱出到渺远的神往里, 竟飘飘悠悠地升忽。两眼被升忽弄得涩涩的,涩出几分凝滞。 她在这儿住了四年,又离开了四年。八年了,一个女人,能从记忆中搜索出几个八年?她 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儿,也许就因了那场变故。其实,有了这场变故,她更不该来。小窗内 曾有她那么多青春的梦幻,就是这场变故,把那些美的、甜的梦幻,包括她的青春一古脑儿全 葬了。可她,还是来了,来到这四翼紧闭的小窗前,像要找回那场变故使她丢失的一切。 小窗还在,却到底没有了当年的痕迹。 当年,她20岁。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八个姑娘天南海北地聚到一起,共同拥有了这扇小 窗。那时的姑娘心细哟,定期擦玻璃,抹窗框……每人尽八分之一的主人之责,她揽下了做窗 帘、按时拆洗窗帘的活儿。她上街了,在一匹匹花布中徜徉。最后,她选中上一块淡蓝色的涤 府绸。淡蓝,象征平和,宁静。她愿八个八分之一相加,永远等于八分之八。 小窗的尺寸是用皮尺精确地拉出来。买布的钱是八个姑娘嘻嘻哈哈凑份子凑的。可她却让 售货员按尺寸的一倍剪下那布,多一倍的钱是她自己付的 她找来八根细铁丝,在小窗四翼的上下底边处各拉上一条,淡蓝色的府绸也剪成了四块, 穿在铁丝上,两头一拉直,多出一倍的布料就折出一道道极规则极细密的皱,一轮轮,煞是好 看,姑娘们都赞她的手艺。她也为这杰作颇自得了一番。 每年寒暑假,她都把这蓝窗帘带回家去,轻轻地揉净,细细地熨平,又一轮轮挂起。寒来 暑往,四个春秋,她从没有忘记。 就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最后一次洗熨这窗帘,望着日照风蚀得已有一些泛黄的皱折 她落泪了。她精心地把窗帘留下来,为将来的姑娘,留下一片淡蓝色的温馨。 走就是四年。四年中,她梦一般地结了婚,又梦一般地离了婚。充满淡蓝色温馨的生 有吗?她惶惑。她不甘。她欲找回青春的梦幻。于是,她来了,来到这扇小窗前,像凭吊古迹 般站着。她在凭吊逝去的岁月 是她站得太久了?小窗那紧闭的四翼忽然洞开,伸出张圆乎乎的姑娘的脸。一张写满了 青春活力的脸。像她当年一样。她不禁怦然心动。那眼就又有一丝酸涩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6 - (1)黄山的世界具有怎样的特点?(3 分) (2)作者理想中的世界又是怎样的?(3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15 分) 蓝窗帘 (王哲) 一扇四翼紧闭的小窗,被一袭绿色的印有大芭蕉树图案的窗帘笼着,那窗,便有了一幅雨 打芭蕉的南国意境。 她站在窗下,醉在这意境中,心,不知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还是脱出到渺远的神往里, 竟飘飘悠悠地升忽。两眼被升忽弄得涩涩的,涩出几分凝滞。 她在这儿住了四年,又离开了四年。八年了,一个女人,能从记忆中搜索出几个八年?她 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儿,也许就因了那场变故。其实,有了这场变故,她更不该来。小窗内, 曾有她那么多青春的梦幻,就是这场变故,把那些美的、甜的梦幻,包括她的青春一古脑儿全 葬了。可她,还是来了,来到这四翼紧闭的小窗前,像要找回那场变故使她丢失的一切。 小窗还在,却到底没有了当年的痕迹。 当年,她 20 岁。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八个姑娘天南海北地聚到一起,共同拥有了这扇小 窗。那时的姑娘心细哟,定期擦玻璃,抹窗框……每人尽八分之一的主人之责,她揽下了做窗 帘、按时拆洗窗帘的活儿。她上街了,在一匹匹花布中徜徉。最后,她选中上一块淡蓝色的涤 府绸。淡蓝,象征平和,宁静。她愿八个八分之一相加,永远等于八分之八。 小窗的尺寸是用皮尺精确地拉出来。买布的钱是八个姑娘嘻嘻哈哈凑份子凑的。可她却让 售货员按尺寸的一倍剪下那布,多一倍的钱是她自己付的。 她找来八根细铁丝,在小窗四翼的上下底边处各拉上一条,淡蓝色的府绸也剪成了四块, 穿在铁丝上,两头一拉直,多出一倍的布料就折出一道道极规则极细密的皱,一轮轮,煞是好 看,姑娘们都赞她的手艺。她也为这杰作颇自得了一番。 每年寒暑假,她都把这蓝窗帘带回家去,轻轻地揉净,细细地熨平,又一轮轮挂起。寒来 暑往,四个春秋,她从没有忘记。 就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最后一次洗熨这窗帘,望着日照风蚀得已有一些泛黄的皱折, 她落泪了。她精心地把窗帘留下来,为将来的姑娘,留下一片淡蓝色的温馨。 一走就是四年。四年中,她梦一般地结了婚,又梦一般地离了婚。充满淡蓝色温馨的生活, 有吗?她惶惑。她不甘。她欲找回青春的梦幻。于是,她来了,来到这扇小窗前,像凭吊古迹 般站着。她在凭吊逝去的岁月。 是她站得太久了?小窗那紧闭的四翼忽然洞开,伸出张圆乎乎的姑娘的脸。一张写满了 青春活力的脸。像她当年一样。她不禁怦然心动。那眼就又有一丝酸涩
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你,找人吗?” “不。看看。”她的眼,望着飘拂的绿色 看什么?这窗帘吗?你喜欢它 圆脸姑娘问了一长串。她点点头,是想不辜负姑娘的企盼,凭直觉,她猜出这窗帘一定是 这姑娘买的,挂的,像她当年一样。但是,她毕竟不甘心。那一片淡蓝色的温馨呢?她似乎是 为了寻找这个而来的 “你,在这屋里住了四年吗?” 对。马上要毕业了,真有些不舍 “刚来时,这窗上有窗帘吗?”问话时,她有些小心翼翼 有。淡蓝色的,许是高班同学留下的。” 她分明感到一阵激动。 为什么不挂呢?” 早换了。干吗还挂那泛了黄的东西。”姑娘擎起了一片绿色 姑娘的话证实了她开始的猜测。她最后望了一眼大芭蕉树的绿窗帘,望了一眼被绿色映了 的圆脸姑娘,转身走了 换了,换成新的。是呀,日子不也一天天都是新的么?逝去的,已经逝去。难道只有到往 昔的梦幻中,才能找到淡蓝色的温馨吗?她这样问自己,步子便一下下坚定起来,她走去,再 没有回头 (选自《福州晚报》1987年1843期) 17.小说中写道“但是,她毕竞不甘心”。请联系全文,简述“她”为什么不甘心 (4分) 18.从全文看,小说以“蓝窗帘”为标题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19.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纯属画蛇添足,删去更好。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由 (5分) 四、语言运用(10分) 20、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两个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每句2分, 共4分)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7 - “你,找人吗?” “不。看看。”她的眼,望着飘拂的绿色。 “看什么?这窗帘吗?你喜欢它?” 圆脸姑娘问了一长串。她点点头,是想不辜负姑娘的企盼,凭直觉,她猜出这窗帘一定是 这姑娘买的,挂的,像她当年一样。但是,她毕竟不甘心。那一片淡蓝色的温馨呢?她似乎是 为了寻找这个而来的。 “你,在这屋里住了四年吗?” “对。马上要毕业了,真有些不舍。” “刚来时,这窗上有窗帘吗?”问话时,她有些小心翼翼。 “有。淡蓝色的,许是高班同学留下的。” 她分明感到一阵激动。 “为什么不挂呢?” “早换了。干吗还挂那泛了黄的东西。”姑娘擎起了一片绿色。 姑娘的话证实了她开始的猜测。她最后望了一眼大芭蕉树的绿窗帘,望了一眼被绿色映了 的圆脸姑娘,转身走了。 换了,换成新的。是呀,日子不也一天天都是新的么?逝去的,已经逝去。难道只有到往 昔的梦幻中,才能找到淡蓝色的温馨吗?她这样问自己,步子便一下下坚定起来,她走去,再 没有回头。 (选自《福州晚报》1987 年 1843 期) 17.小说中写道“但是,她毕竟不甘心”。请联系全文,简述“她”为什么不甘心。 答: (4 分) 18.从全文看,小说以“蓝窗帘”为标题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 分) 答: 19.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纯属画蛇添足,删去更好。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由。 (5 分) 答: 四、语言运用(10 分) 20、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两个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每句 2 分, 共 4 分)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
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万物的无私 21、写书评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 《诗经》—一先民的歌唱:《史记》——①史家之家绝唱,无韵之离骚;②历史的长城 《平凡的世界》一一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每句2分,6分) 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三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6分) (1)《 (2)《 》》》 (3)《 五、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60分) 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拥有和寻找的过程。不曾拥有,你会努力去寻找;失去拥有,你又会 四处去追寻:有时,拼命寻找,你却失去了原来的拥有:有时,你苦寻不得,“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有这样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吗?请以“拥有与寻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 于800字。⑥不得抄袭。(可将此页下载后直接套用)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8 - 万物的无私; ; 。 21、写书评 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 《诗经》¬——先民的歌唱; 《史记》——①史家之家绝唱,无韵之离骚;②历史的长城; 《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每句 2 分,6 分) 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三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6 分) (1)《 》—— (2)《 》—— (3)《 》—— 五、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60 分) 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拥有和寻找的过程。不曾拥有,你会努力去寻找;失去拥有,你又会 四处去追寻;有时,拼命寻找,你却失去了原来的拥有;有时,你苦寻不得,“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有这样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吗?请以“拥有与寻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 于 800 字。⑥不得抄袭。(可将此页下载后直接套用)
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2011-2012学年德成中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2012.4 、语言文字运用 1、D(A项石栈(zhan);B项幽咽(ye)、商贾($);C项孝悌(ti)、谄媚(chan)) 2、B(A、“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引起严重的后果)。与原句句意、语境不符。 B、“颐指气使”的意思是,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这一句中 的“她”从小就养成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下文又有“盛气凌人”,所以用“颐指气使”完全 符合文意。C项中的“炙手可热”,意思是“手一挨近就感到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而句中用来形容家用电器,是不恰当的。D句说一个孩子对电脑、互联网非常熟悉,能说得“头 头是道”,“左右逢源”。“左右逢源”有两种意思,一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阻,属 褒义;二是比喻处事圆滑,属贬义。现在以贬义用法较常见。D句重在这个孩子对电脑、互联 网的熟悉,显然两种意思都不恰当。) 3、B(A项“目的是”和“旨在”重复;C项是搭配不当,“吸引”不能与“关注”搭配:D项 “形成、完善和发展”语序颠倒。) 4、A(②是一个总起句,应放在开头,①③④⑤是从“秋老虎”和“多事之秋”两个方面说明 “阳消阴长”的秋天气候特点的,⑥⑦两句是针对这些特点提醒人们要注意秋季养生,所以⑥ ⑦应放在最后。⑥⑦两句具有因果关系,⑦在前,⑥在后。在①③④⑤句中,“立秋至处暑 “白露”等表示时间关系的词语提示我们,①③在前,④⑤在后。①③句具有因果关系,所以 ①在前,③在后;④⑤句也具有因果关系,所以④在前,⑤在后。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②①③④⑤⑦⑥。) 古诗文阅读 9、(1)元和十年,我被降职到九江做司马 (2)我本是长安歌女,曾向穆、曹二善才学习琵琶,由于年长色衰,就嫁给商人为妻子 (3)我听到这个人的身世经历,这个晚上自己才感觉有被降职的感觉,因此就写了这篇诗文感 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10.先总写雨后晚秋,(1分)后有几幅具体画面:月照松间、泉流石上、浣女和渔者晚归;(2 分)明净、宁静、清幽或清新明丽。(2分) 1、动静结合,(1分)作者先写了山雨初霁、月照山松、万物为之一新的静态空山,同时作 者又写出了淙淙流水的声响以及竹喧、莲动的动景,动静结合,描写出一幅和谐统一清新的 画面,(2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幽静宁肯谧的喜爱。另也可以答成是衬托,以动衬静。还可 结合尾联答成用典,言之成理即可。(2分) 12填空(1)蓝田日暖玉生烟(2)无边落木萧萧下(3)到黄昏点点滴滴 (4)杨柳岸晓风残月(5)波心荡,冷月无声(6)气吞万里如虎 (⑦)相逢何必曾相识(8)枯松倒挂倚绝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共4小题,共19分) 3.B、E(满分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二项得5分) 4.①突出黄山石头的强烈的自我创造欲望 ②这样写生动形象。(满分4分,每一要点2分。表达不通顺减1分 5.①形式有异,本质相同。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9 - 2011—2012 学年德成中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2012.4 一、语言文字运用 1、D(A 项石栈(zhàn);B 项幽咽(yè)、商贾(gǔ);C 项孝悌(tì)、谄媚(chǎn)) 2、B(A、“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引起严重的后果)。与原句句意、语境不符。 B、“颐指气使”的意思是,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这一句中 的“她”从小就养成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下文又有“盛气凌人”,所以用“颐指气使”完全 符合文意。C 项中的“炙手可热”,意思是“手一挨近就感到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而句中用来形容家用电器,是不恰当的。D 句说一个孩子对电脑、互联网非常熟悉,能说得“头 头是道”,“左右逢源”。“左右逢源”有两种意思,一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阻,属 褒义;二是比喻处事圆滑,属贬义。现在以贬义用法较常见。D 句重在这个孩子对电脑、互联 网的熟悉,显然两种意思都不恰当。) 3、B(A 项“目的是”和“旨在”重复;C 项是搭配不当,“吸引”不能与“关注”搭配;D 项 “形成、完善和发展”语序颠倒。) 4、A(②是一个总起句,应放在开头,①③④⑤是从“秋老虎”和“多事之秋”两个方面说明 “阳消阴长”的秋天气候特点的,⑥⑦两句是针对这些特点提醒人们要注意秋季养生,所以⑥ ⑦应放在最后。⑥⑦两句具有因果关系,⑦在前,⑥在后。在①③④⑤句中,“立秋至处暑”、 “白露”等表示时间关系的词语提示我们,①③在前,④⑤在后。①③句具有因果关系,所以 ①在前,③在后;④⑤句也具有因果关系,所以④在前,⑤在后。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②①③④⑤⑦⑥。) 二古诗文阅读 5C 6A 7B 8C 9、(1)元和十年,我被降职到九江做司马 (2)我本是长安歌女,曾向穆、曹二善才学习琵琶,由于年长色衰,就嫁给商人为妻子。 (3)我听到这个人的身世经历,这个晚上自己才感觉有被降职的感觉,因此就写了这篇诗文感 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10.先总写雨后晚秋,(1 分)后有几幅具体画面:月照松间、泉流石上、浣女和渔者晚归;(2 分)明净、宁静、清幽或清新明丽。(2 分) 11、动静结合,(1 分)作者先写了山雨初霁、月照山松、万物为之一新的静态空山,同时作 者又写出了淙淙流水的声响以及竹喧、莲动的动景,动静结合,描写出一幅和谐统一清新的 画面,(2 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幽静宁肯谧的喜爱。另也可以答成是衬托,以动衬静。还可 结合尾联答成用典,言之成理即可。(2 分) 12 填空(1)蓝田日暖玉生烟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到黄昏点点滴滴 (4)杨柳岸晓风残月 (5)波心荡,冷月无声 (6)气吞万里如虎 (7)相逢何必曾相识 (8)枯松倒挂倚绝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 13.B、E(满分 5 分,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二项得 5 分) 14.①突出黄山石头的强烈的自我创造欲望。 ②这样写生动形象。(满分 4 分,每一要点 2 分。表达不通顺减 1 分。) 15.①形式有异,本质相同
2012年春第二次月考 ②因为它们都是以别人的观点为依据,缺乏自主精神。(满分4分,每一要点2分。表达不 通顺减1分。) 16.①气盖五岳,秀甲九州的独特风格,寓于突兀个性的奇绝之中 ②人有自主的灵魂,有独特的风格,人与人有平等和谐的关系,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整体。 7、(4分)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品味 答案:(1)她想看到自己当年精心留下的那一片淡蓝色的温馨却没有看到(2分)。 (2)她想在这里回到自己逝去的青春的梦幻却没有找到(2分)。 18、(6分)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E。 答案:构思(结构)上,“蓝窗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的发展紧紧围绕“蓝窗帘” 展开(3分)。内容上,“蓝窗帘”象征女主人公对平和、宁静、温馨的生活的追求。(3 分;若说是在文中和“绿窗帘”形成一种对照或变化,衬托或暗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也 可给2分) 19、(5分)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 答案:(1)我认同这一说法(1分)。小说的构思(结尾)讲究含蓄,小说的主题避免直白, 但小说的最后一段却以作者的议论抒情直接揭示了小说主题,读者没有了想象思考的空 间。(4分) (2)我不认同这一说法(1分)。小说结构讲究完整性,删去最后一段,小说的女主人公形象 还未丰满,小说主题存在太多的不定性,更缺少了深刻性。(4分) (答“认同”或“不认同”可得1分:如能从小说构思、结构的角度分析,说出理由的可得 3分:若能从小说主题表达、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说出理由的也可得3分:若能从两方 面结合说明理由的,可得4分,合共5分。) 四、语言运用 20、[解析]此题要求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句子。首先分析例句,例句采用了“读 读出了……”的句式,内容上以拟人的手法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 参考示例: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 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能说出事物特点,句式相近即可) 21、答案示例:(1)《庄子》—一哲学的天籁:(2)《资治通鉴》一一帝王的一面镜子 (3)《颜氏家训》 位父亲的叮咛:(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一无悔的人生 (5)《三国演义》一一龙争虎斗:(6)《红楼梦》一一失去的大观园 五、作文 2(略) 第二次月考
2012 年春第二次月考 第二次月考 - 10 - ②因为它们都是以别人的观点为依据,缺乏自主精神。(满分 4 分,每一要点 2 分。表达不 通顺减 1 分。) 16.①气盖五岳,秀甲九州的独特风格,寓于突兀个性的奇绝之中。 ②人有自主的灵魂,有独特的风格,人与人有平等和谐的关系,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整体。 17、(4 分)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品味。 答案:(1)她想看到自己当年精心留下的那一片淡蓝色的温馨却没有看到(2 分)。 (2)她想在这里回到自己逝去的青春的梦幻却没有找到(2 分)。 18、(6 分)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 E。 答案:构思(结构)上,“蓝窗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的发展紧紧围绕“蓝窗帘” 展开(3 分)。内容上,“蓝窗帘”象征女主人公对平和、宁静、温馨的生活的追求。(3 分;若说是在文中和“绿窗帘”形成一种对照或变化,衬托或暗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也 可给 2 分)) 19、(5 分)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 答案:(1)我认同这一说法(1 分)。小说的构思(结尾)讲究含蓄,小说的主题避免直白, 但小说的最后一段却以作者的议论抒情直接揭示了小说主题,读者没有了想象思考的空 间。(4 分) (2)我不认同这一说法(1 分)。小说结构讲究完整性,删去最后一段,小说的女主人公形象 还未丰满,小说主题存在太多的不定性,更缺少了深刻性。(4 分) (答“认同”或“不认同”可得 1 分;如能从小说构思、结构的角度分析,说出理由的可得 3 分;若能从小说主题表达、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说出理由的也可得 3 分;若能从两方 面结合说明理由的,可得 4 分,合共 5 分。) 四、语言运用 20、[解析]此题要求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句子。首先分析例句,例句采用了“读…… 读出了……”的句式,内容上以拟人的手法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 参考示例: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 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能说出事物特点,句式相近即可) 21、答案示例:(1)《庄子》——哲学的天籁;(2)《资治通鉴》——帝王的一面镜子; (3)《颜氏家训》——一位父亲的叮咛;(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悔的人生 (5)《三国演义》——龙争虎斗;(6)《红楼梦》——失去的大观园; 五、作文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