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雅2015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试卷综评】 (一)整体评价 本次考试试题从“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回归语文教材 的命题思路,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和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紧扣《中 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且与现实生 活中的文化紧密结合,在总体方向上与发展趋势保持平衡,而在坚持与高考题型 基本相似的基础上,对语言表达题进行了适当改革,诗歌鉴赏和名句默写在分值 上也有微小变化,既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又并有创新和发展。“稳中有变,稳 中求新”。 (二)试卷特点 1.关注课改。试题的模块设计与课改对应,试卷分为阅读与鉴赏、积累与运用、 表达与写作三大块,突出了模块教学特点,突显了新课程的要求。 2.注重积累。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卷首先 突出对语文的积累的要求。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中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 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开阔视野,增强文 化意识,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陶冶性情,追求髙 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激活能力。试题注重将课内知识积累和课外能力的迁移结合起来。检测范围为 髙中语文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考题基本兼顾了两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同时注意 对能力方面的考査,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体现了认真读书与认真听课的意义 对转变语文学习的不良习惯有较大作用。 4.回归语文本位,倡导关注生活试卷注重回归教材。试题几乎都可以用教材里 的知识来解决。一些试题恰当地选用了课本中的语料。字音字形辨析题、词语熟 语选用题所选字词都是课本中出现过的,也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字 词,切合《考纲》“常见、常用”的要求。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题文】A0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 A.漫江/藤蔓说服/说客漫溯/晦朔被褥/繁文缛节 B.消散/散漫忤视/铁杵创伤/创造箕踞/前倨后恭 C.竹篙/蒿草黯然/罢黜河畔/绊倒绯闻/成绩斐然 D.唱和/和弄赡养/瞻仰霉菌/细菌瞋目/瞠目结舌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识记)。【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此类题目多考査生僻字、多音字和 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 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 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A项mn/wdn,shuo,si/shuo,r山:;B项sdn / san, wu/chu, chuang /chuang, ju; C I gao/hao, an /chu, pan /ban, fei /fei, D Ii he/huo, shan/ zhan, jun, chen/ cheng 【思路点拨】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多音字结合所学课文中的词语单 个击破。把每单元出现在课文中的多音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在已建立的多音字本
广东省广雅 2015 届高三下学期 3 月月考 语文试题 【试卷综评】 (一)整体评价 本次考试试题从“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回归语文教材” 的命题思路,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和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紧扣《中 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且与现实生 活中的文化紧密结合,在总体方向上与发展趋势保持平衡,而在坚持与高考题型 基本相似的基础上,对语言表达题进行了适当改革,诗歌鉴赏和名句默写在分值 上也有微小变化,既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又并有创新和发展。“稳中有变,稳 中求新”。 (二)试卷特点 1.关注课改。试题的模块设计与课改对应,试卷分为阅读与鉴赏、积累与运用、 表达与写作三大块,突出了模块教学特点,突显了新课程的要求。 2.注重积累。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卷首先 突出对语文的积累的要求。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中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 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开阔视野,增强文 化意识,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陶冶性情,追求高 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激活能力。试题注重将课内知识积累和课外能力的迁移结合起来。检测范围为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考题基本兼顾了两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同时注意 对能力方面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体现了认真读书与认真听课的意义, 对转变语文学习的不良习惯有较大作用。 4. 回归语文本位,倡导关注生活 试卷注重回归教材。试题几乎都可以用教材里 的知识来解决。一些试题恰当地选用了课本中的语料。字音字形辨析题、词语熟 语选用题所选字词都是课本中出现过的,也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字 词,切合《考纲》“常见、常用”的要求。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题文】A0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 ) A.漫江/藤蔓 说服/说客 漫溯/晦朔 被褥/繁文缛节 B.消散/散漫 忤视/铁杵 创伤/创造 箕踞/前倨后恭 C.竹篙/蒿草 黯然/罢黜 河畔/绊倒 绯闻/成绩斐然 D.唱和/和弄 赡养/瞻仰 霉菌/细菌 瞋目/瞠目结舌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识记)。【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 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 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 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A 项 màn/wàn,shuō,sù/shuò,rù; B 项 sàn /sǎn,wǔ/chǔ,chuāng/chuàng,jù;C 项 gāo/hāo,àn/chù,pàn/bàn,fēi /fěi,D 项 hè/huò, shàn/zhān, jūn,chēn/chēng。 【思路点拨】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多音字结合所学课文中的词语单 个击破。把每单元出现在课文中的多音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在已建立的多音字本
利用早读时间和课前预备找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读已积累的多音字,边读便书空 字音,天长日久,掌握多音字能力在逐步提高。 【题文】D02、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郑一非同学在广一模考试中以总分606.5的好成绩居班级第一、年级第四,真是 可喜可贺。他能取得骄人的成绩,与他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无关系:他上课总 是目不转睛,认真听讲:下课后活跃于同学中间,讲些离奇古怪的故事,总会逗 得大家忍俊不焚地发笑 A、可喜可贺B、骄人C、目不转睛D、忍俊不禁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 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忍俊不禁:忍不住发笑。与后面的意思重复了, 【思路点拨】词语辨析题的解题技巧①搞清词语含义,切莫“望文生义”。有的 词语仅从字面上看与整个句子意思相一致,但仔细一分析却与全句意思风马牛不 相及。②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有些词语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界限 分明。若辨别不清,很容易用错。③看词义轻重是否得当。④看词语是否“一语 多用”。有些词语意思较多,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就会在使用中出错。⑤看 语意是否重复,有些词语本身已含有某项意思,在句中又出现了这项意思,就会 出现语义重复的问题 【题文】E0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蒋雯丽主演的四十六集电视剧《娘要嫁人》中十一岁的大毛离家出走后, 大人们虽然报了警,但他的外婆仍焦急地说:“都说人民警察爱人民,怎么连 个小小的人民就还没找着呢?” B、去年五·一节学校工会组织了为期两天的教工乒乓球赛,一位年近花甲的男 教师与一位看上去四十岁左右、头上有点秃顶的男选手较量,结果以30告终, 看他俩的球技水平太悬殊了。 C、我们阅读训练过的传记作品作家吴组缃的《雁冰先生印象记》中有这样的内 容:“他没有一点架子,而且他那套咖啡色西服虽然并不破,也很洁净,可看上 去至少也是十年以上的旧物了 D、那是文艺协会的年会上,远远看见台上坐着的,左边一排是几位官儿;右边 有一位穿咖啡色西服的。这人我不认识。请问了别人,别人诧异地说:“你们没 有见过面吗?是老茅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D解析:A、关联词的位置不当,“虽然”应在“大人”前, 前后主语不一致;修饰不当,“一个”不能修饰“人民”,“人民”是一个集合 词,类似于“一个莘莘学子”的错误;B、“头上”、“太”多余。C、“传记作 品作家吴组缃的”,语序不当,应改为“作家吴组缃的传记作品”;“至少”与 “以上”,重复或杂糅 【思路点拨】病句的辨析有以下几个技巧:①语感审读法。在审读的过程中,从 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察觉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在做分析比较, 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但是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做题方法,一定要胆大心细。胆 大我认为是大胆的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 心。②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先理出句子的主干 (主语、谓语、宾语),这时我们就要检査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 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査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写
利用早读时间和课前预备找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读已积累的多音字,边读便书空 字音,天长日久,掌握多音字能力在逐步提高。 【题文】D02、 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郑一非同学在广一模考试中以总分 606.5 的好成绩居班级第一、年级第四,真是 可喜可贺。他能取得骄人的成绩,与他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无关系:他上课总 是目不转睛,认真听讲;下课后活跃于同学中间,讲些离奇古怪的故事,总会逗 得大家忍俊不禁地发笑。 A、可喜可贺 B、骄人 C、目不转睛 D、忍俊不禁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 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忍俊不禁:忍不住发笑。与后面的意思重复了。 【思路点拨】词语辨析题的解题技巧①搞清词语含义,切莫“望文生义”。有的 词语仅从字面上看与整个句子意思相一致,但仔细一分析却与全句意思风马牛不 相及。②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有些词语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界限 分明。若辨别不清,很容易用错。③看词义轻重是否得当。④看词语是否“—语 多用”。有些词语意思较多,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就会在使用中出错。⑤看 语意是否重复,有些词语本身已含有某项意思,在句中又出现了这项意思,就会 出现语义重复的问题。 【题文】E0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蒋雯丽主演的四十六集电视剧《娘要嫁人》中十一岁的大毛离家出走后, 大人们虽然报了警,但他的外婆仍焦急地说:“都说人民警察爱人民,怎么连一 个小小的人民就还没找着呢?” B、去年五·一节学校工会组织了为期两天的教工乒乓球赛,一位年近花甲的男 教师与一位看上去四十岁左右、头上有点秃顶的男选手较量,结果以 30 告终, 看他俩的球技水平太悬殊了。 C、我们阅读训练过的传记作品作家吴组缃的《雁冰先生印象记》中有这样的内 容:“他没有一点架子,而且他那套咖啡色西服虽然并不破,也很洁净,可看上 去至少也是十年以上的旧物了。” D、那是文艺协会的年会上,远远看见台上坐着的,左边一排是几位官儿;右边 有一位穿咖啡色西服的。这人我不认识。请问了别人,别人诧异地说:“你们没 有见过面吗?是老茅。”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D 解析:A、关联词的位置不当,“虽然”应在“大人”前, 前后主语不一致;修饰不当,“一个”不能修饰“人民”,“人民”是一个集合 词,类似于“一个莘莘学子”的错误;B、“头上”、“太”多余。C、“传记作 品作家吴组缃的”,语序不当,应改为“作家吴组缃的传记作品”;“至少”与 “以上”,重复或杂糅 【思路点拨】病句的辨析有以下几个技巧:①语感审读法。在审读的过程中,从 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察觉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在做分析比较, 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但是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做题方法,一定要胆大心细。胆 大我认为是大胆的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 心。②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先理出句子的主干 (主语、谓语、宾语),这时我们就要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 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写
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③逻辑分析法。有的句子在语法上不存在错误,但是在 逻辑上却存在毛病,这是我们就应该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 析 【题文】10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 是由客观景物的客观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①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②“意境”是一个由“意”和“镜”相结合的美学范畴 ③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 ④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 ⑤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⑥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A、②⑥①⑤③④B、②⑥③④①⑤ C、①⑤②⑥③④D、①⑤③④②⑥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上下文,抓关联词“也“既……也”“就是” 【思路点拨】做题时要注意:①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②弄清材料的陈述 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③语句的连贯 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 顺畅。 【题文】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 题 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大业末,聚徒数百,共 保乡里,以备他盗。后依李密,署为内军骠骑。时密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 隶四骠骑,分为左右口自卫,号为内军。自云:“此八千人可当百万。”知节既 领其一,甚被恩遇 及王世充出城决战,知节领内马军,与密同营在北邙山上,单雄信领外马军,营 在偃师城北。世充袭雄信营,密遣知节及裴行俨助之。行俨先驰赴敌,口流矢所 中,坠于地。知节救之,杀数人,世充军披靡,口抱行俨重骑而还。为世充骑所 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槊,兼斩获追者,于是与行俨俱免。 及密败,世充得之,接遇甚厚。武德二年,知节谓秦叔宝曰:“世充器度浅狭而 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及世充拒王师于九曲,知节领兵 在其阵,与秦叔宝等马上揖世充曰:“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 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于是跃马与左右数十人归国,世充惧,不敢追 之。授秦王府左三统军。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并领左一马军总管 每阵先登,以功封宿国公。 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 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六月四日,从太宗讨建成、元 吉。事定,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赐食封七百户 贞观中,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代袭刺史,改封卢国公,授 普州刺史。十七年,累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永徽六
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③逻辑分析法。有的句子在语法上不存在错误,但是在 逻辑上却存在毛病,这是我们就应该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 析。 【题文】I0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由客观景物的客观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① 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② “意境”是一个由“意”和“镜”相结合的美学范畴 ③ 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 ④ 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⑤ 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⑥ 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A、 ②⑥①⑤③④ B、 ②⑥③④①⑤ C、 ①⑤②⑥③④ D、 ①⑤③④②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根据上下文,抓关联词“也“既……也”“就是” 等。 【思路点拨】做题时要注意:①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②弄清材料的陈述 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③语句的连贯 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 顺畅。 【题文】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题文】J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 5-9 小 题。 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大业末,聚徒数百,共 保乡里,以备他盗。后依李密,署为内军骠骑。时密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 隶四骠骑,分为左右□自卫,号为内军。自云:“此八千人可当百万。”知节既 领其一,甚被恩遇。 及王世充出城决战,知节领内马军,与密同营在北邙山上,单雄信领外马军,营 在偃师城北。世充袭雄信营,密遣知节及裴行俨助之。行俨先驰赴敌,□流矢所 中,坠于地。知节救之,杀数人,世充军披靡,□抱行俨重骑而还。为世充骑所 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槊,兼斩获追者,于是与行俨俱免。 及密败,世充得之,接遇甚厚。武德二年,知节谓秦叔宝曰:“世充器度浅狭而 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及世充拒王师于九曲,知节领兵 在其阵,与秦叔宝等马上揖世充曰:“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 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于是跃马与左右数十人归国,世充惧,不敢追 之。授秦王府左三统军。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并领左一马军总管。 每阵先登,以功封宿国公。 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 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六月四日,从太宗讨建成、元 吉①。事定,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赐食封七百户。 贞观中,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代袭刺史,改封卢国公,授 普州刺史。十七年,累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永徽六
年,迁左卫大将军。显庆二年,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以讨贺鲁。师次怛笃城, 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军还,坐免官。未几, 授岐州刺史。表请乞骸骨,许之。麟德二年卒,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 葬昭陵。(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八》) [注]①建成、元吉:秦王李世民的兄弟。②贺鲁: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密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简:挑选 B.与密同营在北邙山上营:安营,驻扎 C.构之于高祖构:陷害 D.表请乞骸骨,许之表:奏章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表:上表。 【思路点拨】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这些实词,使用频率高,古今词义既 有联系,又有区别,包括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要 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 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隶四骠骑,分为左右口自卫②行俨先驰赴敌,口流矢所中,坠于地 ③世充军披靡,口抱行俨重骑而还 A.以因则B.而为乃 C.以为乃D.而因则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用排除法,由第,句中的“所”可知前面用“为 与其构成被动句,可排除A、D。再看第句,翻译“隶属四位骠骑将军,分为 左右保护自己”便知“以”当“目的连词”讲较准确,故选C。 【思路点拨】近几年来,文言虚词题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把文言选段中包含某文言 虚词的句子,与课文中含有同样文言虚词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异同。这其实是 典型的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的题目。考生解题时,应准确回忆所学课文中的文言虚 词词义,并联想这个文言虚词在其他课文中的词义,然后把文段中的文言虚词与 之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7.下列各组中,停顿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世充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 B.世充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 C.世充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 D.世充/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 【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翻译之后再断句就不难了,(武德二年,程咬金 对秦叔宝说):“王世充才识风度浅薄狭隘,却爱乱说,喜欢赌咒发誓,这不过 是老巫婆而已,哪里是拨乱反正的君主!”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 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
年,迁左卫大将军。显庆二年,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以讨贺鲁②。师次怛笃城, 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军还,坐免官。未几, 授岐州刺史。表请乞骸骨,许之。麟德二年卒,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 葬昭陵。(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八》) [注]①建成、元吉:秦王李世民的兄弟。 ②贺鲁: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时密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 简:挑选 B.与密同营在北邙山上 营:安营,驻扎 C.构之于高祖 构:陷害 D.表请乞骸骨,许之 表:奏章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 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表:上表。 【思路点拨】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这些实词,使用频率高,古今词义既 有联系,又有区别,包括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要 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 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隶四骠骑,分为左右□自卫 ②行俨先驰赴敌,□流矢所中,坠于地 ③世充军披靡,□抱行俨重骑而还 A.以 因 则 B.而 为 乃 C.以 为 乃 D.而 因 则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用排除法,由第‚句中的“所”可知前面用“为” 与其构成被动句,可排除 A、D。再看第 句,翻译“隶属四位骠骑将军,分为 左右保护自己”便知“以”当“目的连词”讲较准确,故选 C。 【思路点拨】近几年来,文言虚词题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把文言选段中包含某文言 虚词的句子,与课文中含有同样文言虚词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异同。这其实是 典型的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的题目。考生解题时,应准确回忆所学课文中的文言虚 词词义,并联想这个文言虚词在其他课文中的词义,然后把文段中的文言虚词与 之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7.下列各组中,停顿最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世充器度浅/ 狭而多妄/ 语好为咒誓/ 乃巫师/ 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B.世充器度浅狭/ 而多妄/ 语好为咒誓/ 乃巫师/ 老妪耳岂是/ 拨乱主乎 C.世充器度浅狭/ 而多妄语/ 好为咒誓/ 乃巫师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D.世充 /器度浅狭/ 而多妄语/ 好为咒/ 誓乃巫师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翻译之后再断句就不难了,(武德二年,程咬金 对秦叔宝说):“王世充才识风度浅薄狭隘,却爱乱说,喜欢赌咒发誓,这不过 是老巫婆而已,哪里是拨乱反正的君主!”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 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
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 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咬金有胆识。他在隋朝大业年末社会动乱之际,组织聚集了数百人保护乡 人,防止其他盗贼侵犯。 B.程咬金被李密委任为内军骠骑,统领内军八千人。他的队伍都是猛士,可抵 挡百万人马,他也因此蒙受特殊待遇 C.程咬金几易其主。李密被败后,被王世充所得,后又与秦叔宝商定,离开难 成乱世英明之主的王世充,转而投奔秦王,在秦王手下建功颇多 D.程咬金在唐朝有功劳也有过失。他帮助唐太宗除去李建成和李元吉,为朝廷 立下功勋;但是后因罪被免官,而后不久又被任命为岐州刺史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 (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他率领的是左右内军中的一支,4000人。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 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 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 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9.(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3分) ②师次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您性情猜忌,身旁又多煽动蛊惑之人,不是我等托身之 处,如今恭敬请求从此分别 ②军队驻扎在怛笃城,有数千家胡人打开城门出投降,程知节(程咬金)杀戮全 城的人而后离去,贺鲁于是立即逃得远远的 解析:①关键词:“扇惑”煽动蛊惑,“辞”分别:各1分,句意1分。 ②关键词:“次”驻扎,“胡人数千家”定语后置,应为“数千家胡人”“遁 逃:各1分,句意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 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 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 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 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 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2)选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程咬金“有远见”?(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 用) 【答案和解析】:①认为王世充性格多猜疑,不是乱世英主,离开他归顺唐军② 李世民左膀右臂被剪除时,建议他果断保全自己,助其除去李建成和李元吉,为 朝廷立下功勋
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 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程咬金有胆识。他在隋朝大业年末社会动乱之际,组织聚集了数百人保护乡 人,防止其他盗贼侵犯。 B.程咬金被李密委任为内军骠骑,统领内军八千人。他的队伍都是猛士,可抵 挡百万人马,他也因此蒙受特殊待遇。 C.程咬金几易其主。李密被败后,被王世充所得,后又与秦叔宝商定,离开难 成乱世英明之主的王世充,转而投奔秦王,在秦王手下建功颇多。 D.程咬金在唐朝有功劳也有过失。他帮助唐太宗除去李建成和李元吉,为朝廷 立下功勋;但是后因罪被免官,而后不久又被任命为岐州刺史。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他率领的是左右内军中的一支,4000 人。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 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 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 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9.(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①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3 分) ②师次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4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您性情猜忌,身旁又多煽动蛊惑之人,不是我等托身之 处,如今恭敬请求从此分别。 ②军队驻扎在怛笃城,有数千家胡人打开城门出投降,程知节(程咬金)杀戮全 城的人而后离去,贺鲁于是立即逃得远远的。 解析:①关键词:“扇惑” 煽动蛊惑,“辞” 分别;各 1 分,句意 1 分。 ②关键词:“次” 驻扎,“胡人数千家”定语后置,应为“数千家胡人”“遁” 逃;各 1 分,句意 1 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 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 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 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 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 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2)选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程咬金“有远见”?(用自己的话概括)(3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 C 级(表达运 用)。 【答案和解析】:①认为王世充性格多猜疑,不是乱世英主,离开他归顺唐军 ② 李世民左膀右臂被剪除时,建议他果断保全自己,助其除去李建成和李元吉,为 朝廷立下功勋
解析:通读全文,答题区域在二、三自然段,抓住关键句,进行概括。(一点1 分,两点3分;答其他的,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①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 时要注意: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 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②善于抓中心句 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 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 尾处。③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 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 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 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④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 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参考译文】 程知节,本名叫咬金,是济州东阿县人。年少时候骁勇善战,善于骑马用槊击刺。 大业年末,程咬金聚集了数百人,共同护卫乡里,防备其他盗贼。后归附李密, 任命为内军骠骑。当时李密在军中挑选出八千个特别优秀的勇烈之士,隶属四位 骠骑将军,分为左右保护自己,号称内军。李密自己说:“这八千人可以抵得上 百万大军。”程咬金管领四骠骑之一,所受恩遇特别隆厚。 等到王世充与李密在城外决战,程咬金率领内马军,与李密一同于北邙山上扎营, 单雄信率领外马军,于偃师城北扎营。王世充袭击单雄信营垒,李密派遣程咬金 与裴行俨前去救援。裴行俨率先驱马奔向敌军,被飞箭射中,摔到地上。程咬金 驰马救援,连杀数人,王世充军队后退,于是抱起裴行俨再次骑上马回奔。被王 世充骑兵追赶,追兵用槊刺伤程咬金,程咬金转过身去折断其槊,又斩杀追兵, 方才与裴行俨免于此难。 后李密失败,王世充俘虏(得到)了程咬金,王世充对待他很是优厚。武德二年 程咬金对秦叔宝说:“王世充才识风度浅薄狭隘,却爱乱说,喜欢赌咒发誓,这 不过是老巫婆而已,哪里是拨乱反正的君主!”王世充在九曲与唐军交战,程知 节带兵在阵上,与秦叔宝等在马上向王世充行礼,说道:“我等身受您的特别优 待,总想报恩效力。但您性情猜忌,身旁又多煽动蛊惑之人,不是我等托身之处, 如今恭敬请求从此分别。”于是骑上马与左右数十人前降唐,王世充害怕,不敢 追赶。李渊授予他秦王府左三统军,程咬金击败宋金刚,擒获窦建德,使王世充 投降,同领左一马军总管。每逢出征举旗先登,因屡建战功被封为宿国公。 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忌恨他,向唐高祖李渊进谗言陷害他,派他出任康州刺史。 程咬金告知李世民说:“大王左膀右臂被除掉,保全恐怕不能长久。知节在死的 时候也不离开大王,希望大王快些保全自己。”六月四日,跟随李世民讨伐李 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后,授予他太子右卫率,升任右武卫大将军,赐给食 封七百户。 唐太宗贞观年间,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等职。与长孙无忌等人暂时代理 刺史之职,改封为卢国公,授普州刺史。十七年,又转为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 门屯兵事宜,加封镇军大将军。髙宗永徽六年,知节迁左卫大将军。显庆二年 授葱山(葱岭)道行军大总管征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军队驻扎 在怛笃城,有数千家胡人打开城门出投降,程知节(程咬金)杀戮全城的人而后 离去,贺鲁于是立即逃得远远的。大军回师之后,知节因罪被免官。不久,授为
解析:通读全文,答题区域在二、三自然段,抓住关键句,进行概括。(一点 1 分,两点 3 分;答其他的,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①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 时要注意: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 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②善于抓中心句、 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 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 尾处。③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 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 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 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④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 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参考译文】 程知节,本名叫咬金,是济州东阿县人。年少时候骁勇善战,善于骑马用槊击刺。 大业年末,程咬金聚集了数百人,共同护卫乡里,防备其他盗贼。后归附李密, 任命为内军骠骑。当时李密在军中挑选出八千个特别优秀的勇烈之士,隶属四位 骠骑将军,分为左右保护自己,号称内军。李密自己说:“这八千人可以抵得上 百万大军。”程咬金管领四骠骑之一,所受恩遇特别隆厚。 等到王世充与李密在城外决战,程咬金率领内马军,与李密一同于北邙山上扎营, 单雄信率领外马军,于偃师城北扎营。王世充袭击单雄信营垒,李密派遣程咬金 与裴行俨前去救援。裴行俨率先驱马奔向敌军,被飞箭射中,摔到地上。程咬金 驰马救援,连杀数人,王世充军队后退,于是抱起裴行俨再次骑上马回奔。被王 世充骑兵追赶,追兵用槊刺伤程咬金,程咬金转过身去折断其槊,又斩杀追兵, 方才与裴行俨免于此难。 后李密失败,王世充俘虏(得到)了程咬金,王世充对待他很是优厚。武德二年, 程咬金对秦叔宝说:“王世充才识风度浅薄狭隘,却爱乱说,喜欢赌咒发誓,这 不过是老巫婆而已,哪里是拨乱反正的君主!”王世充在九曲与唐军交战,程知 节带兵在阵上,与秦叔宝等在马上向王世充行礼,说道:“我等身受您的特别优 待,总想报恩效力。但您性情猜忌,身旁又多煽动蛊惑之人,不是我等托身之处, 如今恭敬请求从此分别。”于是骑上马与左右数十人前降唐,王世充害怕,不敢 追赶。李渊授予他秦王府左三统军,程咬金击败宋金刚,擒获窦建德,使王世充 投降,同领左一马军总管。每逢出征举旗先登,因屡建战功被封为宿国公。 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忌恨他,向唐高祖李渊进谗言陷害他,派他出任康州刺史。 程咬金告知李世民说:“大王左膀右臂被除掉,保全恐怕不能长久。知节在死的 时候也不离开大王,希望大王快些保全自己。” 六月四日,跟随李世民讨伐李 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后,授予他太子右卫率,升任右武卫大将军,赐给食 封七百户。 唐太宗贞观年间,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等职。与长孙无忌等人暂时代理 刺史之职,改封为卢国公,授普州刺史。十七年,又转为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 门屯兵事宜,加封镇军大将军。高宗永徽六年,知节迁左卫大将军。显庆二年, 授葱山(葱岭)道行军大总管征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军队驻扎 在怛笃城,有数千家胡人打开城门出投降,程知节(程咬金)杀戮全城的人而后 离去,贺鲁于是立即逃得远远的。大军回师之后,知节因罪被免官。不久,授为
岐州(治所今陕西凤翔)刺史。程知节上表请求归养,朝廷许之。麟德二年病逝, 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在太宗昭陵。 【题文】K010.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7分) (1)塞下曲(其二)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将士豪迈壮丽的军事生活,刻画了一位 武艺高强、英勇杀敌的将军形象。(2分)将军夜行,误以石为虎,箭射入石的 传奇故事,表现了将军勇武过人。诗一开始就渲染猛虎袭的紧张气氛,为将军误 射作好铺垫,同时也写出了将军的高度警觉性;后两句箭没在石中的情景,以戏 剧性的结果烘托出将军那非凡的臂力和高超的箭术,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赞美之 情。(2分) 解析:诗的前两句是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形象起一个渲染的作用,后两句正面 写将军的武艺高强。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 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 论。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一一特 征一一意义(情感)。 (2)湖上晚归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寒钟过雨声”哪个字最具有表现力?为什么?(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 声穿过秋雨而,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 有形,生动形象,(1分)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1分)(答“寒” 字也可,寒冷的意思,作者在雨中听到钟声觉得一阵寒意,(1分)运用通感手 法,化听觉为触觉,(1分)形象地表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天寒意。(1分)) 解析:3分。字义1分,手法1分,效果1分。先确定“寒”的意思,“寒”有 “寒冷”的意思,这里又一次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寒),但 妙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雨的淋 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此联不只描摹了秋色与秋声,而且 传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 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词鉴赏】 《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 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 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
岐州(治所今陕西凤翔)刺史。程知节上表请求归养,朝廷许之。麟德二年病逝, 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在太宗昭陵。 【题文】K010.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7 分) (1) 塞下曲(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4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将士豪迈壮丽的军事生活,刻画了一位 武艺高强、英勇杀敌的将军形象。(2 分)将军夜行,误以石为虎,箭射入石的 传奇故事,表现了将军勇武过人。诗一开始就渲染猛虎袭的紧张气氛,为将军误 射作好铺垫,同时也写出了将军的高度警觉性;后两句箭没在石中的情景,以戏 剧性的结果烘托出将军那非凡的臂力和高超的箭术,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赞美之 情。(2 分) 解析:诗的前两句是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形象起一个渲染的作用,后两句正面 写将军的武艺高强。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 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 论。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 征——意义(情感)。 (2)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寒钟过雨声”哪个字最具有表现力?为什么?(3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 声穿过秋雨而,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 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 有形,生动形象,(1 分)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1 分)(答“寒” 字也可,寒冷的意思,作者在雨中听到钟声觉得一阵寒意,(1 分)运用通感手 法,化听觉为触觉,(1 分)形象地表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天寒意。(1 分)) 解析:3 分。字义 1 分,手法 1 分,效果 1 分。先确定“寒”的意思,“寒”有 “寒冷”的意思,这里又一次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 (寒),但 妙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雨的淋 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此联不只描摹了秋色与秋声, 而且 传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 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词鉴赏】 《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 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 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
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 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要押韵的缘故,而 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 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 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 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 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 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凃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別尽情够味,只觉其妙, 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 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 中( zho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 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恰好这时,将 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晩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 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 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 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一一这需要 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 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 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 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 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 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 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湖上晚归》这首诗写湖上晩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然而由于作者体 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征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炼字锻句,刻意为 工,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轻吟首句,一股深秋凉意便袭面而来。虽然句中无 字写秋,写晩,却紧紧把握住暮秋黄昏绵雨暂歇的特定景色。“湿云”,既非 雨中乌云,也非雨后淡云,而是仿佛被刚才的秋雨浸湿泡透,仍蓄积着浓厚雨意的 阴云。归窠的群鸦则暗点诗题“晩归”。而一“重”字,不仅用通感手法将视觉 传达为轻重觉,而且将前两景联接在一起,满天湿云好象堆压在群鸦背上,令人更 感到雨意之沉浓。在这阴云鸦群组成的泼墨一般的背景上,露出一角晴白。这 出”字又颇妙,似写原被雨帘遮住的野寺因乍晴而现“出”,又似写这新晴 是因为野寺显现才显“出”。晴以衬阴,更渲染出湖岸周围阴沉、荒凉的氛围。 颔联写归途所见与所闻,又选择两个有特征的景物。诗人不写枯叶、落叶,而写 “败叶”,这是被秋雨秋风摧折的残枝败叶,所以更多地蓄存了秋的气息。“寒钟
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 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 要押韵的缘故,而 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 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 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 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 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 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 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 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 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 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恰好这时,将 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 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 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 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 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 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 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 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 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 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 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湖上晚归》这首诗写湖上晚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然而由于作者体 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征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炼字锻句,刻意为 工, 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 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轻吟首句,一股深秋凉意便袭面而来。虽然句中无 一字写秋, 写晚, 却紧紧把握住暮秋黄昏绵雨暂歇的特定景色。“湿云”,既非 雨中乌云,也非雨后淡云,而是仿佛被刚才的秋雨浸湿泡透,仍蓄积着浓厚雨意的 阴云。归窠的群鸦则暗点诗题“晚归”。而一“重”字,不仅用通感手法将视觉 传达为轻重觉,而且将前两景联接在一起,满天湿云好象堆压在群鸦背上,令人更 感到雨意之沉浓。在这阴云鸦群组成的泼墨一般的背景上, 露出一角晴白。这一 “出”字又颇妙, 似写原被雨帘遮住的野寺因乍晴而现 “出”, 又似写这新晴 是因为野寺显现才显 “出”。晴以衬阴, 更渲染出湖岸周围阴沉、荒凉的氛围。 颔联写归途所见与所闻,又选择两个有特征的景物。诗人不写枯叶、落叶,而写 “败叶”,这是被秋雨秋风摧折的残枝败叶,所以更多地蓄存了秋的气息。“寒钟
过雨声”一句尤见工力。这里又一次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 (寒),但妙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 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此联不只描摹了秋色与秋声, 而且传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接着通过地点、时间的转移写出了“归”字。将近归处,看得见屋檐了。但只是 “半檐”,另一半或许是被归飞的群鸟挡住了吧;更近归处,已可见树丛中那一星 灯火,时间也更晚了。古人有所谓“移步换形”,这里却以景的“换形”而暗写 了人的“移步” 尾句是归来后回望湖中,黄昏过去,夜幕降临,劲厉的西风中,一轮明月初升,映 在雨后湖心中。西风之“动”反衬出湖月之静。我们也仿佛看到诗人静静地伫立 湖边,凝望湖心秋月,回味着归途秋景…… 全诗无一字写人,却无一句不写出了“人”。因为作者没有简单地摹景,而是精心 遣词造语,写出他心灵所感受的“景”,因而这景也就表达了“人”的感受 人的行动、人的心情,所谓“景中有人”。这正是此诗佳处。 【题文】L0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 题计分)(6分) (1)子曰:“夫仁者, ”(《论语》) (2)又有清流激湍,,,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卫风·氓》) 4)_,。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映带左右引以 为流觞曲水(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4)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每句1分,有错、漏、多字,该句不得分;选项超过三项只按前三项评分) 解析:注意“映”“觞”“宴”“晏”等易错字的书写,也不要漏掉“之”等字。 6分,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 【思路点拨】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考到学习态度、感伤情怀、崇高爱国思想、优美意境、对历史的思考、各家学派 进步思想等。平时要重视提高人文素养。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题文】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读书须教有疑 解玺璋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话, 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 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戴震是清代的大学者,据说他10岁时,老师 教他读《大学章句》,读到一个地方,他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所说而曾子 转述的?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而被其门人记录下的呢?老师说,前辈大师 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啊?老师说,南宋 时的人。戴震再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老师说,东周时的人。戴震 继续问,东周距南宋有多久了?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吧。戴震于是说,那么, 朱熹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师无言以对。 中国老百姓心地善良,最容易轻信;而历朝历代所推行的愚民政策,也养成了我 们轻信的习惯。现在有些粉丝似的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的逻辑
过雨声”一句尤见工力。这里又一次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 (寒),但妙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 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此联不只描摹了秋色与秋声, 而且传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接着通过地点、时间的转移写出了“归”字。将近归处,看得见屋檐了。但只是 “半檐”,另一半或许是被归飞的群鸟挡住了吧;更近归处,已可见树丛中那一星 灯火,时间也更晚了。古人有所谓“移步换形”,这里却以景的 “换形”而暗写 了人的 “移步”。 尾句是归来后回望湖中,黄昏过去,夜幕降临,劲厉的西风中,一轮明月初升, 映 在雨后湖心中。西风之“动”反衬出湖月之静。我们也仿佛看到诗人静静地伫立 湖边, 凝望湖心秋月, 回味着归途秋景…… 全诗无一字写人,却无一句不写出了“人”。因为作者没有简单地摹景,而是精心 遣词造语, 写出他心灵所感受的 “景”, 因而这景也就表达了“人” 的感受、 人的行动、人的心情, 所谓 “景中有人”。这正是此诗佳处。 【题文】L0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子曰:“夫仁者, , 。”(《论语》) (2)又有清流激湍, , ,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诗经·卫风·氓》) (4) ,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 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1)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2)映带左右 引以 为流觞曲水(3)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4)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每句 1 分,有错、漏、多字,该句不得分;选项超过三项只按前三项评分) 解析:注意“映”“觞”“宴”“晏”等易错字的书写,也不要漏掉“之”等字。 6 分,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 【思路点拨】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考到学习态度、感伤情怀、崇高爱国思想、优美意境、对历史的思考、各家学派 进步思想等。平时要重视提高人文素养。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题文】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题文】M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2—15 小题。 读书须教有疑 解玺璋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话, 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 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戴震是清代的大学者,据说他 10 岁时,老师 教他读《大学章句》,读到一个地方,他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所说而曾子 转述的?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而被其门人记录下的呢?老师说,前辈大师 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啊?老师说,南宋 时的人。戴震再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老师说,东周时的人。戴震 继续问,东周距南宋有多久了?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吧。戴震于是说,那么, 朱熹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师无言以对。 中国老百姓心地善良,最容易轻信;而历朝历代所推行的愚民政策,也养成了我 们轻信的习惯。现在有些粉丝似的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的逻辑
就是你说某某书有问题,你就该自己写一本试试。这种盲目的崇拜,正是人性被 异化、被遮蔽的结果。人性本善,这个善,并不单指善良,还有人的知性。而追 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就一个人和一番事业,这点慧根 是不能少的。陈寅恪在王国维沉湖之后为其撰写的碑铭中,把它概括为“独立之 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说法。戴震则指出:“学者当不以 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人头脑要清醒,别让人家忽悠你, 也别自己蒙自己。这也恰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盖无论何人之 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他还说,戴震能成为一代宗师,皆 因他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这样一种本能。 其实,梁启超对于所读之书也是不肯轻信的。他作《王安石(荆公)传》,为了 弄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穷究其原因,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了宋 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与《宋史》所记互相参证。他发现,《宋史》记载的王安 石变法,有许多不实之词,“重以入主出奴,谩辞溢恶,虚构事实,所在矛盾” 这是因为,《宋史》完成于南渡以后的史官之手,元人又因而袭之,其中多为反 对党对王安石的诋毁和污蔑,“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梁启超则“一一详 辩之”,所资之参考书竟不下百种。可见,读书不盲从,不轻信,也是有一定难 度的。初做学问,或容易被別人所蒙蔽,待稍微读了几本书之后,又容易被自己 所蒙蔽。既不“以人蔽己”,又不“以己自蔽”,则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而质 疑的能力就更显得重要。戴震总结为“学有三难”,哪三难?淹博难,识断难, 精审难。这就是说,即使你有怀疑的精神,即使你不想盲从和轻信,但如果你过 不了“淹博”、“识断”、“精审”这三关,还是免不了被蒙蔽。 戴震这么说,自是他切身所体会的。而这些体会,“实从甘苦阅历得”,又不是 凭空可以想象的。事实上,要将这“三难”变成三不难,殊非易事。历史上许多 大学者或大师,也只能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这是因为,时至今日,书籍早已 浩如烟海,其中真伪正误,则殊不知凡几,梁启超1921年在天津南开大学讲授 《中国历史研究法》,其中讲到如何鉴别伪书、伪事,前后就列举了近20条。 他还现身说法,讲到“有事虽非伪而言之过当者”,就举了自己所著《戊戌政变 记》一书为例,他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 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 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梁氏在这本书中究竟“放大”了哪些“真迹” 以致所记不敢承认为“信史”,他没有说,但他的意思,我想,是要我们再读此 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疑问的目光,把那些“放大”的“真迹”还原为真相 但也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怀疑之结果,而新理解出焉”(梁启超语),并非 历史虚无主义。或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 这里方是长进。”这正是读书的辩证法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读书应该要有怀疑的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就不会被蒙蔽。 B.现在的粉丝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往往对自己喜欢的作者盲目 崇拜,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C.人性本善是指人的知性,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 就一个人或一番事业,少不了这份知性
就是你说某某书有问题,你就该自己写一本试试。这种盲目的崇拜,正是人性被 异化、被遮蔽的结果。人性本善,这个善,并不单指善良,还有人的知性。而追 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就一个人和一番事业,这点慧根 是不能少的。陈寅恪在王国维沉湖之后为其撰写的碑铭中,把它概括为“独立之 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说法。戴震则指出:“学者当不以 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人头脑要清醒,别让人家忽悠你, 也别自己蒙自己。这也恰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盖无论何人之 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他还说,戴震能成为一代宗师,皆 因他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这样一种本能。 其实,梁启超对于所读之书也是不肯轻信的。他作《王安石(荆公)传》,为了 弄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穷究其原因,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了宋 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与《宋史》所记互相参证。他发现,《宋史》记载的王安 石变法,有许多不实之词,“重以入主出奴,谩辞溢恶,虚构事实,所在矛盾”。 这是因为,《宋史》完成于南渡以后的史官之手,元人又因而袭之,其中多为反 对党对王安石的诋毁和污蔑,“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梁启超则“一一详 辩之”,所资之参考书竟不下百种。可见,读书不盲从,不轻信,也是有一定难 度的。初做学问,或容易被别人所蒙蔽,待稍微读了几本书之后,又容易被自己 所蒙蔽。既不“以人蔽己”,又不“以己自蔽”,则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而质 疑的能力就更显得重要。戴震总结为“学有三难”,哪三难?淹博难,识断难, 精审难。这就是说,即使你有怀疑的精神,即使你不想盲从和轻信,但如果你过 不了“淹博”、“识断”、“精审”这三关,还是免不了被蒙蔽。 戴震这么说,自是他切身所体会的。而这些体会,“实从甘苦阅历得”,又不是 凭空可以想象的。事实上,要将这“三难”变成三不难,殊非易事。历史上许多 大学者或大师,也只能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这是因为,时至今日,书籍早已 浩如烟海,其中真伪正误,则殊不知凡几,梁启超 1921 年在天津南开大学讲授 《中国历史研究法》,其中讲到如何鉴别伪书、伪事,前后就列举了近 20 条。 他还现身说法,讲到“有事虽非伪而言之过当者”,就举了自己所著《戊戌政变 记》一书为例,他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 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 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梁氏在这本书中究竟“放大”了哪些“真迹”, 以致所记不敢承认为“信史”,他没有说,但他的意思,我想,是要我们再读此 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疑问的目光,把那些“放大”的“真迹”还原为真相。 但也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怀疑之结果,而新理解出焉”(梁启超语),并非 历史虚无主义。或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 这里方是长进。”这正是读书的辩证法。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 分) A.作者认为读书应该要有怀疑的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就不会被蒙蔽。 B.现在的粉丝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往往对自己喜欢的作者盲目 崇拜,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C.人性本善是指人的知性,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 就一个人或一番事业,少不了这份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