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2017.10.06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 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 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 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 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 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 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 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 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 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 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 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 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 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 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 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 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 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 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 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 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 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 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 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 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 系
广东省广州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 10 月月考语文试卷 2017.10.06.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 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 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 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 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 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 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 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 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 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 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 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 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 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 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 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 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 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 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 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 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 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 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 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 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 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 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 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冬天[美]安妮·迪拉德 隆冬时节;寒冬,如此寒冬,久久不去。冬天里我在户内绽放,如一朵不该开花 的连翘;我闭户乃为开展。晚上我阅读写作,一些一直不懂的事都弄清楚了 年里其他时间里种下的东西如今收成 屋外,所有东西都开朗了。冬天轻松地让万物轮廓分明,重新撒种。每一处 的小径都清爽了:秋末和冬天,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能攀爬峭壁,前往卢卡 斯果园,绕着长满了树的采石场水塘走一圈,或沿着听客溪的左岸往下游走。林 子里是几英亩的枯枝;我可以一直走到墨西哥湾。当树叶落尽,脱衣舞也就跳完 了;一切都静默无言,历历可见。每一个地方皆天空开阔,景深拉长,墙壁变成 窗户,门都打开了。我看得见山上橡树下,白家和葛家住过的房子。卡汶溪紧挨 着马路的两岸,原来草木茂盛,也早已疏落成一片朦胧瘦枝,我也可以看到马伦 和珊蒂,穿着蓝外套带狗岀去跑步。山丘皆瘦骨峋嶙,只见肩膀、关节和腿骨。 夏天所隐者,冬天显露之。有藏在树篱笆里的鸟巢,在胡桃树和榆树上,好多东 一个西一个的松鼠窝 今天一轮下弦月挂在东边的天空上,好一抹粉笔印。其表面的阴影和天空本 身的蓝色色调以及明暗度都相仿,所以最中间的部分看起来是透明的,又好像给 轻微地磨损,如同袜子足踵那部分。太阳正西沉。日渐寒而山色暖,一抹热热的 霞彩投在大地上,色泽渐暗渐深。达·芬奇说:“去观察,观察暮色里,还有阴 天里,街上男男女女脸上荡漾着的可爱和温柔。”我看过那些脸孔,在阴天里; 我也看过晴朗的冬日里,日落时分,一些房子,很普通的房子,外面的砖墙是烧 着的煤炭,而窗户是火焰。 我爬过小溪,穿过小阉牛草原,过了多草的小岛,爬上一座高高的山丘,俯 望山谷。 右边有座密密麻麻长满爬藤的林子,沿着山坡往下通到听客溪。左边,在山 脊上有一丛髙大的遮荫树。在我面前山势直落,接到一片平坦的原野,原野临溪 之处则有树。小溪再过去,我可以吃力地看到削得直直的石头,很久以前有人在 树林下面挖山采石。再过去我看到荷林斯水塘,塘边所有的林子和牧原;然后我 在一片蓝色的朦胧中,看到整个世界白白地平铺在山间。 越来越暗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黑点,又出现了一个,然后又一个。原来是燕 八哥回巢。它们在极远的地方聚集,一群嵌入一群,朝我飘过来,透明的,旋转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 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 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 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冬天 [美]安妮•迪拉德 隆冬时节;寒冬,如此寒冬,久久不去。冬天里我在户内绽放,如一朵不该开花 的连翘;我闭户乃为开展。晚上我阅读写作,一些一直不懂的事都弄清楚了;一 年里其他时间里种下的东西如今收成。 屋外,所有东西都开朗了。冬天轻松地让万物轮廓分明,重新撒种。每一处 的小径都清爽了;秋末和冬天,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能攀爬峭壁,前往卢卡 斯果园,绕着长满了树的采石场水塘走一圈,或沿着听客溪的左岸往下游走。林 子里是几英亩的枯枝;我可以一直走到墨西哥湾。当树叶落尽,脱衣舞也就跳完 了;一切都静默无言,历历可见。每一个地方皆天空开阔,景深拉长,墙壁变成 窗户,门都打开了。我看得见山上橡树下,白家和葛家住过的房子。卡汶溪紧挨 着马路的两岸,原来草木茂盛,也早已疏落成一片朦胧瘦枝,我也可以看到马伦 和珊蒂,穿着蓝外套带狗出去跑步。山丘皆瘦骨峋嶙,只见肩膀、关节和腿骨。 夏天所隐者,冬天显露之。有藏在树篱笆里的鸟巢,在胡桃树和榆树上,好多东 一个西一个的松鼠窝。 今天一轮下弦月挂在东边的天空上,好一抹粉笔印。其表面的阴影和天空本 身的蓝色色调以及明暗度都相仿,所以最中间的部分看起来是透明的,又好像给 轻微地磨损,如同袜子足踵那部分。太阳正西沉。日渐寒而山色暖,一抹热热的 霞彩投在大地上,色泽渐暗渐深。达•芬奇说:“去观察,观察暮色里,还有阴 天里,街上男男女女脸上荡漾着的可爱和温柔。”我看过那些脸孔,在阴天里; 我也看过晴朗的冬日里,日落时分,一些房子,很普通的房子,外面的砖墙是烧 着的煤炭,而窗户是火焰。 我爬过小溪,穿过小阉牛草原,过了多草的小岛,爬上一座高高的山丘,俯 望山谷。 右边有座密密麻麻长满爬藤的林子,沿着山坡往下通到听客溪。左边,在山 脊上有一丛高大的遮荫树。在我面前山势直落,接到一片平坦的原野,原野临溪 之处则有树。小溪再过去,我可以吃力地看到削得直直的石头,很久以前有人在 树林下面挖山采石。再过去我看到荷林斯水塘,塘边所有的林子和牧原;然后我 在一片蓝色的朦胧中,看到整个世界白白地平铺在山间。 越来越暗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黑点,又出现了一个,然后又一个。原来是燕 八哥回巢。它们在极远的地方聚集,一群嵌入一群,朝我飘过来,透明的,旋转
着,像烟。它们一面飞一面散开,曲线越拉越长,像一团散了的纱。我没移动, 它们从我头顶飞过,有半小时之久。群鸟飞展犹如一面猎猎大旗,一面展开了的 幡布,展向相反的方向,穷目之所极。每一只鸟飞行时,都显然随意地上下飞动, 穿来插去,也不为什么,燕八哥飞起来就是那样,而虽然如此,彼此间仍间隔得 非常好。鸟群两端收窄中间圆胖,像只眼睛。我听到头顶上空气扑动的声音,有 如百万张抖动的地毯,沉闷的呼呼声。它们穿入林子,未有触动一条枝桠,直穿 树顶而入,繁复而匆匆,像风一般 半小时之后,最后零零落落的几只也消失在树中。我几乎站不住,为这意想不到 的美所击倒,肺叶大开,隆隆吼着。双眼刺痛,因为奋力追踪,看那有羽毛的黑 点如何穿入缭绕的肢体里。此刻可不可能有细小的鸟正穿入我的身体,鸟儿扑翅 钻入我细胞间的空隙,什么也不碰到,但在组织里活泼泼动着,敏捷地。 (节选自[美]安妮·迪拉德《听客溪的朝圣》)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分 A.这篇散文记叙了“我”在冬日的傍晚外出散步所看到的美丽景色,细致描摹了 山丘、下弦月等景物,特别是燕八哥归巢时的壮观景象 B.“我”“今天”的行踪:卢卡斯果园一一采石场水塘一一听客溪一一墨西哥湾 卡汶溪一一小阉牛草原一一多草的小岛一一高高的山丘。 C.这篇散文语言非常形象生动,如“当树叶落尽,脱衣舞也就跳完了”,将树木 在秋天落叶,比作跳脱衣舞,活灵活现,呈现出很强的动感。 D.这篇散文观察、描摹景物细腻,写冬天的下弦月,能恰如其分表现光与影的微 妙组合,写燕八哥归巢,从其形状到声音,无不惟妙惟肖。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6.文中刻画了一幅怎样的冬日傍晚美景?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 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 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 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 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 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 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 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 日新华网) 材料
着,像烟。它们一面飞一面散开,曲线越拉越长,像一团散了的纱。我没移动, 它们从我头顶飞过,有半小时之久。群鸟飞展犹如一面猎猎大旗,一面展开了的 幡布,展向相反的方向,穷目之所极。每一只鸟飞行时,都显然随意地上下飞动, 穿来插去,也不为什么,燕八哥飞起来就是那样,而虽然如此,彼此间仍间隔得 非常好。鸟群两端收窄中间圆胖,像只眼睛。我听到头顶上空气扑动的声音,有 如百万张抖动的地毯,沉闷的呼呼声。它们穿入林子,未有触动一条枝桠,直穿 树顶而入,繁复而匆匆,像风一般。 半小时之后,最后零零落落的几只也消失在树中。我几乎站不住,为这意想不到 的美所击倒,肺叶大开,隆隆吼着。双眼刺痛,因为奋力追踪,看那有羽毛的黑 点如何穿入缭绕的肢体里。此刻可不可能有细小的鸟正穿入我的身体,鸟儿扑翅 钻入我细胞间的空隙,什么也不碰到,但在组织里活泼泼动着,敏捷地。 (节选自[美]安妮•迪拉德《听客溪的朝圣》)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这篇散文记叙了“我”在冬日的傍晚外出散步所看到的美丽景色,细致描摹了 山丘、下弦月等景物,特别是燕八哥归巢时的壮观景象。 B.“我”“今天”的行踪:卢卡斯果园——采石场水塘——听客溪——墨西哥湾 ——卡汶溪——小阉牛草原——多草的小岛——高高的山丘。 C.这篇散文语言非常形象生动,如“当树叶落尽,脱衣舞也就跳完了”,将树木 在秋天落叶,比作跳脱衣舞,活灵活现,呈现出很强的动感。 D.这篇散文观察、描摹景物细腻,写冬天的下弦月,能恰如其分表现光与影的微 妙组合,写燕八哥归巢,从其形状到声音,无不惟妙惟肖。 5.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 6.文中刻画了一幅怎样的冬日傍晚美景?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 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 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 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 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 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 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 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 年 4 月 5 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 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 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 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 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 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 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 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 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 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 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 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 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 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 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 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 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 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 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 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 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 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 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 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 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 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 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 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 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 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 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 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 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 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 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 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 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 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 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 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 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 年 5 月 6 日《人 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 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 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 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 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 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 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 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 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 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 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 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 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 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 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 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 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 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 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 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 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 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襄阳之役,诏光世为援, 六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 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土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 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B.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C.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D.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 敬 B.“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河”这里特指黄河。 C.“跋”,是一种相当于“序言”的文体,写在书籍前面,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 写作经过。 D.“投壶”,是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将箭投入酒壶中,投中多者为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 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 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 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 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 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 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 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 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 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 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 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 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襄阳之役,诏光世为援, 六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 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 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B.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C.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D.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 敬。 B.“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河”这里特指黄河。 C.“跋”,是一种相当于“序言”的文体,写在书籍前面,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 写作经过。 D.“投壶”,是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将箭投入酒壶中,投中多者为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通过“敌未灭,何以家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这些言论,成功地塑造了岳飞高大的形象,体现了岳飞崇高的思想境界。 B.岳飞不仅治军从严,严格训练,严肃军纪,而且有情有义,非常关心爱护自己 的部属,朝廷颁发下的犒劳,也都平均分给部下将士 C.岳飞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善于以少击众,善于发挥众人的智慧,有勇有谋 因此有胜无败。就连他的敌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D.虽然岳飞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但是他性格过于正直刚烈,争论时不给 别人留余地,最终因此蒙受灾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5分)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仼翰林学士,常岀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 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 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 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 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 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 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A.文章通过“敌未灭,何以家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这些言论,成功地塑造了岳飞高大的形象,体现了岳飞崇高的思想境界。 B.岳飞不仅治军从严,严格训练,严肃军纪,而且有情有义,非常关心爱护自己 的部属,朝廷颁发下的犒劳,也都平均分给部下将士。 C.岳飞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善于以少击众,善于发挥众人的智慧,有勇有谋, 因此有胜无败。就连他的敌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D.虽然岳飞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但是他性格过于正直刚烈,争论时不给 别人留余地,最终因此蒙受灾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5 分)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 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 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 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 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 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 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 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诗经·蒹葭》中的“ ”两句描写了深 秋时节,河边芦苇青苍,露水凝结成霜的景象 (2)苏轼在《赤壁赋》中对天地万物的“变”与“不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 解,其中对于所谓的“不变”,他指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①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 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②这个贫困县刚遭受泥石流灾害,房屋受损严重,眼看又一场暴雨来临,民政部 门立刻调拨帐蓬等救灾物资以解村民当务之急。 ③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如此迷人?多年以来,众说纷芸,南辕北辙,以至成为世 界画坛上一个难以解释、却又让人着迷的话谜题 ④每一个人学习传统书法时,必经临习一环,若能临习不同的字帖,转益多师, 那么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⑤诗人通篇采用纯客观的叙写,虽无贬斥之辞,但其冷峻、尖刻的笔锋,已直击 荒淫无道者的精神和心灵,有鞭辟入里之功效 ⑥为了发扬和保护当地民俗文化遗产,文化局组织多名专家实地堪察,再通过层 层选拔,选出了九牛一毛的十个珍贵的保护项目。 ②③⑥ B.①④⑥ C.①③⑤ 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是 (3分) A.根据中国银联最新数据显示,境外可用银联卡支付的商户数量突破二千万家, 银联卡已成为中国人出境主要支付工具 B.我们必须正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出现背离文学传统的现 象,迫使我们做出切合实际的抉择和判断。 C.2016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5%,但还存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 资源短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等。 D.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美育观念暴露出某些偏颇和消极倾向,一些美育实 践呈现出技术化、狭隘化或表面化的问题 19.下面是某位高三学生为获取某大学自主招生资格写的自荐信,请选择表达得 体的一句(3分) 南粤大学: 我是橡树中学髙三届毕业生李明。久闻鄙校大名,决定报名参加你校自主招生。 本人思想品行端正,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死忠 粉,酷爱小发明,已有三项小发明获得国家专利。随信附上有关专利资料和证书 复印件,敬请笑纳。恳请给予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圆我的科学梦。 此致 敬礼
(1)《诗经•蒹葭》中的“ , ”两句描写了深 秋时节,河边芦苇青苍,露水凝结成霜的景象。 (2)苏轼在《赤壁赋》中对天地万物的“变”与“不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 解,其中对于所谓的“不变”,他指出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①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 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②这个贫困县刚遭受泥石流灾害,房屋受损严重,眼看又一场暴雨来临,民政部 门立刻调拨帐蓬等救灾物资以解村民当务之急。 ③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如此迷人?多年以来,众说纷芸,南辕北辙,以至成为世 界画坛上一个难以解释、却又让人着迷的话谜题。 ④每一个人学习传统书法时,必经临习一环,若能临习不同的字帖,转益多师, 那么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⑤诗人通篇采用纯客观的叙写,虽无贬斥之辞,但其冷峻、尖刻的笔锋,已直击 荒淫无道者的精神和心灵,有鞭辟入里之功效。 ⑥为了发扬和保护当地民俗文化遗产,文化局组织多名专家实地堪察,再通过层 层选拔,选出了九牛一毛的十个珍贵的保护项目。 A.②③⑥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是 (3 分) A.根据中国银联最新数据显示,境外可用银联卡支付的商户数量突破二千万家, 银联卡已成为中国人出境主要支付工具。 B.我们必须正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出现背离文学传统的现 象,迫使我们做出切合实际的抉择和判断。 C. 2016 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87.5%,但还存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 资源短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等。 D.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美育观念暴露出某些偏颇和消极倾向,一些美育实 践呈现出技术化、狭隘化或表面化的问题。 19.下面是某位高三学生为获取某大学自主招生资格写的自荐信,请选择表达得 体的一句 (3 分) 南粤大学: 我是橡树中学高三届毕业生李明。久闻鄙校大名,决定报名参加你校自主招生。 本人思想品行端正,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死忠 粉,酷爱小发明,已有三项小发明获得国家专利。随信附上有关专利资料和证书 复印件,敬请笑纳。恳请给予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圆我的科学梦。 此致 敬礼
李明 2017年6月11日 A.久闻鄙校大名,决定报名参加你校自主招生 B.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死忠粉,酷爱小发明 C.随信附上有关专利资料和证书复印件,敬请笑纳 D.恳请给予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圆我的科学梦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西关大屋是近代广州的典型建筑。①。狭义的西关大屋建于清末民初,原 型是农村的祠堂,当时的祠堂既用于拜祖,也住人,西关大屋仿其形制,故屋内 设神楼祭祖;广义的西关大屋则指民国初期所有在西关一带建造的中西式民居, 室内没有神楼。可见,②。多宝路24号大屋并未设神楼,③。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经常伏案工作的人,一定会得颈椎病。颈椎病往往不单是颈椎问题,还可能是身 体整体出了一些状况,只是表现出颈椎病症而已。所以,要颈椎健康,就一定不 要伏案工作。只有颈椎健康了,才能活得更轻松,更健康。 ①经常伏案工作的人并非一定会得颈椎病 四、写作(60分) 22.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每一位长辈都是一本厚重的书。这本书一旦打开,我 们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成长 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十八岁的我 们已经长大,今天我们阅读长辈,已经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 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 自拟标题:选好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李明 2017 年 6 月 11 日 A.久闻鄙校大名,决定报名参加你校自主招生 B.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死忠粉,酷爱小发明 C.随信附上有关专利资料和证书复印件,敬请笑纳 D.恳请给予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圆我的科学梦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西关大屋是近代广州的典型建筑。 ① 。狭义的西关大屋建于清末民初,原 型是农村的祠堂,当时的祠堂既用于拜祖,也住人,西关大屋仿其形制,故屋内 设神楼祭祖;广义的西关大屋则指民国初期所有在西关一带建造的中西式民居, 室内没有神楼。可见, ② 。多宝路 24 号大屋并未设神楼, ③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经常伏案工作的人,一定会得颈椎病。颈椎病往往不单是颈椎问题,还可能是身 体整体出了一些状况,只是表现出颈椎病症而已。所以,要颈椎健康,就一定不 要伏案工作。只有颈椎健康了,才能活得更轻松,更健康。 ①经常伏案工作的人并非一定会得颈椎病。 ② 。 ③ 。 四、写作(60 分) 22.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每一位长辈都是一本厚重的书。这本书一旦打开,我 们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成长 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十八岁的我 们已经长大,今天我们阅读长辈,已经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 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 自拟标题;选好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018届广东广雅中学高三综合测试(10月)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35分) 1.【信息理解】(3分) A(A项,源于第1段,其表述内容是第1段的中心论点。B项,源于第2段 文本中用 了较多的内容阐述了青花瓷体现的中外文化交融。B项说“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 化已无 关系”,明显与原文相违。C项,源于第3段,与原文的差别较细小,原文为“明 代中国… 走向开放和进步的”,C项表述为“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程度上有差别。 D项与原 文的区别在逻辑关系上,原文的逻辑关系是:明代的中外文明交融,推动了瓷器 的转型 也推动了社会的转型;而青花瓷的转型与社会的转型同步。青花瓷的转型是中国 传统社 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D项表述为:瓷器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原因。) 2.【论证分析】(3分) A(本项对第一段的中心论点表述极为错误。第一段的中心论点应该是:郑和下 西洋与青花瓷黄金时代的关系。) 3.【分析推断】(3分) B(本项的结论“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是正确的,错在“成化年间”前的定 语“青花 瓷的兴盛”上。青花瓷的发展变化在全文中呈现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永乐宣 德年间, 与郑和下西洋同时,此时青花瓷的发展过程是黄金时代,或鼎盛或崛起;第二阶 段在成 化年间,青花瓷的发展过程是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或由单色向多彩转型。而此 选项将 成化年间的青花瓷表述成兴盛,与原文中“主流”“转型”明显不一致,兴盛是 在永乐宣 德时期。所以说“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是错误的。 4.【分析鉴赏】(3分) B(“卢卡斯果园一一采石场水塘一—听客溪一一墨西哥湾一一卡汶溪”这部分 并非“我”当日的游踪,而是平时可能选择的出行路线。) 5.【鉴赏语言】(5分) 这句话写“我”想象燕八哥在体内穿行,是被燕八哥回巢的壮美景色震撼而产生 的独特感受;“可不可能”引出想象,感觉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钻入我细
2018 届广东广雅中学高三综合测试(10 月)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35 分) 1.【信息理解】(3 分) A(A 项,源于第 1 段,其表述内容是第 1 段的中心论点。 B 项,源于第 2 段, 文本中用 了较多的内容阐述了青花瓷体现的中外文化交融。B 项说“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 化已无 关系”,明显与原文相违。C 项,源于第 3 段,与原文的差别较细小,原文为“明 代中国…… 走向开放和进步的”,C 项表述为“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程度上有差别。 D 项与原 文的区别在逻辑关系上,原文的逻辑关系是:明代的中外文明交融,推动了瓷器 的转型, 也推动了社会的转型;而青花瓷的转型与社会的转型同步。青花瓷的转型是中国 传统社 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D 项表述为:瓷器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原因。) 2.【论证分析】(3 分) A(本项对第一段的中心论点表述极为错误。第一段的中心论点应该是:郑和下 西洋与青花瓷黄金时代的关系。) 3.【分析推断】(3 分) B(本项的结论“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是正确的,错在“成化年间”前的定 语“青花 瓷的兴盛”上。青花瓷的发展变化在全文中呈现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永乐宣 德年间, 与郑和下西洋同时,此时青花瓷的发展过程是黄金时代,或鼎盛或崛起;第二阶 段在成 化年间,青花瓷的发展过程是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或由单色向多彩转型。而此 选项将 成化年间的青花瓷表述成兴盛,与原文中“主流”“转型”明显不一致,兴盛是 在永乐宣 德时期。所以说“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是错误的。) 4.【分析鉴赏】(3 分) B(“卢卡斯果园——采石场水塘——听客溪——墨西哥湾——卡汶溪”这部分 并非“我”当日的游踪,而是平时可能选择的出行路线。) 5.【鉴赏语言】(5 分) 这句话写“我”想象燕八哥在体内穿行,是被燕八哥回巢的壮美景色震撼而产生 的独特感受;“可不可能”引出想象,感觉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钻入我细
胞间的空隙,什么也不碰到”,与“未有触动一条枝桠”呼应,表现燕八哥飞翔 敏捷的特点;想象奇特又极贴切 [5分。句意内容2分,点出“我”的感受1分,燕八哥飞翔特点1分,评 价1分。意思对即可。] 6.【分析探究】(6分) 文中刻画了一幅疏朗、开阔、生动的冬日傍晚美景。 ①借助观察角度变化刻画美景。本文先总写冬日山中因为树叶落尽变得开朗的景 象,是平视角度;既而写天空中的下弦月,是仰视角度;写山谷,是俯视角度 最后,从山顶望天空的燕八哥归巢,回到平视角度。 ②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刻画美景。写山间的树林、山丘是静景,而燕八哥归巢是 动景,一动一静,相互映衬。 ③运用对比手法刻画美景。将山间冬日的林叶尽落与夏天的草木茂盛对比,突出 了冬日山间疏落开朗的特点 ④从多个角度刻画美景。描写燕八哥归巢,写燕八哥群由远及近,鸟群形状如大 旗,如幡布,如眼睛,是视觉角度;写燕八哥群飞翔时发出的声音,是听觉角度 ⑤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美景。描写燕八哥归巢,既写了整个鸟群飞行时的形 状和发出的声响,也写了单只鸟在群中穿行,有点有面。 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美景。如将冬日的山丘比喻为人的“肩膀、关节和腿 骨”,突出山势峋嶙的特点。 (或: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美景。如将回巢的燕八哥群的形状比作“眼睛”, 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群鸟归巢的特点。) [6分。概括怎样的美景2分;写作技巧分析4分,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 对应结合文本分析1分,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7.【内容理解】(3分) D(选项表述的内容与材料二第1、2段的中心观点不一致。材料二前两段 认为,当前导 致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是分类处理的各环节没有配套,尤其是 政府的后端 处理不到位,导致各环节脱节,不能形成合力。D项却将主要原因归为居民的参 与率与准确 率低。其他各项表述都清晰明白,没有错误。) 8.【概括分析】(5分) AE(B项,提出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在材料中没有提及,这个分析也许符合 常理,但不是材料中的内容,也不是作者的本意。C项中的“垃圾是放错了地方 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这个评价并不符合原文意思,也是错误的。原文为 了说明居民要提高认识,提出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 是有污染的行为。这是作者在文中的本意。而“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个 说法并没有错。D项将文本中两个不同的情况交错在一起了。《生活垃圾分类制 度实施方案》是中央政府的总线总规划,与地方政府不良情况的改善没有直接关 联。BCD三项均错误。) [5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给给5分。多选不给分。] 9.【分析探究】(4分) 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胞间的空隙,什么也不碰到”,与“未有触动一条枝桠”呼应,表现燕八哥飞翔 敏捷的特点;想象奇特又极贴切。 [5 分。句意内容 2 分,点出“我”的感受 1 分,燕八哥飞翔特点 1 分,评 价 1 分。意思对即可。] 6.【分析探究】(6 分) 文中刻画了一幅疏朗、开阔、生动的冬日傍晚美景。 ①借助观察角度变化刻画美景。本文先总写冬日山中因为树叶落尽变得开朗的景 象,是平视角度;既而写天空中的下弦月,是仰视角度;写山谷,是俯视角度; 最后,从山顶望天空的燕八哥归巢,回到平视角度。 ②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刻画美景。写山间的树林、山丘是静景,而燕八哥归巢是 动景,一动一静,相互映衬。 ③运用对比手法刻画美景。将山间冬日的林叶尽落与夏天的草木茂盛对比,突出 了冬日山间疏落开朗的特点。 ④从多个角度刻画美景。描写燕八哥归巢,写燕八哥群由远及近,鸟群形状如大 旗,如幡布,如眼睛,是视觉角度;写燕八哥群飞翔时发出的声音,是听觉角度。 ⑤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美景。描写燕八哥归巢,既写了整个鸟群飞行时的形 状和发出的声响,也写了单只鸟在群中穿行,有点有面。 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美景。如将冬日的山丘比喻为人的“肩膀、关节和腿 骨”,突出山势峋嶙的特点。 (或: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美景。如将回巢的燕八哥群的形状比作“眼睛”, 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群鸟归巢的特点。) [6 分。概括怎样的美景 2 分;写作技巧分析 4 分,每点 2 分,其中手法 1 分, 对应结合文本分析 1 分,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7.【内容理解】(3 分) D(选项表述的内容与材料二第 1、2 段的中心观点不一致。材料二前两段 认为,当前导 致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是分类处理的各环节没有配套,尤其是 政府的后端 处理不到位,导致各环节脱节,不能形成合力。D 项却将主要原因归为居民的参 与率与准确 率低。其他各项表述都清晰明白,没有错误。) 8.【概括分析】(5 分) A E(B 项,提出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在材料中没有提及,这个分析也许符合 常理,但不是材料中的内容,也不是作者的本意。C 项中的“垃圾是放错了地方 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这个评价并不符合原文意思,也是错误的。原文为 了说明居民要提高认识,提出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 是有污染的行为。这是作者在文中的本意。而“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个 说法并没有错。D 项将文本中两个不同的情况交错在一起了。《生活垃圾分类制 度实施方案》是中央政府的总线总规划,与地方政府不良情况的改善没有直接关 联。BCD 三项均错误。) [5 分。答对一项给 2 分,答对两给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9.【分析探究】(4 分) 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