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印度哲学》PDF电子书(姚卫群编著)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99,文件大小:1.47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姚卫群编 字

印度哲学 姚卫群编著

印 度 哲 学 姚 卫 群 编 著

前言 前言 印度是世界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印度哲学与中国哲 学、西方哲学被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在世界哲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与印度同为东方文明古国。两国间有着悠久的文化 交流。中国文化中的不少成分是在吸收和改造印度文化的基 础上形成的。而印度哲学则为印度文化之核心。可以说,不 了解印度哲学,也就不了解印度文化。 笔者自1931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执 教,从事印度哲学与宗教的研究已有十余年。本书既是笔者 对自己这些年工作的一个总结,也是为继续从事教学而准备 的一部新的教材。 我国对印度哲学与宗教的研究有长久的历史,但在古代 主要限于佛教(其它派别当然也有)。近代以来,此学科的研 究较为薄弱,虽也有一些前辈名家在这方面卓有建树,但总 的来说,研究水准与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与国 外研究相比无疑是落后了。笔者有志于与国内同行共同改变 这种状况,努力推进这一学科的发展。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简史编,对印度哲学的发 展线索、派别形成及学说要点作一简要地叙述,其中各派代 表人物及著作的年代、派别演变等内容的介绍多采用国内外 学术界一般(相对通行)的说法,意在使读者能较快地扼要

前 言 印 度 是 世 界 哲 学 的 最 早 发 源 地 之 一 。 印 度 哲 学 与 中 国 哲 学 、 西 方 哲 学 被 并 称 为 世 界 的 三 大 哲 学 传 统 , 在 世 界 哲 学 史 上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 中 国 与 印 度 同 为 东 方 文 明 古 国 。 两 国 间 有 着 悠 久 的 文 化 交 流 。 中 国 文 化 中 的 不 少 成 分 是 在 吸 收 和 改 造 印 度 文 化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的 。 而 印 度 哲 学 则 为 印 度 文 化 之 核 心 。 可 以 说 , 不 了 解 印 度 哲 学 , 也 就 不 了 解 印 度 文 化 。 笔 者 自 1 9 8 1 年 研 究 生 毕 业 后 , 一 直 在 北 京 大 学 哲 学 系 执 教 , 从 事 印 度 哲 学 与 宗 教 的 研 究 已 有 十 余 年 。 本 书 既 是 笔 者 对 自 己 这 些 年 工 作 的 一 个 总 结 , 也 是 为 继 续 从 事 教 学 而 准 备 的 一 部 新 的 教 材 。 我 国 对 印 度 哲 学 与 宗 教 的 研 究 有 长 久 的 历 史 , 但 在 古 代 主 要 限 于 佛 教 ( 其 它 派 别 当 然 也 有 ) 。 近 代 以 来 , 此 学 科 的 研 究 较 为 薄 弱 , 虽 也 有 一 些 前 辈 名 家 在 这 方 面 卓 有 建 树 , 但 总 的 来 说 , 研 究 水 准 与 我 国 在 世 界 上 的 地 位 是 不 相 称 的 , 与 国 外 研 究 相 比 无 疑 是 落 后 了 。 笔 者 有 志 于 与 国 内 同 行 共 同 改 变 这 种 状 况 , 努 力 推 进 这 一 学 科 的 发 展 。 本 书 共 分 三 部 分 。 第 一 部 分 为 简 史 编 , 对 印 度 哲 学 的 发 展 线 索 、 派 别 形 成 及 学 说 要 点 作 一 简 要 地 叙 述 , 其 中 各 派 代 表 人 物 及 著 作 的 年 代 、 派 别 演 变 等 内 容 的 介 绍 多 采 用 国 内 外 学 术 界 一 般 ( 相 对 通 行 ) 的 说 法 , 意 在 使 读 者 能 较 快 地 扼 要 前 言 1

前言 了解印度哲学概貌。第二部分为概论编,对印度哲学中一些 有特色的重要理论问题作专门论述,这部分反映了笔者近年 在科研上的主要心得,意在为读者深入研究印度哲学提供参 考,开阔思路。第三部分选译、辑录了一些印度各哲学流派 的有代表性的史料,既可作为学生原著选读课的教材,亦可 作为专业人员进行研究的基本资料 笔者在写作本书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帮助。我 国研究印度哲学的老前辈王森先生审阅了书稿,提出了宝贵 意见,并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印度哲学史家 黄心川先生、巫白慧先生,北京大学著名学者赵宝煦先生、楼 宇烈先生对笔者给予多方指教或热情鼓励。北大出版社的苏 志中先生对出版本书大力支持。对以上各位,笔者深表谢意 由于印度哲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并深奥的学科,而笔者又 学识有限,书中错误想必不少,笔者真诚地希望读者不吝指 教。 姚卫群 1s2.3

了 解 印 度 哲 学 概 貌 。 第 二 部 分 为 概 论 编 , 对 印 度 哲 学 中 一 些 有 特 色 的 重 要 理 论 问 题 作 专 门 论 述 , 这 部 分 反 映 了 笔 者 近 年 在 科 研 上 的 主 要 心 得 , 意 在 为 读 者 深 入 研 究 印 度 哲 学 提 供 参 考 , 开 阔 思 路 。 第 三 部 分 选 译 、 辑 录 了 一 些 印 度 各 哲 学 流 派 的 有 代 表 性 的 史 料 , 既 可 作 为 学 生 原 著 选 读 课 的 教 材 , 亦 可 作 为 专 业 人 员 进 行 研 究 的 基 本 资 料 。 笔 者 在 写 作 本 书 过 程 中 得 到 了 许 多 专 家 学 者 的 帮 助 。 我 国 研 究 印 度 哲 学 的 老 前 辈 王 森 先 生 审 阅 了 书 稿 , 提 出 了 宝 贵 意 见 , 并 给 予 充 分 肯 定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著 名 印 度 哲 学 史 家 黄 心 川 先 生 、 巫 白 慧 先 生 , 北 京 大 学 著 名 学 者 赵 宝 煦 先 生 、 楼 宇 烈 先 生 对 笔 者 给 予 多 方 指 教 或 热 情 鼓 励 。 北 大 出 版 社 的 苏 志 中 先 生 对 出 版 本 书 大 力 支 持 。 对 以 上 各 位 , 笔 者 深 表 谢 意 。 由 于 印 度 哲 学 是 一 门 内 容 丰 富 并 深 奥 的 学 科 , 而 笔 者 又 学 识 有 限 , 书 中 错 误 想 必 不 少 , 笔 者 真 诚 地 希 望 读 者 不 吝 指 教 。 姚 卫 群 1 9 9 2 . 3 2 前 言

目录 目录 简史编 第一章印度哲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吠陀与奥义书 第一节吠陀 第二节奥义书………………… 第三章非正统哲学流派…………(15 第一节顺世论…………………………………(15) 第二节耆那教 (17) 第三节佛教 …(20) 第四章正统哲学流派……………⑥1) 第一节数论派 第二节瑜伽派 第三节胜论派………………… (69) 第四节正理派 …(73) 第五节弥曼差派……… …(80) 第六节吠檀多派 第五章近代哲学 第一节印度近代哲学的产生 第二节印度近代较有影响的哲学理论 (104)

目 录 简 史 编 第 一 章 印 度 哲 学 发 展 概 况 … … … … … … … … … … … … ( 1 ) 第 二 章 吠 陀 与 奥 义 书 … … … … … … … … … … … … … … ( 5 ) 第 一 节 吠 陀 … … … … … … … … … … … … … … … ( 5 ) 第 二 节 奥 义 书 … … … … … … … … … … … … … … ( 1 0 ) 第 三 章 非 正 统 哲 学 流 派 … … … … … … … … … … … … ( 1 5 ) 第 一 节 顺 世 论 … … … … … … … … … … … … … … ( 1 5 ) 第 二 节 耆 那 教 … … … … … … … … … … … … … … ( 1 7 ) 第 三 节 佛 教 … … … … … … … … … … … … … … ( 2 0 ) 第 四 章 正 统 哲 学 流 派 … … … … … … … … … … … … … ( 6 1 ) 第 一 节 数 论 派 … … … … … … … … … … … … … … ( 6 1 ) 第 二 节 瑜 伽 派 … … … … … … … … … … … … … … ( 6 4 ) 第 三 节 胜 论 派 … … … … … … … … … … … … … … ( 6 9 ) 第 四 节 正 理 派 … … … … … … … … … … … … … … ( 7 3 ) 第 五 节 弥 曼 差 派 … … … … … … … … … … … … … ( 8 0 ) 第 六 节 吠 檀 多 派 … … … … … … … … … … … … … ( 8 6 ) 第 五 章 近 代 哲 学 … … … … … … … … … … … … … … … ( 9 9 ) 第 一 节 印 度 近 代 哲 学 的 产 生 … … … … … … … … ( 9 9 ) 第 二 节 印 度 近 代 较 有 影 响 的 哲 学 理 论 … … … … ( 1 0 4 ) 目 录 1

目录 第三节印度近代哲学的特点…………………(112) 概论编 第一章印度哲学的重要特点… ……(120 第一节印度哲学发展的特殊性… ………(120) 第二节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第三节哲学史料的残缺及年代的含糊…………(129) 第二章转变说…………………(138 第一节属转变说类型的主要流派… 第二节各转变说间的重要差别………………(138) 第三章积聚说…………………………(143 第一节属积聚说类型的主要流派…………(143) 第二节各积聚说间的重要差别 第四章因果观 第一节几个重要哲学流派的因果观 …(154) 第二节对比分析…… (161) 第五章直觉思维方法 第一节直觉方法的产生…… 第二节直觉方法在正统哲学流派中的应用……(169) 第三节直觉方法在非正统哲学流派中的应用 (172) 第四节直觉方法在印度哲学史中的意义与作用 174) 第六章辩证思维方法 (1R

第 三 节 印 度 近 代 哲 学 的 特 点 … … … … … … … … ( 1 1 2 ) 概 论 编 第 一 章 印 度 哲 学 的 重 要 特 点 … … … … … … … … … … ( 1 2 0 ) 第 一 节 印 度 哲 学 发 展 的 特 殊 性 … … … … … … … ( 1 2 0 ) 第 二 节 哲 学 与 宗 教 的 关 系 … … … … … … … … … ( 1 2 5 ) 第 三 节 哲 学 史 料 的 残 缺 及 年 代 的 含 糊 … … … … ( 1 2 9 ) 第 二 章 转 变 说 … … … … … … … … … … … … … … … … ( 1 3 3 ) 第 一 节 属 转 变 说 类 型 的 主 要 流 派 … … … … … … ( 1 3 3 ) 第 二 节 各 转 变 说 间 的 重 要 差 别 … … … … … … … ( 1 3 8 ) 第 三 章 积 聚 说 … … … … … … … … … … … … … … … … ( 1 4 3 ) 第 一 节 属 积 聚 说 类 型 的 主 要 流 派 … … … … … … ( 1 4 3 ) 第 二 节 各 积 聚 说 间 的 重 要 差 别 … … … … … … … ( 1 4 8 ) 第 四 章 因 果 观 … … … … … … … … … … … … … … … … ( 1 5 4 ) 第 一 节 几 个 重 要 哲 学 流 派 的 因 果 观 … … … … … ( 1 5 4 ) 第 二 节 对 比 分 析 … … … … … … … … … … … … … ( 1 6 1 ) 第 五 章 直 觉 思 维 方 法 … … … … … … … … … … … … … ( 1 6 6 ) 第 一 节 直 觉 方 法 的 产 生 … … … … … … … … … … ( 1 6 6 ) 第 二 节 直 觉 方 法 在 正 统 哲 学 流 派 中 的 应 用 … … ( 1 6 9 ) 第 三 节 直 觉 方 法 在 非 正 统 哲 学 流 派 中 的 应 用 … … … … … … … … … … … … … … … … … ( 1 7 2 ) 第 四 节 直 觉 方 法 在 印 度 哲 学 史 中 的 意 义 与 作 用 … … … … … … … … … … … … … … … … … ( 1 7 4 ) 第 六 章 辩 证 思 维 方 法 … … … … … … … … … … … … … ( 1 7 8 ) 2 目 录

目录 第一节辩证思维的几种主要表现…………(178) 第二节辩证思维在印度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逻辑思维方法 …………………(191) 第一节印度古代逻辑产生的背景 ……(191) 第二节早期正理派逻辑理论的基本内容………(193) 第三节佛教对印度逻辑理论的重要发展……(197) 第四节印度其它派别的逻辑观点及新正理派 第八章量论… 第一节量的定义及各量的一般内容………………(203) 第二节各派量论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各派量论间的重要差别…………(205) 第九章我论 第一节我论的产生 第二节婆罗门教各哲学流派的“有我论”……(218) 第三节佛教的“无我论”…… (221) 第四节其它宗教与哲学流派的“我论” 第五节各派“我论”之比较…………………(224 第十章解脱论………………②2刀 第一节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 第二节佛教的解脱观念 第三节婆罗门教哲学流派的解脱观念………(231) 第四节耆那教的解脱观念 第五节对比分析 (235)

第 一 节 辩 证 思 维 的 几 种 主 要 表 现 … … … … … … ( 1 7 8 ) 第 二 节 辩 证 思 维 在 印 度 历 史 上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 … … … … … … … … … … … … … … … ( 1 8 7 ) 第 七 章 逻 辑 思 维 方 法 … … … … … … … … … … … … … ( 1 9 1 ) 第 一 节 印 度 古 代 逻 辑 产 生 的 背 景 … … … … … … ( 1 9 1 ) 第 二 节 早 期 正 理 派 逻 辑 理 论 的 基 本 内 容 … … … ( 1 9 3 ) 第 三 节 佛 教 对 印 度 逻 辑 理 论 的 重 要 发 展 … … … ( 1 9 7 ) 第 四 节 印 度 其 它 派 别 的 逻 辑 观 点 及 新 正 理 派 … … … … … … … … … … … … … … … … … ( 2 0 0 ) 第 八 章 量 论 … … … … … … … … … … … … … … … … ( 2 0 3 ) 第 一 节 量 的 定 义 及 各 量 的 一 般 内 容 … … … … … ( 2 0 3 ) 第 二 节 各 派 量 论 的 主 要 观 点 … … … … … … … … ( 2 0 4 ) 第 三 节 各 派 量 论 间 的 重 要 差 别 … … … … … … … ( 2 0 5 ) 第 九 章 我 论 … … … … … … … … … … … … … … … … ( 2 1 3 ) 第 一 节 我 论 的 产 生 … … … … … … … … … … … … ( 2 1 6 ) 第 二 节 婆 罗 门 教 各 哲 学 流 派 的 “ 有 我 论 ” … … ( 2 1 8 ) 第 三 节 佛 教 的 “ 无 我 论 ” … … … … … … … … … ( 2 2 1 ) 第 四 节 其 它 宗 教 与 哲 学 流 派 的 “ 我 论 ” … … … ( 2 2 2 ) 第 五 节 各 派 “ 我 论 ” 之 比 较 … … … … … … … … ( 2 2 4 ) 第 十 章 解 脱 论 … … … … … … … … … … … … … … … … ( 2 2 7 ) 第 一 节 奥 义 书 中 的 解 脱 观 念 … … … … … … … … ( 2 2 7 ) 第 二 节 佛 教 的 解 脱 观 念 … … … … … … … … … … ( 2 2 9 ) 第 三 节 婆 罗 门 教 哲 学 流 派 的 解 脱 观 念 … … … … ( 2 3 1 ) 第 四 节 耆 那 教 的 解 脱 观 念 … … … … … … … … … ( 2 3 4 ) 第 五 节 对 比 分 析 … … … … … … … … … … … … … ( 2 3 5 ) 目 录 3

4 目录 第十一章社会伦理思想 第一节吠陀、奧义书时期的社会伦理思想……(239) 第二节婆罗门教各哲学流派的社会伦理思想 第三节佛教、耆那教的社会伦理思想 第四节顺世论的社会伦理思想… ………(249) 第五节结论……………………………………(251) 史料编 吠陀………………………………(253) 奥义书· 三顺世论………………………………(273) 四耆那教 (278) 五佛教 (287) 六数论派……… ……………(317) 七瑜伽派 (331) 八胜论派 (338) 九正理派… …(351) 十弥曼差派… …(360) 十一吠檀多派………………………(373)

第 十 一 章 社 会 伦 理 思 想 … … … … … … … … … … … … ( 2 3 9 ) 第 一 节 吠 陀 、 奥 义 书 时 期 的 社 会 伦 理 思 想 … … ( 2 3 9 ) 第 二 节 婆 罗 门 教 各 哲 学 流 派 的 社 会 伦 理 思 想 … … … … … … … … … … … … … … … … … ( 2 4 3 ) 第 三 节 佛 教 、 耆 那 教 的 社 会 伦 理 思 想 … … … … ( 2 4 7 ) 第 四 节 顺 世 论 的 社 会 伦 理 思 想 … … … … … … … ( 2 4 9 ) 第 五 节 结 论 … … … … … … … … … … … … … … ( 2 5 1 ) 史 料 编 一 吠 陀 … … … … … … … … … … … … … … … … … … ( 2 5 3 ) 二 奥 义 书 … … … … … … … … … … … … … … … … … … ( 2 5 8 ) 三 顺 世 论 … … … … … … … … … … … … … … … … … … ( 2 7 3 ) 四 耆 那 教 … … … … … … … … … … … … … … … … … … ( 2 7 8 ) 五 佛 教 … … … … … … … … … … … … … … … … … … ( 2 8 7 ) 六 数 论 派 … … … … … … … … … … … … … … … … … … ( 3 1 7 ) 七 瑜 伽 派 … … … … … … … … … … … … … … … … … … ( 3 3 1 ) 八 胜 论 派 … … … … … … … … … … … … … … … … … … ( 3 3 8 ) 九 正 理 派 … … … … … … … … … … … … … … … … … … ( 3 5 1 ) 十 弥 曼 差 派 … … … … … … … … … … … … … … … … … ( 3 6 0 ) 十 一 吠 檀 多 派 … … … … … … … … … … … … … … … … ( 3 7 3 ) 4 目 录

印度哲学 简史编 第一章印度哲学发展概况 印度哲学是世界哲学的重要形态。最初记述印度哲学思 想的典籍是吠陀(eda)和奥义书① U panisad)。 吠陀时期古印度处于原始公社开始瓦解、阶级社会逐步 形成的历史阶段,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6世纪①至公元前9世 纪。在吠陀时期,印度虽然已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但其 抽象思维水平还是较低的,很难说它们是真正的、系统化的 哲学理论,表现在吠陀中更多的是宗教的成分。 印度最早出现内容较系统化的哲学思想是在奥义书时 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即吠陀后期 至佛教产生之前)。奥义书时期印度已经进入阶级社会。伴随 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正 ①关于吠陀时期的上限,历来看法不一,有人把它定在公元前2000年,甚至更早

简 史 编 第 一 章 印 度 哲 学 发 展 概 况 印 度 哲 学 是 世 界 哲 学 的 重 要 形 态 。 最 初 记 述 印 度 哲 学 思 想 的 典 籍 是 吠 陀 ( V e d a ) 和 奥 义 书 ( U p a n i s a d ) 。 吠 陀 时 期 古 印 度 处 于 原 始 公 社 开 始 瓦 解 、 阶 级 社 会 逐 步 形 成 的 历 史 阶 段 , 时 间 大 致 在 公 元 前 1 6 世 纪 ① 至 公 元 前 9 世 纪 。 在 吠 陀 时 期 , 印 度 虽 然 已 出 现 了 哲 学 思 想 的 萌 芽 , 但 其 抽 象 思 维 水 平 还 是 较 低 的 , 很 难 说 它 们 是 真 正 的 、 系 统 化 的 哲 学 理 论 , 表 现 在 吠 陀 中 更 多 的 是 宗 教 的 成 分 。 印 度 最 早 出 现 内 容 较 系 统 化 的 哲 学 思 想 是 在 奥 义 书 时 期 。 时 间 大 致 在 公 元 前 9 世 纪 至 公 元 前 6 世 纪 ( 即 吠 陀 后 期 至 佛 教 产 生 之 前 ) 。 奥 义 书 时 期 印 度 已 经 进 入 阶 级 社 会 。 伴 随 着 社 会 生 产 力 水 平 的 提 高 , 人 们 的 思 维 能 力 也 明 显 增 强 。 正 印 度 哲 学 1 ① 关 于 吠 陀 时 期 的 上 限 , 历 来 看 法 不 一 , 有 人 把 它 定 在 公 元 前 2 0 0 0 年 , 甚 至 更 早

印度哲学 是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出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在 奥义书时期,印度真正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 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界极为活跃, 各类思潮蓬勃兴起。印度著名的两大史诗 《摩诃婆罗 多》和《罗摩衍那》的主要部分在这一时期形成。两大史诗 中有不少部分显露了印度的哲学,故此时期亦被人们称为 “史诗时期”。在当时流行的各类思潮中,影响较大的除了婆 罗门教思潮外,还有沙门思潮。沙门思潮为数众多,其中较 著名的代表有所谓“六师”,即不兰那·迦叶( urana Kass apa)、末伽梨·拘舍罗 M akkhali Gosala)、阿耆多翅舍钦 婆罗( Ajita K esakambala)、婆浮陀·伽旃那① akudha K accayana)、散若夷·毗罗梨子( Sa jaya Belatthiputta、 尼乾陀·若提子 NN igantha Nataputta但在众多的沙门思 潮中,后来得到持久发展并对印度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 佛教、耆那教( Jaina)和顺世论① okayama)。 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印度婆罗门教哲学经过 奥义书时期和史诗时期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六个主要哲 学派别,即:数论派( Samkhya)、瑜伽派αYoga)、胜论派 (V ai scsika)、正理派 N yaya)、弥曼差派 C imams)和吠 檀多派( edana),即所谓“正统六派哲学”。这六派形成的 重要标志是各派根本经典(最初的原典)的出现。因此,这 时期通常被称为“经书时期”。六派哲学产生后,佛教、耆 那教和顺世论亦有较大的发展,并陆续出现了这些派别的 些重要经典。这三派通常被称为非正统派或异端,即所谓

是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印 度 出 现 了 丰 富 的 哲 学 思 想 。 也 可 以 说 , 在 奥 义 书 时 期 , 印 度 真 正 产 生 了 严 格 意 义 上 的 哲 学 思 想 。 从 公 元 前 6 世 纪 至 公 元 前 2 世 纪 , 印 度 思 想 界 极 为 活 跃 , 各 类 思 潮 蓬 勃 兴 起 。 印 度 著 名 的 两 大 史 诗 — — 《 摩 诃 婆 罗 多 》 和 《 罗 摩 衍 那 》 的 主 要 部 分 在 这 一 时 期 形 成 。 两 大 史 诗 中 有 不 少 部 分 显 露 了 印 度 的 哲 学 , 故 此 时 期 亦 被 人 们 称 为 “ 史 诗 时 期 ” 。 在 当 时 流 行 的 各 类 思 潮 中 , 影 响 较 大 的 除 了 婆 罗 门 教 思 潮 外 , 还 有 沙 门 思 潮 。 沙 门 思 潮 为 数 众 多 , 其 中 较 著 名 的 代 表 有 所 谓 “ 六 师 ” , 即 不 兰 那 · 迦 叶 ( P ū r a n a K a s s A a p a ) 、 末 伽 梨 · 拘 舍 罗 ( M a k k h a l i G o s ā l a ) 、 阿 耆 多 翅 舍 钦 婆 罗 ( A j i t a K e s a k a m b a l a ) 、 婆 浮 陀 · 伽 旃 那 ( P a k u d h a K a c c ā y a n a ) 、 散 若 夷 · 毗 罗 梨 子 ( S a n ~ j a y a B e l a t t h i p u t t a ) 、 尼 乾 陀 · 若 提 子 ( N i g a n t h a N ā t a p u t t a ) 。 但 在 众 多 的 沙 门 思 潮 中 , 后 来 得 到 持 久 发 展 并 对 印 度 后 世 产 生 重 要 影 响 的 则 是 佛 教 、 耆 那 教 ( J a i n a ) 和 顺 世 论 ( L o k ā y a t a ) 。 从 公 元 前 2 世 纪 至 公 元 4 世 纪 , 印 度 婆 罗 门 教 哲 学 经 过 奥 义 书 时 期 和 史 诗 时 期 的 历 史 演 变 , 最 终 形 成 了 六 个 主 要 哲 学 派 别 , 即 : 数 论 派 ( S ā m k h y a ) 、 瑜 伽 派 ( Y o g a ) 、 胜 论 派 ( V a i s ′ c s i k a ) 、 正 理 派 ( N y ā y a ) 、 弥 曼 差 派 ( M ī m ā m s ā ) 和 吠 檀 多 派 ( V e d ā n t a ) , 即 所 谓 “ 正 统 六 派 哲 学 ” 。 这 六 派 形 成 的 重 要 标 志 是 各 派 根 本 经 典 ( 最 初 的 原 典 ) 的 出 现 。 因 此 , 这 一 时 期 通 常 被 称 为 “ 经 书 时 期 ” 。 六 派 哲 学 产 生 后 , 佛 教 、 耆 那 教 和 顺 世 论 亦 有 较 大 的 发 展 , 并 陆 续 出 现 了 这 些 派 别 的 一 些 重 要 经 典 。 这 三 派 通 常 被 称 为 非 正 统 派 或 异 端 , 即 所 谓 2 印 度 哲 学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99页,可试读4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