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第二十二章革兰氏阳性产芽孢杆菌 第一节芽孢杄菌属 第二节梭菌属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口一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5 第二十二章 革兰氏阳性产芽孢杆菌 第一节 芽孢杆菌属 第二节 梭菌属
第一节芽孢杄菌属 炭疽芽孢杄菌 炭疽芽孢杆菌又称炭疽扦菌,是引起人类、各种 家畜和野生动物炭疽的病原,在兽医学和医学上均 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形态及染色特性本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1.0-12umX3-5um。无鞭毛,不运动。芽孢椭园形, 位于菌体中央,芽孢囊不大于菌体。可形成荚膜。 在动物组织和血液中,此菌单在或呈短链,菌体 直,菌端平截,呈竹节状,围绕以丰厚的荚膜。荚 膜具有较强的抗腐败能力,当菌体因腐败而消失后, 仍有残留荚膜,称为“菌影”。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6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6 第一节 芽孢杆菌属 炭疽芽孢杆菌 炭疽芽孢杆菌又称炭疽杆菌,是引起人类、各种 家畜和野生动物炭疽的病原,在兽医学和医学上均 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形态及染色特性 本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1.0-1.2umX3-5um。无鞭毛,不运动。芽孢椭圆形, 位于菌体中央,芽孢囊不大于菌体。可形成荚膜。 在动物组织和血液中,此菌单在或呈短链,菌体 直,菌端平截,呈竹节状,围绕以丰厚的荚膜。荚 膜具有较强的抗腐败能力,当菌体因腐败而消失后, 仍有残留荚膜,称为“菌影”
动物体内的炭疽杄菌只有当暴露接触空气中的氧气 之后,方能形成芽孢。 在培养基中,此菌常形成长链,并于培养18-24h 后开始形成芽孢。在普通培养基中不形成荚膜,但 若在血液、血清琼脂上或在碳酸氢钠琼脂上,于10 %-20%C02环境中培养则形成荚膜。 、培养特性此菌为需氧菌,最适温度30-37℃。 最适pH为72-76。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中即 能生长良好。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口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7 动物体内的炭疽杆菌只有当暴露接触空气中的氧气 之后,方能形成芽孢。 在培养基中,此菌常形成长链,并于培养18-24h 后开始形成芽孢。在普通培养基中不形成荚膜,但 若在血液、血清琼脂上或在碳酸氢钠琼脂上,于10 %-20%CO2环境中培养则形成荚膜。 二、培养特性 此菌为需氧菌,最适温度30-37℃。 最适pH为7.2-7.6。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中即 能生长良好
在普通琼脂上形成灰白色不透明、大而扁平、表 面干燥、边缘呈卷发状的粗糙(R型菌落(图22-1) 无毒或弱毒菌株形成光滑(S)型菌落。在血琼脂上 般不溶血。 于普通内汤中培养后,上部液体清朗透明,液面 无菌膜或菌环,管底有白色絮状沉淀,轻摇不消散。 在含青霉素0.51U/m的培养基中,细胞壁肽聚糖 合成抑制,形成原生质体串,称为“串珠反应”。 若青霉素加至10IUml,则完全不能生长或轻微生 长。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口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8 在普通琼脂上形成灰白色不透明、大而扁平、表 面干燥、边缘呈卷发状的粗糙(R)型菌落(图22-1), 无毒或弱毒菌株形成光滑(S)型菌落。在血琼脂上一 般不溶血。 于普通肉汤中培养后,上部液体清朗透明,液面 无菌膜或菌环,管底有白色絮状沉淀,轻摇不消散。 在含青霉素0.51U/ml的培养基中,细胞壁肽聚糖 合成抑制,形成原生质体串,称为“串珠反应” 。 若青霉素加至10IU/ml,则完全不能生长或轻微生 长
三、抵抗力本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60℃30- 60mn即可杀死。常用消毒剂均能将其杀死,对青霉 素等多种抗生紊高度敏感,可用于临床治疗。在未解 剖的尸体中,细菌可随腐败而迅速死亡。 芽孢的抵抗力特别强,在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需经煮沸15-25min,121℃灭菌5-10min,或160℃ 干热灭菌1h方被杀死。干燥保存40年以上的炭疽芽孢 仍有活力。炭疽芽孢对碘特别敏感,0.04%碘液10 min即将其破坏,过氧乙酸、环氧乙烷、次氯酸钠等 效果较好,可用于皮毛等消毒。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口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9 三、抵抗力 本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60℃30- 60min即可杀死。常用消毒剂均能将其杀死,对青霉 素等多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可用于临床治疗。在未解 剖的尸体中,细菌可随腐败而迅速死亡。 芽孢的抵抗力特别强,在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需经煮沸15-25 min,121 ℃灭菌5-10min,或160 ℃ 干热灭菌1h方被杀死。干燥保存40年以上的炭疽芽孢 仍有活力。炭疽芽孢对碘特别敏感,0.04%碘液10 min即将其破坏,过氧乙酸、环氧乙烷、次氯酸钠等 效果较好,可用于皮毛等消毒
四、抗原结构已知本菌有荚膜抗原、菌体抗原、保 护性抗原及芽孢抗原4种主要抗原成分。 荚膜抗原仅见于有毒菌株,与毒力有关,是一种 半抗原,无保护作用,可用于血清学鉴定。 菌体抗原有两种,一种是存在于本菌细胞壁及菌 体内的半抗原,为多糖成分。与细菌毒力无关,但性 质稳定,经腐败、加热抗原性不被破坏。 ascoli反应, 加热处理抗原依据在此。 保护性抗原是一种胞外蛋白质抗原成分,为炭疽 毒素的组成成分之一,具有免疫原性,能使机体产生 英态本菌感染的保按学学课件如一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10 四、抗原结构 已知本菌有荚膜抗原、菌体抗原、保 护性抗原及芽孢抗原4种主要抗原成分。 荚膜抗原 仅见于有毒菌株,与毒力有关,是一种 半抗原,无保护作用,可用于血清学鉴定。 菌体抗原 有两种,一种是存在于本菌细胞壁及菌 体内的半抗原,为多糖成分。与细菌毒力无关,但性 质稳定,经腐败、加热抗原性不被破坏。Ascoli反应, 加热处理抗原依据在此。 保护性抗原 是一种胞外蛋白质抗原成分,为炭疽 毒素的组成成分之一,具有免疫原性,能使机体产生 抗本本菌感染的保护力
芽孢抗原是芽孢的外膜层含有的抗原决定簇,它 与皮质一起组成炭疽芽孢的特异性抗原,具有免疫 原性和血清学诊断价值。 五、致病性本菌可引致各种家畜、野兽和人类的炭 疽,牛、绵羊、鹿等易感性最强,马、驼、猪、山 羊等次之,犬、猫、食肉兽等则有相当大的抵抗力, 禽类一般不感染 通过消化道传染,但也可经呼吸道及皮肤创伤或 通过吸血昆虫传播。食草动物炭疽常表现为急性败 血症。猪炭疽多表现为慢性的咽部局限感染,犬 猫和食肉兽则多表现为肠炭疽。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口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11 芽孢抗原 是芽孢的外膜层含有的抗原决定簇,它 与皮质一起组成炭疽芽孢的特异性抗原,具有免疫 原性和血清学诊断价值。 五、致病性 本菌可引致各种家畜、野兽和人类的炭 疽,牛、绵羊、鹿等易感性最强,马、驼、猪、山 羊等次之,犬、猫、食肉兽等则有相当大的抵抗力, 禽类一般不感染。 通过消化道传染,但也可经呼吸道及皮肤创伤或 通过吸血昆虫传播。食草动物炭疽常表现为急性败 血症。猪炭疽多表现为慢性的咽部局限感染,犬、 猫和食肉兽则多表现为肠炭疽
人类对炭疽杆菌的易感性介于食草动物与猪之 间,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创伤感染而发生肠 炭疽、肺炭疽或皮肤炭疽。 此菌毒力主要与荚膜和毒素有关。荚膜抗吞噬, 使易于扩散,引起感染乃至败血症。炭疽杄菌的 毒素称为炭疽毒素,包括水肿毒素及致死毒素两 种 六、微生物学诊断疑似炭疽的病畜尸体严禁剖 检,只能自耳根部采取血液,必要时可切开助间 采取脾脏。皮肤炭疽可采取病灶水肿液或渗出物, 肠疽可采取粪便?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12 人类对炭疽杆菌的易感性介于食草动物与猪之 间,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创伤感染而发生肠 炭疽、肺炭疽或皮肤炭疽。 此菌毒力主要与荚膜和毒素有关。荚膜抗吞噬, 使易于扩散,引起感染乃至败血症。炭疽杆菌的 毒素称为炭疽毒素,包括水肿毒素及致死毒素两 种。 六、微生物学诊断 疑似炭疽的病畜尸体严禁剖 检,只能自耳根部采取血液,必要时可切开肋间 采取脾脏。皮肤炭疽可采取病灶水肿液或渗出物, 肠炭疽可采取粪便
1.细菌学检查病料涂片以碱性美蓝、瑞氏染色 法或姬姆萨染色法染色镜检,如发现有荚膜竹节 状大杆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细菌分离可用普 通琼脂或血琼脂平板。 2.血清学检查有多种血清学方法,多以已知抗 体来检查被检的抗原。 Ascoli氏沉淀反应是用加 热抽提待检炭疽菌多糖抗原与已知抗体进行的沉 淀试验。适用于各种病料、皮张、严重腐败污染 尸体材料,方法简便,反应清晰,故应用广泛。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口 13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13 1. 细菌学检查 病料涂片以碱性美蓝、瑞氏染色 法或姬姆萨染色法染色镜检,如发现有荚膜竹节 状大杆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细菌分离可用普 通琼脂或血琼脂平板。 2. 血清学检查 有多种血清学方法,多以已知抗 体来检查被检的抗原。Ascoli氏沉淀反应 是用加 热抽提待检炭疽菌多糖抗原与已知抗体进行的沉 淀试验。适用于各种病料、皮张、严重腐败污染 尸体材料,方法简便,反应清晰,故应用广泛
间接血试验将炭疽抗血清吸附于炭粉或乳 胶,制成炭粉诊断血清或乳胶诊断血清。检查被 检样品中是否含有炭疽芽孢。 协同集试验可快速检测炭疽杆菌或病料中 的可溶性抗原。 串珠荧光抗体检查将串珠试验与荧光抗体法 结合起来 琼脂扩散试验、酶标葡萄球菌A蛋白间接染色 法、荧光抗体间接染色法等。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口
课件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14 间接血凝试验 将炭疽抗血清吸附于炭粉或乳 胶,制成炭粉诊断血清或乳胶诊断血清。检查被 检样品中是否含有炭疽芽孢。 协同凝集试验 可快速检测炭疽杆菌或病料中 的可溶性抗原。 串珠荧光抗体检查 将串珠试验与荧光抗体法 结合起来。 琼脂扩散试验、酶标葡萄球菌A蛋白间接染色 法、荧光抗体间接染色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