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律诗1. 律诗的特点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 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 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 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 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 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 (首联),第〓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 首的〓、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 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 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 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 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棓调,后半首才 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一首律诗毎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 (或起联),第〓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 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毎联的上句 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増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 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
关于律诗 1. 律诗的特点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 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 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 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 8 句。如果仅 6 句,则称 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 8 句,即 10 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 常以 8 句完篇的律诗,每 2 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 (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 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 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 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 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 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 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 1,2 句)称“首联” (或起联),第二联(第 3,4 句)称“颔联”,第三联(第 5,6 句) 称“颈联”,第四联(第 7,8 句)称“尾联”(或结联)。每联的上句 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 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
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 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 律诗的形式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 有严格视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 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 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用 不用对仗悉听尊便 律诗各联的名称 首律诗毎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 (或起联),第〓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 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律诗的容量 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 “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 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的,又讲
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 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 律诗的形式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 有严格规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 40 字;七律规定 每句七字,全首共 56 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 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用 不用对仗悉听尊便。 律诗各联的名称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 1,2 句)称“首联” (或起联),第二联(第 3,4 句)称“颔联”,第三联(第 5,6 句) 称“颈联”,第四联(第 7,8 句)称“尾联”(或结联)。律诗的容量 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 “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 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
对仗,故写作较难。 律诗的格律 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 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 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 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 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 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 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 基本句型
对仗,故写作较难。 律诗的格律 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 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 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 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 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 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 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 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 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 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 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 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 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 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 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 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 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 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 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 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 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 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 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 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 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 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 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
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 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 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 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 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
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 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 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 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 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
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 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 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 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 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 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 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 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 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 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 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 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 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 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 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 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 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 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 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 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 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 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 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 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
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 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 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 影响而一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 杜甫近体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
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 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 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 影响而一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 杜甫近体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