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四川眉山2019届第五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8年9月6日9:00-11:30)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 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 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 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 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 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 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 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 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 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 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 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 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 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 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 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 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 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绝密启用前 四川眉山 2019 届第五期 9 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8 年 9 月 6 日 9:00—11:30)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 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 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 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 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 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 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 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 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 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 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 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 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 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 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 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 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 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 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 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 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 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 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 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 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 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 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 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 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 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 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 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岀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 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 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 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 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 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 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 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 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 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C.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 红 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 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 “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 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 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 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 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 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 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 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 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 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 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 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 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 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 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 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 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 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 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 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 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 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 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 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C.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 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 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 “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 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 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 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 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 换话题—一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 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 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 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一一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 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 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 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 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 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 能在这里找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 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 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 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 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 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 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 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 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 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 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 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 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 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 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 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 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 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 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 许先生的《朗读者》一个片段,被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 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 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 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 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 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 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 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 ˉ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5分)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 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 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 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 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6.《朗读者》第一季还在我们温暖的记忆中,也正期盼第二季的播出。假如《朗 读者》节目改版,请根据上述材料,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中肯的建议。(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小题 明山宾,字孝若,平原鬲人也。父僧绍,隐居不仕,宋末国子博士征,不就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 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 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 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 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 许先生的《朗读者》一个片段,被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 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 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 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图 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 2 月 21 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 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 2017 年 3 月 9 日上海报道)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 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 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 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5 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 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 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 “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 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 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6.《朗读者》第一季还在我们温暖的记忆中,也正期盼第二季的播出。假如《朗 读者》节目改版,请根据上述材料,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中肯的建议。(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 小题。 明山宾,字孝若,平原鬲人也。父僧绍,隐居不仕,宋末国子博士征,不就
山宾七岁能言名理,十三博通经传,居丧尽礼。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 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 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梁台建,迁治书侍御史,掌治吉礼。 时初置五经博士,山宾首膺其选。迁北中郎谘议参军,侍皇太子读。天监十五年 出为持节、督缘淮诸军事、征远将军、北兖州刺史。普通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 加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四年,迁散骑常侍,领青、冀二州大中正。东宫新置学 士,又以山宾居之,俄以本官兼国子祭酒。 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后刺吏检州曹,失簿书,以 山宾为耗阙,有司追责,籍其宅入官,山宾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昭明太子闻 筑室不就,有令日:“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紫,而恒事屡空 闻构字未成:今送薄助。” 山宾性笃实,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既售受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惠漏蹄, 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买主遽追取钱。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 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节选自《梁书·二十七卷·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 (2)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 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 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①,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 叔元公道叶②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 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 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 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 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 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 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 孝闻。既练③,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 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 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 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 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 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 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 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①小极:困倦、小病。②叶:同“协”。③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 周年的祭礼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B.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山宾七岁能言名理,十三博通经传,居丧尽礼。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 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 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梁台建,迁治书侍御史,掌治吉礼。 时初置五经博士,山宾首膺其选。迁北中郎谘议参军,侍皇太子读。天监十五年, 出为持节、督缘淮诸军事、征远将军、北兖州刺史。普通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 加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四年,迁散骑常侍,领青、冀二州大中正。东宫新置学 士,又以山宾居之,俄以本官兼国子祭酒。 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后刺吏检州曹,失簿书,以 山宾为耗阙,有司追责,籍其宅入官,山宾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昭明太子闻 筑室不就,有令日:“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紫,而恒事屡空。 闻构字未成:今送薄助。” 山宾性笃实,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既售受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惠漏蹄, 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买主遽追取钱。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 “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节选自《梁书·二十七卷·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 (2)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小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 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 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①,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 叔元公道叶②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 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 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 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 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 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 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 孝闻。既练③,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 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 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 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 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 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 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 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①小极:困倦、小病。②叶:同“协”。③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 一周年的祭礼。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B.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C.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D.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孩子未举行加冠礼时的发型,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 就像头顶两只角。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从中原向南望,其地处在长江之外,所以 称其为“江表” C.“夺服”指的是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 的意义基本相近。 D.“卒”指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说法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 “薨”,大夫曰“卒”。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 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 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 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 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规劝皇帝予以纠正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2)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12~13小题。 蓦山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 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 青②;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注]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 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 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 回忆 嫂。“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 B C.下片写识途老马,再见旧时景象而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 境 D.“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写终南山未改旧时青色,是为了表现家乡仍然充 满生机。 E.“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
C.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D.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孩子未举行加冠礼时的发型,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 就像头顶两只角。 B. “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从中原向南望,其地处在长江之外,所以 称其为“江表”。 C. “夺服”指的是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 的意义基本相近。 D. “卒”指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说法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 “薨”,大夫曰“卒”。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 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 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 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 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规劝皇帝予以纠正。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2)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 12~13 小题。 蓦山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 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 青② ;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 [注]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 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 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 回忆。 B. “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 遇。 C.下片写识途老马,再见旧时景象而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 境。 D.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写终南山未改旧时青色,是为了表现家乡仍然充 满生机。 E. “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 心
13.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 六、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山髙入天,仿佛可以触摸到星星,行人行走艰 难而抚胸叹息的句子是:“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唯有 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句子是:“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语句 中充满了词人对其无限的仰慕与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第Ⅱ卷 七、语言表达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出生于国画世家,又深入研习了西洋画,深得中西艺术精髓的他,在作品中表 现出放荡不羁的画风,充分展现了他的个性。 ②为庆祝“五四”青年节,学校组织了“国之声”合唱比赛,那响遏行云的歌声 激发了我们的斗志,点燃了我们的青春。 ③人不能饥饿着静候美丽理想世界的到来,正如涸辙之鲋急需水一样,要先把肚 子填饱,再去谈追求理想与实现梦想, ④大学生活多姿多彩,你们憧憬它是正常的,但也别把它想得天花乱坠,等以后 上了大学,你们再慢慢体会其中的滋味吧。 ⑤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 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⑥2017年11月20日,中国第十六届城市智慧卡创新发展年会在海南省隆重 开幕,我受举办方邀请,躬逢其盛。 A.①② B.④⑤⑥C.①④⑤D.②③⑤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舆论认为,美国总统向中方传递对华友好的积极信号,是希望在对华关系上 打破意识形态的藩篱,制定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外交政策,争取迎来中美关系的 “新时代”。 B.造成“提笔忘字”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尷尬 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 C.政府部门应加强涉及野生动物游览项目的整体规划,从野生动物保护和旅游 服务等多方面加强监管,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重塑首都野生动物行业形象和旅游 业形象 D.南科大这届毕业生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他们是该校“去筹转正”后招 录的,更因为他们是南科大通过“综合评价模式”录取、并获得教育部认可学历 的大学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尊敬的领导:我偶感贵恙,不能参加今日的会议,特向您请假。(请假条
13.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 分) 六、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山高入天,仿佛可以触摸到星星,行人行走艰 难而抚胸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唯有 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语句 中充满了词人对其无限的仰慕与赞叹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七、语言表达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出生于国画世家,又深入研习了西洋画,深得中西艺术精髓的他,在作品中表 现出放荡不羁的画风,充分展现了他的个性。 ②为庆祝“五四”青年节,学校组织了“国之声”合唱比赛,那响遏行云的歌声 激发了我们的斗志,点燃了我们的青春。 ③人不能饥饿着静候美丽理想世界的到来,正如涸辙之鲋急需水一样,要先把肚 子填饱,再去谈追求理想与实现梦想。 ④大学生活多姿多彩,你们憧憬它是正常的,但也别把它想得天花乱坠,等以后 上了大学,你们再慢慢体会其中的滋味吧。 ⑤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 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⑥2017 年 11 月 20 日,中国第十六届城市智慧卡创新发展年会在海南省隆重 开幕,我受举办方邀请,躬逢其盛。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⑤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舆论认为,美国总统向中方传递对华友好的积极信号,是希望在对华关系上 打破意识形态的藩篱,制定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外交政策,争取迎来中美关系的 “新时代”。 B.造成“提笔忘字”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 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 C.政府部门应加强涉及野生动物游览项目的整体规划,从野生动物保护和旅游 服务等多方面加强监管,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重塑首都野生动物行业形象和旅游 业形象。 D.南科大这届毕业生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他们是该校“去筹转正”后招 录的,更因为他们是南科大通过“综合评价模式”录取、并获得教育部认可学历 的大学。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3 分) A.尊敬的领导:我偶感贵恙,不能参加今日的会议,特向您请假。(请假条)
B.本人获悉贵单位欲招聘新职员,特此自荐,希望您能与我洽谈。(求职信) C.我校定于本周五下午2点举办高中生辩论赛,诚邀您拨冗莅临。(邀请函) D.在心理健康日到来之际,我们倡议大家务必高度关注心理健康。(倡议书)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 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① 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 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 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 选择地读。对不爱书的人,我劝他多读书;而对爱书的人, ③ ,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 现第二本书 19.下面的文字在逻辑方面存在问题,请用简明的语言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要 求能抓住对方的漏洞,言之有理。字数不超过100字。(5分) 古往今来,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多数都经历过苦难。苦难磨砺了他们的意志,让 他们成为了最好的自己。可以说,苦难使人变得伟大 八、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北大硕士彭敏成为冠军,舆 论哗然。作为外卖员,雷海为勤恳打拼,工作繁忙,但还是会抓住等餐或休息的 间隙读诗,背诗;而一天花在吃饭上的时间,三餐加起来不超过半小时,钱数不 多于25块钱。有人称他“诗坛扫地僧”,有人说他“用诗词点亮人生”;但也 有人说他“哗众取宠,迎合了大众审美”,说他“最终会像很多励志哥一样销声 匿迹,真正精彩的人生还是要靠专业实力打拼” 人生有很多种行走的方式,精彩人生各有各的精彩。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 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 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鲁志君宋长明 审题:闵育森 2019届高三上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1.C 2.(1)聪慧。很有生意头脑,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来做生意(2) 勤劳。“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3)大 方、有主见。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定嫁给他。(6分,每点2 分) 3.以“远山”为题好。①远山是故事展开的环境②山里生活的纯净自然,孕育 了他的质朴③含蓄而富有诗意。 以“转弯”为题好。①情节始终围绕着是否转弯展开,青树与红苗都有一个转弯 的过程②暗示人物的转变,生活从单调变得丰富多彩③更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
B.本人获悉贵单位欲招聘新职员,特此自荐,希望您能与我洽谈。(求职信) C.我校定于本周五下午 2 点举办高中生辩论赛,诚邀您拨冗莅临。(邀请函) D.在心理健康日到来之际,我们倡议大家务必高度关注心理健康。(倡议书)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 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 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 选择地读。对不爱书的人,我劝他多读书;而对爱书的人,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 现第二本书”。 19.下面的文字在逻辑方面存在问题,请用简明的语言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要 求能抓住对方的漏洞,言之有理。字数不超过 100 字。(5 分) 古往今来,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多数都经历过苦难。苦难磨砺了他们的意志,让 他们成为了最好的自己。可以说,苦难使人变得伟大。 八、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北大硕士彭敏成为冠军,舆 论哗然。作为外卖员,雷海为勤恳打拼,工作繁忙,但还是会抓住等餐或休息的 间隙读诗,背诗;而一天花在吃饭上的时间,三餐加起来不超过半小时,钱数不 多于 25 块钱。有人称他 “诗坛扫地僧”,有人说他“用诗词点亮人生”; 但也 有人说他“哗众取宠,迎合了大众审美”,说他“最终会像很多励志哥一样销声 匿迹,真正精彩的人生还是要靠专业实力打拼”。 人生有很多种行走的方式,精彩人生各有各的精彩。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 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 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命题:鲁志君 宋长明 审题:闵育森 2019 届高三上期 9 月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1.C 2.(1)聪慧。很有生意头脑,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来做生意(2) 勤劳。“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3)大 方、有主见。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定嫁给他。(6 分,每点 2 分) 3.以“远山”为题好。①远山是故事展开的环境②山里生活的纯净自然,孕育 了他的质朴③含蓄而富有诗意。 以“转弯”为题好。①情节始终围绕着是否转弯展开,青树与红苗都有一个转弯 的过程②暗示人物的转变,生活从单调变得丰富多彩③更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
过日子要不断转弯,只有放弃旧观念,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生活。(5分,答对一 点1分,2点3分,3点5分) 4.A 6.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 目标)不能丢。②继续髙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 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2分,1点1分,2点即2分) 弥补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 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②少些教化和 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 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2分,1点1分,2 点即2分) 7.(1)(明山宾)服丧期满,州中征用为从事史;他的哥哥明仲璋被经久不愈的 病缠绕,家境贫穷,明山宾于是求取官职(来接济家庭)。(5分,“服阕 “婴”、“千”各1分,大意正确2分) (2)当初,明山宾在州府时,所管辖的平陆县歉收,(他)开仓放粮来赈济民众。 (4分,“稔”、“赡”各1分,大意正确2分) 9.A 10.C 11.(1)(顾和)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 上出宫早上回来,他受到优厚的待遇(他被优厚地对待)达到这样的程度。)(5 分,“固 敕喻 听”各1分,大意正确2分 (2)谢尚身为外戚,按规定可以宽恕,至于手下的官员,应当依法治罪。(“宥” 典 刑辟”各1分,大意正确1分) 12.CD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 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 “直接”错。D项,“为了表现家乡仍然充满生机”错,应为“是从侧面表现人 物的境遇之变” 13.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 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冮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岀了漂泊江湖,流落 他乡的落魄;③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 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14.(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 者之可追(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5.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 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①放荡不羁:恣意行事,不受约束。用来形容做事,而 不是“画风”。用错对象。②响遏行云:指声音高入云霄,以致阻止了天上云彩 的飘动。多用于形容歌声的嘹亮。使用正确。③涸辙之鲋: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 救的人。使用正确。④天花乱坠:用来形容人说话巧妙动听,但虚妄、空洞不着 边际。此处是“想”,不合语境。⑤左右为难:左也不好,右也不是,两边为难
过日子要不断转弯,只有放弃旧观念,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生活。(5 分,答对一 点 1 分,2 点 3 分,3 点 5 分) 4.A 5.BC 6.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 目标)不能丢。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 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2 分,1 点 1 分,2 点即 2 分) 弥补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 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②少些教化和 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 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2 分,1 点 1 分,2 点即 2 分) 7.(1)(明山宾)服丧期满,州中征用为从事史;他的哥哥明仲璋被经久不愈的 病缠绕,家境贫穷,明山宾于是求取官职(来接济家庭)。(5 分,“服阕”、 “婴”、“干”各 1 分,大意正确 2 分) (2)当初,明山宾在州府时,所管辖的平陆县歉收,(他)开仓放粮来赈济民众。 (4 分,“稔”、“赡”各 1 分,大意正确 2 分) 8.D 9.A 10.C 11.(1)(顾和)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 上出宫早上回来,他受到优厚的待遇(他被优厚地对待)达到这样的程度。)(5 分,“固”、“敕喻”、“听”各 1 分,大意正确 2 分) (2)谢尚身为外戚,按规定可以宽恕,至于手下的官员,应当依法治罪。(“宥”、 “典”、“刑辟”各 1 分,大意正确 1 分) 12.CD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 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 项, “直接”错。D 项,“为了表现家乡仍然充满生机”错,应为“是从侧面表现人 物的境遇之变”。 13.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 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 他乡的落魄;③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 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14. (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 者之可追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15.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 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①放荡不羁:恣意行事,不受约束。用来形容做事,而 不是“画风”。用错对象。②响遏行云:指声音高入云霄,以致阻止了天上云彩 的飘动。多用于形容歌声的嘹亮。使用正确。③涸辙之鲋: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 救的人。使用正确。④天花乱坠:用来形容人说话巧妙动听,但虚妄、空洞不着 边际。此处是“想”,不合语境。⑤左右为难:左也不好,右也不是,两边为难
形容不管怎么做都有难处。“左右”意味着面对的是两种状况,都让人为难。该 句在使用“左右为难”一词时,只取词中“为难”之意,忽视了“左右”的意思 不合语境。⑥躬逢其盛:亲自参加那个盛会。使用正确。综上分析,①④⑤全都 不正确,故选C项。 16.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 修改。B项,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和“……导致的”删除其一。C项, 不合逻辑,改为“提高行业准入门槛”。D项,搭配不当,将最后的“大学”改 为“大学生”。 17.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 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 系。C项,“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冗,繁忙。具有文言色彩 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莅 临”,来到;来临,光临。句中使用正确。A项,“贵恙”是敬辞,对对方的病 的敬称,动问他人病情的敬语,不用于自己,句中用在自己身上,错误。B项, “洽谈”接洽商谈,一般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对商业、商品交易、买卖的交谈行为, 不能用于求职。D项,这是一封倡议书,倡议不宜用“务必”,“务必”包含命 令的味道。 18.参考答案:①他们却往往答不上来②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③ 我劝他要少而精(意思相近即可)(6分) 真正造就一个人的,不是苦难,而是他自己。(5分,1点1分,2点3分,3点 5分)□苦难可能让人变得伟大,也可以使又变得卑微。有的人未曾经历苦难, 同样取得了伟大成就。口经历苦难的人很多,有的取得伟大成就,有的却寂寂无 名。口19.示例: 文言文参考译文 顾和,宇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就很有 德操,同族之叔顾荣很器重他。王导主政扬州时,征用顾和为从事。有一次,月 初一应当上朝,还没入宫,车停在门外。周顗遇见他,顾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 动。顾和曾经去见王导,王导正困倦,说话间就睡着了 顾和想把他弄醒,于是对同座的人说:“从前常听同族里的叔父元公说过王公协 同辅位中宗,保全江南的事。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王导醒了。对顾 和说:“你资质优异出众,不仅是东南之关美,实在是海内俊杰。”于是顾和就 出名了。不久王导派八部从事到街署去,诸从事都议论官长的得失,只有顾和不 说话。王导问顾和:“你听到了什么?”顾和回答说:“明公作为辅佐皇帝的大 臣,为什么要收集传言,把严苛作为处理政务的原则呢?”王导赞叹表扬了顾和 当初,晋朝中兴,国都东迁,旧的典章制度有许多缺失,皇冠上用翁翠珊瑚以及 杂珠等装饰。顾和奏道:“过去皇冠上有十二旒,都用玉珠,现在用杂珠等,不 合于礼制。”于是改过来了。顾和迁任尚书仆射,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 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出宫早上回来,他就是这样受到优厚的待遇 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以孝闻名。练祭过后,卫将军褚裒上疏推荐顾和 起任为尚书令。顾和对亲近之人说:“古代有人脱去丧服去服从君命,大概是因 为才干足以处理时务。我在平常日子里尚且不如别人,何况现在心中混乱,我用
形容不管怎么做都有难处。“左右”意味着面对的是两种状况,都让人为难。该 句在使用“左右为难”一词时,只取词中“为难”之意,忽视了“左右”的意思, 不合语境。⑥躬逢其盛:亲自参加那个盛会。使用正确。综上分析,①④⑤全都 不正确,故选 C 项。 16.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 修改。B 项,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和“……导致的”删除其一。C 项, 不合逻辑,改为“提高行业准入门槛”。D 项,搭配不当,将最后的“大学”改 为“大学生”。 17.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 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 系。C 项,“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冗,繁忙。具有文言色彩 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莅 临”,来到;来临,光临。句中使用正确。A 项,“贵恙”是敬辞,对对方的病 的敬称,动问他人病情的敬语,不用于自己,句中用在自己身上,错误。B 项, “洽谈”接洽商谈,一般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对商业、商品交易、买卖的交谈行为, 不能用于求职。D 项,这是一封倡议书,倡议不宜用“务必”,“务必”包含命 令的味道。 18. 参考答案:①他们却往往答不上来 ②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 ③ 我劝他要少而精(意思相近即可)(6 分) 真正造就一个人的,不是苦难,而是他自己。(5 分,1 点 1 分,2 点 3 分,3 点 5 分)苦难可能让人变得伟大,也可以使又变得卑微。有的人未曾经历苦难, 同样取得了伟大成就。经历苦难的人很多,有的取得伟大成就,有的却寂寂无 名。19.示例: 文言文参考译文: 顾和,宇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就很有 德操,同族之叔顾荣很器重他。王导主政扬州时,征用顾和为从事。有一次,月 初一应当上朝,还没入宫,车停在门外。周顗遇见他,顾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 动。顾和曾经去见王导,王导正困倦,说话间就睡着了。 顾和想把他弄醒,于是对同座的人说:“从前常听同族里的叔父元公说过王公协 同辅位中宗,保全江南的事。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王导醒了。对顾 和说:“你资质优异出众,不仅是东南之关美,实在是海内俊杰。”于是顾和就 出名了。不久王导派八部从事到街署去,诸从事都议论官长的得失,只有顾和不 说话。王导问顾和:“你听到了什么?”顾和回答说:“明公作为辅佐皇帝的大 臣,为什么要收集传言,把严苛作为处理政务的原则呢?”王导赞叹表扬了顾和。 当初,晋朝中兴,国都东迁,旧的典章制度有许多缺失,皇冠上用翁翠珊瑚以及 杂珠等装饰。顾和奏道:“过去皇冠上有十二旒,都用玉珠,现在用杂珠等,不 合于礼制。”于是改过来了。顾和迁任尚书仆射,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 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出宫早上回来,他就是这样受到优厚的待遇。 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以孝闻名。练祭过后,卫将军褚裒上疏推荐顾和, 起任为尚书令。顾和对亲近之人说:“古代有人脱去丧服去服从君命,大概是因 为才干足以处理时务。我在平常日子里尚且不如别人,何况现在心中混乱,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