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 米芾
米,出国起求瓶, 迁居襄阻。天资高迈、人物 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 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 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 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 擅篆、隶、楷、行、草等书 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 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
❖ 米芾,中国北宋书法家,画 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 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 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 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 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 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 擅篆、隶、楷、行、草等书 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 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 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 地方
望 海 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 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 镇江古有“铁瓮城”之 称。③沧 洲:滨水的 地方
翻译: 令铁瓮城髙耸入云,邻近青天,白尺高的望海 楼好像飞上了铁瓮城与青天相连。挥毫赋诗 时江水携带着涛声流到了笔下,不禁想起了 峡,举杯豪饮时点点帆影映入了酒杯 人思念六朝。一阵阵号角声好像催促太阳落 山,江面上无缘无故升腾起白色雾气。坎坷 的往事忽然涌上心头,哪里的景色能让我赏 心悦目呢?不论面对春风还是面对秋月,我 的心头却感到茫然
翻译: ❖ 铁瓮城高耸入云,邻近青天,白尺高的望海 楼好像飞上了铁瓮城与青天相连。挥毫赋诗 时江水携带着涛声流到了笔下,不禁想起了 三峡,举杯豪饮时点点帆影映入了酒杯,令 人思念六朝。一阵阵号角声好像催促太阳落 山,江面上无缘无故升腾起白色雾气。坎坷 的往事忽然涌上心头,哪里的景色能让我赏 心悦目呢?不论面对春风还是面对秋月,我 的心头却感到茫然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 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髙峻, 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楼而能飞 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 境的意味。颔联写近景——一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 彩的一联。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 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 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 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颈联写远景— 红日、白烟。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 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 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 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 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楼而能飞, 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 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 彩的一联。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 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 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 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 红日、白烟。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 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 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矗 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解答】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剖析】这是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本题重在考查 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由注解可知, “铁瓮”即望海楼的所在地镇江的古称。诗歌以 “望海楼”为题,开篇却不直接写楼,而是先写楼 所踞的城池,写铁瓮城高耸云间,临近青天;再写 百尺高楼盘踞其上,前后勾连,飘飘欲飞。这样可 以进一步突出望海楼的高峻挺拔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矗 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答】 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剖析】 这是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本题重在考查 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的能力。由注解可知, “铁瓮” 即望海楼的所在地镇江的古称。诗歌以 “望海楼”为题, 开篇却不直接写楼,而是先写楼 所踞的城池,写铁瓮城高耸云间,临近青天;再写 百尺高楼 盘踞其上,前后勾连,飘飘欲飞。这样可 以进一步突出望海楼的高峻挺拔
2)本诗领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 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 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解答】空间,时间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词语的能力。颌 联两句写昼夜奔涌着的江水发出的响声、穿行在江 水之上的片片征帆,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诗人独特的 感想,都是诗人的亲闻、亲见、亲感。加上“ 峡”、“六朝”,使江声带着三峡的崔巍,帆影映 着六朝的繁荣,景和情就一下子就脱开了眼前的实 境,空间和时间大大扩展
(2)本诗领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 “六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 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 【解答】 空间,时间。 【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词语的能力。颔 联两句写昼夜奔涌着的江水 发出的响声、穿行在江 水之上的片片征帆,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诗人独特的 感想,都是诗人的 亲闻、亲见、亲感。加上“三 峡”、“六朝”,使江声带着三峡的崔巍,帆影映 着六朝的繁 荣,景和情就一下子就脱开了眼前的实 境,空间和时间大大扩展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剖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望海楼下临大江, 昼夜奔涌的江水发出的声音,传到诗人的耳际,触发了诗人 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 帆映入眼帘,又引起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 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B项完全是望文生义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 A. 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 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 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 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解答】 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望海楼下临大江, 昼夜奔涌的江水发出的声音,传到诗人的 耳际,触发了诗人 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 帆映入眼帘, 又引起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 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B项完全是望文生义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 中的两点。 【解答】答案要点:①色彩(红、白),②声音 (画角),③动态(催、起)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 力。颈联写登高望远所见的景色,写到红日、白烟 (色彩),写到画角的声响(声音),还写到了红 日西沉、白烟升腾时的动态(动态),构成了一幅 隽美淡远的美丽图景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 中的两点。 ①——————————————————— ②—————————————————— ❖ 【解答】 答案要点:①色彩 ( 红、白 ), ②声音 ( 画角 ), ③动态( 催、起 ) 。 【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 力。颈联写登 高望远所见的景色,写到红日、白烟 (色彩),写到画角的声响(声音),还写到了红 日西 沉、白烟升腾时的动态(动态),构成了一幅 隽美淡远的美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