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美人兮天一方 探究“在水一方”的母题及意蕴 主题导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赤壁赋》一篇,遭“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苏轼,在七月月 明之际与朋友泛游于“赤壁”(实黄州赤鼻矶)之下。本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皆备,怎么会在 此唱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歌词呢?这“望美人兮天一方”到底隐藏着什么深意 呢?借此师生共同探究“在水一方”的母题及意蕴 主题建议 主题分解 活动建议(思考与实践)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讨论“伊人”形象的象征意义(“招贤”说、“爱 情”说 慕之境”说)并解释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用“在水一方”的母题及意蕴来演绎 下诗中的 探究“在水|星》 牛女故事。想想这隔河的一男一女还可以统领《古 方”的母 诗十九首》甚至其他相似古诗文中的哪两类形象 题及意蕴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 在水一方”的母题解释李商隐的《无题》 商隐 并讨论诗中的间隔是什么。 但丁《神曲·净界》第三十八「《神曲》中的这首诗内容跟哪首诗比较接近?虽 相去千年,但这两首诗共同印证了人类的哪一种 心理情境? 背景资料 、《离骚》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 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 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 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 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 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兼葭》 原文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 Jian Jia)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洄(hui)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i),白露未晞(xi)。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e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注译: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白露为霜:晶莹的 露水变成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1 望美人兮天一方 ——探究“在水一方”的母题及意蕴 主题导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赤壁赋》一篇,遭“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苏轼,在七月月 明之际与朋友泛游于“赤壁”(实黄州赤鼻矶)之下。本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皆备,怎么会在 此唱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歌词呢?这“望美人兮天一方”到底隐藏着什么深意 呢?借此师生共同探究“在水一方”的母题及意蕴。 主题建议 主题 主题分解 活动建议(思考与实践) 探究“在水 一方”的母 题及意蕴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讨论“伊人”形象的象征意义(“招贤”说、“爱 情”说、“企慕之境”说)并解释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 星》 用“在水一方”的母题及意蕴来演绎一下诗中的 牛女故事。想想这隔河的一男一女还可以统领《古 诗十九首》甚至其他相似古诗文中的哪两类形象。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 商隐 用“在水一方”的母题解释李商隐的《无题》, 并讨论诗中的间隔是什么。 但丁《神曲·净界》第三十八 篇 《神曲》中的这首诗内容跟哪首诗比较接近?虽 相去千年,但这两首诗共同印证了人类的哪一种 心理情境? 背景资料 一、《离骚》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 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 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 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 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 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 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兼葭》 原文: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译: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 露水变成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方,边 遡洄( si hui)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遡洄,逆流而上。遡,通“溯 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 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i):晒 湄(me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坻(ch1):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涘(si):水边。 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 沚(zhi):水中的小块陆地。 之:代“伊人” 今译: 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写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剌襄公” 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 《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 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 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 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 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 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 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 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 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 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 区域的民歌 简评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2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方,边 遡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遡洄,逆流而上。遡,通“溯”, 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 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晒。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之:代“伊人” 今译: 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写 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 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 《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 “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 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 “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 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 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 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 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 区域的民歌。 简 评: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 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 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 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 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 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 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 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 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 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 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 铿锵而悠长。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 苍苍,露水 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淸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 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 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 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 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 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 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 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 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 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 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 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 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 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 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 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内容述评: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 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 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 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一一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 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 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一一河水一一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 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 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 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 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
3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 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 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 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 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 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 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 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 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 铿锵而悠长。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层 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 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 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 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 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 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 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 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 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 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 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 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 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 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 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 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 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内 容述评: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 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 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 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 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 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 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 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 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
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 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仼何障碍。只要有 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 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 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 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 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霾、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 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 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 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 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 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 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 自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 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 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 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 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 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 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 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 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 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 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 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艺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 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 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 虚化了。追寻者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 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 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 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 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 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 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 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 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 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 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 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 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 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4 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 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 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 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 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 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 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 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 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 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 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 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 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 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 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 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 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 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 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 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 在天光水 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 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 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 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 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艺 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 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事 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 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 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 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 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 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 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 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意 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 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 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 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 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 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 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 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 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 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 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 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 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 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 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 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 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参考资料: 异人异境,使人欲仙。(明?钟惺《诗经评点》) 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徊 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牢,遂觉 睛欲飞,人神之笔。(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佃玩“所谓”二字,意中之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像之词。若有一定之方 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清,黄 中松《诗疑辨证》) 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 叹,佳者多有余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陈子展《诗经直解》)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徊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帷》:“ 方,难至矣。”按(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附录脱之曰:“夫悦之必求 之, 然惟可见而不可求 则慕悦益至。”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之情境也。古罗马诗人桓吉尔名句云; “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国古民歌咏好 事多极障,每托兴放深水中阻。但丁《神曲》减寓微旨放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 沧海。近代诗家至云:“欢乐长在河之彼岸。”……(钱钟书《管锥编》) 【名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年代】东汉 【作者】佚名 【体裁】五言进 作者小传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 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 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 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作品原文 迢迢①牵牛星,皎皎②河汉女 纤纤擢③素手,札札④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⑤,泣涕零⑥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⑦? 盈盈一水间⑧,脉脉⑨不得语 作品翻译 遥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 抽起柔美雪白的双手,一札一札地穿梭织布。 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
5 意 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 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 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 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 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 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 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 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 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参 考资料: 异人异境,使人欲仙。(明?钟惺《诗经评点》) 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徊”、 “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牢,遂觉 点睛欲飞,人神之笔。(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之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像之词。若有一定之方, 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清,黄 中松《诗疑辨证》) 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 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陈子展《诗经直解》)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徊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帷》:“一 方,难至矣。”按(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附录脱之曰:“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 则慕悦益至。”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之情境也。古罗马诗人桓吉尔名句云; “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国古民歌咏好 事多极障,每托兴放深水中阻。但丁《神曲》减寓微旨放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 沧海。近代诗家至云:“欢乐长在河之彼岸。”……(钱钟书《管锥编》) 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 名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年代】东汉 【作者】佚名 【体裁】五言诗 作者小传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 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 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 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作 品原文 迢迢①牵牛星,皎皎②河汉女。 纤纤擢③素手,札札④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⑤,泣涕零⑥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⑦? 盈盈一水间⑧,脉脉⑨不得语。[1 ] 作 品翻译 遥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 抽起柔美雪白的双手,一札一札地穿梭织布。 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作品注释 1迢迢(tiao第二声):远貌。牵牛星: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 河南 2皎皎:洁白明亮。河汉:即银河。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 北。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摆动。这句是说,织女摆动她的纤纤素手 4札(zha)札弄机杼 札一札地穿梭织布。杼,梭。 5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 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章:指布匹上的经纬 纹理。 6零:落。 7几许:犹言“几何”。这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 有多远! 8盈盈:水清浅貌。间:隔 9脉脉:“脈哌”的俗写,含情相视貌。相视而含情不语的样子口 10素:白 11涕:眼泪 12章:布匹单位 作品鉴赏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 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 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小 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 南子·俶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盜神赋》和《九咏》 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 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支诗十九首》中的这首 《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 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 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 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 “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的 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 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 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 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 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 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 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 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 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宾牛悲 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 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 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 载弄之瓦。”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 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 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
6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作 品注释 1 迢迢(tiao 第二声):远貌。牵牛星: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 河南。 2 皎皎:洁白明亮。河汉:即银河。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 北。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3 擢:举,摆动。这句是说,织女摆动她的纤纤素手。 4 札(zhá)札弄机杼: 一札一札地穿梭织布。杼,梭。 5 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 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章:指布匹上的经纬 纹理。 6 零:落。 7 几许:犹言“几何”。这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 有多远! 8 盈盈:水清浅貌。间:隔。 9 脉脉:“眽眽”的俗写,含情相视貌。相视而含情不语的样子 [ 2] 10 素:白 11 涕:眼泪 12 章:布匹单位 作 品鉴赏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 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小 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 南子·俶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 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 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 《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 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 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 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 “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的 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 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 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 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 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 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 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 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 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宾牛悲 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 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杼”是 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 载弄之瓦。”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 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 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
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 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 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 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 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 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 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 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 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间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 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 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四、《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原文: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应觉:是设想之词。月光寒:指夜渐深 6.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7.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一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博爱),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髙,他和杜牧 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 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 录,位列第4 生平李商隐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 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梦元爱 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 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 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晩唐最著名的诗人,杜 牧与他齐名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 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妻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 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 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7
7 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 “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 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 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 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 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 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 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 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 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间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 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 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3 ] 四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原文: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 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应觉:是设想之词。月光寒:指夜渐深。 6.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7.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 812 年或 813 年—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博爱),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 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 在家族里排行 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 22 首被收 录,位列第 4。 生平 李商隐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 847 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 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梦元爱 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 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 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 牧与他齐名。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 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妻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 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 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赏析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 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 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 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 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 见时难”所以“别亦难”一一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 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 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 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 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 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 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 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 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 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 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 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 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 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 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 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 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 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 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 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 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 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 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借微躯尽 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 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 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 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 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 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 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 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 苦的折磨,夜晩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 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 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一一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 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 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 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 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 昼夜迴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 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
8 赏 析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 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 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 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 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 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 “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 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 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 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 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 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 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 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 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 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 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 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 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 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 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 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 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 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 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 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 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 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 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 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 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 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 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 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 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 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 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 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 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 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 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 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 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 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 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 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
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 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 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 之切和了解之深。 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 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 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 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 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 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 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 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 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 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 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 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 条件。 五、但丁《神曲》 但丁·阿利基埃里(1265-1321)意大利诗人,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 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神曲》。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 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 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 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 深远的影响。 《神曲》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史诗,因为诗中叙述的是诗人自己想象中的经历。全诗分《地狱》、 《炼狱》和《天堂》三部,每部由三十三首“歌”组成,加上全书的序曲,总共有一百歌之多 计一万四千多行 全诗分为三篇:地狱,炼狱,天堂,寓意人类由犯罪、受苦而失望一—地狱;更由信心而涤 罪—一炼狱,而由爱而获救赎。知识、理性和智慧,(由维吉尔代表)可到达幸福之门,唯有信 心和爱,(贝娅特丽丝代表)引导人进入天堂。这部诗篇,有着精心的结构,丰富的想象力和无 与伦比的热情,集中了但丁的一切知识,被认为是所有诗中最奇异、最烦难的,唯有丰富的学养 聪慧的才智才堪欣赏和领略。且但丁预先责难了一切但丁的翻译:没有一件与音乐有关连的谐和 作品,从它本国语转向外国语时,其甜美与和谐不被破坏的 诗人自叙在大赦圣年的1300年春天,正当自己35岁的人生中途。是年4月8日,诗人迷失 于一座黑暗的森林之中,正当他努力向山峰攀登时,唯一的出口又被象征淫欲、强暴和贪婪的 母豹、雄狮和母狼拦住去路。诗人惊慌不已,进退维谷。值此危急关头,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突然 出现,他受已成为天使的但丁精神上的恋人贝阿特丽齐之托,救但丁脱离险境,并游历地狱和炼 狱。在维吉尔的带领下,但丁首先进入地狱,但见阴风怒号,恶浪翻涌,其情可怖,其景惊心 地狱分九层,状如漏斗,越往下越小。居住于此的,都是生前犯有重罪之人。他们的灵魂依罪孽 之轻重,被安排在不同层面中受永罚。这里有贪官污吏、伪君子、邪恶的教皇、买卖圣职者、盗 贼、淫媒、诬告犯、高利贷者,也有贪色、贪吃、易怒的邪教徒。诗人最痛恨卖国贼和背主之人 把他们放在第九层,冻在冰湖里,受酷刑折磨 从冰湖之底穿过地球中心,就来到了炼狱。炼狱是大海中的一座孤山,也分九层。这里是有 罪的灵魂洗涤罪孽之地,待罪恶炼净后,仍有望进入天堂。悔悟晩了的罪人不得入内,只能在山 门外长期苦等。炼狱各层中分别住着儿以骄、妒、怒、惰、贪、食、色等基督教“七罪”中罪过 较轻者的灵魂。但丁一层层游历,最后来到顶层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随即离去。原来他尚未有 格进入天堂,只能在“候判所”等待。此时天空彩霞万道,祥云缭绕。在缤纷的花雨中,头戴橄
9 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 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 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 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 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 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 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 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 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 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 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 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 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 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 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 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 条件。 五 、但丁《神曲》 但丁·阿利基埃里(1265-1321) 意大利诗人,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 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神曲》。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 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 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 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 深远的影响。 《神曲》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史诗,因为诗中叙述的是诗人自己想象中的经历。全诗分《地狱》、 《炼狱》和《天堂》三部,每部由三十三首“歌”组成,加上全书的序曲,总共有一百歌之多, 计一万四千多行。 全诗分为三篇:地狱,炼狱,天堂,寓意人类由犯罪、受苦而失望——地狱;更由信心而涤 罪——炼狱,而由爱而获救赎。知识、理性和智慧,(由维吉尔代表)可到达幸福之门,唯有信 心和爱,(贝娅特丽丝代表)引导人进入天堂。这部诗篇,有着精心的结构,丰富的想象力和无 与伦比的热情,集中了但丁的一切知识,被认为是所有诗中最奇异、最烦难的,唯有丰富的学养、 聪慧的才智才堪欣赏和领略。且但丁预先责难了一切但丁的翻译:没有一件与音乐有关连的谐和 作品,从它本国语转向外国语时,其甜美与和谐不被破坏的。 诗人自叙在大赦圣年的 1300 年春天,正当自己 35 岁的人生中途。是年 4 月 8 日,诗人迷失 于一座黑暗的森林之中, 正当他努力向山峰攀登时,唯一的出口又被象征淫欲、强暴和贪婪的 母豹、雄狮和母狼拦住去路。诗人惊慌不已,进退维谷。值此危急关头,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突然 出现,他受已成为天使的但丁精神上的恋人贝阿特丽齐之托,救但丁脱离险境,并游历地狱和炼 狱。在维吉尔的带领下,但丁首先进入地狱,但见阴风怒号,恶浪翻涌,其情可怖,其景惊心。 地狱分九层,状如漏斗,越往下越小。居住于此的,都是生前犯有重罪之人。他们的灵魂依罪孽 之轻重,被安排在不同层面中受永罚。这里有贪官污吏、伪君子、邪恶的教皇、买卖圣职者、盗 贼、淫媒、诬告犯、高利贷者,也有贪色、贪吃、易怒的邪教徒。诗人最痛恨卖国贼和背主之人, 把他们放在第九层,冻在冰湖里,受酷刑折磨。 从冰湖之底穿过地球中心,就来到了炼狱。炼狱是大海中的一座孤山,也分九层。这里是有 罪的灵魂洗涤罪孽之地,待罪恶炼净后,仍有望进入天堂。悔悟晚了的罪人不得入内,只能在山 门外长期苦等。炼狱各层中分别住着儿以骄、妒、怒、惰、贪、食、色等基督教“七罪”中罪过 较轻者的灵魂。但丁一层层游历,最后来到顶层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随即离去。原来他尚未有资 格进入天堂,只能在“候判所”等待。此时天空彩霞万道,祥云缭绕。在缤纷的花雨中,头戴橄
榄叶桂冠、身着狸红长裙,披着洁白轻纱的贝阿特丽齐缓缓降临。贝阿特丽齐一边温柔地责备诗 人不该迷误于象征罪恶的森林,一边指引他饱览各处胜境。在她指点下,但丁进入“忘川”,顿 觉身心一爽,忘却了往昔的痛苦,随后贝阿特丽齐带他进入天堂 天堂共有九重天,即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 和水晶天,天使们就住在这里,能入天堂者都是生前的义人、英明的君主、学界的圣徒和虔诚的 教士,才能在此享受永恒的幸福。天堂气象宏伟庄严,流光溢彩,充满仁爱和欢乐。在第八重天 但丁接受了三位圣人关于“信、望、爱”神学三美德的询问,顿感神魂超拔,跟随圣人培纳多进 入神秘明丽的苍穹,欲一窥“三位一体”的深刻意义,但见金光一闪,幻想和全诗在极乐的气氛 中戛然而止 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诗人,但丁不可能不接受中世纪文化的洗礼,但《神曲》中表现出的深 刻批判精神和新思想的萌芽,则使诗人成为文艺复兴新时期即将到来的预言者。但丁对古希腊、 罗马的先贤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维吉尔等人由衷地赞佩,肯定这些异教时期灿烂文化 的代表者,肯定知识和理性精神,客观上就批判了中世纪的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尽管作为 一个基督徒,但丁不可能将他们直接安排进天堂,但却把这些“高贵的”异教徒放进地狱中一个 毫不受苦的美丽幽静之处。但丁还同情为爱情而遭残杀在地狱中受苦的保罗和弗兰采斯加,批判 了教会的禁欲主义。长诗多处流露出期待结束党派纷争,实现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对祖国的 挚爱,常使诗人情不自禁。在《地狱》第六歌中,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引发了但丁无限的痛惜之情 唉,奴隶般的意大利,你哀痛之逆旅,你这暴风雨中没有舵手的孤舟,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妇 你的活疾的人民住在你里面,没有一天不发生战争,为一座城墙和一条城壕围住 的人却自相残杀。你这可怜虫啊!你向四下里看看你国土的滨岸,然后再望你的腹地,有没有 块享受和平幸福的土地。 对民族家园现实的哀叹,随即转变为对祸国殃民者的愤怒。但丁揭露一些教皇干预世俗政治 和对权利的贪欲,是民族不和城邦纷争的罪魁祸首。在地狱中遇到尼古拉三世教皇的灵魂,诗人 痛斥“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入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卜尼法斯八世教皇当时尚在 人间,诗人却在狱中为他找好了位置,倒栽于石穴中受火刑的惩罚。但丁还抨击腐败的教会势力, 借使徒彼得之品将贪财败德的主教们比喻为“穿着牧人衣服的贪狼”。诗人鄙视那些丧失原则, 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见风使舵的政客,为此在地狱第一层外为他们的灵魂专设一个长廊。这些人 连地狱都不肯收容,在长廊里被无数大黄峰蛰刺,被狂风吹得飘来荡去。实际上,尽管《神曲》 采用了梦幻的形式,它的具体描绘一特别是在《地狱》篇中一都是当时意大利社会现实的缩影 《神曲》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中世纪文学哺育出的瑰宝。诗人借助基督教救赎观 念和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神学教义结构全诗,将纷繁复杂的素材纳入严谨的构架之中。长诗 自然地分为三部,每部三十三篇,加序诗一篇,共100篇。每3行分节,各部诗行也大致相符等 不仅工整、匀称,结构本身也富有象征含义。诗中的许多人物虽然是但丁笔下的鬼魂,但由于均 有现实依据,因此写得血肉丰满,性格鲜明,令读者难以忘怀。诗人继承了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 的传统,将澎湃的激情与匪夷所思的幻想相结合,将对现实的评判与对“天国”诚挚的信仰相结 合,展示出诗人惊人的想象力,把以梦幻、寓意、象征为特点的中世纪文学艺术推向了高峰。 六、《河的第三条岸》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据我认识的几个可以信赖的人说,他从小就这样 在我的印象中,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也许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 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一一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订购了一条船 他对船要求很严格:小船要用含羞草木特制,牢固得可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要恰 好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突然间是想去做渔夫或猎人吗?父亲什 么也没说。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经,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 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出高兴或别的什么神情,他只是像往常一 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东西。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 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紧咬着嘴唇,从头到尾她只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 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10 榄叶桂冠、身着狸红长裙,披着洁白轻纱的贝阿特丽齐缓缓降临。贝阿特丽齐一边温柔地责备诗 人不该迷误于象征罪恶的森林,一边指引他饱览各处胜境。在她指点下,但丁进入“忘川”,顿 觉身心一爽,忘却了往昔的痛苦,随后贝阿特丽齐带他进入天堂。 天堂共有九重天,即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 和水晶天,天使们就住在这里,能入天堂者都是生前的义人、英明的君主、学界的圣徒和虔诚的 教士,才能在此享受永恒的幸福。天堂气象宏伟庄严,流光溢彩,充满仁爱和欢乐。在第八重天, 但丁接受了三位圣人关于“信、望、爱”神学三美德的询问,顿感神魂超拔,跟随圣人培纳多进 入神秘明丽的苍穹,欲一窥“三位一体”的深刻意义,但见金光一闪,幻想和全诗在极乐的气氛 中戛然而止。 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诗人,但丁不可能不接受中世纪文化的洗礼,但《神曲》中表现出的深 刻批判精神和新思想的萌芽,则使诗人成为文艺复兴新时期即将到来的预言者。但丁对古希腊、 罗马的先贤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维吉尔等人由衷地赞佩,肯定这些异教时期灿烂文化 的代表者,肯定知识和理性精神,客观上就批判了中世纪的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尽管作为 一个基督徒,但丁不可能将他们直接安排进天堂,但却把这些“高贵的”异教徒放进地狱中一个 毫不受苦的美丽幽静之处。但丁还同情为爱情而遭残杀在地狱中受苦的保罗和弗兰采斯加,批判 了教会的禁欲主义。长诗多处流露出期待结束党派纷争,实现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 对祖国的 挚爱,常使诗人情不自禁。在《地狱》第六歌中,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引发了但丁无限的痛惜之情: 唉,奴隶般的意大利,你哀痛之逆旅,你这暴风雨中没有舵手的孤舟,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妇, 而是妓院!……你的活疾的人民住在你里面,没有一天不发生战争,为一座城墙和一条城壕围住 的人却自相残杀。你这可怜虫啊!你向四下里看看你国土的滨岸,然后再望你的腹地,有没有一 块享受和平幸福的土地。 对民族家园现实的哀叹,随即转变为对祸国殃民者的愤怒。但丁揭露一些教皇干预世俗政治 和对权利的贪欲,是民族不和城邦纷争的罪魁祸首。在地狱中遇到尼古拉三世教皇的灵魂,诗人 痛斥“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入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卜尼法斯八世教皇当时尚在 人间,诗人却在狱中为他找好了位置,倒栽于石穴中受火刑的惩罚。但丁还抨击腐败的教会势力, 借使徒彼得之品将贪财败德的主教们比喻为“穿着牧人衣服的贪狼”。诗人鄙视那些丧失原则, 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见风使舵的政客,为此在地狱第一层外为他们的灵魂专设一个长廊。这些人 连地狱都不肯收容,在长廊里被无数大黄峰蛰刺,被狂风吹得飘来荡去。实际上,尽管《神曲》 采用了梦幻的形式,它的具体描绘--特别是在《地狱》篇中--都是当时意大利社会现实的缩影。 《神曲》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中世纪文学哺育出的瑰宝。诗人借助基督教救赎观 念和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神学教义结构全诗,将纷繁复杂的素材纳入严谨的构架之中。长诗 自然地分为三部,每部三十三篇,加序诗一篇,共 100 篇。每 3 行分节,各部诗行也大致相符等, 不仅工整、匀称,结构本身也富有象征含义。诗中的许多人物虽然是但丁笔下的鬼魂,但由于均 有现实依据,因此写得血肉丰满,性格鲜明,令读者难以忘怀。诗人继承了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 的传统,将澎湃的激情与匪夷所思的幻想相结合,将对现实的评判与对“天国”诚挚的信仰相结 合,展示出诗人惊人的想象力,把以梦幻、寓意、象征为特点的中世纪文学艺术推向了高峰。 六、《河的第三条岸》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据我认识的几个可以信赖的人说,他从小就这样。 在我的印象中,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也许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 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订购了一条船。 他对船要求很严格:小船要用含羞草木特制,牢固得可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要恰 好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突然间是想去做渔夫或猎人吗?父亲什 么也没说。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经,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 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出高兴或别的什么神情,他只是像往常一 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东西。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 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紧咬着嘴唇,从头到尾她只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 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