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主要虫害”教案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课程组 2006 年 3 月修订 作物主要虫害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作物主要虫害是植物保护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本内容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内容涵盖 了农作物如水稻、小麦、旱粮、油菜和地下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等 方面知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 IPM 的 基本理论,重要农作物害虫的发生规律和综合治理技术,并能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 际,为毕业后从事有关的专业技术、科研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内容要求学生建立 农业昆虫中的害虫防治是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据的概念;充分认识到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在害虫防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掌握各种防治法的性质、特点和应 用,强调在害虫防治中应注意防治效果与环境的协调性;具备识别主要虫害的基本知识,掌 握识别虫害的常规技能和技术,具有独立分析、解决农作物虫害问题的能力。 时间安排: 作物主要虫害课堂系统讲授 12 学时左右。 第一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水稻螟虫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所讲授植物虫害发生危害概况,重点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治 理策略及具体内容。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熟悉水稻螟虫识别要点和综合防治相关技术手段,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计: 引入水稻螟虫识别要点-分析水稻螟虫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目标检测——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作物主要虫害”教案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课程组 2006 年 3 月修订 作物主要虫害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作物主要虫害是植物保护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本内容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内容涵盖 了农作物如水稻、小麦、旱粮、油菜和地下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等 方面知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 IPM 的 基本理论,重要农作物害虫的发生规律和综合治理技术,并能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 际,为毕业后从事有关的专业技术、科研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内容要求学生建立 农业昆虫中的害虫防治是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据的概念;充分认识到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在害虫防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掌握各种防治法的性质、特点和应 用,强调在害虫防治中应注意防治效果与环境的协调性;具备识别主要虫害的基本知识,掌 握识别虫害的常规技能和技术,具有独立分析、解决农作物虫害问题的能力。 时间安排: 作物主要虫害课堂系统讲授 12 学时左右。 第一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水稻螟虫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所讲授植物虫害发生危害概况,重点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治 理策略及具体内容。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熟悉水稻螟虫识别要点和综合防治相关技术手段,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计: 引入水稻螟虫识别要点-分析水稻螟虫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目标检测——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一)水稻主要虫害 概述 水稻是四川省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病、虫、杂草的危害, 是影响水 稻高产优质的重大障碍,现已查明水稻虫害 350 余种,较重要的害虫有吸食稻株汁液的飞虱 类、叶蝉类、蝽类、沫蝉类、蚜虫类和蓟马类;蛀食茎或心叶生长点的螟虫类和蚊蝇类;咬 食叶片或潜食叶肉的卷叶虫类、夜蛾类、弄蝶类、稻蝗类、甲虫类和蝇类;取食稻根的甲虫 类、蚊蝇类和石蚕类;传播水稻病毒的叶蝉类和飞虱类。据估计一般年份因病虫危害,损失 稻谷 10%左右。 水 稻 螟 虫 水稻螟虫俗名“钻心虫”。四川省危害水稻的螟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还 有部分稻区零星发生的褐边螟和台湾螟。均属鳞翅目。除大螟属夜蛾科外,其余4种均属螟 蛾科。近一、二十年来省内多数稻区以杂交稻作一季中稻栽培后,二化螟成为优势种群。危 害严重。自 90 年代以来,三化螟在一些双季稻和再生稻区,又有不同程度回升。稻螟幼虫 蛀食水稻茎杆主要造成枯心、白穗,是水稻的历史性大害虫。 三化螟是单食性害虫,只食水稻。二化螟和大螟寄主范围广。除危害水稻外,尚可危害 玉米、高梁、茭白、小麦、蚕豆、稗等作物。 一、形态特征 (一)三化螟 1、成虫 体长 8-13mm,前翅长三角形。雌虫体较大,淡黄色,前翅中央有一明显 的小黑点,腹部末端有一束黄褐色绒毛,雄虫体较小,淡灰褐色,除有上述黑点外,翅尖至 翅中央还有一条黑褐色斜纹。 2、卵 由几十至几百粒分层排列的卵粒组成卵块,卵块椭圆形,表面被有黄褐色绒 毛,像半粒发霉的黄豆。 3、幼虫 初孵幼虫灰黑色,称蚁螟。以后各龄乳白色或淡黄绿色,背面中央有一条 透明纵线。腹足不发达。 4、蛹 长圆筒形,褐色,长 12-13mm。后足特长,雌的伸展达腹部第五至第六腹 节,雄的伸展达第八腹节处。 (二)二化螟 1、成虫 体长 10-15mm,灰黄褐色。前翅近长方形,外缘有7个小黑点。雄蛾较 雌蛾稍小,体色和翅色较深。 2、卵 由多个椭圆形扁平的卵粒排列成鱼鳞状卵块,外覆胶质。 3、幼虫 淡褐色,背面有5条棕褐色纵线。腹足较发达。 4、蛹 黄褐色,前期背面可见5条深褐色纵线,后足末端与翅芽等长。 (三)大螟 1、成虫 体较肥大,长 11-15mm。雄蛾较瘦小。灰褐色,前翅宽短,自翅基部向 外缘有一条暗褐色纵纹,此纵纹上下各有2个黑点。 2、卵 卵粒扁球形,顶端稍凹,表面有放射状细隆线,多产在寄主植物叶鞘内侧, 排列成 2-3 行。 3、幼虫 体肥壮,背面紫红色。腹足发达
一)水稻主要虫害 概述 水稻是四川省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病、虫、杂草的危害, 是影响水 稻高产优质的重大障碍,现已查明水稻虫害 350 余种,较重要的害虫有吸食稻株汁液的飞虱 类、叶蝉类、蝽类、沫蝉类、蚜虫类和蓟马类;蛀食茎或心叶生长点的螟虫类和蚊蝇类;咬 食叶片或潜食叶肉的卷叶虫类、夜蛾类、弄蝶类、稻蝗类、甲虫类和蝇类;取食稻根的甲虫 类、蚊蝇类和石蚕类;传播水稻病毒的叶蝉类和飞虱类。据估计一般年份因病虫危害,损失 稻谷 10%左右。 水 稻 螟 虫 水稻螟虫俗名“钻心虫”。四川省危害水稻的螟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还 有部分稻区零星发生的褐边螟和台湾螟。均属鳞翅目。除大螟属夜蛾科外,其余4种均属螟 蛾科。近一、二十年来省内多数稻区以杂交稻作一季中稻栽培后,二化螟成为优势种群。危 害严重。自 90 年代以来,三化螟在一些双季稻和再生稻区,又有不同程度回升。稻螟幼虫 蛀食水稻茎杆主要造成枯心、白穗,是水稻的历史性大害虫。 三化螟是单食性害虫,只食水稻。二化螟和大螟寄主范围广。除危害水稻外,尚可危害 玉米、高梁、茭白、小麦、蚕豆、稗等作物。 一、形态特征 (一)三化螟 1、成虫 体长 8-13mm,前翅长三角形。雌虫体较大,淡黄色,前翅中央有一明显 的小黑点,腹部末端有一束黄褐色绒毛,雄虫体较小,淡灰褐色,除有上述黑点外,翅尖至 翅中央还有一条黑褐色斜纹。 2、卵 由几十至几百粒分层排列的卵粒组成卵块,卵块椭圆形,表面被有黄褐色绒 毛,像半粒发霉的黄豆。 3、幼虫 初孵幼虫灰黑色,称蚁螟。以后各龄乳白色或淡黄绿色,背面中央有一条 透明纵线。腹足不发达。 4、蛹 长圆筒形,褐色,长 12-13mm。后足特长,雌的伸展达腹部第五至第六腹 节,雄的伸展达第八腹节处。 (二)二化螟 1、成虫 体长 10-15mm,灰黄褐色。前翅近长方形,外缘有7个小黑点。雄蛾较 雌蛾稍小,体色和翅色较深。 2、卵 由多个椭圆形扁平的卵粒排列成鱼鳞状卵块,外覆胶质。 3、幼虫 淡褐色,背面有5条棕褐色纵线。腹足较发达。 4、蛹 黄褐色,前期背面可见5条深褐色纵线,后足末端与翅芽等长。 (三)大螟 1、成虫 体较肥大,长 11-15mm。雄蛾较瘦小。灰褐色,前翅宽短,自翅基部向 外缘有一条暗褐色纵纹,此纵纹上下各有2个黑点。 2、卵 卵粒扁球形,顶端稍凹,表面有放射状细隆线,多产在寄主植物叶鞘内侧, 排列成 2-3 行。 3、幼虫 体肥壮,背面紫红色。腹足发达
4、蛹 较肥大,黄褐色,头胸部分常有白色粉末状物。 二、生活史及习性 (一)三化螟 三化螟在我省一年发生 3-4 代,每年发生的代数因气候条件不同而 异,由南向北或从平原到高原逐渐减少。在成都地区第一代盛蛾期为5月上旬前后,第二代 盛蛾期为6月底至7月上旬,第三代盛蛾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全年以第三代幼虫害最 重,主要为害晚稻、迟中稻、再生稻、杂交稻秋制种田,造成枯心和白穗。 三化螟以老龄幼虫在稻桩内越冬。翌年气温回升到 16℃左右时,开始化蛹羽化。 三化螟白天潜伏于稻苗基部,黄昏后飞出活动,有强趋光性。特别是气温超过 20℃, 风力在3级以下闷热的黑夜,扑灯量最多。螟蛾羽化的当晚即交尾,翌日开始产卵,以第二、 三天产卵最多。每一雌蛾产卵 1-5 块,产卵两块的为多。每个卵块含卵 50-100 粒。雌蛾多 选择稻苗生长旺盛,分泌稻酮较多,处于分蘖盛期和孕穗末期、水层偏 深的稻田,在距稻叶尖端 6-10cm 处的叶面或叶背面产卵。 蚁螟孵出后,有的沿叶片下爬,有的爬到叶尖吐丝下垂,随风飘散,约经半小时左右, 即选择适当部位蛀入茎内为害。水稻分蘖期、孕穗末期到破口吐穗期,最适合蚁螟侵入,称 危险生育期。在分蘖期为害,一般从稻株基部离水面2cm 左右咬蛟孔蛀入,取食稻茎,使 心叶纵卷,发黄枯萎,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末期到破口吐穗期为害,蚁螟多由剑叶苞缝隙或 咬孔蛀入,先取食稻花,4-5 天后即转移到柔嫩的穗颈部分,咬孔蛀入,逐步向下蛀食, 再过 3-5 天,蛀穿茎节,咬断稻茎,造成白穗。同一个卵块孵出的蚁螟,常在附近的稻株 上为害,能造成数十根甚至一百余根稻株枯心或白穗,称枯心团(塘)或 白穗团。通常一 株苗内只有1条幼虫,为害一株后能转入另一健株为害。1龄末期以上的幼虫能转株为害灌 浆期稻株。茎秆粗壮的品种,不易被幼虫咬断而造成虫伤株。幼虫老熟后,转入健株茎内在 茎壁咬一羽化孔,仅留一层表皮薄膜,然后化蛹。羽化后,蛾破膜而出。如积水超过羽化孔 位置,水不会侵入茎内,蛹仍正常发育,羽化后,蛾穿过水层浮出水面,爬上稻茎。 (二)二化螟 在我国一年发生 1-5 代,在四川一年发生 2-3 代,在川西北第一代 盛蛾期在5月上旬,第二代盛蛾期在7月中下旬。川东南发生期比川西北早 10-15 天,第 一代幼虫为害秧苗及早栽中稻,造成枯鞘、枯心;第二代为害杂交稻、迟中稻,造成白穗和 虫伤株。 二化螟以幼虫在稻桩、稻草中越冬,也有部分在其他寄主茎秆内或杂草丛中越冬。抗寒 性强,4龄以上幼虫即可安全越冬。翌年气温回升到 11℃时,末龄幼虫开始化蛹。15-16℃ 时,羽化为成虫。未老熟的越冬幼虫则在土温上升到7℃时,开始转移到麦类、蚕豆和油菜 等越冬作物的茎秆内继续取食,直到老熟羽化蛹。由于越冬场所和虫龄不同,因此个体发育 有早迟,出蛾有先后,以致越冬代蛾羽化期长达2个多月,并出现2-3个高峰。 二化螟蛾羽化后1-2天交尾产卵,趋光性较弱,喜欢趋嫩绿。晚上产卵最多。在水稻 苗期和分蘖期多产卵在叶面距叶尖 3-6cm 处,拔节后多产卵在距水面6cm 和叶鞘上。每雌 产卵 2-3 块,每块有卵 40-80 粒。蚁螟孵化后,先群集在叶鞘内为害,蛀食叶鞘组织,造 成枯鞘。枯鞘内幼虫的多少,视植株叶鞘大小而定。2龄开始分散转移,如遇水稻正在分蘖, 则造成枯心苗;正在孕穗、抽穗,则造成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幼虫转株为害比三化螟频 繁,各种被害株也成团出现。幼虫经 6-8 龄老熟,在稻株下部茎内或叶鞘内侧化蛹,通常 距水面3厘米左右。 (三)大螟 在省内年发生 3-4 代,第一代盛蛾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第二代盛 蛾期在7月上旬,第三代盛蛾期在8月中旬。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春玉米,造成枯心;第二 代幼虫成为夏制种田的主要害虫之一;第三代为害秋玉米和晚稻、杂交稻秋制种田的父本
4、蛹 较肥大,黄褐色,头胸部分常有白色粉末状物。 二、生活史及习性 (一)三化螟 三化螟在我省一年发生 3-4 代,每年发生的代数因气候条件不同而 异,由南向北或从平原到高原逐渐减少。在成都地区第一代盛蛾期为5月上旬前后,第二代 盛蛾期为6月底至7月上旬,第三代盛蛾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全年以第三代幼虫害最 重,主要为害晚稻、迟中稻、再生稻、杂交稻秋制种田,造成枯心和白穗。 三化螟以老龄幼虫在稻桩内越冬。翌年气温回升到 16℃左右时,开始化蛹羽化。 三化螟白天潜伏于稻苗基部,黄昏后飞出活动,有强趋光性。特别是气温超过 20℃, 风力在3级以下闷热的黑夜,扑灯量最多。螟蛾羽化的当晚即交尾,翌日开始产卵,以第二、 三天产卵最多。每一雌蛾产卵 1-5 块,产卵两块的为多。每个卵块含卵 50-100 粒。雌蛾多 选择稻苗生长旺盛,分泌稻酮较多,处于分蘖盛期和孕穗末期、水层偏 深的稻田,在距稻叶尖端 6-10cm 处的叶面或叶背面产卵。 蚁螟孵出后,有的沿叶片下爬,有的爬到叶尖吐丝下垂,随风飘散,约经半小时左右, 即选择适当部位蛀入茎内为害。水稻分蘖期、孕穗末期到破口吐穗期,最适合蚁螟侵入,称 危险生育期。在分蘖期为害,一般从稻株基部离水面2cm 左右咬蛟孔蛀入,取食稻茎,使 心叶纵卷,发黄枯萎,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末期到破口吐穗期为害,蚁螟多由剑叶苞缝隙或 咬孔蛀入,先取食稻花,4-5 天后即转移到柔嫩的穗颈部分,咬孔蛀入,逐步向下蛀食, 再过 3-5 天,蛀穿茎节,咬断稻茎,造成白穗。同一个卵块孵出的蚁螟,常在附近的稻株 上为害,能造成数十根甚至一百余根稻株枯心或白穗,称枯心团(塘)或 白穗团。通常一 株苗内只有1条幼虫,为害一株后能转入另一健株为害。1龄末期以上的幼虫能转株为害灌 浆期稻株。茎秆粗壮的品种,不易被幼虫咬断而造成虫伤株。幼虫老熟后,转入健株茎内在 茎壁咬一羽化孔,仅留一层表皮薄膜,然后化蛹。羽化后,蛾破膜而出。如积水超过羽化孔 位置,水不会侵入茎内,蛹仍正常发育,羽化后,蛾穿过水层浮出水面,爬上稻茎。 (二)二化螟 在我国一年发生 1-5 代,在四川一年发生 2-3 代,在川西北第一代 盛蛾期在5月上旬,第二代盛蛾期在7月中下旬。川东南发生期比川西北早 10-15 天,第 一代幼虫为害秧苗及早栽中稻,造成枯鞘、枯心;第二代为害杂交稻、迟中稻,造成白穗和 虫伤株。 二化螟以幼虫在稻桩、稻草中越冬,也有部分在其他寄主茎秆内或杂草丛中越冬。抗寒 性强,4龄以上幼虫即可安全越冬。翌年气温回升到 11℃时,末龄幼虫开始化蛹。15-16℃ 时,羽化为成虫。未老熟的越冬幼虫则在土温上升到7℃时,开始转移到麦类、蚕豆和油菜 等越冬作物的茎秆内继续取食,直到老熟羽化蛹。由于越冬场所和虫龄不同,因此个体发育 有早迟,出蛾有先后,以致越冬代蛾羽化期长达2个多月,并出现2-3个高峰。 二化螟蛾羽化后1-2天交尾产卵,趋光性较弱,喜欢趋嫩绿。晚上产卵最多。在水稻 苗期和分蘖期多产卵在叶面距叶尖 3-6cm 处,拔节后多产卵在距水面6cm 和叶鞘上。每雌 产卵 2-3 块,每块有卵 40-80 粒。蚁螟孵化后,先群集在叶鞘内为害,蛀食叶鞘组织,造 成枯鞘。枯鞘内幼虫的多少,视植株叶鞘大小而定。2龄开始分散转移,如遇水稻正在分蘖, 则造成枯心苗;正在孕穗、抽穗,则造成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幼虫转株为害比三化螟频 繁,各种被害株也成团出现。幼虫经 6-8 龄老熟,在稻株下部茎内或叶鞘内侧化蛹,通常 距水面3厘米左右。 (三)大螟 在省内年发生 3-4 代,第一代盛蛾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第二代盛 蛾期在7月上旬,第三代盛蛾期在8月中旬。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春玉米,造成枯心;第二 代幼虫成为夏制种田的主要害虫之一;第三代为害秋玉米和晚稻、杂交稻秋制种田的父本
造成枯心和白穗;第四代主要危害迟栽粳稻型双季晚稻。一般以第三代幼虫危害最重。 以幼虫在稻桩及玉米、高梁、茭白等残株中或杂草根际越冬。老熟幼虫在翌年温度达 10℃时开始化蛹,15℃时羽化,末老熟的越冬幼虫则在春暖时转移到麦类、油菜等越冬作物 上取食为害,完成发育。所以,越冬代蛾的发生期较三化螟和二化螟早而不整齐,时间很长。 多在春玉米和杂草上产卵为害。 螟蛾趋光性较三化螟和二化螟差,喜选择植株高大、秆粗壮、叶色浓郁、叶鞘抱合不紧 密的水稻产卵。特喜好杂交稻。卵多产于叶鞘内侧,以近田埂2米以内最多。雌蛾羽化后 2 -4 天即可产卵,每雌产卵 200-300 粒。 初孵幼虫在苗期常聚集在原叶鞘内侧蛀食,两天后叶鞘变黄,幼虫第一次分散到同丛其 他稻株上为害,造成枯鞘,并零星出现枯心苗,五、六天后,幼虫已成2龄,第二次分散到 同丛及附近稻株上,造成枯心增多;再经四、五天,幼虫已成 3-4 龄,第三次转移为害, 造成大量枯心苗。在孕穗期,产在剑叶鞘内卵块所孵化的幼虫可直接为害幼穗,取食颖壳和 花粉。抽穗后,幼虫从剑叶鞘向里钻蛀,造成白穗。产在剑叶下叶鞘内的卵块所孵幼虫,先 在原叶鞘内取食 2-3 天,然后向上转移,从穗苞破口处侵入,未抽穗的造成枯孕穗,已抽 穗的直接从剑叶鞘钻孔侵入稻茎,造成白穗。3龄以上幼虫大量分散,白穗大量出现。通常, 一条幼虫能造成 4-6 株枯心苗。一个卵块孵化的幼虫能造成 40-80 株的成团枯心或 10- 20 株白穗、枯孕穗和若干虫伤株。由此可见,大螟为害的突出特点是转株次数多,虫孔大, 有大量粪便排出孔外,易于与三化螟和二化螟相区别。末龄幼虫在寄主基部枯鞘缝隙内、茎 内或稻丛株间化蛹。 三、发生条件 多年来的治螟经验证明,耕作制度的变革、水稻品种的更新。年度间气象因素的变化、 天敌种群的盛衰和大面积药剂防治,是影响螟虫种群消长和螟害发生的5个重要因素。 (一)耕作制度 水稻容易遭受螟虫为害的生育期(分蘖期、 孕穗到抽穗期,特别是孕穗末期到抽穗初期)与螟卵孵化盛期相吻合,种群兴旺,则螟害重。 错开则螟害轻,种群凋落。70 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稻,长江流域单季双季 稻并存地区(三化螟每年发生3代),淘汰了双季稻,恢复单季稻,双季稻区(三代螟每年 发生4代)后季种杂交稻,缩短了生长期,整个长江流域三化螟种群全面下降,二化螟普遍 回升成为优势种群。水稻耕作制度由单纯改向复杂,三化螟种群则趋向繁荣,二化螟种群随 着趋于凋落。反之,水稻耕作制度由复杂变为单纯,二化螟种群则趋向繁荣。 近年来,三化螟种群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行的不合理水 稻耕作制度,大量的虫源田和桥梁田是造成三化螟种群回升的主要原因。农户之间种植的水 稻品种杂乱,移栽期和成熟期不同,管理水平和防治要求地各异,这为三化螟提供了充足的 食料和转主为害的桥梁田。越冬虫源未能很好的清理,冬后未及时翻耕和迟熟油菜的种植都 扩大了虫源基数。此外,稻田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后改变了稻株的形态和机理,使原 不利于三化螟发生的秧苗期变为有利,虫口密度大幅度上升。 当前,随着旱育秧、抛秧的推广,对螟虫发生很有利。 (二)水稻品种 水稻品种对稻螟的抗性和耐性不同也影响到 螟害的轻重。抗螟品种一般茎壁较厚,髓腔较小,维管束之间距离及叶鞘气腔均较小,维管 束两侧常有硅化细胞,叶绿素含量偏低。杂交稻茎粗、叶绿,根系发达,吸肥力强和稻株内 营养丰富等生物学特点通常适于螟虫的发生,特别是二化螟和大螟。 (三)气象因素 温度对发生期的影响较大。螟虫生长发育需 要一定的温度,达不到这个温度,越冬幼虫就不能正常化蛹、羽化。三化螟要求温度较高、 二化螟次之、大螟最低,所以发生期各不相同。当年春季气温偏高,越冬代螟蛾发生较早, 反之推迟
造成枯心和白穗;第四代主要危害迟栽粳稻型双季晚稻。一般以第三代幼虫危害最重。 以幼虫在稻桩及玉米、高梁、茭白等残株中或杂草根际越冬。老熟幼虫在翌年温度达 10℃时开始化蛹,15℃时羽化,末老熟的越冬幼虫则在春暖时转移到麦类、油菜等越冬作物 上取食为害,完成发育。所以,越冬代蛾的发生期较三化螟和二化螟早而不整齐,时间很长。 多在春玉米和杂草上产卵为害。 螟蛾趋光性较三化螟和二化螟差,喜选择植株高大、秆粗壮、叶色浓郁、叶鞘抱合不紧 密的水稻产卵。特喜好杂交稻。卵多产于叶鞘内侧,以近田埂2米以内最多。雌蛾羽化后 2 -4 天即可产卵,每雌产卵 200-300 粒。 初孵幼虫在苗期常聚集在原叶鞘内侧蛀食,两天后叶鞘变黄,幼虫第一次分散到同丛其 他稻株上为害,造成枯鞘,并零星出现枯心苗,五、六天后,幼虫已成2龄,第二次分散到 同丛及附近稻株上,造成枯心增多;再经四、五天,幼虫已成 3-4 龄,第三次转移为害, 造成大量枯心苗。在孕穗期,产在剑叶鞘内卵块所孵化的幼虫可直接为害幼穗,取食颖壳和 花粉。抽穗后,幼虫从剑叶鞘向里钻蛀,造成白穗。产在剑叶下叶鞘内的卵块所孵幼虫,先 在原叶鞘内取食 2-3 天,然后向上转移,从穗苞破口处侵入,未抽穗的造成枯孕穗,已抽 穗的直接从剑叶鞘钻孔侵入稻茎,造成白穗。3龄以上幼虫大量分散,白穗大量出现。通常, 一条幼虫能造成 4-6 株枯心苗。一个卵块孵化的幼虫能造成 40-80 株的成团枯心或 10- 20 株白穗、枯孕穗和若干虫伤株。由此可见,大螟为害的突出特点是转株次数多,虫孔大, 有大量粪便排出孔外,易于与三化螟和二化螟相区别。末龄幼虫在寄主基部枯鞘缝隙内、茎 内或稻丛株间化蛹。 三、发生条件 多年来的治螟经验证明,耕作制度的变革、水稻品种的更新。年度间气象因素的变化、 天敌种群的盛衰和大面积药剂防治,是影响螟虫种群消长和螟害发生的5个重要因素。 (一)耕作制度 水稻容易遭受螟虫为害的生育期(分蘖期、 孕穗到抽穗期,特别是孕穗末期到抽穗初期)与螟卵孵化盛期相吻合,种群兴旺,则螟害重。 错开则螟害轻,种群凋落。70 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稻,长江流域单季双季 稻并存地区(三化螟每年发生3代),淘汰了双季稻,恢复单季稻,双季稻区(三代螟每年 发生4代)后季种杂交稻,缩短了生长期,整个长江流域三化螟种群全面下降,二化螟普遍 回升成为优势种群。水稻耕作制度由单纯改向复杂,三化螟种群则趋向繁荣,二化螟种群随 着趋于凋落。反之,水稻耕作制度由复杂变为单纯,二化螟种群则趋向繁荣。 近年来,三化螟种群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行的不合理水 稻耕作制度,大量的虫源田和桥梁田是造成三化螟种群回升的主要原因。农户之间种植的水 稻品种杂乱,移栽期和成熟期不同,管理水平和防治要求地各异,这为三化螟提供了充足的 食料和转主为害的桥梁田。越冬虫源未能很好的清理,冬后未及时翻耕和迟熟油菜的种植都 扩大了虫源基数。此外,稻田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后改变了稻株的形态和机理,使原 不利于三化螟发生的秧苗期变为有利,虫口密度大幅度上升。 当前,随着旱育秧、抛秧的推广,对螟虫发生很有利。 (二)水稻品种 水稻品种对稻螟的抗性和耐性不同也影响到 螟害的轻重。抗螟品种一般茎壁较厚,髓腔较小,维管束之间距离及叶鞘气腔均较小,维管 束两侧常有硅化细胞,叶绿素含量偏低。杂交稻茎粗、叶绿,根系发达,吸肥力强和稻株内 营养丰富等生物学特点通常适于螟虫的发生,特别是二化螟和大螟。 (三)气象因素 温度对发生期的影响较大。螟虫生长发育需 要一定的温度,达不到这个温度,越冬幼虫就不能正常化蛹、羽化。三化螟要求温度较高、 二化螟次之、大螟最低,所以发生期各不相同。当年春季气温偏高,越冬代螟蛾发生较早, 反之推迟
湿度和雨量对稻螟发生量影响较大。三化螟越冬幼虫化蛹期间及其以前1个月左右,如 多雨,稻桩中的三化螟因缺氧窒息,或因病原微生物繁殖、寄生,并随径流而蔓延感染,或 因水源充足,浸水溶田进度快,淹没稻桩而大量死亡,则发生量少。再如雨量特少,发蛾量 也会显著减少。二化螟和三化螟盛孵期间,如经常下雨,稻叶、稻茎上布满水滴,能阻扰蚁 螟爬行侵入,雨冲水淹,蚁螟大量死亡,则螟害减轻。 (四)天敌因素 稻螟的天敌很多,螟卵有赤眼蜂、黑卵蜂、 啮小蜂的寄生;幼虫的天敌属寄生性的有小茧蜂、姬蜂、病原真菌、细菌及线虫,属捕食性 的有青蛙、蜘蛛、隐翅虫、步行虫及虎甲等;有的还寄生蛹,有的也捕食成虫。能在短期内 一次能使稻螟死亡率高达 90%以上,目前发现两种。一是三化螟越冬幼虫和蛹的病原微生 物,二是二化螟卵期的稻螟赤眼蜂。 四、虫情调查 对于大田治螟,常检查枯鞘率来确定该类型田是否进行药剂防治。调查枯鞘率的方法是 按稻型、品种、栽插期不同,选择有代表性的稻田 3-5 块,采取平行跳跃方法,取样 200 丛,检查枯鞘株数,同时随机检查 20 丛稻株,记载分蘖总数或有效穗总数,计算枯鞘率。 在分蘖期枯鞘率达 3-5%时, 孕穗期达 0.5-1%,则应立即对该类型田进行药剂防治。 五、防治方法 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栽培避螟品种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一)栽培避螟 选用生长期长短适宜的水稻良种改单、双季 稻共存为大面积双季稻或一季稻,尽量消除有利螟虫生存的“桥梁田”。同时合理搭配早、 中、晚熟品种,使两头小中间大;大量种植生长期长短适宜的良种,适时栽插,合理管理, 使螟虫的盛发期和水稻的分蘖期和孕穗期错开。 (二)消灭越冬虫源 水稻收割后,及时灌水,淹没稻桩,杀 死越冬幼虫。各种田要尽量拣尽外露稻桩,次春羽化前灌水灭蛹,同时处理寄主稿秆。 (三)保护和利用天敌 选择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品种,改进 施药方法,可以起到保护天敌的作用。用于防治螟虫的生物源农药有 杀螟杆菌、Bt9201 菌剂等。 (四)适期药剂防治 在二化螟为主的地区,药治策略是“一 代狠治秧田,二代挑治本田,压上控下兼治其它稻虫”,在以三化螟为主地区,应采取“挑 治一、二代,狠治三代”的策略。 根据四川省螟虫发生及水稻栽培制度,川西北第一代以防治二化螟为主,狠抓秧田治螟, 约在5月中、下旬。本田治螟约在5月底至6月初;第二代重点,防治二化螟兼治大螟约在 7月中、下旬防治。川东南地区,第一代秧田治螟在5月上、中旬,本田治螟在5月下旬, 约比川西提早 10 天左右;第二代主要是三化螟为害迟栽早稻的孕穗期和迟中稻的分蘖期; 第三代主要是三化螟和大螟为害迟中稻的孕穗期和晚稻分蘖期,当达到防治指标,应在各代 螟卵盛孵期进行药剂防治。主要农药种类和使用方法为: 1、杀虫双:有强内吸作用,可兼治稻蓟马、稻苞虫和稻纵卷叶螟等。25%杀虫双水剂, 每亩用 150-200ml;5%杀虫双大粒剂,每亩撒施 1-1.5kg。杀虫双洒滴剂,每亩 200-250ml, 此为新一代改进剂型,使用效果好,省工、省力,对蚕区的蚕桑也安全。 2、92%杀虫单粉剂亩用 35g。 3、5%锐劲特浓悬浮剂,亩用 35-60ml,有胃毒、触杀、内吸作用及增产效应,还 可兼治其它水稻害虫。 4、三唑磷,亩用 75-100ml,有杀虫、杀卵作用,对水稻螟虫有特效。 以上药剂除杀虫双大粒剂外,任选一种,按每亩用药量加水 75kg 常量喷雾或加水 7.5-10kg 低容量喷雾
湿度和雨量对稻螟发生量影响较大。三化螟越冬幼虫化蛹期间及其以前1个月左右,如 多雨,稻桩中的三化螟因缺氧窒息,或因病原微生物繁殖、寄生,并随径流而蔓延感染,或 因水源充足,浸水溶田进度快,淹没稻桩而大量死亡,则发生量少。再如雨量特少,发蛾量 也会显著减少。二化螟和三化螟盛孵期间,如经常下雨,稻叶、稻茎上布满水滴,能阻扰蚁 螟爬行侵入,雨冲水淹,蚁螟大量死亡,则螟害减轻。 (四)天敌因素 稻螟的天敌很多,螟卵有赤眼蜂、黑卵蜂、 啮小蜂的寄生;幼虫的天敌属寄生性的有小茧蜂、姬蜂、病原真菌、细菌及线虫,属捕食性 的有青蛙、蜘蛛、隐翅虫、步行虫及虎甲等;有的还寄生蛹,有的也捕食成虫。能在短期内 一次能使稻螟死亡率高达 90%以上,目前发现两种。一是三化螟越冬幼虫和蛹的病原微生 物,二是二化螟卵期的稻螟赤眼蜂。 四、虫情调查 对于大田治螟,常检查枯鞘率来确定该类型田是否进行药剂防治。调查枯鞘率的方法是 按稻型、品种、栽插期不同,选择有代表性的稻田 3-5 块,采取平行跳跃方法,取样 200 丛,检查枯鞘株数,同时随机检查 20 丛稻株,记载分蘖总数或有效穗总数,计算枯鞘率。 在分蘖期枯鞘率达 3-5%时, 孕穗期达 0.5-1%,则应立即对该类型田进行药剂防治。 五、防治方法 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栽培避螟品种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一)栽培避螟 选用生长期长短适宜的水稻良种改单、双季 稻共存为大面积双季稻或一季稻,尽量消除有利螟虫生存的“桥梁田”。同时合理搭配早、 中、晚熟品种,使两头小中间大;大量种植生长期长短适宜的良种,适时栽插,合理管理, 使螟虫的盛发期和水稻的分蘖期和孕穗期错开。 (二)消灭越冬虫源 水稻收割后,及时灌水,淹没稻桩,杀 死越冬幼虫。各种田要尽量拣尽外露稻桩,次春羽化前灌水灭蛹,同时处理寄主稿秆。 (三)保护和利用天敌 选择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品种,改进 施药方法,可以起到保护天敌的作用。用于防治螟虫的生物源农药有 杀螟杆菌、Bt9201 菌剂等。 (四)适期药剂防治 在二化螟为主的地区,药治策略是“一 代狠治秧田,二代挑治本田,压上控下兼治其它稻虫”,在以三化螟为主地区,应采取“挑 治一、二代,狠治三代”的策略。 根据四川省螟虫发生及水稻栽培制度,川西北第一代以防治二化螟为主,狠抓秧田治螟, 约在5月中、下旬。本田治螟约在5月底至6月初;第二代重点,防治二化螟兼治大螟约在 7月中、下旬防治。川东南地区,第一代秧田治螟在5月上、中旬,本田治螟在5月下旬, 约比川西提早 10 天左右;第二代主要是三化螟为害迟栽早稻的孕穗期和迟中稻的分蘖期; 第三代主要是三化螟和大螟为害迟中稻的孕穗期和晚稻分蘖期,当达到防治指标,应在各代 螟卵盛孵期进行药剂防治。主要农药种类和使用方法为: 1、杀虫双:有强内吸作用,可兼治稻蓟马、稻苞虫和稻纵卷叶螟等。25%杀虫双水剂, 每亩用 150-200ml;5%杀虫双大粒剂,每亩撒施 1-1.5kg。杀虫双洒滴剂,每亩 200-250ml, 此为新一代改进剂型,使用效果好,省工、省力,对蚕区的蚕桑也安全。 2、92%杀虫单粉剂亩用 35g。 3、5%锐劲特浓悬浮剂,亩用 35-60ml,有胃毒、触杀、内吸作用及增产效应,还 可兼治其它水稻害虫。 4、三唑磷,亩用 75-100ml,有杀虫、杀卵作用,对水稻螟虫有特效。 以上药剂除杀虫双大粒剂外,任选一种,按每亩用药量加水 75kg 常量喷雾或加水 7.5-10kg 低容量喷雾
5%杀虫双大粒剂施药时,田中保持 3-5cm 水层。 此外,采用 25%杀虫双水剂 400 倍液,40%乐果乳油 800 倍液浸秧苗1分钟,随后堆 闷1小时,能杀死秧苗所带幼虫和卵,效果显著。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水稻螟虫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次课运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图片课堂讲授系统讲授以上内容,归纳 本部分的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同学积极思考。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辅助以习题练习巩固 所学知识。 作业: 1.如何识别水稻螟虫? 2.根据当地二化螟、大螟的为害特点,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稻 飞 虱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所讲授植物虫害发生危害概况,重点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治 理策略及具体内容。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熟悉稻飞虱识别要点和综合防治相关技术手段,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计: 引入稻飞虱识别要点-分析稻飞虱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目标检测——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稻飞虱
5%杀虫双大粒剂施药时,田中保持 3-5cm 水层。 此外,采用 25%杀虫双水剂 400 倍液,40%乐果乳油 800 倍液浸秧苗1分钟,随后堆 闷1小时,能杀死秧苗所带幼虫和卵,效果显著。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水稻螟虫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次课运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图片课堂讲授系统讲授以上内容,归纳 本部分的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同学积极思考。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辅助以习题练习巩固 所学知识。 作业: 1.如何识别水稻螟虫? 2.根据当地二化螟、大螟的为害特点,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稻 飞 虱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所讲授植物虫害发生危害概况,重点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治 理策略及具体内容。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熟悉稻飞虱识别要点和综合防治相关技术手段,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计: 引入稻飞虱识别要点-分析稻飞虱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目标检测——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稻飞虱
稻飞虱俗名火蠓、响虫、火旋、稻虱子等。属同翅目、飞虱科。四川省稻飞虱常见的有 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稻飞虱在盆地边缘和金沙江及支流河谷稻区为常发区, 常年危害成灾。而其它地区为间歇危害。三种飞虱以褐飞虱为主,白背飞虱次之,灰飞虱更 次之。这类害虫在一般年份危害,可使水稻减产1成以上,大发生年可减产 2-3 成。 稻飞虱以刺吸式口器刺入稻株组织吸取汁液,造成各种不规则的白色或褐色条斑,并以 产卵器刺伤叶鞘、嫩茎和叶中脉等组织,产卵于其中,使稻株枯黄或倒伏,严重为害时,可 在短期内导致全田叶片焦枯,状似火烧,稻丛基部变黑发臭,常引起烂杆倒伏。秕谷粒增加, 千料重显著下降,群众比喻为:“远看似火烧,近看禾杆倒,镰刀割不起,吊吊轻飘飘”。 褐飞虱只为害水稻。而白背飞虱和灰飞虱除为害水稻外,尚可为害麦类、甘蔗、玉米、 茭白、紫云英、稗草、看麦娘和游草等。灰飞虱还能传播水稻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小麦丛 矮病和玉米矮缩病等。 一、形态特征 稻飞虱体小,长度均在5mm 以下。触角短小、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活动的大距, 善跳,易与稻叶蝉相区别。一生中有卵、若虫、成虫3个虫态,成虫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 (一)褐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 4-5mm,体黄褐色或黑褐色。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都有3条明显的凸起纵线。短翅型和长翅型相似,但翅短, 长度不到腹 部末端,体型粗短,长约 3.5-4mm。卵前期丝瓜形,后期弯弓形,10-20 粒成行排列,前部 单行,后部挤成双行,卵帽稍露出产卵痕。若虫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 龄若虫腹部第三、第四腹节背面各有1个白色“山”字形纹。若虫落于水面后足伸展成一直 线。 (二)白背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 3.8-4.6mm。淡黄色具褐斑, 前胸背板黄白色,小盾片中间淡黄色,雄虫两侧黑色,雌虫两侧深褐色。短翅型雌虫体肥大, 灰黄色或淡黄色,体长 3.5mm 左右,短翅仅及腹部的一半。卵前期新月形,中后期长辣椒形, 3-10 余粒单行排列,卵帽不露出产卵痕。若虫橄榄形,初孵时乳白色有灰斑,2龄后灰白 色或灰褐色,落于水面后足平伸成“一”字形。 (三)灰飞虱 长翅型雌虫体长 4-4.2mm,短翅型 2.4-2.8mm。 全体淡黄褐或灰褐色,小盾片中央黄白色、土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褐色斑纹。 短翅型雌虫翅伸达腹末。 长翅型雄虫体长 3.5-3.8mm,短翅型 2.1-2.3mm,色较雌虫深, 小盾片黑色。卵前期为香蕉形,中后期为长茄子形,通常 3-5 粒到 20 余粒排列成串、成簇, 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若虫近椭圆形,1-2 龄时乳白或黄白色,3 龄后灰褐相嵌,落于水 面后足向后斜伸成“八”定形。 二、生活史及习性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四川一年发生 4-6 代,川西平原 1-4 代的发生期,分别为7、8、 9、10 月份。两种飞虱在四川均不能越冬,其虫源来自南方稻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是迁 飞性害虫,盆地边缘东南部稻区,4月中旬至7月中旬随西南、东南季风迁入稻田,盆地内 5月中旬至8月迁入稻田,全年以 7-8 月危害最重,严重危害乳熟期早稻和中稻。 灰飞虱在省内一年发生6代,以 3、4 龄若虫在麦田及游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四川 盆地短翅期型成虫,一般在稻田5月开始出现,6月下旬发生数量较多,全年以7月上旬第 三代若虫期口数量最多,严重为害乳期量稻。7月下旬后,因气温高,虫口数量下降。 三种飞虱田间混合发生,一般以灰飞虱发生最早,白背飞虱次之,褐飞虱最晚。三种飞 虱都具有趋光性、趋嫩绿性和喜阴湿。成、若虫喜在稻丛下部叶鞘上取食、产卵、栖息,最
稻飞虱俗名火蠓、响虫、火旋、稻虱子等。属同翅目、飞虱科。四川省稻飞虱常见的有 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稻飞虱在盆地边缘和金沙江及支流河谷稻区为常发区, 常年危害成灾。而其它地区为间歇危害。三种飞虱以褐飞虱为主,白背飞虱次之,灰飞虱更 次之。这类害虫在一般年份危害,可使水稻减产1成以上,大发生年可减产 2-3 成。 稻飞虱以刺吸式口器刺入稻株组织吸取汁液,造成各种不规则的白色或褐色条斑,并以 产卵器刺伤叶鞘、嫩茎和叶中脉等组织,产卵于其中,使稻株枯黄或倒伏,严重为害时,可 在短期内导致全田叶片焦枯,状似火烧,稻丛基部变黑发臭,常引起烂杆倒伏。秕谷粒增加, 千料重显著下降,群众比喻为:“远看似火烧,近看禾杆倒,镰刀割不起,吊吊轻飘飘”。 褐飞虱只为害水稻。而白背飞虱和灰飞虱除为害水稻外,尚可为害麦类、甘蔗、玉米、 茭白、紫云英、稗草、看麦娘和游草等。灰飞虱还能传播水稻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小麦丛 矮病和玉米矮缩病等。 一、形态特征 稻飞虱体小,长度均在5mm 以下。触角短小、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活动的大距, 善跳,易与稻叶蝉相区别。一生中有卵、若虫、成虫3个虫态,成虫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 (一)褐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 4-5mm,体黄褐色或黑褐色。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都有3条明显的凸起纵线。短翅型和长翅型相似,但翅短, 长度不到腹 部末端,体型粗短,长约 3.5-4mm。卵前期丝瓜形,后期弯弓形,10-20 粒成行排列,前部 单行,后部挤成双行,卵帽稍露出产卵痕。若虫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 龄若虫腹部第三、第四腹节背面各有1个白色“山”字形纹。若虫落于水面后足伸展成一直 线。 (二)白背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 3.8-4.6mm。淡黄色具褐斑, 前胸背板黄白色,小盾片中间淡黄色,雄虫两侧黑色,雌虫两侧深褐色。短翅型雌虫体肥大, 灰黄色或淡黄色,体长 3.5mm 左右,短翅仅及腹部的一半。卵前期新月形,中后期长辣椒形, 3-10 余粒单行排列,卵帽不露出产卵痕。若虫橄榄形,初孵时乳白色有灰斑,2龄后灰白 色或灰褐色,落于水面后足平伸成“一”字形。 (三)灰飞虱 长翅型雌虫体长 4-4.2mm,短翅型 2.4-2.8mm。 全体淡黄褐或灰褐色,小盾片中央黄白色、土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褐色斑纹。 短翅型雌虫翅伸达腹末。 长翅型雄虫体长 3.5-3.8mm,短翅型 2.1-2.3mm,色较雌虫深, 小盾片黑色。卵前期为香蕉形,中后期为长茄子形,通常 3-5 粒到 20 余粒排列成串、成簇, 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若虫近椭圆形,1-2 龄时乳白或黄白色,3 龄后灰褐相嵌,落于水 面后足向后斜伸成“八”定形。 二、生活史及习性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四川一年发生 4-6 代,川西平原 1-4 代的发生期,分别为7、8、 9、10 月份。两种飞虱在四川均不能越冬,其虫源来自南方稻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是迁 飞性害虫,盆地边缘东南部稻区,4月中旬至7月中旬随西南、东南季风迁入稻田,盆地内 5月中旬至8月迁入稻田,全年以 7-8 月危害最重,严重危害乳熟期早稻和中稻。 灰飞虱在省内一年发生6代,以 3、4 龄若虫在麦田及游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四川 盆地短翅期型成虫,一般在稻田5月开始出现,6月下旬发生数量较多,全年以7月上旬第 三代若虫期口数量最多,严重为害乳期量稻。7月下旬后,因气温高,虫口数量下降。 三种飞虱田间混合发生,一般以灰飞虱发生最早,白背飞虱次之,褐飞虱最晚。三种飞 虱都具有趋光性、趋嫩绿性和喜阴湿。成、若虫喜在稻丛下部叶鞘上取食、产卵、栖息,最
喜在孕穗至扬花期的稻株上产卵,成虫产卵痕初为黄白色,后变为褐色条斑。白背飞虱和灰 飞虱具有趋稗产卵性。 三、发生条件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影响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迁入虫量的多少。如果虫源基 地有大量虫源,迁入季节又雨日频繁,雨量大,降落的虫量就多。 一般初见虫源到主要为 害期有 50-60 天,以主害期前 10-20 天迁入虫量最多。 灰多虱则主要靠当地虫源。在一定 的虫源基数下,充足的食料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飞虱的大量繁殖。害虫天敌和良好的栽 培管理技术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一) 生育期与品种 发生量与水稻生育期关系密切,水稻孕穗至开花期对褐飞虱繁殖 为害最为有利,而白背飞虱则以分蘖和拔节期为其繁殖盛期。成熟期和苗期不适于成虫繁殖。 水稻品种不同,对飞虱抗性有明显差异,抗性品种不利于飞虱的取食繁殖。 (二)气象因素 1、温度: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 20-30℃,最适温度 26-28℃,高于 30℃或低 于 20℃对成虫繁殖、若虫孵化和存活有不利影响。长江流域,如遇盛夏不热,晚秋温度偏 高的年份,则有利于发生。 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范围广,•15-30℃的温度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灰飞 虱耐低温,但夏季高温影响其生存和繁殖。 2、雨量和湿度:多雨高湿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有利,每年6-7月份降雨过程与 飞虱迁入关系极大,各个迁入峰几乎都是伴随着降雨天气过程。湿度偏低有利于灰飞虱的发 生。 (三)栽培管理技术 重施或偏施氮肥,密植和长期灌深水等,都有利褐飞虱和白背 飞虱的发生。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大量杀伤天敌,也可导致种群数量迅速上升。 (四)天敌 稻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卵期主要有寄生蜂和黑 肩绿盲蝽;成虫和若虫期主要有螯蜂、蜘蛛(如拟水狼蛛)和寄生菌等对飞虱有较大的控制 作用。 四、虫情调查 查成虫 从防治代的上一代成虫初羽化时开始,选有代表性的 类型田各2-3丘,逢五、逢十调查,采用平行多点跳跃取样法,定田不定点,随机取样。 水稻分蘖期,每丘田查 25 点,每点查4丛,共查 20-40 丛。调查时用盘拍法较好,即在长 方形白搪瓷盘(33×45cm)内涂一薄层机油,将盘轻轻地倾斜立放在稻丛旁,块速拍动稻株, 一般重拍三次,立即端起检查。 此外,还可查卵、查低龄若虫。 五、防治方法 各地防治稻飞虱的经验,可概括为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天敌压基地数,压前控后争主 动,合理用药保丰收。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虫高产良种 水稻不同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抗虫高产的 品种可以防治或减轻为害,大大有利于减少用药,保护天敌等。 2、消灭越冬虫源 针对灰飞虱的越冬场所, 冬春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沟边的杂草, 消灭越冬虫源。 3、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除稗,干 干湿湿,可起到抑虫增产的作用。 (二)生物防治 合理用药,保护利用稻田蜘蛛、青蛙、寄生 蜂等自然天敌。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改进施药方法,减少用药次数等,尽量避免杀
喜在孕穗至扬花期的稻株上产卵,成虫产卵痕初为黄白色,后变为褐色条斑。白背飞虱和灰 飞虱具有趋稗产卵性。 三、发生条件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影响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迁入虫量的多少。如果虫源基 地有大量虫源,迁入季节又雨日频繁,雨量大,降落的虫量就多。 一般初见虫源到主要为 害期有 50-60 天,以主害期前 10-20 天迁入虫量最多。 灰多虱则主要靠当地虫源。在一定 的虫源基数下,充足的食料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飞虱的大量繁殖。害虫天敌和良好的栽 培管理技术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一) 生育期与品种 发生量与水稻生育期关系密切,水稻孕穗至开花期对褐飞虱繁殖 为害最为有利,而白背飞虱则以分蘖和拔节期为其繁殖盛期。成熟期和苗期不适于成虫繁殖。 水稻品种不同,对飞虱抗性有明显差异,抗性品种不利于飞虱的取食繁殖。 (二)气象因素 1、温度: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 20-30℃,最适温度 26-28℃,高于 30℃或低 于 20℃对成虫繁殖、若虫孵化和存活有不利影响。长江流域,如遇盛夏不热,晚秋温度偏 高的年份,则有利于发生。 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范围广,•15-30℃的温度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灰飞 虱耐低温,但夏季高温影响其生存和繁殖。 2、雨量和湿度:多雨高湿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有利,每年6-7月份降雨过程与 飞虱迁入关系极大,各个迁入峰几乎都是伴随着降雨天气过程。湿度偏低有利于灰飞虱的发 生。 (三)栽培管理技术 重施或偏施氮肥,密植和长期灌深水等,都有利褐飞虱和白背 飞虱的发生。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大量杀伤天敌,也可导致种群数量迅速上升。 (四)天敌 稻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卵期主要有寄生蜂和黑 肩绿盲蝽;成虫和若虫期主要有螯蜂、蜘蛛(如拟水狼蛛)和寄生菌等对飞虱有较大的控制 作用。 四、虫情调查 查成虫 从防治代的上一代成虫初羽化时开始,选有代表性的 类型田各2-3丘,逢五、逢十调查,采用平行多点跳跃取样法,定田不定点,随机取样。 水稻分蘖期,每丘田查 25 点,每点查4丛,共查 20-40 丛。调查时用盘拍法较好,即在长 方形白搪瓷盘(33×45cm)内涂一薄层机油,将盘轻轻地倾斜立放在稻丛旁,块速拍动稻株, 一般重拍三次,立即端起检查。 此外,还可查卵、查低龄若虫。 五、防治方法 各地防治稻飞虱的经验,可概括为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天敌压基地数,压前控后争主 动,合理用药保丰收。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虫高产良种 水稻不同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抗虫高产的 品种可以防治或减轻为害,大大有利于减少用药,保护天敌等。 2、消灭越冬虫源 针对灰飞虱的越冬场所, 冬春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沟边的杂草, 消灭越冬虫源。 3、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除稗,干 干湿湿,可起到抑虫增产的作用。 (二)生物防治 合理用药,保护利用稻田蜘蛛、青蛙、寄生 蜂等自然天敌。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改进施药方法,减少用药次数等,尽量避免杀
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飞虱的控制作用,此外,还可结合放鸭吃虫。 (三)药剂防治 各地实践证明,采取“压前控后”的防治策 略(即抓主害代前一代的防治,以控制主要代的发生数量),主治7月稻飞虱,能及时有效 控制其危害。防治适期,掌握7月上中旬至8月中下旬,凡百丛有虫 1000-1500 头,应立 即用药防治。 1、每亩用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25-30g,若成虫量大则再加入 80%敌敌畏乳油 100 毫升。 2、每亩用 10%多来宝悬浮液 50-100ml。 3、每亩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0g。 任选以上药剂,按亩用药量加水 50-75kg 常量喷雾,或加水 7.5-10kg 进行低容量喷雾。 施药方法:先以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并对准稻株中下部。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稻飞虱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次课运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图片课堂讲授系统讲授以上内容,归纳 本部分的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同学积极思考。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辅助以习题练习巩固 所学知识。 作业: 1.当地稻飞虱有哪些种类? 比较褐稻虱和白背飞虱头胸部特征。 2.如何防治稻飞虱? 第三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小麦主要虫害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所讲授植物虫害发生危害概况,重点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治 理策略及具体内容。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熟悉小麦主要虫害识别要点和综合防治相关技术手段,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计:
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飞虱的控制作用,此外,还可结合放鸭吃虫。 (三)药剂防治 各地实践证明,采取“压前控后”的防治策 略(即抓主害代前一代的防治,以控制主要代的发生数量),主治7月稻飞虱,能及时有效 控制其危害。防治适期,掌握7月上中旬至8月中下旬,凡百丛有虫 1000-1500 头,应立 即用药防治。 1、每亩用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25-30g,若成虫量大则再加入 80%敌敌畏乳油 100 毫升。 2、每亩用 10%多来宝悬浮液 50-100ml。 3、每亩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0g。 任选以上药剂,按亩用药量加水 50-75kg 常量喷雾,或加水 7.5-10kg 进行低容量喷雾。 施药方法:先以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并对准稻株中下部。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稻飞虱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次课运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图片课堂讲授系统讲授以上内容,归纳 本部分的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同学积极思考。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辅助以习题练习巩固 所学知识。 作业: 1.当地稻飞虱有哪些种类? 比较褐稻虱和白背飞虱头胸部特征。 2.如何防治稻飞虱? 第三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小麦主要虫害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所讲授植物虫害发生危害概况,重点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治 理策略及具体内容。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熟悉小麦主要虫害识别要点和综合防治相关技术手段,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计:
引入小麦主要虫害识别要点-分析小麦主要虫害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目标检测 ——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二) 小麦主要虫害 概述 主要虫害是麦蚜、麦蜘蛛和蝼蛄等,要加强管理,及时防治. (一)麦蚜 麦蚜包括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znum (Rondani)、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padi L 和麦无网蚜 Acyrthosiphondirhodum(Walk— er),均属于同翅目,蚜科。麦蚜除取食麦类作物外,也取食稻、高梁、粟等禾本科作物和 禾本科、莎草科杂草。 麦长管蚜在全国小麦栽培区均有发生,是大多数地区的优势种;麦二叉蚜主要分布在我 国北方冬麦区;禾谷缢管蚜分布于华北、东北、华南、华东、西南各麦区,是多雨地区的优 势种;麦无网蚜主要分布在华北及云南和西藏等地。 小麦苗期,麦蚜多群集在叶片背面、叶鞘及心叶取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集中在 茎、叶和穗部取食,并排泄蜜露,影响小麦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 严重时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枯死。穗部受害,造成麦粒干瘪,千粒重下降,严重减产。以乳 熟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麦蚜还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等小麦病毒病的重要昆虫媒介。 1.形态识别 麦长管蚜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 2.4~2.8 mm,头胸部暗绿色或暗褐色,腹部黄绿色至 绿色。触角比体长,第三节有 6—8 个感觉圈。前翅中脉有 3 个分支。腹管黑色,管状,极 长。尾片黄绿色。无翅胎生雌蚜体淡绿色或黄绿色,除无翅外,与有翅胎生雌蚜相似。 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比麦长管蚜略小,触角比体短。麦二叉蚜触角第个,前翅中脉 2 个分支,腹管黄绿色、圆锥形。禾谷缢管蚜触角第三节感觉圈 20~30 个,前翅中脉 3 个分 支,腹管黑色,短小,端部缢缩如颈状。 2.发生规律 (1)生活习性 在四川省, 一年发生 20—22 代。无越冬现象。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终年 在禾本科植物的称为全周期型,仅进行孤雌生殖的称为不全周期型。 (2)温湿度条件 自然条件下,温、湿度对麦蚜发生和消长起主导作用。温度在 15~ 25℃,相对湿度 40%~80%范围内,即中温低湿条件常有利于麦蚜大发生。蚜虫种类不同, 适宜发生的温湿度范围不同。麦二叉蚜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15—20℃,30℃以上生育停 滞。麦长管蚜的适温范围低于麦二叉蚜,为 12~20℃,28℃以上生育停滞。禾谷缢管蚜耐 高温,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30℃左右生育速度最快,但不耐低温,在 1 月份平均温度为一 2℃以北的地区不能越冬。 麦二叉蚜喜干燥,适宜相对湿度为 35%~67%。而麦长管蚜比较喜湿,适宜相对湿度 为 40%~80%。禾谷缢管蚜喜高湿,不耐干旱,在年降雨量 250 mm 以下地区不易大发生
引入小麦主要虫害识别要点-分析小麦主要虫害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目标检测 ——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二) 小麦主要虫害 概述 主要虫害是麦蚜、麦蜘蛛和蝼蛄等,要加强管理,及时防治. (一)麦蚜 麦蚜包括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znum (Rondani)、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padi L 和麦无网蚜 Acyrthosiphondirhodum(Walk— er),均属于同翅目,蚜科。麦蚜除取食麦类作物外,也取食稻、高梁、粟等禾本科作物和 禾本科、莎草科杂草。 麦长管蚜在全国小麦栽培区均有发生,是大多数地区的优势种;麦二叉蚜主要分布在我 国北方冬麦区;禾谷缢管蚜分布于华北、东北、华南、华东、西南各麦区,是多雨地区的优 势种;麦无网蚜主要分布在华北及云南和西藏等地。 小麦苗期,麦蚜多群集在叶片背面、叶鞘及心叶取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集中在 茎、叶和穗部取食,并排泄蜜露,影响小麦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 严重时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枯死。穗部受害,造成麦粒干瘪,千粒重下降,严重减产。以乳 熟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麦蚜还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等小麦病毒病的重要昆虫媒介。 1.形态识别 麦长管蚜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 2.4~2.8 mm,头胸部暗绿色或暗褐色,腹部黄绿色至 绿色。触角比体长,第三节有 6—8 个感觉圈。前翅中脉有 3 个分支。腹管黑色,管状,极 长。尾片黄绿色。无翅胎生雌蚜体淡绿色或黄绿色,除无翅外,与有翅胎生雌蚜相似。 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比麦长管蚜略小,触角比体短。麦二叉蚜触角第个,前翅中脉 2 个分支,腹管黄绿色、圆锥形。禾谷缢管蚜触角第三节感觉圈 20~30 个,前翅中脉 3 个分 支,腹管黑色,短小,端部缢缩如颈状。 2.发生规律 (1)生活习性 在四川省, 一年发生 20—22 代。无越冬现象。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终年 在禾本科植物的称为全周期型,仅进行孤雌生殖的称为不全周期型。 (2)温湿度条件 自然条件下,温、湿度对麦蚜发生和消长起主导作用。温度在 15~ 25℃,相对湿度 40%~80%范围内,即中温低湿条件常有利于麦蚜大发生。蚜虫种类不同, 适宜发生的温湿度范围不同。麦二叉蚜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15—20℃,30℃以上生育停 滞。麦长管蚜的适温范围低于麦二叉蚜,为 12~20℃,28℃以上生育停滞。禾谷缢管蚜耐 高温,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30℃左右生育速度最快,但不耐低温,在 1 月份平均温度为一 2℃以北的地区不能越冬。 麦二叉蚜喜干燥,适宜相对湿度为 35%~67%。而麦长管蚜比较喜湿,适宜相对湿度 为 40%~80%。禾谷缢管蚜喜高湿,不耐干旱,在年降雨量 250 mm 以下地区不易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