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as 实习十 两量关联性分析
实习十 两变量关联性分析
ssas 目的氨求 1.掌握两个定量变量之间相关分 析的意义、用途与假设检验。 2.掌握分类计数资料的两变量间 关联性的定量分析方法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两个定量变量之间相关分 析的意义、用途与假设检验。 2.掌握分类计数资料的两变量间 关联性的定量分析方法
ssas 、讨论内容 1.已知样本相关系数r=0.9,能否说 明两变量存在高度密切的相关关系?
二、讨论内容 1. 已知样本相关系数r=0.9,能否说 明两变量存在高度密切的相关关系?
ssas 2.对某样本的相关系数r和0的差别进行显著性 检验,结果为t< r0.05(V) 因此 A.两变量的差别无显著性 B如果样本来自p=0的总体,得出该r值的概率 大于5% C.两变量存在直线相关的可能性小于5% D.r≠0是抽样误差所致 E总体相关系数一定p=0
2. 对某样本的相关系数r和0的差别进行显著性 检验,结果为t r t 0.05(),因此 A. 两变量的差别无显著性 B. 如果样本来自=0的总体,得出该r值的概率 大于5% C. 两变量存在直线相关的可能性小于5% D. r0是抽样误差所致 E. 总体相关系数一定=0
ssas 3.案例111对某省不同地区水质的碘含量及 其甲状腺肿的患病率作了调查后得到下表的 数据,计算出 Pearson相关系数,得r=-0.712, 经检验P<0.002,据此认为甲状腺肿的患病率 与水质的碘含量之间有负相关关系,且关系 较密切。这是否正确?为什么?
3.案例11-1 对某省不同地区水质的碘含量及 其甲状腺肿的患病率作了调查后得到下表的 数据,计算出Pearson相关系数,得r=-0.712, 经检验P <0.002,据此认为甲状腺肿的患病率 与水质的碘含量之间有负相关关系,且关系 较密切。这是否正确?为什么?
ssas 表1某省不同地区水质碘含量与甲状腺肿患病率 地区碘含量患病率「地区碘含量患病率 (gL)(%) (gL)(%) 0.5 77 6.3 2.0 377 8.0 7.1 23456789 5 39.0 8.0 9.0 3.5 20.0 13 8.3 3.5 22.0 14 8.5 4.0 4.0 37.4 15 8.5 5 4.4 315 16 8.8 4.7 4.5 15.6 1724.5 0.0 4.6 21.0
表1 某省不同地区水质碘含量与甲状腺肿患病率 地区 碘含量 (μg/L) 患病率 (%) 地区 碘含量 (μg/L) 患病率 (%) 1 1.0 40.5 10 7.7 6.3 2 2.0 37.7 11 8.0 7.1 3 2.5 39.0 12 8.0 9.0 4 3.5 20.0 13 8.3 4.0 5 3.5 22.0 14 8.5 4.0 6 4.0 37.4 15 8.5 5.4 7 4.4 31.5 16 8.8 4.7 8 4.5 15.6 17 24.5 0.0 9 4.6 21.0
ssas 20 碘含量
碘含量 0 10 20 30 患病率 50 40 30 20 10 0 -10
ssas 刀>天 10 10 20 RANK of碘含量
RANK of 碘含量 0 10 20 RANK of 患病率 20 10 0
ssas 4案例11-3现有一份170例某病患者的治疗效 果资料,按年龄和疗效两种属性交叉分类,结 果见下表。作者进行了独立性检验,得到 x2=23582,v=4, 拒绝两种属性分类相互独立的零假设;进一步 计算 Pearson列联系数r为 23582/(170+23582)=0.35 表明疗效和年龄间存在一定关联性
4.案例11-3 现有一份170例某病患者的治疗效 果资料,按年龄和疗效两种属性交叉分类,结 果见下表。作者进行了独立性 2检验,得到 2 =23.582, =4, 拒绝两种属性分类相互独立的零假设;进一步 计算Pearson列联系数rP为 表明疗效和年龄间存在一定关联性。 rp = 23.582/(170 + 23.582) = 0.35
ssas 表2170例某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瓷料 患者 疗 效 年龄 无效 好转 治愈 合计 秩次p (岁) (1+57)2=29 18 30 38 10 57+(1+78)/2=96.5 50~ 15 10 3557+78+(1+35)2=153 合计50 40 170 14535 秩次q(1+50)2=25.550+(1+802=90.550+80+(1+40/2=150.514535
表 2 170 例某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资料 患者 疗 效 年龄 (岁) 无效 好转 治愈 合 计 秩次 p <18 5 32 20 57 (1+57)/2=29 18~ 30 38 10 78 57+(1+78)/2=96.5 50~ 15 10 10 35 57+78+(1+35)/2=153 合 计 50 80 40 170 14535 秩次 q (1+50)/2=25.5 50+(1+80)/2=90.5 50+80+(1+40)/2=150.5 1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