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 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 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 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煕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煕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 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 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 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 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 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 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 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 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 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 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 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 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 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 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 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北京市顺义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 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 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 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 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 年)十一月离任。 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 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 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 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 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 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 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 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 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 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 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 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 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 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 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 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 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 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 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 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 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 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 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枳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 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 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 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 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 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堿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 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 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 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 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 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 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 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 关系
材料二 在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 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 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 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 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 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 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 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 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 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 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 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 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 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 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 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 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 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 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 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 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 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 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 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 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 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 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囯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 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 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 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 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音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 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 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 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 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 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 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 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 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绮罗qi B.脍炙人口kuai C.河朔suo D.脂粉气 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 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 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 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 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 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 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 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 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 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 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 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 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 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 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 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 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 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绮.罗 qǐ B. 脍.炙人口 kuài C. 河朔. suò D. 脂.粉气 zhī 2. 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 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3. 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 容加以概括。答出两点即可。 6.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答案】1.C2.D3.D4.B 5.参考答案: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在散文中以独特、 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 朴民风。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 内核 7.“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 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 等;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主要考查的是多音字
A. 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 《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 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 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 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 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 容加以概括。答出两点即可。 6.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 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 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答案】1. C 2. D 3. D 4. B 5. 参考答案: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在散文中以独特、 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 朴民风。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 内核。 6. D 7. “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 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 等;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主要考查的是多音字
形近字和异形字,有些字的读音区别度很小,可能体现在音调、平翘舌、前后鼻音等。记忆 它的读音时一般根据它的语意或词性。解答此题,要注意其中的细微区别,根据字形、字义 等来加以辨析。选项C考核的就是平翘舌,“河朔”的“朔”应念“shuo”,而不是 “suo”。识记该字字音可与塑“sd”字的读音一起识记。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此题的答题区间,再将选项分别 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内容集中在材料一中,选项ABC在材 料一中的第三段,由原文“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 这句可见,A项是正确的:原文说“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 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可见,BC项是正确的。材料一中第四段说“深沉厚重的儒 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而选项D则把“深沉厚 重的儒学传统”置换为“词风豪放”,张冠李戴。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全国卷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十分重视,考生应在学习过 程中加强记忆,也可以结合文本检验常识的正确性。概括地说就是,要解答此题,一要靠积 累,二要会推断。此题既有对古文学的考査,也有对现当代文学的考查。A项是对宋词等相 关内容的考核;B项是对《水调歌头》内容的考核:C项是对小说《边城》内容的考核;D 项是对沈从文小说代表作品的考核。D项的《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 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 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 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长河》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长篇小 说,也是他文艺术水平代表作之一。《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 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 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 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
形近字和异形字,有些字的读音区别度很小,可能体现在音调、平翘舌、前后鼻音等。记忆 它的读音时一般根据它的语意或词性。解答此题,要注意其中的细微区别,根据字形、字义 等来加以辨析。选项 C 考核的就是平翘舌,“河朔”的“朔”应念“shuò”,而不是 “suò”。识记该字字音可与塑“sù”字的读音一起识记。故选 C。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此题的答题区间,再将选项分别 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内容集中在材料一中,选项 ABC 在材 料一中的第三段,由原文“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 这句可见,A 项是正确的;原文说“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 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可见,BC 项是正确的。材料一中第四段说“深沉厚重的儒 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而选项 D 则把“深沉厚 重的儒学传统”置换为“词风豪放”,张冠李戴。故选 D。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全国卷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十分重视,考生应在学习过 程中加强记忆,也可以结合文本检验常识的正确性。概括地说就是,要解答此题,一要靠积 累,二要会推断。此题既有对古文学的考查,也有对现当代文学的考查。A 项是对宋词等相 关内容的考核;B 项是对《水调歌头》内容的考核;C 项是对小说《边城》内容的考核;D 项是对沈从文小说代表作品的考核。D 项的《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 20 世纪中文 小说 100 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 20 世纪 30 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 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 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长河》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长篇小 说,也是他文艺术水平代表作之一。《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 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 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 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
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 的道路。故选D。 【4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 进行比对分析。考生要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 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 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概念”“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 种陷阱,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格外小心。材料二第二段说到沈从文“能站在少数民族 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能“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 弱势地位。”可见,“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A项正确 材料二中说到沈从文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 的追求;沈从文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 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沈从文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 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又从可见,沈从文热爱湘西,所以热衷于 表现湘西地域文化。C项正确。材料二中第二段中最后一句话说“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 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 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可见,D项正确。B项无中生有。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 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连缀成答案,答案 不要遗漏、重复、交叉。题干明确要求考生在材料二中筛选概括出两点“为表现湘西地域文 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做的努力”。从材料二第二段中“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 活的作品”这句可知,他“在创作上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 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 神。″从材料二第三段中可归纳出他“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 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从材料二第四段可归纳 概括岀他“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
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 的道路。故选 D。 【4 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 进行比对分析。考生要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 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 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概念”“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 种陷阱,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格外小心。材料二第二段说到沈从文“能站在少数民族 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能“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 弱势地位。”可见,“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A 项正确。 材料二中说到沈从文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 的追求;沈从文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 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沈从文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 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又从可见,沈从文热爱湘西,所以热衷于 表现湘西地域文化。C 项正确。材料二中第二段中最后一句话说“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 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 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可见,D 项正确。B 项无中生有。故选 B。 【5 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 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连缀成答案,答案 不要遗漏、重复、交叉。题干明确要求考生在材料二中筛选概括出两点“为表现湘西地域文 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做的努力”。从材料二第二段中“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 活的作品”这句可知,他“在创作上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 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 神。”从材料二第三段中可归纳出他“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 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从材料二第四段可归纳 概括出他“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
内核。 【6题详解】 此题考査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 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 行题文对比。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此题题干明确告诉考生,答题区间 在材料三中,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对应材料三第一段的第二句话,《文心雕 龙》指出《诗经》和《楚辞》受南北地域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文学特征,并没有说它们最大的 差异在“南北文化的不同”,选项歪曲文意。B项是对原文“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 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这句的高度概括,这 句话表明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并没有说“最关键”, 项无中生有。C项原文说的是“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 而不是选项所说的“作者的精神品格”,选项张冠李戴。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 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连缀成答案,答案 不要遗漏、重复、交叉。题干明确要求考生根据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 中所包括的要素。实则材料三就对“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作了详细具体的分析。考生 只要根据这则材料来归纳要素即可。根据材料三“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 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另外,对地域的 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 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 语言乡音等。”“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这几个句子,可 以归纳概括出答案,“地域文化”包括“当地自然环境”“当地人文环境”“在自然环境和 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点睛】小题6: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 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么比对。比对有三重,首先比对词语,看词语有无添加删减 与替换。其次比对关系,看原文的句间关系,逻辑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比对结论和依 据,看推理是否有依据,依据是否正确,结论是否符合逻辑。比对词语可以找句中表示范围
内核。”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 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 行题文对比。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此题题干明确告诉考生,答题区间 在材料三中,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 项对应材料三第一段的第二句话,《文心雕 龙》指出《诗经》和《楚辞》受南北地域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文学特征,并没有说它们最大的 差异在“南北文化的不同”,选项歪曲文意。B 项是对原文“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 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这句的高度概括,这 句话表明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并没有说“最关键”,选 项无中生有。C 项原文说的是“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 而不是选项所说的“作者的精神品格”,选项张冠李戴。故选 D。 【7 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 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连缀成答案,答案 不要遗漏、重复、交叉。题干明确要求考生根据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 中所包括的要素。实则材料三就对“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作了详细具体的分析。考生 只要根据这则材料来归纳要素即可。根据材料三“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 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另外,对地域的 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 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 语言乡音等。”“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这几个句子,可 以归纳概括出答案,“地域文化”包括“当地自然环境”“当地人文环境”“在自然环境和 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点睛】小题 6: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 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么比对。比对有三重,首先比对词语,看词语有无添加删减 与替换。其次比对关系,看原文的句间关系,逻辑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比对结论和依 据,看推理是否有依据,依据是否正确,结论是否符合逻辑。比对词语可以找句中表示范围
程度的词语,时间词,指代词,判断词来加以比对。比对关系,可以抓句间的因果关系,假 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加以分析,看是否有因果颠到,强 加因果,变换原因,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的错误。比对依据和结论,看论点和论据的位置是 否颠倒造成张冠李戴或因果颠倒的错误;看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看是否造成了无中生有,以 偏概全的错误。如选项B就是通过比对关键词“最关键”来发现选项无中生有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杂说 欧阳修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 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 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 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 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夺于 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 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日:“足 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 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 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 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 治,万物之所利,故日“自强不息”,又日“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 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视天与月星行度 行:运行 B.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抑:抑制 C.其精气不夺于物
程度的词语,时间词,指代词,判断词来加以比对。比对关系,可以抓句间的因果关系,假 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加以分析,看是否有因果颠到,强 加因果,变换原因,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的错误。比对依据和结论,看论点和论据的位置是 否颠倒造成张冠李戴或因果颠倒的错误;看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看是否造成了无中生有,以 偏概全的错误。如选项 B 就是通过比对关键词“最关键”来发现选项无中生有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杂说 欧阳修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 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 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 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_____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 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夺.于 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 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日:“足 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 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 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 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 治,万物之所利,故日“自强不息”,又日“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 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仰视天与月星行.度 行:运行 B. 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 抑:抑制 C. 其精气不夺.于物 夺;改变
D.其动而不劳 劳:疲倦 9.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故 B.亦 D.然 1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而惑者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 11.作者认为,人“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请根据文意解说这里“精气”的含义 12.请根据文章第四段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日月天星”的运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 13.作者说“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请你结合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参考下列链接材 料,谈谈对“君子之任”的认识。 链接材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春秋-曾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答案】8.B9.D 10.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 11.精气是指人不为利益、欲望等外物所改变品格(人格、操守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 神及利国利民的担当精神。 12.作者从“日月天星”各自一刻不停的运转,担负平衡四季、生长万物的重任,悟得人之 君子应学而不止(自强不息、死而后已),以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 13.结合恰当的名言警句或链接材料,解说君子所担重任的内容,谈自己对“君子之任”的 意义、价值等的理解、思考。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査理解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
D. 其动而不劳. 劳:疲倦 9. 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故 B. 亦 C. 以 D. 然 10.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而惑者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 11. 作者认为,人“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请根据文意解说这里“精气”的含义。 12. 请根据文章第四段 的 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日月天星”的运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 13. 作者说“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请你结合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参考下列链接材 料,谈谈对“君子之任”的认识。 链接材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春秋﹣曾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答案】8. B 9. D 10. 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 11. 精气是指人不为利益、欲望等外物所改变 的 品格(人格、操守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 神及利国利民的担当精神。 12. 作者从“日月天星”各自一刻不停的运转,担负平衡四季、生长万物的重任,悟得人之 君子应学而不止(自强不息、死而后已),以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 13. 结合恰当的名言警句或链接材料,解说君子所担重任的内容,谈自己对“君子之任”的 意义、价值等的理解、思考。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
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B项,“抑”,结合“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分析,“抑 制”错误,应该译为抑或。句意:抑或是它们的欲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自得其乐呢。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 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D 项,结合“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而不能自止者邪”等分析,“知其所以然” 为固定用法,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的”。句意:既不明白自己为何而鸣又不能停止鸣叫呢?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而”,连词,表转折,然而:“惑者”,糊涂 的人:“足”,满足;“利”,利益:“所以”,用来……的;“厚”,厚待;“吾”,代 词,我的。译文: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 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 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 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 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 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 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 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11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结合上下文寻找答案 要在语境中理解词语。无论何种词语,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 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精气”,结合“其精气不夺于物
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B 项,“抑”,结合“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分析,“抑 制”错误,应该译为抑或。句意:抑或是它们的欲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自得其乐呢。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 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D 项,结合“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而不能自止者邪”等分析,“知其所以然” 为固定用法,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的”。句意:既不明白自己为何而鸣又不能停止鸣叫呢?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而”,连词,表转折,然而;“惑者”,糊涂 的人;“足”,满足;“利”,利益;“所以”,用来……的;“厚”,厚待;“吾”,代 词,我的。译文: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 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 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 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 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 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 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 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结合上下文寻找答案。 要在语境中理解词语。无论何种词语,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 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精气”,结合“其精气不夺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