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 一、习题 (一)判断题 1、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而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宗教等都不具有 强制力。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宪法、行政法、刑法、婚姻法、经济 法、劳动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3、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因此先有国家后有法律。 4、社会主义法体现的是全民意志。 5、法律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法律的失效,以及法律的修改。 6、 社会主义法的适用是国家专门机关的专门活动。 7、 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特殊社会规范,因此,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 就是法。 8、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法规,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由民族自治地方人 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同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法律效力。 (二)选择题 1、法是统治阶级的()。 A、整体意志 B、个别意志的总和 C、每一个成员的意志 D、领导下的全社意志 2、在阶级社会中,法的实施主要靠()。 A、社会舆论 B、领导威信 C、自觉遵守 D、国家强制力作保证 3、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是()。 A、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 B、民主是法制的内容,法制是民主的形式 C、民主是法制的本质,法制是民主的现象 D、民主是法制的保障,法制是民主的前提 4、 律溯及力是指法律颁布后()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 适用,就是无溯及力。 A.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 B.对其生效以后的行为 C.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D.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 一、习题 (一) 判断题 1、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而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宗教等都不具有 强制力。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宪法、行政法、刑法、婚姻法、经济 法、劳动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3、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因此先有国家后有法律。 4、社会主义法体现的是全民意志。 5、 法律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法律的失效,以及法律的修改 。 6、 社会主义法的适用是国家专门机关的专门活动。 7、 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特殊社会规范,因此,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 就是法。 8、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法规,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由民族自治地方人 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同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法律效力。 (二) 选择题 1、法是统治阶级的( )。 A、整体意志 B、个别意志的总和 C、每一个成员的意志 D、领导下的全社意志 2、在阶级社会中,法的实施主要靠( )。 A、社会舆论 B、领导威信 C、自觉遵守 D、国家强制力作保证 3、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是( )。 A、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 B、民主是法制的内容,法制是民主的形式 C、民主是法制的本质,法制是民主的现象 D、民主是法制的保障,法制是民主的前提 4、 律溯及力是指法律颁布后( )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 适用,就是无溯及力。 A.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 B.对其生效以后的行为 C.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D.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5、我国社会主义法适用的基本要求是()。 A.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B.正确、合法、及时 C.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D.从重从快 6、()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A.宪法、法律 B.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 C.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 D.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 7、在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 A、国家审判机关 B、国家检察机关 C、国家监察机关 8、有权制定和颁布行政法规的国家机关是(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国务院下属 各部委 9、世界上奴隶制法律最具代表性的是( A、《罗马法》 B、《法经》 C、《谢尔曼 法》 D、《唐律》 10、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 A、公安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B、立法机关、执法机关 C、公安机关、审判机关 D、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11、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包括( A.自然人 B.行 为 C.物 D.精神财富 12、法的关系根源于( A.物质生活条件 B.人与人的关系 C.思想社会关 系 D.财产关系 13、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法律可以被划分为( )。 A、国内法和国际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根本法和普通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二、解答 (一)判断题 1、对,2、错,3、对,4、错,5、错,6、对,7、错,8、错。 (二)选择题 1、A,2、C,3、A,4、C,5、C,6、ABD,7、B,8、C,9、A,10、A,11、A,12、 A,13、A
5、我国社会主义法适用的基本要求是( )。 A.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B.正确、合法、及时 C.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D.从重从快 6、(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A.宪法、法律 B.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 C.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 D .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 7、在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 )。 A、国家审判机关 B、国家检察机关 C、国家监察机关 8、有权制定和颁布行政法规的国家机关是( )。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国务院下属 各部委 9、世界上奴隶制法律最具代表性的是( )。 A、《罗马法》 B、《法经》 C、《谢尔曼 法》 D、《唐律》 10、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 )。 A、公安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B、立法机关、执法机关 C、公安机关、审判机关 D、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11、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包括( )。 A.自然人 B.行 为 C.物 D.精神财富 12、法的关系根源于( ) A.物质生活条件 B.人与人的关系 C.思想社会关 系 D.财产关系 13、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法律可以被划分为( )。 A、国内法和国际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根本法和普通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二、解答 (一) 判断题 1、对,2、错,3、对,4、错,5、错,6、对,7、错,8、错。 (二) 选择题 1、A,2、C,3、A,4、C,5、C,6、ABD,7、B,8、C,9、A,10、A,11、A,12、 A,13、A
第二章宪法 一、习题 (一)判断题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修改宪法。 2、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 3、根据我国宪法修正案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 法转让土地,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4、我国宪法的修改,必须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5、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有选举权。 6、劳动和受教育既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基本义务。 7、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8、在我国,公民是指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不包括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9、宪法规定,有宪法修改提议权的是全国人大主席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 10、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由全国人大通过制定法律确定确定。 11、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公民。 12、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效力高于其他法律。 13、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14、宪法规定,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实行转让。 15、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而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宗教等都不具 有强制力。 16、我国国家行政机关的最高领导人是国家主席。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 本制度
第二章 宪法 一、习题 (一)判断题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修改宪法。 2、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 3、根据我国宪法修正案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 法转让土地,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4、我国宪法的修改,必须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5、满 18 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有选举权。 6、劳动和受教育既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基本义务。 7、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8、在我国,公民是指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不包括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9、宪法规定,有宪法修改提议权的是全国人大主席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 10、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由全国人大通过制定法律确定确定。 11、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公民。 12、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效力高于其他法律。 13、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14、宪法规定,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实行转让。 15、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而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宗教等都不具 有强制力。 16、我国国家行政机关的最高领导人是国家主席。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 本制度
(二)选择题 1、有权修改宪法的国家机关是()。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2、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包括()。 A、劳动就业权 B、劳动者休息权 C、取得报酬权 D、物质帮助权 3、我国宪法修改提议权,宪法规定属于()。 A、中共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大主席团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E、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4、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E、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5、我国宪法的修改须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代表的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 B、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C、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 D、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6、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 A、18岁以上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B、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在法律面前平等 C、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D、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7、公民是()。 A.是政治概念 B.是法律概念 C.不是政治概念也不是法律概念 D.既是政治概念也是法律概念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哪项规定充分表明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9、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人员是()? A.国家主席、副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 10、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在政治上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包括()
(二)选择题 1、有权修改宪法的国家机关是( )。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2、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包括( )。 A、劳动就业权 B、劳动者休息权 C、取得报酬权 D、物质帮助权 3、我国宪法修改提议权,宪法规定属于( )。 A、中共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大主席团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E、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4、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国务院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E、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5、我国宪法的修改须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 A、代表的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 B、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C、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 D、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6、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 )。 A、18 岁以上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B、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在法律面前平等 C、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D、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7、公民是( )。 A.是政治概念 B.是法律概念 C.不是政治概念也不是法律概念 D.既是政治概念也是法律概念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哪项规定充分表明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9、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人员是( )? A.国家主席、副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 10、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在政治上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包括( )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权 C.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 D、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权 11、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的国家机构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 关()、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组成。 A.国务院总理 B.全国政协 C.中央军事委员会 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12、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具有以下含义:() A.有信仰宗教与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B.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C. 在同一宗教中,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D.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13、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 A.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B.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C.选民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原则 D.秘密投票原则 14、公民应当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下列哪些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A、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公民应积极报名参军,保卫国家 B.公民若获悉国家秘密,应保守国家秘密 C,公民不得借检举为名,对国家工作人员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D、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参加劳动 15、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结社、游行和示威的权利,这些权利在法学上 被称为()。 A、基本权利 B、政治权利 C、特殊权利 D、相对权利 1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国家结构形式 是()。 A、单一制 B、复合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二、解答 (一)判断题 1、错,2、错,3、对,4、错,5、错,6、对,7、错,8、错,9、错,10、对,11、 错,12、对,13、错,14、错,15、错,16、错,17、对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权 C.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 D、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权 11、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的国家机构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 关( )、 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组成。 A.国务院总理 B.全国政协 C.中央军事委员会 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12、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具有以下含义:( ) A.有信仰宗教与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B.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C.在同一宗教中,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D.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13、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 ) A.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B.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C.选民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原则 D.秘密投票原则 14、公民应当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下列哪些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 A、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公民应积极报名参军,保卫国家 B.公民若获悉国家秘密,应保守国家秘密 C.公民不得借检举为名,对国家工作人员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D、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参加劳动 15、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结社、游行和示威的权利,这些权利在法学上 被称为( )。 A、基本权利 B、政治权利 C、特殊权利 D、相对权利 1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国家结构形式 是( )。 A、单一制 B、复合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二、解答 (一) 判断题 1、错,2、错,3、对,4、错,5、错,6、对,7、错,8、错,9、错,10、对,11、 错,12、对,13、错,14、错,15、错,16、错,17、对
(二)选择题 1、A,2、ABCD,3、CE,4、C,5、D,6、B,7、B,8、A,9、ACD,10、AB,11、 C,12、ABCD,13、ABCD,14、AB,15、AB,16、B,17、A
(二) 选择题 1、A,2、ABCD,3、CE,4、AC,5、D,6、B,7、B,8、A,9、ACD ,10、AB,11、 C ,12、ABCD ,13、ABCD ,14、AB,15、AB,16、B,17、A
第三章刑法 一、习题 (一)判断题 1、王某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但依法律规定王某在监狱服刑期间仍享有选举 权。 2、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危害性,所以一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 3、并非一切社会关系都能成为犯罪客体,刑法以外的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就不能成 为犯罪客体。 4、犯罪的行为与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才能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5、对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是指怀孕期间不能执行死刑,等该妇女分娩后方 可执行死刑。 6、犯罪分子章林,盗窃了邻居黄红的一辆自行车,章林所窃得的这辆自行车,在犯罪 构成中,叫“犯罪客体”。 7、醉酒的人因神志不清,是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所以,他们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8、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行为,但犯罪行为必定是严重违法行为。 9、不作为的犯罪行为是以行为人负有道德义务为前提。 10、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者判处刑 罚。 11、本来不存在不法侵害,由于防卫人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因而错 误地事实正当防卫,造成他人无辜损害,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不适时防卫”。 12、在客观上虽然有可能继续实施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本身的原因,误认为犯罪不 可能继续进行了,从而被迫停止了犯罪,也应认为是犯罪中止。 13、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的 发生: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 的发生。 14、过失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5、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及时性,有效性,自动性,彻底性。 16、犯罪中止存在于故意犯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 17、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它既可独立适用,又可附加适用。 18、死缓不是一个独立的刑种,而是死刑执行的一项制度。 19、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 20、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因意志意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二)选择题 1、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是()。 A、直接故意犯罪 B、间接故意犯罪 C、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D、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2、一架正飞越在美国领空上的中国民航飞机上,一个伊朗公民杀死了一个德国公民, 反了杀人罪,该犯的犯罪行为应适用()。 A、中国法律 B、德国法律 C、伊朗法律 D、美国法律
第三章 刑法 一、习题 (一)判断题 1、王某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但依法律规定王某在监狱服刑期间仍享有选举 权。 2、 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危害性,所以一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 3、并非一切社会关系都能成为犯罪客体,刑法以外的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就不能成 为犯罪客体。 4、犯罪的行为与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才能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5、对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是指怀孕期间不能执行死刑,等该妇女分娩后方 可执行死刑。 6、犯罪分子章林,盗窃了邻居黄红的一辆自行车,章林所窃得的这辆自行车,在犯罪 构成中,叫“犯罪客体”。 7、醉酒的人因神志不清,是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所以,他们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8、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行为,但犯罪行为必定是严重违法行为。 9、不作为的犯罪行为是以行为人负有道德义务为前提。 10、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者判处刑 罚。 11、本来不存在不法侵害,由于防卫人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因而错 误地事实正当防卫,造成他人无辜损害,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不适时防卫”。 12、在客观上虽然有可能继续实施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本身的原因,误认为犯罪不 可能继续进行了,从而被迫停止了犯罪,也应认为是犯罪中止。 13、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的 发生;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 的发生。 14、过失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5、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及时性,有效性,自动性,彻底性。 16、犯罪中止存在于故意犯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 17、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它既可独立适用,又可附加适用。 18、死缓不是一个独立的刑种,而是死刑执行的一项制度。 19、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 20、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因意志意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二)选择题 1、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是( )。 A、直接故意犯罪 B、间接故意犯罪 C、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D、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2、一架正飞越在美国领空上的中国民航飞机上,一个伊朗公民杀死了一个德国公民, 反了杀人罪,该犯的犯罪行为应适用( )。 A、中国法律 B、德国法律 C、伊朗法律 D、美国法律
3、投毒杀人,当被害人服毒后尚未死亡之前,犯罪人悔悟,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抢 救,但抢救措施未生效,被害人死亡,这种行为属于()。 A、犯罪未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既遂 D、犯罪中止 4、章某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判决自1997 年1月1日起生效,章犯的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刑期应为()。 A、2007.1.1--2009.12.31 B.1997.1.1--2009.12.31 C.1997.1.1--1999.12.31 5、犯罪分子甲某,盗窃了居民张大妈的一台彩电,从而侵犯了张大妈的财产关系,这 在犯罪构成中,就叫()。 A、犯罪客观方面 B、犯罪主体 C、犯罪客体 D、犯罪主观方面 6、甲偷乙的财物,因害怕被追究,过了一段时间又偷偷地送回,这是()。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7、盗窃犯正在室内行盗,忽听门外有人咳嗽,误以为主人回来,因而停止行窃,跳窗 逃走,这是( )。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8、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又分为( A、拘留 B、管制 C、取保候审 D、拘役 E、有期徒刑 F、无期徒刑 G、死刑 H、死缓 9、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 A、消极行为 B、危害性不大的行为 C、无意识行为 D、消极的不实施应当实施的行为 10、特别累犯( )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再犯本罪 的,都以累犯论处。 A、组织邪教,1年 B、危害国家安全,任何时候 C、判处有期徒刑10年 D、危害国家利益,限制时间 11、24岁的青工小张非常喜欢邻居家4岁的男孩小涛。一日,小张带小涛到一座桥上 玩,小张提着小涛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小涛边喊“害怕”边挣扎,小张手一滑,小 涛掉入河中,小张急忙去救,小涛已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小张对小涛的死亡 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态度是属于()。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 失 D、以外事件 12、犯罪时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 A、完全负刑事责任 B、相对负刑事责任 C、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3、投毒杀人,当被害人服毒后尚未死亡之前 ,犯罪人悔悟,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抢 救,但抢救措施未生效,被害人死亡,这种行为属于( )。 A、犯罪未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既遂 D、犯罪中止 4、章某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剥夺政治权利 3 年,判决自 1997 年 1 月 1 日起生效,章犯的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刑期应为()。 A、2007.1.1——2009.12.31 B.1997.1.1——2009.12.31 C. 1997.1.1——1999.12.31 5、犯罪分子甲某,盗窃了居民张大妈的一台彩电,从而侵犯了张大妈的财产关系,这 在犯罪构成中,就叫( )。 A、犯罪客观方面 B、犯罪主体 C、犯罪客体 D、犯罪主观方面 6、甲偷乙的财物,因害怕被追究,过了一段时间又偷偷地送回,这是( )。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7、盗窃犯正在室内行盗,忽听门外有人咳嗽,误以为主人回来,因而停止行窃,跳窗 逃走,这是( )。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8、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又分为( ) A、拘留 B、管制 C、取保候审 D、拘役 E、有期徒刑 F、无期徒刑 G、死刑 H、死缓 9、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 ) A、消极行为 B、危害性不大的行为 C、无意识行为 D、消极的不实施应当实施的行为 10、特别累犯( )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再犯本罪 的,都以累犯论处。 A、组织邪教,1 年 B、危害国家安全,任何时候 C、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 D、危害国家利益,限制时间 11、24 岁的青工小张非常喜欢邻居家 4 岁的男孩小涛。一日,小张带小涛到一座桥上 玩,小张提着小涛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小涛边喊“害怕”边挣扎,小张手一滑,小 涛掉入河中,小张急忙去救,小涛已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小张对小涛的死亡 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态度是属于( )。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 失 D、以外事件 12、犯罪时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 )。 A、完全负刑事责任 B、相对负刑事责任 C、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13、某甲与乙有仇,欲寻机报复。一日某甲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携匕首前往。途中遇 联防人员巡逻,甲某深感害怕,折返家中,甲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14、根据刑法的规定,下列人员中哪些人员不适用死刑(): A、犯故意伤害致死罪犯罪时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15、被告人张某在市郊僻静处遇一青年妇女,突然将该妇女抱住,正欲实施强奸,这 时附近走出两个男人,于是被告人被迫停止了犯罪。被告人的行为是( )。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不构成犯罪 16、某护士在给一病孩注射青霉素时,忘记了做皮试,致小孩过敏死亡,某护士的行 为属于( )。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间接故意犯罪 D、以外事件 三、案例练习 案例一 1、案情:甲男与乙女系夫妻关系,生有一女丙(18个月)。甲有外遇丁女,欲与其 妻乙离婚,达到与丁女结婚的目的,其妻不同意。甲为达到与丁女结婚的目的,遂产 生杀死乙女的犯罪意图。甲知道其妻常与女儿丙一同吃饭。某日甲购得砒霜,欲毒死 其妻,将毒物下在其妻所食用的食物里后离家。乙在吃饭的时候,与女儿一同吃,结 果,乙和丙双双中毒身亡。 2、问题:对乙和丙的死亡,甲所持的心理态度?甲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3、提示:刑法关于故意的规定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 且希望或者放任该结果的发生。其中希望结果发生的是直接故意,放任结果发生的是 间接故意。结合本案,从甲对乙之死亡与对丙之死亡所持的态度进行分析。 案例二 1、案情:甲男与乙女系夫妻关系,生有一女丙(18个月)。甲有外遇丁女,欲与其 妻乙离婚,其妻不同意。甲为达到与丁女结婚的目的,遂产生杀死乙女的犯罪意图。 甲知道其妻常与女儿丙一同吃饭。某日甲购得砒霜,欲毒死其妻,将毒物下在其妻所 食用的食物里后离家。乙在吃饭的时候,与女儿一同吃,结果,乙和丙双双中毒。但 甲离家后越想越害怕,于是赶紧回家,将中毒的乙和丙送往医院抢救,结果乙得救 了,丙却没能救活。 2、问题:对乙和丙,甲的行为属于什么状态?甲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3、提示:故意犯罪的停止状态是指在故意犯罪的发生、发展、完成过程中,由于主观 或客观的原因使犯罪停止下来而形成的各种状态。由于停止的时间以及原因不同形成
13、某甲与乙有仇,欲寻机报复。一日某甲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携匕首前往。途中遇 联防人员巡逻,甲某深感害怕,折返家中,甲某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14、根据刑法的规定,下列人员中哪些人员不适用死刑( ): A、犯故意伤害致死罪犯罪时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 B、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15、被告人张某在市郊僻静处遇一青年妇女,突然将该妇女抱住,正欲实施强奸,这 时附近走出两个男人,于是被告人被迫停止了犯罪。被告人的行为是( )。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不构成犯罪 16、某护士在给一病孩注射青霉素时,忘记了做皮试,致小孩过敏死亡,某护士的行 为属于( )。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间接故意犯罪 D、以外事件 三、案例练习 案例一 1、案情:甲男与乙女系夫妻关系,生有一女丙(18 个月)。甲有外遇丁女,欲与其 妻乙离婚,达到与丁女结婚的目的,其妻不同意。甲为达到与丁女结婚的目的,遂产 生杀死乙女的犯罪意图。甲知道其妻常与女儿丙一同吃饭。某日甲购得砒霜,欲毒死 其妻,将毒物下在其妻所食用的食物里后离家。乙在吃饭的时候,与女儿一同吃,结 果,乙和丙双双中毒身亡。 2、问题:对乙和丙的死亡,甲所持的心理态度?甲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3、提示:刑法关于故意的规定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 且希望或者放任该结果的发生。其中希望结果发生的是直接故意,放任结果发生的是 间接故意。结合本案,从甲对乙之死亡与对丙之死亡所持的态度进行分析。 案例二 1、案情:甲男与乙女系夫妻关系,生有一女丙(18 个月)。甲有外遇丁女,欲与其 妻乙离婚,其妻不同意。甲为达到与丁女结婚的目的,遂产生杀死乙女的犯罪意图。 甲知道其妻常与女儿丙一同吃饭。某日甲购得砒霜,欲毒死其妻,将毒物下在其妻所 食用的食物里后离家。乙在吃饭的时候,与女儿一同吃,结果,乙和丙双双中毒。但 甲离家后越想越害怕,于是赶紧回家,将中毒的乙和丙送往医院抢救,结果乙得救 了,丙却没能救活。 2、问题:对乙和丙,甲的行为属于什么状态?甲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3、提示:故意犯罪的停止状态是指在故意犯罪的发生、发展、完成过程中,由于主观 或客观的原因使犯罪停止下来而形成的各种状态。由于停止的时间以及原因不同形成
不同的状态,其中在既遂之前由于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并且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是犯罪中止。结合本按的具体情况分析甲的行为状态。 二、解答 (一)判断题 1、对,2、错,3、对,4、对,5、错,6、错,7、错,8、对,9、对,10、对,11、 错,12、错,13、错,14、错,15、对,16、错,17、错18、对,19、对,20、错。 (二)选择题 1、B,2、A,3、C,4、B,5、C,6、C,7、B,8、BDEFG,9、D,10、B,11、 C,12、B,13、B,14、AB,15、A,16、B. (三)案例练习 案例一 分析意见:甲明知在其妻的食物中下毒会导致其妻吃下有毒食物会中毒死亡的结果并 且希望其妻尽快吃下有毒食物中毒身亡这种结果的发生,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 的故意的规定,是直接故意,构成故意杀人罪。甲明知在其妻的食物中下毒,其妻可 能与其女一起吃饭,导致其女也中毒死亡的结果,但甲杀妻心切,对其女可能中毒死 亡的结果持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态度:如果这天其女与其妻一起吃饭,其女倒霉,如 不与其妻一起吃饭,其女就可逃过一劫,其女的死亡与否均不违背甲的愿望。最后因 乙与其女一起吃饭,也导致了其女死亡的结果发生,这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故 意的规定,甲对其女的死亡所持的间接故意的主观心理态度,构成故意杀人罪。 案例二 分析意见:甲下毒后,在被害人未发生死亡即杀人既遂之前,由于害怕而欲中止犯 罪,当发现被害人已将含有毒物的食物食用后,即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最终将被 害人乙救活了,避免了乙死亡这个犯罪结果的发生,符合犯罪中止成立的时间性、自 动性、有效性、彻底性条件,是故意杀人罪(中止)。对于丙,虽经甲送往医院抢 救,但终未救活,没有避免丙死亡结果的发生,不符合犯罪中止成立的条件,相反符 合犯罪既遂的条件,构成杀人罪(既遂)。最终甲的杀人中止行为被杀人既遂行为所 吸收,构成杀人罪(既遂)
不同的状态,其中在既遂之前由于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并且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是犯罪中止。结合本按的具体情况分析甲的行为状态。 二、解答 (一) 判断题 1、对,2、错,3、对,4、对,5、错,6、错,7、错,8、对,9、对,10、对,11、 错,12、错,13、错,14、错,15、对,16、错,17、错 18、对,19、对,20、错。 (二) 选择题 1、B,2、A,3、C,4、B,5、C ,6、C,7、B,8、BDEFG,9、D ,10、B,11、 C ,12、B ,13、B,14、AB,15、A,16、B。 (三)案例练习 案例一 分析意见:甲明知在其妻的食物中下毒会导致其妻吃下有毒食物会中毒死亡的结果并 且希望其妻尽快吃下有毒食物中毒身亡这种结果的发生,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 的故意的规定,是直接故意,构成故意杀人罪。甲明知在其妻的食物中下毒,其妻可 能与其女一起吃饭,导致其女也中毒死亡的结果,但甲杀妻心切,对其女可能中毒死 亡的结果持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态度:如果这天其女与其妻一起吃饭,其女倒霉,如 不与其妻一起吃饭,其女就可逃过一劫,其女的死亡与否均不违背甲的愿望。最后因 乙与其女一起吃饭,也导致了其女死亡的结果发生,这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故 意的规定,甲对其女的死亡所持的间接故意的主观心理态度,构成故意杀人罪。 案例二 分析意见:甲下毒后,在被害人未发生死亡即杀人既遂之前,由于害怕而欲中止犯 罪,当发现被害人已将含有毒物的食物食用后,即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最终将被 害人乙救活了,避免了乙死亡这个犯罪结果的发生,符合犯罪中止成立的时间性、自 动性、有效性、彻底性条件,是故意杀人罪(中止)。对于丙,虽经甲送往医院抢 救,但终未救活,没有避免丙死亡结果的发生,不符合犯罪中止成立的条件,相反符 合犯罪既遂的条件,构成杀人罪(既遂)。最终甲的杀人中止行为被杀人既遂行为所 吸收,构成杀人罪(既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