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眉山、遂宁三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提出著名论断:“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 国启蒙思想家、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试图从地理、宗教、民 情、风俗中追寻法的精神。他们虽然都没有洞悉法最终根源于特定社会的经济物质条件,但 都从德与法的关系角度,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极大地影响到法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个 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德乃人们心中之法。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 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法治成功的内在标志,是法 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 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得“人心”,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而常常容 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相互转化。这也是 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现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 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 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当然,在分析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看到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同 时,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对法治国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命题,既解释了在社会稳定时期,法律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看待,又肯定了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其实难以决然剥离。但是,当命题转向治国方略,亦即究 竟是“依法治国”为主,抑或是“以德治国”为要,答案当然毫无疑问地指向前者。依法氵 国和以德治国主次有序,依法治国是主体,以德治国为辅助,这是由法律与道德自身属性所 决定的。现代法律是高度建制化的制度性事实,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特征,体现 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理性化和科层化的实践要求。相较而言,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 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总体来说,在当代复杂社会形态下,道德治理难以独 自构成一种“治式”,无法提升至治国方略的层次。 需要强调的是,“法主德辅”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而仅仅是指在治国方略的层面上 法治更适合作为主体,也更应该成为主体,而以德治国是建构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 体战略。换句话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互为支撑的结合,也是主次有序的结
本试题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提出著名论断:“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 国启蒙思想家、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试图从地理、宗教、民 情、风俗中追寻法的精神。他们虽然都没有洞悉法最终根源于特定社会的经济物质条件,但 都从德与法的关系角度,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极大地影响到法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个 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德乃人们心中之法。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 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法治成功的内在标志,是法 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 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赢得“人心”,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而常常容 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相互转化。这也是 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现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 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 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当然,在分析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看到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同 时,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对法治国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命题,既解释了在社会稳定时期,法律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看待,又肯定了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其实难以决然剥离。但是,当命题转向治国方略,亦即究 竟是“依法治国”为主,抑或是“以德治国”为要,答案当然毫无疑问地指向前者。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国主次有序,依法治国是主体,以德治国为辅助,这是由法律与道德自身属性所 决定的。现代法律是高度建制化的制度性事实,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特征,体现 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理性化和科层化的实践要求。相较而言,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 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总体来说,在当代复杂社会形态下,道德治理难以独 自构成一种“治式”,无法提升至治国方略的层次。 需要强调的是,“法主德辅”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而仅仅是指在治国方略的层面上, 法治更适合作为主体,也更应该成为主体,而以德治国是建构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 体战略。换句话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互为支撑的结合,也是主次有序的结
合。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止步于此,而是 为了最终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形成良法善治的辩证统一体 (节选自《道德与法律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5年04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克利福德·吉尔兹和孟德斯鸠看来,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会极大地影响法的内容与 形式 B.法治成功的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让民众逐步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 识 C.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应与道德相对分离,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独 D.现代法律具有的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的特征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相关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是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的具体表现。 B.国人擅长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是造成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重要 原因 C.建设法治国家既要看到法律的相对独立性,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致 性 D.道德治理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等特征使它难以适应当代复杂的社会 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常常是浑然一体的:而现代法治国家却要求道德与法律相对 分离 B.现代法治国家表现为:法律的相对独立、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同时,保持法律规范 与道德规范一致性 C.道德与法律虽难以决然剥离,但两者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现代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的主次之序 D.依法治国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形成良法善治,构建 法治中国 【答案】 2.D 【解析】
合。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止步于此,而是 为了最终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形成良法善治的辩证统一体。 (节选自《道德与法律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5 年 04 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克利福德·吉尔兹和孟德斯鸠看来,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会极大地影响法的内容与 形式。 B.法治成功的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让民众逐步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 识。 C.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应与道德相对分离,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独 立。 D.现代法律具有的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的特征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相关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是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的具体表现。 B.国人擅长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是造成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重要 原因。 C.建设法治国家既要看到法律的相对独立性,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致 性。 D.道德治理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等特征使它难以适应当代复杂的社会 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常常是浑然一体的;而现代法治国家却要求道德与法律相对 分离。 B.现代法治国家表现为:法律的相对独立、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同时,保持法律规范 与道德规范一致性。 C.道德与法律虽难以决然剥离,但两者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现代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的主次之序。 D.依法治国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形成良法善治,构建 法治中国。 【答案】 1.B 2.D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B“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是“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的“表 现”,而不是“法治成功的标志”。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 序化状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D“同时,保持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一致性”说法错。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 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 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 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 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 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 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 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 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 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 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 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 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 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日:“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 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 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 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尉佗,公元前218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秦亡后,汉高祖封其为 南越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试题分析:B“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是“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的“表 现”,而不是“法治成功的标志”。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试题分析:D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 序化状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D“同时,保持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一致性”说法错。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 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 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 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 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 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 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 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 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 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 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 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 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 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日:“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 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 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 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尉佗,公元前 218 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秦亡后,汉高祖封其为 南越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举兵攻成,不克 克:取胜 B.真迎之胥江 迎:迎接 C.易乱为治者,上也 治:安定 D.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逆:抗拒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 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B.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 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C.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 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D.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 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真从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有正义感。元末盜贼蜂起,他因此弃官返乡,组织地 方武装,保卫乡里 B.何真有智谋,善作战,屡立战功。他击败黄常,收复惠州:击败海寇邵宗愚,收复广 州:击败熊天瑞,保全了广州。 C.何真忠于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乱,他虽用兵岭南,依然不辞路远,屡次进贡于朝廷, 官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D.何真识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势已去,为让他治下的广东免于战乱,百姓得以 安定的生活,主动归顺明太祖。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5分) (2)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5分) 【答案 (1)当时中原大乱,岭外(与中原)交通隔绝,有人劝何真效仿尉佗旧事,(他)没有听从。 (2)你何真联合数郡民众,竟然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保全境域来归顺,即使窦融李勣】也不 及你 【评分细则】(1)5分,大意2分(主要落在几处省略上),关键词“岭表、效、故事”各
A.举兵攻成,不克. 克:取胜 B.真迎.之胥江 迎:迎接 C.易乱为治.者,上也 治:安定 D.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 逆:抗拒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 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B.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 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C.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 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D.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 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何真从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有正义感。元末盗贼蜂起,他因此弃官返乡,组织地 方武装,保卫乡里。 B.何真有智谋,善作战,屡立战功。他击败黄常,收复惠州;击败海寇邵宗愚,收复广 州;击败熊天瑞,保全了广州。 C.何真忠于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乱,他虽用兵岭南,依然不辞路远,屡次进贡于朝廷, 官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D.何真识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势已去,为让他治下的广东免于战乱,百姓得以 安定的生活,主动归顺明太祖。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5 分) (2)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5 分) 【答案】 4.B 5.C 6.A 7. (1)当时中原大乱,岭外(与中原)交通隔绝,有人劝何真效仿尉佗旧事,(他)没有听从。 (2)你何真联合数郡民众,竟然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保全境域来归顺,即使窦融李勣】也不 及你。 【评分细则】(1)5 分,大意 2 分(主要落在几处省略上),关键词“岭表、效、故事”各
1分。(2)5分,大意2分,关键词“连、烦、让”各1分。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 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 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 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 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A“元末盗贼蜂起”并非他弃官的原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年英俊奇伟,喜好读书舞剑。元至正初年,任河源县务副使, 转任淡水场管勾,弃官归乡。元末盗贼四起,何真聚众保卫家乡。至正十四年,同县人王成 陈仲玉作乱,何真到元帅府告发。元帅受贿,反而逮捕何真。何真逃跑,率部众占据坭冈 发兵攻打王成,没能取胜。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守惠州。何真赶走黄常, 杀死王仲刚,因功绩授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镇守惠州。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何真 率兵打败赶走他,收复广州,因而擢升广东分省参政,不久擢升右丞。赣州熊天瑞率水军几 万人图谋对付何真,何真在胥江迎战。天降大雷雨,打断熊天瑞船上的桅杆,何真打败赶走 他。广州人靠何真得以保全。在此之前,何真两次攻打王成,讨伐陈仲玉而王成兵士坚守, 至正二十六年,又围攻王成,招募能擒获王成的人,奖给钞币十千。王成的奴仆绑缚王成出 城。何真就给他钞币。沿海叛乱者都投降。当时中原大乱,岭外(与中原)交通隔绝,有人 劝何真效仿尉佗旧事。(他)没有听从。多次派使者由海道向朝廷贡奉土产。积功迁升至资 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任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率水军攻取广州。廖永忠到福 州,用书信告谕何真,于是航海直驱潮州。军队到后,何真派都事刘克佐到军营门献上印章 登记所属郡县户口兵粮,奉上书表投降。廖永忠上报于朝廷,太祖赐诏书褒奖何真说:“朕 想到古代的豪杰,保卫境域,安抚民众,以期待有德的人。像窦融李劫之类,率兵据险,卓 然立于群雄之间,不是真主不屈服,这些汉唐名臣,如今没有见到。你何真联合数郡民众, 竟然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保全境域来归顺,即使窦融李劫也不及你。”廖永忠抵达东莞,何
1 分。(2)5 分,大意 2 分,关键词“连、烦、让”各 1 分。 【解析】 4.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 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 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 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 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6. 试题分析:A“元末盗贼蜂起”并非他弃官的原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年英俊奇伟,喜好读书舞剑。元至正初年,任河源县务副使, 转任淡水场管勾,弃官归乡。元末盗贼四起,何真聚众保卫家乡。至正十四年,同县人王成、 陈仲玉作乱,何真到元帅府告发。元帅受贿,反而逮捕何真。何真逃跑,率部众占据坭冈, 发兵攻打王成,没能取胜 。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守惠州。何真赶走黄常, 杀死王仲刚,因功绩授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镇守惠州。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何真 率兵打败赶走他,收复广州,因而擢升广东分省参政,不久擢升右丞。赣州熊天瑞率水军几 万人图谋对付何真,何真在胥江迎战。天降大雷雨,打断熊天瑞船上的桅杆,何真打败赶走 他。广州人靠何真得以保全。在此之前,何真两次攻打王成,讨伐陈仲玉而王成兵士坚守, 至正二十六年,又围攻王成,招募能擒获王成的人,奖给钞币十千。王成的奴仆绑缚王成出 城。何真就给他钞币。沿海叛乱者都投降。当时中原大乱,岭外(与中原)交通隔绝,有人 劝何真效仿尉佗旧事。(他)没有听从。多次派使者由海道向朝廷贡 奉土产。积功迁升至资 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任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率水军攻取广州。廖永忠到福 州,用书信告谕何真,于是航海直驱潮州。军队到后,何真派都事刘克佐到军营门献上印章, 登记所属郡县户口兵粮,奉上书表投降。廖永忠上报于朝廷,太祖赐诏书褒奖何真说:“朕 想到古代的豪杰,保卫境域,安抚民众,以期待有德的人。像窦融李劫之类,率兵据险,卓 然立于群雄之间,不是真主不屈服,这些汉唐名臣,如今没有见到。你何真联合数郡民众, 竟然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保全境域来归顺,即使窦融李劫也不及你。”廖永忠抵达东莞,何
真率官员属吏迎接慰劳,于是奉诏入朝。太祖擢升何真为江西行省参政知事,并且告谕他说 “天下纷争,所说的豪杰有三种。改变乱世为治世的,是上等。保护民众通晓事物变化、知 道归顺谁的,是二等。依恃险阻,苟且偷安,丢了性命也不悔悟的,这是下等。你诚心归附, 不抵拒王师,可称得上识时务者。”何真磕头致谢。居官声望颇为显著,尤其喜好儒家学说 读书作文。不久,转任山东参政。洪武四年,命他返回广东,收容集合以前的兵士。事毕, 仍治理山东。洪武九年,辞去官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蛩,蟋蟀, 8.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面面的?(5分) 9.后两联中,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第二联描绘了成群的大雁寄宿于半江秋水之上,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此景可画可 诗,构成了一幅凄寒、肃杀的深秋夜色图。此联写景由远及近,由静及动,(或从视觉和听 觉的不同角度),表现秋夜的沉寂。“宿雁半江画”是远景、静景的勾勒,“寒蛩四壁诗” 是近景、动景的描写。(或“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分别从视觉角度,从听觉角度描 写)远近、动静、视听的结合,相映成趣,引iH后两联作者的慷慨悲歌。 【评分细则】5分,画面描述准确给2分,手法概括给1分(远近,动静,视听不同角度 任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具体分析给2分。 9.后两联作者的心境由沉郁悲凉转为激昂豪迈。第三联“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化 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诗句,并以“吾道付逶迤”表达因岁华易逝,实现壮志已 遥遥无期的喟叹与痛苦,心境沉郁悲凉。第四联诗情陡转,气宇轩昂。“闻鸡坐欲驰”化用 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激励自己,表明白己虽身处逆境,却不改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雄 情绪激昂豪迈 【评分细则】6分,第三联(沉郁悲凉)和第四联(激昂豪迈)思想感情概括准确各1分, 意思相同即可。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恰当给4分(第三联、第四联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 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
真率官员属吏迎接慰劳,于是奉诏入朝。太祖擢升何真为江西行省参政知事,并且告谕他说: “天下纷争,所说的豪杰有三种。改变乱世为治世的,是上等。保护民众通晓事物变化、知 道归顺谁的,是二等。依恃险阻,苟且偷安,丢了性命也不悔悟的,这是下等。你诚心归附, 不抵拒王师,可称得上识时务者。”何真磕头致谢。居官声望颇为显著,尤其喜好儒家学说, 读书作文。不久,转任山东参政。洪武四年,命他返回广东,收容集合以前的兵士。事毕, 仍治理山东。洪武九年,辞去官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蛩,蟋蟀。 8.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面面的?(5 分) 9.后两联中,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8.第二联描绘了成群的大雁寄宿于半江秋水之上,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此景可画可 诗,构成了一幅凄寒、肃杀的深秋夜色图。此联写景由远及近,由静及动,(或从视觉和听 觉的不同角度),表现秋夜的沉寂。“宿雁半江画”是远景、静景的勾勒,“寒蛩四壁诗” 是近景、动景的描写。(或“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分别从视觉角度,从听觉角度描 写)远近、动静、视听的结合,相映成趣,引 iLH 后两联作者的慷慨悲歌。 【评分细则】5 分,画面描述准确给 2 分,手法概括给 1 分(远近,动静,视听不同角度 任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具体分析给 2 分。 9.后两联作者的心境由沉郁悲凉转为激昂豪迈。第三联“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化 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诗句,并以“吾道付逶迤”表达因岁华易逝,实现壮志已 遥遥无期的喟叹与痛苦,心境沉郁悲凉。第四联诗情陡转,气宇轩昂。“闻鸡坐欲驰”化用 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激励自己,表明白己虽身处逆境,却不改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雄 心,情绪激昂豪迈。 【评分细则】6 分,第三联(沉郁悲凉)和第四联(激昂豪迈)思想感情概括准确各 1 分, 意思相同即可。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恰当给 4 分(第三联、第四联各 2 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 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
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 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 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 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 ”两句,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 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2)刘禹锡《陋室铭》中“ ”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 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描写白己任凭小船飘荡而越 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答案】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6分,每空1分,一空中有一处错漏,则该处不给 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 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第一大题计分。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良宵 张楚 她刚搬到麻湾时,随行只有一只白鹅。她是王静生的远房姨妈,怎么想起要到乡下住上
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 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9.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 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 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离骚》中“__ __,___ _”两句,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 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2)刘禹锡《陋室铭》中“ , ”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 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____”两句,描写白己任凭小船飘荡而越 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答案】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行 (3)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6 分,每空 1 分,一空中有一处错漏,则该处不给 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 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第一大题计分。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 分) 良宵 张楚 她刚搬到麻湾时,随行只有一只白鹅。她是王静生的远房姨妈,怎么想起要到乡下住上
段时日,这才劳烦外甥在村西租了三间瓦房。 好事的村妇们,借串门的名义在炕沿上东拉西扯。可这老太太,安静得像一只猫,也不 插嘴。问她儿女几个?她说,两儿一女。问她老伴是否健在?她说,去世二十多年了。闲妇 们渐渐没了兴致,不如何来往 那天从村西的土岗下过,见一孩子在前边跑,一帮孩子在身后追。那孩子瞭得比野兔子 快,转眼就从她身边刮过,直刮到那岗上。那帮孩子呢,也就不再追,只在岗下骂个一通, 才怏怏散去。老太太斜眼见那土岗上隐约探出个圆头,小心逡巡着岗下。见老太太望他,竟 俯身捡起块土坷垃不偏不倚扔她额头上。老太太摸了摸额头,朝那岗上望去,孩子就不见了。 午后,老太太喝了碗稀饭,猫进被窝,看电视。过堂屋传来电饭锅被揭开的滋啦声,饭 菜入嗓猛然昋咽的咕咚声……·她蹑手蹑脚踱到庭院,见岗上那个孩子在往外翻墙。老太太默 然看了片刻回了房。 翌日出门,买了冷鲜肉,切姜剥蒜,配了红椒、桂圆、八角、茴香,用高压锅将肉焖了 肉香四处散了开去,老太太眯眼打起盹儿来。等睁开眼,天已大黑,去过堂屋看炖的肉,明 显是吃剩的。老太太竟有些隐隐的得意,方沉沉睡去。 次日早起,坐到屋檐下晒太阳,晒着晒着有些恶心,吞了几粒药片,倒头睡起来。醒来 时太阳已爬上屋檐,却发现老鹅没了。 这老鹅,跟了她十三年,从小区门口捡的。小小一团鹅黄,谁承想竞长成偌大一只呢? 儿女们是极少来的,通常只有她和它。想说话了和它唠叨两句,生气了就踹它两脚,它不记 仇,依旧影子似的随着她,腻着她 老太太在院子四周搜寻一番,仍没得踪迹。猛然想起那孩子,心就咯噔了一下。 那晩,她早早在过堂屋候了。果不其然孩子来了。当他在灶台上翻寻时,她一把就攥了 他胳膊,问道:“是不是把鹅偷走了?”孩子点点头。她想也没想就在他后脑勺儿扇了一巴 掌。“是不是把鹅给吃了?”孩子又是点点头。顺势拎了把刷锅的炊具,捋起他衣袖就抽打 起来。抽着抽着便瞧得他胳膊上全是银元大小的红斑,一圈连一圈,看得心里麻麻幽幽,索 性撒了他,一屁股坐在灶台上,默默盯了他半晌,摆摆手说:“你走吧,走吧。以后不要再 来了。”孩子一愣,没有动,只嘟囔道:“我奶奶死了……我杀了它祭祀……”老太太不再 搭理他,转身回了屋,和衣躺下, 躺就是两天。再次睁开眼,屋里灯怎么就亮了。炕沿上摆着副碗筷,碗里尚冒着热气, 是碗疙瘩汤。香油花浮着,白鸡蛋卧着。老太太心里热了下,吸溜起来。还好,病隔了一夜 就痊愈了 那天晚上,老太太喝完了汤.耳畔便传来谁家的收音机正在唱《春闺梦》,是张氏与丈 夫王恢互诉衷肠那一场。听着听着,她不禁轻声唱将起来: 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可怜侬在深闺等,海棠开日到如今。 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肠断的人
段时日,这才劳烦外甥在村西租了三间瓦房。 好事的村妇们,借串门的名义在炕沿上东拉西扯。可这老太太,安静得像一只猫,也不 插嘴。问她儿女几个?她说,两儿一女。问她老伴是否健在?她说,去世二十多年了。闲妇 们渐渐没了兴致,不如何来往。 那天从村西的土岗下过,见一孩子在前边跑,一帮孩子在身后追。那孩子蹽得比野兔子 快,转眼就从她身边刮过,直刮到那岗上。那帮孩子呢,也就不再追,只在岗下骂个一通, 才怏怏散去。老太太斜眼见那土岗上隐约探出个圆头,小心逡巡着岗下。见老太太望他,竟 俯身捡 起块土坷垃不偏不倚扔她额头上。老太太摸了摸额头,朝那岗上望去,孩子就不见了。 午后,老太太喝了碗稀饭,猫进被窝,看电视。过堂屋传来电饭锅被揭开的滋啦声,饭 菜入嗓猛然吞咽的咕咚声……她蹑手蹑脚踱到庭院,见岗上那个孩子在往外翻墙。老太太默 然看了片刻回了房。 翌日出门,买了冷鲜肉,切姜剥蒜,配了红椒、桂圆、八角、茴香,用高压锅将肉焖了。 肉香四处散了开去,老太太眯眼打起盹儿来。等睁开眼,天已大黑,去过堂屋看炖的肉,明 显是吃剩的。老太太竟有些隐隐的得意,方沉沉睡去。 次日早起,坐到屋檐下晒太阳,晒着晒着有些恶心,吞了几粒药片,倒头睡起来。醒来 时太阳已爬上屋檐,却发现老鹅没了。 这老鹅,跟了她十三年,从小区门口捡的。小小一团鹅黄,谁承想竞长成偌大一只呢? 儿女们是极少来的,通常只有她和它。想说话了和它唠叨两句,生气了就踹它两脚,它不记 仇,依旧影子似的随着她,腻着她。 老太太在院子四周搜寻一番,仍没得踪迹。猛然想起那孩子,心就咯噔了一下。 那晚,她早早在过堂屋候了。果不其然孩子来了。当他在灶台上翻寻时,她一把就攥了 他胳膊,问道:“是不是把鹅偷走了?”孩子点点头。她想也没想就在他后脑勺儿扇了一巴 掌。“是不是把鹅给吃了?”孩子又是点点头。顺势拎了把刷锅的炊具,捋起他衣袖就抽打 起来。抽着抽着便瞧得他胳膊上全是银元大小的红斑,一圈连一圈,看得心里麻麻幽幽,索 性撒了他,一屁股坐在灶台上,默默盯了他半晌,摆摆手说:“你走吧,走吧。以后不要再 来了。”孩子一愣,没有动,只嘟囔道:“我奶奶死了……我杀了它祭祀……”老太太不再 搭理他,转身回了屋,和衣躺下。 一躺就是两天。再次睁开眼,屋里灯怎么就亮了。炕沿上摆着副碗筷,碗里尚冒着热气, 是碗疙瘩汤。香油花浮着,白鸡蛋卧着。老太太心里热了下,吸溜起来。还好,病隔了一夜 就痊愈了。 那天晚上,老太太喝完了汤.耳畔便传来谁家的收音机正在唱《春闺梦》,是张氏与丈 夫王恢互诉衷肠那一场。听着听着,她不禁轻声唱将起来: 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可怜侬在深闺等,海棠开日到如今。 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肠断的人
“咕咚”一声闷响,她才猛然梦醒,身子打个激灵,朝墙边看去,那孩子从墙头跌了下 “我……我……”男孩诺诺道,“我只是来瞧瞧,你的病好了没有。那天晚上,你的头 比开水还热……”老太太领男孩进屋,给他热了排骨和米饭。 随后几日,男孩都过来共进晚餐。孩子通常只闷了头扒饭,很少动筷子搛菜。吃一阵偶 然抬头,老太太便往他碗里搛一箸菜,孩子也搛了肉丁或腊肠,犹犹豫豫着往老太太碗里塞 老太太就笑。 当日晌午刚过,王静生就来了。王静生说,关于她跟孩子的事,他听别人说了。孩子爸妈、 爷爷早死了,奶奶前几天也死了。孩子的病是父母遗传的艾滋病。那晚,老太太做好了饭菜, 孩子却没来。 儿子第二天到了麻湾。老太太正在炕上收拾皮箱,儿子说:“哎,我真是白着急了,原 来你已经准备回去了啊?这个礼拜日就是你寿日,香港的李老板做了你一辈子的戏迷,专门 从香港飞来给你庆祝,光赞助费就掏二十万。饭店呢,就定在凯撒大酒店,省电视台要全程 录像呢。” 老太太看他一眼,抽出皮箱拉杆,拍了拍儿子的肩,就朝土岗走去。儿子一见,蹙着眉 喊:“妈!出租车在村东呢!”老太太大抵聋了,只顾弯着脊背拉着皮箱朝前走。儿子小跑 着过去,在母亲身后边走边絮叨:“不瞒你说,赞助费说是二十万,其实给了五十万!不就 听你唱两句《春闺梦》和《锁麟囊》?人家拿你当宝,傲气值几个钱呢?” 老太太径直走到了岗下,伸手擦了擦汗,将皮箱扔在土岗那厢,朝坡走去。这条坡不长, 但是陡。老太太弯下腰身,晃晃悠悠往上爬,当眼前蓦然出现一只瘦骨嶙峋的小手时,她不 禁抬起脖子瞅了瞅。当孩子的小手紧攥住她的掌心时,老太太身上忽就有了气力,手脚在瞬 间就热了起来。有那么片刻,老太太确信双腿其实就踏在棉花般洁净干燥的云朵里,每向上 微微跨一小步,就离天空和星辰近了半尺。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老太太见孩子偷吃炖肉,后“竟有些隐隐的得 意,方沉沉睡去”,寥寥数语,把老人自得于高超厨艺的心理显露出来了。 B.老太太随身带着的那只白鹅是全文的线索,而孩子杀死白鹅气病老人的情节可知白鹅 也是老人精神的寄托 C.从孩子和老人一起吃饭时“只闷了头扒饭,很少动筷子搛菜”“犹犹豫豫着往老太太 碗里塞”等情形看出,失去亲人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显得拘谨、胆怯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老太太初到麻湾时与村妇们的交往,孩子间的打骂等情节就有很 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说擅长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老人搬到孩子独自一人的土岗住处作为
“咕咚”一声闷响,她才猛然梦醒,身子打个激灵,朝墙边看去,那孩子从墙头跌了下 来。 “我……我……”男孩诺诺道,“我只是来瞧瞧,你的病好了没有。那天晚上,你的头 比开水还热……”老太太领男孩进屋,给他热了排骨和米饭。 随后几日,男孩都过来共进晚餐。孩子通常只闷了头扒饭,很少动筷子搛菜。吃一阵偶 然抬头,老太太便往他碗里搛一箸菜,孩子也搛了肉丁或腊肠,犹犹豫豫着往老太太碗里塞。 老太太就笑。 当日晌午刚过,王静生就来了。王静生说,关于她跟孩子的事,他听别人说了。孩子爸妈、 爷爷早死了,奶奶前几天也死了。孩子的病是父母遗传的艾滋病。那晚,老太太做好了饭菜, 孩子却没来。 儿子第二天到了麻湾。老太太正在炕上收拾皮箱,儿子说:“哎,我真是白着急了,原 来你已经准备回去了啊?这个礼拜日就是你寿日,香港的李老板做了你一辈子的戏迷,专门 从香港飞来给你庆祝,光赞助费就掏二十万。饭店呢,就定在凯撒大酒店,省电视台要全程 录像呢。” 老太太看他一眼,抽出皮箱拉杆,拍了拍儿子的肩,就朝土岗走去。儿子一见,蹙着眉 喊:“妈!出租车在村东呢!”老太太大抵聋了,只顾弯着脊背拉着皮箱朝前走。儿子小跑 着过去,在母亲身后边走边絮叨:“不瞒你说,赞助费说是二十万,其实给了五十万!不就 听你唱两句《春闺梦》和《锁麟囊》?人家拿你当宝,傲气值几个钱呢?” 老太太径直走到了岗下,伸手擦了擦汗,将皮箱扔在土岗那厢,朝坡走去。这条坡不长, 但是陡。老太太弯下腰身,晃晃悠悠往上爬,当眼前蓦然出现一只瘦骨嶙峋的小手时,她不 禁抬起脖子瞅了瞅。当孩子的小手紧攥住她的掌心时,老太太身上忽就有了气力,手脚在瞬 间就热了起来。有那么片刻,老太太确信双腿其实就踏在棉花般洁净干燥的云朵里,每向上 微微跨一小步,就离天空和星辰近了半尺。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老太太见孩子偷吃炖肉,后“竟有些隐隐的得 意,方沉沉睡去”,寥寥数语,把老人自得于高超厨艺的心理显露出来了。 B.老太太随身带着的那只白鹅是全文的线索,而孩子杀死白鹅气病老人的情节可知白鹅 也是老人精神的寄托。 C.从孩子和老人一起吃饭时“只闷了头扒饭,很少动筷子搛菜”“犹犹豫豫着往老太太 碗里塞”等情形看出,失去亲人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显得拘谨、胆怯。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老太太初到麻湾时与村妇们的交往,孩子间的打骂等情节就有很 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擅长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老人搬到孩子独自一人的土岗住处作为
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2)小说中老太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老太太的儿子来接老太太回城的情节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以“良宵”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 选择两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答案】 (1)D(3分)、E(2分)、A(1分) (2)【参考答案】①善良,慈。从老人给孩子煮吃的,原谅孩子杀鹅祭亲,在亲人乡人 的不解中做出陪伴孩子的选择可以看出。②质朴高雅。远离城市搬来麻湾居住,在乡妇们闲 言碎语中保持一颗安静的心灵,享受每一次唱戏的境界。③不慕名利。对儿子提及的大老板 的寿宴捧场不感兴趣 【试题评分】6分,每个要点给2分,概括出性格特点1分,能举例分析1分。 (3)【参考答案】①生动鲜明地塑造了儿子不关爱老人,唯利是图的嘴脸。②使小说人 物一一老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儿子的形象反衬出老人淡泊名利的一面:③这一情节是小说的 高潮,表达了小说的主题。从儿子的言谈看出老人与他之间生活追求的不一致,这促使老人 做出陪伴孤童的决定 (4)【参考答案】①从情节来看,记叙了一位孤童通过“偷食”果腹的故事,因维持 了他可怜的生命,让每一个夜晚都显得那么美好而不易。②从主题来看,表达了一位看惯了 人世浮沉、淡泊名利、善良的老艺人,与一个罹患艾滋病的孤童在夜晚相遇、相识、相知而 产生的情意,它能抵达温暖,闪耀着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③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暗 示了白昼与夜晚、喧哗与静谧之间老人和孩子的复杂人性 【评分细则】8分,每个方面4分,任意选出两个方面分析并进行阐述就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B“老太太随身带着的那只白鹅是全文的线索”分析不当:C“失去亲人的孩子比其他孩 子显得拘谨、胆怯”分析不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 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 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上的作 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2)小说中老太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老太太的儿子来接老太太回城的情节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这篇小说以“良宵”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 选择两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答案】 (1)D(3 分)、E(2 分)、A(1 分) (2)【参考答案】①善良,慈。从老人给孩子煮吃的,原谅孩子杀鹅祭亲,在亲人乡人 的不解中做出陪伴孩子的选择可以看出。②质朴高雅。远离城市搬来麻湾居住,在乡妇们闲 言碎语中保持一颗安静的心灵,享受每一次唱戏的境界。③不慕名利。对儿子提及的大老板 的寿宴捧场不感兴趣。 【试题评分】6 分,每个要点给 2 分,概括出性格特点 1 分,能举例分析 1 分。 (3)【参考答案】①生动鲜明地塑造了儿子不关爱老人,唯利是图的嘴脸。②使小说人 物——老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儿子的形象反衬出老人淡泊名利的一面;③这一情节是小说的 高潮,表达了小说的主题。从儿子的言谈看出老人与他之间生活追求的不一致,这促使老人 做出陪伴孤童的决定。 (4)【参考答案】①从情节来看,记叙了一位孤童通过“偷食”果腹的故事,因维持 了他可怜的生命,让每一个夜晚都显得那么美好而不易。②从主题来看,表达了一位看惯了 人世浮沉、淡泊名利、善良的老艺人,与一个罹患艾滋病的孤童在夜晚相遇、相识、相知而 产生的情意,它能抵达温暖,闪耀着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③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暗 示了白昼与夜晚、喧哗与静谧之间老人和孩子的复杂人性。 【评分细则】8 分,每个方面 4 分,任意选出两个方面分析并进行阐述就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B“老太太随身带着的那只白鹅是全文的线索”分析不当;C“失去亲人的孩子比其他孩 子显得拘谨、胆怯”分析不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 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 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试题分析: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 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上的作 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