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 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月考试卷(五) 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下正当反腐关键时刻,炮制所谓“正当( zheng dang)理由“为腐败者辩护,实属 别有用心。 B.吸取教训不比汲取井水,澄清问题不比澄清( deng qing)浑水,很多事情总是说来 容易做来难。 C.大树的倾倒,实为随意倾倒( qing ddo)建筑垃圾所致,根本就算不上“不可抗力” 纯属人祸 D.小溪清清的,浅浅的,在山石间左一弯右一拐,浅浅( JianJian)的流水声敲碎了山 谷的岑寂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作活动,都要积 极反映人民心声,都要做到德艺双馨。 B.“恶搞”红色经典,亵渎的是优秀文化,污染的是精神灵魂,蚕食的是真善美,是 种无聊浅薄、贻害无穷的恶劣行径。 C.张家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都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岩翠 冠,远远看去,犹如放大苏州园林 D.旅游路上人挤人,风景区里人看人,遍地不见“黄金”,只有疲惫周身:“黄金周” 实行几年来,种种副面效应已经凸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不要为出生寒微而自暴自弃,老天是公平的,给了你多少磨难,就会还你多大的舞 台 B.私有观念使某些人斤斤于眼前利益,变得鼠目寸光,进而看不到国家利益长远利益。 C.刘大妈满心欢喜,又让座又倒水,她多么希望这一对反目成仇的爷子早日破镜重圆 啊 D.科技不断进步,曾经风靡一时的热敏纸传真机已成明日黄花,甚至己被欧美市场淘
- 1 - 湖南师大附中 2006—2007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月考试卷(五) 语 文 试 题 时量: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时下正当反腐关键时刻,炮制所谓“正当(zhēng dàng)理由“为腐败者辩护,实属 别有用心。 B.吸取教训不比汲取井水,澄清问题不比澄清(dèng qīng)浑水,很多事情总是说来 容易做来难。 C.大树的倾倒,实为随意倾倒(qīng dǎo)建筑垃圾所致,根本就算不上“不可抗力”, 纯属人祸。 D.小溪清清的,浅浅的,在山石间左一弯右一拐,浅浅(jiān jiān)的流水声敲碎了山 谷的岑寂。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作活动,都要积 极反映人民心声,都要做到德艺双馨。 B.“恶搞”红色经典,亵渎的是优秀文化,污染的是精神灵魂,蚕食的是真善美,是一 种无聊浅薄、贻害无穷的恶劣行径。 C.张家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都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岩翠 冠,远远看去,犹如放大苏州园林。 D.旅游路上人挤人,风景区里人看人,遍地不见“黄金”,只有疲惫周身:“黄金周” 实行几年来,种种副面效应已经凸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不要为出生寒微而自暴自弃,老天是公平的,给了你多少磨难,就会还你多大的舞 台。 B.私有观念使某些人斤斤于眼前利益,变得鼠目寸光,进而..看不到国家利益长远利益。 C.刘大妈满心欢喜,又让座又倒水,她多么希望这一对反目成仇的爷子早日破镜重圆 .... 啊! D.科技不断进步,曾经风靡一时的热敏纸传真机已成明日黄花 ....,甚至已被欧美市场淘 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一句是 A.寒科腊月,百花凋零,但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春成长春市,却处处洋溢着 春的气息 B.丁玲内心有很深的创伤,但在书中给读者的,不是感伤,而是给人以深思,以信仰 以力量。 C.公众尽管对“当街抱抱陌生人”的形式尚存异议,但对该活动改善人际关系的初衷 普遍认同。 D.研究表明,常读文学作品和知识类图书的儿童,其道德水平与智力往往相对较好, 反之亦然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 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所谓革囊,即是由动物皮革制成的渡河用的皮筏子,又被称为浑脱、混沌、馄钝、鸱夷 等,异名颇多。一般用牛羊皮制成的,是旧时西地区常见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水上运输工具。 革囊渡河的历史颇久。《国语·吴语》载范彘携西施浮海而去,自号鸢夷子皮之事。汉以 后则更是史不绝书,且颇可见其演进之迹。《后汉书》载: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徳领兵渡黄河 时“缝革囊为船”。《宋史王廷德传》有“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的记载,这已可以 让我们知道革囊流水是需要交将其“吹气实之”的。清人余庆运《维西见闻记》:“馄饨,即 《元史》所载革囊,不去毛剥皮,扎三足,一足嘘气其中,令饱胀,扎之,骑以渡水 将制作、渡河之法说得很详细了。与后世不同者,只在皮革的处理上,后世制作皮筏子时, 为了皮筏的经久耐用,要将羊皮囫轮剥下后,经浸水、退毛、以植物油炮制等一系列鞣制过 程之后方可合用 筏子有羊皮筏子与牛皮筏子之分,驾驭筏子者称筏子客。清人李心衡《金川琐记》有对 羊皮筏子的生动记载:甘肃邻近黄河西宁带,多‘浑脱′,盖取羊皮去骨肉制成,轻浮水 上,骑渡乱流。李开先《塞上曲。有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之句,其巧便已 根见;但可渡一人,且下体不免沾。赞叹之余,又遗憾于其小到只“可渡一人,且下体不 免沾濡”。乘皮筏,沾濡下体确乎难免,但也有例外,若是牛皮之独皮筏,则不会有湿身之 虞。原因是乘牛独皮筏渡治不似乘羊皮筏那样坐于其上,而是坐于其中;乘客与行李俱入于 皮袋中,筏子客将皮囊吹胀充气后扎好进气口,将其推入河中,筏子客爬在筏子上,手脚划 水,横渡江河。给牛皮筏子充气,先用风皮袋,待风推入河中,筏子客爬在筏子上,手脚划 水,横渡江河。给牛皮筏子充气,先用风皮袋,待风皮袋不能入气时,则用其所长嘴吹,饱 胀为止,是名副其实的“吹牛皮"。 筏子有小有大,小者牛皮筏独皮即可,羊皮筏也仅2—4只皮袋组成,一般用来摆渡 可渡一二人而已;而大者则可由数十只乃至数百只牛羊革囊编排而成,用来长途运输粮、油、 间毛等诸般货物。最大的牛皮筏由128个皮袋组成,有6—8名水手操作,载重可达数十吨 之巨。羊皮筏子载重亦有惊人记录,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日寇封锁了入川陆路交通 国民政府急聘20多名筏子客入川,用羊皮筏子抢运军用物资,每个皮筏子用皮袋400多个 载重数十吨,在当时的重庆引起轰动。后遂有“士豆开花胜牡丹,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 比之只“可渡一人”的袖珍皮筏,真让人瞠乎其大了。当然,皮筏子运输也有其显著的缺点, 就是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 今天,“皮筏子漂流”作为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项目,又使革囊重新焕发岀光彩。 (选自《文史知识》2006年第2期
- 2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一句是 ( ) A.寒科腊月,百花凋零,但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春成长春市,却处处洋溢着 春的气息。 B.丁玲内心有很深的创伤,但在书中给读者的,不是感伤,而是给人以深思,以信仰, 以力量。 C.公众尽管对“当街抱抱陌生人”的形式尚存异议,但对该活动改善人际关系的初衷 普遍认同。 D.研究表明,常读文学作品和知识类图书的儿童,其道德水平与智力往往相对较好, 反之亦然。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 阅读(12 分,每小题 3 分) 所谓革囊,即是由动物皮革制成的渡河用的皮筏子,又被称为浑脱、混沌、馄钝、鸱夷 等,异名颇多。一般用牛羊皮制成的,是旧时西北地区常见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水上运输工具。 革囊渡河的历史颇久。《国语·吴语》载范彘携西施浮海而去,自号鸢夷子皮之事。汉以 后则更是史不绝书,且颇可见其演进之迹。《后汉书》载: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渡黄河 时“缝革囊为船”。《宋史·王廷德传》有“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的记载,这已可以 让我们知道革囊流水是需要交将其“吹气实之”的。清人余庆运《维西见闻记》:“馄饨,即 《元史》所载革囊,不去毛 剥皮,扎三足,一足嘘气其中,令饱胀,扎之,骑以渡水。” 将制作、渡河之法说得很详细了。与后世不同者,只在皮革的处理上,后世制作皮筏子时, 为了皮筏的经久耐用,要将羊皮囫轮剥下后,经浸水、退毛、以植物油炮制等一系列鞣制过 程之后方可合用。 筏子有羊皮筏子与牛皮筏子之分,驾驭筏子者称筏子客。清人李心衡《金川琐记》有对 羊皮筏子的生动记载:甘肃邻近黄河西宁一带,多‘浑脱’,盖取羊皮去骨肉制成,轻浮水 上,骑渡乱流。李开先《塞上曲。有‘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之句,其巧便已 根见;但可渡一人,且下体不免沾 。赞叹之余,又遗憾于其小到只“可渡一人,且下体不 免沾濡”。乘皮筏,沾濡下体确乎难免,但也有例外,若是牛皮之独皮筏,则不会有湿身之 虞。原因是乘牛独皮筏渡治不似乘羊皮筏那样坐于其上,而是坐于其中;乘客与行李俱入于 皮袋中,筏子客将皮囊吹胀充气后扎好进气口,将其推入河中,筏子客爬在筏子上,手脚划 水,横渡江河。给牛皮筏子充气,先用风皮袋,待风推入河中,筏子客爬在筏子上,手脚划 水,横渡江河。给牛皮筏子充气,先用风皮袋,待风皮袋不能入气时,则用其所长嘴吹,饱 胀为止,是名副其实的“吹牛皮”。 筏子有小有大,小者牛皮筏独皮即可,羊皮筏也仅 2——4 只皮袋组成,一般用来摆渡, 可渡一二人而已;而大者则可由数十只乃至数百只牛羊革囊编排而成,用来长途运输粮、油、 间毛等诸般货物。最大的牛皮筏由 128 个皮袋组成,有 6—8 名水手操作,载重可达数十吨 之巨。羊皮筏子载重亦有惊人记录,抗日战争最艰苦的 1942 年,日寇封锁了入川陆路交通, 国民政府急聘 20 多名筏子客入川,用羊皮筏子抢运军用物资,每个皮筏子用皮袋 400 多个, 载重数十吨,在当时的重庆引起轰动。后遂有“土豆开花胜牡丹,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 比之只“可渡一人”的袖珍皮筏,真让人瞠乎其大了。当然,皮筏子运输也有其显著的缺点, 就是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 今天,“皮筏子漂流”作为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项目,又使革囊重新焕发出光彩。 (选自《文史知识》2006 年第 2 期)
下列对“革囊”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囊是我国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简便轻捷的水上运输工具。 B.革囊并不稀奇,实际上就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羊皮筏子。 C.革囊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浑脱、混沌、馄饨、鸱夷等等。 D.革囊不仅在古代多有使用,而且今天也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6.以下不属于作者用来证明“革囊渡河的历史颇久”进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国语·吴语》中记载的范蠡携西施浮海而去,自号“鸱夷子皮”的故事。 B.《后汉书》记载过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渡黄河时,曾“缝革囊为船”。 C.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塞上曲》诗中有“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的句子。 D.《宋史·王延德传》有用羊皮作气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的记载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句是 A.古代革囊制作之法与后世大同小异,只有皮革的处理上,后世制作更为精细 B.坐牛皮独皮筏不会湿身,是因为不似乘羊皮筏那样坐于其上,而是坐于其中。 C.小筏子中牛皮筏只用一只皮,羊皮筏用2-4只皮,大筏子则可由数十只乃至数百只 牛羊革囊编排而成 D.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用来他抢军用物资的是羊皮筏,而古籍中提到的“可渡一人”的 袖珍皮筏则是牛皮筏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囊亦谓之“鸱夷”,极可能与《国语·吴语》载范蠡携西施浮海而去,自号鸱夷子 皮的故事有关。 B.说筏子客“吹牛皮”不仅无贬意,反而是对他们工作的实录与赞誉。因为只有吹好 牛皮,方可横绝江河。 C.皮筏子运输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与它缺少充足的机械动力有关。 D.皮筏子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和认识,这种水运 工具将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驳复分议 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人邽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 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期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期之大本,亦以 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萸得而并焉
- 3 - 5.下列对“革囊”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革囊是我国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简便轻捷的水上运输工具。 B.革囊并不稀奇,实际上就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羊皮筏子。 C.革囊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浑脱、混沌、馄饨、鸱夷等等。 D.革囊不仅在古代多有使用,而且今天也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6.以下不属于 ...作者用来证明“革囊渡河的历史颇久”进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 ) A.《国语·吴语》中记载的范蠡携西施浮海而去,自号“鸱夷子皮”的故事。 B.《后汉书》记载过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渡黄河时,曾“缝革囊为船”。 C.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塞上曲》诗中有“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的句子。 D.《宋史·王延德传》有用羊皮作气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的记载。 7.下列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句是 ( ) A.古代革囊制作之法与后世大同小异,只有皮革的处理上,后世制作更为精细。 B.坐牛皮独皮筏不会湿身,是因为不似乘羊皮筏那样坐于其上,而是坐于其中。 C.小筏子中牛皮筏只用一只皮,羊皮筏用 2—4 只皮,大筏子则可由数十只乃至数百只 牛羊革囊编排而成。 D.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用来他抢军用物资的是羊皮筏,而古籍中提到的“可渡一人”的 袖珍皮筏则是牛皮筏。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革囊亦谓之“鸱夷”,极可能与《国语·吴语》载范蠡携西施浮海而去,自号鸱夷子 皮的故事有关。 B.说筏子客“吹牛皮”不仅无贬意,反而是对他们工作的实录与赞誉。因为只有吹好 牛皮,方可横绝江河。 C.皮筏子运输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与它缺少充足的机械动力有关。 D.皮筏子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和认识,这种水运 工具将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三、文言文阅读(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驳复分议 柳宗元 臣伏①见天后时,有同州下人邽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 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期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期之大本,亦以 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萸得而并焉。 2 0 0 7 0 1 3
朱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子后代 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 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诚意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 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 则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价然自克,即死无憾,是 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 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 吏,是悖骜百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日:“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 者,盖其冤抑沈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 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 义者,令勿仇,仇之则列。”“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 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 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教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家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岳麓书社2006年版《古文观止》卷之九) 【注】①伏:古代臣子见皇帝,必须跪着俯伏,不敢面对,因此奏折中常用“伏”,以 示敬畏。②剌谳(yan):审判定案,这里意为判定。③反杀:指已杀人,又杀了
- 4 - 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子后代, 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②其诚伪,考正 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诚意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 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 则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价然自克,即死无憾,是 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 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 吏,是悖骜百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 者,盖其冤抑沈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 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 义者,令勿仇,仇之则列。”“有反杀③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 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 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教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家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岳麓书社 2006 年版《古文观止》卷之九) 【注】①伏:古代臣子见皇帝,必须跪着俯伏,不敢面对,因此奏折中常用“伏”,以 示敬畏。②刺谳(yán):审判定案,这里意为判定。③反杀:指已杀人,又杀了
他的子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 原:推究 B.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判:判决 C.师韫之诛,不愆于法 愆:违反 D.不议曲直,暴寡胁弱 暴:欺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偏观群书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B 言有尽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 D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 1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不宜以前议从事”之理由的一项是 A.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B.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 C.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 D.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驳斥陈子昂提出的“诛而后旌”的主张,因为他认为陈的办法相互矛盾,或 “黩刑甚”,或“坏礼甚”,将使后人无所适从。 B.柳宗元认为报杀父这样的不共戴天之仇是尽教尽义的行为,完全符合礼义。因此他 认为执政官员不但不能杀徐元庆,反而要向他致谢 C.本文从维护封建“礼”“法”尊严出发,强调官吏违法杀人应受惩处。这对人民群众 反抗爆政在客观上予以了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和批判了当时吏治黑暗的现实。 柳宗元在文中引经据典,层层分析,说明精辟透彻,有力地驳斥了陈子昂的观点。 语言冷峻、精炼而准确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常析和古诗文默写(21分)
- 5 - 他的子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 原:推究 B.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判:判决 C.师韫之诛,不愆.于法 愆:违反 D.不议曲直,暴.寡胁弱 暴:欺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1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 ...“不宜以前议从事”之理由的一项是 ( ) A.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B.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 C.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 D.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柳宗元驳斥陈子昂提出的“诛而后旌”的主张,因为他认为陈的办法相互矛盾,或 “黩刑甚”,或“坏礼甚”,将使后人无所适从。 B.柳宗元认为报杀父这样的不共戴天之仇是尽教尽义的行为,完全符合礼义。因此他 认为执政官员不但不能杀徐元庆,反而要向他致谢。 C.本文从维护封建“礼”“法”尊严出发,强调官吏违法杀人应受惩处。这对人民群众 反抗爆政在客观上予以了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和批判了当时吏治黑暗的现实。 D.柳宗元在文中引经据典,层层分析,说明精辟透彻,有力地驳斥了陈子昂的观点。 语言冷峻、精炼而准确。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常析和古诗文默写(21 分) A. B. D. C.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偏观群书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言有尽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 译文: (2)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译文: (3)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译文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题乌苏江事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事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土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浦。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逃至此地,乌江亭长 曾驾船请他渡江。项羽说:“昔藉(项羽)与江东子弟八干渡江而去,今无-人还,纵 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这两首诗,就是我这一历史事件有感 而发的,都属于咏史诗 (1)两诗观点相左。杜牧认为,项羽应该卷土重来,理由有三:一是胜败乃兵家常事, 不应一蹶不振:二是男子汉当“包羞忍耻”,具有博大胸怀:三是江东人才济济 可资重整旗鼓。王安石则认为, 6
- 6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 译文: (2)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译文: (3)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 译文: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 分) 题乌苏江事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事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浦。公元前 202 年,项羽兵败垓下,逃至此地,乌江亭长 曾驾船请他渡江。项羽说:“昔藉(项羽)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去,今无一人还,纵 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这两首诗,就是我这一历史事件有感 而发的,都属于咏史诗。 (1)两诗观点相左。杜牧认为,项羽应该卷土重来,理由有三:一是胜败乃兵家常事, 不应一蹶不振;二是男子汉当“包羞忍耻”,具有博大胸怀;三是江东人才济济, 可资重整旗鼓。王安石则认为, (3 分)
(2)两诗用意各别。杜诗用不大肯定的推测语气,委婉地指责了项羽的气量狭小和目光 短浅,提倡了败而不馁、百折不挠的精神,情感色彩较浓,王诗则 (3分) 15.古诗文默写(6分,每小题1分) (1) 以浮游尘 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3) 。古来圣贤 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4) 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5)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杜甫《客至》)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牛 ①在乡下住的几年里,天天看见牛。可是直到现在还象显现在眼前的,只有牛的大眼睛 冬天,牛拴在门口晒太阳。它躺着,嘴不傍的磋磨,眼睛就似乎比忙的时候睁得更大。牛眼 好像白的成分多,那是惨白。我说它惨白,也许为了上面网着条条血丝。我以为这两种 颜色酸合在一起,只能用死者的寂静配合配合着吊丧者的哭声那样的情景来相摹拟。牛的眼 皘太大,又鼓得太高,简直到了使你害怕的程度。我进院子的时候经过牛身旁,总注意到牛 鼓着的两只大眼睛在瞪着我。我禁不住想,它这样瞪着,瞪着,会猛的站起来朝我撞过来 我确实感到那眼光里含着恨。我也体会出它为什么这样瞪着我,总距离它远过错的绕过去。 有时候我留心看它将会有什么举动,可是只见它呆呆地瞪着,我觉得那眼睛里似乎还有别的 使人看了不自在的意味 ②我们院子里有好些小孩子,活泼,天真,当然也顽皮。春天,他们扑蝴蝶。夏天,他 们钓青蛙,谷子成熟的时候到处都有油蚱蜢,他们捉了来,在灶常里煨了吃。冬天,什么小
- 7 - (2)两诗用意各别。杜诗用不大肯定的推测语气,委婉地指责了项羽的气量狭小和目光 短浅,提倡了败而不馁、百折不挠的精神,情感色彩较浓,王诗则 (3 分) 15.古诗文默写(6 分,每小题 1 分) (1) , ,以浮游尘 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3) , 。古来圣贤 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4) , 。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5)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 (杜甫《客至》)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 (杜甫《登高》)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 分) 牛 叶圣陶 ①在乡下住的几年里,天天看见牛。可是直到现在还象显现在眼前的,只有牛的大眼睛。 冬天,牛拴在门口晒太阳。它躺着,嘴不傍的磋磨,眼睛就似乎比忙的时候睁得更大。牛眼 睛好像白的成分多,那是惨白。我说它惨白,也许为了上面网着一条条血丝。我以为这两种 颜色酸合在一起,只能用死者的寂静配合配合着吊丧者的哭声那样的情景来相摹拟。牛的眼 睛太大,又鼓得太高,简直到了使你害怕的程度。我进院子的时候经过牛身旁,总注意到牛 鼓着的两只大眼睛在瞪着我。我禁不住想,它这样瞪着,瞪着,会猛的站起来朝我撞过来。 我确实感到那眼光里含着恨。我也体会出它为什么这样瞪着我,总距离它远过错的绕过去。 有时候我留心看它将会有什么举动,可是只见它呆呆地瞪着,我觉得那眼睛里似乎还有别的 使人看了不自在的意味。 ②我们院子里有好些小孩子,活泼,天真,当然也顽皮。春天,他们扑蝴蝶。夏天,他 们钓青蛙,谷子成熟的时候到处都有油蚱蜢,他们捉了来,在灶常里煨了吃。冬天,什么小
生物全不见了。他们就玩牛。 ③有好几回,我见牛让他们惹得发了脾气。它绕着拴住它的桩子,一圈儿一圈儿的转 低着头,斜起角,眼睛打角底下瞪岀来,就好像这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 ④孩子们是这样玩的。他们一个个远远地站着,拾些石子,朝牛扔去。起先,石子不怎 么大,扔在牛身上,那一搭皮肤马上轻轻的抖一下,像我们的嘴角动一下似的,渐渐的,捡 来的石子大起来了,扔到身上,牛会掉过头来瞪着你。要是有个孩子特别胆大,特别机灵 他会到竹园里找来一根毛竹。伸得远远的去撩牛的尾巴,戳牛的屁股。把牛惹起火来。可是, 我从未见过他们撩过牛的头。我想,即使是小孩,也从那双大眼睛看出使人不自在的意味了。 ⑤玩到最后,牛站起来了,于是孩子们轰的一声,四处跑散。这种把戏,我看得很熟很 熟了 ⑥有一回,正巧一个长工打院子里出来,他三十光景了,还像孩子似的爱闹着玩。他一 把促住个孩子,“莫跑”,他说,"见了牛都要跑,改天还想吃庄稼饭?″他朝我笑笑说,“真 的,牛不消怕得,你看它有那么大吗?它不会撞人的。牛的眼睛有点不同。” ⑦以下是长工告诉我的话 ⑧“比方说,我们看见这根木头桩子,牛眼睛看来就像一根撑天柱。比方说,一块田十多亩, 牛眼睛看来就没有边,没有沿。牛眼睛看出来的东西,都比原来大,大许多许多。看我们人, 就有四金刚那么高,那么大。站在我们跟前它就害怕了,它不敢倔强,随便拿”它怎么样 都不敢倔强。它当我们只要两个指头就能捻死它,抬抬脚趾拇就能踢它到半天云里,我们 哈气就像下雨一样。那它就只有听我们使唤,天好,落雨,生田,熟田,我们要耕,它就只 有耕,没得话说的。你先生说对不对,幸好牛有那么一双眼睛。不然的话,还让你使唤啊, 那么大的一个,力气又蛮,踩到一脚就要痛上好几天。对了,我们跟牛,五个抵一个都抵不 住。好在牛在眼睛看出来,我们一个抵它十几个。 ⑨以后,我进出院子的时候,总特意留心看牛的眼睛,我明白了另一种使人看着不自在 的意味。那黄色的浑浊的瞳仁,那老是直视前方的眼光,都带着恐惧的神情,这使眼睛里的 恨转成了哀怨。站在牛的立场上说,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由 了 (原刊于1942年12月21日《新文化》2卷11、12期) 6.文中首尾段和第四段,先后三次提到牛眼睛里有一种“使人看着不自在的意味 (1)三个“意味”在文中的具体内容有二:一是指 是 。(选用原文中的词语作答,2分) (2)三个“不自在”在文中的具体内容也有二:一是 二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2分) 7.文章第一段中说:“可是直到现在还像显现在眼前的,只有牛的大眼睛。”“牛的大眼睛 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4分) 8
- 8 - 生物全不见了。他们就玩牛。 ③有好几回,我见牛让他们惹得发了脾气。它绕着拴住它的桩子,一圈儿一圈儿的转。 低着头,斜起角,眼睛打角底下瞪出来,就好像这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 ④孩子们是这样玩的。他们一个个远远地站着,拾些石子,朝牛扔去。起先,石子不怎 么大,扔在牛身上,那一搭皮肤马上轻轻的抖一下,像我们的嘴角动一下似的,渐渐的,捡 来的石子大起来了,扔到身上,牛会掉过头来瞪着你。要是有个孩子特别胆大,特别机灵, 他会到竹园里找来一根毛竹。伸得远远的去撩牛的尾巴,戳牛的屁股。把牛惹起火来。可是, 我从未见过他们撩过牛的头。我想,即使是小孩,也从那双大眼睛看出使人不自在的意味了。 ⑤玩到最后,牛站起来了,于是孩子们轰的一声,四处跑散。这种把戏,我看得很熟很 熟了。 ⑥有一回,正巧一个长工打院子里出来,他三十光景了,还像孩子似的爱闹着玩。他一 把促住个孩子,“莫跑”,他说,“见了牛都要跑,改天还想吃庄稼饭?”他朝我笑笑说,“真 的,牛不消怕得,你看它有那么大吗?它不会撞人的。牛的眼睛有点不同。” ⑦以下是长工告诉我的话。 ⑧“比方说,我们看见这根木头桩子,牛眼睛看来就像一根撑天柱。比方说,一块田十多亩, 牛眼睛看来就没有边,没有沿。牛眼睛看出来的东西,都比原来大,大许多许多。看我们人, 就有四金刚那么高,那么大。站在我们跟前它就害怕了,它不敢倔强,随便拿” 它怎么样 都不敢倔强。它当我们只要两个指头就能捻死它,抬一抬脚趾拇就能踢它到半天云里,我们 哈气就像下雨一样。那它就只有听我们使唤,天好,落雨,生田,熟田,我们要耕,它就只 有耕,没得话说的。你先生说对不对,幸好牛有那么一双眼睛。不然的话,还让你使唤啊, 那么大的一个,力气又蛮,踩到一脚就要痛上好几天。对了,我们跟牛,五个抵一个都抵不 住。好在牛在眼睛看出来,我们一个抵它十几个。” ⑨以后,我进出院子的时候,总特意留心看牛的眼睛,我明白了另一种使人看着不自在 的意味。那黄色的浑浊的瞳仁,那老是直视前方的眼光,都带着恐惧的神情,这使眼睛里的 恨转成了哀怨。站在牛的立场上说,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由 了。 (原刊于 1942 年 12 月 21 日《新文化》2 卷 11、12 期) 16.文中首尾段和第四段,先后三次提到牛眼睛里有一种“使人看着不自在的意味”。 (1)三个“意味”在文中的具体内容有二:一是指 ;二是指 。(选用原文中的词语作答,2 分) (2)三个“不自在”在文中的具体内容也有二:一是 ;二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2 分) 17.文章第一段中说:“可是直到现在还像显现在眼前的,只有牛的大眼睛。”“牛的大眼睛” 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4 分) 答:
18.文章第三至五段详细介绍了孩子们玩牛的情形。作者这样写主要有哪些用意?(5分) 19.请通观全文,说说牛是怎样失去“自由”的。(4分) 答: 六、文章赏析(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赏析《牛》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赏析《牛》中“牛”的形象塑造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公司决定用“猎兔”的方式,从三个应聘者中选出一个部门经理。结果,甲最先 发现了兔子,乙最先扣动了猎枪的扳机,丙最先在林莽草丛中找回了兔子。 你认为应该选聘哪一个?为什么?请以你的理由为中心,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 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文题自拟,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 9 - 18.文章第三至五段详细介绍了孩子们玩牛的情形。作者这样写主要有哪些用意?(5 分) 答: 19.请通观全文,说说牛是怎样失去“自由”的。(4 分) 答: 六、文章赏析(16 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 300 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 分) (1)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赏析《牛》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赏析《牛》中“牛”的形象塑造 七、作文(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某公司决定用“猎兔”的方式,从三个应聘者中选出一个部门经理。结果,甲最先 发现了兔子,乙最先扣动了猎枪的扳机,丙最先在林莽草丛中找回了兔子。 你认为应该选聘哪一个?为什么?请以你的理由为中心,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 识,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文题自拟,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题号 答案 13.(1)译文:彻底推究事理去决定赏罚,根据实际情况去正确地加以表彰和谴责 (2)译文:逮捕他处以死刑,是用来明正国法的,又为什么要表彰他呢? (3)译文:各自因爱自己的双亲而互相仇杀。这种混乱状态谁来制止呢 14.(1)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理由也有三个:一是壮士疲惫不堪,略无斗志:二是项羽大 势已去,败局已定:三是业已众叛亲离,人心丧尽。(3分,大意对即可) (2)用语锋逼人的反问句式(语气),批评了项羽的滥用武力和刻薄寡恩,强调的是历 史的必然(客观的规律),相对而言更富理性。(3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不顾诗歌内 容机械模仿的该点不给分)。 15.(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三顾频烦天不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6)艰难苦恨繁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6.(1)恨恐惧、哀怨 (2)害怕哀其不幸,怒其不争(2分,大意对即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答为“奇 怪”“可怜”“可叹”等也算对) 17.原因主要有:①牛的眼睛又大又鼓,曾令幼年时期的作者十分害怕;②牛的眼睛里透着 对人类的“恨”,使人“看着不自在”;③牛的眼睛具有夸大外物、自贱自欺的功能、牛 的悲剧命运主要是由它的眼睛造成的;④牛要摆脱奴性,享有自由,必须换一种眼光看 他人看世界。(4分,任答三点即给满分) 18.用意主要有:①举出实例具体说明牛被人类欺侮、玩弄的情形,交代“那眼光里含着恨” 的原因;②具体表现牛畏惧人类的程度和逆来顺受的奴性,为下文揭示牛眼睛的秘密作 铺垫;③说明牛本来具有巨大力量,完全可以摆脱受奴役、不自由的命运,从而暗示“哀 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主旨。(5分) 9.①被自已的眼睛所欺骗,夸大了人类的力量,灭尽了自己的威风:②虽体格壮健,但满 怀恐惧,满腹哀怨,逆来顺受,奴性十足,愚味麻木;③压抑心中仇恨,不敢倔强,不 知抗争。(大意对即可4分) 六、文章赏析(16分) 20.【赏析示例】 以小见大,盲近旨远 赏析《牛》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叶圣陶先生的《牛》,通过描写牛因为“眼睛有点不同”而备受孩子们玩弄、甘被农大 们役使的情形,对逆来顺受,不敢抗争的奴性进行了深刻解剖,可谓以小见大,盲近旨远。 牛,是可以在乡下“天天看见”的动物:孩子们逗牛取乐,也是常见的现象:“长工告 诉我的话”也颇见俗。而且不一定具有科学道理。文章取材,不可谓不小。然而,“其称文
- 10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D C B B D D B D D B 13.(1)译文:彻底推究事理去决定赏罚,根据实际情况去正确地加以表彰和谴责。 (2)译文:逮捕他处以死刑,是用来明正国法的,又为什么要表彰他呢? (3)译文:各自因爱自己的双亲而互相仇杀。这种混乱状态谁来制止呢? 14.(1)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理由也有三个:一是壮士疲惫不堪,略无斗志;二是项羽大 势已去,败局已定;三是业已众叛亲离,人心丧尽。(3 分,大意对即可) (2)用语锋逼人的反问句式(语气),批评了项羽的滥用武力和刻薄寡恩,强调的是历 史的必然(客观的规律),相对而言更富理性。(3 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不顾诗歌内 容机械模仿的该点不给分)。 15.(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三顾频烦天不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6)艰难苦恨繁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6.(1)恨 恐惧、哀怨 (2)害怕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2 分,大意对即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答为“奇 怪”“可怜”“可叹”等也算对) 17.原因主要有:①牛的眼睛又大又鼓,曾令幼年时期的作者十分害怕;②牛的眼睛里透着 对人类的“恨”,使人“看着不自在”;③牛的眼睛具有夸大外物、自贱自欺的功能、牛 的悲剧命运主要是由它的眼睛造成的;④牛要摆脱奴性,享有自由,必须换一种眼光看 他人看世界。(4 分,任答三点即给满分) 18.用意主要有:①举出实例具体说明牛被人类欺侮、玩弄的情形,交代“那眼光里含着恨” 的原因;②具体表现牛畏惧人类的程度和逆来顺受的奴性,为下文揭示牛眼睛的秘密作 铺垫;③说明牛本来具有巨大力量,完全可以摆脱受奴役、不自由的命运,从而暗示“哀 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主旨。(5 分) 19.①被自已的眼睛所欺骗,夸大了人类的力量,灭尽了自己的威风;②虽体格壮健,但满 怀恐惧,满腹哀怨,逆来顺受,奴性十足,愚味麻木;③压抑心中仇恨,不敢倔强,不 知抗争。(大意对即可 4 分) 六、文章赏析(16 分) 20.【赏析示例】 以小见大,盲近旨远 ——赏析《牛》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叶圣陶先生的《牛》,通过描写牛因为“眼睛有点不同”而备受孩子们玩弄、甘被农大 们役使的情形,对逆来顺受,不敢抗争的奴性进行了深刻解剖,可谓以小见大,盲近旨远。 牛,是可以在乡下“天天看见”的动物;孩子们逗牛取乐,也是常见的现象;“长工告 诉我的话”也颇见俗。而且不一定具有科学道理。文章取材,不可谓不小。然而,“其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