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玉林师范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引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25,文件大小:857.5KB,团购合买
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三、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 四、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五、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第一章引论 ●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三、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 ●四、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五、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第一章 引论 ⚫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三、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 ⚫四、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五、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么這西方济学 1西方经济学的内涵 口一般来说,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指: 193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在西方经济理论 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 (西方)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 学

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 学。 1.西方经济学的内涵  一般来说,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指: 193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在西方经济理论 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

经济学研的内容 “经济学”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三方面内容: 令第一:企事业管理的经验、方法总结。 令如企业质量管理分析。偏重于纯粹的管理技术。 令第二:对某一领域(部门)专题研究成果。 令如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特点:仅涉及经济生活中 的某一特定领域。 令第三:经济理论的研究。 令经济理论及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经济 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对经济现象的纯理论研究

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经济学”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三方面内容: ❖ 第一:企事业管理的经验、方法总结。 ❖ 如企业质量管理分析。偏重于纯粹的管理技术。 ❖ 第二:对某一领域(部门)专题研究成果。 ❖ 如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特点:仅涉及经济生活中 的某一特定领域。 ❖ 第三:经济理论的研究。 ❖ 经济理论及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经济 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对经济现象的纯理论研究

2经济学组成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研究国内经济问题 国际经济学国家之间的经济问题 (1)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研究企业、家庭和单 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居民户、厂商)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Resource allocation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看不见的手 Invisib| e hand)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研究国内经济问题 国家之间的经济问题 (1)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研究企业、家庭和单 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居民户、厂商)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2. 经济学组成

2)方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政府行为) ■研究一个国家 整体经济的运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行, ■及政府运用经测◆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济政策来影响 ◆(一只有形的手--凯恩斯主义) 整体经济等宏 观经济问题。 ◆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3)国际经济学 nternationa| Economics: ■以国际经济关系,如贸易、投资、劳务和资金转移等为研 究对象的一门经济科学

(2)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政府行为)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只有形的手--- 凯恩斯主义) ◆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 ◼研究一个国家 整体经济的运 行, ◼及政府运用经 济政策来影响 整体经济等宏 观经济问题。 (3)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以国际经济关系,如贸易、投资、劳务和资金转移等为研 究对象的一门经济科学

3微观经解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两者互相补充, ◆资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方面。 联 系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两者都主要是实证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本质:市场有效,市场万能 区 别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 政府有能力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两者互相补充, ◆资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方面。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两者都主要是实证分析。 ◆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 政府有能力。 ◆微观经济学的本质:市场有效,市场万能 联 系 区 别

、现代学的由来和演变 1西红光 (1)重商主义。代表:英国托马斯孟、法国柯尔贝尔。 ◆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获得货 币财富的真正源泉, ◆只有在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给国家带来货币财富。 (2)古典经济学。 1法国重农学派E魁奈,1758年《经济表》 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1817年英国D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1)重商主义。代表:英国托马斯•孟、法国柯尔贝尔。 ◆ 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获得货 币财富的真正源泉, ◆ 只有在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给国家带来货币财富。 1.西方经济学说简史 (2)古典经济学。 ◼ 法国重农学派F.魁奈 ,1758年《经济表》。 ◼ 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 1817年英国D.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新古典经济学。 口边际革命、边际三杰。1870年代,英国杰文斯、法国瓦 拉斯、奥地利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 ●剑桥学派。20世纪初由马歇尔创建。 red marsh (1842-1924)。 ●马歇尔的门生AC庇古、DH.罗伯逊(1890~1963)等 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年第一版。 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提出系统的 微观经济理论,广泛流行于西方。 运用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 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

(3)新古典经济学。 ⚫ 剑桥学派。 20世纪初由马歇尔创建。lfred Marshll ( 1842-1924)。 ⚫ 马歇尔的门生A.C.庇古、D.H.罗伯逊(1890~1963)等 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  边际革命、边际三杰。1870年代,英国杰文斯、法国瓦 尔拉斯、奥地利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 ⚫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年第一版。 ⚫ 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提出系统的 微观经济理论,广泛流行于西方。 ⚫ 运用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 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

马歇尔微经济学的多次补充 ■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以完全竞争为条件的微观理 论受到挑战。 在1939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 争和垄断竞争理论 ■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 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 之后关于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 经济学的总结 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是微观经 济研究的最新发展

马歇尔微观经济学的多次补充 ◼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以完全竞争为条件的微观理 论受到挑战。 ◼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 争和垄断竞争理论。 ◼ 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 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 ◼ 之后关于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 经济学的总结。 ◼ 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是微观经 济研究的最新发展

(4)宏观经济学 令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 ●1930年代大危机使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挑战。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国家 干预经济思想,标志着宏观经济学产生 对宏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和芝加哥学派 观理 拉弗供给学派 论的 冷罗宾逊夫人新剑桥学派 抨击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FVon哈耶克新奥地利学派等 J.M凯恩斯

(4)宏观经济学。 ❖ 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 1930年代大危机使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挑战。 ⚫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国家 干预经济思想,标志着宏观经济学产生。 对宏 观理 论的 抨击 ❖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和芝加哥学派 ❖ 拉弗供给学派 ❖ 罗宾逊夫人新剑桥学派 ❖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 F.von哈耶克新奥地利学派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