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三年级第四次语文月考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 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微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 “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 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 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 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 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相对来说, 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 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 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嫩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 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 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 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 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④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 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麻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 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 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 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 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⑤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货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 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
2017 年高三年级第四次语文月考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 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 “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 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 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 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 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相对来说, 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 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 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 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 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 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 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④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 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 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 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 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 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⑤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 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
式,层出不穷。有时,“詟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 殺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命之曰‘真率会”。都市中的茶楼 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 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 称为“人事” ⑥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 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来人生活中 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 相养矣。”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祟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指出宋代历史中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并说明这个时代的虚假繁荣和末日苍凉 使真正的英雄人物们层出不穷并构造了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B.文章第②⑧段分别从宽松的文化环境与开散的城市布局两方面揭示了宋代文化莲勃发 展的深层原因,并指出宋代文化具有世俗化、人文化等特点。 C.文章第④段侧重于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描绘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第⑥段则侧重 于展现宋代士大夫热哀交游聚会、访友赠物的生活图景。 D.文章第⑥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并认为宋代 文人的精神追求是通过内外并重的文化涵育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统治者无法摆脱来自外部的压力,故而极力维护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为笼络民 心,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未过多干预。 B.两宋都城的结构布局有着开敞式的特点,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的文化活动丰富而 普遍,勃兴的市民文化与唐代的古典文化有明显差异。 C.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品,被宋代士人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这种以物相 赠的“人事”,是一种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 D.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在宋代,艺 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层出,这说 明当时思想相对自由,文化方面确实可称为“盛世
式,层出不穷。有时,“耆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 殽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命之曰‘真率会’”。都市中的茶楼、 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 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 称为“人事”。 ⑥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 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 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 相养矣。”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①段指出宋代历史中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并说明这个时代的虚假繁荣和末日苍凉 使真正的英雄人物们层出不穷并构造了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从宽松的文化环境与开敞的城市布局两方面揭示了宋代文化蓬勃发 展的深层原因,并指出宋代文化具有世俗化、人文化等特点。 C.文章第④段侧重于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描绘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第⑤段则侧重 于展现宋代士大夫热衷交游聚会、访友赠物的生活图景。 D.文章第⑥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并认为宋代 文人的精神追求是通过内外并重的文化涵育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代统治者无法摆脱来自外部的压力,故而极力维护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为笼络民 心,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未过多干预。 B.两宋都城的结构布局有着开敞式的特点,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的文化活动丰富而 普遍,勃兴的市民文化与唐代的古典文化有明显差异。 C.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品,被宋代士人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这种以物相 赠的“人事”,是一种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 D.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在宋代,艺 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代的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层出,这说 明当时思想相对自由,文化方面确实可称为“盛世
B.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 井中的普通民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 C.作为宋代士人的聚会形式之一,“真率会”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 在果实、骰膳方面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 D.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这是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在具体的文化实 践中他们又能“游于艺”,这对宋文化的繁荣大有神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 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 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 焦臭味,原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 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 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总是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 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巛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 亲做的布鞋。干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 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虛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孑 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 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 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 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我偏偏不能 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 月。着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
B.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 井中的普通民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 C.作为宋代士人的聚会形式之一,“真率会”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 在果实、殽膳方面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 D.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这是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在具体的文化实 践中他们又能“游于艺”,这对宋文化的繁荣大有裨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 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 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 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 焦臭味,原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 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 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总是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 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 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 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 20 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 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 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 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 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我偏偏不能 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 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
何把毎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 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器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儆到从心所欲不矩,也 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 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 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已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 和厌倦,很想歇下千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 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 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滿忧虑地攀缘。 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 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 “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 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5.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5分 6.文章结尾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请结合文意及自己的感悟,并联系现实对 作者“叩问”的“答案加以探究。(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 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 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 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已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 和厌倦,很想歇下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 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 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 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 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 “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 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5.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5 分) 6. 文章结尾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请结合文意及自己的感悟,并联系现实对 作者“叩问”的“答案”加以探究。(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 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 巧的写出来”。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它的幽默是出自 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 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彩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 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 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 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 “猫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l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 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 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 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 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撲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已的爱憎判 断 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 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 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莱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材料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 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 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 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 巧的写出来”。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它的幽默是出自 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老舍的《我怎样写》道出了他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 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 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 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 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 “猫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 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 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 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 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 断”。 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 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 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材料二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 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 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
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 性格的健康,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剖析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 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老舍的作品又蘊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往往是轻松落笔,信 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若用画 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 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 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最老舍” 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 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 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 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 本色自然的智慧。他的小说“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他把文化思 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 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 京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 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 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并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墓涵。老舍京味文学的 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 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 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 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 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
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 性格的健康,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剖析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 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往往是轻松落笔,信 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若用画 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 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 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最老舍” 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 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 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 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 本色自然的智慧。他的小说“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他把文化思 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 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 京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 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 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并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老舍京味文学的 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 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 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 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 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
种刚、自荨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 真切的体现。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表现平民意 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 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 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 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 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 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7.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先生认为滑稽与幽默是不同的,幽默首要的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需技巧地 写出事情中的可笑之点,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 B.老舍的幽默来自生活中那些可笑的事实,清末民初的病态社会让老舍的幽默深刻、富有讽 刺意味,反映了时代的悲剧。 C.老舍小说的文化学是将他熟悉的北京市民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比较解剖,关 注民族性格的健康,剖析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 D.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有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 示,更重要的是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舍贫寒的出身、刚强义气的性格使他的幽默里充满爱僧之情,老舍式的幽默表现为自然 本色、轻松不失深刻、批判中富有同情。 B.老舍的作品笔调轻松自由,以习俗为主体,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丑而不俗,蕴含着 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 C.《茶馆》塑造了底层市民的群像,折射了老舍自己的生活感受,不仅是二十世纪京味文学 的代表,而且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材料一介绍了老舍对幽默的认识,材料二介绍了老舍作品的文 学价值,材料三介绍了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 E.材料中的引用,向读者直接展示出了老舍的经历、创作思想和创作特点,使文章对于老舍 的评论更具真实性、准确性、深刻性与艺术性 9.依据材料对老舍文学创作的特点的介绍,概括读懂老舍作品的方法。(4分)
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 真切的体现。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表现平民意 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 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 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 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 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 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7.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老舍先生认为滑稽与幽默是不同的,幽默首要的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需技巧地 写出事情中的可笑之点,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 B. 老舍的幽默来自生活中那些可笑的事实,清末民初的病态社会让老舍的幽默深刻、富有讽 刺意味,反映了时代的悲剧。 C. 老舍小说的文化学是将他熟悉的北京市民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比较解剖,关 注民族性格的健康,剖析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 D.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有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 示,更重要的是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老舍贫寒的出身、刚强义气的性格使他的幽默里充满爱憎之情,老舍式的幽默表现为自然 本色、轻松不失深刻、批判中富有同情。 B. 老舍的作品笔调轻松自由,以习俗为主体,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丑而不俗,蕴含着 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 C.《茶馆》塑造了底层市民的群像,折射了老舍自己的生活感受,不仅是二十世纪京味文学 的代表,而且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材料一介绍了老舍对幽默的认识,材料二介绍了老舍作品的文 学价值,材料三介绍了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 E.材料中的引用,向读者直接展示出了老舍的经历、创作思想和创作特点,使文章对于老舍 的评论更具真实性、准确性、深刻性与艺术性。 9.依据材料对老舍文学创作的特点的介绍,概括读懂老舍作品的方法。(4 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武德初,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基时雨,临白令请出 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 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谁狱,临因是知名。累转黄门侍郎,俭薄寡欲, 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值误将余衣,惧未敢 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 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竞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 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 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高宗又尝亲录死囚, 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四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 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襯忠太去明年华州刺忠萧舲之以煎低广州都覺 赃熹发製付群集议及议赉帝念天舰業处临奏曰:臣闻国家大典, 在于赏刑,古先圣王,惟刑是恤。天下太平,应用尧、舜之典。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 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 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 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齡之竟得流于岭外。显庆四年,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旧唐书·唐临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 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B.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 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C.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 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D.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 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四、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武德初,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 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 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累转黄门侍郎,俭薄寡欲, 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 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 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 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 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 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 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 徽 元 年 为 御 史 大 夫 明 年 华 州 刺 史 萧 龄 之 以 前 任 广 州 都 督 赃 事 发 制 付 群 官 集 议 及 议 奏 帝 怒 令 于 朝 堂 处 置临奏曰:臣闻国家大典, 在于赏刑,古先圣王,惟刑是恤。天下太平,应用尧、舜之典。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 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 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 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于岭外..。显庆四年,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旧唐书·唐临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 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B.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 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C.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 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D.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 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吊丧指至丧家祭奠死者。唐代吊喑者多着白服,死者亲属则须着五服,五服分别为斩 衰、齐衰、大功、小功、期功。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这与中宫 又可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C.岭外泛指南方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南、岭表,岭外地区的经济、文化远远不及中原 地区,被称为“蛮夷之地”。 D.刺史是官职名,汉始置。“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临体恤民情,仁德爱人。他任万泉县丞时,让一些囚犯暂时回家春耕,这些囚犯感 激其宽容体恤,果然全都按约定时间回到狱中 B.唐临生活俭朴,宽以待人。他虽在朝为官,家财丰厚,但生活节俭,不建第宅,并且 十分宽谅下人,家仆几次出错他都宽厚处之 C.唐临执法公正,明于断狱。任主管刑法的大理卿时,执法宽严适度,他判处案件,使 罪犯心服而无怨,得到高宗皇帝的赞赏。 D.唐临刚正不阿,敢于谏言。在萧龄之量刑之事上,皇帝因看到群臣的奏议而要对萧龄 之处以重刑,唐临直言奏告,使萧龄之被依法判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2)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 (二)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干家笑语漏迟迟,忧思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吊丧指至丧家祭奠死者。唐代吊唁者多着白服,死者亲属则须着五服,五服分别为斩 衰、齐衰、大功、小功、期功。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这与中宫 又可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C.岭外泛指南方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南、岭表,岭外地区的经济、文化远远不及中原 地区,被称为“蛮夷之地”。 D.刺史是官职名,汉始置。“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唐临体恤民情,仁德爱人。他任万泉县丞时,让一些囚犯暂时回家春耕,这些囚犯感 激其宽容体恤,果然全都按约定时间回到狱中。 B.唐临生活俭朴,宽以待人。他虽在朝为官,家财丰厚,但生活节俭,不建第宅,并且 十分宽谅下人,家仆几次出错他都宽厚处之。 C.唐临执法公正,明于断狱。任主管刑法的大理卿时,执法宽严适度,他判处案件,使 罪犯心服而无怨,得到高宗皇帝的赞赏。 D.唐临刚正不阿,敢于谏言。在萧龄之量刑之事上,皇帝因看到群臣的奏议而要对萧龄 之处以重刑,唐临直言奏告,使萧龄之被依法判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2)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5 题。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①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思潜从物外②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⑨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目睹“盛世”表象 下的种种社会疮痍。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⑧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露水不易打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黄诗第一句诗以乐景衬哀情,通过描写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笑语喧腾反衬诗人内心漂 泊之感、命途之悲。 B.黄诗第二句诗中“忧患”与“千家笑语”的气尔看似很不协调,但却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里充分表现出了诗人“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情操和幽愤多思的性格。 C.黄诗后两句诗中的“悄立二字,用外形的静谧暗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人不识”三字, 则主要写出了诗人由于远离家乡所表现出的孤独。 D.陈诗第一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诗人出行之早;通过诗人感到“晓寒”写出其 出行之久。 E陈诗中诗人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行图。读者可 以感受到诗人早行中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 15.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大鹏从海上奋力起飞,直达高空的句子是: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话,通过对行进艰难的夸张描写来表现青泥岭的险峻。 (3)《荀子·劝学》指出,螃蟹虽有“六跪”和“二鳌”,但因为心思浮躁,只能“”。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1954年出生的清河镇木版年面第21代传人王圣亮,脸庞瘦削,头发稀疏,与当地农民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目睹“盛世”表象 下的种种社会疮痍。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③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露水不易打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黄诗第一句诗以乐景衬哀情,通过描写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笑语喧腾反衬诗人内心漂 泊之感、命途之悲。 B.黄诗第二句诗中“忧患”与“千家笑语”的气氛看似很不协调,但却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里充分表现出了诗人“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情操和幽愤多思的性格。 C.黄诗后两句诗中的“悄立”二字,用外形的静谧暗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人不识”三字, 则主要写出了诗人由于远离家乡所表现出的孤独。 D.陈诗第一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诗人出行之早;通过诗人感到“晓寒”写出其 出行之久。 E.陈诗中诗人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读者可 以感受到诗人早行中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 15.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简要说明。(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大鹏从海上奋力起飞,直达高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话,通过对行进艰难的夸张描写来表现青泥岭的险峻。 (3)《荀子·劝学》指出,螃蟹虽有“六跪”和“二螯”,但因为心思浮躁,只能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1954 年出生的清河镇木版年面第 21 代传人王圣亮,脸庞瘦削,头发稀疏,与当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