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板块:古代诗歌鉴赏(共8课时) 第1—-2课时 高频考点整体感知 、考向分析 高考试考题 卷 作者体裁考点 分值 11年浙 考点江 《出塞》 纳兰性 清词表达技巧、思想感情7分 统计10年浙 《定林》王安石宋诗思想内容、表达技巧6分 09年浙《雪中看梅王旭元词形象、思想内容、表达6分 花》 技巧 二、命题分析 通过上面三年阅卷分析可以看出,古诗歌阅读在浙江卷中呈现如下特点 1.近三年考点相对集中,主要考查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 2.考题在命题时一般为单一考点命题,难度不大 命题材料广泛,既有传统的命题热点选材宋诗,也有元词、清词等冷门选材, 这正体现了浙江选材不拘一格的命题特点 4.2011年分值增加到7分,体现了命题者重视古诗歌鉴赏的思路。 高频考点整体感知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诗歌中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 象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 象包括三种形象,即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人物形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 景(诗歌中描写的景象及景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物(诗歌中描写的物象及物象后 面的抒情主人公)。高考对诗歌形象的考查可分两大类型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前者即诗中的诗人 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一一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 的《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的形象 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 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 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2.鉴赏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简单理解就是诗歌中通过描写特定景物表达诗人情感而达 到的某种境界。 考査意境的试题形式是比较容易判断的 考点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鉴 赏诗歌,首先就是要正确理解诗歌词句的意思,通过品味语言的艺术效果,去领 悟作品中表现出的生活(一)高考命题,主要考查对“语言”的理解和其意境,即 艺术效果的鉴赏 1.炼字
第五板块:古代诗歌鉴赏(共 8 课时) 第 1——2 课时 高频考点整体感知 一、考向分析 考点 统计 高考试 卷 考题 作者 体裁 考点 分值 11 年浙 江 《出塞》 纳兰性 德 清词 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7 分 10 年浙 江 《定林》 王安石 宋诗 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6 分 09 年浙 江 《雪中看梅 花》 王旭 元词 形象、思想内容、表达 技巧 6 分 二、命题分析 通过上面三年阅卷分析可以看出,古诗歌阅读在浙江卷中呈现如下特点: 1.近三年考点相对集中,主要考查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 2.考题在命题时一般为单一考点命题,难度不大; 3.命题材料广泛,既有传统的命题热点选材宋诗,也有元词、清词等冷门选材, 这正体现了浙江选材不拘一格的命题特点; 4.2011 年分值增加到 7 分,体现了命题者重视古诗歌鉴赏的思路。 三、高频考点整体感知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诗歌中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 象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 象包括三种形象,即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人物形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 景(诗歌中描写的景象及景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物(诗歌中描写的物象及物象后 面的抒情主人公)。高考对诗歌形象的考查可分两大类型: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前者即诗中的诗人 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 的《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的形象。 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 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 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2.鉴赏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简单理解就是诗歌中通过描写特定景物表达诗人情感而达 到的某种境界。 考查意境的试题形式是比较容易判断的。 考点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鉴 赏诗歌,首先就是要正确理解诗歌词句的意思,通过品味语言的艺术效果,去领 悟作品中表现出的生活(一)高考命题,主要考查对“语言”的理解和其意境,即 艺术效果的鉴赏 1.炼字
古典诗歌要求用极少的文字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因而其语言讲究以少 总多,一字传神。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 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从而 境界全出。 2.炼句 古典诗歌还十分讲究炼句,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在诗句结构上变 化多样而又有规则可循。有时出于格律上的需要或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突破常 规语序,采用倒装句式,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香稻 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从字面看,不好理解,细品方知是妙句。(此 种题型,单纯考“炼句”的较少,往往与表达技巧相结合) 3.语言风格特色 所谓语言风格特色,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 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 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了解诗人的风格有 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大体上分为三大题型 1.炼字(诗眼)鉴赏型 诗歌创作讲究炼字,那么,诗歌鉴赏活动就变成了品味这些字在诗歌中 的妙处了。也正因为如此,这类试题基本上每年都能够在部分省市试题中出现。 所以,考生也应该熟练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规范与技巧。 2.一词、一句领全诗鉴赏型 这部分内容与“炼字型”部分在考查内容上有交叉之处,只是从试题问 题设计形式和角度上较为独特,所以在此作一个专题单独列出。考生可以结合 炼字型”部分来一起学习。 作为考生,要能够“破解”诗歌中传神的词语、句子。这就是试题设置的 出发点 3.分析语言风格(特点)鉴赏型 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如唐朝诗歌多数是 较直白的,而宋朝诗歌则较为含蓄。诗人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其用词也有 个性,形成个人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多角度评判标准,在中学阶段,一般要求我们能够理解如下常 用的评判词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清新婉约、明白晓 畅、委婉含蓄、沉郁刚健、简练生动等等 由于这类试题一般考生都能判断出来,考查区分度不大,因此,这一两 年出现的频率较低 考点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指诗人在创作时驾驭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 想、反映生活的巧妙技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 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而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它主要包 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 二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査的重点, 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三是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 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四是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
古典诗歌要求用极少的文字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因而其语言讲究以少 总多,一字传神。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 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从而 境界全出。 2.炼句 古典诗歌还十分讲究炼句,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在诗句结构上变 化多样而又有规则可循。有时出于格律上的需要或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突破常 规语序,采用倒装句式,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香稻 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从字面看,不好理解,细品方知是妙句。(此 种题型,单纯考“炼句”的较少,往往与表达技巧相结合) 3.语言风格特色 所谓语言风格特色,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 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 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了解诗人的风格有 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大体上分为三大题型 1.炼字(诗眼)鉴赏型 诗歌创作讲究炼字,那么,诗歌鉴赏活动就变成了品味这些字在诗歌中 的妙处了。也正因为如此,这类试题基本上每年都能够在部分省市试题中出现。 所以,考生也应该熟练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规范与技巧。 2.一词、一句领全诗鉴赏型 这部分内容与“炼字型”部分在考查内容上有交叉之处,只是从试题问 题设计形式和角度上较为独特,所以在此作一个专题单独列出。考生可以结合 “炼字型”部分来一起学习。 作为考生,要能够“破解”诗歌中传神的词语、句子。这就是试题设置的 出发点。 3.分析语言风格(特点)鉴赏型 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如唐朝诗歌多数是 较直白的,而宋朝诗歌则较为含蓄。诗人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其用词也有 个性,形成个人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多角度评判标准,在中学阶段,一般要求我们能够理解如下常 用的评判词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清新婉约、明白晓 畅、委婉含蓄、沉郁刚健、简练生动等等。 由于这类试题一般考生都能判断出来,考查区分度不大,因此,这一两 年出现的频率较低。 考点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指诗人在创作时驾驭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 想、反映生活的巧妙技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 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而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它主要包 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 二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三是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 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四是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
考点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 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 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背景、现实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 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 考点五:综合比较鉴赏 综合比较鉴赏型试题近几年才出现。这种题型其实是前面所分析的几种试题形式 的综合,只是这种试题带有“比较”的性质,在回答时难度稍大一些。这种比较 有的是同一首内比较,有的是两首甚至是三首诗比较(如2007年浙江卷)。 第3--4课时 考点分类针对例析 、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对应考点二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 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结合全诗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妙处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査鉴赏古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精彩的诗句 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着手。题目中这两句是写景的句子,首先要分析写景诗句 的特点,一般会有动静结合,声色相加,高低俯仰等不同特点;其次看写了哪些 形象的什么特点,用简洁生动的句子描绘一番,如果其中有特别的表现手法,也 要表达出来;再就是结合全诗,从整体结构上看有没有其他手法的运用。“映地 为天色”从“色”方面写出山泉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从“声”方面写出山 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 势,同时又为最后两句的称赞作了铺垫。 [答题要规范]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 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 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 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 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对应考点一、四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山泉品格诗人情怀 [思路要清晰]
考点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 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 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背景、现实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 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 考点五:综合比较鉴赏 综合比较鉴赏型试题近几年才出现。这种题型其实是前面所分析的几种试题形式 的综合,只是这种试题带有“比较”的性质,在回答时难度稍大一些。这种比较 有的是同一首内比较,有的是两首甚至是三首诗比较(如 2007 年浙江卷)。 第 3——4 课时 考点分类针对例析 一、真题讲解 例题 1、(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 分)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 对应考点二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 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 4 个关键点:结合全诗 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 妙处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精彩的诗句 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着手。题目中这两句是写景的句子,首先要分析写景诗句 的特点,一般会有动静结合,声色相加,高低俯仰等不同特点;其次看写了哪些 形象的什么特点,用简洁生动的句子描绘一番,如果其中有特别的表现手法,也 要表达出来;再就是结合全诗,从整体结构上看有没有其他手法的运用。“映地 为天色”从“色”方面写出山泉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从“声”方面写出山 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 势,同时又为最后两句的称赞作了铺垫。 [答题要规范]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 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 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 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 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 对应考点一、四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 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 4 个关键点:山泉 品格 诗人 情怀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査鉴赏诗歌形象,把握诗歌主旨,揣摩诗人情感的能力。回答此 类试题,要认真阅读诗句,看清楚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 意思。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明确诗中描绘景物的主要特点,特别注意要结合所 写景物体会诗人的爱好、性格、情感,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分析山 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1、2句突出山泉淡泊 无名:3、4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5、6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7、8句赞 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 是托物言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答题要规范]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 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解题策略 (1)解答分析 要知人论世,注重背景;二要由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入 手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三要从诗中的意象入手,把握诗中的景物特征,因为景 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2)答题模板 描墓诗歌的形象十概括形象特点(要特别注意语言简练而准确,运用术 语)+揭示情感(作者通过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的方法策略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是髙考考査中的热点题型之 该考点主要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 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解答此类试题,要掌握好以下答 题方法与答题模板。 (1)解题分析 ①抓住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 抓住了解答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试题的“要害”。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 题目中一个“送”字便透露出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着眼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涵的是怀古伤今之情。 ②抓住关键词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例如 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词人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 想感情揭示得很清楚 ③抓住题材类型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 发思念征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④抓住意象特点如段克己的《满江红》中,菊花的特征是孤寂、高洁,抓住了这 个特点,词人的思想情怀便较容易揣摩得到了。 ⑤抓住注释命题者之所以给出注释,就是为了从作者、诗歌主旨等方面 给考生一些提示: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 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等。 (2)答题模板 ①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 什么感情。 ②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 什么手法十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一分一总”式)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把握诗歌主旨,揣摩诗人情感的能力。回答此 类试题,要认真阅读诗句,看清楚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 意思。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明确诗中描绘景物的主要特点,特别注意要结合所 写景物体会诗人的爱好、性格、情感,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分析山 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1、2 句突出山泉淡泊 无名;3、4 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5、6 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7、8 句赞 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 是托物言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答题要规范]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 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二、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解题策略 (1)解答分析 一要知人论世,注重背景;二要由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入 手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三要从诗中的意象入手,把握诗中的景物特征,因为景 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2)答题模板 描摹诗歌的形象+概括形象特点(要特别注意语言简练而准确,运用术 语)+揭示情感(作者通过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的方法策略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是高考考查中的热点题型之一。 该考点主要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 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解答此类试题,要掌握好以下答 题方法与答题模板。 (1)解题分析 ①抓住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 抓住了解答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试题的“要害”。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 题目中一个“送”字便透露出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着眼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涵的是怀古伤今之情。 ②抓住关键词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例如 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词人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 想感情揭示得很清楚。 ③抓住题材类型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 发思念征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④抓住意象特点如段克己的《满江红》中,菊花的特征是孤寂、高洁,抓住了这 个特点,词人的思想情怀便较容易揣摩得到了。 ⑤抓住注释命题者之所以给出注释,就是为了从作者、诗歌主旨等方面 给考生一些提示: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 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等。 (2)答题模板 ①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 什么感情。 ②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 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题2、(2011·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牛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3.对应考点二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 句简析。(2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三、四句卷、吼表达效果结合诗句 [思路要清晰 本题属于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之炼字型。这是一首刻画农村夏雨壮观景象 的写景诗。一位家住溪西的牧童,清早就骑牛去溪北放牧。忽然,乌云翻卷,风 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渡溪回村,可是一会儿工夫,天“骤晴”,“山又绿”了, “怒涛顷刻卷沙滩”,侧重描写雨势之猛,好似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势不可挡 “十万军声吼鸣瀑”,以“军声”喻风雨声,极言暴雨声响之壮大。 [答题要规范]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 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一)炼字型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 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答题模板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十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一词领全诗型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 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你对全诗的把握 程度 (2)答题模板 第一步:点明哪一诗句(词)在全诗中是关键(如果试题已经点明,这步骤 可以省略) 第二步:简明分析诗句(词)在全诗结构上或在突出诗歌主题或表达诗人 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抒发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从以上分析可知道,第二、三步骤内容可以合在一起回答。 三、鉴赏语言风格类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例题 2、(2011·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 分) 骤 雨 [宋] 华岳牛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3. 对应考点二 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 句简析。(2 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 4 个关键点:三、四句 卷、吼 表达效果 结合诗句 [思路要清晰] 本题属于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之炼字型。这是一首刻画农村夏雨壮观景象 的写景诗。一位家住溪西的牧童,清早就骑牛去溪北放牧。忽然,乌云翻卷,风 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渡溪回村,可是一会儿工夫,天“骤晴”,“山又绿”了。 “怒涛顷刻卷沙滩”,侧重描写雨势之猛,好似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势不可挡。 “十万军声吼鸣瀑”,以“军声”喻风雨声,极言暴雨声响之壮大。 [答题要规范]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 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一)炼字型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 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答题模板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一词领全诗型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 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你对全诗的把握 程度。 (2)答题模板 第一步:点明哪一诗句(词)在全诗中是关键(如果试题已经点明,这步骤 可以省略)。 第二步:简明分析诗句(词)在全诗结构上或在突出诗歌主题或表达诗人 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抒发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从以上分析可知道,第二、三步骤内容可以合在一起回答。 三、鉴赏语言风格类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 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 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2.答题模板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词中有关语句具 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对应考点二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 句。(3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査考生赏析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的能力。在诗中,当牧童 “慌忙冒雨”赶回家,正欲渡溪时,“雨势骤晴山又绿”。这里,笔势陡转,画 面顿时清新优美起来。它写出了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刚才那场暴雨来得猛, 去得也快,骤雨又骤晴,现在重又恢复山绿之景了。同时也暗扣诗题,并且隐含 着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答题要规范]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 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5.对应考点三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 为什么?(3分 [审题要仔细]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 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要结合诗歌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要规范] (示例一)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 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 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示例二)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 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 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三、课后练习 详见“点对点”训练1--8题p94 第5—6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六)及讲评 古代诗歌鉴赏(一) (时间:40分钟满分:58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题齐安城楼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 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 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2.答题模板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词中有关语句具 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 对应考点二 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 一句。(3 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 3 个关键点:结合全诗 赏析 雨势骤晴山又绿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的能力。在诗中,当牧童 “慌忙冒雨”赶回家,正欲渡溪时,“雨势骤晴山又绿”。这里,笔势陡转,画 面顿时清新优美起来。它写出了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刚才那场暴雨来得猛, 去得也快,骤雨又骤晴,现在重又恢复山绿之景了。同时也暗扣诗题,并且隐含 着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答题要规范]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 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5. 对应考点三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 为什么?(3 分) [审题要仔细]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 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要结合诗歌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要规范] (示例一)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 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 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示例二)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 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 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三、课后练习 详见“点对点”训练 1——8 题 p94 第 5——6 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六)及讲评 古代诗歌鉴赏(一) (时间:40 分钟 满分:58 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 分)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 分)
(2)这首诗末句的数字运用之妙历来被人称道,试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宦游思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1分)他一直高踞 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地蓦 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在水天之际。(2分) (2)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乡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 (答夸张手法亦可):(1分)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1分)从音节方面 看,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 ”),传达出 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2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1)上面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1)江诗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想念和思归之 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1分,“归心似箭”归隐田园”答出其 即可)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出诗人的急切之状、 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暗示归隐之意。(1分)王 诗更侧重牵挂,(1分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家乡景物——梅花,表达抒 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1分) 2)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2分)不同:① 江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江诗用“南 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情感。王诗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 平淡质朴诗味浓郁。(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度大庾岭①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②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③ [注]①公元705年春,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 时所作。②翥(zhu):指鸟向上飞。③用西汉贾谊故事。贾谊因老臣谗言,被贬 为长沙王太傅。 (1)有人认为此诗颔联中“随尽两字用得最好,请任选一字加以赏析。(3分) (2)此诗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1)此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该字在句中 的意思,其次要点出该字的表达效果。字的表达效果要结合诗句含意回答。“随 字体现了诗人的茫然与伤感;“尽”字表现了诗人去国怀乡、魂断大庾岭的情态。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找出“情景交融”的手
(2)这首诗末句的数字运用之妙历来被人称道,试简要分析。(4 分) 答案示例:(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宦游思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1 分)他一直高踞 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地蓦 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在水天之际。(2 分) (2)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乡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 (答夸张手法亦可);(1 分)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1 分)从音节方面 看,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传达出 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2 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1)上面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 分) (2)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示例:(1)江诗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想念和思归之 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1 分,“归心似箭”“归隐田园”答出其一 即可)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出诗人的急切之状、 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暗示归隐之意。(1 分)王 诗更侧重牵挂,(1 分)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家乡景物——梅花,表达抒 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1 分) (2)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2 分)不同:① 江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江诗用“南 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情感。王诗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 平淡质朴诗味浓郁。(2 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度大庾岭①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②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③。 [注] ①公元 705 年春,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 时所作。②翥(zhù):指鸟向上飞。③用西汉贾谊故事。贾谊因老臣谗言,被贬 为长沙王太傅。 (1)有人认为此诗颔联中“随”“尽”两字用得最好,请任选一字加以赏析。(3 分) (2)此诗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 分)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该字在句中 的意思,其次要点出该字的表达效果。字的表达效果要结合诗句含意回答。“随” 字体现了诗人的茫然与伤感;“尽”字表现了诗人去国怀乡、魂断大庾岭的情态。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找出“情景交融”的手
法。要充分理解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要先明确其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再结 合诗人抒发的情感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1)示例一:魂随南飞的鸟儿而去,顿感前途渺茫。(1分)个“随”字 写出了诗人的茫然与伤感。(2分) 示例二:“尽”字运用夸张手法,诗人睹花伤怀,黯然泪下,泪几乎要流尽。(1分) 个尽”字把诗人去国怀乡、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2分)任选一例 即可) (2)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2分 联写山雨欲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在这美好的山水 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希望早日赦归。(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饮酒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束缚。 (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概括“青松”的特点。(3分)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哪些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 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的 关注。(每点1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口2分)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 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灞上秋居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5分) 解析:(1)此题考査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 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 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ˆ的特点。解答第二问,关键 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 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2)此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表 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 是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 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 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法。要充分理解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要先明确其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再结 合诗人抒发的情感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1)示例一:魂随南飞的鸟儿而去,顿感前途渺茫。(1 分)一个“随”字 写出了诗人的茫然与伤感。(2 分) 示例二:“尽”字运用夸张手法,诗人睹花伤怀,黯然泪下,泪几乎要流尽。(1 分) 一个“尽”字把诗人去国怀乡、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2 分)(任选一例 即可) (2)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2 分)颈 联写山雨欲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在这美好的山水 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希望早日赦归。(2 分)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饮 酒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 ①绁:束缚。 (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概括“青松”的特点。(3 分)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哪些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示例:(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 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的 关注。(每点 1 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2 分)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 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2 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5 分)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 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 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解答第二问,关键 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 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 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 二是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 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 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答案示例:(1)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 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2分) (2)衬托(反衬)的手法。(1分)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 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2分)第六 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 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2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秦州杂诗(其七)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期间,他先后写了二十首歌 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 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1)本诗首联颇受古人青睐,清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集》),请简 要赏析其妙处。(3分) (2)有人说这首诗“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请概 述颔联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示例:(1)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莽莽”二字,写出了山 岭的髙峻绵延和雄奇苍莽的气势;(1分)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1 分)孤城”于“莽莽万重山”中,衬托其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1分)这一联隐 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 (2)颔联寓情于景,景中含情,作者从“孤城”着笔,以“月云”与“关塞”等意象, 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2分)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 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二月二日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①,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元亮井:东晋陶渊明字元亮,辞官归隐后赋诗“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 株”。 (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尾联中的“游人意”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根据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分) 解析:(1)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诗歌 的景物描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有关。就此诗而言,诗人写的是乐景,即描摹 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但抒发的却是愁绪,所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反衬。 考生只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思想内容 的能力。根据颈联中的“三年从事亚夫营”可知,“游人”指过着宦游生活的诗人自 己,而“意则要根据颈联中关于陶渊明的典故来理解,由陶渊明的典故可知诗人 已厌倦宦游生活,希望归田隐居。考生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示例:(1)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 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2 分) (2)衬托(反衬)的手法。(1 分)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 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2 分)第六 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 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2 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秦州杂诗(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期间,他先后写了二十首歌 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 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1)本诗首联颇受古人青睐,清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集》),请简 要赏析其妙处。(3 分) (2)有人说这首诗“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请概 述颔联表达的思想感情。(4 分) 答案示例:(1)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莽莽”二字,写出了山 岭的高峻绵延和雄奇苍莽的气势;(1 分)“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1 分)“孤城”于“莽莽万重山”中,衬托其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1 分)这一联隐 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 (2)颔联寓情于景,景中含情,作者从“孤城”着笔,以“月”“云”与“关塞”等意象, 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2 分)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 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2 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①,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 ①元亮井:东晋陶渊明字元亮,辞官归隐后赋诗“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 株”。 (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 分) (2)尾联中的“游人意”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根据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 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诗歌 的景物描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有关。就此诗而言,诗人写的是乐景,即描摹 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但抒发的却是愁绪,所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反衬。 考生只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思想内容 的能力。根据颈联中的“三年从事亚夫营”可知,“游人”指过着宦游生活的诗人自 己,而“意”则要根据颈联中关于陶渊明的典故来理解,由陶渊明的典故可知诗人 已厌倦宦游生活,希望归田隐居。考生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图画。(2分)诗人把春天描写得如此美 丽,是为了反衬后两联自己挥散不去的浓浓思乡之情。(1分) (2)“游人意”实际上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心意,即责怪那流水不但不解自己的思乡 之苦,反而不断撩动自己的羁旅之愁。(2分)因为诗人希望能早日结束宦游生活 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回家隐居,可是思归不得,只能做天涯羁旅客。(2分)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旅月怀人宋琬 月去疏帘才几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裴回①,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②遮掩窗儿 黑 [注]①裴回:即徘徊。②生憎:此处作厌恶解。 (1)请分析上下片中“白”与“黑”二字的妙处。(5分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写“怀人”时用了哪些手法。(3分) 答案示例:()上片中的“白字与下片中的“黑”字遥相呼应,都是从视觉上来写作 者的心情的。(1分)伤心之人触物皆可伤心,更何况身在旅途之中,面对满地清 辉,一个“白”字尽写作者的怕见:(2分)下片的“黑”字,更是写出了夜半无眠 作者内心的悲凉,无论是色泽还是氛围,全用浓墨渲染,画面上那一抹惨白月色 更令人心悸。(2分) (②)①借视觉之景来描绘悲凉意境,融情于景。借近在咫尺的月儿、惊飞的乌鹊 以及瑟瑟秋风下的芭蕉来凸显作者怀人而不得的伤感。②衬托。借梅花笛的哀怨 以及灯前鸣叫的蟋蟀的搅扰,衬托岀作者的怀人之痛。③借用典故。用曹操的《短 歌行》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来衬托自己的孤 寂。④运用拟人手法。借写蟋蟀欺负“病客ˆ的不通人情来衬托作者的悲凉心境 (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第9-—10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七)及讲评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七)古代诗歌鉴赏(二) (时间:40分钟满分:57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乌夜啼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髙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注]陆游在孝宗乾道元年(1165)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 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西村居宅,依山临水,风景优 美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请具体分析说明。(4分) (2)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人物心情的动词?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些动词要表现怎样 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1)夏季。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季 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用的 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显得轻快惬意。“髙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ˆ这两
答案:(1)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图画。(2 分)诗人把春天描写得如此美 丽,是为了反衬后两联自己挥散不去的浓浓思乡之情。(1 分) (2)“游人意”实际上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心意,即责怪那流水不但不解自己的思乡 之苦,反而不断撩动自己的羁旅之愁。(2 分)因为诗人希望能早日结束宦游生活, 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回家隐居,可是思归不得,只能做天涯羁旅客。(2 分)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蝶恋花·旅月怀人 宋琬 月去疏帘才几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裴回①,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②遮掩窗儿 黑。 [注] ①裴回:即徘徊。②生憎:此处作厌恶解。 (1)请分析上下片中“白”与“黑”二字的妙处。(5 分)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写“怀人”时用了哪些手法。(3 分) 答案示例:(1)上片中的“白”字与下片中的“黑”字遥相呼应,都是从视觉上来写作 者的心情的。(1 分)伤心之人触物皆可伤心,更何况身在旅途之中,面对满地清 辉,一个“白”字尽写作者的怕见;(2 分)下片的“黑”字,更是写出了夜半无眠时 作者内心的悲凉,无论是色泽还是氛围,全用浓墨渲染,画面上那一抹惨白月色 更令人心悸。(2 分) (2)①借视觉之景来描绘悲凉意境,融情于景。借近在咫尺的月儿、惊飞的乌鹊 以及瑟瑟秋风下的芭蕉来凸显作者怀人而不得的伤感。②衬托。借梅花笛的哀怨 以及灯前鸣叫的蟋蟀的搅扰,衬托出作者的怀人之痛。③借用典故。用曹操的《短 歌行》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来衬托自己的孤 寂。④运用拟人手法。借写蟋蟀欺负“病客”的不通人情来衬托作者的悲凉心境。 (每点 1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第 9——10 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七)及讲评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二) (时间:40 分钟 满分:57 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乌夜啼 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注] 陆游在孝宗乾道元年(1165)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 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西村居宅,依山临水,风景优 美。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请具体分析说明。(4 分) (2)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人物心情的动词?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些动词要表现怎样 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示例:(1)夏季。“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季 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用的。 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显得轻快惬意。“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