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难点突破指津 难点一:文章信息、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文章信息、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是一个常见的考查要点。对于论述类、实用类 文本而言,逻辑性、理论性均要比文学类文本髙出一筹,所以虽然看起来篇幅小 了些,而实际上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并未减少,说不定反而更多。所以在这种情 况之下,考生就需要特别注意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归纳和整理。对于这种题型, 信息范围大多为整个文本,紧扣提示信息是最重要的原则。 【例题】2011·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梁宗岱①先生 温源宁 (1)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髙兴劲儿有时候把 我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 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 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 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 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 以笑得最好。 (2)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 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 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 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髙超的智慧,它渴望着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3)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 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地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 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以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 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 ②的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4)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 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 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 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 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 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 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 才算完。 (5)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 辛和巴斯加。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 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一一令 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6)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 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 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 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2012 年高考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难点突破指津 难点一:文章信息、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文章信息、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是一个常见的考查要点。对于论述类、实用类 文本而言,逻辑性、理论性均要比文学类文本高出一筹,所以虽然看起来篇幅小 了些,而实际上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并未减少,说不定反而更多。所以在这种情 况之下,考生就需要特别注意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归纳和整理。对于这种题型, 信息范围大多为整个文本,紧扣提示信息是最重要的原则。 【例题】2011·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梁宗岱①先生 温源宁 (1)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 我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 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 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 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 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 以笑得最好。 (2)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 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 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 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着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3)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 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地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 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以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 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 ②的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4)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 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 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 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 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 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 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 才算完。 (5)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 辛和巴斯加。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 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 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6)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 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 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 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 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并不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相信 自己,相信人生可恋,文学可喜,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 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 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 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 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 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 是美妙的东西一一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注】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②孙唐:德国体育 家 (4)(5)(6)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为人富有激情,尤其在辩论时更能显示雄辩的才华。对文学感兴趣, 朗读起来气势磅礴,任由性情勃发。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一个字一个字计较, 力求和原作一致,翻译作品达到接近原著 【方法指津】 第一步:内容确定。命题者要求考生归纳、整理、概括文中的信息和内容,必然 会给予一定的信息提示,这样的信息提示就是考生要把握的“内容”,是考生完 成本道题的基础。 第二步:按照上述的“内容”,到文本中寻找与之相对应的点。要注意此对应点 的上下文内容,有时甚至还需要扩展至整个文本,然后按照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来分析寻找答案。 第三步:对于此种题型的答案,全面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考生必须全面把握文 本,搜寻答案。 如上述2011年广东卷考査的就属于内容的筛选与概括 从答题区域看,已集中到文中(4)(5)(6)三段,答题指向为“文学活动”。根据 这样的提示,我们回到原文,发现(4)(5)(6)三段分别讲了梁宗岱先生激情的辩 论、充满吸引力的朗诵和对自己近乎苛刻的翻译。但这些内容都不属于性格特点,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这些事中去概括他的性格,所以对用词的准确性要求比较 高 难点二:鉴赏作品重要语句 鉴赏作品的重要词句也是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考査题型之一。对论述 类、实用类文本而言,所谓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除了类似文学类文本中的重要词 句的一般理解之外,还更多地偏向于定义、概念的理解。在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中,承担了定义、概念的重要词句,一般也会表现为关键词、主旨句等,考生需 要引起关注 【例题】2011·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 大,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 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 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
(7)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 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并不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相信 自己,相信人生可恋,文学可喜,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 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 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 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 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 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 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注】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②孙唐:德国体育 家。 (4)(5)(6)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为人富有激情,尤其在辩论时更能显示雄辩的才华。对文学感兴趣, 朗读起来气势磅礴,任由性情勃发。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一个字一个字计较, 力求和原作一致,翻译作品达到接近原著。 【方法指津】 第一步:内容确定。命题者要求考生归纳、整理、概括文中的信息和内容,必然 会给予一定的信息提示,这样的信息提示就是考生要把握的“内容”,是考生完 成本道题的基础。 第二步:按照上述的“内容”,到文本中寻找与之相对应的点。要注意此对应点 的上下文内容,有时甚至还需要扩展至整个文本,然后按照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来分析寻找答案。 第三步:对于此种题型的答案,全面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考生必须全面把握文 本,搜寻答案。 如上述 2011 年广东卷考查的就属于内容的筛选与概括。 从答题区域看,已集中到文中(4)(5)(6)三段,答题指向为“文学活动”。根据 这样的提示,我们回到原文,发现(4)(5)(6)三段分别讲了 梁宗岱先生激情的辩 论、充满吸引力的朗诵和对自己近乎苛刻的翻译。但这些内容都不属于性格特点,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这些事中去概括他的性格,所以对用词的准确性要求比较 高。 难点二:鉴赏作品重要语句 鉴赏作品的重要词句也是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考查题型之一。对论述 类、实用类文本而言,所谓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除了类似文学类文本中的重要词 句的一般理解之外,还更多地偏向于定义、概念的理解。在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中,承担了定义、概念的重要词句,一般也会表现为关键词、主旨句等,考生需 要引起关注。 【例题】2011·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 大,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 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 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
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 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 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 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 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 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 睿智心生敬意。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 止。它是一个体现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 引水目的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 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 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 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 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 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 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 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 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 准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 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 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 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 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 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 【参考答案】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后果,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 达到与自然共济(适应、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方法指津】 第一步:确定类型,即确定考査的重要词句,属于一般性质的内涵的理解,还是 偏向于定义、概念的理解, 第二步:将考查的词句放到具体的文本中进行分析,如果是一般性质上的理解, 需要注意其字面意、语境意、句外意等,如果涉及定义、概念等,还需要注意定 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解时,考生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要人 为地“拔高”理解,二是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第三步:组织答案,注意专业词汇的使用。 如上述2011年浙江卷,考查的就是对作品重要语句的理解。 题目问“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换种提问方式就是“另 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指什么?从句间关系看,“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是针对 前一句的“技术性思维”而言的。弄懂了“技术性思维”的内涵,再从其反面去 答,便是题目的答案。结合文中一、二两段可见,所谓“技术性思维”指的是人 类不顾自然规律,利用“科学技术”强行“改造自然”,从而造成自然以各种灾
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 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 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 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 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 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 睿智心生敬意。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 止。它是一个体现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 引水目的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 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 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 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 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 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 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 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 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 准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 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 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 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 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 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 【参考答案】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后果,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 达到与自然共济(适应、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方法指津】 第一步:确定类型,即确定考查的重要词句,属于一般性质的内涵的理解,还是 偏向于定义、概念的理解。 第二步:将考查的词句放到具体的文本中进行分析,如果是一般性质上的理解, 需要注意其字面意、语境意、句外意等,如果涉及定义、概念等,还需要注意定 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解时,考生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要人 为地“拔高”理解,二是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第三步:组织答案,注意专业词汇的使用。 如上述 2011 年浙江卷,考查的就是对作品重要语句的理解。 题目问“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换种提问方式就是“另一 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指什么?从句间关系看,“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是针对 前一句的“技术性思维”而言的。弄懂了“技术性思维”的内涵,再从其反面去 答,便是题目的答案。结合文中一、二两段可见,所谓“技术性思维”指的是人 类不顾自然规律,利用“科学技术”强行“改造自然”,从而造成自然以各种灾
难的形式对人类报复的思维方式。所以,与其对立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 应该是: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类在自然规律下,合理 地利用科学技术的思维方式 难点三:分析作品的结构思路 无论是实用类文本还是论述类文本,都涉及结构与思路的问题。这既可以涉及作 者在情节设置上的用意,又可以是理清作者在为说明某一问题上的思维逻辑。所 以对作品结构、思路的考查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2011年江 苏卷来看,考査结构思路的题就有两道,一是诗歌鉴赏《春日忆李白》第3题: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一是论述类文本阅读,就是我们下面这道题。由此 可见,在今后的复习中,涉及分析作品的结构、思路的题目一定要加以重视。 【例题】2011·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捧与挖 鲁迅 ①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 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②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去,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 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③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 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 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 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④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 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 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⑤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 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 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 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 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⑥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 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 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 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⑦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 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 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 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⑧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 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⑨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 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难的形式对人类报复的思维方式。所以,与其对立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 应该是: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类在自然规律下,合理 地利用科学技术的思维方式。 难点三:分析作品的结构思路 无论是实用类文本还是论述类文本,都涉及结构与思路的问题。这既可以涉及作 者在情节设置上的用意,又可以是理清作者在为说明某一问题上的思维逻辑。所 以对作品结构、思路的考查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 2011 年江 苏卷来看,考查结构思路的题就有两道,一是诗歌鉴赏《春日忆李白》第 3 题: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一是论述类文本阅读,就是我们下面这道题。由此 可见,在今后的复习中,涉及分析作品的结构、思路的题目一定要加以重视。 【例题】2011·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捧与挖 鲁 迅 ①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 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②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去,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 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③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 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 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 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④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 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 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⑤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 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 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 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 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⑥民元革命时候,S 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 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 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 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⑦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 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 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 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⑧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 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⑨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 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其次 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 法,呼应开头 【方法指津】 分析作品的结构思路,主要是从“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去分析作者表达 意旨和架构全文的用意及策略。如“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情节?”就是从 “为什么”的角度去分析作者在情节设置上的用意。如“作者是怎样(通过何种 方式)(按照什么思路)来表达(阐述)(论证)某种思想(感情)的?”就是从“怎么 样”的角度去分析作者在结构驾驭上的层次(方法)。解答“为什么”类的题目, 主要先从所提供的句子或段落本身入手,找出其提供的信息,然后从结构、内容、 主旨、语言等方面找出与之契合的地方,从而证明作者巧妙的匠心。 解答“怎么样”类的题目,则需要从表达方式上来考虑,如记叙的人称、顺序 内容,说明的方式、顺序,描写的手法、技巧,抒情的手法,议论的方式,以及 这几者间相结合的程度 如2011年江苏卷就是考查文章的论述思路。 要理清这个思路,首先要弄明白三个问题:(1)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2)作者 是怎样表达的。(3)在“怎样表达”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从 文中看,作者想要论述的是“捧”的危害并提倡“挖”的行为,这主要在最后两 段提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章从⑤一⑦段讲了三个例子来证明“捧”的危害, 在议论文里属于事例论证。那么前面①一④段讲了什么,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作者是从“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角度来讲的①-② 段讲了“捧”是什么,③一④段简单地分析了人们为什么要“捧”,即“捧”的 动机。如果有必要,可以结合论述的思路谈谈它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难点四: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需 要注意。鉴于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偏向于理论性和逻辑性,所以在论述类、实用 类文本中出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也更具理性,自然对考生的考查也更具难度 般情况下,本题型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对文章某一内容、某一观点态度理解性 质的鉴赏,二是对内容、观点的自我阐发性质的鉴赏。但是归根结底,都属于对 作者观点的鉴赏,考生在完成本道题时,不但需要准确理解原文,更需要有一种 发散性思维,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例题】2011·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 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 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 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 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 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其次, 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 法,呼应开头。 【方法指津】 分析作品的结构思路,主要是从“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去分析作者表达 意旨和架构全文的用意及策略。如“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情节?”就是从 “为什么”的角度去分析作者在情节设置上的用意。如“作者是怎样(通过何种 方式)(按照什么思路)来表达(阐述)(论证)某种思想(感情)的?”就是从“怎么 样”的角度去分析作者在结构驾驭上的层次(方法)。解答“为什么”类的题目, 主要先从所提供的句子或段落本身入手,找出其提供的信息,然后从结构、内容、 主旨、语言等方面找出与之契合的地方,从而证明作者巧妙的匠心。 解答“怎么样”类的题目,则需要从表达方式上来考虑,如记叙的人称、顺序、 内容,说明的方式、顺序,描写的手法、技巧,抒情的手法,议论的方式,以及 这几者间相结合的程度。 如 2011 年江苏卷就是考查文章的论述思路。 要理清这个思路,首先要弄明白三个问题:(1)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2)作者 是怎样表达的。(3)在“怎样表达”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从 文中看,作者想要论述的是“捧”的危害并提倡“挖”的行为,这主要在最后两 段提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章从⑤—⑦段讲了三个例子来证明“捧”的危害, 在议论文里属于事例论证。那么前面①—④段讲了什么,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作者是从“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角度来讲的。①—② 段讲了“捧”是什么,③—④段简单地分析了人们为什么要“捧”,即“捧”的 动机。如果有必要,可以结合论述的思路谈谈它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难点四: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需 要注意。鉴于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偏向于理论性和逻辑性,所以在论述类、实用 类文本中出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也更具理性,自然对考生的考查也更具难度。一 般情况下,本题型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对文章某一内容、某一观点态度理解性 质的鉴赏,二是对内容、观点的自我阐发性质的鉴赏。但是归根结底,都属于对 作者观点的鉴赏,考生在完成本道题时,不但需要准确理解原文,更需要有一种 发散性思维,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例题】2011·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 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 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 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 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 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
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 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什 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 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 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 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 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 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 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 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 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唐诗的美, 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 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 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 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 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濛的时候,条件不同, 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 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 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 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 把美说成是某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 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互相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 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 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 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 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 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 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 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 普遍规律。 选自《美学新论》,有删改) 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 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 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当一群大学生以探险的心态进入原始森林,那种原始风貌在他们眼中是难得一见
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 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什 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 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 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 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 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 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 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 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 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唐诗的美, 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 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 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 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 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濛的时候,条件不同, 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 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 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 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 把美说成是某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 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互相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 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 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 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 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 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 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 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 普遍规律。 (选自《美学新论》,有删改) 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 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 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当一群大学生以探险的心态进入原始森林,那种原始风貌在他们眼中是难得一见
的美;当他们迷路被困时,面临危险,原来的美消失了。这表明美是随人与环境 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方法指津】 第一步:确定本题对作者观点的分析概括是何种考查形式,是直接理解性质的, 还是阐发性质的 第二步:若是简单的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考生只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就 观点分析观点;而如果是阐发性质的对作者观点的鉴赏,考生则不但需要结合上 述主题和内容,把握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深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 点,还必须以自我的眼光来对之进行评判,阐发时必须要是自己的见解,而非完 全来源于原文。 第三步:不管是理解还是阐发,考生都需要以发散性的思维,全面理解、把握观 点,并且尽量让自己的理解或阐发周全完备,言之有理。 如2011年广东卷就是要求“结合文中的原理”对某种现象作出理解。其中“文 中的原理”就是作者对“美与人的关系”的观点态度。这属于对作者的观点进行 理解的题目。 在原文中,涉及美与人的关系的段落是第⑥段,⑤⑦⑧三段虽然也是讲“美” 但都是就其自身而言的。我们要对上述现象作出分析,必须先对“美与人的关 系”作出理解。从第⑥段可知一一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 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一角度、原理。结合题目举出的现象,大学生们在不同环境 下对相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这里,所谓的“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 系”即人与环境的关系一一现象、分析
的美;当他们迷路被困时,面临危险,原来的美消失了。这表明美是随人与环境 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方法指津】 第一步:确定本题对作者观点的分析概括是何种考查形式,是直接理解性质的, 还是阐发性质的。 第二步:若是简单的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考生只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就 观点分析观点;而如果是阐发性质的对作者观点的鉴赏,考生则不但需要结合上 述主题和内容,把握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深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 点,还必须以自我的眼光来对之进行评判,阐发时必须要是自己的见解,而非完 全来源于原文。 第三步:不管是理解还是阐发,考生都需要以发散性的思维,全面理解、把握观 点,并且尽量让自己的理解或阐发周全完备,言之有理。 如 2011 年广东卷就是要求“结合文中的原理”对某种现象作出理解。其中“文 中的原理”就是作者对“美与人的关系”的观点态度。这属于对作者的观点进行 理解的题目。 在原文中,涉及美与人的关系的段落是第⑥段,⑤⑦⑧三段虽然也是讲“美”, 但都是就其自身而言的。我们要对上述现象作出分析,必须先对“美与人的关 系”作出理解。从第⑥段可知——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 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角度、原理。结合题目举出的现象,大学生们在不同环境 下对相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这里,所谓的“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 系”即人与环境的关系——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