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1作者介络 2写作背量 3立意谋篇 4言特色 5问题思考
绿 1作者介绍 2写作背景 3立意谋篇 4语言特色 5问题思考
朱自清其人其事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 长于扬州,自称“我是扬州 人”。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 上的一位著名的诗人、作家 学者,也是我国现代史上的 位著名的民主战士。他出 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 家庭。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 学哲学系,1921年至1925年, 在江浙一些中学教书,1925 年到清华大学任教,一直到 朱自清先生(摄于20年代) 1948年病故
朱自清其人其事 朱自清(1898—1948 ), 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 , 长于扬州,自称“我是扬州 人”。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 上的一位著名的诗人、作家、 学者,也是我国现代史上的 一位著名的民主战士。他出 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 家庭。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 学哲学系,1921年至1925年, 在江浙一些中学教书,1925 年到清华大学任教,一直到 1948年病故
朱自清是在“五四”运动的 狂飙中登上文坛,走向社会的 他走过的升沉曲折的道路,带有 旧中国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极大 典型性。“五四”运动中,他走 上街头; 八”惨案时,他 面对执政府射来的枪弹,曾经不 愧为一个勇士。而在蒋介石反革 命的血腥屠杀前,他苦闷而彷徨 了。但不管境遇怎样严酷,现实 如何严峻,他始终保持了一个爱 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 1948年,他贫病交加的情况下, 毅然在一份抵制配给美国面粉的和叶圣陶先生191年12月31日摄于杭州 宣言书上签了名,毛泽东称颂他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是在“五四”运动的 狂飙中登上文坛,走向社会的。 他走过的升沉曲折的道路,带有 旧中国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极大 典型性。“五四”运动中,他走 上街头;“三一八”惨案时,他 面对执政府射来的枪弹,曾经不 愧为一个勇士。而在蒋介石反革 命的血腥屠杀前,他苦闷而彷徨 了。但不管境遇怎样严酷,现实 如何严峻,他始终保持了一个爱 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 1948年,他贫病交加的情况下, 毅然在一份抵制配给美国面粉的 宣言书上签了名,毛泽东称颂他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写作景 《绿》,写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 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 《绿》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 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 会的前途,刻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 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 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 在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 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只是写景文,但只 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 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写作背景 《绿》,写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 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 《绿》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 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 会的前途,刻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 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 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 在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 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只是写景文,但只 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 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立意谋篇 (一)立意 绿,是生命的象征,青 春的标志,希望的所在。作 者以“绿”命题,意义何在? 这固然在于写实,抓住 了梅雨潭景色独具的特征, 同时也是作者明快心境的反 映。作者第二次游梅雨潭时 已是秋天。一般文人笔下的 秋景,大都悲切凄凉,而朱 自清却把梅雨潭的秋色写得 “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而且文中用了大量充满生命 的词语描写绿,如“少妇” “碧玉”、“女儿绿”等
立意谋篇 (一)立意 绿,是生命的象征,青 春的标志,希望的所在。作 者以“绿”命题,意义何在? 这固然在于写实,抓住 了梅雨潭景色独具 的特征, 同时也是作者明快心境的反 映。作者第二次游梅雨潭时, 已是秋天。一般文人笔下的 秋景,大都悲切凄凉,而 朱 自清却把梅雨潭的秋色写得 “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而且文中用了大量充满生命 的词语描写绿,如“少妇”、 “碧玉”、“女儿绿”等
(二)谋篇 全文不足千字,由四个自然段组成结构 小巧,布局精美。 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交代了游梅雨潭的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四周景色和潭名由来 第三自然段,着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 第四自然段,与首段紧密呼应
(二)谋篇 全文不足千字,由四个自然段组成,结构 小巧,布局精美。 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交代了游梅雨潭的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四周景色和潭名由来。 第三自然段,着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 第四自然段,与首段紧密呼应
语彦特色 (1)迭词运用,通俗平淡而又清新。例如摹拟 水声,用“花花花花”,令人觉得声声入耳,状写 “水花”,用“杂杂”“纷纷”,令人觉得有飘落 之感。潭水“汪汪”,波纹“松松”,浪花“轻 轻”,水光“滑滑”,水色“清清”。 (2)动词运用准确传神。例如写梅雨亭一节,用 “踞”字写出了亭的险峻气势;用“浮”字写出了 亭凌空欲飞的动貌;用“拥”字写出了“三面是 山”,形成了半个环儿的山势特点
语言特色 (1)迭词运用,通俗平淡而又清新。例如摹拟 水声,用“花花花花”,令人觉得声声入耳,状写 “水花”,用“杂杂”“纷纷”,令人觉得有飘落 之感。潭水“汪汪”,波纹“松松”,浪花“轻 轻”,水光“滑滑”,水色“清清”。 (2)动词运用准确传神。例如写梅雨亭一节,用 “踞”字写出了亭的险峻气势;用“浮”字写出了 亭凌空欲飞的动貌;用“拥”字写出了“三面是 山”,形成了半个环儿的山势特点
问题思考 (1)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 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 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为什么要这 样写 (2)“绿”是文章描写的重点,作者运用 哪几种方法描绘“绿”的动人形象
问题思考 (1)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 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 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为什么要这 样写? (2)“绿”是文章描写的重点,作者运用 哪几种方法描绘“绿”的动人形象?
问题1答案 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交待梅雨潭形成的原 因。梅雨潭之所以蕴涵了这样丰富而美丽的 绿”,是因为有梅雨瀑这样的源头活水;另 方面也是渲染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的环境。这样美 的“绿”,自然是产生于一个极其美好的环境之 中的,所以用了极细腻的笔触来描绘梅雨瀑。观 赏瀑布后,作者被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所招引,便 由亭而下,直扑梅雨潭,文章也就自然过渡到描 写梅雨潭之绿了
问题1答案 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交待梅雨潭形成的原 因。梅雨潭之所以蕴涵了这样丰富而美丽的 “绿”,是因为有梅雨瀑这样的源头活水;另一 方面也是渲染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的环境。这样美 的“绿”,自然是产生于一个极其美好的环境之 中的,所以用了极细腻的笔触来描绘梅雨瀑。观 赏瀑布后,作者被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所招引,便 由亭而下,直扑梅雨潭,文章也就自然过渡到描 写梅雨潭之绿了
问题2答案 比喻的方法连设六喻:“荷叶”、“裙幅 “碧玉”等,类似古代民歌中的复蹈手法,从不同角 度刻画同一形象 拟人的方法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 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 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 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 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 岁的小姑 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 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问题2答案 比喻的方法 连设六喻:“荷叶”、“裙幅”、 “碧玉”等,类似古代民歌中的复蹈手法,从不同角 度刻画同一形象。 拟人的方法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 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 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 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 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 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 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