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细胞间信息传递 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A) PARACRINE (B》 SYNAPTIC signaling (C) ENDOCRINE (D) AUTOCRINE endocrine cell he
第三章 细胞间信息传递 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第一节间隙连接与电传递 1.间隙连接结构、通透性和功能 缝隙连接通道蛋白 开放 关闭 3 B
第一节 间隙连接与电传递 1. 间隙连接结构、通透性和功能
间隙连接广泛分布于脊椎和无脊椎动物几乎所有类型的细 胞中,尤其是需要进行快速通讯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肌 细胞),是构成电突触的结构基础,参与多种生理功能。 间隙连接作为低电阻的通道,可将众多细胞在电学上联系 起来,使细胞电活动协调一致,参与细胞的兴奋、收缩和 分泌等功能。 间隙连接还参与细胞分化、生长与发育的过程。胚胎发育 早期,间隙连接能够协调细胞间的发育过程,诱导细胞向 定方向分化。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表达不同的间隙连接 蛋白,作用也不相同
间隙连接广泛分布于脊椎和无脊椎动物几乎所有类型的细 胞中,尤其是需要进行快速通讯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肌 细胞),是构成电突触的结构基础,参与多种生理功能。 间隙连接作为低电阻的通道,可将众多细胞在电学上联系 起来,使细胞电活动协调一致,参与细胞的兴奋、收缩和 分泌等功能。 间隙连接还参与细胞分化、生长与发育的过程。胚胎发育 早期,间隙连接能够协调细胞间的发育过程,诱导细胞向 一定方向分化。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表达不同的间隙连接 蛋白,作用也不相同
A相对分子质量 B 100a CAMPFC0 0 1000 0 90 5000 0。0 20000Q 1→连接子a+aC 细胞1 细胞2 图3-3间隙连接的通透性
>电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 受到电刺激 双向传递 速度快 突触前神经元 间隙连接 记录到电压 不易受影响 突触后神经元 记录到电压 图3-4经过间隙连接完成的电传递
➢ 电传递 • 双向传递 • 速度快 • 不易受影响
第二节化学传递的一般规律 化学传递研究历史 最早证明化学传递存在的实验是“迷走物质”的发现 1905年,剑桥大学生理学家 Elliott是出有化学物质参与交感的 兴奋传递,未被接受。 1921年奥地利生理学 Loewi家 用实验证明“迷走物质”的存在。 在Dale的建议下用胆碱脂酶 wM 抑制剂延长“迷走 MWMW2)为乙酸证实 物质”作用 二人获1936年诺贝尔奖
最早证明化学传递存在的实验是“迷走物质”的发现. 1905年,剑桥大学生理学家 Elliott提出有化学物质参与交感的 兴奋传递,未被接受。 1921年奥地利生理学Loewi家 用实验证明“迷走物质”的存在。 在Dale的建议下用胆碱脂酶 抑制剂延长“迷走 物质”作用,证实 为乙酰胆碱 二人获1936年诺贝尔奖 第二节 化学传递的一般规律 一、化学传递研究历史
二、化学传递的基本机制 (1)化学突触的结构 和分类 突触前细胞 神经递质 突触小泡 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受体 突触后细胞
(1)化学突触的结构 和分类 结构: • 突触前膜 • 突触间隙 • 突触后膜 二、化学传递的基本机制
大脑皮层突触的电镜照片(引自Bern, Physiology,2005) S1和S2分别是两个神经突触,Den代表树突
大脑皮层突触的电镜照片 (引自Bern, Physiology, 2005) S1和S2分别是两个神经突触,Den代表树突
突触分类: 缝隙连接 混合性突触 (1)A轴突-轴突型突触 甲 B轴突-胞体型突触 G轴突-树突型突触 乙 串联性突触 交互性突触 (2)四种组合形式突触模式图
(1)A 轴突-轴突型突触 B 轴突-胞体型突触 C 轴突-树突型突触 突触分类: (2)四种组合形式突触模式图
非定向、开放式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 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曲张体小泡内递质与效应细胞间的特殊联系。 没有经典的突触结构; 突触小泡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线粒体 递质弥散距离大,传递时间长; 胞体 作用部位发散,无特定的靶点;轴 效应器能否发生作用取决与有无 曲张体 平滑肌 相应的受体 末梢
非定向、开放式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曲张体小泡内递质与效应细胞间的特殊联系。 • 没有经典的突触结构; •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 递质弥散距离大,传递时间长; • 作用部位发散,无特定的靶点; • 效应器能否发生作用取决与有无 相应的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