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导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16,文件大小:94.5KB,团购合买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第四节 价格制度和微观经济学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经济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对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和劳务的欲求是无限的 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必须利用各种资源来进行生产,才能满足人的 各种需求。 资源:能够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物品或劳务,包括经济资源和自由取 用资源。 商品:经济社会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所生产出来的物品和劳务。商品 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商品,另一类是无形商品,即劳务 生产:创造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行为。 消费:使用物品和劳务来满足需要的行为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经济资源。主要的生产要素:土地、 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对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和劳务的欲求是无限的。 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必须利用各种资源来进行生产,才能满足人的 各种需求。 资源:能够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物品或劳务,包括经济资源和自由取 用资源。 商品:经济社会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所生产出来的物品和劳务。商品 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商品,另一类是无形商品,即劳务。 生产:创造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行为。 消费:使用物品和劳务来满足需要的行为。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经济资源。主要的生产要素:土地、 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 一、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

生产技术:生产出一定有用品的数量,与所需要投入的资源的比例关系 在经济学中常常以生产函数来描述技术。 资源的稀缺性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存在的基本问题。如何使用有限 资源来满足人类需求,就是一个经济系统解决的问题。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机会成本 生活品 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表示一个 经济社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 生产可能性边界 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所能生产的不同的商 15 品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两个坐标轴围成 12 的区域,为社会的生产可能性集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将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发生变化 技术进步将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 而技术进步对各种商品生产的不同影响, 决定改变以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资本品

生产技术:生产出一定有用品的数量,与所需要投入的资源的比例关系。 在经济学中常常以生产函数来描述技术。 资源的稀缺性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存在的基本问题。如何使用有限 资源来满足人类需求,就是一个经济系统解决的问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表示一个 经济社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 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所能生产的不同的商 品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两个坐标轴围成 的区域,为社会的生产可能性集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将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发生变化。 技术进步将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 而技术进步对各种商品生产的不同影响, 决定改变以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 资 本 品 生活品 O 15 12 4 5

显然,如果要多生产资本品,就必须生活品 减少消费品的生产。需要放弃生产消费品 生产可能性边界 的数量,就是多生产这一单位资本品的机 会成本。 机会成本:把一定量的具有多种用途 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商品后,放弃该资源12 用于其它用途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即为 这种商品的生产中使用该资源的机会成本。 由于一个经济社会不能只生产一类产 品,就必须确定要生产的商品的种类和数 量,并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之间分配资源, 这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资本品 三、经济体系的功能和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个社会经济系统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决定产出的水平和构成—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2、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怎么生产

由于一个经济社会不能只生产一类产 品,就必须确定要生产的商品的种类和数 量,并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之间分配资源, 这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显然,如果要多生产资本品,就必须 减少消费品的生产。需要放弃生产消费品 的数量,就是多生产这一单位资本品的机 会成本。 机会成本:把一定量的具有多种用途 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商品后,放弃该资源 用于其它用途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即为 这种商品的生产中使用该资源的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 资 本 品 生活品 O 15 12 4 5 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决定产出的水平和构成——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2、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怎么生产 三、经济体系的功能和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在商品生产中,投入要素之间存在可替代性。生产相同数量的某种产品, 可以采用不同的投入要素组合。 如何选择使用的要素种组合投入比例来生产既定的产品。 3、产品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为谁生产 个好的经济制度,是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还要保证社会资源的充 分利用和产出的稳步增长。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一个经济系统所具有的功能。 四、经济学的定义和地位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 生产各种商品,干在现在或将来分配给各个成员或集团消费的一门科学 经济学的地位,可以用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话来描述:“经济学家的 思想无论是否正确,其力量之大都超过对它们的理解。事实上,世界总是受 这些思想统治的。许多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实践家却往往是某个已故 经济学家的奴隶

在商品生产中,投入要素之间存在可替代性。生产相同数量的某种产品, 可以采用不同的投入要素组合。 如何选择使用的要素种组合投入比例来生产既定的产品。 3、产品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为谁生产 一个好的经济制度,是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还要保证社会资源的充 分利用和产出的稳步增长。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一个经济系统所具有的功能。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 生产各种商品,干在现在或将来分配给各个成员或集团消费的一门科学。 经济学的地位,可以用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话来描述:“经济学家的 思想无论是否正确,其力量之大都超过对它们的理解。事实上,世界总是受 这些思想统治的。许多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实践家却往往是某个已故 经济学家的奴隶。” 四、经济学的定义和地位

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 实证分析解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描述经济事实和经济变量间关 系的经济理论,就是实证经济学 规范分析在一定的伦理价值标准下,研究经济活动应该如何进行。涉及 伦理和价值判断的经济学,就是规范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者形象地把实证经济学称为“天文学”,而把规范经济学称 为“占星术”,形象地描述了两者的区别。 经济学家的分歧主要在规范领域。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不同学者考察 的角度、各自的价值标准差异,是导致分歧的原因 二、均衡分析法 均衡与均衡分析 经济学中的均衡:任何一个经济决策者都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决策以增加 利益时的状态

一、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 实证分析解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描述经济事实和经济变量间关 系的经济理论,就是实证经济学。 规范分析在一定的伦理价值标准下,研究经济活动应该如何进行。涉及 伦理和价值判断的经济学,就是规范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者形象地把实证经济学称为“天文学”,而把规范经济学称 为“占星术”,形象地描述了两者的区别。 经济学家的分歧主要在规范领域。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不同学者考察 的角度、各自的价值标准差异,是导致分歧的原因。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均衡分析法 1、均衡与均衡分析 经济学中的均衡:任何一个经济决策者都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决策以增加 利益时的状态

均衡分析:在假定各经济变量及其关系已知的情况下,考察达到均衡 状态的条件和状况的分析方法 2、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 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局部均衡分析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单一的商品市场达到 均衡的状况和条件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与静态经济学 静态分析法分析经济现象达到均衡时的状态和均衡条件,而不考虑经济 现象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应用静态分析方法的经济学称为静态经济学。 2、比较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法考察经济现象在初始均衡状态下,因经济变量发生变 化以后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状况。考察的重点是两种均衡状况的比较,而 不是达到新均衡的过程

均衡分析:在假定各经济变量及其关系已知的情况下,考察达到均衡 状态的条件和状况的分析方法。 2、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 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局部均衡分析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单一的商品市场达到 均衡的状况和条件。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与静态经济学 静态分析法分析经济现象达到均衡时的状态和均衡条件,而不考虑经济 现象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应用静态分析方法的经济学称为静态经济学。 2、比较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法考察经济现象在初始均衡状态下,因经济变量发生变 化以后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状况。考察的重点是两种均衡状况的比较,而 不是达到新均衡的过程

3、动态分析与动态经济学 动态分析:在假定生产技术、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她等因素随时间发 生变化的情况下,考察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应用动态分析方法的经济 学称为动态经济学 五、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对与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相关的经济变量间关系的抽象描 述。建立经济模型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复杂经济现象进 行抽象、简化的过程。 经济模型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数学表达式或图表

3、动态分析与动态经济学 动态分析:在假定生产技术、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她等因素随时间发 生变化的情况下,考察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应用动态分析方法的经济 学称为动态经济学。 五、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对与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相关的经济变量间关系的抽象描 述。建立经济模型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复杂经济现象进 行抽象、简化的过程。 经济模型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数学表达式或图表

第三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根据其具体考察的领域和角度的不同,通常被分为微观 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是对特定厂商、特定家庭、个别 价格、工资和收入、个别行业和特定商品的研究。尽管微观经济学也考察 个社会的全部经济活动,但是分析的基础仍然是单个经济决策者的行为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 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 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 产决策以取得最大的利润。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这种 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生产者的 最优经济行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 的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显然,微观经济分折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它才被称为微观经济学或个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是对特定厂商、特定家庭、个别 价格、工资和收入、个别行业和特定商品的研究。尽管微观经济学也考察一 个社会的全部经济活动,但是分析的基础仍然是单个经济决策者的行为。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 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 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 产决策以取得最大的利润。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这种 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生产者的 最优经济行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 的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显然,微观经济分折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它才被称为微观经济学或个量分析。 第三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根据其具体考察的领域和角度的不同,通常被分为微观 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 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如果 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森林中的树木,则宏观经济学硏究的是森林整体, 而不是其中的树木。 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行为,因而不能象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 个量分析方法,而要运用总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法时, 不仅要注意经济个体的数目,还要注意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在总体经济行为 中的地位和作用。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分支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这两个领 域一度界限分明。但近来,这两个子学科逐渐融合起来,很多经济学家已 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 领域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 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如果 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森林中的树木,则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森林整体, 而不是其中的树木。 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行为,因而不能象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 个量分析方法,而要运用总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法时, 不仅要注意经济个体的数目,还要注意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在总体经济行为 中的地位和作用。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分支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这两个领 域一度界限分明。但近来,这两个子学科逐渐融合起来,很多经济学家已 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 领域的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二、宏观经济学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