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補註》本楚辭詩稿 (中華書局1983年3月第1版) 校對整理者: 鄒凌青:《重印出版說明》、《目錄》(原書) 王昱文:P1一p49。 黄藝聰:p51一p84。 張燕麗:p85-pl19。 吳越:p120-pl62。 劉嬋鑒:p163-pl96。 黄惠迪:p197-238。 張區晗:p238一279。 陳欣越:p280--p328。 策划与統稿:張玉梅 上海交通大學“古代漢語”課程師生 2012.03.03
《楚辭補註》本楚辭詩稿 (中華書局 1983 年 3 月第 1 版) 校對整理者: 鄒淩青:《重印出版說明》、《目錄》(原書) 王昱文:P1-p49。 黃藝聰:p51-p84。 張燕麗:p85-p119。 吳越:p120-p162。 劉嬋鑒:p163-p196。 黃惠迪:p197-238。 張區晗:p238-279。 陳欣越:p280--p328。 策划与統稿:張玉梅 上海交通大學“古代漢語”課程師生 2012.03.03
重印出版說明 《楚辭章句》是東漢王逸所注的今傳《楚辭》的最早注本,《楚辭補注》係南宋洪興祖 爲補王逸注本而作。 王逸字叔師,東漢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一生事蹟略見於《後漢書·文苑傳》: 安帝元初(一一四一 一一九)中為校書郎,順帝時官至侍中。留存作品主要是《楚辭章句》。 零散作品,明代人輯有《王叔師集》行世。 西漢劉向编輯《楚辭》成十六卷。王逸附加自己的《九思》一卷,增爲十七卷,並作注, 是即《楚辭章句》。王逸對此書中各篇都作了敘文,說明他所理解的本篇寫作背景和命意。 注中則往往提出個人見解,也常常採用他所見所開的各種不同的說法。引作“或曰”(意思 是“有人說”)的,可能是吸收了當時行世的班固、賈逵的《離騷經章句》及劉向、揚雄有 關《天問》的注解等作品中的見解。王逸本人出生於楚地,又去古未遠,能指明辭中的楚地 方言,對後人研究《楚辭》很有幫助。《楚醉章句》是現存完整的《楚辭》注本中最古的, 最接近屈原生活時代的可稱”楚地遺民”的注本,至今是研究《楚辭》的七點站,堪稱”《楚 辭》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者。 洪興祖(一O九○ 一一五五),字慶善,號練塘。宋镇江丹陽(今江蘇丹陽)人。 北宋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此年陰曆十一月改“重和”)上舍及第。南宋紹興二年年底 至四年(約一一三三至一一三四)之間,歷任著作佐郎、秘書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職位。绍 興四年應詔上疏言朝廷紀網之失,爲時宰所惡,謫為主管太平觀。後再起,知廣德軍,擢提 點江東刑獄,歴知真州、饒州,所至有惠政。他與秦檜關係不好,桊橹對他舊有誤會,紹興 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年初,嗾使王珉、董德元羅織和曲解他文章中的本不成問题的個別詞 句,鼓動政府下令,把他“编管”昭州(今廣西平樂一帶)。是年八月丁丑(二十日,合陽 曆九月十八日),洪興祖卒於眨所(據《建炎一來繫年要錄》卷一六九)。兩個月後,秦榴也 死了。次年,他獲得平反,“詔復其官,直敷文閣”(《宋史》卷四三三本傳)。 洪興祖“好古博學,自少至老未誉一日去書”(《宋史》本傳)。他著有《老莊本旨》、《周 易通義》、《左氏通解》等書。一般認為,他傳世的最重要著作是《楚辭補注》及其附屬作品 《考異》。 《楚辭補注》先列王逸原注,而後補注於下。一般都逐條疏通,特別對名物訓詁作詳盡 的考證和詮釋。對舊注常有驳正,並廣徵博引,因而保存了他那時見到可後世已經失傳的從 漢代到宋朝的一些相關說解资料。如,《天周》注中舜二妃事引《列女傳》,與今本頗有不同, 保留神話色彩。今僅見本書所引的《楚辞釋文》佚文七十七條,對研究《楚辭》的古字、古 音有相當的参考價值。 《楚辭補注》原有序,己闕失,有人推测是,因為洪興祖被编管時懼禍而遭刚去。以致 洪興祖的同時代的目錄學家晁公武在其明主《郡齊讀書志》中竞不著此書作者姓名,說:“未 詳撰人。凡王逸《章句》有未盡者補之。自序云,以歌陽永叔、蘇子瞻、晁文元、宋景文家 本參校之,遂爲定本。又得姚廷輝作《考異》。且言《離骚》非《楚辭》本書,不當錄。”後 來,陳振孫的《直齊書錄解题》才較明確地敍述了洪興祖此書的著述經過:“興祖少時從柳 展如得東坡手校《楚辭》十卷,凡諸本異同皆兩出之。後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参校, 遂爲定本,始補王逸《章句》之未備者。書成,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附古本《釋文》 之後。其末,又得厥陽永叔、孫莘老、蘇子容本於關子東、葉少協,校正一部《考異》之遺。 洪於是書,用力亦以勤矣!”據以得知,似乎洪興祖作《楚辭考異》,原附於《釋文》之後, 帶有獨立性。今本的《考異》和《釋文》則分散在《袖注》各句之下,恐非原著本来面目矣! 我們這個標點排印本,所據底本是汲古閣本,據《四部叢刊》影印明繙宋本及《文選》
重印出版說明 《楚辭章句》是東漢王逸所注的今傳《楚辭》的最早注本,《楚辭補注》係南宋洪興祖 爲補王逸注本而作。 王逸字叔師,東漢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一生事蹟略見於《後漢書·文苑傳》: 安帝元初(一一四——一一九)中為校書郎,順帝時官至侍中。留存作品主要是《楚辭章句》。 零散作品,明代人輯有《王叔師集》行世。 西漢劉向編輯《楚辭》成十六卷。王逸附加自己的《九思》一卷,增爲十七卷,並作注, 是即《楚辭章句》。王逸對此書中各篇都作了敍文,說明他所理解的本篇寫作背景和命意。 注中則往往提出個人見解,也常常採用他所見所聞的各種不同的說法。引作“或曰”(意思 是“有人說”)的,可能是吸收了當時行世的班固、賈逵的《離騷經章句》及劉向、揚雄有 關《天問》的注解等作品中的見解。王逸本人出生於楚地,又去古未遠,能指明辭中的楚地 方言,對後人研究《楚辭》很有幫助。《楚辭章句》是現存完整的《楚辭》注本中最古的, 最接近屈原生活時代的可稱”楚地遺民”的注本,至今是研究《楚辭》的七點站,堪稱”《楚 辭》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書。 洪興祖(一〇九〇——一一五五),字慶善,號練塘。宋鎮江丹陽(今江蘇丹陽)人。 北宋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此年陰曆十一月改“重和”)上舍及第。南宋紹興二年年底 至四年(約一一三三至一一三四)之間,歷任著作佐郎、秘書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職位。紹 興四年應詔上疏言朝廷紀綱之失,爲時宰所惡,謫為主管太平觀。後再起,知廣德軍,擢提 點江東刑獄,歷知真州、饒州,所至有惠政。他與秦檜關係不好,秦檜對他舊有誤會,紹興 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年初,嗾使王珉、董德元羅織和曲解他文章中的本不成問題的個別詞 句,鼓動政府下令,把他“編管”昭州(今廣西平樂一帶)。是年八月丁丑(二十日,合陽 曆九月十八日),洪興祖卒於貶所(據《建炎一來繋年要錄》卷一六九)。兩個月後,秦檜也 死了。次年,他獲得平反,“詔復其官,直敷文閣”(《宋史》卷四三三本傳)。 洪興祖“好古博學,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宋史》本傳)。他著有《老莊本旨》、《周 易通義》、《左氏通解》等書。一般認為,他傳世的最重要著作是《楚辭補注》及其附屬作品 《考異》。 《楚辭補注》先列王逸原注,而後補注於下。一般都逐條疏通,特別對名物訓詁作詳盡 的考證和詮釋。對舊注常有駁正,並廣徵博引,因而保存了他那時見到可後世已經失傳的從 漢代到宋朝的一些相關說解資料。如,《天問》注中舜二妃事引《列女傳》,與今本頗有不同, 保留神話色彩。今僅見本書所引的《楚辭釋文》佚文七十七條,對研究《楚辭》的古字、古 音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楚辭補注》原有序,已闕失,有人推測是,因為洪興祖被編管時懼禍而遭刪去。以致 洪興祖的同時代的目錄學家晁公武在其明主《郡齊讀書志》中竟不著此書作者姓名,說:“未 詳撰人。凡王逸《章句》有未盡者補之。自序云,以歐陽永叔、蘇子瞻、晁文元、宋景文家 本參校之,遂爲定本。又得姚廷輝作《考異》。且言《離騷》非《楚辭》本書,不當錄。”後 來,陳振孫的《直齊書錄解題》才較明確地敍述了洪興祖此書的著述經過:“興祖少時從柳 展如得東坡手校《楚辭》十卷,凡諸本異同皆兩出之。後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參校, 遂爲定本,始補王逸《章句》之未備者。書成,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附古本《釋文》 之後。其末,又得歐陽永叔、孫莘老、蘇子容本於關子東、葉少協,校正一部《考異》之遺。 洪於是書,用力亦以勤矣!”據以得知,似乎洪興祖作《楚辭考異》,原附於《釋文》之後, 帶有獨立性。今本的《考異》和《釋文》則分散在《補注》各句之下,恐非原著本來面目矣! 我們這個標點排印本,所據底本是汲古閣本,據《四部叢刊》影印明繙宋本及《文選》
李善注等作了一些校正。程金造先生(一九。九一一一九八五)曾在一部《四部叢刊》本上 作出舊式句讀,並将他自己的一部分校勘記錄附注在書上。我們參考了他的句讀,並酌量採 用了他的校勘成果,附注於當句之下。爲了分清眉目,在“補”字上下加了方括號。但“補” 字以上除了王逸注以外,還有後人的增補,如引《文選》的李善及五臣注等均是。這些究爲 何人所補,除所補外是否悉爲王逸注原文,尚待考證。所據標點原書目錄只有大题,小题則 列在各卷之前(如《九歌》中的《東皇太一》等),現在把大小题都列於者前的總目之中, 以便查檢。 本者的標點工作,原係一九七五年起由白化文承擔。中間曾有許德楠、李如鶯、方進各 試驗標點了一小部分。但是,始終未能將校點全部完成,距離“齊、清、定”的要求甚遠。 程毅中當時單人中華書局文學编輯室主任,爲趕進度,將剩餘的一半以上的任務在工作之餘 獨力完成。因此,說他是此者的主要校點者,决不過分。此者於一九八三年出第一版,青任 编輯常振國也作了很多加工。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五年第一期發表俞明芳先生《對(楚辭補注)點校本的一 些意見》一文,收到中華者局的重視,交白化文和李鼎霞覆服。經過與编部共同研究,原 舉標點错誤三十三例,我們採用照改者十三例:原舉標點遺漏二十六例,我們照改者十六例。 語句文字方面,原舉遺漏二例,照改者一例:原舉錯誤九例,照改者八例:原舉倒置三例, 照改者二例。應該說明,當時白、李二人認爲,我們不負責出校記,因此,有些俞先生提出 的在我們看來極可能是正確的問题,如二O四頁”翡大於羣”應爲”翡大於翠”的問题,因 爲缺乏版本依據,至今未改。 此次準備出版第四次印刷本,编輯室主任李解民出示浙江師範大學黄靈庚先生文稿《(楚 辭補注〉標點正誤》。黄先生所舉約三十例,均足以發人深省。除第三版已改過者兩事,尚 有我們認為可以維持原標點者二事,其餘照改者約二十六處。此外,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献研 究所编的《文教资料》一九八九年第三期發表葉晨輝先生《(楚辭補注〉點校中的幾個間题》, 提出問题八例,其中六例是關於標點的,此次照改:另二例涉及改動底本文字,未從改動。 本書重印三次,每次均有挖補修改。建議讀者暫以此次印刷本爲據,遇有不當之處,不吝指 正。幾次修訂,均係白化文、李鼎霞二人參與其事,爲表示負責,特此聲明:此書標點錯誤, 概由白、李二人負責。 白化文李鼎霞 二OO二年七月十日於承澤園
李善注等作了一些校正。程金造先生(一九〇九——一九八五)曾在一部《四部叢刊》本上 作出舊式句讀,並將他自己的一部分校勘記錄附注在書上。我們參考了他的句讀,並酌量採 用了他的校勘成果,附注於當句之下。爲了分清眉目,在“補”字上下加了方括號。但“補” 字以上除了王逸注以外,還有後人的增補,如引《文選》的李善及五臣注等均是。這些究爲 何人所補,除所補外是否悉爲王逸注原文,尚待考證。所據標點原書目錄只有大題,小題則 列在各卷之前(如《九歌》中的《東皇太一》等),現在把大小題都列於書前的總目之中, 以便查檢。 本書的標點工作,原係一九七五年起由白化文承擔。中間曾有許德楠、李如鸞、方進各 試驗標點了一小部分。但是,始終未能將校點全部完成,距離“齊、清、定”的要求甚遠。 程毅中當時單人中華書局文學編輯室主任,爲趕進度,將剩餘的一半以上的任務在工作之餘 獨力完成。因此,說他是此書的主要校點者,決不過分。此書於一九八三年出第一版,責任 編輯常振國也作了很多加工。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五年第一期發表俞明芳先生《對〈楚辭補注〉點校本的一 些意見》一文,收到中華書局的重視,交白化文和李鼎霞覆覈。經過與編輯部共同研究,原 舉標點錯誤三十三例,我們採用照改者十三例;原舉標點遺漏二十六例,我們照改者十六例。 語句文字方面,原舉遺漏二例,照改者一例;原舉錯誤九例,照改者八例;原舉倒置三例, 照改者二例。應該說明,當時白、李二人認爲,我們不負責出校記,因此,有些俞先生提出 的在我們看來極可能是正確的問題,如二〇四頁”翡大於羣”應爲”翡大於翠”的問題,因 爲缺乏版本依據,至今未改。 此次準備出版第四次印刷本,編輯室主任李解民出示浙江師範大學黃靈庚先生文稿《〈楚 辭補注〉標點正誤》。黃先生所舉約三十例,均足以發人深省。除第三版已改過者兩事,尚 有我們認為可以維持原標點者二事,其餘照改者約二十六處。此外,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獻研 究所編的《文教資料》一九八九年第三期發表葉晨輝先生《〈楚辭補注〉點校中的幾個問題》, 提出問題八例,其中六例是關於標點的,此次照改;另二例涉及改動底本文字,未從改動。 本書重印三次,每次均有挖補修改。建議讀者暫以此次印刷本爲據,遇有不當之處,不吝指 正。幾次修訂,均係白化文、李鼎霞二人參與其事,爲表示負責,特此聲明:此書標點錯誤, 概由白、李二人負責。 白化文 李鼎霞 二〇〇二年七月十日於承澤園
(原书)楚辟目錄 班孟堅云: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潍骚》諸赋以自傷悼。後有宋玉、唐勒之屬,慕 而述之,皆以顯名。漠興,高祖王兄子濞,於吳招致天下娱遊子弟,枚乘、辄揚、嚴夫子 之徒,興於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都壽春,招鲨客著者,而吴有嚴助、朱買臣贵顯漢朝, 故世傳楚辞。 漢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劉向集 後漠校高郎臣王逸章句 一本云校者郎中。《後漢·文苑傳》云: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順帝時爲侍中。著《楚醉 章句》行於世。 離骚經第一屈原。《釋文》第一,無經字。 王逸序(一)班固《離骚贊序》(五一)到勰《辨騷》(五一) 九歌第二《霖文》第三。一本《九歌》至《九思》下,皆有停字。…五四 束皇太一(五五)雲中君(五七)湘君(五九)湘夫人(六四)大司命(六八) 少司命(七一)束君(七四)河伯(七六)山鬼(七九)國殤(八二)禮魂(八四) 天問第三《猴文》第四。…八五 九章第四《釋文》第五。…一二○ 惜誦(一二一)涉江(一二八) 哀郢(一三二) 抽思(一三七) 懷沙(一四一) 思美人(一四六)惜往日(一四九)橘頌(一五三) 悲回風(一五五) 遠遊第五《釋文》第六。…一六三 卜居第六《釋文》第七。…一七六 漁父第七《釋文》第八。…一七九 九辯第八宋玉。《釋文》第二。…一八二 招魂(上云下鬼)第九《釋文》第十。…一 九七 大招第十屈原,或言景差。《釋文》第十六。…二一六 惜誓第十一質誼。《釋文》第十五。… …二二七 招隱士第十二淮南小山。《釋文》第九。…二三二 七諫第十三束方朔。《釋文》第十二。…二三五 初放(二三六)沈江(二三八) 怨世(二四二)怨思(二四七) 自悲(二四八) 哀命(二五O)譯諫(二五二) 哀時命第十四嚴忌。《釋文》第十四。…二五九 九懷第十五王衰。《釋文》第十一。… …二六八 匡機(二六九)通路(二七O)危俊(二七一) 昭世(二七三) 尊嘉(二七四) 蓄英(二七五) 思忠(二七六)陶壅(二七八) 株昭(二七九) 九難第十六到向。《釋文》第十三。…二八一 逢紛(二八二) 锥世(二八五) 怨思(二八九) 遠逝(二九二) 借贤(二九五) 曼苦(二九九) 愍命(三O二) 思古(三O六) 遠遊(三O九) 九思第十七王逸。《釋文》第十七。…三一三 逢尤(三一四)怨上(三一六)疾世(三一七)憫上(三一九) 遭厄(三二一) 悼亂(三二二)傷時(三二三)哀歲(三二五)守志(三二六) 按《九章》第四,《九辩》第八,而王逸《九章》注云「皆解於《九辯》中”,知《釋文》 篇第盏舊本也,後人始以作者先後次敍之爾。鲍欽止云:《辨骚》非楚詞本書,不當錄。班 孟堅持二序,舊在《天問》、《九数》之後,今附于第一通之末云
(原书)楚辭目錄 班孟堅云: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後有宋玉、唐勒之屬,慕 而述之,皆以顯名。漢興,高祖王兄子濞,於吳招致天下娛遊子弟,枚乘、鄒揚、嚴夫子 之徒,興於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都壽春,招賓客著書,而吳有嚴助、朱買臣貴顯漢朝, 故世傳楚辭。 漢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劉 向集 後漢校書郎臣王 逸章句 一本云校書郎中。《後漢·文苑傳》云: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順帝時爲侍中。著《楚辭 章句》行於世。 離騷經第一屈原。《釋文》第一,無經字。………………………………………………一 王逸序(一) 班固《離騷贊序》(五一) 劉勰《辨騷》(五一) 九歌第二《釋文》第三。一本《九歌》至《九思》下,皆有傳字。…………………………五四 東皇太一(五五) 雲中君(五七) 湘君(五九) 湘夫人(六四) 大司命(六八) 少司命(七一) 東君(七四) 河伯(七六) 山鬼(七九) 國殤(八二) 禮魂(八四) 天問第三《釋文》第四。……………………………………………………………八五 九章第四《釋文》第五。…………………………………………………………一二〇 惜誦(一二一) 涉江(一二八) 哀郢(一三二) 抽思(一三七) 懷沙(一四一) 思美人(一四六) 惜往日(一四九) 橘頌(一五三) 悲回風(一五五) 遠遊第五《釋文》第六。…………………………………………………………一六三 卜居第六《釋文》第七。…………………………………………………………一七六 漁父第七《釋文》第八。…………………………………………………………一七九 九辯第八宋玉。《釋文》第二。……………………………………………………一八二 招魂(上云下鬼)第九《釋文》第十。…………………………………………一九七 大招第十屈原,或言景差。《釋文》第十六。…………………………………………二一六 惜誓第十一賈誼。《釋文》第十五。…………………………………………………二二七 招隱士第十二淮南小山。《釋文》第九。……………………………………………二三二 七諫第十三東方朔。《釋文》第十二。………………………………………………二三五 初放(二三六) 沈江(二三八) 怨世(二四二) 怨思(二四七) 自悲(二四八) 哀命(二五〇) 謬諫(二五二) 哀時命第十四嚴忌。《釋文》第十四。………………………………………………二五九 九懷第十五王襃。《釋文》第十一。…………………………………………………二六八 匡機(二六九) 通路(二七〇) 危俊(二七一) 昭世(二七三) 尊嘉(二七四) 蓄英(二七五) 思忠(二七六) 陶壅(二七八) 株昭(二七九) 九難第十六劉向。《釋文》第十三。…………………………………………………二八一 逢紛(二八二) 離世(二八五) 怨思(二八九) 遠逝(二九二) 惜賢(二九五) 憂苦(二九九) 愍命(三〇二) 思古(三〇六) 遠遊(三〇九) 九思第十七王逸。《釋文》第十七。…………………………………………………三一三 逢尤(三一四) 怨上(三一六) 疾世(三一七) 憫上(三一九) 遭厄(三二一) 悼亂(三二二) 傷時(三二三) 哀歲(三二五) 守志(三二六) 按《九章》第四,《九辯》第八,而王逸《九章》注云「皆解於《九辯》中”,知《釋文》 篇第蓋舊本也,後人始以作者先後次敍之爾。鮑欽止云:《辨騷》非楚詞本書,不當錄。班 孟堅持二序,舊在《天問》、《九歎》之後,今附于第一通之末云
楚辟卷第一 隋唐書《志》有皇甫遵訓《參解楚辭》七卷、郭璞注十卷、宋處士諸葛《楚 辭音》一卷、劉香《草木蟲魚疏》二卷、孟奥音一卷、徐邈音一卷。始漢武帝命 淮南王安為《離騷傳》,其書今亡。按《屈原傳》云:“《國風》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又曰:「蟬蛻于濁穢,以 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班孟堅、劉勰皆以為淮南王語,豈太史公取其語以作傳乎?漢宣帝時,九江被公 能為楚辭。隋有僧道騫者善讀之,能為楚聲,音韻清切。至唐,撰楚辭者,皆祖 赛公之音。 離騷經章句第一離騷 校書郎臣王逸上 曲阿洪興祖補注 《離騷經》者,屈原之,所也。屈原與楚同姓,仕于懷王,為三間大夫。三 間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士。入則 與王圖議政事,決定嫌疑:出則監察羣下,應對諸侯。謀行職修,王甚珍之。同 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譒言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執履忠貞而被讒衰, 憂心煩亂,不知所想,乃作《離騷經》。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言己 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風諫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 桀、紂、羿、澆之敗,冀君覺悟,反於正道而還己也。是時,秦昭王使張儀?詐 懷王,令絕齊交:又使誘楚,請與俱會武關,遂脅襄王,復用讒言,遷屈原於江 南。以清白久居濁世,遂赴汨淵自沈而死。《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 譬喻,故善烏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宓 妃佚女,以譬賢臣:虬籠驚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其辭溫而雅, 其義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楚辭卷第一 隋唐書《志》有皇甫遵訓《參解楚辭》七卷、郭璞注十卷、宋處士諸葛《楚 辭音》一卷、劉香《草木蟲魚疏》二卷、孟奧音一卷、徐邈音一卷。始漢武帝命 淮南王安為《離騷傳》,其書今亡。按《屈原傳》云:“《國風》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又曰:「蟬蛻于濁穢,以 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班孟堅、劉勰皆以為淮南王語,豈太史公取其語以作傳乎?漢宣帝時,九江被公 能為楚辭。隋有僧道騫者善讀之,能為楚聲,音韻清切。至唐,撰楚辭者,皆祖 騫公之音。 離騷經章句第一 離騷 校書郎臣王逸上 曲阿洪興祖補注 《離騷經》者,屈原之,所也。屈原與楚同姓,仕于懷王,為三閭大夫。三 閭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士。入則 與王圖議政事,決定嫌疑;出則監察羣下,應對諸侯。謀行職修,王甚珍之。同 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譖言毀之。王乃疏屈原。屈原執履忠貞而被讒衺, 憂心煩亂,不知所愬,乃作《離騷經》。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言己 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風諫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 桀、紂、羿、澆之敗,冀君覺悟,反於正道而還己也。是時,秦昭王使張儀?詐 懷王,令絕齊交;又使誘楚,請與俱會武關,遂脅襄王,復用讒言,遷屈原於江 南。以清白久居濁世,遂赴汨淵自沈而死。《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 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宓 妃佚女,以譬賢臣;虬籠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其辭溫而雅, 其義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離騷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塞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 難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味以險隘。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奥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饞而齋怒。 余固知赛塞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曰黄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離騷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饞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诶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 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願頜亦何傷? 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菜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鑼纚。 塞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塞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镰兮,又申之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猫未悔。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衆女嫉余之蛾眉兮,謠涿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烏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 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蘂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 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衆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鬰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脩吾初服。 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己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脩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女要之嬋媛兮,申申其置予。 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塞而好脩兮,紛獨有此姱節。 資菉施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聚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梵獨而不予聽。 依前聖以節中兮,喟德心而歷兹。 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嫩詞: 啟《九辨》與《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亂流其鲜終兮,浞又貪夫厥家。 澆身被服強图兮,縱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 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脩吾初服。 製芰荷以為衣兮,雧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脩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脩兮,紛獨有此姱節。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衆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焭獨而不予聽。 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兹。 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敶詞: 啟《九辨》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 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 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 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 不量整而正枘兮,固前脩以菹醢。 曾歔欷余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 攬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陳醉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駟玉虬以椉鷖兮,溘埃風余上征。 朝發韧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脩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驚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腾兮,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吾令帝閻開關兮,倚間闔而望予。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間風而磔馬。 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溘吾游此春宮兮,折瓊枝以繼佩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 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脩以菹醢。 曾歔欷余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 攬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駟玉虬以椉鷖兮,溘埃風余上征。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脩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 紛緫緫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緤馬。 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溘吾游此春宮兮,折瓊枝以繼佩
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 吾令豐隆椉雲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镶以結言兮,吾令謇脩以為理。 紛總總其離合兮,忽緯繡其難遷。 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髮乎洧盤。 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遊。 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 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城之佚女。 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 雄鳩之鸣逝兮,余猶惡其佻巧。 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遙。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 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 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 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 索蔓茅以筵尊兮,命靈氛為余占之。 曰雨美其必合兮,孰信脩而慕之? 息九州之博大兮,豈唯是其有女?” 曰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 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世幽味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燕人其獨異。 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理美之能當? 蘇糞壤目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
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 吾令豐隆椉雲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謇脩以為理。 紛緫緫其離合兮,忽緯繣其難遷。 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髮乎洧盤。 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遊。 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 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 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 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遙。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 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 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 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 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余占之。 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脩而慕之? 悤九州之博大兮,豈唯是其有女?” 曰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 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惡? 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黨人其獨異。 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 蘇糞壤 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