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积累文言知 识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 火热情怀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积累文言知 识。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 火热情怀
【自主学习】 阅读“引入话题”,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一则文 字 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王语暴(yu) (2)庶几(shuj)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e) (4)直好世俗之乐(zhi) (5)举首蹙(cue) (6)羽旄之美mao)
⚫ 【自主学习】 ⚫ 一、阅读“引入话题”,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一则文 字。 ⚫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 (1)王语暴(yù) ⚫ (2)庶几(shù jǐ) ⚫ (3)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lè) ⚫ (4)直好世俗之乐(zhǐ) ⚫ (5)举首蹙頞(cù è) ⚫ (6)羽旄之美(máo)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2、解释下列加红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好:喜欢, 爱好 ②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 2、解释下列加红词的意义。 ▪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 爱好。) ▪ ② 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 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 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 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欢乐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 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 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 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欢乐。)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今王鼓乐 于此今王田猎于此 ·③被动句: 暴见于王他日,见于王曰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 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③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四、简要概括一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 “仁政”的思想
▪ 四、简要概括一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 “仁政”的思想
【合作探究】 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庄暴、齐宣王的两 次谈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合作探究】 • 梳理课文内容: •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庄暴、齐宣王的两 次谈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 ① • ② • ③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 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 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 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 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 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 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 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 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 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 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 “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 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 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 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 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 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探究问题: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 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 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 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 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 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 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 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 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 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 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 “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 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 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 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 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 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