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积 累文言知识。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 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 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积 累文言知识。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 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 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自主学习】 、阅读“引入话题”,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 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王语暴(yu)(2)庶几(shuj(3)独乐 乐,与人乐乐孰乐(e)(4)直好世俗之乐(zhi) (5)举首蹙類(cue)(6)羽旄之美(mao)
⚫ 【自主学习】 ⚫ 一、阅读“引入话题”,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 通一则文字。 ⚫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 (1)王语暴(yù) (2)庶几(shù jǐ) (3) 独乐 乐,与人乐乐孰乐 (lè)(4)直好世俗之乐(zhǐ)) (5)举首蹙頞(cù è)(6)羽旄之美(máo)
归纳文言现象 口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口①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犹”,如 同。) 口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口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 是。)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 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 是。)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好:喜欢, 爱好。 ②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3今王鼓乐于此(今:假如,如果。)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 爱好。) ▪ ② 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假如,如果。)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o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 动词,娱乐。) ②2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 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 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 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欢乐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 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 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 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 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欢乐。)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今王鼓乐 于此今王田猎于此 ③被动句: 暴见于王他日,见于王曰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 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③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四、简要概括一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 “仁政”的思想
▪ 四、简要概括一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 “仁政”的思想
【合作探究】 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的两次谈 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合作探究】 • 梳理课文内容: •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 的两次谈 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 ① • ② • ③
探究问题: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 孟子来 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 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 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 之乐”,而事实上, 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 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 面对这并不融洽 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 谈 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 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 那句“王之好乐甚,则产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 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 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 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 俗 而言的,但更应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 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 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主钻进己的圈套作好了准 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 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美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 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 探究问题: ◼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 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 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 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 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 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 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 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 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 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 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 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 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 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 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 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 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