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通信电路原理》第一章 绪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28,文件大小:431KB,团购合买
1.1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通信系统的组成 1.1.2通信系统的基本特性 1.1.3通信系统的信道 1.1.4通信系统中的信号 1.1.5通信系统中的发送与接收设备 1.2信号传输的基本问题 1.2.1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1.2.2信号通过非线性系统 1.2.3干扰 1.3通信电路的基本形式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通信电路原理

通信电路原理

第1章绪论 1.1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1.通信系统的组成 1.1.2通信系统的基本特性 1.1.3通信系统的信道 1.1.4通信系统中的信号 1.1.5通信系统中的发送与接收设备 12信号传输的基本问题 12.1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122信号通过非线性系统 1.2.3千扰 13通信电路的基本形式

第1章 绪 论 1.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 通信系统的组成 1.1.2 通信系统的基本特性 1.1.3 通信系统的信道 1.1.4 通信系统中的信号 1.1.5 通信系统中的发送与接收设备 1.2 信号传输的基本问题 1.2.1 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1.2.2 信号通过非线性系统 1.2.3 干扰 1.3 通信电路的基本形式

1.1.1通信系统组成的示意图 (全球星系统) 计算机 低轨)手机 同步 (765KM(卫星 卫星 局域网 35860KM) 卫星手机…基台 地面站 电视机 有线 公用 电话机 计算机电视 电信网 电话局1计算机 寻呼机…{寻呼台 广播网 电视机 收音机

3 1.1.1 通信系统组成的示意图 局域网 基台 有线 电视网 广播网 地面站 电话局 寻呼台 同步 卫星 低轨 卫星 公用 电信网 电话机 计算机 电视机 计算机 电视机 收音机 寻呼机 计算机 卫星手机 (765KM) (35860KM) 手机 (全球星系统)

当前移动,无线通信的发展 RFID WPAN WLAN Low Performance HOME-RF High Performance Low Cost High Cost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s(手机无线上网)。 wPAN: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s(个人无线局域网)。 又叫 Bluetooth(蓝牙’),工作范围:10~100m。 工作频率范围:2.400~2.4835GHz速率:1 Mbit/s 全世界现已有1880家厂商支持V1.0B技术规范版本。 HOME-RF:Home- Radio frequency(家庭无线局域网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非接触识别系统)

4 当前移动,无线通信的发展 WPAN WLAN HOME-RF High Performance High Cost Low Performance Low Cost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s(手机无线上网)。 WPAN: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s (个人无线局域网)。 又叫 Bluetooth (‘蓝牙’),工作范围:10~100m。 工作频率范围:2.400~2.4835GHz。速率:1Mbit/s。 全世界现已有1880家厂商支持V1.0B技术规范版本。 HOME-RF:Home--Radio Frequency (家庭无线局域网)。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非接触识别系统)。 RFID

1.1.2通信系统的基本特性 传输距离 传输距离是指信号从发送端到达接收端并能被可靠 接收的最大距离 发送端的信号功率 信号通过信道的损耗。 信号通过信道混入各种形式的干扰和噪声。 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

5 1.1.2 通信系统的基本特性 一、传输距离 传输距离是指信号从发送端到达接收端并能被可靠 接收的最大距离。 发送端的信号功率。 信号通过信道的损耗。 信号通过信道混入各种形式的干扰和噪声。 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

二、通信容量 通信容量是指一个信道能够同时传送独立信号的 路数。 已调信号所占有的频带宽度 国际规定电话信号的频带是300~3400Hz。 中波调幅广播(535KHz~1605KHz),广播电台每个已 调信号占有的频带宽度是9KHz。 我国采用的电视图象信号的频带是0~8MHz 信道多址复用的方式 频分复用(FDMA)。 时分复用(TDMA)。 码分复用(CDMA)

6 二、通信容量 通信容量是指一个信道能够同时传送独立信号的 路数。 已调信号所占有的频带宽度。 国际规定电话信号的频带是300~3400Hz。 中波调幅广播(535KHz~1605KHz),广播电台每个已 调信号占有的频带宽度是 9KHz。 我国采用的电视图象信号的频带是0~8MHz。 信道多址复用的方式。 频分复用( FDMA )。 时分复用( TDMA )。 码分复用( CDMA )

、信号失真度 信号失真度指的是接收设备输出信号不同(失真)于 发送端基带信号的程度。 信道特性不理想。 对信号进行处理的电路(发送与接收设备)特性 不理想 四、抗干扰能力 信号通过信道时,总要混入各种形式的干扰和噪声, 使接收机输出信号的质量下降。 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选用高质量的调制和解调电路。 可做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都可以实 现通信

7 三、信号失真度 信号失真度指的是接收设备输出信号不同(失真)于 发送端基带信号的程度。 信道特性不理想。 对信号进行处理的电路(发送与接收设备)特性 不理想。 四、抗干扰能力 信号通过信道时,总要混入各种形式的干扰和噪声, 使接收机输出信号的质量下降。 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选用高质量的调制和解调电路。 可做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都可以实 现通信

1.13通信系统的信道 衰减特性 信道的衰减特性是指信号经信道传输时,信号 能量被衰减的程度 二、工作频率范围 不同的信道具有不同的工作频率范围 频率特性 信道的频率特性是指在信道的工作频率范围内, 当不同频率的信号通过时,由信道引起的幅度衰减 和附加相移是不同的。 四、时变与时不变特性 在某些信道中,信道的传输特性是随时间变化的 例如:无线信道 五、干扰特性

8 1.1.3 通信系统的信道 一、衰减特性 信道的衰减特性是指信号经信道传输时,信号 能量被衰减的程度。 二、工作频率范围 不同的信道具有不同的工作频率范围。 三、频率特性 信道的频率特性是指在信道的工作频率范围内, 当不同频率的信号通过时,由信道引起的幅度衰减 和附加相移是不同的。 四、时变与时不变特性 在某些信道中,信道的传输特性是随时间变化的。 例如:无线信道。 五、干扰特性

移动通信中信道的特殊问题 选择性衰落(频域)和延时扩展(时域) 在城市环境中,树林和建筑物等会对电磁波 产生反射和散射,从而使到达接收点的信号, 除直射波外还有多个反射波和散射波。 使接收信号产生选择性衰落和延时扩展。 选择性衰落使不同的频率不同的衰减特性,产生失真 延时扩展对高速数据传输影响很大。 多卜勒频移 在高速移动情况下接收,还要考虑多卜勒 频率的影响。 在城市环境中,移动情况下的无线传输信道 的传输特性是十分恶劣的

9 移动通信中信道的特殊问题 选择性衰落(频域)和延时扩展(时域) 在城市环境中,树林和建筑物等会对电磁波 产生反射和散射,从而使到达接收点的信号, 除直射波外还有多个反射波和散射波。 使接收信号产生选择性衰落和延时扩展。 多卜勒频移 在高速移动情况下接收,还要考虑多卜勒 频率的影响。 在城市环境中,移动情况下的无线传输信道 的传输特性是十分恶劣的。 选择性衰落使不同的频率不同的衰减特性,产生失真。 延时扩展对高速数据传输影响很大

1.1.4通信系统中的信号 基带信号传输 信号频带:在通信系统中被传输的信号,一般情况下都不 是单一频率的信号,而是含有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各频率分量 。而它所占有频率范围的大小,则称为这个信号所占有的频 带宽度 举例:对电话来说,它强调可懂度,而不要求音色等。 国际规定电话信号的频带是300~3400Hz。 在通信系统中,规定一路电话信号所占的带宽为4kHz 又如,我国采用的电视图象信号的频带是0~8MHz等。 定义:称这种直接表示原始信息的电信号为基带信号。 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称为基带信号传输 电话电缆可传输电话基带信号。视频电缆可传输电视基 带信号。 10

10 1.1.4 通信系统中的信号 基带信号传输 信号频带:在通信系统中被传输的信号,一般情况下都不 是单一频率的信号,而是含有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各频率分量 。而它所占有频率范围的大小,则称为这个信号所占有的频 带宽度。 举例:对电话来说,它强调可懂度,而不要求音色等。 国际规定电话信号的频带是300~3400Hz。 在通信系统中,规定一路电话信号所占的带宽为4kHz。 又如,我国采用的电视图象信号的频带是0~8MHz等。 定义:称这种直接表示原始信息的电信号为基带信号。 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称为基带信号传输。 电话电缆可传输电话基带信号。视频电缆可传输电视基 带信号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