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止血与凝血障碍练习一 1、凝血过程分为三期,其共同途径是指下列哪期? A.第一期 B.第二期 C.第一、二期 D.第二、三期 E.第三期 2、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始动因子是: A.因子Ⅷ B.因子X灯 C.因子XⅫ D.因子XⅢ E.因子X 3、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是 A.因子XⅫ B.因子XI C.因子Ⅸ D.因子I E.因子Ⅷ 4、用罗马数字I~XⅢ且表示凝血因子,其中缺下列哪一因子 A.因子VI B.因子Ⅲ C.因子W D.因子V E.因子X 5、参与凝血第一阶段的外源性凝血活酶系统的主要因子有: A.因子Ⅱ、V、I、X B.因子Ⅱ、ⅢI、W、X C.因子Ⅲ、I、X、V
第三章 止血与凝血障碍 练习一 1、凝血过程分为三期,其共同途径是指下列哪期? A.第一期 B.第二期 C.第一、二期 D.第二、三期 E.第三期 2、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始动因子是: A.因子Ⅷ B.因子Ⅺ C.因子Ⅻ D.因子ⅩⅢ E.因子Ⅸ 3、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是 A.因子Ⅻ B.因子Ⅺ C.因子Ⅸ D.因子Ⅶ E.因子Ⅷ 4、用罗马数字 I~XⅢ且表示凝血因子,其中缺下列哪一因子 A.因子 VI B.因子Ⅲ C.因子Ⅳ D.因子Ⅴ E.因子Ⅹ 5、参与凝血第一阶段的外源性凝血活酶系统的主要因子有: A.因子Ⅱ、V、 Ⅶ、 X B.因子Ⅱ、Ⅲ、Ⅶ、X C.因子Ⅲ、Ⅶ、X、V
D.因子V、W、Ⅱ、I E.因子Ⅲ、I、X、X 6、正常止血过程决定于 A.血小板的质和量及血管壁的正常 B.皮肤的完整性和凝血因素的正常 C.血小板的质和量、血管壁及凝血因素的正常 D.血小板的质和量、凝血因素的正常 E.凝血因素、骨髓、血小板的质和量的正常 7、凝血过程的三个时期(即三个阶段)是: A.血管收缩期、血小板聚集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 B.内源性凝血系统作用期外源性凝血系统作用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 C.血小板粘附期、纤维蛋白形成期和血栓形成期 D.凝血活酶形成期、凝血酶形成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 E.血小板粘附期、凝血酶形成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 8、乙型血友病缺乏的因子为 A.因子XⅫ B.因子IX C.因子XⅪ D.因子Ⅷ E.因子X 9、下列那种因子除肝脏外也可由血小板产生? A.易变因子(V) B.抗血友病球蛋白(Ⅷ) C.血浆凝血活酶成分(Ⅸ) D.血浆凝血活酶前质(XⅪ) E.纤维蛋白稳定因子(XⅢ) 10、下列哪项属于内源性纤溶酶激活物? 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B.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C.激肽酶
D.因子Ⅴ、Ⅶ、Ⅱ、Ⅰ E.因子Ⅲ、Ⅶ、Ⅹ、Ⅸ 6、正常止血过程决定于 A.血小板的质和量及血管壁的正常 B.皮肤的完整性和凝血因素的正常 C.血小板的质和量、血管壁及凝血因素的正常 D.血小板的质和量、凝血因素的正常 E.凝血因素、骨髓、血小板的质和量的正常 7、凝血过程的三个时期(即三个阶段)是: A.血管收缩期、血小板聚集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 B.内源性凝血系统作用期外源性凝血系统作用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 C.血小板粘附期、纤维蛋白形成期和血栓形成期 D.凝血活酶形成期、凝血酶形成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 E.血小板粘附期、凝血酶形成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 8、乙型血友病缺乏的因子为 A.因子Ⅻ B.因子 IX C.因子Ⅺ D.因子Ⅷ E.因子 X 9、下列那种因子除肝脏外也可由血小板产生? A.易变因子(V) B.抗血友病球蛋白(Ⅷ) C.血浆凝血活酶成分(Ⅸ) D.血浆凝血活酶前质(Ⅺ) E.纤维蛋白稳定因子(XⅢ) 10、下列哪项属于内源性纤溶酶激活物? 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B.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C.激肽酶
D、肿瘤细胞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E.白血病细胞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11、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物(TFPI)的作用原理是: A.通过吞噬作用 B.通过中和组织因子活性物质 C.通过介质间接发挥作用 D.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E.通过释放灭活物质 12、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减低见于: A.肝硬变、心肌梗死等 B.因子I或因子V缺乏症 C.急性肝炎 D.使用抗凝血药 E.使用蛋白同化类固醇药物 13、抗凝血酶Ⅲ活性增高见 A.妊娠、新生儿 B.甲型和乙型血友病 C.DIC D.慢性肝脏病、肾脏病 E.肺梗塞、脑梗塞 14、关于抗凝血酶Ⅲ的临床意义,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AT-Ⅲ活性增高为异常,活性减低无临床意义 B.AT-Ⅲ活性减低为异常,增高无临床意义 C.AT-I活性增高或减低,均可导致出血 D.AT-Ⅲ活性增高可导致出血,减低可导致血栓形成 E.AT-活性减低可导致出血,增高可导致血栓形成 15、下列哪种疾病血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 A.脑出血 B.肝功能障碍 C.前列腺癌
D、肿瘤细胞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E.白血病细胞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11、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物(TFPI)的作用原理是: A.通过吞噬作用 B.通过中和组织因子活性物质 C.通过介质间接发挥作用 D.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E.通过释放灭活物质 12、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减低见于: A.肝硬变、心肌梗死等 B.因子Ⅶ或因子 V 缺乏症 C.急性肝炎 D.使用抗凝血药 E.使用蛋白同化类固醇药物 13、抗凝血酶Ⅲ活性增高见 A.妊娠、新生儿 B.甲型和乙型血友病 C.DIC D.慢性肝脏病、肾脏病 E.肺梗塞、脑梗塞 14、关于抗凝血酶Ⅲ的临床意义,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AT-Ⅲ活性增高为异常,活性减低无临床意义 B.AT-Ⅲ活性减低为异常,增高无临床意义 C.AT-Ⅲ活性增高或减低,均可导致出血 D.AT-Ⅲ活性增高可导致出血,减低可导致血栓形成 E.AT-Ⅲ活性减低可导致出血,增高可导致血栓形成 15、下列哪种疾病血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 A.脑出血 B.肝功能障碍 C.前列腺癌
D.子宫内膜恶性肿瘤 E.感染 16、下列哪种疾病血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 A.子宫内膜恶性肿瘤 B.卵巢癌 C.脉管炎 D.糖尿病性视网膜病 E.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17、细胞抗凝系统是指: A.杆状核、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B.嗜碱粒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D.血管内皮细胞 E.肾小球旁细胞 18、细胞抗擬系统的作用原理是: A.通过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 B.通过粘附作用,以减少游离活性物质 C.通过中和某些因子的活性 D.通过释放灭活物质 E.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 19、血小板分布异常所致血小板减少见于: A.免疫性破坏 B.过敏性药物损伤 C.脾肿大 D.病毒感染 E.DIC 20、凝血酶和血栓调节素结合之后能使蛋白C的激活作用提高多少倍? A.1000~2000倍 B.5000~10000倍 C.100~200倍
D.子宫内膜恶性肿瘤 E.感染 16、下列哪种疾病血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 A.子宫内膜恶性肿瘤 B.卵巢癌 C.脉管炎 D.糖尿病性视网膜病 E.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17、细胞抗凝系统是指: A.杆状核、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B.嗜碱粒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D.血管内皮细胞 E.肾小球旁细胞 18、细胞抗凝系统的作用原理是: A.通过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 B.通过粘附作用,以减少游离活性物质 C.通过中和某些因子的活性 D.通过释放灭活物质 E.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 19、血小板分布异常所致血小板减少见于: A.免疫性破坏 B.过敏性药物损伤 C.脾肿大 D.病毒感染 E.DIC 20、凝血酶和血栓调节素结合之后能使蛋白 C 的激活作用提高多少倍? A.1000~2000 倍 B.5000~10000 倍 C.100~200 倍
D.5~10倍 E.200~300倍 参考答案 1.D2.C3.D4.A5.C 6.C7.D8.B9.E10.C 11.B12.A13.B14.D15.D 16.B17.C18.A19.C20.A
D.5~10 倍 E.200~300 倍 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C 6.C 7.D 8.B 9.E 10.C 11.B 12.A 13.B 14.D 15.D 16.B 17.C 18.A 19.C 2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