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止血与凝血障碍练习二 21、血小板聚集因素中作用最强的是: A.ADP B.血栓素A2(TXA2) C.肾上腺素 D.胶原 E.凝血酶 22、对凝血时间最有影响的因素是: A.血小板数量 B.血小板功能 C.血浆凝血因子 D.血管壁的完整性 E.血管壁的收缩功能 23、血小板聚集是指: A.血小板与红细胞、白细胞的相互粘附 B.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发生粘附 C.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下胶原纤维的粘附 D.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相互粘附 E.血小板与胶原纤维、红细胞、白细胞的相互粘附 24、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中,Rumpel-一Leede法的参考值 A.>5个出血点 B.>50个出血点 C.>10个出血点 D.>5个出血点,5~10个出血点 25、关于出血时间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Iy法:1~3分钟为正常 B.Duke法:>4分钟为异 C.y法:>4分钟为正常
第三章 止血与凝血障碍 练习二 21、血小板聚集因素中作用最强的是: A.ADP B.血栓素 A2(TXA2) C.肾上腺素 D.胶原 E.凝血酶 22、对凝血时间最有影响的因素是: A.血小板数量 B.血小板功能 C.血浆凝血因子 D.血管壁的完整性 E.血管壁的收缩功能 23、血小板聚集是指: A.血小板与红细胞、白细胞的相互粘附 B.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发生粘附 C.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下胶原纤维的粘附 D.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相互粘附 E.血小板与胶原纤维、红细胞、白细胞的相互粘附 24、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中,Rumpel-Leede 法的参考值 A.>5 个出血点 B.>50 个出血点 C.>10 个出血点 D.>5 个出血点,<10 个出血点 E.>5~10 个出血点 25、关于出血时间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Ivy 法:1~3 分钟为正常 B.Duke 法:>4 分钟为异 C.Ivy 法:>4 分钟为正常
D.y法:>4分钟为异常 E.Duke法:2~6分钟为正常 26、出血时间正常可见于: A.因子Ⅷ缺乏 B.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C.血小板功能异常 D.血管异常 F.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 27、血小板寿命通常为: A.3~5天 B.30~50天 C.10~20天 D.1~2天 E.7~10天 28、血小板生存障碍见于 A.肝硬变 B.Banti综合征 C.血液被稀释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9、血小板粘附功能减低见于: A.心肌梗死 B.糖尿病 C.骨髓增生性疾病 D.高脂血症 E.手术后 30、血小板粘附功能增高见于: A.SLE B.血小板无力症 C.甲状腺功能亢进
D.Ivy 法:>4 分钟为异常 E.Duke 法:2~6 分钟为正常 26、出血时间正常可见于: A.因子Ⅷ缺乏 B.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C.血小板功能异常 D.血管异常 F.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 27、 血小板寿命通常为: A.3~5 天 B.30~50 天 C.10~20 天 D.1~2 天 E.7~10 天 28、血小板生存障碍见于 A.肝硬变 B.Banti 综合征 C.血液被稀释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9、血小板粘附功能减低见于: A.心肌梗死 B.糖尿病 C.骨髓增生性疾病 D.高脂血症 E.手术后 30、血小板粘附功能增高见于: A.SLE B.血小板无力症 C.甲状腺功能亢进
D.骨髓增生性疾病 E.von Willebrand疾病 31.血小板无力症实验室检查最主要的异常是: A.出血时间延长 B.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 C.血块退缩不良 D.血小板粘附功能降低 E.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减低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减小 32、血小板膜结合IgG(PAIgG)正常值为: A.0~178ng/107血小板 B.500ng/107血小板 E.>178ng/107血小板 33、B-血小板蛋白(B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同时测定是反映: A.体内凝血亢进、血小板被激活的良好指标 B.内源性凝血的抗凝体系的指标 C.外源性凝血的抑制因子的指标 D.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良好指标 E.纤溶酶抑制因子激活的良好指标 34、B-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BTG/PF4)比值增高的疾病是: A.甲型血友病 B.DIC初期 C.DIC晚期 D.良性肿瘤 E.糖尿病倾向 35、血小板破坏或消耗亢进最常见于: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放射性损伤 C.巨幼细胞性贫血
D.骨髓增生性疾病 E.von Willebrand 疾病 31.血小板无力症实验室检查最主要的异常是: A.出血时间延长 B.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 C.血块退缩不良 D.血小板粘附功能降低 E.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减低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减小 32、血小板膜结合 IgG(PAIgG)正常值为: A.0~178ng/107 血小板 B.<500ng/107 血小板 C.100~300ng/107 血小板 D.>500ng/107 血小板 E.>178ng/107 血小板 33、β-血小板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 4 因子(PF4)同时测定是反映: A.体内凝血亢进、血小板被激活的良好指标 B.内源性凝血的抗凝体系的指标 C.外源性凝血的抑制因子的指标 D.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良好指标 E.纤溶酶抑制因子激活的良好指标 34、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 4 因子(β-TG/PF4)比值增高的疾病是: A.甲型血友病 B.DIC 初期 C.DIC 晚期 D.良性肿瘤 E.糖尿病倾向 35、血小板破坏或消耗亢进最常见于: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放射性损伤 C.巨幼细胞性贫血
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E.骨髓纤维化 36、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 A.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B.脾脏阻留血小板过多 C.血小板功能异常 D.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 E.骨髓原巨核细胞减少 37、关于凝血时间(CT)测定,下列叙述哪项正确? A.反映自因子XⅫ被负电荷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所需时间 B.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过程第二期有无异常 C.所需时间主要是内源性凝血活酶生存的时间,为10~15秒,其后至纤维蛋白形成 需2~4分钟完成 D.与因子Ⅷ、X、I关系不大,与因子X、V关系最大 E.适用于作血友病过筛检查 38、血清凝血酶原时间(SPT)缩短见于: A.甲、乙、丙型血友病 B.因子V或因子XⅫ缺乏 C.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无力症 D.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E.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 39、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缩短见于: A.维生素K缺乏症 B.严重肝病 C.SLE D.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E.DIC纤溶亢进期 40、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PT)测定的目的是: A.测定内源性凝血第一期 B.测定内源性凝血第一、二、三期
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E.骨髓纤维化 36、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 A.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B.脾脏阻留血小板过多 C.血小板功能异常 D.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 E.骨髓原巨核细胞减少 37、关于凝血时间(CT)测定,下列叙述哪项正确? A.反映自因子Ⅻ被负电荷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所需时间 B.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过程第二期有无异常 C.所需时间主要是内源性凝血活酶生存的时间,为 10~15 秒,其后至纤维蛋白形成 需 2~4 分钟完成 D.与因子Ⅷ、IX、XI 关系不大,与因子Ⅹ、V 关系最大 E.适用于作血友病过筛检查 38、血清凝血酶原时间(SPT)缩短见于: A.甲、乙、丙型血友病 B.因子 V 或因子Ⅻ缺乏 C.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无力症 D.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E.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 39、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缩短见于: A.维生素 K 缺乏症 B.严重肝病 C.SLE D.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E.DIC 纤溶亢进期 40、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PT)测定的目的是: A.测定内源性凝血第一期 B.测定内源性凝血第一、二、三期
C.测定内源性凝血第二期 D.测定内源性凝血第二、三期 E,测定外源性凝血活性的综合性检查 参考答案 21.B22.C23.B24.C25.B 26.A27.E28.D29.C30.C 31.B32.A33.A34.B35.D 36.D37.A38.D39.D40.E
C.测定内源性凝血第二期 D.测定内源性凝血第二、三期 E.测定外源性凝血活性的综合性检查 参考答案 21.B 22.C 23.B 24.C 25.B 26.A 27.E 28.D 29.C 30.C 31.B 32.A 33.A 34.B 35.D 36.D 37.A 38.D 39.D 4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