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生物污染监测 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浓缩系数 )定义 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 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 比值,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浓缩系数=C生物/C环境
第六章 生物污染监测 第一节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一、浓缩系数 (一)定义 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 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 比值,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浓缩系数=C生物/C环境
)浓缩系数的影响因素 浓缩系数的影响因素 污染物性质 生物、环境因素 不同物质:金枪鱼:Cu/100;夏g/0.3 褥藻:Io/1;Cu/700 生物种类不同 同一化学组成,但结构不同: 生物体不同发育阶段 六六六乙体:难分解 丙体:较易分解 生物不同器官 物质在介质中溶解度,存在形态,价 环境因素:光、温度、湿 态等 度、P、风向、风速 水流方向、速度、土壤组 同一类型,不同分子量 成、结构等 611浓缩系数的影因素
(二)浓缩系数的影响因素
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表明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 (一)生物浓缩(生物富集) ■定义:生物机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 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浓 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用浓缩系数表示。 ■形成:摄入量大于排除分解消除
二、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表明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 (一)生物浓缩(生物富集) ◼ 定义:生物机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 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浓 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 用浓缩系数表示。 ◼ 形成:摄入量大于排除分解消除
(二)生物放大 ■定义 污染物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 的现象叫生物放大。 表8:1生物放大 (原于点变)(点美112 13115-1
(二)生物放大 ◼ 定义 污染物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 的现象叫生物放大
(三)生物积累 随生物生长发育,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大 的现象。 生物半衰期 )定义 由于新陈代谢作用,污染物在机体或器 内的量减少到原有量的一半时所需要的 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T1/2° (二)意义 T12长的,中毒危险性大于T12小的;不同器 官可以不同
(三)生物积累 随生物生长发育,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大 的现象。 三、生物半衰期 (一)定义 由于新陈代谢作用,污染物在机体或器 官内的量减少到原有量的一半时所需要的 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T1/2。 (二)意义 T1/2长的,中毒危险性大于T1/2小的;不同器 官可以不同
表612例不同污染物在不同器官中的半衰用 大白鼠骨骼 64天 Pb 狗骨骼 7500天 人骨骼 >20年 人肝 62年 人全身 13年 人肾 18年 无机H 人全身 42+3天 Hg蒸气 人全身 53天 人脑 数年 人全身 70天 甲基汞 猴血液 492±28天 猴全身 134±2天
四、生物污染的途径 主要有三种:表面吸附、生物吸收和生物 积累
四、生物污染的途径 主要有三种:表面吸附、生物吸收和生物 积累
生物污染的途径 表面附着 污染物附着在生物体表面的现象 生物吸收 大气水体和、植物吸收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或粉尘污染物, 土壤中的污「可以通过植物叶面的气孔吸收,经细胞间隙抵 染物,可经生达导管,而后运转至其他部位 物体各器官 的主动吸收 和被动吸收 进入生物体 动物吸收: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可以通过呼吸 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动物肌体 生物积累 图612生物污染途径
生物积累
五、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蓄积 (一)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与吸收污染物的途径,作物品种,污染 物的性质等因素有关 般分布规律和残留含量的顺序是 根>茎>叶>穗>壳>种子 二)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如图五种分布规律:
五、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蓄积 (一)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 与吸收污染物的途径,作物品种,污染 物的性质等因素有关。 ◼ 一般分布规律和残留含量的顺序是: 根>茎>叶>穗>壳>种子 (二)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如图五种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如的钾氯等离子在体内分布比校 均匀 锑钍等三价和四价水解后生质体主要高积于肝或其他 「与骨蕾亲和性较的物→如,钙等三价阳高子在骨蕾中含量较 对某一器官具有特殊亲m 在该种器官中蓄积较多 和性的物质 脂溶性物质 如有机氯化合物(六六六,DT等)易 蓄积于动物体内的脂肪中 图613物林的分布柳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