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 般方法。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 图的一般方法。 3.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 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说明 节 片导入 影课本“图1.1世界60亿人口日”和国 使学生感 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为 导入新 受到当今 国第13亿小公民颁发证书图片,让学生思思考回答问题 人口问题 考:为什么这两个孩子的出生备受社会关 的严峻形 注? 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板书 、人口的自然增长 探究活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在这个过 动 诞生,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数量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程中引导 第1页
第 1 页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 般方法。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 图的一般方法。 3.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 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说明 导入新 课 投影课本“图 1.1 世界 60 亿人口日”和国 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为中 国第 13 亿小公民颁发证书图片,让学生思 考:为什么这两个孩子的出生备受社会关 注? 思考回答问题。 图片导入 使学生感 受到当今 人口问题 的严峻形 势。 板书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探究活 动 由世界第 60 亿人口及我国第 13 亿人口的 诞生,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 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 数量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 在这个过 程中引导
的关注。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出判断的依据。(人口增长学生如何 自学讨匀的。通过读“图1.210万年以来的人口的快慢主要看曲线的坡度从类似人 增长”及“图1.3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大小,但要注意为什么工业口增长曲 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革命后比农业革命期间的线图中获 读图思考题。 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图取有价值 .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的信息 A增的察,不酶增匀的。)师生共同归纳总分析影 人回[: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人口增长 衣让革命期间:加快 倒到底取决生产力的发展水产生时间 工革命后,更快 近100年,迅猛 平。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引差异的原 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因(通过展 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示不同时 亡率的变化 期人们生 生活的 图片来得 出原因)。 通过课本 第三页“ 学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率 动”,学 展示课件材料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与自然反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 可得出人 归纳资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度 口的自然 亡率的关系。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增长不仅 提取信完成课本P3“活动”题,注意人口的增长死亡率人口数量的自 再与人口 除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 然增长 增长率 有关,而且 (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还与人口 基数有关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 承转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 学生:有。 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 卡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问题探引导学生读“图1.41950-2019年各大洲1.亚、非、欧、拉、北美培养学生 究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让学生思考下大洋洲 通过演算 第2页
第 2 页 自学讨 论 的关注。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 匀的。通过读“图 1.210 万年以来的人口 增长”及“图 1.3100 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 读图思考题。 出判断的依据。(人口增长 的快慢主要看曲线的坡度 大小,但要注意为什么工业 革命后比农业革命期间的 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图 1.2 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 均匀的。)师生共同归纳总 结: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 到底取决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引 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 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 亡率的变化。 学 生如何 从类似人 口增长曲 线图中获 取有价值 的信息,并 分析影响 人口增长 产生时间 差异的原 因(通过展 示不同时 期人们生 产、生活的 图片来得 出原因)。 归纳资 料 提取信 息 展示课件材料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与自然 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 亡率的关系。 完成课本 P3“活动”题,注意人口的增长 除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什么有 关。 学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率 反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速 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 人口数量的自然 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 增长率 (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通过课本 第三页“活 动”,学生 可得出 人 口的自然 增长不仅 与人口自 然增长率 有关,而且 还与人口 基数有关。 承转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 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 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 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学生:有。 问题探 究 引导学生读“图 1.41950—2019 年各大洲 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让学生思考下 1.亚、非、欧、拉、北美、 大洋洲 培养学生 通过演算
列问题 亚、非、拉、欧、北美回纳和概 (1)2019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大洋洲 括知识的 序是? 3.亚非拉 能力。 (2)2019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4.发展中国家 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5.增长较缓慢 注意引导 (3)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 学生学会 来自哪些大洲? 地理统计 (4)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 图的分析 国家? (5)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 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学生在讨 论分析不 同地区人 阅读P4“图1.5世界部分国家人口政策”.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口增长快 的资料及课本内容讨论思考:为什么发达原因:经济、文化教育、生慢的同时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增长出现地区育观念:人口问题:人口者应说出判 卜不平衡呢?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龄化导致养老负担重、劳动断的依据。 探究讨协调发展的共同目的,各国家〈地区)能力不足 (从人口 论否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措施?为什么?对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增长统计 点评指通过课本P5“阅读”,进一步验证人口增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图来看人 长在空间上的差异。再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原因:政治、经济、医疗水口增长的 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引导平 快慢应该 学生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出现的人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导看人口增 口问题及解决对策,从而得出正确的人口致环境恶化、资源不足:长的倍数, 发展观 对策:计划生育。 而不是看 人口增长 的绝对数 体节课我们应明确人口的自然增长与自然 课堂小增长率及人口基数的关系,以及自然增长 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并通过人口 曲线图及统计图来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时 第3页
第 3 页 列问题: (1)2019 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 序是? (2)2019 年与 1950 年相比,人口增长数 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3)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 来自哪些大洲? (4)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 国家? (5)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 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2.亚、非、拉、欧、北美、 大洋洲 3.亚非拉 4.发展中国家 5.增长较缓慢 归纳和概 括知识的 能力。 注意引导 学生学会 地理统计 图的分析 方法。 探究讨 论 点评指 导 阅读 P4“图 1.5 世界部分国家人口政策” 的资料及课本内容讨论思考:为什么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增长出现地区 不平衡呢?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 协调发展的共同目的,各国家〈地区〉能 否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措施?为什么? 通过课本 P5“阅读”,进一步验证人口增 长在空间上的差异。再通过了解发展中国 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引导 学生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出现的人 口问题及解决对策,从而得出正确的人口 发展观。 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原因:经济、文化教育、生 育观念;人口问题:人口老 龄化导致养老负担重、劳动 力不足; 对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原因:政治、经济、医疗水 平;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导 致环境恶化、资源不足; 对策:计划生育。 学生在讨 论分析不 同地区人 口增长快 慢的同 时 应说出判 断的依据。 (从人口 增长统计 图来看人 口增长的 快慢应该 看人口增 长的倍数, 而不是看 人口增长 的绝对数 量。) 课堂小 结 本节课我们应明确人口的自然增长与自然 增长率及人口基数的关系,以及自然增长 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并通过人口 曲线图及统计图来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时
空特点。还要能够探讨分析影响人口自然 增长产生时空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第2课时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教学环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说明 「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这节课从时空两个角 度阐述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第一部分 承前启后 导入新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学生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教 课及其转变。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材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理清脉络 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 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 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板书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学生阅读板图及课本图1.6分重点让学 同构成人口增长模式。依据不同历史阶段析总结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生把握读 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特征 图方法,从 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 出生率、 探究清型和现代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率的变 恸通过读“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自然增长率 化把握各 意”,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一人口增长缓慢种增长模 自学讨(老师板图)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式的特点。 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一一人口增长迅速 意从静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态和动态 B 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个角度 匣现代型一一人口增长缓慢来分析。 问题导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思考回答:.让学生读图分析讨论,明确 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从哪个指标的变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是从死亡静态:各科 化开始?原因是什么? 的下降开始的,并从生产力模式的出 份分析2.发达国家主要属于哪种类型?为什的提高、物质资源的保证,医生率、死中 第4页
第 4 页 空特点。还要能够探讨分析影响人口自然 增长产生时空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第 2 课时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教学环 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说明 导入新 课 《人口的数量变化》这节课从时空两个角 度阐述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第一部分 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 及其转变。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 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 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 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 学生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教 材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承前启后 理清脉络 板书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探究活 动 自学讨 论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 同构成人口增长模式。依据不同历史阶段 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 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 型和现代型。 通过读“图 1.6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 意”,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老师板图) 学生阅读板图及课本图 1.6 分 析总结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 特征。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 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人口增长迅速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人口增长缓慢 重点让学 生把握读 图方法,从 出生率、死 亡率的变 化把握各 种增长模 式的特点。 注意从静 态和动态 两个角度 来分析。 静态:各种 模式的出 生率、死亡 问题导 学 分析探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1.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从哪个指标的变 化开始?原因是什么? 2.发达国家主要属于哪种类型?为什 1.让学生读图分析讨论,明确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是从死亡 率的下降开始的,并从生产力 的提高、物质资源的保证,医
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等方面来率、人口自 .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大多没有实现由传理解 然增长率 随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引导学生从生产力水平高、的高低 A.世界人口从总体看属于哪种增长模经济发达、医疗卫生条件、 化教育、生育思想观念等方面动态:原始 来理解。 型逐步发 引导学生从生产力水平、经展成传统 济实力、文化观念和政策等方型主要是 面理解 由于死亡 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率发生了 渡阶段。 较大的变 化,传统型 步发展 成现代型 主要是由 于出生率 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 不同历史时期同一个国家会有不同的人 口增长模式,但相同的历史时期,工业革 承转命后,尤其二战后,由于工业化进程和 济发展水平发展差异等原因,不同国家也 有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培养学生 材料 在资料中 通过课件(附表1)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 提取有效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附表2) 卡模式的空间差异。 信息的能 归纳 力、分析归 纳的能力 探究讨结合“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通过所学知识具体分析芬兰对所学知 论及课本P7“活动”,综合分析得出人口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发展过识的迁移 增长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影响人口增程及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发生|和灵活 点评揖长模式发生转变的因素。 转变的因素 用的能力。 第5页
第 5 页 究 么? 3.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大多没有实现由传 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4.世界人口从总体看属于哪种增长模 式? 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等方面来 理解。 2.引导学生从生产力水平高、 经济发达、医疗卫生条件、文 化教育、生育思想观念等方面 来理解。 3.引导学生从生产力水平、经 济实力、文化观念和政策等方 面理解。 4.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 渡阶段。 率、人口自 然增长率 的高低; 动态:原始 型逐步发 展成传统 型主要是 由于死亡 率发生了 较大的变 化,传统型 逐步发展 成现代型 主要是由 于出生率 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 承转 不同历史时期同一个国家会有不同的人 口增长模式,但相同的历史时期,工业革 命后,尤其二战后,由于工业化进程和经 济发展水平发展差异等原因,不同国家也 有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材料分 析 归纳总 结 通过课件(附表 1)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 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附表 2) 培养学生 在资料中 提取有效 信息的能 力、分析归 纳的能力。 探究讨 论 点评指 结合“案例 1 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及课本 P7“活动”,综合分析得出人口 增长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影响人口增 长模式发生转变的因素。 通过所学知识具体分析芬兰 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发展过 程及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发生 转变的因素。 对所学知 识的迁移 和灵活运 用的能力
B 出生率 本节我们通过对“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 其转变示意”进行分析比较,获得对各种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分析了不同 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在 课堂小 分析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注 意联系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 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进而综 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 之间的相互关系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选择和补充,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法上充分使用案例教学,课堂上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问题先进 行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分析中 国人口增长案例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负增长现象、80年代的生育小高峰等 第6页
第 6 页 导 课堂小 结 本节我们通过对“图 1.6 人口增长模式及 其转变示意”进行分析比较,获得对各种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分析了不同 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在 分析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注 意联系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 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进而综合 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 之间的相互关系。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选择和补充,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法上充分使用案例教学,课堂上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问题先进 行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分析中 国人口增长案例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负增长现象、80 年代的生育小高峰等
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如分析完案例后再回到教材看一下芬兰这一案例,效果更佳。人 口模型这一案例以班级为例,虽然例子本身数据较夸张,但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最后用 广州老龄化的材料进行补充,让学生得到了较深刻的认识。 附表:1 地区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亿) 非洲 1.4 7.84 拉丁美洲 2.4 0.6 1.8 5.19 亚洲 2.2 0.8 1.4 36.83 发展中国家2.5 0.9 1.7 48.07 全世界 0.9 1.4 60.5 大洋洲 1.8 0. 1.1 0.33 北美 1.4 0.9 0.5 3.10 1.0 1.1 7.29 发达国家 1.1 1.0 0.1 11.98 附表:2 第7页
第 7 页 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如分析完案例后再回到教材看一下芬兰这一案例,效果更佳。人 口模型这一案例以班级为例,虽然例子本身数据较夸张,但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最后用 广州老龄化的材料进行补充,让学生得到了较深刻的认识。 附表:1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亿) 非洲 3.8 1.4 2.4 7.84 拉丁美洲 2.4 0.6 1.8 5.19 亚洲 2.2 0.8 1.4 36.83 发展中国家 2.5 0.9 1.7 48.07 全世界 2.2 0.9 1.4 60.5 大洋洲 1.8 0.7 1.1 0.33 北美 1.4 0.9 0.5 3.10 欧洲 1.0 1.1 -0.1 7.29 发达国家 1.1 1.0 0.1 11.98 附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