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年10月24日 授课题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授课教师:黄晶(教授) 授课对象:2005级儿科系 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冠心病的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重点: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难点: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及实验室变化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电脑、投影仪、幻灯片、电脑投影图片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 概念:粥样硬化致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动脉硬化分为: a.动脉粥样硬化b.小动脉硬化c.动脉中层硬化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6°'):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年龄、性别、血脂、血压、吸烟、糖尿病、其他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冠心病的临床类型:无症状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猝死型 心绞痛: 概念: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 综合征 病因及发病原理:心脏负荷增加,冠脉血流减少或冠脉痉李导致心肌内代谕 产物堆积,刺激心脏自主神经。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6”) 典型的心绞痛:诱因、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 不典型的心绞痛:图片(1') 心绞痛的伴随体征(2') 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 心脏功能不全的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⑤'):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 年 10 月 24 日 授课题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授课教师:黄晶(教授) 授课对象:2005 级儿科系 学 时:3 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冠心病的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重点: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难点: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及实验室变化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电脑、投影仪、幻灯片、电脑投影图片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 概念:粥样硬化致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动脉硬化分为: a. 动脉粥样硬化 b.小动脉硬化 c.动脉中层硬化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6'):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年龄、性别、血脂、血压、吸烟、糖尿病、其他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冠心病的临床类型:无症状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猝死型 心绞痛: 概念: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 综合征 病因及发病原理:心脏负荷增加,冠脉血流减少或冠脉痉挛导致心肌内代谢 产物堆积,刺激心脏自主神经。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6') 典型的心绞痛:诱因、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 不典型的心绞痛:图片(1') 心绞痛的伴随体征(2') 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 心脏功能不全的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5'):
X线及超声检查: 心电图:1.静息心电图2.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3.心电图负荷实验4.动 态心电图检测,即所谓运动的心电图 放射性核素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检查: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诊断(3') 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排外其他原因 心电图支持,有心肌缺血的表现 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冠心病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①急性心肌梗死②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绞痛③胸廓疼痛及其他不典型疼 ④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绞痛的预后 心绞痛:①心肌梗死:存活或死亡②心率失常或传导障碍③心力衰竭:死 亡率④猝死 心绞痛的分型: 典型的心绞痛:诱因、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 不典型的心绞痛:①初发型②恶化型③卧位型④变异型⑤急性冠脉功能 不全⑥梗塞后心绞痛 心绞痛严重程度的分级(2'): 1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 2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3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4级:一切体力活动都引起不适 心绞痛的伴随体征(2'): ①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 ②心脏功能不全的表现
X 线及超声检查: 心电图:1.静息心电图 2.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 3.心电图负荷实验 4.动 态心电图检测,即所谓运动的心电图 放射性核素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检查: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诊断(3') 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排外其他原因 心电图支持,有心肌缺血的表现 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冠心病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① 急性心肌梗死 ②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绞痛 ③胸廓疼痛及其他不典型疼 ④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绞痛的预后 心绞痛:①心肌梗死:存活或死亡 ②心率失常或传导障碍 ③心力衰竭:死 亡率 ④猝死 心绞痛的分型: 典型的心绞痛:诱因、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 不典型的心绞痛:①初发型 ②恶化型 ③卧位型 ④变异型 ⑤急性冠脉功能 不全 ⑥梗塞后心绞痛 心绞痛严重程度的分级(2'): 1 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 2 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3 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4 级:一切体力活动都引起不适 心绞痛的伴随体征(2'): ① 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 ② 心脏功能不全的表现
心绞痛发作时的治疗(2'): 1.休息,必要时吸氧 2.硝酸酯类药物 缓解期治疗(5'): 1.降低心脏负荷2.硝酸酯类药物3.B受体阻滞剂4.钙通道阻滞剂5.冠 脉扩张剂6.中医中药治疗7.降低血黏度8.降低血脂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手术适应手术效果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2'): 适应症:①狭窄大于50%的局限性病变②不适应冠脉旁路手术者 禁忌症:①狭窄小于50%②广泛弥散性病变③左主干及开口处病变 基本操作过程及疗效: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2') 1.酯类药物 2.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 3.溶栓治疗 4.介入或手术治疗 心肌梗死 定义:由于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几肉坏死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冠脉极度狭窄或闭塞:冠脉血流降低:心肌耗氧增力 病理:心肌梗死后发生坏死和修复的过程:根据发生的部位和范围可出现瓣 膜功能障碍、心脏破裂等 病理生理:心衰心源性休克 临床表现(6) 先兆: 症状:①疼痛②全身症状③胃肠道表现④心率失常表现⑤低血压和休克 表现⑥心衰表现 心肌梗塞的体征(3') ①心脏体征: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相关的体征②血压变化③警惕无痛 行心肌梗塞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4') ①心电图:特征性改变②动态改变③其他改变④定位及范围估计
心绞痛发作时的治疗(2'): 1.休息,必要时吸氧 2.硝酸酯类药物 缓解期治疗(5'): 1.降低心脏负荷 2. 硝酸酯类药物 3.β受体阻滞剂 4.钙通道阻滞剂 5.冠 脉扩张剂 6.中医中药治疗 7.降低血黏度 8.降低血脂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手术适应 手术效果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2'): 适应症:①狭窄大于 50%的局限性病变 ②不适应冠脉旁路手术者 禁忌症:①狭窄小于 50% ②广泛弥散性病变 ③左主干及开口处病变 基本操作过程及疗效: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2') 1. 酯类药物 2. 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 3. 溶栓治疗 4. 介入或手术治疗 心肌梗死 定义:由于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几肉坏死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冠脉极度狭窄或闭塞;冠脉血流降低;心肌耗氧增加 病理:心肌梗死后发生坏死和修复的过程;根据发生的部位和范围可出现瓣 膜功能障碍、心脏破裂等 病理生理:心衰 心源性休克 临床表现(6') 先兆: 症状:①疼痛 ②全身症状 ③胃肠道表现 ④心率失常表现 ⑤低血压和休克 表现 ⑥心衰表现 心肌梗塞的体征(3') ① 心脏体征: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相关的体征 ②血压变化 ③警惕无痛 行心肌梗塞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4') ①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②动态改变 ③其他改变 ④定位及范围估计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4') ①超声及核素检查②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沉③血清心肌酶④肌红蛋 白和血清肌钙蛋白 图片(2) 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 诊断: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 ①和/或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增高 ②演进性心电图改变和/或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增高 ③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增高可独立诊断 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2') ①心绞痛②急性心包炎③急性肺动脉栓塞④既腹症⑤主动脉夹层 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2') ①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②心脏破裂③栓塞④心室壁瘤形成⑤心肌梗 死后综合征 心肌梗死的治疗(4') 一般处理:①休息②吸氧③监护④止痛⑤护理 保护心肌:①B-阻滞剂②钙通道阻滞剂③ACEI④改善心肌代谢 心肌梗死的治疗(4') ①防治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②控制休克③治疗心衰④抗凝及抗血小板治 疗⑤重建心肌再灌注:溶栓治疗、急诊PTCA、其他治疗 心肌梗死的预防(2') ①控制血脂②戒烟③改变生活方式④抗血小板治疗⑤硝酸酯类药物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4') ① 超声及核素检查 ②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沉 ③血清心肌酶 ④肌红蛋 白和血清肌钙蛋白 图片(2') 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 诊断: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 ①和/或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增高 ②演进性心电图改变和/或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增高 ③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增高可独立诊断 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2') ①心绞痛 ②急性心包炎 ③急性肺动脉栓塞 ④既腹症 ⑤主动脉夹层 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2') ①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 ②心脏破裂 ③栓塞 ④心室壁瘤形成 ⑤心肌梗 死后综合征 心肌梗死的治疗(4') 一般处理:①休息 ②吸氧 ③监护 ④止痛 ⑤护理 保护心肌:①β-阻滞剂 ②钙通道阻滞剂 ③ACEI ④改善心肌代谢 心肌梗死的治疗(4') ①防治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 ②控制休克 ③治疗心衰 ④抗凝及抗血小板治 疗 ⑤重建心肌再灌注:溶栓治疗、急诊 PTCA、其他治疗 心肌梗死的预防(2') ① 控制血脂 ②戒烟 ③改变生活方式 ④抗血小板治疗 ⑤硝酸酯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