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期 No.12011 网络热词汉译英之探 王维东中国人民大学 摘 言是社会的镜像。透过不断涌现的新鲜“热词”,人们可以捕捉到当前的热点事件和社会现象。从坊间近来流行 ”,到正规报刊上也偶有出现的“给力 无不显示出流行热词借互联网得以广泛传播的趋势 关键词:网络热词;镜像;汉译英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3X(2011)01-0073-0 网络热词的英译,固然不是什么大雅之举,但是指商家免费赠送的物品; monger的意思是“嗜 对这些最新语言“碎片”的语际转换,多少有助于 如命的人”(正如 gossip monger表示“爱搬弄 对都市风尚的认知,培育对汉译英技巧的敏感。我是非的人”, fame monger表示“一心想出名的人”) 们常说的“见微知著”,也应适用于此类情况。笔据此,“抢抢族”可译成 freebie/freebee monger(s) 者应《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以下简称《周刊》)“语 freebie craver(s) grabber(s)over(s)或 catch- it-quick 言万象”栏目的约请,分期将一部分网络热词译成 schemer(s)。 英语(其中的一部分直接借用了英语中的现成用 又如,“折客族”指用尽随身所带优惠券换取 法),意在帮助报纸读者及时了解、把握汉英语言各种折扣的人。过去,这只是许多精明“主妇”和 及流行文化的动态变化。迄今为止,这一栏目已经在校学生的专利。但从208年金融海啸横扫全球 做了20期,共处理词条80多个,在读者中引起了以来,使用优惠券省钱之风大盛,从普通上班族到 关注。本文拟从若干不同角度将其呈现,以期与翻写字楼白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折客族”的队 译同行分享笔者的体会 伍。在英语中, freak的意思是“对……着魔的人”, 不拘一格,实现处理手段的多样化 coupon freak就是优惠券用上瘾的人(正如也能把 电影迷称作 movie freak)。有谁违反商家规定,涉 刊》让笔者翻译的热词中,有不少是以“族”嫌滥用优惠券,他就是个 coupon abuser。有谁炒 字结尾的。已有的翻译一般把它处理成can或卖优惠券以从中牟利,他就是个 coupon speculator tribe,这在多数情况下当然不会错。换言之,clan看来,凡事不可过头。只要出现一批优惠券的滥用 或 tribe貌似应付“族”字的一瓶“万金油”。但语者,终将导致所有人都不能继续亨受优惠。 言是活的,只用固定套路会让读者感到厌烦。鉴于 从以上两例看出,孤立的词条固然借不了上下 此,随机应变、实现处理手段的多样化,乃是译者文的光,这给“族”字的英译带来难度,但译者仍 时时面临的课题。 例如“抢抢族”“折客族”“麦兜族”“恐归族”泡中的英译词语搭配,使之为英文读者所乐见。我 客族”“鬼旋族”“朝活族”“哈证族”“飞人族”“草们来看“恐归族”。这一族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 族”“刹那族”“有备族”“掏空族”。以上各“族”,熬到春节却不愿回家。“恐归族”的恐惧,并非对 指有特定旨趣的一群人,英译时可以采用动词加表回家本身有所抗拒,而是在种种烦心事折磨下的 示“人”的-er词尾、直接用表示“对…有瘾的一种本能反应。恐惧回家有太多的理由:囊中羞 人”的名词、只给整体解释、部分音译、形容词充涩,交通费太贵,压岁钱逐年看涨,回家过年无 作中心名词等多种处理方式。例如:“抢抢族”是疑是一次“大出血”( give away hard- earned bucks 指经常参加有奖品免费赠送活动的一个群体,他们 simply to get reunited);事业无成,无颜回家交“白 总在关注各种热卖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游戏规则卷”( with nothing to show);感情问题没处理好 制定不同的“攻略”,抢在第一时间行动,抱回自担心被父母“逼婚”( forced into a marriage);大打 己喜欢的东西。而英语中的 freebie或 freebee,正饭局“车轮战”( mutual invitations to, or the rotar
2011年 第1期 No. 1 2011 73 网络热词的英译,固然不是什么大雅之举,但 对这些最新语言“碎片”的语际转换,多少有助于 对都市风尚的认知,培育对汉译英技巧的敏感。我 们常说的“见微知著”,也应适用于此类情况。笔 者应《21 世纪英语教育周刊》(以下简称《周刊》)“语 言万象”栏目的约请,分期将一部分网络热词译成 英语(其中的一部分直接借用了英语中的现成用 法),意在帮助报纸读者及时了解、把握汉英语言 及流行文化的动态变化。迄今为止,这一栏目已经 做了 20 期,共处理词条 80 多个,在读者中引起了 关注。本文拟从若干不同角度将其呈现,以期与翻 译同行分享笔者的体会。 一、不拘一格,实现处理手段的多样化 《周刊》让笔者翻译的热词中,有不少是以“族” 字结尾的。已有的翻译一般把它处理成 clan 或 tribe,这在多数情况下当然不会错。换言之,clan 或 tribe 貌似应付“族”字的一瓶“万金油”。但语 言是活的,只用固定套路会让读者感到厌烦。鉴于 此,随机应变、实现处理手段的多样化,乃是译者 时时面临的课题。 例如“抢抢族”“折客族”“麦兜族”“恐归族”“泡 客族”“鬼旋族”“朝活族”“哈证族”“飞人族”“草 族”“刹那族”“有备族”“掏空族”。以上各“族”, 指有特定旨趣的一群人,英译时可以采用动词加表 示“人”的 -er 词尾、直接用表示“对……有瘾的 人”的名词、只给整体解释、部分音译、形容词充 作中心名词等多种处理方式。例如:“抢抢族”是 指经常参加有奖品免费赠送活动的一个群体,他们 总在关注各种热卖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游戏规则 制定不同的“攻略”,抢在第一时间行动,抱回自 己喜欢的东西。而英语中的 freebie 或 freebee,正 网络热词汉译英之探 王维东 中国人民大学 摘 要:语言是社会的镜像。透过不断涌现的新鲜“热词”,人们可以捕捉到当前的热点事件和社会现象。从坊间近来流行 的“失控姐”,到正规报刊上也偶有出现的“给力”,都无不显示出流行热词借互联网得以广泛传播的趋势。 关键词:网络热词;镜像;汉译英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 (2011) 01-0073-05 是指商家免费赠送的物品;monger 的意思是“嗜 ……如命的人”(正如 gossip monger 表示“爱搬弄 是非的人”,fame monger 表示“一心想出名的人”)。 据此,“抢抢族”可译成 freebie/freebee monger (s), freebie craver (s)/grabber (s)/lover (s) 或 catch-it-quick schemer (s)。 又如,“折客族”指用尽随身所带优惠券换取 各种折扣的人。过去,这只是许多精明“主妇”和 在校学生的专利。但从 2008 年金融海啸横扫全球 以来,使用优惠券省钱之风大盛,从普通上班族到 写字楼白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折客族”的队 伍。在英语中,freak 的意思是“对……着魔的人”, coupon freak 就是优惠券用上瘾的人(正如也能把 电影迷称作 movie freak)。有谁违反商家规定,涉 嫌滥用优惠券,他就是个 coupon abuser。有谁炒 卖优惠券以从中牟利,他就是个 coupon speculator。 看来,凡事不可过头。只要出现一批优惠券的滥用 者,终将导致所有人都不能继续享受优惠。 从以上两例看出,孤立的词条固然借不了上下 文的光,这给“族”字的英译带来难度,但译者仍 可从整体需要出发,合理地想象或推测特定语境 中的英译词语搭配,使之为英文读者所乐见。我 们来看“恐归族”。这一族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 熬到春节却不愿回家。“恐归族”的恐惧,并非对 回家本身有所抗拒,而是在种种烦心事折磨下的 一种本能反应。恐惧回家有太多的理由:囊中羞 涩,交通费太贵,压岁钱逐年看涨,回家过年无 疑是一次“大出血”(give away hard-earned bucks simply to get reunited) ;事业无成,无颜回家交“白 卷”(with nothing to show) ;感情问题没处理好, 担心被父母“逼婚”(forced into a marriage) ;大打 饭局“车轮战”(mutual invitations to, or the rotary
中国翻译 Chinese TranslatorsJournal hosting of, festival dinners),难免患上“节后综合症”此,可考虑译成 pampered post-90s/80s,又如,与 (post- gala hangover)。基于以上分析,可把“恐归族”“黑客”相对的“白客”,笔者译为 online security 处理成 festival- reunion phobe(s)。此外,还可译成 guard,其中也没用到clan一词 voluntary loner(s),以突出“自求孤单”的意思。 再如,“试民”是指寻求免费试用产品的 “泡客族”的英文对应语 perfect career群人。有的商家为了促销,打出免费产品试用体 champion( advocate(s),其定语部分用半音译、半验的信息,试民们可以申请领用。一些网站专门 意译的方式,中心名词则用 champion(s)/ advocate为这一人群提供信息,而商家则将其作为试用信 (s)(“倡导……的人”)。“鬼旋族”指那些夜间游息的发布平台。基于此,“试民”可译成 product 荡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以骑车、数脚步的方式逃 service tester(s)。除了“试民”,如今还悄然生出 避回家的年轻白领人士;如果他们约在一起喝种叫“试客”的职业。“试客”虽然也是“试用的 酒、喝茶、K歌,可称之为a/ /the hanging- out pack。人”,但这个词通常仅指考察商家服务的“神秘人” 但如果形单影只,心灵又跟都市格格不人,则是( mystery shopper., mystery customer或 unknown field alienated urbanite(s)(回译成汉语,指“精神上疏 researcher)。“客”的英译与“族”“民”一样,也 离都市的人”)或 solitary souls。“朝活族”指勤快、要求译者具备“因地制宜”的意识 奋发的年轻人;因整个词组译成 early bird(s),“族” 从我国大陆的英文报刊或网页上,“富二代”“贫 字的英语对应词也随之成了bird(s)。“哈证族”的二代”多被译成 the rich/poor second generation。这 英译可以是 certificate maniac(s)。“草族”(这里的与英文的习惯表达方式有抵牾。首先, rich/poor放 草”,意思是心头长“草”,并恨不得早早拔“草”。在最前面,使整个短语变成“富裕(或贫穷)的第 “草”是指某种令人心仪的商品,“拔”是指“买二代”;其言下之意是,第一代不曾富裕(或贫穷)。 回”)可译成 the get -the-itch clan或 the can't-wait-而汉语原词的实际意思却是:父辈富裕(或贫穷), to- buy clan。“刹那族”指珍惜当下、生活节奏儿女接着富裕(或贫穷)。更不能忽略的是,虽然 极快、善用网络及零碎时间的年轻人,可译成汉语原词的中心语是“代”,但实际上很可能是 instant-networking kids。“有备族”可译成 prepared指“某代的人(即成员)”。综上所述, the second- survivalist(s) 词的“神s, generation rich/por理应更为可取。可见,小如一 从上述各例可知,只要译出中文原词的“神采”个“代”字,英译时也须从多侧面细加考量。顺 就好,用不用clan或 tribe则无所谓。 便提一下:“族”“客”“民”“代”看似复数,但实 再来看“月光退休族”:在物价持续上涨、工际上经常用成单数(例如:“我可是个折客族哦”), 资却不涨的情况下,一群本应安享晚年的“银发英译时须格外留意。总之,这类尾词处理方式各异, 人才”( silver- haired talent或 silver talent)却尴尬但所尊奉的原则相同,没有必要死译、硬译。 地沦为了“月光族”。这个群体,我们可称之为 moonlighting retiree (s)oX silver-haired moonlighters. 二、谨防“伪友”现象,译出原词的深层含义 但如果译成 retired moonlighters,意思就走偏了,变 伪友”(或称“假朋友”)( false friends;fau 成“退了休的月光族”,即“不再当月光族 amis)是个常用的翻译术语,用来描述源语和目的 而是名副其实的全退休状态(即 total retirement)。语中形式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因而会给翻译 此外,这里的 moonlighting不能换成 moonlight,不造成困难的词项。莫纳·贝克( Mona baker)在《换 然整个意思就变成“在月光下享受退休的人”。 言之:翻译教程》(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与“族”字意思相近的,还有“党”“民”“客”“代” on translation)中给“伪友”下了一个更简明的定义 等字,英译时未必译成 party. guest(s)或 people“伪友是指两种或多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含义不同 例如,“格格党”的意思是“被宠坏的九零后或八的词语或表达”( Baker,2000:25)。方梦之则认为: 零后”;像“格格”一样,他们视工作如儿戏,无“如果不考虑特定的语言,‘假朋友’可定义为 法得到社会公共标准的认同。“格格党”动辄炒老两种语言中字面意义相同而实际意义全然不同的 板鱿鱼,好高骛远却又能力有限。“格格”在这里词语, 如: black tea红茶(非“黑茶”),pull 有两重意思:第一,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不one'sleg开玩笑(非“拉后腿”)”(方梦之,2004: 肯服从领导;第二,“格格”也是成语“格格不⑧)。对译者而言,不仅要熟记上述定义,更要在实 入”的前两个字,暗示行为和思维方式与既有的职战中拿出圆通的办法。 场规则大相径庭。“格格”也并不仅指女性。“格 首先以“生人语调”为例。这里的“生人语 格党”和另一个热词“草莓族”( the straw berry调”,不是泛指陌生人之间公事公办的口吻,而是 generation)意思接近。如果把“格格党”译成the特指人们在跟陌生人或自己不太熟悉的人说话时, princess party,英美人看了,未必会产生“娇生惯于不自觉中临机一变的语调。这种语调比正常语 养”的联想,更不会想到这群人里还有男孩子。因调显得更快乐、更友好也更甜美,而且声调较高
中 国 翻 译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74 hosting of, festival dinners),难免患上“节后综合症” (post-gala hangover)。基于以上分析,可把“恐归族” 处理成 festival-reunion phobe (s)。此外,还可译成 voluntary loner (s) ,以突出“自求孤单”的意思。 “ 泡 客 族 ” 的 英 文 对 应 语 perfect career champion (s)/advocate (s),其定语部分用半音译、半 意译的方式,中心名词则用 champion (s)/advocate (s)(“倡导……的人”)。“鬼旋族”指那些夜间游 荡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以骑车、数脚步的方式逃 避回家的年轻白领人士;如果他们约在一起喝 酒、喝茶、K 歌,可称之为 a/the hanging-out pack。 但如果形单影只,心灵又跟都市格格不入,则是 alienated urbanite (s)(回译成汉语,指“精神上疏 离都市的人”)或 solitary souls。“朝活族”指勤快、 奋发的年轻人;因整个词组译成 early bird (s),“族” 字的英语对应词也随之成了 bird (s)。“哈证族”的 英译可以是 certificate maniac (s)。“草族”(这里的 “草”,意思是心头长“草”,并恨不得早早拔“草”。 “草”是指某种令人心仪的商品,“拔”是指“买 回”)可译成 the get-the-itch clan 或 the can’t-waitto-buy clan。“刹那族”指珍惜当下、生活节奏 极快、善用网络及零碎时间的年轻人,可译成 instant-networking kids。“有备族”可译成 prepared survivalist (s)。 从上述各例可知,只要译出中文原词的“神采” 就好,用不用 clan 或 tribe 则无所谓。 再来看“月光退休族”:在物价持续上涨、工 资却不涨的情况下,一群本应安享晚年的“银发 人才”(silver-haired talent 或 silver talent)却尴尬 地沦为了“月光族”。这个群体,我们可称之为 moonlighting retiree (s) 或 silver-haired moonlighters。 但如果译成 retired moonlighters,意思就走偏了,变 成“退了休的月光族”,即“不再当月光族”了, 而是名副其实的全退休状态(即 total retirement)。 此外,这里的 moonlighting 不能换成 moonlight,不 然整个意思就变成“在月光下享受退休的人”。 与“族”字意思相近的,还有“党”“民”“客”“代” 等字,英译时未必译成 party、guest (s) 或 people。 例如,“格格党”的意思是“被宠坏的九零后或八 零后”;像“格格”一样,他们视工作如儿戏,无 法得到社会公共标准的认同。“格格党”动辄炒老 板鱿鱼,好高骛远却又能力有限。“格格”在这里 有两重意思:第一,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不 肯服从领导;第二,“格格”也是成语“格格不 入”的前两个字,暗示行为和思维方式与既有的职 场规则大相径庭。“格格”也并不仅指女性。“格 格党”和另一个热词“草莓族”(the strawberry generation)意思接近。如果把“格格党”译成 the princess party,英美人看了,未必会产生“娇生惯 养”的联想,更不会想到这群人里还有男孩子。因 此,可考虑译成 pampered post-90s/80s,又如,与 “黑客”相对的“白客”,笔者译为 online security guard,其中也没用到 clan 一词。 再如,“试民”是指寻求免费试用产品的一 群人。有的商家为了促销,打出免费产品试用体 验的信息,试民们可以申请领用。一些网站专门 为这一人群提供信息,而商家则将其作为试用信 息的发布平台。基于此,“试民”可译成 product/ service tester (s)。除了“试民”,如今还悄然生出一 种叫“试客”的职业。“试客”虽然也是“试用的 人”,但这个词通常仅指考察商家服务的“神秘人” (mystery shopper, mystery customer 或 unknown field researcher)。“客”的英译与“族”“民”一样,也 要求译者具备“因地制宜”的意识。 从我国大陆的英文报刊或网页上“,富二代”“贫 二代”多被译成 the rich/poor second generation。这 与英文的习惯表达方式有抵牾。首先,rich/poor 放 在最前面,使整个短语变成“富裕(或贫穷)的第 二代”;其言下之意是,第一代不曾富裕(或贫穷)。 而汉语原词的实际意思却是:父辈富裕(或贫穷), 儿女接着富裕(或贫穷)。更不能忽略的是,虽然 汉语原词的中心语是“代”,但实际上很可能是 指“某代的人(即成员)”。综上所述,the secondgeneration rich/poor 理应更为可取。可见,小如一 个“代”字,英译时也须从多侧面细加考量。顺 便提一下:“族”“客”“民”“代”看似复数,但实 际上经常用成单数(例如:“我可是个折客族哦”), 英译时须格外留意。总之,这类尾词处理方式各异, 但所尊奉的原则相同,没有必要死译、硬译。 二、谨防“伪友”现象,译出原词的深层含义 “伪友”(或称“假朋友”)(false friends; faux amis)是个常用的翻译术语,用来描述源语和目的 语中形式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因而会给翻译 造成困难的词项。莫纳·贝克(Mona Baker) 在《换 言之:翻译教程》(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中给“伪友”下了一个更简明的定义: “伪友是指两种或多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含义不同 的词语或表达”(Baker, 2000:25)。方梦之则认为: “如果不考虑特定的语言,‘假朋友’可定义为: 两种语言中字面意义相同而实际意义全然不同的 词语,……如:black tea 红茶(非“黑茶”),pull one’s leg 开玩笑(非“拉后腿”)”(方梦之,2004: 8)。对译者而言,不仅要熟记上述定义,更要在实 战中拿出圆通的办法。 首先以“生人语调”为例。这里的“生人语 调”,不是泛指陌生人之间公事公办的口吻,而是 特指人们在跟陌生人或自己不太熟悉的人说话时, 于不自觉中临机一变的语调。这种语调比正常语 调显得更快乐、更友好也更甜美,而且声调较高
2011年第1期 No.12011 人们在接电话或者与客户交谈时,大多使用这种出的双关理解,或许还有印象),之后只跟物品,例 语调。可见,此短语应译成 people voice,不可译成如 unisex bag/clothing/ hairstyle/name/restroom,不能 stranger' s tone。请看例句: She so used her people跟人。其次,如果把“泛性别”译成 transsexual, voice when talking to that customer over there.Did或有“变性人”的歧义。再次,不能译成 mixed you hear how sweet she was? She never sounds like gender,因为那是“男女混合”的意思,实例如a that normall mixed- gender school(男、女生兼收的学校)。 再请看“焦点效应”。“效应”的处理并不困难 关于“IT民工”的英译。“IT民工”是指学 effect可以有“效应”的意思,其组合力非常之强;历、收入、素质高,工作在基层技术层次的IT人 这一点,只须通过 snow ball effect(雪球效应)、蝴这些人的工作环境不错,但常年不断的“头脑 蝶效应( butterfly effect)、 pull-up effect或a/ the pull暴”使他们深感疲惫。之所以有“IT民工”这种 on something(拉动效应)、 sensational effect/hit(轰说法,一是因为编程工作很辛苦,二是有些编程工 动效应)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短语,即可窥其一斑。作缺乏技术含量,只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工作性 我们回到这个词条的背景。“焦点效应”是每个人质跟民工没什么差别。把IT与繁重体力劳动联到 都有的体验。人往往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这一起,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软件业正面临着“劳 种心理状态,让一个人过分在意聚会或工作时周动密集”的困扰,大城市白领的“底层感”有增 围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例如,因在聚会上屈居角无减。如果译成 peasant-turned IT worker或 migrant 落或把饮料弄撒,而觉得自己很失败。这样看来, IT worker,就有“伪友”之嫌,因为从业者未必曾 把“焦点”译成 focus不无“伪友”之嫌。把整个是农民,也未必正处于流动状态。其实,可以巧译 短语译成 spotlight effect,意思应更准确 成 IT blue-collars(回译成汉语,意思是“蓝领IT人”) 再如“彩票思维”。如今,“思维”一词的使或 IT coolie(回译成汉语,意思是IT苦力),也可 用趋于泛滥,如“发散式思维”“乡土思维”“受害译成 small potato in the IT business,既避免了“伪友” 人思维”等。其实,以上各例中的“思维”都更接陷阱,又突出了汉语原词的自嘲口吻。与此意思相 近“思维套路”“思维定势”或“心态”。所谓的似的“民工化就业”,则可译成(a) lack of decent “彩票思维”也就是“渴望暴富的投机心态”。遭 employment 遇困厄(比方钱不够用)之际,很多人希望能有 再看“偶然旅行”。这是一种新型交友方式。 笔飞来横财;似乎只要有了钱,一切间题都将化城市中的小白领们想在乏味的生活中寻觅一丝新 有为无。而这美丽的期望,似乎只能在彩票类活动鲜,让缘分带自己走到更远的地方。这个活动受 中变现。所以,英文把这种不劳而获的想法称为到了很多80后的追捧,他们在群里约好见面地点, ottery mentality或 lottery mindset。请看例句:The抽签决定去某个地方,买半小时内出发的火车票。 American dream, of working hard and getting ahead.is这里的“偶然”,并不等于“难得”;所以,整个短 starting to succumb to that lottery mentality my mother语不能译成 occasional travel,而应该是 haphazard saw as hurting the nation'’ s economy.(努力争先的 Impromptu/ accidental travel。在特定的上下文中, 美国梦凋零了,“彩票思维”却风头日盛。在我妈后三个英语形容词都可有“不刻意规划、全看一时 妈看来,损害国家经济的正是这种投机心态)。相心情”的引申义。 比之下,如果把这里的“思维”译成 thinking或 关于英译“飞人族”。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 thought,虽然不能断定它一定就是“伪友”,但至不断攀升,“一职难求”的就业局面愈发严峻,很 少脱不了此种嫌 多临近毕业的学生到处参加招聘会—附近省市 在翻译“泛性别”时,笔者也遇到同样的沟坎。的招聘会,坐火车去;远一点的,坐飞机去。“满 泛性别”指当下在社会生活、娱乐文化中,对性天飞着赶场”的状态造就了求职“飞人族”。这里 别认识模糊化的一种现象,从外观上看,一个人的的“飞人”不是 flying man(跑得飞快的人),也不 性别特征或许不明显,有时甚至交相错位。男的“娘是 trapeze artist(荡高空秋千的杂技演员,亦称“空 娘腔”(如前不久的网络红人“妖娆哥”),女的反中飞人”)。比较而言, frenzied job hunter(s)或job 倒像“假小子”。以上种种都是泛性别的表现。但 hungry grads/youngsters或许更能体现这个词条的 这些男女的性取向尚未有大的偏常,不是“男同”原义。如果想增添(自我)调侃的意味,也可译成 (gay)或“女同”( lesbian),也不是“双性”( bisexual)。 professional job hunter(s)(除了找工作啥也不干的 对这类人,可用 gender crosser来称呼(即“性别人、专司求职者) 界限不清者”)。而以下各种译法都可能是“伪友”。 年龄恐惧症”是另一个网络热词,指年过30 首先,不能译成 unisex man/ woman,因为作为形容的职场人土对自己年龄渐大而事业未有明显成就 词, unisex的意思是“男女通用的”(看过美国电的境况表现出的沮丧感。令人困扰的生活事件和 视剧《老友记》的观众,对因 unisex读音问题引嗜睡、食欲不振等低迷的身体状态往往加剧了这
2011年 第1期 No. 1 2011 75 人们在接电话或者与客户交谈时,大多使用这种 语调。可见,此短语应译成 people voice,不可译成 stranger’s tone。请看例句:She so used her people voice when talking to that customer over there. Did you hear how sweet she was? She never sounds like that normally. 再请看“焦点效应”。“效应”的处理并不困难, effect 可以有“效应”的意思,其组合力非常之强; 这一点,只须通过 snowball effect(雪球效应)、蝴 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pull-up effect 或 a/the pull on something(拉动效应)、sensational effect/hit(轰 动效应)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短语,即可窥其一斑。 我们回到这个词条的背景。“焦点效应”是每个人 都有的体验。人往往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这 种心理状态,让一个人过分在意聚会或工作时周 围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例如,因在聚会上屈居角 落或把饮料弄撒,而觉得自己很失败。这样看来, 把“焦点”译成 focus 不无“伪友”之嫌。把整个 短语译成 spotlight effect,意思应更准确。 再如“彩票思维”。如今,“思维”一词的使 用趋于泛滥,如“发散式思维”“乡土思维”“受害 人思维”等。其实,以上各例中的“思维”都更接 近“思维套路”“思维定势”或“心态”。所谓的 “彩票思维”也就是“渴望暴富的投机心态”。遭 遇困厄(比方钱不够用)之际,很多人希望能有一 笔飞来横财;似乎只要有了钱,一切问题都将化 有为无。而这美丽的期望,似乎只能在彩票类活动 中变现。所以,英文把这种不劳而获的想法称为 lottery mentality 或 lottery mindset。请看例句:The American dream, of working hard and getting ahead, is starting to succumb to that lottery mentality my mother saw as hurting the nation’s economy.(努力争先的 美国梦凋零了,“彩票思维”却风头日盛。在我妈 妈看来,损害国家经济的正是这种投机心态)。相 比之下,如果把这里的“思维”译成 thinking 或 thought,虽然不能断定它一定就是“伪友”,但至 少脱不了此种嫌疑。 在翻译“泛性别”时,笔者也遇到同样的沟坎。 “泛性别”指当下在社会生活、娱乐文化中,对性 别认识模糊化的一种现象,从外观上看,一个人的 性别特征或许不明显,有时甚至交相错位。男的“娘 娘腔”(如前不久的网络红人“妖娆哥”),女的反 倒像“假小子”。以上种种都是泛性别的表现。但 这些男女的性取向尚未有大的偏常,不是“男同” (gay)或“女同”(lesbian),也不是“双性”(bisexual)。 对这类人,可用 gender crosser 来称呼(即“性别 界限不清者”)。而以下各种译法都可能是“伪友”。 首先,不能译成 unisex man/woman,因为作为形容 词,unisex 的意思是“男女通用的”(看过美国电 视剧《老友记》的观众,对因 unisex 读音问题引 出的双关理解,或许还有印象),之后只跟物品,例 如 unisex bag/clothing/hairstyle/name/restroom,不能 跟人。其次,如果把“泛性别”译成 transsexual, 或有“变性人”的歧义。再次,不能译成 mixedgender,因为那是“男女混合”的意思,实例如 a mixed-gender school(男、女生兼收的学校)。 关于“IT 民工”的英译。“IT 民工”是指学 历、收入、素质高,工作在基层技术层次的 IT 人。 这些人的工作环境不错,但常年不断的“头脑风 暴”使他们深感疲惫。之所以有“IT 民工”这种 说法,一是因为编程工作很辛苦,二是有些编程工 作缺乏技术含量,只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工作性 质跟民工没什么差别。把 IT 与繁重体力劳动联到 一起,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软件业正面临着“劳 动密集”的困扰,大城市白领的“底层感”有增 无减。如果译成 peasant-turned IT worker 或 migrant IT worker,就有“伪友”之嫌,因为从业者未必曾 是农民,也未必正处于流动状态。其实,可以巧译 成IT blue-collar(s 回译成汉语,意思是“蓝领IT人”) 或 IT coolie(回译成汉语,意思是 IT 苦力),也可 译成small potato in the IT business,既避免了“伪友” 陷阱,又突出了汉语原词的自嘲口吻。与此意思相 似的“民工化就业”,则可译成(a)lack of decent employment。 再看“偶然旅行”。这是一种新型交友方式。 城市中的小白领们想在乏味的生活中寻觅一丝新 鲜,让缘分带自己走到更远的地方。这个活动受 到了很多 80 后的追捧,他们在群里约好见面地点, 抽签决定去某个地方,买半小时内出发的火车票。 这里的“偶然”,并不等于“难得”;所以,整个短 语不能译成 occasional travel,而应该是 haphazard/ impromptu/accidental travel。在特定的上下文中, 后三个英语形容词都可有“不刻意规划、全看一时 心情”的引申义。 关于英译“飞人族”。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 不断攀升,“一职难求”的就业局面愈发严峻,很 多临近毕业的学生到处参加招聘会——附近省市 的招聘会,坐火车去;远一点的,坐飞机去。“满 天飞着赶场”的状态造就了求职“飞人族”。这里 的“飞人”不是 flying man(跑得飞快的人),也不 是 trapeze artist(荡高空秋千的杂技演员,亦称“空 中飞人”)。比较而言,frenzied job hunter (s) 或 jobhungry grads/youngsters 或许更能体现这个词条的 原义。如果想增添(自我)调侃的意味,也可译成 professional job hunter (s)(除了找工作啥也不干的 人、专司求职者)。 “年龄恐惧症”是另一个网络热词,指年过 30 的职场人士对自己年龄渐大而事业未有明显成就 的境况表现出的沮丧感。令人困扰的生活事件和 嗜睡、食欲不振等低迷的身体状态往往加剧了这
中国翻译 Chinese TranslatorsJournal 种沮丧感,人生态度也由此变得消极。可见,这不采取进攻战术。国人对“铁桶式”一词并不陌生 个词条不能译成 age phobia-这里的“年龄”听后即可意会。但如果译成iron- barrel style,外国 不是泛指所有年龄段,而是特指30岁这道“坎”。人未必能在头脑中闪出相关的图景(只凭一个铁 基于此,笔者用age30点出了汉语原词中的隐含桶,就能挡住整个球门吗?)。其实,英语中有现 信息,并用美国口语中的一个常见词 JItters(“紧成的说法,即 park the bus。据说,某球队一位曾经 张、焦虑”的意思,须以复数形式呈现)代替被的掌门人,最先用这个短语来形容缺少激情、采取 过度使用的 phobia。关于 JItters的用法,在此再举严密防守战术的另一个球队。试想,如果有辆巴土 两例:1) Jitters about swine flu kept many students横停在球门前,怕是谁也没法进球得分了 away from school.(因为怕得猪流感,许多学生没以上各例可看出,“伪友”是翻译中的一个 去上学。)2) Mounting deficits sparked jitters about大忌,网络热词的英译也不例外。要想避开这类 U.S. economy.(不断攀升的赤字引发了人们对美陷阱,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唯有时时提防,处处 国经济的担忧。) 小心。另一方面,虽然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 那么,“中国喜好”又该怎么译呢?近年来,存在“伪友”,但就整体而言,“真友”毕竟还是 系列美国大片在中国市场大卖,让好莱坞的投多数,否则交流和翻译就无从进行,这是理解“伪 资人意识到,以人口和经济总量而言,中国有可能友”现象的一个基本点。事实上,我们讨论汉译 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鉴于此,庞大的好莱英中“伪友”现象,就是为了发现“真友”,在汉 坞生产线在各个环节均打下了中国烙印,《功夫熊英两种语言(包括流行词)和文化之间架设沟通 猫》、《2012》等大片便是明证。中国在好莱坞电的桥梁 影中的形象也逐渐转向正面。很多好莱坞投资人、 编剧、导演、营销专家均表示,进军中国“新大陆 善用文字游戏,以实现流行词语的俏皮特征 正成为好菜坞电影的共同特征和长期坚持的方向。 汉语中的修辞手段与英译时用的修辞手段之 尽管英语中有现成的 sinophile,这里把“中国喜好”间,并不需要总是一一对应,关键是译出文字游戏 译成 sinophile却未必合适,因为这个词一般表示的色彩。网络热词的英译更要凸显这种色彩,方能 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喜爱乃至仰慕”,吸引读者的眼球, 而好莱坞投资人主要是看中了中国市场,其基本 我们回到“试民”的例子。从文字游戏的角 取向是向中国观众“示好”,同时也暗含曾经“责度看,“试民”也可译成 shokey(s),即由shop(购 骂、排拒”我们( China bashing)的意思。合而观物)和key(钥匙)两个单词缩合而成,可引申为 之,这类场合下的“中国喜好”译成 China flattery key to the world of fashionable shopping,大意是“引 更恰当,同时也有 China preference的选项。须留导消费风尚的关键(人物)”。“试民”与“市民” 意的是, China之后不能加’s;不然,就成了中国谐音,意指“试用商品或服务的市民”。鉴于“市 去讨好别人。 民”的英语对应词是 citizen(s),为谐音计,“试民” 关于“自陈体”。这是对流行于网络的一种帖也不妨译成 crutzen(s)(即 scrutinize和 citizen 子的称呼。与一般的帖子不同,自陈体的帖子面向的拼合词,大意是“负责查验的市民”)。诚然 发帖人自己,而非网络中的读者。它最显著的特点这也是受了网民将“屁民”(无足轻重的底层小 是,以自言自语的方式表达发帖人的真情实感,但人物)诙谐地译成 shitizen(s)(shit加 citizen)的 这种表达仅代表一时的“准思维”状态,逻辑性往启发。像这样通过改变拼写(包括自创拼合或缩 往不强。如果译成(a) self-stated post,就有“伪友”合词)来拨弄词义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并不鲜见。 之嫌(难道是不劳他人代为陈述吗?)。笔者釆用例如,用 suicide( suicide加hide)意指“躲猫 的措辞(a)self- addressed post,突出了“写给自己看”猫”, divoice( divorce加 voice)意指“离婚宣言”, 的特点;如果想强调“自娱自乐”的意思,也可换 togather( together加gay)意指“‘男同”终成眷属” 用 self-entertained。此外,若想强调“文体”的意思, vegeteal( vegetable加 steal)意指网络上的“偷 可用 style替换post。 菜”游戏, corpsed( corpse加 spend或 pendI 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比喻,但所用的喻体(例ingl)意指黑心打捞公司“挟尸索价”等。平时走 如,“幸福像花儿一样”中的“花儿”)并不总是在街上,也不时看到这类别出心裁的拼合(或缩 相同。忽视了这一点,就容易陷入“伪友”的陷阱。合)方式。例如,“北京嘉郁教育中心”的英语 例如,把“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译成 pop up/grow名称 Primed,即由 prime(上佳的)和 education like mushrooms,就是汉英喻体盲目求同导致的误(教育)的前半部分拼成。如果换个角度看,回译 译。在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笔者应约译了一组成上述汉语,其中的“佳”和“育”又跟该机构 与足球运动有关的词,其中的一条“铁桶式防守”,名称中的“嘉郁”同音,有助于强化公众对这家 是指在比赛中釆取防守打法,让球员跟着球走,从教育中心的好感。诸如此类的英译,显露出译者
中 国 翻 译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76 种沮丧感,人生态度也由此变得消极。可见,这 个词条不能译成 age phobia——这里的“年龄” 不是泛指所有年龄段,而是特指 30 岁这道“坎”。 基于此,笔者用 age-30 点出了汉语原词中的隐含 信息,并用美国口语中的一个常见词 jitters(“紧 张、焦虑”的意思,须以复数形式呈现)代替被 过度使用的 phobia。关于 jitters 的用法,在此再举 两例:1)Jitters about swine flu kept many students away from school.(因为怕得猪流感,许多学生没 去上学。)2)Mounting deficits sparked jitters about U.S. economy.(不断攀升的赤字引发了人们对美 国经济的担忧。) 那么,“中国喜好”又该怎么译呢?近年来, 一系列美国大片在中国市场大卖,让好莱坞的投 资人意识到,以人口和经济总量而言,中国有可能 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鉴于此,庞大的好莱 坞生产线在各个环节均打下了中国烙印,《功夫熊 猫》、《2012》等大片便是明证。中国在好莱坞电 影中的形象也逐渐转向正面。很多好莱坞投资人、 编剧、导演、营销专家均表示,进军中国“新大陆”, 正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共同特征和长期坚持的方向。 尽管英语中有现成的sinophilia,这里把“中国喜好” 译成 sinophilia 却未必合适,因为这个词一般表示 “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喜爱乃至仰慕”, 而好莱坞投资人主要是看中了中国市场,其基本 取向是向中国观众“示好”,同时也暗含曾经“责 骂、排拒”我们(China bashing)的意思。合而观 之,这类场合下的“中国喜好”译成 China flattery 更恰当,同时也有 China preference 的选项。须留 意的是,China 之后不能加’s ;不然,就成了中国 去讨好别人。 关于“自陈体”。这是对流行于网络的一种帖 子的称呼。与一般的帖子不同,自陈体的帖子面向 发帖人自己,而非网络中的读者。它最显著的特点 是,以自言自语的方式表达发帖人的真情实感,但 这种表达仅代表一时的“准思维”状态,逻辑性往 往不强。如果译成(a)self-stated post,就有“伪友” 之嫌(难道是不劳他人代为陈述吗?)。笔者采用 的措辞(a)self-addressed post,突出了“写给自己看” 的特点;如果想强调“自娱自乐”的意思,也可换 用 self-entertained。此外,若想强调“文体”的意思, 可用 style 替换 post。 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比喻,但所用的喻体(例 如,“幸福像花儿一样”中的“花儿”)并不总是 相同。忽视了这一点,就容易陷入“伪友”的陷阱。 例如,把“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译成 pop up/grow like mushrooms,就是汉英喻体盲目求同导致的误 译。在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笔者应约译了一组 与足球运动有关的词,其中的一条“铁桶式防守”, 是指在比赛中采取防守打法,让球员跟着球走,从 不采取进攻战术。国人对“铁桶式”一词并不陌生, 听后即可意会。但如果译成 iron-barrel style,外国 人未必能在头脑中闪出相关的图景(只凭一个铁 桶,就能挡住整个球门吗?)。其实,英语中有现 成的说法,即 park the bus。据说,某球队一位曾经 的掌门人,最先用这个短语来形容缺少激情、采取 严密防守战术的另一个球队。试想,如果有辆巴士 横停在球门前,怕是谁也没法进球得分了。 从以上各例可看出,“伪友”是翻译中的一个 大忌,网络热词的英译也不例外。要想避开这类 陷阱,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唯有时时提防,处处 小心。另一方面,虽然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 存在“伪友”,但就整体而言,“真友”毕竟还是 多数,否则交流和翻译就无从进行,这是理解“伪 友”现象的一个基本点。事实上,我们讨论汉译 英中“伪友”现象,就是为了发现“真友”,在汉 英两种语言(包括流行词)和文化之间架设沟通 的桥梁。 三、善用文字游戏,以实现流行词语的俏皮特征 汉语中的修辞手段与英译时用的修辞手段之 间,并不需要总是一一对应,关键是译出文字游戏 的色彩。网络热词的英译更要凸显这种色彩,方能 吸引读者的眼球。 我们回到“试民”的例子。从文字游戏的角 度看,“试民”也可译成 shokey (s),即由 shop(购 物)和 key(钥匙)两个单词缩合而成,可引申为 key to the world of fashionable shopping,大意是“引 导消费风尚的关键(人物)”。“试民”与“市民” 谐音,意指“试用商品或服务的市民”。鉴于“市 民”的英语对应词是 citizen (s),为谐音计,“试民” 也不妨译成 scrutizen (s)(即 scrutinize 和 citizen 的拼合词,大意是“负责查验的市民”)。诚然, 这也是受了网民将“屁民”(无足轻重的底层小 人物)诙谐地译成 shitizen (s)(shit 加 citizen)的 启发。像这样通过改变拼写(包括自创拼合或缩 合词)来拨弄词义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并不鲜见。 例如,用 suihide(suicide 加 hide)意指“躲猫 猫”,divoice(divorce 加 voice)意指“离婚宣言”, togaythe(r together 加 gay)意指“‘男同’终成眷属”, vegeteal(vegetable 加 steal)意指网络上的“偷 菜”游戏,corpspend(corpse 加 spend 或 pend[- ing])意指黑心打捞公司“挟尸索价”等。平时走 在街上,也不时看到这类别出心裁的拼合(或缩 合)方式。例如,“北京嘉郁教育中心”的英语 名称 Primedu,即由 prime(上佳的)和 education (教育)的前半部分拼成。如果换个角度看,回译 成上述汉语,其中的“佳”和“育”又跟该机构 名称中的“嘉郁”同音,有助于强化公众对这家 教育中心的好感。诸如此类的英译,显露出译者
2011年第1期 No.12011 不凡的禀赋。 是成熟的女人味,总能带给人欣喜的新鲜感。这 再看“微骚客”这个例子。这个词条是由“微个热词,有人译成post- maiden或 green lady,似有 博”和“骚客”拼合、引申而来,读来颇具调侃色彩。生造之嫌;何况这里的“后”,与“后大片时代 这里的“微”指“微博”( microblog或 miniblog);“骚(post- blockbuster era)中的“后”不宜相提并论 客”传统上指诗人,但如今网友所称的“骚客”因为“后大片”除了年代在后,还有“(在性质上) 则源自 show man(表演杂耍的人)的音译(依此与……相反”之意。从年龄和其它特征看,“后 类推,“闷骚”即 man show的大意应是“不动声少女”和时下同样流行的“轻熟女”意思相仿。 色的/地耍帅/耍宝”)。“微骚客”指任何通过微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出 mature young woman这 博展现自我的人。英译时,可先借用 twitter作为一较“规范”的译法。不过,这样译不如原文 出发点。 twitter是即时信息技术的一个变种,它允那么别致、俏皮。可进一步改进为 more mature 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的形 maiden,并缩写为同样别致、俏皮的MMM。此外 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后来,有不少人还可处理成TWIT;虽然TWT并不严格对应于“后 把 twitter当成了“微博”的代名词。“微骚客”特少女”(因为TwIr的意思局限于 teenage women 指那些习惯在微博上展示生活细节,但又不全揭 in their thirties,没把二十五以上、三十岁以下的 开自身“老底”的人。他们多具有一定的社会身年龄段算进去),但twit的发音与 twitter接近,而 份和物质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他 twitter又是“(鸟儿)鸣啭”的意思,或能让人联 人的注视或认同,但多数人未能如愿,于是产生自想到女性的娇媚和率真,相对接近“后少女”的 我认同焦虑,并抓住一切机会展现自我。为了突本义。何况,把TwIT“误”解为 teenage women 出汉语原词的(自我)调侃色彩,笔者把 twitter in their twenties,或由TWIT联想到读音相近的 和 idiot加以拼合,创出一个新词 idiot。据传, twenties,也未尝不可。 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生前苦于记不住歌词 还有一种大都会的单身或非单身女子,虽然人 曾为自己制作了一套歌词卡片,并戏称其为 idiot's到中年,却装扮童稚化,气质清纯化,仍按少女的 cards。笔者选用 idiot,也是受此启发。如果觉得消费模式生活,这类女子叫作“欧巴桑女人”。在 idiot不够雅,亦可改用 twitterlet(由 twitter和指日语中,“扫{各λ”是“大婶儿”的意思,英语 小词尾let构成)。 音译为 obasan,缩略形式为OBS。如果要意译,“欧 押韵也是文宇游戏的一种。例如前面提到巴桑女人”也可译作(a) senior beauty(资深美女) 的“白客”,除了译成 online security guard,还可译或(an) adolescentized OBS(近似于“扮嫩的欧巴 成什么?这得从“黑客”一词说起。在英语中,桑”),以突出寓谐于庄的色彩。“欧巴桑”本身没 cker(黑客)指专门研究、发现计算机和网络漏贬义,但当代女性忌讳被人说自己老,故在我国港 洞的计算机爱好者。后来“黑客”泛指那些专门台地区,它无形中常含贬义(爱唠叨、是非多的女 利用计算机进行破坏或入侵他人系统的人(这种人);加上是在日语、汉语和英语三者之间转换 人也可被称作 cracker)。“白客”则指在网络世界褒贬更不确定,使用者须先察言观色。 中打击黑客以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网络专业人员, 总之,网络词语本来就有浓重的娱乐化色彩 是黑客的克星。“黑客”一词是 hacker的音译,而翻译时,与其追求机械的语义对应,不如追求灵 “白客”是“黑客”的反衬。由于“黑客”从一开活的动态对应。网络流行词语最能折射出时代的 始就不是 black clan,把“白客”译成 white clan自动态变化。而这类热词的英译,对笔者而言是个 然不妥。为了突出“黑”和“白”互为反衬的性质,全新领域,远没有形成系统的经验。仅有的愿望 可以把“白客”译成 tracker。这样,整个词从读音是通过这一尝试,稍许了解一些当今的世态人情。 到拼写跟 hacker大体相仿(都含元音la,且都以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接触到范围更宽、更具 -er押尾)。在当今的网络世界,白客和黑客不仅彼智性的新词语,以帮助读者开阔社会视野,丰富 此对立,更越来越呈现出共生互补的特点。据美国自身的文化认知。 媒体报道,这两路人还曾在同一个场馆举行各自 的“业务”研讨会,可谓“低头不见抬头见”。即 参考文献 使只从这个角度看,“白客”的英译也最好能让人1方梦之.译学辞典区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产生“一对成双”的有趣联想 2]施佳胜.看翻译中的“伪友”现象卩中国翻译,2009(4) 下面,我们再看“后少女”的英译。“后少王维东.“流行热词翻译点津”栏目,《21世纪英语教育 女”是指年龄在25-35岁之间、少女已过而未结 周刊》“语言万象”版,总第193-214期 婚、独具品位的一类女性,是一群新兴的都会精作者简介王维东,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 英。她们有足够的阅历,举止得当但不盲从流行。方向:汉英笔译实践 她们偶尔会流露出天真的少女气息,但更多时候作者电子信箱wangweidong0602@Osina.com
2011年 第1期 No. 1 2011 77 不凡的禀赋。 再看“微骚客”这个例子。这个词条是由“微 博”和“骚客”拼合、引申而来,读来颇具调侃色彩。 这里的“微”指“微博”(microblog 或 miniblog)“;骚 客”传统上指诗人,但如今网友所称的“骚客” 则源自 show man(表演杂耍的人)的音译(依此 类推,“闷骚”即 man show 的大意应是“不动声 色的 / 地耍帅 / 耍宝”)。“微骚客”指任何通过微 博展现自我的人。英译时,可先借用 twitter 作为 出发点。twitter 是即时信息技术的一个变种,它允 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的形 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后来,有不少人 把 twitter 当成了“微博”的代名词。“微骚客”特 指那些习惯在微博上展示生活细节,但又不全揭 开自身“老底”的人。他们多具有一定的社会身 份和物质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他 人的注视或认同,但多数人未能如愿,于是产生自 我认同焦虑,并抓住一切机会展现自我。为了突 出汉语原词的(自我)调侃色彩,笔者把 twitter 和 idiot 加以拼合,创出一个新词 twidiot。据传, 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生前苦于记不住歌词, 曾为自己制作了一套歌词卡片,并戏称其为 idiot’s cards。笔者选用 idiot,也是受此启发。如果觉得 twidiot 不够雅,亦可改用 twitterlet(由 twitter 和指 小词尾 -let 构成)。 押韵也是文字游戏的一种。例如前面提到 的“白客”,除了译成 online security guard,还可译 成什么?这得从“黑客”一词说起。在英语中, hacker ( 黑客 ) 指专门研究、发现计算机和网络漏 洞的计算机爱好者。后来“黑客”泛指那些专门 利用计算机进行破坏或入侵他人系统的人 ( 这种 人也可被称作 cracker)。“白客”则指在网络世界 中打击黑客以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网络专业人员, 是黑客的克星。“黑客”一词是 hacker 的音译,而 “白客”是“黑客”的反衬。由于“黑客”从一开 始就不是 black clan,把“白客”译成 white clan 自 然不妥。为了突出“黑”和“白”互为反衬的性质, 可以把“白客”译成 tracker。这样,整个词从读音 到拼写跟 hacker 大体相仿 ( 都含元音 [a],且都以 -er 押尾 )。在当今的网络世界,白客和黑客不仅彼 此对立,更越来越呈现出共生互补的特点。据美国 媒体报道,这两路人还曾在同一个场馆举行各自 的“业务”研讨会,可谓“低头不见抬头见”。即 使只从这个角度看,“白客”的英译也最好能让人 产生“一对成双”的有趣联想。 下面,我们再看“后少女”的英译。“后少 女”是指年龄在 25-35 岁之间、少女已过而未结 婚、独具品位的一类女性,是一群新兴的都会精 英。她们有足够的阅历,举止得当但不盲从流行。 她们偶尔会流露出天真的少女气息,但更多时候 是成熟的女人味 , 总能带给人欣喜的新鲜感。这 个热词,有人译成 post-maiden 或 green lady,似有 生造之嫌;何况这里的“后”,与“后大片时代” (post-blockbuster era)中的“后”不宜相提并论, 因为“后大片”除了年代在后,还有“(在性质上) 与……相反”之意。从年龄和其它特征看,“后 少女”和时下同样流行的“轻熟女”意思相仿。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出 mature young woman 这 一较“规范”的译法。不过,这样译不如原文 那么别致、俏皮。可进一步改进为 more mature maiden,并缩写为同样别致、俏皮的MMM。此外, 还可处理成TWIT;虽然TWIT并不严格对应于“后 少女”(因为 TWIT 的意思局限于 teenage women in their thirties,没把二十五以上、三十岁以下的 年龄段算进去),但 twit 的发音与 twitter 接近,而 twitter 又是“(鸟儿)鸣啭”的意思,或能让人联 想到女性的娇媚和率真,相对接近“后少女”的 本义。何况,把 TWIT“误”解为 teenage women in their twenties,或由 TWIT 联想到读音相近的 twenties,也未尝不可。 还有一种大都会的单身或非单身女子,虽然人 到中年,却装扮童稚化,气质清纯化,仍按少女的 消费模式生活,这类女子叫作“欧巴桑女人”。在 日语中,“おばさん”是“大婶儿”的意思,英语 音译为 obasan,缩略形式为 OBS。如果要意译“,欧 巴桑女人”也可译作(a) senior beauty(资深美女) 或 (an) adolescentized OBS(近似于“扮嫩的欧巴 桑”),以突出寓谐于庄的色彩。“欧巴桑”本身没 贬义,但当代女性忌讳被人说自己老,故在我国港 台地区,它无形中常含贬义(爱唠叨、是非多的女 人);加上是在日语、汉语和英语三者之间转换, 褒贬更不确定,使用者须先察言观色。 总之,网络词语本来就有浓重的娱乐化色彩。 翻译时,与其追求机械的语义对应,不如追求灵 活的动态对应。网络流行词语最能折射出时代的 动态变化。而这类热词的英译,对笔者而言是个 全新领域,远没有形成系统的经验。仅有的愿望 是通过这一尝试,稍许了解一些当今的世态人情。 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接触到范围更宽、更具 智性的新词语,以帮助读者开阔社会视野,丰富 自身的文化认知。 参 考 文 献 [1] 方梦之 . 译学辞典 [Z].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施佳胜 . 看翻译中的“伪友”现象 [J]. 中国翻译,2009 (4). [3] 王维东 .“流行热词翻译点津”栏目,《21 世纪英语教育 周刊》“语言万象”版,总第 193-214 期 . [作者简介]王维东,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 方向:汉英笔译实践 [作者电子信箱]wangweidong060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