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9届高三暑期测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文化的交 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 重要机制。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 结构,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 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 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 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 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 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 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 识,在文化批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 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 走向僵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也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作为一种能动 的因素,它通过新思想的引入而吹响变革的号角,从而成为克服僵化机制进而维 系社会系统活力的积极力量。文化批判意味着以批判性的立场认识和对待自己, 不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反思与省察之上客观地予以认识和对待, 它的对立面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拒绝理性的思想方法,克服这种思想方法正是启蒙 理性的要求。康德将启蒙理解为脱离人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以,批 判精神乃是实现精神成长的真实表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意味着文化的成熟, 表现出该文化的理性自觉和现代意蕴。 可见,人类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现代文化更是在现代性各种因素的 驱动下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尤其 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也都面临寻求和 构建文化自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 势,克服人类文化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和僵化封闭的传统,在包容开放与自我批 判中构建现代文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从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机 B.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普遍的文化认同危 机 C.得力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资产阶级凭借武力优势迫使世界接受了它的文
江西省 2019 届高三暑期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文化的交 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 重要机制。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 结构,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 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 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 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 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 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 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 识,在文化批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 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 走向僵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也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作为一种能动 的因素,它通过新思想的引入而吹响变革的号角,从而成为克服僵化机制进而维 系社会系统活力的积极力量。文化批判意味着以批判性的立场认识和对待自己, 不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反思与省察之上客观地予以认识和对待, 它的对立面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拒绝理性的思想方法,克服这种思想方法正是启蒙 理性的要求。康德将启蒙理解为脱离人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以,批 判精神乃是实现精神成长的真实表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意味着文化的成熟, 表现出该文化的理性自觉和现代意蕴。 可见,人类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现代文化更是在现代性各种因素的 驱动下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尤其 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也都面临寻求和 构建文化自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 势,克服人类文化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和僵化封闭的传统,在包容开放与自我批 判中构建现代文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从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机 制。 B.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普遍的文化认同危 机。 C.得力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资产阶级凭借武力优势迫使世界接受了它的文 明
D.文化自信的瓦解带来文化的自我批判,进而自我否定,最终因否定而获得新 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为论题,认为文化自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批 判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生产方式和文化批判两方面立 论 C.文章结尾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审视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结论具有鲜明的针对 D.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多处援引相关领域的权威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 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强势扩散。 B.文化批判的对象与其说是文化自身,不如说是认识自身文化的理性思想方法。 C.只有对既有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才能培育文化自信。 D.探讨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 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 俱在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 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 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 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 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 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 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 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 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 朴拙的本色。 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 人吃陕西饭!”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 惊人。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 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 香。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 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我和老娘开玩笑,说
D.文化自信的瓦解带来文化的自我批判,进而自我否定,最终因否定而获得新 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为论题,认为文化自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批 判。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生产方式和文化批判两方面立 论。 C.文章结尾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审视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结论具有鲜明的针对 性。 D.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多处援引相关领域的权威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 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强势扩散。 B.文化批判的对象与其说是文化自身,不如说是认识自身文化的理性思想方法。 C.只有对既有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才能培育文化自信。 D.探讨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 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 俱在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 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 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 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 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 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 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 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 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 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 人吃陕西饭!”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 惊人。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 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 香。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 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我和老娘开玩笑,说
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 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 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 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 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 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可 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味!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 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 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可咱 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 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 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 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 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 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入座,老板操一口地 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 上来。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 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可是,环 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 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 味觉怀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 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 里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 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B.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 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 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 D.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 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5.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5分) 6.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 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 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 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 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 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 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可 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味!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 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 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可咱 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 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 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 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 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 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入座,老板操一口地 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 上来。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 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可是,环 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 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 味觉怀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 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 里!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 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B.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 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 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 D.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 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5.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5 分) 6.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 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 近日有网友发帖,直指西安图书馆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阅览室上演“空城计” 培训班“抢地盘”,三年没有任命馆长,甚至利用场地进行收费培训等。 全国的市级图书馆中遭遇类似尴尬的,并非西安图书馆一家。当下社会变革日新 月异,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 逐渐失去吸引力,“立身之本”受到猛烈冲击:与此同时,部分图书馆或多或少 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可谓充满内忧外患。 面临着困境,许多市级图书馆开始寻求突围之道。许多图书馆开始不仅在提髙藏 书质量、提供信息共享方面做出努力,而且在社区教育和文化塑造方面的介入也 日益紧密。 (摘编自2010年11月4日“人民网”《网络调查图书馆生存状况:陷入转型之 困》)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人民网”) 材料三 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达90%,部分却“根本无法坐下来看书” 记者来到成都市岳府社区,一位工作人员打开了图书馆:不足10平方米,贴墙 放着两排书,多半是历史、养生类等。空间逼仄,环境脏乱,根本无法坐下来看 书。“图书室主要针对社区成年人,但很少有人来借书。” 浙江省图书馆副馆长刘晓清认为:长久以来,社区图书馆缺乏主动宣传的意识; 政府的鼓励与扶持未能形成长期的制度保障,一些社区图书馆也因此无力自我更 新和完善;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影响了社区图书馆的正常运行,让其流于“阅 览室”的浅层职能;图书馆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居民的阅读意识也需要提升; 社区图书馆的业务还相对单一,很多社区图书馆还仅仅停留在书籍借还这一项业 务上。 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末端神经,如果仅靠自给自足,显然无法满足社 区居民的多元需求。从2003年起,在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推动下,一张囊 括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大网”逐步建立。通过杭州图书馆的 “一证通”体系,只需登陆杭州图书馆的系统,就可以借到这个城市任何一个纳 入体系的图书馆的书。点击“预约”,需要的书籍就会在3天内到达距离读者最 近的社区图书馆 (摘编自《社区图书馆可别成摆设》,原载2013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材料一: 近日有网友发帖,直指西安图书馆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阅览室上演“空城计”, 培训班“抢地盘”,三年没有任命馆长,甚至利用场地进行收费培训等。 全国的市级图书馆中遭遇类似尴尬的,并非西安图书馆一家。当下社会变革日新 月异,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 逐渐失去吸引力,“立身之本”受到猛烈冲击;与此同时,部分图书馆或多或少 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可谓充满内忧外患。 面临着困境,许多市级图书馆开始寻求突围之道。许多图书馆开始不仅在提高藏 书质量、提供信息共享方面做出努力,而且在社区教育和文化塑造方面的介入也 日益紧密。 (摘编自 2010 年 11 月 4 日“人民网”《网络调查图书馆生存状况:陷入转型之 困》)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人民网”) 材料三: 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达 90%,部分却“根本无法坐下来看书”。 记者来到成都市岳府社区,一位工作人员打开了图书馆:不足 10 平方米,贴墙 放着两排书,多半是历史、养生类等。空间逼仄,环境脏乱,根本无法坐下来看 书。“图书室主要针对社区成年人,但很少有人来借书。” 浙江省图书馆副馆长刘晓清认为:长久以来,社区图书馆缺乏主动宣传的意识; 政府的鼓励与扶持未能形成长期的制度保障,一些社区图书馆也因此无力自我更 新和完善;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影响了社区图书馆的正常运行,让其流于“阅 览室”的浅层职能;图书馆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居民的阅读意识也需要提升; 社区图书馆的业务还相对单一,很多社区图书馆还仅仅停留在书籍借还这一项业 务上。 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末端神经,如果仅靠自给自足,显然无法满足社 区居民的多元需求。从 2003 年起,在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推动下,一张囊 括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大网”逐步建立。通过杭州图书馆的 “一证通”体系,只需登陆杭州图书馆的系统,就可以借到这个城市任何一个纳 入体系的图书馆的书。点击“预约”,需要的书籍就会在 3 天内到达距离读者最 近的社区图书馆。 (摘编自《社区图书馆 可别成摆设》,原载 2013 年 7 月 25 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几年前,李岩为追求理想,在北京海淀区创办了自己的私人社区图书馆一“第二 书房”。今年7月,第二书房被评为北京市“十大阅读示范社区” “能支撑多久?是否可以长期做下去?”李岩一直在问自己。他的头等大事就是 寻找复制模式,“只有连锁,才能活下去。”“第二书房”目前的运营方式是会 员制,888元/半年。“如今已有100多位会员,这是目前书房唯一的收入。 很明显在房租达到5万元/月的橡树湾社区,会费收入不足以支付房租。除了房 租,还有购书经费和员工工资在等待着李岩解决 对于私人图书馆遭遇的系列难题,中国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柯平教授认为, 从政府层面,应该对私人图书馆实行宏观管理、政策支持,发放文化经营许可证 并实行减免税收的政策。 (摘编自《私人图书馆成长多烦恼》,原载2013年12月16日《工人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发展势头迅猛,这些都 从根本上对图书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B.材料二中,“不去图书馆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馆藏质量不理想,表明质量 问题已成为人们去图书馆的最大阻碍。 C.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虽高,但其中存在的藏书数量少、品种单一、空间小、环 境差等问题,使人们无法坐下来看书。 D.通过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体系,可以借到杭州市图书馆、县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的各种书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市级和社区图书馆之所以会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原因不仅有内在的不足和 缺陷,还有当下各种社会因素的冲击 B.市级图书馆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是导致 这些图书馆面临各种困难的根本原因 C.很多人认为图书馆离家太远而不愿意前往,因此如果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覆 盖率,就可能使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 D.私立图书馆可以作为公立图书馆的有益补充,但其存在的资金不足等问题 使它们经营困难,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9.市级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如何互补才能突破困境?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6分)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34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茂陵人也。刚质性方直,常慕史鳝、汲黯之为人。仕郡功曹 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多猜忌,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不得交宦,刚常疾之。 及举贤良方正,因对策曰:“臣闻王者承天顺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 不敢以天罚轻其亲。陛下宜昭然觉悟,内和亲戚,外绝邪谋。”书奏,莽令元后 下诏曰:“刚所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其罢归田里 后莽篡位,刚遂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及隗嚣据陇右,欲背汉 而附公孙述。刚说之曰:“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伏念本朝 躬圣德,举义兵,龚行天罚,所当必摧,诚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将军宜上应天 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嫌疑之事,圣人所绝。以将军之威重,远 在千里,动作举措,可不慎与?今玺书数到,委国归信,欲与将军共同吉凶。布
几年前,李岩为追求理想,在北京海淀区创办了自己的私人社区图书馆--“第二 书房”。今年 7 月,第二书房被评为北京市“十大阅读示范社区”。 “能支撑多久?是否可以长期做下去?”李岩一直在问自己。他的头等大事就是 寻找复制模式,“只有连锁,才能活下去。”“第二书房”目前的运营方式是会 员制,888 元/半年。“如今已有 100 多位会员,这是目前书房唯一的收入。” 很明显在房租达到 5 万元/月的橡树湾社区,会费收入不足以支付房租。除了房 租,还有购书经费和员工工资在等待着李岩解决。 对于私人图书馆遭遇的系列难题,中国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柯平教授认为, 从政府层面,应该对私人图书馆实行宏观管理、政策支持,发放文化经营许可证 并实行减免税收的政策。 (摘编自《私人图书馆 成长多烦恼》,原载 2013 年 12 月 16 日《工人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前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发展势头迅猛,这些都 从根本上对图书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B.材料二中,“不去图书馆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馆藏质量不理想,表明质量 问题已成为人们去图书馆的最大阻碍。 C.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虽高,但其中存在的藏书数量少、品种单一、空间小、环 境差等问题,使人们无法坐下来看书。 D.通过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体系,可以借到杭州市图书馆、县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的各种书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市级和社区图书馆之所以会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原因不仅有内在的不足和 缺陷,还有当下各种社会因素的冲击。 B.市级图书馆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是导致 这些图书馆面临各种困难的根本原因。 C.很多人认为图书馆离家太远而不愿意前往,因此如果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覆 盖率,就可能使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 D.私立图书馆可以作为公立图书馆的有益补充,但其存在的资金不足等问题, 使它们经营困难,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9.市级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如何互补才能突破困境?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6 分)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茂陵人也。刚质性方直,常慕史䲡、汲黯之为人。仕郡功曹。 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多猜忌,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不得交宦,刚常疾之。 及举贤良方正,因对策曰:“臣闻王者承天顺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 不敢以天罚轻其亲。陛下宜昭然觉悟,内和亲戚,外绝邪谋。”书奏,莽令元后 下诏曰:“刚所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其罢归田里。” 后莽篡位,刚遂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及隗嚣据陇右,欲背汉 而附公孙述。刚说之曰:“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伏念本朝 躬圣德,举义兵,龚行天罚,所当必摧,诚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将军宜上应天 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嫌疑之事,圣人所绝。以将军之威重,远 在千里,动作举措,可不慎与?今玺书数到,委国归信,欲与将军共同吉凶。布
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 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 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诚愿反复愚老之言。”嚣不纳,遂畔从述, 建武七年,诏书微刚。刚将归,与嚣书曰:“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 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 共也。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德乐义。 今苟欲决意徼幸,此何如哉?”嚣不纳。刚到,拜侍御史,迁尚书令, 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 遂为止。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廼 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 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以数切谏失旨,数年,出为平阴令。复征拜太中大夫, 以病去官,卒于家。 (摘编自《后汉书·卷二十九第十九申屠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 物为心 B.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 万物为心 C.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 万物为心 D.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 物为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良方正: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和孝廉一样,它也为汉代选拔 人才的科目之 B.尚书令:秦汉时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以后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 相职。 C.功曹: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协助处理选用人员等 事 D.外家:泛指皇族的外戚,一般是指皇帝母亲家族。文中指平帝母亲家的冯、 卫两族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屠刚性格刚直,直言敢谏。王莽专政之时,对皇亲国戚也施行暴政,而申屠 刚不顾个人安危,向朝廷上书,建议皇上不要受王莽胁迫,要遵守五常之教,接 纳至亲。最终被王莽罢官归田。 B.申屠刚宁折不弯、一生无悔。申屠刚每每极力劝谏,宁死不屈。他多次提出 让皇太子进入东宫,但光武帝都不同意,最终因为他的直谏而被外放。 C.申屠刚执著韧性,不屈不挠。在王莽篡位后,申屠刚为了免遭其祸害,就躲 避到河西、巴蜀之地,长达二十多年。终于到建武七年,他被朝廷征召为侍御史, 后升为尚书令 D.申屠刚深谋远虑,锲而不舍。申屠刚分别两次当面游说隗嚣,对他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在其已经投降公孙述之后,还反复劝说其要顺应天命,顺应民心,归 顺汉帝,不要一意孤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 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 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诚愿反复愚老之言。”嚣不纳,遂畔从述。 建武七年,诏书微刚。刚将归,与嚣书曰:“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 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 共也。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德乐义。 今苟欲决意徼幸,此何如哉?”嚣不纳。刚到,拜侍御史,迁尚书令。 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 遂为止。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廼 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 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以数切谏失旨,数年,出为平阴令。复征拜太中大夫, 以病去官,卒于家。 (摘编自《后汉书·卷二十九第十九 申屠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 物为心 B.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 万物为心 C.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 万物为心 D.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 物为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贤良方正: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和孝廉一样,它也为汉代选拔 人才的科目之一。 B.尚书令:秦汉时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以后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 相职。 C.功曹: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协助处理选用人员等 事。 D.外家:泛指皇族的外戚,一般是指皇帝母亲家族。文中指平帝母亲家的冯、 卫两族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申屠刚性格刚直,直言敢谏。王莽专政之时,对皇亲国戚也施行暴政,而申屠 刚不顾个人安危,向朝廷上书,建议皇上不要受王莽胁迫,要遵守五常之教,接 纳至亲。最终被王莽罢官归田。 B. 申屠刚宁折不弯、一生无悔。申屠刚每每极力劝谏,宁死不屈。他多次提出 让皇太子进入东宫,但光武帝都不同意,最终因为他的直谏而被外放。 C.申屠刚执著韧性,不屈不挠。在王莽篡位后,申屠刚为了免遭其祸害,就躲 避到河西、巴蜀之地,长达二十多年。终于到建武七年,他被朝廷征召为侍御史, 后升为尚书令。 D.申屠刚深谋远虑,锲而不舍。申屠刚分别两次当面游说隗嚣,对他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在其已经投降公孙述之后,还反复劝说其要顺应天命,顺应民心,归 顺汉帝,不要一意孤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 (2)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德乐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①云山皆北向,二陵②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③。 [注]①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②二陵:指崤 山南北二陵,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 地方。③指白衣送酒的典故,晋代王弘遣白衣使者送酒给陶渊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题目点出写作的时间、事件和目的,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诗。 B.首联交代了望仙台是由汉文帝修建的,详细描写了在望仙台所见的景色。 C.颔联表面写了望仙台景色的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在感慨历史的变迁。 D.第五句与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抒发的感慨一致。 15.这首诗是如何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 但 (2)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 来”的演讲。强调,庄子说过“ (《逍遥游》)只有 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 船。 (3)屈原在《离骚》里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违背准则,把取悦权贵或他人奉为 信条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只有当登上高山时,你才会有登高自卑之感,有这种感觉也属正常,毕竟在 高山面前,人类真的太过于渺小了。 ②我们班很多人长袖善舞,而我一无所长,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书法、音 乐等等一概不会,春晚时我可怎么办啊? ③前人告诉我们办事要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在做事的时候,要稳当, 在稳当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变化;办事要讲方法和原则,顾全大局的同时,处事 老道,又要不失精明。 ④抗日战争时期,逃难而来的赵明靠在车站做装卸工谋生。他虽然努力工作, 但在米珠薪桂的南京,还是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难 ⑤申雪、赵宏博自信满满地表示,已经为明天的自由滑雪比赛做好了准备,刚刚 夺得了国际滑联短节目冠军,正好及锋而试 ⑥“暴走团”在超车道上健身的新闻曾叫人捏着一把汗。没成想小概率的担忧 却是一语成谶。出人意表,一出租车司机,开车冲进暴走队伍,造成一死两伤
(1) 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 (2)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德乐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①云山皆北向,二陵②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③。 [注]①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②二陵:指崤 山南北二陵,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 地方。③指白衣送酒的典故,晋代王弘遣白衣使者送酒给陶渊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题目点出写作的时间、事件和目的,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诗。 B. 首联交代了望仙台是由汉文帝修建的,详细描写了在望仙台所见的景色。 C. 颔联表面写了望仙台景色的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在感慨历史的变迁。 D. 第五句与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抒发的感慨一致。 15.这首诗是如何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 但“ , 。” (2)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 来”的演讲。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逍遥游》)只有 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 船。 (3)屈原在《离骚》里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违背准则,把取悦权贵或他人奉为 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1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 只有当登上高山时,你才会有登高自卑之感,有这种感觉也属正常,毕竟在 高山面前,人类真的太过于渺小了。 ② 我们班很多人长袖善舞,而我一无所长,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书法、音 乐等等一概不会,春晚时我可怎么办啊? ③前人告诉我们办事要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在做事的时候,要稳当, 在稳当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变化;办事要讲方法和原则,顾全大局的同时,处事 老道,又要不失精明。 ④ 抗日战争时期,逃难而来的赵明靠在车站做装卸工谋生。他虽然努力工作, 但在米珠薪桂的南京,还是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难。 ⑤ 申雪、赵宏博自信满满地表示,已经为明天的自由滑雪比赛做好了准备,刚刚 夺得了国际滑联短节目冠军,正好及锋而试。 ⑥ “暴走团”在超车道上健身的新闻曾叫人捏着一把汗。没成想小概率的担忧 却是一语成谶。出人意表,一出租车司机,开车冲进暴走队伍,造成一死两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 ①②⑥ 18.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据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人介绍,得益于中国高铁建设的飞快发展,京沪髙铁 上这样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乘客在全国许多高铁上都可以感受到。 B.影片《一步之遥》票房创下新低,豆瓣评分也不高,制片方指责个别影评人 未看作品就对电影进行差评的行为是极不妥当的 C.《见字如面》节目中,那些家书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重返人们身边,我们 仿佛真的通过那些文字、话语与我们相隔遥远的人见面了。 D.胡床是东汉时通过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人们由西域带入中原的,它并非现代 概念的卧具,而是类似折叠椅的坐具。 19.下列情景中给朋友发的短信,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祝贺生女儿)近日闻尊夫妇喜添千金,弄瓦之庆,遥以致贺 B.(描述赛事)世界各个排球队都在秣马厉兵,我队正觊觎桂冠。 C.(问候病情)闻君抱恙,不胜垂念,谨致问候,祝早日康复。 D.(拜托帮忙)冒昧唐突干请,所恳之事,务必慨允,不胜感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青睐高科技产品和保健品,①。联合国粮农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和营养专家马克·华伟士就曾特别指出:“中国人晒太阳太少 了!”特别是一些年轻女性很怕被太阳晒黑皮肤,只要岀门便离不开眼镜、遮阳 伞、防晒霜、长裙、手套等,②_。其实,烈日下的阳光确实需要做些遮挡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避开所有的阳光。③,人的新陈代谢增强,细胞增长得到 促进,皮肤营养反而会得到改善。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打动了无数人,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 处,青春恰自来”。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惠及不到我,可我却 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呢?或许有,但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 因为清代的文字狱极为严酷。当然,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意义不大 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 实生活结合起来,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经典诗文常读常新,常读常深 ①文中有一处逻辑错误,找出并改为 ②这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最终结论 是 。(不超过 20字) ③作者是通过 引出这个结论的。(不 超过10字)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 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 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②⑥ 18.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据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人介绍,得益于中国高铁建设的飞快发展,京沪高铁 上这样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乘客在全国许多高铁上都可以感受到。 B.影片《一步之遥》票房创下新低,豆瓣评分也不高,制片方指责个别影评人 未看作品就对电影进行差评的行为是极不妥当的。 C.《见字如面》节目中,那些家书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重返人们身边,我们 仿佛真的通过那些文字、话语与我们相隔遥远的人见面了。 D.胡床是东汉时通过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人们由西域带入中原的,它并非现代 概念的卧具,而是类似折叠椅的坐具。 19.下列情景中给朋友发的短信,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祝贺生女儿)近日闻尊夫妇喜添千金,弄瓦之庆,遥以致贺。 B.(描述赛事)世界各个排球队都在秣马厉兵,我队正觊觎桂冠。 C.(问候病情)闻君抱恙,不胜垂念,谨致问候,祝早日康复。 D.(拜托帮忙)冒昧唐突干请,所恳之事,务必慨允,不胜感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青睐高科技产品和保健品,①___。联合国粮农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和营养专家马克·华伟士就曾特别指出:“中国人晒太阳太少 了!”特别是一些年轻女性很怕被太阳晒黑皮肤,只要出门便离不开眼镜、遮阳 伞、防晒霜、长裙、手套等,②___。其实,烈日下的阳光确实需要做些遮挡,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避开所有的阳光。③___,人的新陈代谢增强,细胞增长得到 促进,皮肤营养反而会得到改善。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 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打动了无数人,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 处,青春恰自来”。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惠及不到我,可我却 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呢?或许有,但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 因为清代的文字狱极为严酷。当然,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意义不大。 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 实生活结合起来,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经典诗文常读常新,常读常深。 ①文中有一处逻辑错误,找出并改为 “ ”。 ②这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最终结论 是 。(不超过 20 字) ③作者是通过 引出这个结论的。(不 超过 10 字)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 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 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9届高三暑期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A.“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错误,从 原文第一段看,应是“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决定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C.“凭 借武力优势”错误,原文第二段中“商品的低廉价格,是……·重炮”只是比喻的 说法。D.“因否定而获得新生”错误,原文第三段中已强调“文化批判……不 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 2.【答案】B主体部分不是并列式的论证结构。第二段“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 革”,第三段“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 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应属于递进式结构。 3.【答案】C“创造出全新的文化”错误,第三段中,因为文化“具有天然 的传承性和保守性” 4.【答案】D 项说“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细品胡辣汤”错误 作者细品胡辣汤不仅是为了弥补早年无钱品尝的遗憾,更是为了“品尝”往事和 乡情。 5.【答案】 ①描写精炼传神。运用神态(细节)描写(“豹眼”“傻”“呆呆地”)、语言 描写(“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陕们吃饭时 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 ②前后照应。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 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 6.【答案】 不同意 ①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再次从群体的角度写客居台北的陕西乡党对故乡 饭食的留恋,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 ②倒数第二段写台北的陕西乡党津津有味地吃“名实相去甚远”的“陕西饭 食”,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深刻”和“顽固”,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 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最后一段卒章显志,以“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 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作结,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同意 ①从结构上来看,去掉最后两段,文章的内容也很完整了。 ②从内容上来看,去掉最后两段,从群体的角度写居京的陕西乡党对故乡饭食的 留恋,内容也很充实。 ③从主旨上来看,去掉最后两段,文章的主旨“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 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主旨基本不变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2.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的范围。3. 不少于 800 字。4.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9 届高三暑期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A.“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错误,从 原文第一段看,应是“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决定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C.“凭 借武力优势”错误,原文第二段中“商品的低廉价格,是……重炮”只是比喻的 说法。D.“因否定而获得新生”错误,原文第三段中已强调“文化批判……不 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 2.【答案】B 主体部分不是并列式的论证结构。第二段“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 革”,第三段“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 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应属于递进式结构。 3.【答案】C “创造出全新的文化”错误,第三段中,因为文化“具有天然 的传承性和保守性”。 4.【答案】D 项说“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细品胡辣汤”错误。 作者细品胡辣汤不仅是为了弥补早年无钱品尝的遗憾,更是为了“品尝”往事和 乡情。 5.【答案】 ①描写精炼传神。运用神态(细节)描写(“豹眼”“傻”“呆呆地”)、语言 描写(“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陕们吃饭时 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 ②前后照应。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 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 6.【答案】 不同意。 ①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再次从群体的角度写客居台北的陕西乡党对故乡 饭食的留恋,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 ②倒数第二段写台北的陕西乡党津津有味地吃“名实相去甚远”的“陕西饭 食”,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深刻”和“顽固”,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 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最后一段卒章显志,以“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 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作结,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同意。 ①从结构上来看,去掉最后两段,文章的内容也很完整了。 ②从内容上来看,去掉最后两段,从群体的角度写居京的陕西乡党对故乡饭食的 留恋,内容也很充实。 ③从主旨上来看,去掉最后两段,文章的主旨“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 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主旨基本不变
7.【答案】D原文中,“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体系”“囊括市图书馆、 区县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但私人图书馆不在其中。 8.【答案】B以偏概全,原文中只是“部分图书馆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 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且这些也不是根本原因 9.【答案】 ①市级图书馆:通过自己的馆藏数量、藏书质量,为社区图书馆提供信息共享。 ②市级图书馆:介入社区教育和文化塑造,提升社区居民的阅读意识。 ③社区图书馆:通过自己的高覆盖率,解决市级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路途遥远的问 题 10.【答案】A 11.【答案】D(外家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皇族的外戚,一般指皇帝外祖母 母亲和妻子的家族。文中的冯指冯昭仪,平帝祖母;卫指卫姬,平帝母亲。) 12.【答案】D(第二次没有当面,只是写信。) 13.【答案 (1)预言没有到达时,当然是虚语,但一旦到达,又来不及了,所以我用忠言极 力劝谏您,希望得到接纳。(得分点:豫,固,用各1分,基本句意2分。) (2)将军是在布衣平民之时被乡人所推选出来的,一直以来都是凭借忠孝闻名, 因此士大夫不远千里而来,就是因为仰慕欣赏您的高德大义。(为……所,素, 乐各1分,基本句意2分。) 14.【答案】B 15.【答案】 ①借景抒情。臀上望仙台见到“曙色开”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登山的畅快之情: 借“云山皆北向”“风雨白东来”,抒发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②借古伤今。“关门令尹谁能识,河卜仙翁去不回”,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历史 感喟: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用典抒情。使用“彭泽宰”陶渊明嗜酒爱菊的典故和白衣送酒的典故,表达 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并向友人寄出了愿与之陶然共醉的愿望。 16.【答案】(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7.【答案】D登髙自卑: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事脚踏实地 从小事做起。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即觉得自己很渺小。长袖善舞:长衣袖便于舞 蹈,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不能形容擅长舞蹈,使用错 误。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或不产生影响 使用正确。米珠薪桂:米贵得像珍珠,柴贵得像桂木;形容物价极其昂贵,使用 正确。及锋而试:趁士气高涨时使用军队或者乘有利时机行动。出人意表:出 乎人们意料。不合语意,句子前面说“小概率的担忧却是一语成谶”,“一语成 谶”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证,由此可知后面的事情应是预料之中的,故应用“果 不其然 18.【答案】AB表意不明,是制片方的指责不妥当,还是影评人对电影差 评不妥当,不明确。C介词残缺,可在“与”之后补充“跟”。D中途易辙,应 将“人们由西域带入中原的”改为“由西域传入中原的”。 19.19.【答案】A。A项,“瓦”,古代妇女纺织用的纺砖;“弄瓦”,古人 把纺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祝贺人家生女孩。B项,“凯觎”是
7.【答案】D 原文中,“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体系”“囊括市图书馆、 区县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但私人图书馆不在其中。 8.【答案】B 以偏概全,原文中只是“部分图书馆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 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且这些也不是根本原因。 9.【答案】 ①市级图书馆:通过自己的馆藏数量、藏书质量,为社区图书馆提供信息共享。 ②市级图书馆:介入社区教育和文化塑造,提升社区居民的阅读意识。 ③社区图书馆:通过自己的高覆盖率,解决市级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路途遥远的问 题。 10.【答案】A 11.【答案】D(外家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皇族的外戚,一般指皇帝外祖母、 母亲和妻子的家族。文中的冯指冯昭仪,平帝祖母;卫指卫姬,平帝母亲。) 12.【答案】D(第二次没有当面,只是写信。) 13.【答案】 (1) 预言没有到达时,当然是虚语,但一旦到达,又来不及了,所以我用忠言极 力劝谏您,希望得到接纳。(得分点:豫,固,用各 1 分,基本句意 2 分。) (2) 将军是在布衣平民之时被乡人所推选出来的,一直以来都是凭借忠孝闻名, 因此士大夫不远千里而来,就是因为仰慕欣赏您的高德大义。(为……所,素, 乐各 1 分,基本句意 2 分。) 14.【答案】B 15.【答案】 ① 借景抒情。臀上望仙台见到“曙色开”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登山的畅快之情; 借“云山皆北向”“风雨白东来”,抒发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② 借古伤今。“关门令尹谁能识,河卜仙翁去不回”,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历史 感喟: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 用典抒情。使用“彭泽宰”陶渊明嗜酒爱菊的典故和白衣送酒的典故,表达 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并向友人寄出了愿与之陶然共醉的愿望。 16.【答案】(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7.【答案】D 登高自卑: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事脚踏实地 从小事做起。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即觉得自己很渺小。长袖善舞:长衣袖便于舞 蹈,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不能形容擅长舞蹈,使用错 误。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或不产生影响, 使用正确。米珠薪桂:米贵得像珍珠,柴贵得像桂木;形容物价极其昂贵,使用 正确。 及锋而试:趁士气高涨时使用军队或者乘有利时机行动。出人意表:出 乎人们意料。不合语意,句子前面说“小概率的担忧却是一语成谶”,“一语成 谶”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证,由此可知后面的事情应是预料之中的,故应用“果 不其然”。 18.【答案】A B 表意不明, 是制片方的指责不妥当,还是影评人对电影差 评不妥当,不明确。C 介词残缺,可在“与”之后补充“跟”。D 中途易辙,应 将“人们由西域带入中原的”改为“由西域传入中原的”。 19.19.【答案】A 。A 项,“瓦”,古代妇女纺织用的纺砖;“弄瓦”,古人 把纺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祝贺人家生女孩。B 项,“凯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