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三校(吉水中学、崇仁一中、南城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吉水中学、崇仁一中、南城一中) 命题人:崇仁一中黎丽清审题人:崇仁一中熊梅文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 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 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 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 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 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 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②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 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 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 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 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髙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 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 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 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 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 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 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肩鷹(zhi)、翟庄、袁粲等,是 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 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一一戴凯之《竹谱》正 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③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 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 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 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 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 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 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 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 固”、“性直 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 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 “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 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
江西省三校(吉水中学、崇仁一中、南城一中)2016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吉水中学、崇仁一中、南城一中) 命题人:崇仁一中 黎丽清 审题人:崇仁一中 熊梅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 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 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 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 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 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 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②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 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 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 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 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 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 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 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 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 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 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肩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 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 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 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③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 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 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 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 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 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 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 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 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 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 “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 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
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 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 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 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 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 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髙标、清 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 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 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 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 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 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 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 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 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 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 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 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 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 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
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 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 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 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 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 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 、“超然脱俗”的 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 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 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 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 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 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 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 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 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 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 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 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 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 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 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
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 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 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 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 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 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 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 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 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 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 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报:回复 B.不以官随其爱爱:喜欢的人 C.擢之乎宾客之中擢:提拔 D.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寐:睡觉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察能而授官者人不知而不愠 B.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亦犹今之视昔 C.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其若是,孰能御之 D.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其孰能讥之乎?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 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 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 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 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遺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5分 译文: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度浮桥至南台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 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 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 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 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 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 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 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 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 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 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 报:回复 B.不以官随其爱 爱:喜欢的人 C.擢之乎宾客之中 擢:提拔 D.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寐:睡觉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察能而授官者 人不知而不愠 B.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亦犹今之视昔 C.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 D.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 其孰能讥之乎?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 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 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 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 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5 分) 译文: (2)臣闻古 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 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8.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5分) 9.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 (2)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 猴都很难越过。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 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題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1.铁圈(索洛杜布) 11.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 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 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 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髙髙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 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11.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 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 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11.“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 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11.当他一一这个老头儿一一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 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 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 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 件让人高兴的事。 11.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 种玩意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 家他 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11.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 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 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8.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5 分) 9.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 “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 猴都很难越过。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 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題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11. 铁圈 (索洛杜布) 11.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 4 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 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 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 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 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11.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 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 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11.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 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11.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 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 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 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 件让人高兴的事。 11.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 种玩意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 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11.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 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11.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 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 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 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11.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 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11.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11.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 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 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朝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 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把它拿回家去, 11.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 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 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 小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11.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 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 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11.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 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11.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 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 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11.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 11.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 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 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11.他觉得自己仿佛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 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 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11.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 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 面滚铁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11.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 安无事地走 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岀轻松愉快的笑容 11.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 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 二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11.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 照看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 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11.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 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 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 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11.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 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11.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11.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 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 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朝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 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把它拿回家去。 11.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 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 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 小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11. 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 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 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11.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 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11.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 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 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11.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 11.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 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 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11. 他觉得自己仿佛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 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 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11.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 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 面滚铁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11.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 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11.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 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 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11.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 照看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 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 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 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 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 的强烈,为下文作铺垫。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 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 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6分) (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 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 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万启盈:鲐背之年坦荡行(曹玲娟 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他的 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与印刷史相关的书籍与材料.谈起七八十年前的人与事,老 人声如洪钟、思维清晰,那段投身革命烘炉的激情岁月,依旧历历在目。 万启盈,93岁,从他1933年进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开始接触印刷算起,迄今 已有80年 “咱们还是同行,我当过几天记者。”一见面,万老笑着回忆。1920年5月4 日出生的万启盈,本在北平市第四中学读书,为实现当“无冕之王”的理想,1933 年转学到以“手脑并用”为校训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那里,万启盈接受了社 会科学和包括印刷课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系统教育 80年后,老人出版了一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不是挂名,也不为“钓誉” 字一句都由老人亲笔写出后由助手整理,他有时一天伏案七八个小时。近年来, 老人听力减弱很多,他自嘲:“我现在是‘半个废物’。”不过他仍在坚持, 偶尔也会担忧,“后面续篇还有50万字,不知道能不能写完” 真正与印刷结缘,是在1937年。那年,这位热血青年千里迢迢赶赴山西临汾八 路军总部,又转去延安。按中央组织部的安排,一心想进抗大继续学习的万启盈 因为懂得印刷技术,被分配到党报委员会领导的中央印刷厂 在延安清凉山脚的万佛洞,万启盈排过字,拼过版,管过工务,当过厂长,甚至 还书生挎枪当连长,在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时率领工人游击支队在延安附近打 游击。延安时代,万老同其他青年一样,全心全意投入革命事业中,“没有一丝 毫私心杂念,纯洁得像清水,透明得像玻璃”。 已是鲐背之年,老人仍然关心很多事情,也对时事了如指掌。老人对如今社会上 的一些不良现象很是心痛,他说,经常听到各种消息,“现在本位主义问题仍然 很严重,思想和观念的问题不解决,有些事情上不去” 老人骄傲地说,新中国成立后,工作担子比过去重了,也经受住了考验。他自我 评价是:“热爱专业,敢挑担子,廉洁清正,不徇私情,正派向上
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 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 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 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 的强烈,为下文作铺垫。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 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 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6 分) (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 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 分) (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 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万启盈:鲐背之年坦荡行 (曹玲娟) 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他的 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与印刷史相关的书籍与材料.谈起七八十年前的人与事,老 人声如洪钟、思维清晰,那段投身革命烘炉的激情岁月,依旧历历在目。 万启盈,93 岁,从他 1933 年进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开始接触印刷算 起,迄今 已有 80 年。 “咱们还是同行,我当过几天记者。”一见面,万老笑着回忆。1920 年 5 月 4 日出生的万启盈,本在北平市第四中学读书,为实现当“无冕之王”的理想,1933 年转学到以“手脑并用”为校训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那里,万启盈接受了社 会科学和包括印刷课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系统教育。 80 年后,老人出版了一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不是挂名,也不为“钓誉”, 一字一句都由老人亲笔写出后由助手整理,他有时一天伏案七八个小时。近年来, 老人听力减弱很多,他自嘲:“我现在是‘半个废物’ 。”不过他仍在坚持, 偶尔也会担忧,“后面续篇还有 50 万字,不知道能不能写完” 。 真正与印刷结缘,是在 1937 年。那年,这位热血青年千里迢迢赶赴山西临汾八 路军总部,又转去延安。按中央组织部的安排,一心想进抗大继续学习的万启盈 因为懂得印刷技术,被分配到党报委员会领导的中央印刷厂。 在延安清凉山脚的万佛洞,万启盈排过字,拼过版,管过工务,当过厂长,甚至 还书生挎枪当连长,在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时率领工人游击支队在延安附近打 游击。延安时代,万老同其他青年一样,全心全意投入革命事业中,“没有一丝 一毫私心杂念,纯洁得像清水,透明得像玻璃”。 已是鲐背之年,老人仍然关心很多事情,也对时事了如指掌。老人对如今社会上 的一些不良现象很是心痛,他说,经常听到各种消息,“现在本位主义问题仍然 很严重,思想和观念的问题不解决,有些事情上不去”。 老人骄傲地说,新中国成立后,工作担子比过去重了,也经受住了考验。他自我 评价是:“热爱专业,敢挑担子,廉洁清正,不徇私情,正派向上
1954年,万启盈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主管印刷、科研、 教育、物资等,周恩来总理签的任命状他珍藏至今。被称为中国印刷事业奠基人 之一的万启盈,于1953年创办了上海印刷学校,对中国印刷工业影响至今。首 届学员没有现成教材,万启盈只能边编写讲义边授课。“上海有人提出停办,北 京有人提出撤销学校的实习工厂。为此,我曾很不冷静地拍桌子瞪眼睛。”万启 盈回忆 万启盈的坚持,令上海印刷学校顺利起步并办学至今,而同样是这份坚持,成为 他后来的一条罪行。1957年,因为在如何接管、改造上海文化单位的问题上和 领导意见不一致,万启盈被打成右派,直接下放到印刷厂劳动,后调到上海印刷 研究所工作。 “文革”中,他又成了专政对象,干脆就被发配当了木匠。但万启盈只要有空就 摸索第一代照相排字机的排版工艺,调整修理好一台废旧的日本照排机。他居然 摸出门道,把过去仅用来制作地图文字的照排机用于书刊文字排版,摸索出第 代照排书刊胶印印书的新路子。老人说,自己耿直的脾性,一辈子都改不了。他 曾在自述中写道:“难移的执着直言的秉性,曾碰得我头破血流,也有过看事片 面说话不审慎之处。团结了人,也得罪过人。 但老人更是一个乐观的人。他爽朗地笑,说自己“尽管家散了,官没了”,但从 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对我是好处太大了。可以说,这是我最出成绩的 20年,很多事情都是这时候做的”。1985年后,万启盈致力于编写专业书籍和 整理印刷史料,参与了《辞海》的编纂修订工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 版卷》中印刷学科部分的主编。1997年,老人荣获毕昇奖。 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里,老人特意使用了九个繁体字,希望以此引起有关 方面的注意和重视。早在2004年,老人就一字字写下《时代呼吁书同文》,希 望海峡两岸能够互相交流,各自挑选岀几个字来改变,大陆使用繁体,港澳台使 用简体,以此达到一种“书同文”的文化默契。 “我这辈子就是这么个人,一辈子讲真话,屡教不改。”93岁的万启盈,依旧 声如洪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文笔简洁,描写细腻,形象地刻画了万启盈老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形象,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 B.第八段中万启盈老人的自我评价,充分表现了他对自己一生品行的肯定,他 很为自己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上没有失误而感到自豪。 C.在延安工作时,万启盈毫无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干革命。排字,拼版,当厂 长,当连长打游击,做过多种工作。 D.万启盈不仅热爱专业,而且关注国事。他了解时事,心痛于社会不良现象, 他希望海峡两岸开展交流,达到“书同文”的文化默契。 E.第四段写万启盈自嘲:“我现在是‘半个废物’。”这句话是说他现在岁数 大了,有些工作没有精力去做了,比如书稿须交给助手整理。 (2)作为中国印刷事业奠基人之一的万启盈,在印刷方面做出过哪些重大贡献? 请简要概括。(6分) (3)从全文看,万启盈先生有哪些个性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在万启盈的奋斗历程中,“坚持”二字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你认同他的 “坚持”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1954 年,万启盈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主管印刷、科研、 教育、物资等,周恩来总理签的任命状他珍藏至今。被称为中国印刷事业奠基人 之一的万启盈,于 1953 年创办了上海印刷学校,对中国印刷工业影响至今。首 届学员没有现成教材,万启盈只能边编写讲义边授课。“上海有人提出停办,北 京有人提出撤销学校的实习工厂。为此,我曾很不冷静地拍桌子瞪眼睛。”万启 盈回忆。 万启盈的坚持,令上海印刷学校顺利起步并办学至今,而同样是这份坚持,成为 他后来的一条罪行。1957 年,因为在如何接管、改造上海文化单位的问题上和 领导意见不一致,万启盈被打成右派,直接下放到印刷厂劳动,后调到上海印刷 研究所工作。 “文革”中,他又成了专政对象,干脆就被发配当了木匠。但万启盈只要有空就 摸索第一代照相排字机的排版工艺,调整修理好一台废旧的日本照排机。他居然 摸出门道,把过去仅用来制作地图文字的照排机用于书刊文字排版,摸索出第一 代照排书刊胶印印书的新路子。老人说,自己耿直的脾性,一辈子都改不了。他 曾在自述中写道:“难移的执着直言的秉性,曾碰得我头破血流,也有过看事片 面说话不审慎之处。团结了人,也得罪过人。” 但老人更是一个乐观的人。他爽朗地笑,说自己“尽管家散了,官没了”,但从 1958 年到 1978 年这 20 年,“对我是好处太大了。可以说,这是我最出成绩的 20 年,很多事情都是这时候做的” 。1985 年后,万启盈致力于编写专业书籍和 整理印刷史料,参与了《辞海》的编纂修订工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 版卷》中印刷学科部分的主编。1997 年,老人荣获毕昇奖。 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里,老人特意使用了九个繁体字,希望以此引起有关 方面的注意和重视。早在 2004 年,老人就一字字写下《时代呼吁书同文》,希 望海峡两岸能够互相交流,各自挑选出几个字来改变,大陆使用繁体,港澳台使 用简体,以此达到一种“书同文”的文化默契。 “我这辈子就是这么个人,一辈子讲真话,屡教不改。”93 岁的万启盈,依旧 声如洪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 .本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文笔简洁,描写细腻,形象地刻画了万启盈老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形象,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 B.第八段中万启盈老人的自我评价,充分表现了他对自己一生品行的肯定,他 很为自己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上没有失误而感到自豪。 C.在延安工作时,万启盈毫无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干革命。排字,拼版,当厂 长,当连长打游击,做过多种工作。 D.万启盈不仅热爱专业,而且关注国事。他了解时事,心痛于社会不良现象, 他希望海峡两岸开展交流,达到“书同文”的文化默契。 E.第四段写万启盈自嘲:“我现在是‘半个废物’。”这句话是说他现在岁数 大了,有些工作没有精力去做了,比如书稿须交给助手整理。 (2)作为中国印刷事业奠基人之一的万启盈,在印刷方面做出过哪些重大贡献? 请简要概括。(6 分) (3)从全文看,万启盈先生有哪些个性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4)在万启盈的奋斗历程中,“坚持”二字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你认同他的 “坚持”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有的高中学生写作文总是喜欢装出一副老气横秋的姿态,动辄用大话套话官话 吓唬人,这种文风必须改变。 B.9月8日,平顶山特大矿难发生后,一些死难矿工家属面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 黍离之悲和对一些煤矿领导的愤慨。 C.在13届罗马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张琳在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夺得中国男 游历史上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当人们问他有何感想时,他竟然出言无状,脸憋 得通红,只是说:“感谢我的教练,感谢所有支持帮助过我的人 D.进入8月,沪指连续四周下跌,很多被套股民备受煎熬,想尽快弥补巨额亏损, 因此一度消失的非法“代客理财”又东山再起。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脑活动绘图”计划将历时10年,耗资约30亿美元,其目的旨在探索人类 大脑的工作机制,为脑活动绘制全图 B.学习方法是否有效往往因人而异,但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合理安排学习时 间却是每个想取得学业成功的学生必须具备的。 C.频繁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不仅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而且让多名无辜孩 子的生命离我们远去,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当前安全环境治理的重中之 重 D.长期的睡眠不足,会使人体的生物钟功能失调,正常的生活节奏变得紊乱, 从而促人早衰和引发某些疾病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 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 同母亲相比 A①③②⑤④ B.④⑤③②①C.④①⑤③② D.①⑤④③② 16.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文字的含意。(5分) 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 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 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处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 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不超过80字)(6分) 寝室里的矛盾可谓千奇百怪:睡眠时间不同步,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 有人睡觉打呼噜,影响别人休息;有人不爱干净,不搞卫生……任何一个误会, 都有可能引发寝室矛盾。寝室有了矛盾,该如何去化解呢? 请提两点建议,并加以简述。要求观点明确,简明得体。 六、作文(60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A.有的高中学生写作文总是喜欢装出一副老气横秋的姿态,动辄用大话套话官话 吓唬人,这种文风必须改变。 B.9 月 8 日,平顶山特大矿难发生后,一些死难矿工家属面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 黍离之悲和对一些煤矿领导的愤慨。 C.在 13 届罗马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张琳在男子 800 米自由泳决赛中夺得中国男 游历史上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当人们问他有何感想时,他竟然出言无状,脸憋 得通红,只是说:“感谢我的教练,感谢所有支持帮助过我的人。” D.进入 8 月,沪指连续四周下跌,很多被套股民备受煎熬,想尽快弥补巨额亏损, 因此一度消失的非法“代客理财”又东山再起。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脑活动绘图”计划将历时 10 年,耗资约 30 亿美元,其目的旨在探索人类 大脑的工作机制,为脑活动绘制全图。 B.学习方 法是否有效往往因人而异,但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合理安排学习时 间却是每个想取得学业 成功的学生必须具备的。 C.频繁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不仅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而且让多名无辜孩 子的生命离我们远去,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当前安全环境治理的重中之 重。 D. 长期的睡眠不足,会使人体的生物钟功能失调,正常的生活节奏变得紊乱, 从而促人早衰和引发某些疾病。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 。 。 :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 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 同母亲相比 A.①③②⑤④ B.④⑤③②① C.④①⑤③② D.①⑤④③② 16.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文字的含意。(5 分) 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 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 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处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 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不超过 80 字)(6 分) 寝室里的矛盾可谓千奇百怪:睡眠时间不同步,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 有人睡觉打呼噜,影响别人休息;有人不爱干净,不搞卫生……任何一个误会, 都有可能引发寝室矛盾。寝室有了矛盾,该如何去化解呢? 请提两点建议,并加以简述。要求观点明确,简明得体。 六、作文(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
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髙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 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 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 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江西省三校2016届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C(“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不恰当,从下一段的开头,尤其是“作为一种 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一句来看,魏晋南北朝时 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 2.B(从“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 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来看,文人们爱竹是为了自身的解脱) 3.A(“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分析错误,是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使然) 4.D(寐:觉悟 5.B(B.主谓之间A.“而”:顺承;转折C“其”:代词,“那”;连词,“如 果”D“乎”:介词,“被”;句末语气词“呢” 6.C(“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错,原文是说“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 之所不敢出也”,借此表明不会说赵伐燕) 7.(1)齐国将土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各 国的力量来对付它。(“闲”通“娴”、“习”、“举”、“图”各1分,句意 1分) (2)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 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君子”“交绝”“恶 声”“洁”各1分,句意1分) 8.特点:雄伟壮观。(1分)作者运用衬托(1分)、夸张手法(1分)写出了 浮桥的特点:以“怒涛”衬托其稳固(1分);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 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1分)。(5分) 9.颈联的感情基调是感伤(1分),而尾联的感情基调是豪迈(1分)。颈联中 除意象叠加组合成美丽画面外,动词运用得也很好:“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 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1分),“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 的深深感慨(1分)。尾联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 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2分)。(6分) 诗词赏析]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 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玮的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 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锋转为雄壮。颈 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 的感慨。尾联转为豪迈,“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 接下来的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述。 10.(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 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 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 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的范围。不少于 800 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江西省三校 2016 届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 C(“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不恰当,从下一段的开头,尤其是“作为一种 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一句来看,魏晋南北朝时 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 2. B(从“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 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来看,文人们爱竹是为了自身的解脱) 3. A (“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分析错误,是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使然) 4.D(寐:觉悟) 5.B(B.主谓之间 A.“而”:顺承;转折 C“其”:代词,“那”;连词,“如 果”D“乎”:介词,“被”;句末语气词“呢”) 6.C(“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错,原文是说“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 之所不敢出也”,借此表明不会说赵伐燕) 7.(1)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各 国的力量来对付它。(“闲”通“娴”、“习”、 “举”、“图”各 1 分,句意 1 分) (2)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 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君子”“交绝”“恶 声”“洁” 各 1 分,句意 1 分) 8.特点:雄伟壮观。(1 分)作者运用衬托(1 分)、夸张手法(1 分)写出了 浮桥的特点:以“怒涛”衬托其稳固(1 分);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 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1 分)。(5 分) 9.颈联的感情基调是感伤(1 分),而尾联的感情基调是豪迈(1 分)。颈联中 除意象叠加组合成美丽画面外,动词运用得也很好:“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 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1 分),“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 的深深感慨(1 分)。尾联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 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2 分)。(6 分) [诗词赏析]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 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玮的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 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锋转为雄壮。颈 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 的感慨。尾联转为豪迈,“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 接下来的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述。 10.(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舳舻千里,荆旗蔽空。 11、(1)D(3分)C(2分)E(1分) 解析A项,“不安于现状”“充满朝气”等分析依据不足。B项,“对当时社 会制度的痛恨”不恰当。E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够恰 当 (2)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 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 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 松愉快。 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能玩的游 戏,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解析:这三句话都写到了老人的笑容。第①句,老人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带领下 玩铁圈后露出“呆痴的笑容”,表现出老人被孩子的天真快乐感染的情形。第② 句,写老人在郊区尽情玩耍了铁圈后的快乐之情,表现了他愿望得以实现的愉悦。 第③句,因为能够快乐地玩耍铁圈,所以老人在临死前还是这样的满足,可以表 现出老人愿望满足后的欣慰之情等。 (3)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②反 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③与下文老人 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解析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要从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主题揭示和下文的 关系等几个角度分析。比如,工厂的环境是嘈杂的,表现了老人单调的生活状态, 文章以此表现老人看到孩子玩铁圈后的向往之情;从后文老人到郊外滚铁圈的环 境描写可以看出,两处环境描写的对比表现了老人对亲情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等情感。 (4)主题思想一一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 是富贵的愉悦 情节结构—一铁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一一想玩铁圈一一捡旧铁圈 自玩铁圈。 人物塑造一—铁圈是造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催化剂,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 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解析作答此题,应先选择分析的角度。如果从主题思想的角度分析,可分析在 文中反复出现贯串全文的“铁圈”的象征意义;如果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可 分析“铁圈”与情节的关系,即“铁圈”是小说的线索,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 “铁圈”展开的;如果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可以分析“铁圈”与老人的关系, “铁圈”引起的老人行为心理的变化等。 12、(1)D(3分)C(2分)E(1分) 试题分析:A项是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错在“描写细腻,形象地刻画”。B 项错在“没有失误”,它与第十二段中“也有过看事片面说话不审慎之处”相矛 盾。E项是对传主语言的分析,所谓“半个废物”,是传主自谦的说法,是说他 自己在工作上不如过去那样有精力了。书稿的整理,交给助手去做,可能是由于 精力不足,也可能不是。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①出版了一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②创办了上海印刷学校,对中国印 刷工业影响至今。③摸索出第一代照排书刊胶印印书的新路子。④整理印刷史料
(3)舳舻千里,荆旗蔽空。 11、(1)D(3 分)C(2 分)E(1 分) 解析 A 项,“不安于现状”“充满朝气”等分析依据不足。B 项,“对当时社 会制度的痛恨”不恰当。E 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够恰 当。 (2)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 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 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 松愉快。 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能玩的游 戏,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解析: 这三句话都写到了老人的笑容。第①句,老人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带领下 玩铁圈后露出“呆痴的笑容”,表现出老人被孩子的天真快乐感染的情形。第② 句,写老人在郊区尽情玩耍了铁圈后的快乐之情,表现了他愿望得以实现的愉悦。 第③句,因为能够快乐地玩耍铁圈,所以老人在临死前还是这样的满足,可以表 现出老人愿望满足后的欣慰之情等。 (3)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②反 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③与下文老人 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解析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要从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主题揭示和下文的 关系等几个角度分析。比如,工厂的环境是嘈杂的,表现了老人单调的生活状态, 文章以此表现老人看到孩子玩铁圈后的向往之情;从后文老人到郊外滚铁圈的环 境描写可以看出,两处环境描写的对比表现了老人对亲情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等情感。 (4)主题思想——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 是富贵的愉悦。 情节结构——铁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 自玩铁圈。 人物塑造——铁圈是造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催化剂,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 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解析 作答此题,应先选择分析的角度。如果从主题思想的角度分析,可分析在 文中反复出现贯串全文的“铁圈”的象征意义;如果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可 分析“铁圈”与情节的关系,即“铁圈”是小说的线索,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 “铁圈”展开的;如果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可以分析“铁圈”与老人的关系, “铁圈”引起的老人行为心理的变化等。 12、(1)D(3 分)C(2 分)E(1 分) 试题分析: A 项是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错在“描写细腻,形象地刻画”。B 项错在“没有失误”,它与第十二段中“也有过看事片面说话不审慎之处”相矛 盾。E 项是对传主语言的分析,所谓“半个废物”,是传主自谦的说法,是说他 自己在工作上不如过去那样有精力了。书稿的整理,交给助手去做,可能是由于 精力不足,也可能不是。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①出版了一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②创办了上海印刷学校,对中国印 刷工业影响至今。③摸索出第一代照排书刊胶印印书的新路子。④整理印刷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