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m)、毫米mm)、微米m)、纳米nm) 单位转换:103km=1m=10dm=102cm=103mm=105ym=10n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测量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 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③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 5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6误差可以减小,但是无法消除。 7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 因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8测量微小物体的方法:累加法 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2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3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7单位时间:15、1min、1h。 8速度=路程 时间 t=-、S=vt 9速度的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 单位转换:1m/=36km/h、1km/h=3m/s 10变速运动: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1应当注意:上述公式求得的是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而非瞬时速度 第三章声现象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3真空不能传声,但是真空可以传播无线电波
1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单位转换:10-3k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测量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 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③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 5.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6.误差可以减小,但是无法消除。 7.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 因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8.测量微小物体的方法:累加法。 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2.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3.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7.单位时间:1s、1min、1h。 8. 时间 路程 速度 = ( t v s = ) v t s = 、 s = vt 9.速度的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 单位转换:1m/s=3.6km/h、1km/h= 18 5 m/s 10.变速运动: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1.应当注意:上述公式求得的是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而非瞬时速度。 第三章 声现象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3.真空不能传声,但是真空可以传播无线电波
4,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5回声的实质是声波的反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5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 开,如果不到0.15,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这就是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 起来响亮的原因 6,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 音色。 7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决定音调,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8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振幅决定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9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10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即为噪声,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 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 音都属于噪声 11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分贝的符号是dB,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 —听觉下限。 12噪声的减弱 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章热现象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 缩来测量温度的。 3温度计的结构∶玻璃泡、玻璃体、毛细管、刻度。 4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为℃C 5摄氏温度的规定 ①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 ②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应当注意:此处均为标准大气压。 6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C 7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做到 ①观察它的量程;(量程太低,容易把温度计胀破,量程太高测不岀温度值 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以便准确地读出数值) 8正确使用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方法
2 4.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5.回声的实质是声波的反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 开,如果不到 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这就是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 起来响亮的原因。 6.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7.频率:物体在 1s 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决定音调,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8.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振幅决定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9.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10.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即为噪声,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 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 音都属于噪声。 11.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分贝的符号是 dB,0dB 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 ——听觉下限。 12.噪声的减弱: 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章 热现象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 缩来测量温度的。 3.温度计的结构:玻璃泡、玻璃体、毛细管、刻度。 4.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为℃。 5.摄氏温度的规定: ①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度; ②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度。 应当注意:此处均为标准大气压。 6.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7.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做到: ①观察它的量程;(量程太低,容易把温度计胀破,量程太高测不出温度值) 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以便准确地读出数值) 8.正确使用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方法: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应当注意: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的区别。 9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10固液气三态的转化 ①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例如:冰熔化成水,水凝固成冰 ②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变成水 ③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例如:碘受热变成碘蒸气,碘蒸气遇冷变成碘 1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称为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 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 12固态物质熔化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熔点 ②持续加热。 13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时,虽继续加热,但温度不变。 14液体物质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5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6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②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17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 18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19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对它加热,但是液体仍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 20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21物质发生三态变化的实质是分子间距发生变化,分子间距增大需要吸收热量,减小需要放出 热量,因此凝华、液化、凝固放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 第五章光的反射
3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应当注意: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的区别。 9.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10.固液气三态的转化: ①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例如:冰熔化成水,水凝固成冰 ②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变成水 ③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例如:碘受热变成碘蒸气,碘蒸气遇冷变成碘 1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称为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 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 12.固态物质熔化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熔点; ②持续加热。 13.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时,虽继续加热,但温度不变。 14.液体物质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5.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6.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②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17.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 18.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19.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对它加热,但是液体仍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 20.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21.物质发生三态变化的实质是分子间距发生变化,分子间距增大需要吸收热量,减小需要放出 热量,因此凝华、液化、凝固放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 第五章 光的反射
1我们之所以能够看见物体,是因为在物体的表面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眼睛可以接收并感受 到光,但是无法发出光。 2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光在均匀同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便在物体的后面产生影 5沿着光的传播方向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表示光的传 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 6发生日食时各天体的顺序:太阳→月球→地球 7发生月食时各天体的顺序:太阳→地球→月球 8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9m/ 9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其中: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10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11漫反射:反射光线向着不同的方向;(例如光在一张白纸上的反射) 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向着相同的方向。(例如光在光湑镜面上的反射) 12漫反射使我们从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物体 镜面反射使我们只能从某—个方向看到物体。 13平面镜:反射面是平的镜子。 14平面镜成像的四个特点:等距、等大、垂直、虚像 1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可以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6平面镜的应用 ①成像 ②改变光路 17平面镜所成的像叫虚像,因为它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的,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18球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 19两种球面镜 ①凸面镜:以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 ②凹面镜:以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20.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面镜的焦点。 21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反射后成为平行光线
4 1.我们之所以能够看见物体,是因为在物体的表面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眼睛可以接收并感受 到光,但是无法发出光。 2.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光在均匀同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便在物体的后面产生影。 5.沿着光的传播方向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表示光的传 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 6.发生日食时各天体的顺序:太阳→月球→地球 7.发生月食时各天体的顺序:太阳→地球→月球 8.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 3×108m/s。 9.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其中: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10.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11.漫反射:反射光线向着不同的方向;(例如光在一张白纸上的反射) 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向着相同的方向。(例如光在光滑镜面上的反射) 12.漫反射使我们从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物体; 镜面反射使我们只能从某一个方向看到物体。 13.平面镜:反射面是平的镜子。 14.平面镜成像的四个特点:等距、等大、垂直、虚像。 1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可以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6.平面镜的应用: ①成像; ②改变光路。 17.平面镜所成的像叫虚像,因为它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的,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18.球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 19.两种球面镜: ①凸面镜:以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 ②凹面镜:以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20.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面镜的焦点。 21.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反射后成为平行光线
22射到凸面镜上的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反射后变得发散,即凸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23凸面镜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凹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24针孔照相机的原理:光沿直线传播。 第六章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空气中的角大) 其中:垂直于界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人在岸上看水中物会变浅 人在水中看岸上物会变高。 5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玻璃元件。 6两种透镜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7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半径的透镜叫做薄透镜。 8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 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9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因此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这个点 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个焦点,两侧 的两个焦距相等。 10如果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将变成平行光线,因此利 用凸透镜可以产生平行光线。 11.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会变得发散,因此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12凸透镜成像 ①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实例:放大镜) ②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实例:幻灯机) ③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实例:照相机) 即1倍焦距分虛实,2倍焦距分大小、倒正。 13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可以调整物距和像距,规则是:物远像近,物近像远
5 22.射到凸面镜上的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反射后变得发散,即凸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23.凸面镜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凹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24.针孔照相机的原理:光沿直线传播。 第六章 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空气中的角大) 其中:垂直于界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人在岸上看水中物会变浅; 人在水中看岸上物会变高。 5.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玻璃元件。 6.两种透镜: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7.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半径的透镜叫做薄透镜。 8.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 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9.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因此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这个点 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 的两个焦距相等。 10.如果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将变成平行光线,因此利 用凸透镜可以产生平行光线。 11.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会变得发散,因此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12.凸透镜成像: ①物距小于 1 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实例:放大镜) ②物距大于 1 倍焦距小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实例:幻灯机) ③物距大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实例:照相机) 即 1 倍焦距分虚实,2 倍焦距分大小、倒正。 13.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可以调整物距和像距,规则是:物远像近,物近像远
14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几种色光分别为:红、橙、黄、绿、蓝、 靛、紫 15不同的物体,对不同的光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能力不同,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16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 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17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責。 18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 第七章质量和密度 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是:干克(kq)、克q)、吨t 单位转换:10t=1kg=10g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4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②调节橫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知道横梁恢 复平衡 ④读数 5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①不能超过称量(毎台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做天平的称量) ②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6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7密度=质量=m) m m=p v 体积 8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若知道其密度,可以先称得其质量,然后应用上述公式,很方便地 求得其体积 9密度可以用来鉴别纯净的物质,因为纯净的物质具有其特定的密度,混合的物质则不行。 第八章力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6 14.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几种色光分别为:红、橙、黄、绿、蓝、 靛、紫。 15.不同的物体,对不同的光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能力不同,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16.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 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17.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18.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 第七章 质量和密度 1.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克(g)、吨(t) 单位转换:10-3 t=1kg=103g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4.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知道横梁恢 复平衡; ④读数。 5.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①不能超过称量(每台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做天平的称量); ②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6.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7. 体积 质量 密度 = ( v m ρ= ) ρ m v = 、m =ρv 8.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若知道其密度,可以先称得其质量,然后应用上述公式,很方便地 求得其体积。 9.密度可以用来鉴别纯净的物质,因为纯净的物质具有其特定的密度,混合的物质则不行。 第八章 力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运动状态。 4.在物理学中,力是根据力产生的效果来测量的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61N大约为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7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利用弹簧的弹力与其伸长量成正比的关系制成的测力计叫 做弹黉测力计 8,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拉力超过其量程会损坏弹簧测力计,弄错分度 值会导致读数错误。 9.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把它的挂钩轻轻来回拉动几次,目的是防止指针或弹簧被外壳卡 住。 10如果在使用前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不在零位置,需要先校正,即调零。 1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12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只包括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13力的图示的步骤 定标度→定作用点与方向→定长度 14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15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16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N/kq。 如果用G表示重力,g表示比值9.8N/kg,则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写作 或G=mg 17g的物理意义:表示质量为1kq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98N 18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19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对于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20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 力 2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 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 力的方向相同。 22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即作用在同物体上的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 合力可以用以这两个力的图示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7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运动状态。 4.在物理学中,力是根据力产生的效果来测量的。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N。 6.1N 大约为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7.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利用弹簧的弹力与其伸长量成正比的关系制成的测力计叫 做弹簧测力计。 8.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拉力超过其量程会损坏弹簧测力计,弄错分度 值会导致读数错误。 9.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把它的挂钩轻轻来回拉动几次,目的是防止指针或弹簧被外壳卡 住。 10.如果在使用前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不在零位置,需要先校正,即调零。 1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12.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只包括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13.力的图示的步骤: 定标度→定作用点与方向→定长度 14.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15.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16.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 9.8N/kg。 如果用 G 表示重力,g 表示比值 9.8N/kg,则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写作: m G g = 或 G = mg 17.g 的物理意义:表示质量为 1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 9.8N。 18.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19.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对于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20.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 力。 2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 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 力的方向相同。 22.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 合力可以用以这两个力的图示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第九章力和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无法用实验来证明) 2: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物体保持运 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只由物体的质量唯一决定。 4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就说这几个力平 衡,平衡时力的合力为零。 5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 就彼此平衡 6.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7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8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用滚动代替滑动 ④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分开。 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 1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压力与重力的联系与区别 ①在水平面上,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与其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②在斜面上,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与其重力大小不等,方向也不同; ③压力与重力的作用点不同,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上,压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3.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4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压力 压强二受力面积 F=pS 5压强的单位:牛每平方米,专门的名称叫啦斯卡,符号为Pa 单位转换:1Pa=10-Pa=10MPa 6解题时注意单位,一定要是牛、平方米,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Pa。 7增大压强
8 第九章 力和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无法用实验来证明) 2.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物体保持运 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只由物体的质量唯一决定。 4.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就说这几个力平 衡,平衡时力的合力为零。 5.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 就彼此平衡。 6.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7.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8.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用滚动代替滑动; ④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分开。 第十章 压强 液体的压强 1.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压力与重力的联系与区别: ①在水平面上,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与其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②在斜面上,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与其重力大小不等,方向也不同; ③压力与重力的作用点不同,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上,压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3.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4.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受力面积 压力 压强= ( S F p = ) p F S = 、 F = pS 5.压强的单位:牛每平方米,专门的名称叫帕斯卡,符号为 Pa 单位转换:1Pa=10-3kPa=10-6MPa 6.解题时注意单位,一定要是牛、平方米,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 Pa。 7.增大压强: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8减小压强 ①减小压力 ②增大受力面积。 9液体对空器底和空器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10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増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11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它的密度有关 12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水柱的体积V=Sh 水柱的质量m=pV=pSh 水柱的重力=底面受到的压力G=mg=pShg F pHg 底面受到的压强即为液体压强公式pSS"h 13解题时注意单位,一定要是kgq/m3m,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Pa。 1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 15连通器的性质:当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保持相平。 第十一章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有一层大气层,大气也是一种流体,会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 产生压强,这种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大气压强可以支持76cm高的水银柱或10336m高的水柱。 3大气压强的大小:101325kPa 4.不影响水银柱高低的因素 ①玻璃管的粗细; ②玻璃管的倾斜角度; ③向水银槽内加减水银或向上、向下移动玻璃管(不脱离水银面)。 5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6:睛天气压高,阴天气压低,夏天气压低,冬天气压高,这里的气压指的是氧浓度。 7用来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把气压计上的数值相应地改成高度,就成了登山用的高 度计。 8.—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9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温度不变时,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气体的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体积越小,压强越大 10抽气机、打气筒、空气压缩机等都是利用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制成的
9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8.减小压强: ①减小压力; ②增大受力面积。 9.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10.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11.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它的密度有关。 12.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水柱的体积·V=Sh 水柱的质量·m=ρV=ρSh 水柱的重力=底面受到的压力·G=mg=ρShg 底面受到的压强(即为液体压强公式)· gh S Shg ρ ρ = = = S F p 13.解题时注意单位,一定要是 kg/m3、m,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 Pa。 1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 15.连通器的性质:当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保持相平。 第十一章 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有一层大气层,大气也是一种流体,会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 产生压强,这种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大气压强可以支持 76cm 高的水银柱或 10.336m 高的水柱。 3.大气压强的大小:101.325kPa 4.不影响水银柱高低的因素: ①玻璃管的粗细; ②玻璃管的倾斜角度; ③向水银槽内加减水银或向上、向下移动玻璃管(不脱离水银面)。 5.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6.晴天气压高,阴天气压低,夏天气压低,冬天气压高,这里的气压指的是氧浓度。 7.用来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把气压计上的数值相应地改成高度,就成了登山用的高 度计。 8.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9.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温度不变时,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气体的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体积越小,压强越大。 10.抽气机、打气筒、空气压缩机等都是利用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制成的
第十二章浮力 1—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2浸入液体的物体,同时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二者的关系不同时,物体将处于不同的状态: ①当F浮=G时:悬浮或漂浮 ②当F浮>G时:上浮 ③当F浮<G时:下沉 理解:当物体受力平衡时,对应一种状态 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对应一种动作 这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 力。(F浮=G排=P液gV排) 浮力的计算 ①F浮=p液gV排适用于规则物体 ②F浮=F上F下适用于规则物体 ③F浮=F空-F液适用于轻小物体 ④F浮=G物适用于漂浮或悬浮 6要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 7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来表示,排水量为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8潜水艇的原理:通过改变自身的质量来实现上浮下沉。 9.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10轮船从海里到河里会下沉,重力不变,浮力不变,V排变大; 轮船从海里到河里会上浮,重力不变,浮力不变,V排变小。 11冰放在水里化后水面不变; 冰放在油里化后水面下降; 冰放在水银里化后水面上升。 12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第十三章简单机械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杄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10 第十二章 浮力 1.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2.浸入液体的物体,同时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二者的关系不同时,物体将处于不同的状态: ①当 F 浮=G 时:悬浮或漂浮 ②当 F 浮>G 时:上浮 ③当 F 浮<G 时:下沉 理解:当物体受力平衡时,对应一种状态; 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对应一种动作; 这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 力。(F 浮=G 排=ρ液 gV 排) 5.浮力的计算: ①F 浮=ρ液 gV 排·适用于规则物体 ②F 浮=F 上-F 下·适用于规则物体 ③F 浮=F 空-F 液·适用于轻小物体 ④F 浮=G 物·适用于漂浮或悬浮 6.要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 7.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来表示,排水量为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8.潜水艇的原理:通过改变自身的质量来实现上浮下沉。 9.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10.轮船从海里到河里会下沉,重力不变,浮力不变,V 排变大; 轮船从海里到河里会上浮,重力不变,浮力不变,V 排变小。 11.冰放在水里化后水面不变; 冰放在油里化后水面下降; 冰放在水银里化后水面上升。 12.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