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8-22题。(14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 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 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 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干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闺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8.下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19.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B.暮寝而思之 C.臣之妾畏臣D.何陋之有 20.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3分)
(资阳)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8—22 题。(14 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 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 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8.下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19.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暮寝而思之. 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 20.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3 分) 答:
21.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3分) 答 22.将下边这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 答案; 18.A(2分) 19.B(2分) 20.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3分,答对其中一 方面即可) 21.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 地论证了中心论点。(3分,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①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每小题2 分,重点落实“孰与”“谓”“于”等词,译句符合句式特点即可)
21.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3 分) 答: 22.将下边这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 答案; 18.A(2 分) 19.B(2 分) 20.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3 分,答对其中一 方面即可) 21.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 地论证了中心论点。(3 分,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22.①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 分,每小题 2 分,重点落实“孰与”“谓”“于”等词,译句符合句式特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