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统考语文试卷(月26)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 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 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 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ˆ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 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 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 “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 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 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 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 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 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 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 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 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 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 舞人心的缘故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1.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 相得益彰的作品 D.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诗偏于“风骚”, 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 展史中 B.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 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C.“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 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D.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变 化运用,各以复杂的生活遭遇,创作了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展现了那个不平凡 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 并峙的高峰
吉林省吉林市 2010 届高三第一次统考语文试卷(1 月 26) 第Ⅰ卷 阅读题 (70 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 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 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 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 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 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 “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 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 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 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 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 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 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日 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 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 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 舞人心的缘故。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1. 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 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 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 相得益彰的作品。 D. 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诗偏于“风骚”, 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 展史中。 B. 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 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C.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 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D. 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变 化运用,各以复杂的生活遭遇,创作了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展现了那个不平凡 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 并峙的高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 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 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 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 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4-6题,每题3分) 送石处士①序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日 “先生居嵩、邙、瀍、榖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 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 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②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 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 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宣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 蓮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 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③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 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 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 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 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石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不愿做官的知识分子为处士这里指洛阳人石洪。德高望重,颇具才略。② 王良、造父:古代驾车的能手。③上东门:洛阳城北门 4.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谋私利 B.撰书词,具马币 礼物 C.宵则沐浴,戒行李 行李:出使的官吏 D.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图:谋取 5.下面句子中全是对石处士的赞扬或勉励之辞的一组是 ①能以义取人 ②能以道自任 ③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 ④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 ⑤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 A.①③B.③④C.②⑤D.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用比喻来表现石处士议论和识见的高明。如用黄河奔腾东流比喻他雄辩滔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 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 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 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 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 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 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 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4-6 题,每题 3 分) 送石处士①序 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 “先生居嵩、邙、瀍、榖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 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 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②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 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 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 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 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③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 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 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 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 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 云。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石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不愿做官的知识分子为处士。这里指洛阳人石洪。德高望重,颇具才略。 ② 王良、造父:古代驾车的能手。 ③上东门:洛阳城北门。 4.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私:谋私利 B.撰书词,具马币 币:礼物 C.宵则沐浴,戒行李 行李:出使的官吏 D.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 图:谋取 5.下面句子中全是对石处士的赞扬或勉励之辞的一组是 ①能以义取人 ②能以道自任 ③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 ④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 ⑤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 A.①③ B.③④ C.②⑤ D.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用比喻来表现石处士议论和识见的高明。如用黄河奔腾东流比喻他雄辩滔
滔:用驾轻就熟来比喻他对所议论之事了如指掌,万无一失:用烛照、数计、龟 卜比喻他料事准确无误 B.乌公考虑石先生一向无求于人,怕他不肯出来任职。从事说石先生仁爱而且勇敢, 如果凭借大义去聘请他,他会答应。于是乌公亲自到石处士的住处,可见他对求 贤士极为重视。 C.石处士虽爱隐逸山林、布衣蔬食的生活,但大敌当前,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河阳 军节度使乌公的委任 D.这篇序赞扬了石先生的为人和为仕之道,也赞扬了乌先生以义取人,并表示了对他 们的希望,但写法上与一般不同,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5分) 译文: (2)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 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②三边: 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 山脉,带山襟海。 8.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 受。(6分) 答 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孤舟之嫠 (苏轼《赤壁赋》) (4)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从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仅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滔;用驾轻就熟来比喻他对所议论之事了如指掌,万无一失;用烛照、数计、龟 卜比喻他料事准确无误。 B.乌公考虑石先生一向无求于人,怕他不肯出来任职。从事说石先生仁爱而且勇敢, 如果凭借大义去聘请他,他会答应。于是乌公亲自到石处士的住处,可见他对求 贤士极为重视。 C.石处士虽爱隐逸山林、布衣蔬食的生活,但大敌当前,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河阳 军节度使乌公的委任。 D.这篇序赞扬了石先生的为人和为仕之道,也赞扬了乌先生以义取人,并表示了对他 们的希望,但写法上与一般不同,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5 分) 译文: (2)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望 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 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 ②三边: 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 山脉,带山襟海。 8.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 受。(6 分) 答: 9.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 妇。 (苏轼《赤壁赋》) (4)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从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仅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己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 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 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 子势力,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 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 是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 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 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 对象。但她却“对”ˆ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 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 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 防门己经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 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 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 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 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 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 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 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 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 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C.是婚姻上的挫折,使这位大龄女青年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因而不肯与邻里真心交往,邻 居也就没有人关心她,于是她备感孤独 D.“提着篮子的中年人”的路过,使夜归者在焦急中有了一丝希望,进而陷入失望。正是这一情节的设 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为小说增添了情趣 E.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 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 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 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 子势力,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 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 是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 14 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 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 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 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 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 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 30 岁了,如 果再年轻 5 岁,哪怕 3 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 防门已经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 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位 60 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 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 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 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 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 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 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 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B.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 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C.是婚姻上的挫折,使这位大龄女青年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因而不肯与邻里真心交往,邻 居也就没有人关心她,于是她备感孤独。 D.“提着篮子的中年人”的路过,使夜归者在焦急中有了一丝希望,进而陷入失望。正是这一情节的设 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为小说增添了情趣。 E.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 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2)故事中“风雪夜归”的“她”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6分 (3)结尾一句“原来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4)夜归的大龄姑娘站在门前,犹豫之中,在心里把院里的邻居们排了一个队,并 十分努力地回忆起了往日的许多细节。对于这样的写法,有人认为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也有人认为是做作 拖沓之笔,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 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 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 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 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 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 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 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 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 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 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 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 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 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 样,像一样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 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 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 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 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 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 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 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 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 (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
(2)故事中“风雪夜归”的“她”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6 分) 答: (3)结尾一句“原来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夜归的大龄姑娘站在门前,犹豫之中,在心里把院里的邻居们排了一个队,并 十分努力地回忆起了往日的许多细节。对于这样的写法,有人认为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也有人认为是做作 拖沓之笔,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 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 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 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 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 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 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 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 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 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 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 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 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 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 一样,像一样。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 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 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 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 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 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 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 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 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 (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
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 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 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 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 极度认真的表示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一认真- 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①·你的微笑》)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叔同先生是作者的老师。他出身于富裕之家,青年时颇有才气,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 他英俊潇洒,颇有风度,是当时上海一等的花花公子。 B.李叔同先生满怀爱国热情,奔赴日本留学,他全面钻研西洋艺术,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介绍西洋文明,亲自主演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目的是 学成以后报效祖国 C.李叔同先生回国后,身份变了,装束也变了: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 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这一变,表明他与西方思 想的彻底决裂,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彻底决裂,显示了坚定的爱国意志 D.李叔同先生的特性就是“认真”:认真做人,认真学道,认真学佛。即使在出家为僧之后,生活做事依 然非常认真,如“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 如何处置?” E.作者对李叔同先生非常熟悉,选材得心应手,全文思路贯通。通过几次外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内 在精神。但是,结尾说“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表明作者对李叔同的出家非常失望,无 比痛心。 (2)文中说:“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6分) (3)李叔同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是什么?文章分哪几个阶段论述的?(6分) (4)李叔同早年曾是热血的爱国青年,后来却出家为僧。对李先生出家的选择,请发表你的看法。(8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大溪地的生活,始终觉得大溪地只是沧海一粟,而我是一粟当中的一粟,很卑微,很渺小,大千 世界一尘沙 B.这种“摇头丸”毒性很大,人吃后,就会情不自禁地摇起头来,一摇就是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 C.有人说“生活水平提高了,生产力就会提高”,这是本末倒置的说法,正确的说法应是生产力提高了, 生活水平才能提高。 D.喜欢在洁白的墙上笔走龙蛇,写字题诗,竟成为我们中国人一种奇怪的积习和癖好,也不知此风起 于何时,始作俑者为谁。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 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 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 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 极度认真的表示。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 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 年 4 月作于四川客寓 (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①·你的微笑》)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李叔同先生是作者的老师。他出身于富裕之家,青年时颇有才气,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 他英俊潇洒,颇有风度,是当时上海一等的花花公子。 B. 李叔同先生满怀爱国热情,奔赴日本留学,他全面钻研西洋艺术,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介绍西洋文明,亲自主演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目的是 学成以后报效祖国。 C. 李叔同先生回国后,身份变了,装束也变了;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 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这一变,表明他与西方思 想的彻底决裂,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彻底决裂,显示了坚定的爱国意志。 D. 李叔同先生的特性就是“认真”:认真做人,认真学道,认真学佛。即使在出家为僧之后,生活做事依 然非常认真,如“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 如何处置?” E.作者对李叔同先生非常熟悉,选材得心应手,全文思路贯通。通过几次外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内 在精神。但是,结尾说“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表明作者对李叔同的出家非常失望,无 比痛心。 (2)文中说:“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6 分) 答: (3)李叔同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是什么?文章分哪几个阶段论述的?(6 分) 答: (4)李叔同早年曾是热血的爱国青年,后来却出家为僧。对李先生出家的选择,请发表你的看法。(8 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在大溪地的生活,始终觉得大溪地只是沧海一粟,而我是一粟当中的一粟,很卑微,很渺小,大千 世界一尘沙。 B.这种“摇头丸”毒性很大,人吃后,就会情不自禁地摇起头来,一摇就是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 C.有人说“生活水平提高了,生产力就会提高”,这是本末倒置的说法,正确的说法应是生产力提高了, 生活水平才能提高。 D.喜欢在洁白的墙上笔走龙蛇,写字题诗,竟成为我们中国人一种奇怪的积习和癖好,也不知此风起 于何时,始作俑者为谁。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剧情粗糙,台词可笑,并没有影响《赤壁》获得超高的票房收入,这多半要归功于三国故事的深入 人心和古典文学名著在观众心中的分量。 B.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来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 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D.“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 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15.把下列句子和短语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 ②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20多公顷的林区 ③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 ④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 ⑤长白山优化森木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 ⑥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存 ⑦成为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 正确顺序为 16.针对下面的新闻内容写一段评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得体,不超过70字 (6分) 11月8日,北京大学招生办称,将在京津渝等13省份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依照北大的规划, 通过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自主招生方式录取到北大的学生,原则上控制在本科招生计划的3%以内,以 往北大校本部公布的本科招生计划一般在2650人左右 《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称,2010年,在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江 苏、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广东、陕西、新疆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有实名推荐资质的中学,校 长可按分配名额推荐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 17.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写两个句子,形成整齐的排比句式。(5分) 欣赏大海,自然会在大海的浩瀚中找到开阔和豁达:欣赏蓝天,自然会在蓝天的辽阔中拓宽视野和胸 六、写作(60分) l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海尔张瑞敏:“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联想柳传志:“我们一直在设立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 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 华为任正非:“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我们该如何应对华为的冬天? 微软比尔盖茨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 戴尔电脑迈克尔·戴尔:“我有的时候半夜会醒,一想起事情就害怕。但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快 就会被别人干掉 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内涵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要抄袭。要书写清楚,出现错别字扣分 参考答案
A.剧情粗糙,台词可笑,并没有影响《赤壁》获得超高的票房收入,这多半要归功于三国故事的深入 人心和古典文学名著在观众心中的分量。 B.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C.11 月 26 日、27 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来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 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D.“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 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15.把下列句子和短语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 分) ①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 ②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 20 多公顷的林区 ③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 ④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 ⑤长白山优化森木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 ⑥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存 ⑦成为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 正确顺序为: 16. 针对下面的新闻内容写一段评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得体,不超过 70 字。 (6 分) 11 月 8 日,北京大学招生办称,将在京津渝等 13 省份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依照北大的规划, 通过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自主招生方式录取到北大的学生,原则上控制在本科招生计划的 3% 以内,以 往北大校本部公布的本科招生计划一般在 2650 人左右。 《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称,2010 年,在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江 苏、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广东、陕西、新疆 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有实名推荐资质的中学,校 长可按分配名额推荐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 点评: 17. 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写两个句子,形成整齐的排比句式。(5 分) 欣赏大海,自然会在大海的浩瀚中找到开阔和豁达;欣赏蓝天,自然会在蓝天的辽阔中拓宽视野和胸 襟; , ; , 。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海尔张瑞敏:“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联想柳传志:“我们一直在设立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 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 华为任正非:“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我们该如何应对华为的冬天?” 微软比尔·盖茨:“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 戴尔电脑迈克尔·戴尔:“我有的时候半夜会醒,一想起事情就害怕。但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快 就会被别人干掉。” 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内涵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要抄袭。要书写清楚,出现错别字扣分。 参考答案:
1.C(由原文“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 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可知。) 2.C(强加因果 以…是因为,关系不成立。) 3.D(D推理不合逻辑:原文是“他们有时有时…”,此项中说“李白总是而杜甫总是…”:此 充分显示了”绝对化。A立论依据为原文“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风大体是一种民歌, 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骚则兼有风雅之长,兼 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等,“李白和杜甫在最大的一致上,体现了…运和动荡的灵魂”。B立 论依据是原文“又继承又创新”和作品反映“那个充实而有光辉的时代”等。C立论依据是原文“李杜风格形成 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力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 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 相得益彰”。) 4.C(行李,与现代汉语相同)5.C(①③④均是在说乌公)6.B(“亲自去”错,应是派使者去) 7.(1)石先生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敦请他并对他坚决委以重任(5分。“以”、“请”、“强”、“焉”各 1分,句意通顺1分) (2)石先生起身拜谢回复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5分。“拜”“蚤”以”“规 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使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 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 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 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 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 熟路,而由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做他的助手,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 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 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 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 理的方略惩叛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石先生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敦请他并对他坚决 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推脱的言辞呢?”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 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儿,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正装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晚上 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道路,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 东门外布置好饯行仪式,酒过三巡,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 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您饯行了。”又有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 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这就为先生干杯。”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 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是内心喜好阿谀奉承的人而只在表面上 尊重正直的人,不被谗言所蒙蔽,只恳他听从石先生的意见,这样做了就能获得成功,确保天子的宠信和 任命。”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私下里方便了自己的意愿。”石先生起身拜谢 回复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 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十二句的诗歌,让我为这作序。 8.(6分。分析表述意思接近即可)“惊”。(1分)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 中号令之严肃:(1分)其次,是在严冬初晓、积雪万里的时候,(1分)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 悬的旗帜,(1分)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1分)边防地带如此的形 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1分)
1. C(由原文“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 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可知。) 2. C(强加因果。之所以……是因为,关系不成立。) 3. D(D 推理不合逻辑:原文是“他们有时……有时……”,此项中说“李白总是……而杜甫总是……”;此项 中“……充分显示了……”绝对化。A 立论依据为原文“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风大体是一种民歌, 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骚则兼有风雅之长,兼 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等,“李白和杜甫……在最大的一致上,体现了……命运和动荡的灵魂”。B 立 论依据是原文“又继承又创新”和作品反映“那个充实而有光辉的时代”等。C 立论依据是原文“李杜风格形成 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力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 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 相得益彰”。) 4.C(行李,与现代汉语相同) 5.C(①③④均是在说乌公) 6.B(“亲自去”错,应是派使者去) 7.(1)石先生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敦请他并对他坚决委以重任(5 分。“以”、“请”、“强”、“焉”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石先生起身拜谢回复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 5 分。“拜”“蚤”“以”“规” 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参考译文】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使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 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 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 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 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 熟路,而由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做他的助手,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 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 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 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 理的方略惩叛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石先生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敦请他并对他坚决 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推脱的言辞呢?”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 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儿,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正装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晚上 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道路,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 东门外布置好饯行仪式,酒过三巡,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 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您饯行了。”又有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 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这就为先生干杯。”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 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是内心喜好阿谀奉承的人而只在表面上 尊重正直的人,不被谗言所蒙蔽,只愿他听从石先生的意见,这样做了就能获得成功,确保天子的宠信和 任命。”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私下里方便了自己的意愿。”石先生起身拜谢 回复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 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 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十二句的诗歌,让我为这作序。 8.(6 分。分析表述意思接近即可)“惊”。(1 分)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 中号令之严肃;(1 分)其次,是在严冬初晓、积雪万里的时候,(1 分)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 悬的旗帜,(1 分)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1 分)边防地带如此的形 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1 分)
9.(5分。意思接近即可)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1分)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1 分)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立下奇功。(2分)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 分) 10.(1)苟全性命于乱世(2)羁鸟恋旧林(3)舞幽壑之潜蛟(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气吞万里如虎(6)落红不是无情物 11.(1)B、D(5分。对一项给2分)(A“绝望的心情”不妥:C“备感孤独”不妥:E“错综复杂”不妥) (2)(6分)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她具有一种心态:怕孤寂,却好像偏偏处于孤寂:怕无援,又好像 时时处于无援。甚至有无端猜疑和自叹自怜的倾向。但她的内心是善良的。 (3)(6分)①突出主题。说明有人留门,表现人间并不像夜归者所揣想的那么冷。②情理之中,意料 之外。使故事有了更深的意趣。③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④蕴含深意。人们常常在心理 上虚掩着一道门,轻轻一推即可打开,那面就是一个别样的世界。 (4)(8分)同意“匠心独运”:参考(1)题E项前边的说法 同意“拖沓之笔”:几个人物作用雷同:都以心理描写的方式回忆往事, (1)B、D(5分。对一项给2分) (2)(6分。意思接近即可)深感祖国慘痛的现实:有感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文化,学习西洋文化:放弃 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3)(6分)性格特征是“认真”。(2分)第一,青年时期在上海,好学上进,大展才华,认认真真做 个有志青年。第二,留学日本,刻苦钻研西洋文化,认认真真做一个将来报效祖国的留学生。第三,回 国以后,认认真真的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回报给祖国的人民。第四,出家之后,更是认认真真做人,做任 何事情都一丝不苟。(每条1分) (4)(8分)探究题。言之成理即可。如,他报国无门,独善其身。或对祖国黑暗,痛心疾首,而遁入 空门。或对前途失望,消极避世。或另辟蹊径,曲线救国。不一而足。 13.B(3分。情不自禁:感情激动,不能自己。此处是吸毒行为,不是激动。应该为“不由自主”) 14.A(3分)(B应该是“不是质量,就是成本”:C语序不当,“罕见地应放在“用四个整版”前: D搭配不当,“价值观念的提高”不搭配,应改为“价值观念的改变”) 15.②①④⑦③⑥⑤(3分) 16.示例:支持北大的做法,校长推荐制是自主招生改革的有益尝试,让考试总分不高但有“奇才”、“怪才 的特长生在考试之外又多了一种走进高校的可能性。反对北大的做法,这种制度必然会滋生权钱交易,并 且依据校长个人好恶推荐学生,主观性太强。也可以辩证分析,陈述利弊 (6分。有鲜明的观点,2分:理由正当,2分:语言简明、得体,2分:超过70字,扣1分 17.参考示例: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著与希望: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茂盛中发 现高大与挺拔。(或欣赏雄鹰,自然会在雄鹰的矫健中获得坚强和勇敢”等)(5分。语句形式1分,对象 为特征相吻合3分,提高分为1分) 作文(60分)(谈“危机意识”)一般在4250分之间
9.(5 分。意思接近即可)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1 分)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1 分)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立下奇功。(2 分)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 (1 分) 10.(1)苟全性命于乱世 (2)羁鸟恋旧林 (3)舞幽壑之潜蛟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气吞万里如虎 (6)落红不是无情物. 11.(1)B、D(5 分。对一项给 2 分)(A“绝望的心情”不妥;C“备感孤独”不妥;E“错综复杂”不妥) (2)(6 分)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她具有一种心态:怕孤寂,却好像偏偏处于孤寂;怕无援,又好像 时时处于无援。甚至有无端猜疑和自叹自怜的倾向。但她的内心是善良的。 (3)(6 分)①突出主题。说明有人留门,表现人间并不像夜归者所揣想的那么冷。②情理之中,意料 之外。使故事有了更深的意趣。③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④蕴含深意。人们常常在心理 上虚掩着一道门,轻轻一推即可打开,那面就是一个别样的世界。 (4)(8 分)同意“匠心独运”:参考(1)题 E 项前边的说法。 同意“拖沓之笔”:几个人物作用雷同;都以心理描写的方式回忆往事,手法单一。 12.(1)B、D(5 分。对一项给 2 分) (2)(6 分。意思接近即可)深感祖国惨痛的现实;有感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文化,学习西洋文化;放弃 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3)(6 分)性格特征是“认真”。(2 分)第一,青年时期在上海,好学上进,大展才华,认认真真做 一个有志青年。第二,留学日本,刻苦钻研西洋文化,认认真真做一个将来报效祖国的留学生。第三,回 国以后,认认真真的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回报给祖国的人民。第四,出家之后,更是认认真真做人,做任 何事情都一丝不苟。(每条 1 分) (4)(8 分)探究题。言之成理即可。如,他报国无门,独善其身。或对祖国黑暗,痛心疾首,而遁入 空门。或对前途失望,消极避世。或另辟蹊径,曲线救国。不一而足。 13.B(3 分。情不自禁:感情激动,不能自已。此处是吸毒行为,不是激动。应该为“不由自主”) 14.A(3 分)(B 应该是“不是质量……,就是成本……”;C 语序不当,“罕见地”应放在“用四个整版”前; D 搭配不当,“价值观念的提高”不搭配,应改为“价值观念的改变”) 15.②①④⑦③⑥⑤(3 分) 16.示例:支持北大的做法,校长推荐制是自主招生改革的有益尝试,让考试总分不高但有“奇才”、“怪才” 的特长生在考试之外又多了一种走进高校的可能性。反对北大的做法,这种制度必然会滋生权钱交易,并 且依据校长个人好恶推荐学生,主观性太强。也可以辩证分析,陈述利弊。 (6 分。有鲜明的观点,2 分;理由正当,2 分;语言简明、得体,2 分;超过 70 字,扣 1 分。) 17.参考示例: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著与希望;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茂盛中发 现高大与挺拔。(或“欣赏雄鹰,自然会在雄鹰的矫健中获得坚强和勇敢”等)(5 分。语句形式 1 分,对象 与行为特征相吻合 3 分,提高分为 1 分) 18.作文(60 分)(谈“危机意识”)一般在 42——50 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