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府档案是围绕孔子直系后裔历代衍圣公的活动所形成的文书档案,也是 我国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私家档案文献 因档案中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中央和地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大量文书资 料,使其又兼具官方档案的性质 孔府档案表明,居住在孔府的衍圣公凭借大宗主的地位,在家族中建立了 严密的宗族组织和管理机构,并通过修宗谱、订族规等方式统管全国各地的孔氏 族人,孔氏家族宗族体系之完整、宗法制度之完善、祖训族规之完备,是其他宗 族很难比拟的。孔子世家谱汇集了分散在全国80余处支派的谱系衍变信息和流 寓朝鲜半岛的孔氏族人的世系信息,其对于考察孔氏宗族繁衍,迁移、发展和影 响等,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崇儒尊孔是历代统治者巩固和强化统治秩序的手段,孔子直系后裔也因之 被扶植成为拥有部分政治和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朝廷与与孔氏贵族之间有着相 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这在孔府档案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明清帝王或亲赴辟雍诣 学观礼,或临幸阙里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对孔子后裔或优免差徭, 或置官封爵,或赐土赐民。这固然表明国家对孔子学说的尊崇和对孔子后裔的优 待,但也是出于强化国家思想的需要 孔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贵族地主庄园,保存了成序列的土地文 书,包括不下10万件的各种土地执照、纳税和过割凭证等。这些文献信息,为 研究明清以来的地权分配和转移、土地买卖和经营、租佃制度及其变迁,以及农 业耕作制度等经济史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对探索中国古代基层社会实 态和演变轨迹具有重重要价值。孔府司房日用账簿、日收支款项账簿等,也为探 究明清及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商业贸易网络、物价和生活水平及其变迁等,提供 了全面而原始的记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孔府档案的价值 也日渐凸显,它不仅保留了作为道德规范存在的族规家训,还记载了族人弘扬孝 道、敦睦宗族、彰显忠义的言行事迹,其中可资弘扬家风、传承家训、承继家史 的资料,无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思想宝库。“诗礼为本”是孔氏家风家教的基本 精神。从孔子对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到明太祖 对孔克坚“多读书”“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的劝勉,到嘉庆对孔庆溶“好 生读书”“祭祀要虔诚行礼”的嘱托,再到各地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 崇学校、贵教子”的规定,无不说明诗礼传家的理念已内化为孔门世代相传的家 风,对于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节选自《光明日报》姜修宪《孔府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2016年11 月26日11版) 1.下列关于“孔府档案”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作为私家档案,孔府档案是国内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 涵盖时间最长的重要文书档案文献 B.孔府档案因大量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官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文书资料, 所以具有官方档案的性质
吉林省 2018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孔府档案是围绕孔子直系后裔历代衍圣公的活动所形成的文书档案,也是 我国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私家档案文献。 因档案中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中央和地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大量文书资 料,使其又兼具官方档案的性质。 孔府档案表明,居住在孔府的衍圣公凭借大宗主的地位,在家族中建立了 严密的宗族组织和管理机构,并通过修宗谱、订族规等方式统管全国各地的孔氏 族人,孔氏家族宗族体系之完整、宗法制度之完善、祖训族规之完备,是其他宗 族很难比拟的。孔子世家谱汇集了分散在全国 80 余处支派的谱系衍变信息和流 寓朝鲜半岛的孔氏族人的世系信息,其对于考察孔氏宗族繁衍,迁移、发展和影 响等,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崇儒尊孔是历代统治者巩固和强化统治秩序的手段,孔子直系后裔也因之 被扶植成为拥有部分政治和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朝廷与与孔氏贵族之间有着相 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这在孔府档案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明清帝王或亲赴辟雍诣 学观礼,或临幸阙里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对孔子后裔或优免差徭, 或置官封爵,或赐土赐民。这固然表明国家对孔子学说的尊崇和对孔子后裔的优 待,但也是出于强化国家思想的需要。 孔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贵族地主庄园,保存了成序列的土地文 书,包括不下 10 万件的各种土地执照、纳税和过割凭证等。这些文献信息,为 研究明清以来的地权分配和转移、土地买卖和经营、租佃制度及其变迁,以及农 业耕作制度等经济史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对探索中国古代基层社会实 态和演变轨迹具有重重要价值。孔府司房日用账簿、日收支款项账簿等,也为探 究明清及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商业贸易网络、物价和生活水平及其变迁等,提供 了全面而原始的记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孔府档案的价值 也日渐凸显,它不仅保留了作为道德规范存在的族规家训,还记载了族人弘扬孝 道、敦睦宗族、彰显忠义的言行事迹,其中可资弘扬家风、传承家训、承继家史 的资料,无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思想宝库。“诗礼为本”是孔氏家风家教的基本 精神。从孔子对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到明太祖 对孔克坚“多读书”“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的劝勉,到嘉庆对孔庆溶“好 生读书”“祭祀要虔诚行礼”的嘱托,再到各地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 崇学校、贵教子”的规定,无不说明诗礼传家的理念已内化为孔门世代相传的家 风,对于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节选自《光明日报》姜修宪《孔府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2016 年 11 月 26 日 11 版) 1.下列关于“孔府档案”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私家档案,孔府档案是国内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 涵盖时间最长的重要文书档案文献。 B.孔府档案因大量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官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文书资料, 所以具有官方档案的性质
C.孔府档案中记录的国家尊崇孔子学说和优待孔子后裔的相关内容,与历代统 治者崇儒尊孔密切相关。 D.孔府档案日渐凸显的价值,在于它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内化了孔门世代相 传的诗礼传家的家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衍圣公凭其地位在家族中所建立的完整的宗族体系、完善的宗法制度和完备 的祖训族规,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 B.为了强化国家思想统治,明清时代的帝王们或亲赴辟雍诣学观礼,或临幸阙 里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 C.那些保存在孔府档案中成序列的土地文书,为研究明清以来农业耕作制度等 经济史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 D.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崇学校、贵教子”的规定,对于弘扬传统文 化和优秀道德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孔子世家谱能够窥见孔氏家族的变化和影响,因此,孔府档案在考察宗族 历史变迁方面有其自身的参考价值。 B.当孔子直系后裔被扶植为拥有部分政治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朝廷与孔氏贵 族之间才有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 C.要探究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物价和生活水平等,可以参考孔府档案中全面而 原始的孔府司房日用账簿等的记录。 D.从孔府档案中记录的明太祖与孔克鉴以及嘉庆与孔庆溶的对话,也可以看出 明清时孔府与朝廷之问有着往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跛 哥 李世袭 跛哥的大号叫郭苇。我想,应该是那种有思想的芦苇。 因为脚跛,他上学没少受人欺负。跛哥上初二的时候,新任的语文老师 上第一次课时,让学生解释“蹒跚”的意思。这个调皮的学生却说:“让郭苇给 我们表演一下吧。”学生们一阵哄笑,老师也笑了,说:“郭苇,既然大家都同 意,你就上来学一学吧。”跛哥听了,脸红得像灌了半斤老白干。他拿起语文书 朝说话的那个学生砸过去,然后背起书包往外走。跛哥走的时候,一拐一拐地, 正是“蹒跚”的“生动解释”。可学生们却不再笑了,老师目瞪口呆,不知所 后来老师来到跛哥家,道了歉,希望郭苇能回去接着上学。跛哥说:“我 早该不上了,家里没钱供我了。老师您不用过意不去。”说来说去,说去说来, 老师还是没有劝动跛哥 跛哥退学以后,就去大城市当了几年维修钟表的学徒。回来后到镇上开 了个修钟表的小店,店名就叫“跛哥钟表维修店”。跛哥想开了,跛就是跛,为 什么不让人家说? 开始,跛哥的生意只是勉强有些进项,但他能钻研,肯努力,生意很 快就火了。周边的人们都知道,没有跛哥修不好的钟表。几年过去,跛哥的店名 换成了“跛哥钟表家电维修部”,生意多得忙不过来。但跛哥娘也开始发愁了:
C.孔府档案中记录的国家尊崇孔子学说和优待孔子后裔的相关内容,与历代统 治者崇儒尊孔密切相关。 D.孔府档案日渐凸显的价值,在于它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内化了孔门世代相 传的诗礼传家的家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衍圣公凭其地位在家族中所建立的完整的宗族体系、完善的宗法制度和完备 的祖训族规,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 B.为了强化国家思想统治,明清时代的帝王们或亲赴辟雍诣学观礼,或临幸阙 里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 C.那些保存在孔府档案中成序列的土地文书,为研究明清以来农业耕作制度等 经济史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 D.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崇学校、贵教子”的规定,对于弘扬传统文 化和优秀道德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孔子世家谱能够窥见孔氏家族的变化和影响,因此,孔府档案在考察宗族 历史变迁方面有其自身的参考价值。 B.当孔子直系后裔被扶植为拥有部分政治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朝廷与孔氏贵 族之间才有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 C.要探究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物价和生活水平等,可以参考孔府档案中全面而 原始的孔府司房日用账簿等的记录。 D.从孔府档案中记录的明太祖与孔克鉴以及嘉庆与孔庆溶的对话,也可以看出 明清时孔府与朝廷之问有着往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跛 哥 李世袭 跛哥的大号叫郭苇。我想,应该是那种有思想的芦苇。 因为脚跛,他上学没少受人欺负。跛哥上初二的时候,新任的语文老师 上第一次课时,让学生解释“蹒跚”的意思。这个调皮的学生却说:“让郭苇给 我们表演一下吧。”学生们一阵哄笑,老师也笑了,说:“郭苇,既然大家都同 意,你就上来学一学吧。”跛哥听了,脸红得像灌了半斤老白干。他拿起语文书 朝说话的那个学生砸过去,然后背起书包往外走。跛哥走的时候,一拐一拐地, 正是“蹒跚”的“生动解释”。可学生们却不再笑了,老师目瞪口呆,不知所 措。 后来老师来到跛哥家,道了歉,希望郭苇能回去接着上学。跛哥说:“我 早该不上了,家里没钱供我了。老师您不用过意不去。”说来说去,说去说来, 老师还是没有劝动跛哥。 跛哥退学以后,就去大城市当了几年维修钟表的学徒。回来后到镇上开 了个修钟表的小店,店名就叫“跛哥钟表维修店”。跛哥想开了,跛就是跛,为 什么不让人家说? 一开始,跛哥的生意只是勉强有些进项,但他能钻研,肯努力,生意很 快就火了。周边的人们都知道,没有跛哥修不好的钟表。几年过去,跛哥的店名 换成了“跛哥钟表家电维修部”,生意多得忙不过来。但跛哥娘也开始发愁了:
儿子老大不小了,上哪儿找个媳妇呀!跛哥却说:“急什么急,您儿子心眼好, 脑子灵,挣钱多,咋都不愁个媳妇。说不定还会有人送上门来呢。”跛哥娘便勉 强笑笑, 天,跛哥店前来了个讨饭的孩子,脚也一拐一拐的。跛哥很是可怜他, 给他了些钱,孩子便哭了。他告诉跛哥,他是出来找活干的,活没找着钱却花光 了,又没脸回家,只好一边讨饭一边找活干。他还说跛哥对他最好,希望能收他 做学徒。跛哥犹豫了一下答应了。这孩子心眼灵,又勤快,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跛哥把活儿干完,不等顾客来取,他就主动给人送去。维修部的生意更火了。 时针一圈又一圈地跑个不停,转眼间,孩子在跛哥这儿待了多半年了。 这天,跛哥拿出一沓钱对孩子说:“这是你的工钱。你也该回家了。你手艺学得 也差不多了,回去后自己开个店,只要勤快点,好好干,日子肯定错不了。”孩 子接过钱,对跛哥谢了又谢,依依不舍地走了。 半年时间又在“嘀嗒嘀嗒”声音中过去了,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 春节快到的时候,跛哥家来了两位客人,一位就是那孩子,另一位是那 孩子的姐姐,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孩子和跛哥叙旧,姑娘和跛哥娘边唠嗑儿边 准备饭菜 这天晚上,姐弟两人住了下来。晚上,孩子对跛哥说,他想把姐姐介绍给 跛哥。跛哥听了问:“你不是说梦话吧?”孩子说:“不是,你心眼好,又有本 事,将来肯定会成大事,我们家里人都说,我姐跟了你肯定能享福。”跛哥不说 话了,跛哥不是不想媳妇,有时想得还挺厉害。但跛哥想:找媳妇,得找一个志 同道合的呀。跛哥想好了,就说:“我怕委屈了你姐。” 第二天,姐弟俩走了。后来孩子的姐姐嫁了人,日子过得挺不错。孩子 每次来看跛哥,总免不了说上一句“你当初不该回绝这门婚事”的话。跛哥总是 笑笑,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说:“我的爱情,总会来的。”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一段寥寥数语,在交代跛哥名字的基础上,写了“我”对名字的理 解,为的是突出小说主人公身体残疾,像芦苇一样柔弱。 B.调皮的学生说让郭苇通过表演解释“蹒跚”的意思,同学们一阵哄笑,老师 就让郭苇上台表演,跛哥看到大家都歧视他,生气地走了 C.“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这一段的交代既符合跛哥的职业特点,也说明跋 哥岁数一天天增大,跛哥娘为给跛哥找媳妇越来越发愁了。 D.受过跛哥照顾的“孩子”,要把自己的姐姐介绍给跛哥,但是跛哥拒绝了, 他看出了姐弟俩的庸俗,和他的爱情观不相符 5.小说中的跛哥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有人认为应把标题“跛哥”改为“有思想的芦苇”,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合适? 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韩少功 舒晋瑜 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因为他总能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的 深层动因,并以文字的形式、极端艺术化的手法诉诸作品。与20世纪80年代贴
儿子老大不小了,上哪儿找个媳妇呀!跛哥却说:“急什么急,您儿子心眼好, 脑子灵,挣钱多,咋都不愁个媳妇。说不定还会有人送上门来呢。”跛哥娘便勉 强笑笑, 一天,跛哥店前来了个讨饭的孩子,脚也一拐一拐的。跛哥很是可怜他, 给他了些钱,孩子便哭了。他告诉跛哥,他是出来找活干的,活没找着钱却花光 了,又没脸回家,只好一边讨饭一边找活干。他还说跛哥对他最好,希望能收他 做学徒。跛哥犹豫了一下答应了。这孩子心眼灵,又勤快,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跛哥把活儿干完,不等顾客来取,他就主动给人送去。维修部的生意更火了。 时针一圈又一圈地跑个不停,转眼间,孩子在跛哥这儿待了多半年了。 这天,跛哥拿出一沓钱对孩子说:“这是你的工钱。你也该回家了。你手艺学得 也差不多了,回去后自己开个店,只要勤快点,好好干,日子肯定错不了。”孩 子接过钱,对跛哥谢了又谢,依依不舍地走了。 半年时间又在“嘀嗒嘀嗒”声音中过去了,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 春节快到的时候,跛哥家来了两位客人,一位就是那孩子,另一位是那 孩子的姐姐,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孩子和跛哥叙旧,姑娘和跛哥娘边唠嗑儿边 准备饭菜。 这天晚上,姐弟两人住了下来。晚上,孩子对跛哥说,他想把姐姐介绍给 跛哥。跛哥听了问:“你不是说梦话吧?”孩子说:“不是,你心眼好,又有本 事,将来肯定会成大事,我们家里人都说,我姐跟了你肯定能享福。”跛哥不说 话了,跛哥不是不想媳妇,有时想得还挺厉害。但跛哥想:找媳妇,得找一个志 同道合的呀。跛哥想好了,就说:“我怕委屈了你姐。”…… 第二天,姐弟俩走了。后来孩子的姐姐嫁了人,日子过得挺不错。孩子 每次来看跛哥,总免不了说上一句“你当初不该回绝这门婚事”的话。跛哥总是 笑笑,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说:“我的爱情,总会来的。”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一段寥寥数语,在交代跛哥名字的基础上,写了“我”对名字的理 解,为的是突出小说主人公身体残疾,像芦苇一样柔弱。 B.调皮的学生说让郭苇通过表演解释“蹒跚”的意思,同学们一阵哄笑,老师 就让郭苇上台表演,跛哥看到大家都歧视他,生气地走了。 C.“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这一段的交代既符合跛哥的职业特点,也说明跋 哥岁数一天天增大,跛哥娘为给跛哥找媳妇越来越发愁了。 D.受过跛哥照顾的“孩子”,要把自己的姐姐介绍给跛哥,但是跛哥拒绝了, 他看出了姐弟俩的庸俗,和他的爱情观不相符。 5.小说中的跛哥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有人认为应把标题“跛哥”改为“有思想的芦苇”,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合适? 请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韩少功 舒晋瑜 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因为他总能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的 深层动因,并以文字的形式、极端艺术化的手法诉诸作品。与 20 世纪 80 年代贴
着“先锋”标签的作家不同,韩少功算不得先锋派作家,却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保 持着先锋的姿态 中华读书报:《孤独中有无尽繁华》和《夜深人静》,收入了一些旧作, 但是阅读时,不论翻到哪一页都能迅速吸引我看下去。我觉得这才是好小说。您 对小说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 韩少功:文无定法,很难有个好小说的行业标准。不过有些基础标准绕 不过,比如标准之一,我归结为八个字:始于情感,终于人物。什么叫“始于情 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 来哗众。什么叫“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 富,不能成为一些华丽的影子和流行的标签。没有这一条,玩结构、堆情节、秀 文体,就都成了空中楼阁,画鬼容易画人难 中华读书报:您是最重视文体探索的中国作家之一。是什么原因使您具 有这样的探索精神? 韩少功:西方文学是他山之石,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20世纪, 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几乎都在学外语,都在做翻译,因此30年代至80年代 的翻译质量总体上最高,使中国文学创作受益匪浅。但后来的情况有些变化。 是出版社热衷于抢档期、拼市场,粗制滥造者多。二是外语教学的应试化和功利 化。我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才子,词汇量不算小,语法点都精确,肯定能考出高 分,但一旦离开课本,对很多寻常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常常是一脸茫然。有一次 我说到自己的知青经历,说“农村就是我的大学”,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博士竞然 拒绝翻译,似乎觉得这句话不通。这样的人来做文学翻译,岂不可怕?我这里的 意思是说,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眼下很多外语人才的文化修养不够。 当年梁实秋建议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来翻译一本外国文学,支了一招,但眼下实行 起来太难。 中华读书报:在您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类文明、对人性 的思考。无论是《马桥词典》《山南水北》或是《日夜书》这种思考,在不同的 年代是否也有一些变化 韩少功:当然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社会变化在产生逼压,也是自 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在促成变焦。两种变化交错,差不多就是古人所说“文料” 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爸爸爸》加上语言哲学,才会有《马桥词典》 《马桥词典》加上中国的城镇化,才会有《山南水北》。正常的作家都在不断地 做这种加法。写作就是吸收各种变化的过程,以便把感受积累做成一些“有意味 的形式”,做出各种文字的形式感。 中华读书报:您曾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对中国的文学评奖怎么看?会不会 觉得遗憾? 韩少功:我没把获奖的作品读全,但相信大多数是实至名归,受奖无愧 的。即便有的写得不够好,但得到一些鼓励也不是坏事。在这个圈子里混,得有 平常心。同行们都不容易,这是第一条。不用太多时间,哪怕只有一二十年,人 们记忆中就没有奖不奖了,只会看作品好不好,这是第二条。我也得过奖。得奖 时多想想第二条,没获奖时多想想第一条,这就比较好办 中华读书报:如果请韩老师自我评价在文坛中的地位,您会将哪个点确 定为自己的坐标?在中国文坛中,您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的价值? 韩少功:文学生态需要多样性,大家各干各的事,不必要互相看齐。中 国是一个世俗化传统很强的社会,文学从来不缺烟火气,拿电视遥控器摁上一圈
着“先锋”标签的作家不同,韩少功算不得先锋派作家,却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保 持着先锋的姿态。 中华读书报:《孤独中有无尽繁华》和《夜深人静》,收入了一些旧作, 但是阅读时,不论翻到哪一页都能迅速吸引我看下去。我觉得这才是好小说。您 对小说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 韩少功:文无定法,很难有个好小说的行业标准。不过有些基础标准绕 不过,比如标准之一,我归结为八个字:始于情感,终于人物。什么叫“始于情 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 来哗众。什么叫“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 富,不能成为一些华丽的影子和流行的标签。没有这一条,玩结构、堆情节、秀 文体,就都成了空中楼阁,画鬼容易画人难。 中华读书报:您是最重视文体探索的中国作家之一。是什么原因使您具 有这样的探索精神? 韩少功:西方文学是他山之石,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 20 世纪, 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几乎都在学外语,都在做翻译,因此 30 年代至 80 年代 的翻译质量总体上最高,使中国文学创作受益匪浅。但后来的情况有些变化。一 是出版社热衷于抢档期、拼市场,粗制滥造者多。二是外语教学的应试化和功利 化。我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才子,词汇量不算小,语法点都精确,肯定能考出高 分,但一旦离开课本,对很多寻常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常常是一脸茫然。有一次 我说到自己的知青经历,说“农村就是我的大学”,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博士竟然 拒绝翻译,似乎觉得这句话不通。这样的人来做文学翻译,岂不可怕?我这里的 意思是说,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眼下很多外语人才的文化修养不够。 当年梁实秋建议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来翻译一本外国文学,支了一招,但眼下实行 起来太难。 中华读书报:在您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类文明、对人性 的思考。无论是《马桥词典》《山南水北》或是《日夜书》这种思考,在不同的 年代是否也有一些变化? 韩少功:当然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社会变化在产生逼压,也是自 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在促成变焦。两种变化交错,差不多就是古人所说“文料” 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爸爸爸》加上语言哲学,才会有《马桥词典》。 《马桥词典》加上中国的城镇化,才会有《山南水北》。正常的作家都在不断地 做这种加法。写作就是吸收各种变化的过程,以便把感受积累做成一些“有意味 的形式”,做出各种文字的形式感。 中华读书报:您曾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对中国的文学评奖怎么看?会不会 觉得遗憾? 韩少功:我没把获奖的作品读全,但相信大多数是实至名归,受奖无愧 的。即便有的写得不够好,但得到一些鼓励也不是坏事。在这个圈子里混,得有 平常心。同行们都不容易,这是第一条。不用太多时间,哪怕只有一二十年,人 们记忆中就没有奖不奖了,只会看作品好不好,这是第二条。我也得过奖。得奖 时多想想第二条,没获奖时多想想第一条,这就比较好办。 中华读书报:如果请韩老师自我评价在文坛中的地位,您会将哪个点确 定为自己的坐标?在中国文坛中,您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的价值? 韩少功:文学生态需要多样性,大家各干各的事,不必要互相看齐。中 国是一个世俗化传统很强的社会,文学从来不缺烟火气,拿电视遥控器摁上一圈
你会发现一个个频道都充满着高分贝的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纸媒和网络上也差 不多。这大概算不上什么错。但能不能更多关注精神的“上半部”,面对人和人 性的一些难点,可能是我更有兴趣的工作。上要着天,要有哲学和美学的远望 下要着地,有老百姓真情实感的和泥带水一一我最喜欢读的作品就是这种。至于 写作,自己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谈不上什么“坐标”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少功在创作上不喜欢那些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的内容,他敏感地抓 住社会动荡、变革的深层动因,并诉诸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B.韩少功认为语言不仅是T具,更是一种文化,学习西方文学,不只是 要有西方的知识,更要理解西方的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C.韩少功的作品在不同时代是有变化的,是一个循环过程,如他的《马 桥词典》是在《爸爸爸》上产生的,《山南水北》又是在《马桥词典》上产生的 D.韩少功虽然并没有贴着“先锋”标签,但他不断地努力,在进行文体 内容等方面的探索,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先锋姿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是一篇人物访谈,访谈问题的设置符合被采访的人作为知名作家 的身份,针对性强,围绕作品创作等展开设问,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 较强。 B.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长于思考,善于探索,他认为西方文学 给他很多启发,是因为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 C.韩少功从未停止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他认为本身感受和认知 的变化,和古人所说的“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 D.韩少功对获奖抱有一颗平常心,对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并不在 意,认为写得不够好却获奖对作者来说是一种鼓励,时间长了,人们只会关心作 品本身。 关注精神的“上半部”,关注哲学和美学的远望和老百姓平常的真情就《,如 E.韩少功非常低调,说写作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但也有自己的兴趣 9.韩少功认为,小说应该是“始于情感,终于人物”,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 对这一看法的认识。(4分) 、古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珽,字公度,陇西敦煌人。珽聪悟,有才学,尤工词赋。年二十四登进士第, 解褐授校书郎,拜监察御史,俄丁内艰。先是,父旅殡在远。家贫无以襄事,与 弟琪当腊雪以单繚扶杖,衔哀告人,由是两克迁。而珽日不过一食,恒羸卧丧 庐中不能兴。大为时贤所叹。忧阕,再征为御史,以瘠不起,逾时乃就。天复中 准寇大举围夏口,逼巴陵,太祖患之,飞命成汭率水军十万援于鄂。珽入言曰: “今舳舻容介十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荇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遺骁 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汭性刚决,不听。淮人果乘风 纵火,舟尽焚,兵尽溺,汭亦自沈于江,一如所料。又明年,太祖为元帅,以襄 阳贰于己,率兵击破之,署珽为天平军掌书记。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拒命,太祖引 兵十余万围之,乃召珽草檄。珽笔不停缀,登时而成,大为太祖嗟赏。受禅之岁, 宰臣除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寻以本官监曹州事。曹去京数舍,吏民豪猾,前
你会发现一个个频道都充满着高分贝的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纸媒和网络上也差 不多。这大概算不上什么错。但能不能更多关注精神的“上半部”,面对人和人 性的一些难点,可能是我更有兴趣的工作。上要着天,要有哲学和美学的远望; 下要着地,有老百姓真情实感的和泥带水——我最喜欢读的作品就是这种。至于 写作,自己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谈不上什么“坐标”。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韩少功在创作上不喜欢那些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的内容,他敏感地抓 住社会动荡、变革的深层动因,并诉诸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B.韩少功认为语言不仅是 T 具,更是一种文化,学习西方文学,不只是 要有西方的知识,更要理解西方的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C.韩少功的作品在不同时代是有变化的,是一个循环过程,如他的《马 桥词典》是在《爸爸爸》上产生的,《山南水北》又是在《马桥词典》上产生的。 D.韩少功虽然并没有贴着“先锋”标签,但他不断地努力,在进行文体、 内容等方面的探索,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先锋姿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文是一篇人物访谈,访谈问题的设置符合被采访的人作为知名作家 的身份,针对性强,围绕作品创作等展开设问,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 较强。 B.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长于思考,善于探索,他认为西方文学 给他很多启发,是因为 20 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 C.韩少功从未停止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他认为本身感受和认知 的变化,和古人所说的“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 D.韩少功对获奖抱有一颗平常心,对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并不在 意,认为写得不够好却获奖对作者来说是一种鼓励,时间长了,人们只会关心作 品本身。 E.韩少功非常低调,说写作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但也有自己的兴趣,如 关注精神的“上半部”,关注哲学和美学的远望和老百姓平常的真情实感。 9.韩少功认为,小说应该是“始于情感,终于人物”,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 对这一看法的认识。(4 分)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珽,字公度,陇西敦煌人。珽聪悟,有才学,尤工词赋。年二十四登进士第, 解褐授校书郎,拜监察御史,俄丁内艰。先是,父旅殡在远。家贫无以襄事,与 弟琪当腊雪以单縗扶杖,衔哀告人,由是两克迁祔。而珽日不过一食,恒羸卧丧 庐中不能兴。大为时贤所叹。忧阕,再征为御史,以瘠不起,逾时乃就。天复中, 淮寇大举围夏口,逼巴陵,太祖患之,飞命成汭率水军十万援于鄂。珽入言曰: “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 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汭性刚决,不听。淮人果乘风 纵火,舟尽焚,兵尽溺,汭亦自沈于江,一如所料。又明年,太祖为元帅,以襄 阳贰于己,率兵击破之,署珽为天平军掌书记。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拒命,太祖引 兵十余万围之,乃召珽草檄。珽笔不停缀,登时而成,大为太祖嗟赏。受禅之岁, 宰臣除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寻以本官监曹州事。曹去京数舍,吏民豪猾,前
后十余政,未有善罢者。珽在任期岁,众庶以宁。入为兵部郎中、崇政院学士。 未几,以许帅冯行袭疾甚,出为许州留后。先是,行袭有牙兵二千,皆蔡人也, 太祖深以为忧,乃遣珽驰往,以伺察之。珽至传舍,召将吏亲加抚慰。行袭欲使 人代受诏,珽曰:“东首加朝服,礼也。”乃于卧内宣诏,令善自补养,苟有不 讳,子孙俱保后福。行袭泣谢,遂解二印以授珽,代掌军府事。及庶人友珪篡位 除右散骑常侍,充侍讲学士。内讨之日,军士大扰,珽其夕为乱兵所伤,卒于洛 阳。珽性孝友,与弟琪有敦睦之爱,为搢绅所称。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四》,有删节)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 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B.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 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C.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 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D.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 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称“丁忧”,也称 丁艰”,这里的“丁内艰”指遭遇父丧。 B.受禅是指王朝代换,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源于上古时的禅让 制,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C.不讳是死亡的委婉表达,古人对不同的人的死有不同的委婉表达,如天 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等 D.绅是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就是指把笏板插在腰间, 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引申指士大夫。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珽聪明有才学。二十四岁就进士及第,他工于辞赋,在太祖征讨刘守文时 应召起草檄文,挥笔立就,深得太祖赏识。 B.李珽为人孝顺。先前去世的父亲的灵柩安放于外地,因家贫,他和弟弟 李琪一起冒着风雪四处求人,最终让父母合葬。 C.李珽治民有方。他在曹州任职时,不到一年时间,就让老百姓过上安宁 的生活,这是之前十几任官员都未曾做到的 D.李珽见识过人,有谋略。征讨淮寇时准确判断局势;太祖让他出任许州 留后,他亲近安抚将吏,并解除了冯行袭的后顾之忧。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珽日不过一食,恒羸卧丧庐中不能兴。大为时贤所叹。(5分) (2)以襄阳贰于己,率兵击破之,署珽为天平军掌书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唐】李商隐 其 暂凭尊酒送无樛,莫损愁眉与细腰
后十余政,未有善罢者。珽在任期岁,众庶以宁。入为兵部郎中、崇政院学士。 未几,以许帅冯行袭疾甚,出为许州留后。先是,行袭有牙兵二千,皆蔡人也, 太祖深以为忧,乃遣珽驰往,以伺察之。珽至传舍,召将吏亲加抚慰。行袭欲使 人代受诏,珽曰:“东首加朝服,礼也。”乃于卧内宣诏,令善自补养,苟有不 讳,子孙俱保后福。行袭泣谢,遂解二印以授珽,代掌军府事。及庶人友珪篡位, 除右散骑常侍,充侍讲学士。内讨之日,军士大扰,珽其夕为乱兵所伤,卒于洛 阳。珽性孝友,与弟琪有敦睦之爱,为搢绅所称。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四》,有删节)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 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B.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 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C.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 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D.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 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称“丁忧”,也称 “丁艰”,这里的“丁内艰”指遭遇父丧。 B.受禅是指王朝代换,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源于上古时的禅让 制,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C.不讳是死亡的委婉表达,古人对不同的人的死有不同的委婉表达,如天 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等。 D.绅是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就是指把笏板插在腰间, 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引申指士大夫。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珽聪明有才学。二十四岁就进士及第,他工于辞赋,在太祖征讨刘守文时 应召起草檄文,挥笔立就,深得太祖赏识。 B.李珽为人孝顺。先前去世的父亲的灵柩安放于外地,因家贫,他和弟弟 李琪一起冒着风雪四处求人,最终让父母合葬。 C.李珽治民有方。他在曹州任职时,不到一年时间,就让老百姓过上安宁 的生活,这是之前十几任官员都未曾做到的。 D.李珽见识过人,有谋略。征讨淮寇时准确判断局势;太祖让他出任许州 留后,他亲近安抚将吏,并解除了冯行袭的后顾之忧。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而珽日不过一食,恒羸卧丧庐中不能兴。大为时贤所叹。(5 分) (2)以襄阳贰于己,率兵击破之,署珽为天平军掌书记。(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4-15 题。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体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①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②樛(liao):依赖。③争:怎, 怎么。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 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 B.《其一》首句中的“无僇”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 暂且借着这杯酒驱遣离愁。 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 条不要攀折”之意相呼应。 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 都千枝万缕,依依有情。 E.《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折至“休尽”, 从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 15.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用荷缝衣来象征自己高洁品质的两句是: (2)苏轼《赤壁赋》中,通过“ ”的描写, 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3)李煜《虞美人》中,“ ”写出了物是 人非之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限幽怨。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 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 “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自安倍上台以来,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悬崖的边缘,目前已是如履薄冰, 尤其是今年6月23日的英国脱欧事件,更是给了日本经济当头一棒。 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实施打击报复行 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⑤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 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 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体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①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②憀(liáo):依赖。③争:怎, 怎么。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 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 B.《其一》首句中的“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 暂且借着这杯酒驱遣离愁。 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 条不要攀折”之意相呼应。 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 都千枝万缕,依依有情。 E.《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折至“休尽”, 从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 15.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用荷缝衣来象征自己高洁品质的两句是: “ , 。” (2)苏轼《赤壁赋》中,通过“ , ”的描写, 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3)李煜《虞美人》中,“ , ”写出了物是 人非之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限幽怨。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 分)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 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 “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自安倍上台以来,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悬崖的边缘,目前已是如履薄冰, 尤其是今年 6 月 23 日的英国脱欧事件,更是给了日本经济当头一棒。 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实施打击报复行 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⑤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 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 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本届校园心理节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就怎样有效缓解考前压 力和增强学习专注度等问题展开充分的时论 B.近日,社会各界人士聚集在革命军事博物馆,观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 利80周年主题展览”,以历史追溯者的目光重温历史。 C.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就要求尽快改变以往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 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增长。 D.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过程,也许漫长艰辛,但只要有解决问题、直面问题的 诚意、态度和能力,就会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19.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智能手机①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在偏远的乡村也能买到书籍和商 品,城乡的鸿沟有了拉近的可能,②互不相识也能够同处一室,③不 必担心互相加害。曾有人预言,互联网技术会让人们变得空前冷漠,成为一个个 孤立的原子个体。④我们能够看到的互联网,正让社会交往变得进步而美 好 还未成为现实,⑥是必然的趋势。 A已经连而可虽然但 B正就算也不过哪怕仍 C已经哪怕且其实就算也 D正即使而但虽然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①。董奉,字君异,三国时闽籍道医,与 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 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 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②,同时,医家也以“杏林中人”自居 后世喜用“杏林春暖”和“誉满杏林”来③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进入高三,学生将面临高考复习备考的高效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最好按 老师的要求来复习备考,因为只有按老师的要求才能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合 理地安排时间,而安排好时间,必将提高做题效率,高考中也就一定能考出优异 的成绩 ①不是只有按老师的要求才能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 ④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 请以上述四句中的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 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A. 本届校园心理节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就怎样有效缓解考前压 力和增强学习专注度等问题展开充分的时论。 B.近日,社会各界人士聚集在革命军事博物馆,观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 利 80 周年主题展览”,以历史追溯者的目光重温历史。 C.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就要求尽快改变以往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 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增长。 D. 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过程,也许漫长艰辛,但只要有解决问题、直面问题的 诚意、态度和能力,就会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19.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智能手机 ① 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在偏远的乡村也能买到书籍和商 品,城乡的鸿沟有了拉近的可能, ② 互不相识也能够同处一室, ③ 不 必担心互相加害。曾有人预言,互联网技术会让人们变得空前冷漠,成为一个个 孤立的原子个体。 ④ 我们能够看到的互联网,正让社会交往变得进步而美 好, ⑤ 还未成为现实, ⑥ 是必然的趋势。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已经 连 而 可 虽然但 B 正 就算也不过哪怕仍 C 已经哪怕且其实就算也 D 正 即使而 但 虽然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 ① 。董奉,字君异,三国时闽籍道医,与 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 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 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 ② ,同时,医家也以“杏林中人”自居。 后世喜用“杏林春暖”和“誉满杏林”来 ③ 。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进入高三,学生将面临高考复习备考的高效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最好按 老师的要求来复习备考,因为只有按老师的要求才能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合 理地安排时间,而安排好时间,必将提高做题效率,高考中也就一定能考出优异 的成绩。 ①不是只有按老师的要求才能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 ④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 请以上述四句中的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 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三模语文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参考答案】D 【解析】孔府档案记载的资料表明,诗礼传家的理念已内化为孔门世代相传的家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概念的含义理解的能力。 2.【参考答案】A 【解析】衍圣公凭借大宗主地位在家族中建立的是“宗族组织”和“管理机 构”,而非宗族体系和族规等。另原文强调的是完整性、完善性和完备性是其他 宗族很难比拟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3.【参考答案】B 【解析】原文前后语句不存在“……才…”的必要条件。 5①自尊心强又能面对现实:受同学讥笑时,拿起语言书朝他砸过去;后来想开 了,连店名都叫“跛哥钟表维修店”。 ②朴实善良、有同情心:收留残疾的孩子,鼓励他奋发向上。 ③身残但有思想,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信心:拒绝不符合自己爱情观的婚姻, 相信自己美好的爱情必然会到来。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 若能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看法一:以“跛哥”为标题更合适。理由:①跛哥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 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更生活化,更接地气,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口味;③主人 公因跛而退学,因跛而学维修,因跛而找媳妇难,因跛而发愤图强。“跛”跟主 人公命运相关,能推动情节发展;④“跛”是腿有毛病的意思,“哥”含有敬意 的意思,以“跛哥”为标题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 得满分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看法二:以“有思想的芦苇”为标题更合适。理由:①具有象征意义,突出 人物形象身残志坚的特点;②让人联想起帕斯卡尔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增 强文章的哲理内涵;③更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进而感染读者。(每点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7.C(“是一个循环过程”错,原文只是说创作在变化,不断地做加法) 8.D、E(A“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错,本篇访谈问题设置针对 性强,问题直接明了。B强加因果,“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 外语做翻译”只是一种事实。C原文意思是韩少功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的 变化是受社会变化以及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促成的,而社会的变化和自己的变 化与“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即社会的变化相当于“文料”, 自己的变化相当于“文意”,而非单指自己的变化。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得 5分,多选不得分) 9.“始于情感”指作者写作时要有某种冲动或情感,“终于人物”就是指要把人 物写得鲜活丰富。(1分)韩少功认为这应该是好小说的基础。(1分)只有作 者在写作时有某种冲动或融人情感,读者才可能被感动或产生共鸣;只有认为鲜
三模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1.【参考答案】D 【解析】孔府档案记载的资料表明,诗礼传家的理念已内化为孔门世代相传的家 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概念的含义理解的能力。 2.【参考答案】A 【解析】衍圣公凭借大宗主地位在家族中建立的是“宗族组织”和“管理机 构”,而非宗族体系和族规等。另原文强调的是完整性、完善性和完备性是其他 宗族很难比拟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3.【参考答案】B 【解析】原文前后语句不存在“……才……”的必要条件。 4 C 5 ①自尊心强又能面对现实:受同学讥笑时,拿起语言书朝他砸过去;后来想开 了,连店名都叫“跛哥钟表维修店”。 ②朴实善良、有同情心:收留残疾的孩子,鼓励他奋发向上。 ③身残但有思想,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信心:拒绝不符合自己爱情观的婚姻, 相信自己美好的爱情必然会到来。 (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答出三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 若能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 看法一:以“跛哥”为标题更合适。理由:①跛哥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 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更生活化,更接地气,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口味;③主人 公因跛而退学,因跛而学维修,因跛而找媳妇难,因跛而发愤图强。“跛”跟主 人公命运相关,能推动情节发展;④“跛”是腿有毛病的意思,“哥”含有敬意 的意思,以“跛哥”为标题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每点 2 分,答满三点即可 得满分 6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看法二:以“有思想的芦苇”为标题更合适。理由:①具有象征意义,突出 人物形象身残志坚的特点;②让人联想起帕斯卡尔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增 强文章的哲理内涵;③更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进而感染读者。(每点 2 分, 共 6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7.C (“是一个循环过程”错,原文只是说创作在变化,不断地做加法) 8.D、E(A“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错,本篇访谈问题设置针对 性强,问题直接明了。B 强加因果,“20 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 外语做翻译”只是一种事实。C 原文意思是韩少功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的 变化是受社会变化以及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促成的,而社会的变化和自己的变 化与“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即社会的变化相当于“文料”, 自己的变化相当于“文意”,而非单指自己的变化。答对一项得 2 分,两项得 5 分,多选不得分) 9.“始于情感”指作者写作时要有某种冲动或情感,“终于人物”就是指要把人 物写得鲜活丰富。(1 分)韩少功认为这应该是好小说的基础。(1 分)只有作 者在写作时有某种冲动或融人情感,读者才可能被感动或产生共鸣;只有认为鲜
活丰满了,读者才会从中感受到一个立体的人物,而不是靠华丽的文字和流行的 标签等。也就是说,作者需要用饱蘸感情之笔创造鲜活而立体的人物。(2分) 0.(3分)【参考答案】D 【解析】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 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 11.(3分)【参考答案】A 【解析】“丁内艰”指母丧,即母亲去世。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2.(3分)【参考答案】C 【解析】“期岁”,指满一年,而非选项中所说“不到一年时间”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13.(10分)【参考答案】(1)而李珽每天不超过一顿饭,常虚弱地躺在丧舍 中不能起身。深受当时有才德的人赞叹。(“过、兴”,句式“为……所”各1 分,句意2分。) (2)(梁太祖)因襄阳对自己有二心,率兵攻破襄阳,让李珽暂时担任天平 军掌书记。(“贰、破、署”各1分,“署”为“暂任”之意,从宽可处理为“任 命”,句意2分。) 14.【答案】(5分)C、E(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 【解析】C项第四句表达的不是“要爱惜柳条不攀折”之意,而是说“即使春风 有情,却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离别之苦的人们去尽量攀 折呢?”E项后两句大意是说“替我告诉行人不要把柳枝折尽了,折掉一半,送 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这样可能更好。”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15.(6分)【答案】①第一首充满悲伤的情调,写离别之愁。(2分)前两句 写尽了离别之愁,后两句表达离别的痛苦。(1分)②第二首富有乐观气息,对 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2分)最后两句写杨柳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 半,待人归来。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1分。) 16.(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7.C(①错误。先声夺人: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 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此处语境并没有“压倒对手”或“抢 先一步”之意。②正确。望其项背:指望见对方的颈项和背脊,意谓程度与之接 近,多用于否定式,表示难以追赶。③错误。如履薄冰:像踩在薄冰上,比喻随 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此处语境想强调的是危险,而不是谨慎。 ④错误。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成语指在无路可走的时 候采取冒险行动。与语境不合,因为原文已交代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⑤正确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盛行于一时一地,成为一种风气,含褒义。⑥正确。光 风霁月:指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色,比喻为政清廉和人品清朗、坦荡) 18.B 19.【参考答案】(3分)D 【解析】第一处句中“改变着”是进行时态,排除A与C。第三处有递进意味, 用“而”更好。第四处,“但”主要强调事情或者情况跟预期或者常理相反,重
活丰满了,读者才会从中感受到一个立体的人物,而不是靠华丽的文字和流行的 标签等。也就是说,作者需要用饱蘸感情之笔创造鲜活而立体的人物。(2 分) 10.(3 分)【参考答案】D 【解析】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 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 11.(3 分)【参考答案】A 【解析】“丁内艰”指母丧,即母亲去世。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12.(3 分)【参考答案】C 【解析】“期岁”,指满一年,而非选项中所说“不到一年时间”。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13.(10 分)【参考答案】(1)而李珽每天不超过一顿饭,常虚弱地躺在丧舍 中不能起身。深受当时有才德的人赞叹。(“过、兴”,句式“为……所”各 1 分,句意 2 分。) (2)(梁太祖)因襄阳对自己有二心,率兵攻破襄阳,让李珽暂时担任天平 军掌书记。(“贰、破、署”各 1 分,“署”为“暂任”之意,从宽可处理为“任 命”,句意 2 分。) 14.【答案】(5 分)C、E(答对一个给 2 分,答对两个给 5 分。) 【解析】C 项第四句表达的不是“要爱惜柳条不攀折”之意,而是说“即使春风 有情,却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离别之苦的人们去尽量攀 折呢?”E 项后两句大意是说“替我告诉行人不要把柳枝折尽了,折掉一半,送 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这样可能更好。”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15.(6 分)【答案】①第一首充满悲伤的情调,写离别之愁。(2 分)前两句 写尽了离别之愁,后两句表达离别的痛苦。(1 分)②第二首富有乐观气息,对 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2 分)最后两句写杨柳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 半,待人归来。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1 分。) 16.(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17.C(①错误。先声夺人: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 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此处语境并没有“压倒对手”或“抢 先一步”之意。②正确。望其项背:指望见对方的颈项和背脊,意谓程度与之接 近,多用于否定式,表示难以追赶。③错误。如履薄冰:像踩在薄冰上,比喻随 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此处语境想强调的是危险,而不是谨慎。 ④错误。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成语指在无路可走的时 候采取冒险行动。与语境不合,因为原文已交代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⑤正确。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盛行于一时一地,成为一种风气,含褒义。⑥正确。光 风霁月:指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色,比喻为政清廉和人品清朗、坦荡) 18.B 19.【参考答案】(3 分)D 【解析】第一处句中“改变着”是进行时态,排除 A 与 C。第三处有递进意味, 用“而”更好。第四处,“但”主要强调事情或者情况跟预期或者常理相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