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扬州市邗江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里弄/弄鬼强迫/强词夺理角度/群雄角逐 B.着笔庯着手绿色绿林起义拗口/脾气很拗 C.行款仟乞省事/不省人事汤圆河水汤汤 兽槛/门槛单帮/单枪匹马落枕/落花流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第21届成都花展在百花潭公园举行,园内展出3万余盆鲜花,真让人感 受到了什么叫如花似锦 B.好奇心愈强,钻研劲头愈大,甚至遇到巨大困难也置之度外,一心一意 要搞个水落石出。 C.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依依不舍的 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D.“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 项羽,但他自己功亏一篑,并没有做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大纵湖风景区是盐城市著名风景区,十里荷塘、香洲渔歌、佛光塔影、云廊 步月等景点以其特有的风姿为众多游客倾倒。 B.于9月1日首次发现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后,烟台近日又发掘出3座 墓葬和文物。 C.当美国滑入经济衰退通道,失去了无数的就业机会、美元持续贬值、石油和 其他商品价格猛涨时,伊拉克灾难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就暴露得清清楚楚了。 D、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 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 点设计了下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1)您生病时有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打算吗? 有,马上去可能会去 不打算去 47% (2)影响您光顾大医院的主要因素是 药品价格 医院服务态度滥开检查项|办理手续是否 目,滥开药品简便 请你结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结论:(2分) 建议:(3分) 5根据下列语段的描述,请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做到前后语 意一致。(4分)
2008 年扬州市邗江高级中学 2009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里弄./弄.鬼 强.迫/强.词夺理 角.度/群雄角.逐 B.着.笔/着.手 绿.色/绿.林起义 拗.口/脾气很拗. C.行.款/行.乞 省.事/不省.人事 汤.圆/河水汤.汤 D.兽槛./门槛. 单.帮/单.枪匹马 落.枕/落.花流水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A.第 21 届成都花展在百花潭公园举行,园内展出 3 万余盆鲜花,真让人感 受到了什么叫如花似锦 ....。 B. 好奇心愈强,钻研劲头愈大,甚至遇到巨大困难也置之度外,一心一意 要搞个水落石出。 ..... C. 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依依不舍 ....的 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D.“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 项羽,但他自己功亏一篑 ....,并没有做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大纵湖风景区是盐城市著名风景区,十里荷塘、香洲渔歌、佛光塔影、云廊 步月等景点以其特有的风姿为众多游客倾倒。 B.于 9 月 1 日首次发现 5000 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后,烟台近日又发掘出 3 座 墓葬和文物。 C.当美国滑入经济衰退通道,失去了无数的就业机会、美元持续贬值、石油和 其他商品价格猛涨时,伊拉克灾难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就暴露得清清楚楚了。 D、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 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 分)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 点设计了下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1)您生病时有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打算吗? 有,马上去 可能会去 不打算去 24% 29% 47% (2)影响您光顾大医院的主要因素是: 药品价格 医院服务态度 滥开检查项 目,滥开药品 办理手续是否 简便 41% 16% 29% 14% 请你结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结论:(2 分) 建议:(3 分) 5 根据下列语段的描述,请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做到前后语 意一致。(4 分)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 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佗傺而归,以家自慰 (1)。有的春花秋月 流连光景 (2)。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 (3)。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 但要达到这境界 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③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依次填入文中(1)一(4)处的诗句是: (只填序号)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8分)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 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掌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日:太守且至,可引 客权坐别室。僧应日: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 一郡之主也,一举—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日:太守不能 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日:某案之事,两造 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 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为郡不减龚黄υ,然微不慊于 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 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 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 语言昏愦,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 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河渠堤堰为尤甚。小 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 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 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沈思其语, 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日: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日:吾心事已毕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 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而归,以家自慰,“______”(1)。有的春花秋月, 流连光景,“______”(2)。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______” (3)。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______”(4)。——但要达到这境界, 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③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 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依次填入文中(1)—(4)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18 分)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 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掌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 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 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 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 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 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于 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 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 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 语言昏愦,又可据为信谳②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 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③利病,访亦为害,而河渠堤堰为尤甚。小 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 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 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沈思其语, 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
竟泊然逝矣。此事杨丈汶川尝言之。姚安公曰:凡狱情虛心硏察,情伪乃明,信 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 僧,亦为说法乎?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汉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②信谳:证据确畄的判决;③闾阎 借指平民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官太平府时,有疑狱 狱: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 阳:通“佯”,假装 C.小民各私其身家 私:私下,偷偷的 D.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第:但,只管 7.下列各组句子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B.①呼其徒具茶 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问尔知我何事出 ②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 D.①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②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 8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献县县令明公是个好官,为了査明疑案,他微服私访,却不料被一个八十 多岁的老僧一眼就认出,这让明公很吃惊。 B.老僧告诉明公不仅他认识明公,全郡的人都认识明公,所以明公早就被诉 讼双方派的人给认出来了,只不过他们装作不认识。 C.老僧为了劝阻明公寻访,用了很多理由来说明寻访的害处,希望明公能够 改掉这一坏习惯,成为像龚遂、黄霸一样的好官 D.明公听信了老僧的一番话,为表示谢意,第二天,他派差役送来钱米,却 不料已是无牵无挂的老僧在明公走后就已圆寂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2分) 译文: (2)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2分) 译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分) 译文: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竟泊然逝矣。此事杨丈汶川尝言之。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 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 僧,亦为说法乎?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汉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②信谳:证据确凿的判决;③闾阎: 借指平民。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 狱: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 阳:通“佯”,假装 C.小民各私.其身家 私:私下,偷偷的 D.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 第:但,只管 7.下列各组句子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①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B.①呼其.徒具茶 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问尔知我何.事出 ②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 D.①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②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 8.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献县县令明公是个好官,为了查明疑案,他微服私访,却不料被一个八十 多岁的老僧一眼就认出,这让明公很吃惊。 B.老僧告诉明公不仅他认识明公,全郡的人都认识明公,所以明公早就被诉 讼双方派的人给认出来了,只不过他们装作不认识。 C.老僧为了劝阻明公寻访,用了很多理由来说明寻访的害处,希望明公能够 改掉这一坏习惯,成为像龚遂、黄霸一样的好官。 D.明公听信了老僧的一番话,为表示谢意,第二天,他派差役送来钱米,却 不料已是无牵无挂的老僧在明公走后就已圆寂。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2 分) 译文: (2)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2 分) 译文: (3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 分) 译文: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 析。(4分) 答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格1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是故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3)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4)苟利国家生死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20分) 乡愁 ①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 解未免太偏狭貝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乡愁不是空间 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 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 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得 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 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 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那里,是因为童年 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 析。(4分) 答: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每格 1 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是故 , 。闻道有先后, , 如是而已。 (3)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4)苟利国家生死以,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12―15 题。(20 分) 乡愁 ①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 解未免太偏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乡愁不是空间 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 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 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得 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 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 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那里,是因为童年 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
真正正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 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所以, 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②我便想像那位初唐的诗人陈子昂,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 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的设定,人生代代 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 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 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同时又是哲人,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 以有—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怕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 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他们像戴望舒笔下的那只乐园鸟,带着对往事和故园 的永恒的相思,顾念而行,划成一道血痕斑斑的生命的彩虹 ③个人在冰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只 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 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 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感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 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 有人能够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 的无非是—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 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追忆,童年时的伙伴 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 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用说在
真正正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 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所以, 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②我便想像那位初唐的诗人陈子昂,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 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的设定,人生代代 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 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 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同时又是哲人,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 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怕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 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他们像戴望舒笔下的那只乐园鸟,带着对往事和故园 的永恒的相思,顾念而行,划成一道血痕斑斑的生命的彩虹。 ③一个人在冰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只 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 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 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感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 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 有人能够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 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 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追忆,童年时的伙伴 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 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用说在
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 的弦外之音。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的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 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 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④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 离你越来越近 12.请指出第①段“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一句中“恋物”“自恋”在文中 的具体含义。(4分) 13.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一诗有什么作用?(4分) 14.第③段中作者说“真正是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为什么?(6分) 15.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消沉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谈谈你 的看法。(6分) 四、选考部分(考生只考下面两篇中的一篇)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中的题 目 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 上海再现文化码头的启迪与思考 孙逊 近日,新华社播发的报道《上海再现文化码头》指出:“70年前,上海有中 国文化牛半壁江山’之誉,是与文化码头′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举凡文化, 写的、画的、说的、唱的…….管出自哪里,名气如何,规模多大,都想到上 海靠一靠,走一走,露露。”为什么?“因为上海是个文化码头"。 其实何止文化,上海从开埠之日起,就是个“通商码头"。伴随着商业的往 来,文化也随之进进出出,相继登陆,于是“通商码头”衍生出“文化码头"。 既成码头,则东南西北,各行各业,不仅皆由此经过,而且会停靠上岸。短则走 马看花,唱罢散场;长则住上几年,寻求发展,乃至一辈孑和这码头相厮守。 上海再现“文化码头”,这是和上海的历史地位与今天的现实定位相适应的 历史上,如新华社报道所指出的,上海本来就是一座“文化码头”,虽然此后走
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 的弦外之音。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的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 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 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④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 离你越来越近。 12.请指出第①段“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一句中“恋物”“自恋”在文中 的具体含义。(4 分) 13.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一诗有什么作用?(4 分) 14.第③段中作者说“真正是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为什么?(6 分) 15.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消沉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谈谈你 的看法。(6 分) 四、选考部分(考生只考下面两篇中的一篇)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中的题 目。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19 题。 上海再现文化码头的启迪与思考 孙逊 近日,新华社播发的报道《上海再现文化码头》指出:“70 年前,上海有中 国文化‘半壁江山’之誉,是与‘文化码头’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举凡文化, 写的、画的、说的、唱 的……不管出自哪里,名气如何,规模多大,都想到上 海靠一靠,走一走,露一露。”为什么?“因为上海是个文化码头”。 其实何止文化,上海从开埠之日起,就是个“通商码头”。伴随着商业的往 来,文化也随之进进出出,相继登陆,于是“通商码头”衍生出“文化码头”。 既成码头,则东南西北,各行各业,不仅皆由此经过,而且会停靠上岸。短则走 马看花,唱罢散场;长则住上几年,寻求发展,乃至一辈子和这码头相厮守。 上海再现“文化码头”,这是和上海的历史地位与今天的现实定位相适应的。 历史上,如新华社报道所指出的,上海本来就是一座“文化码头”,虽然此后走
过了一段漫长的曲折道路,但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把它唤醒时,它首先恢复了“通 商码头”的勃勃英姿;随后,它又展示了作为当年“文化码头″的迷人妹力,提 出了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发展目标;稍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文化大都市 的发展目标,较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更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上海重新创造“文化码头”的辉煌之日,也就是它成为世界文化名都之时。 上海要重新成为“文化码头”,最重要的,是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开 放的视野。当年上海这座“文化码头”停靠的多是江浙一带的小剧团、小戏班, 以及全国各地来的文人和画家、艺人和表演艺术家,其间当然也有国外来的各色 文化,但大都是停留在娱乐层面。今天的上海“文化码头”,不仅比当年更大、更 深,而且承载的分量更重、责任更大。今天在这座码头停靠起降的,不仅有国内 各民族、各地区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而且有世界各国的最优秀的文化;既有 通俗层面的大众娱乐文化,又有经典层面的精英高雅文化…….这个码头,是名副 其实全国性的、世界性的 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上海离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还很远在这座码头上 还缺少我们本土的民间文化和区域文化,还缺少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文化,诸如极 具活力的非洲文化,富有风情的南美文化、南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所以上海 的胸怀要更加宽广上海要有足够宽的包容度,能够包容各种异质文化的存在;上 海要有足够大的胸怀,来容纳各种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的进入 上海要成为永久的“文化码头″,关键还在于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我们称上海为“文化码头”,当然首先指要有更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和团体跑来 上海,在这座码头上一展他们的风采;但如果上海仅仅满足于有国内外一流人 才跑进跑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留住和自己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当年,鲁迅走南闯北,最后定居在上海,与其说鲁迅留在了上海,勿宁说上 海留住了鲁迅。因为上海留住了鲁迅,所以才有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学和文 化的辉煌。同样,海上画派的崛起,也是和"-3时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吸引了 吴昌硕、任伯年等一大批外来优秀的画家有关。今天,上海在一流人才培养上 也有两个标志性人物:一个姚明,一个刘翔。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值得总结,如 果我们既能吸引和留住大量外来的一流人才,又能培养和拥有各个文化领域众 多的明星和领军人物,那么上海要建成文化大都市也就指日可待。这里,深刻总 结、充分尊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至为关键。 选自2007年11月22日《文汇报》,有删改) 16.下列关于“文化码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码头”是指各种文化和文明、各种艺术门类在这里崭露头角,寻求 发展,并交汇、交流、交融的地方 B.“文化码头”在上海形成,已经有了70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一段曲 折,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C.“文化码头”之所以能在上海形成,是因为上海自身文化繁荣,从而吸引 了各地区、各门类的文化在此长期交汇、融合
过了一段漫长的曲折道路,但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把它唤醒时,它首先恢复了“通 商码头”的勃勃英姿;随后,它又展示了作为当年“文化码头”的迷人妹力,提 出了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发展目标;稍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文化大都市 的发展目标,较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更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上海重新创造“文化码头”的辉煌之日,也就是它成为世界文化名 都之时。 上海要重新成为“文化码头”,最重要的,是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开 放的视野。当年上海这座“文化码头”停靠的多是江浙一带的小剧团、小戏班, 以及全国各地来的文人和画家、艺人和表演艺术家,其间当然也有国外来的各色 文化,但大都是停留在娱乐层面。今天的上海“文化码头”,不仅比当年更大、.更 深,而且承载的分量更重、责任更大。今天在这座码头停靠起降的,不仅有国内 各民族、各地区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而且有世界各国的最优秀的文化;既有 通俗层面的大众娱乐文化,又有经典层面的精英高雅文化……这个码头,是名副 其实全国性的、世界性的。 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上海离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还很远,在这座码头上, 还缺少我们本土的民间文化和区域文化,还缺少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文化,诸如极 具活力的非洲文化,富有风情的南美文化、南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所以上海 的胸怀要更加宽广上海要有足够宽的包容度,能够包容各种异质文化的存在;上 海要有足够大的胸怀,来容纳各种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的进入。 . 上海要成为永久的“文化码头”,关键还在于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我们称上海为“文化码头”,当然首先指要有更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和团体跑来 上海,在这座码头上一 展他们的风采;但如果上海仅仅满足于有国内外一流人 才跑进跑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留住和自己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当年,鲁迅走南闯北,最后定居在上海,与其说鲁迅留在了上海,勿宁说上 海留住了鲁 迅。因为上海留住了鲁迅,所以才有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学和文 化的辉煌。同样,海上画 派的崛起,也是和"-3 时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吸引了 吴昌硕、任伯年等一大批外来优秀的画家 有关。今天,上海在一流人才培养上 也有两个标志性人物:一个姚明,一个刘翔。历史和现 实的经验值得总结,如 果我们既能吸引和留住大量外来的一流人才,又能培养和拥有各个文 化领域众 多的明星和领军人物,那么上海要建成文化大都市也就指日可待。这里,深刻总 结、 充分尊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至为关键。 (选自 2007 年 11 月 22 日《文汇报》,有删改) 16.下列关于“文化码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化码头”是指各种文化和文明、各种艺术门类在这里崭露头角,寻求 发展,并交汇、交流、交融的地方。 B.“文化码头”在上海形成,已经有了 70 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一段曲 折,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C.“文化码头”之所以能在上海形成,是因为上海自身文化繁荣,从而吸引 了各地区、各门类的文化在此长期交汇、融合
D。今天的上海“文化码头”比历史上的“文化码头”更大、更深,承载的 分量和责任更重,内涵更丰富,更具开放性。 17.下面的理解与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上海重新创造“文化码头”,是其作为中国文化“半壁江山”的历史地位 的再现,同时,也适应了它现实发展的需要。 B.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是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向更高层次的发 展,也更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 C.在商业繁荣的基础上,随着“文化码头”的再现并辉煌,上海将最终建 没成为世界文化名都 真正的文化大都市和历史上“文化码头”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没有了 小剧团、小戏班等纯娱乐类文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精英高雅文化。 18.作者在第⑥段分别写到鲁迅、吴昌硕、任伯年和姚明、刘翔这两类人物, 在文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作用?(6分) 19.从全文看,上海要想建设成文化大都市,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哪些?(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 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 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 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ˆ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 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 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髙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 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 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 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 料袋ˆ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 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 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 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 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 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 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 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 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 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 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D。今天的上海“文化码头”比历史上的“文化码头”更大、更深,承载的 分量和责任更重,内涵更丰富,更具开放性。 17.下面的理解与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上海重新创造“文化码头”,是其作为中国文化“半壁江山”的历史地位 的再现,同时,也适应了它现实发展的需要。 B.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是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向更高层次的发 展,也更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 C.在商业繁荣的基础上,随着“文化码头”的再现并辉煌,上海将最终建 没成为世界文化名都。 D.真正的文化大都市和历史上“文化码头”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没有了 小剧团、小戏班等纯娱乐类文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精英高雅文化。 18.作者在第⑥段分别写到鲁迅、吴昌硕、任伯年和姚明、刘翔这两类人物, 在文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作用?(6 分) ▲ 19.从全文看,上海要想建设成文化大都市,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哪些?(6 分)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 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 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 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 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 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 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 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 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 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 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 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 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 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 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 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 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 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 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 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 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 装材料的硏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 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6.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挖土填埋或髙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 本上改变污 染环境的问题 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 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 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 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糟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 响 17.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 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 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ˆ¨拒用塑料袋ν禁用塑料袋”。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 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 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 18.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文中指出的其原因有哪些?(6 分) 19.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请你提出我们在对待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ˆ的 时,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态度?(6分) 五、作文。(70分) 20,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把心唤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 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 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 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6.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 本上改变污 染环境的问题。 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 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 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 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糟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 响。 17.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 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 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 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 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 18.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文中指出的其原因有哪些?(6 分) 19.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请你提出我们在对待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的 时,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态度?(6分) 五、作文。(70分) 20.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把心唤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红桥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8月测试答卷纸 、(18分) 、(3分) 2、(3分)_3、(3分) 4、(5分) 结论: 建议: 5、(4分) 二、(34分) 6、(3分) 7、(3分) 8、(3分) 9分) (2) (3) (4)
红桥高级中学 2009 届高三语文 8 月测试答卷纸 一、(18 分) 1、(3 分) 2、(3 分) 3、(3 分) 4、(5 分) 结论: 建议: 5、(4 分) 二、(34 分) 6、(3 分) 7、(3 分) 8、(3 分) 9、(9 分)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