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全册同步练习(含答案)附单元测试卷期中期末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2课活动课:中国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附录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全册同步练习(含答案)附单元测试卷期中期末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 3 课 盛唐气象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 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 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 11 课 元朝的统治 第 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 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 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 17 课 明朝的灭亡 第 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 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 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 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 22 课 活动课:中国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附录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全单元同步练习分层作业—第一单元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后作业·测评 基达 1.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 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时间是() 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689年 2.隋唐时期,某商人把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经过的河段有( ①通济渠②邗沟③江南河④永济渠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 3.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它正式创立是在() A.秦始皇时 B.汉武帝时 C.隋文帝时 D.隋炀帝时 4.隋末农民大起义首先爆发在( A.山东地区 B.山西地区 C.关中地区 D.江南地区 5.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于605年开始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请 完成下列有关隋朝大运河的问题。 (1)请写出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各段的名称 (2)隋朝大运河连接 五大水系。 (3)隋朝大运河全长 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加强了我国南北地 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 1优能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右图)“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 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功绩是 隋文帝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全单元同步练习分层作业——第一单元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6 世纪 80 年代,在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 200 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 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时间是( ) A.581 年 B.589 年 C.618 年 D.689 年 2.隋唐时期,某商人把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经过的河段有( ) ①通济渠 ②邗沟 ③江南河 ④永济渠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 3.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它正式创立是在( ) A.秦始皇时 B.汉武帝时 C.隋文帝时 D.隋炀帝时 4.隋末农民大起义首先爆 发在( ) A.山东地区 B.山西地区 C.关中地区 D.江南地区 5.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于 605 年开始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请 完成下列有关隋朝大运河的问题。 (1)请写出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各段的名称。 (2)隋朝大运河连接 、 、 、 、 五大水系。 (3)隋朝大运河全长 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加强了我国南北地 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 。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右图)“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 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功绩是 ( ) 隋文帝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 C.开通大运河 D.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史书记载:“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繁荣强盛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②人口增长③经济繁荣④隋文帝励精图治 A.①②③④ B①④ D.②③④ 3.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 隋朝灭亡 年618年 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始开凿大运河 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始开凿大运河 C.①开始开凿大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②开始开凿大运河③灭亡陈朝 4.据说隋炀帝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而开凿大运河的。你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经济交流 B.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C.沟通五大河流 D.便利南北交通 5.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不仅是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隋朝时, 这条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 B.涿郡 C.余杭 D.洛阳 ★6.“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 A.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B.有千里之长 C.起到防洪作用 D.发挥灌溉作用 7.“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 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8.下面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唐朝时期这一比例变化 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大运河 D.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史书记载:“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繁荣强盛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 ②人口增长 ③经济繁荣 ④隋文帝励精图治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3.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始开凿大运河 B.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始开凿大运河 C.①开始开凿大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 ②开始开凿大运河 ③灭亡陈朝 4.据说隋炀帝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而开凿大运河的。你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经济交流 B.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C.沟通五大河流 D.便利南北交通 5.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不仅是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隋朝时, 这条运河的中心是( ) A.长安 B.涿郡 C.余杭 D.洛阳 ★6.“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 ) A.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B.有千里之长 C.起到防洪作用 D.发挥灌溉作用 7.“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 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8.下面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唐朝时期这一比例变化 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
东晋隋朝唐朝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9.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 暂的璀璨辉煌。隋朝灭亡的标志() A.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 B.618年,隋文帝在长安被叛军杀死 C.618年,隋炀帝在洛阳被叛军杀死 D.618年,隋文帝在太原被叛军杀死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含义:只要你出生在上等人家,不管才能和品德如何差,都能顺 利做大官;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你才能和品德再好也没办法做大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语 材料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 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 一汪洙《神童诗》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2)材料二中的“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与中国古代的哪一制度 有关?在这一制度创立过程中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 11.“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下面这些材料是某中学的同学们搜集到的,请你根据提示,完 成问题 【走进历史,了解“和谐”内容】 材料一(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时期隋建立之初隋文帝末年 人口 100多万 A600多万 垦田900多万顷5500多万顷 粮仓 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9.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 暂的璀璨辉煌。隋朝灭亡的标志( ) A.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 B.618 年,隋文帝在长安被叛军杀死 C.618 年,隋炀帝在洛阳被叛军杀死 D.618 年,隋文帝在太原被叛军杀死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含义:只要你出生在上等人家,不管才能和品德如何差,都能顺 利做大官;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你才能和品德再好也没办法做大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语 材料二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 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 人。 ——汪洙《神童诗》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2)材料二中的“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与中国古代的哪一制度 有关?在这一制度创立过程中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 11 .“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下面这些材料是某中学的同学们搜集到的,请你根据提示,完 成问题。 【走进历史,了解“和谐”内容】 材料一 (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时期 隋建立之初 隋文帝末年 人口 3 100 多万 4 600 多万 垦田 1 900 多万顷 5 500 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 图1巡游江都 图2开凿大运河 (2)上面两幅图片都与哪位皇帝有关?他的这些行为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12.《昙花王朝一—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的作者张程将隋帝国从胚胎孕育到盛极一时、最后势力 星散的全过程娓娓道来。请你根据书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昙花王朝》第一部分第二章:转瞬而成的统一 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比陈叔宝的靡靡之音要难对付得多。因此,(杨坚)定下先南后北的策 略……(灭陈后)统一天下。 (1)杨坚建立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大业? 《昙花王朝》第二部分第三章:开皇盛世 开皇十二年(592年),户部奏称:“天下府库都藏满粮食布匹,无法接纳新的物资。许多物资只 能堆积在廊庑之下。”杨坚下令赶造新的仓库来容纳绢匹……天下富足,仓库难以承载赋税物资的 盛况只在七百多年前的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出现过。那是一个被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因此, 史家将杨坚统治时期称为“开皇盛世”。 (2)杨坚统治时期,出现“开皇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 《昙花王朝》第三部分第五章:王朝的形象工程 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赶赴 规划中的运河沿线。……被征发的民工有超过一半死在了运河工地上。 (3)从“一百多万”和“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为什么能够开通大运 河? 课后作业·测评 夯基达标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 (2)上面两幅图片都与哪位皇帝有关?他的这些行为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12.《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的作者张程将隋帝国从胚胎孕育到盛极一时、最后势力 星散的全过程娓娓道来。请你根据书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昙花王朝》第一部分第二章:转瞬而成的统一 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比陈叔宝的靡靡之音要难对付得多。因此,(杨坚)定下先南后北的策 略……(灭陈后)统一天下。 (1)杨坚建立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大业? 《昙花王朝》第二部分第三章:开皇盛世 开皇十二年(592 年),户部奏称:“天下府库都藏满粮食布匹,无法接纳新的物资。许多物资只 能堆积在廊庑之下。”杨坚下令赶造新的仓库来容纳绢匹……天下富足,仓库难以承载赋税物资的 盛况只在七百多年前的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出现过。那是一个被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因此, 史家将杨坚统治时期称为“开皇盛世”。 (2)杨坚统治时期,出现“开皇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 《昙花王朝》第三部分第五章:王朝的形象工程 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赶赴 规划中的运河沿线。……被征发的民工有超过一半死在了运河工地上。 (3)从“一百多万”和“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为什么能够开通大运 河? 课后作业·测评 夯基达标
1.B2.C3.D4.A 5.答案(1)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2700交流 培优促能 1.B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東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历史发展趋势 4.B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加强南北交通,二是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 治。对于隋炀帝而言,加强统治才是最根本的。 6.A题干中诗句的意思是“都说隋朝因大运河而亡国,但是到现在它还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 此畅通无阻”。由此可知,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枢纽。故选A项。 7.C本题考査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金榜”“一举成名”,可知这反映的是中国最早通过 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一一科举制。 8.D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 人可以凭才学做官。故选D项。 9.A在隋末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 10.参考答案(1)选拔官员注重门第和出身,不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 途 (2)科举制度。隋文帝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3)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11.参考答案(1)隋朝经济繁荣,生产获得大发展,人口有了大幅度增长,并新建了一些大粮 仓 (2)隋炀帝。过度役使民力,加重了百姓负担。 12.参考答案(1)北方民族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 (2)原因: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表现:国家统一安定 人们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3)是个滥用民力、残暴的皇帝。隋文帝时国家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经济 实力;隋朝国家的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开凿大运河的可能性;利用天然河道和前代开凿的 几段古运河
1.B 2.C 3.D 4.A 5.答案 (1)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3)2 700 交流 培优促能 1.B 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历史发展趋势。 2.B 3.A 4.B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加强南北交通,二是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 治。对于隋炀帝而言,加强统治才是最根本的。 5.D 6.A 题干中诗句的意思是“都说隋朝因大运河而亡国,但是到现在它还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 此畅通无阻”。由此可知,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枢纽。故选 A 项。 7.C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金榜”“一举成名”,可知这反映的是中国最早通过 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 8.D 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 人可以凭才学做官。故选 D 项。 9.A 在隋末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 亡。 10.参考答案 (1)选拔官员注重门第和出身,不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 途。 (2)科举制度。隋文帝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3)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11.参考答案 (1)隋朝经济繁荣,生产获得大发展, 人口有了大幅度增长,并新建了一些大粮 仓。 (2)隋炀帝。过度役使民力,加重了百姓负担。 12.参考答案 (1)北方民族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 (2)原因: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表现:国家统一安定, 人们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3)是个滥用民力、残暴的皇帝。隋文帝时国家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经济 实力;隋朝国家的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开凿大运河的可能性;利用天然河道和前代开凿的 几段古运河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后作业·测评 ⑥基达 1.唐太宗听说右图所示人物去世后,沉痛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 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 A.房玄龄 B.魏征 C.杜如晦 D.宋璟 2.殿试第一称“状元”,号称“大魁天下”,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历史上把唐朝的鼎盛时期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 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中的“开元全盛日”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5.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g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上面图1、图2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2)人们习惯上把图1及图3人物统治的时期(前期)称为什么?三位人物的统治存在什么关系? (3)这三位统治者有什么共同特点?
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太宗听说右图所示人物去世后,沉痛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 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 ) A.房玄龄 B.魏征 C.杜如晦 D.宋璟 2.殿试第一称“状元”,号称“大魁天下”,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历史上把唐朝的鼎盛时期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中的“开元全盛日”在位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5.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上面图 1、图 2 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2)人们习惯上把图 1 及图 3 人物统治的时期(前期)称为什么?三位人物的统治存在什么关系? (3)这三位统治者有什么共同特点?
1优能 1.某校七年级(2)班要表演一场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课本剧,请你为此剧挑选应该出场的人 ①隋文帝②隋炀帝③唐高祖④唐玄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 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唐代的中央官制是()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 3.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艺术地再现了唐太宗李世民主政唐朝二十多年的历史。你认为不可能 在剧中出现的画面是 贞观长歌 A.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唐太宗轻徭薄赋,精简机构 C.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D.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皇帝的过错 4.假如你是贞观年间的一位大臣,你可以感受到当时政治的一大特色是() A.选贤用能,唯才是举 B.任人唯亲,独断专行 C.猜疑妒忌,刚愎自用 D.不惜民力,统治残暴 5.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A.严惩贪官污吏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6.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她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 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极大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C.她的统治具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重要地位 D.她最后把权力交还给了李姓,并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 ★7.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右图),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 识,为武则天撰写的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1.某校七年级(2)班要表演一场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课本剧,请你为此剧挑选应该出场的人 物 ( ) ①隋文帝 ②隋炀帝 ③唐高祖 ④唐玄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 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唐代的中央官制是( )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 3.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艺术地再现了唐太宗李世民主政唐朝二十多年的历史。你认为不可能 ... 在剧中出现的画面是 ( ) A.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唐太宗轻徭薄赋,精简机构 C.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D.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皇帝的过错 4.假如你是贞观年间的一位大臣,你可以感受到当时政治的一大特色是( ) A.选贤用能,唯才是举 B.任人唯亲,独断专行 C.猜疑妒忌,刚愎自用 D.不惜民力,统治残暴 5.武则天于 684 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6.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她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 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极大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C.她的统治具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重要地位 D.她最后把权力交还给了李姓,并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 ★7.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右图),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 识,为武则天撰写的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历史先河 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政启开元”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 8.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 物殷俗阜。”“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堪称唐初战争与和平的雄浑史诗,既向观众展示了一幅英雄辈 出、风云际会的壮丽画卷,又让人们领略到了处在民族交融时代里和谐开放、浪漫多彩的盛世唐 材料二(唐太宗)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李世民亲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他以隋炀帝杨广的破家亡国为戒,接受隋末农民 起义的教训…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政绩卓著……太宗以隋炀帝 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因此皇帝能够较好地实行“君道”,避免和纠正了很多错 误……根据举贤任能的原则,用贤良,退奸佞,因而忠贤满朝,人才济济……·重视地方政治,慎择刺史, 治比较清明。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贞观之治》 (1)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的男主人公是谁?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2)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说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你能否举出历史上 “水能覆舟”的两个例子? (3)材料三概述了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状况,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历史先河 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政启开元”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 8.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 下大理,河清海晏, 物殷俗阜。”“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堪称唐初战争与和平的雄浑史诗,既向观众展示了一幅英雄辈 出、风云际会的壮丽画卷,又让人们领略到了处在民族交融时代里和谐开放、浪漫多彩的盛世唐 风。 材料二 (唐太宗)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李世民亲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他以隋炀帝杨广的破家亡国为戒,接受隋末农民 起义的教训……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政绩卓著……太宗以隋炀帝 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因此皇帝能够较好地实行“君道”,避免和纠正了很多错 误……根据举贤任能的原则,用贤良,退奸佞,因而忠贤满朝,人才济济……重视地方政治,慎择刺史, 吏治比较清明。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贞观之治》 (1)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的男主人公是谁?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2)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说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你能否举出历史上 “水能覆舟”的两个例子? (3)材料三概述了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状况,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陵前并立两块墓碑:一块是歌颂唐高宗李治文治武功 的“述圣碑”,由武则天亲笔撰写;另一块是武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高7.53米,重98 吨。在巨大壮观的墓碑上,没有女皇的生平事迹及丰功伟绩,这同女皇为唐高宗李治所立的“述圣 碑”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何女皇的墓碑无字呢?据说,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功 绩太大,难以用文字表述,所以,此碑无文胜有文。另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认为自己当皇帝,生前就有 争议,死后难免留下骂名,千秋功罪,还是由后人评说吧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较大争议的人物。有史学家认为她残暴;也有史学家评价她确实是个 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评。”武则天的无字碑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请你用所学的知识为武 则天写一篇碑文。(现代文即可)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之风,一朝复振 材料二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 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速(不得志)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 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 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 (1)材料一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的哪一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贞观之风”的复振? (3)请写出材料二中与材料一有因果关系的语句。 (4)假如你是唐宪宗,在听了崔群的一番分析后,你应该怎样做? 课后作业·测评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陵前并立两块墓碑:一块是歌颂唐高宗李治文治武功 的“述圣碑”,由武则天亲笔撰写;另一块是武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高 7.53 米,重 98.9 吨。在巨大壮观的墓碑上,没有女皇的生平事迹及丰功伟绩,这同女皇为唐高宗李治所立的“述圣 碑”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何女皇的墓碑无字呢?据说,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功 绩太大,难以用文字表述,所以,此碑无文胜有文。另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认为自己当皇帝,生前就有 争议,死后难免留下骂名,千秋功罪,还是由后人评说吧。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较大争议的人物。有史学家认为她残暴;也有史学家评价她确实是个 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评。”武则天的无字碑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请你用所学的知识为武 则天写一篇碑文。(现代文即可)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之风,一朝复振。 材料二 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 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不得志)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 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 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 (1)材料一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的哪一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贞观之风”的复振? (3)请写出材料二中与材料一有因果关系的语句。 (4)假如你是唐宪宗,在听了崔群的一番分析后,你应该怎样做? 课后作业·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