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巩固及提高测试卷 编者: robe 、选做题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因为)秦军南(驻军) B.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就)秦王购之金千斤(收购) C.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沛公安在(在哪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秦王还柱而走(跑)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而卒惶急无以击轲D.朝济而夕设版焉 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B.惟利是图C.君之所知也D.沛公安在 4.从句式角度考虑,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A.燕王拜送于庭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大王来何操 D.以其无礼于晋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今者出,未辞也 A.近者奉辞伐罪B.何辞为C.卮酒安足辞D.动以朝廷为辞 填空题 6.按课文内容填空 (1)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知: 不武。 (2)风萧萧兮易水寒 (3)吾入关 籍吏民, ,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 者 (4)杀人如不能举 (5)臣死且不避 何辞为? (7) ,大礼不辞小让。 7.文学常识填空。 (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 体史书,共21卷,分为《国语》《》《晋语》《》 《越语》八部分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 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篇,世家篇,列传篇,书8篇,表10篇。鲁迅先生赞 之为“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巩固及提高测试卷 编者:robve 一、选做题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秦军.南(驻军) B.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就) 秦王购.之金千斤(收购) C.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 沛公安在..(在哪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秦王还柱而走.(跑)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D.朝济而夕设版焉 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B.惟利是图 C.君之所知也 D.沛公安在 4.从句式角度考虑,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 A.燕王拜送于庭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大王来何操 D.以其无礼于晋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今者出,未辞.也 A.近者奉辞.伐罪 B.何辞.为 C.卮酒安足辞. D.动以朝廷为辞. 二、填空题 6.按课文内容填空 (1)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不知; ,不武。 (2)风萧萧兮易水寒, 。 (3)吾入关, ,籍吏民, ,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 者, 。 (4)杀人如不能举, 。 (5)臣死且不避, 。 (6) , ,何辞为? (7) ,大礼不辞小让。 7.文学常识填空。 (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 体史书,共 21 卷,分为《国语》《 》《晋语》《 》 《 》《 》《越语》八部分。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 史。全书 130 篇,包括本纪 篇,世家 篇,列传 篇,书 8 篇,表 10 篇。鲁迅先生赞 之为“ ,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越国以鄙远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吾其还也 ④皆白衣冠以送之 ⑤顾计不知所出耳 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 ⑧常以身翼蔽沛公 ⑨籍吏民,封府库 ⑩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 和县。将之宫,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 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 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 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三公为真相知也 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知杭州仁和县 (2)以谢平昔奖进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4)所忧者气峻而骄 10.下面句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B.以谢平昔奖进 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1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12.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本岀孤傲。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 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索客至门下贼曹 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百姓战惧,皆称神明
2 ①越国以鄙.远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吾其还.也 ④皆白衣冠 ...以送之 ⑤顾.计不知所出耳 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 ⑧常以身翼.蔽沛公 ⑨籍吏民,封.府库 ⑩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三、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9—12 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 和县。将之宫,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 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 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 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 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三公为真相知也。 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知.杭州仁和县 (2)以.谢平昔奖进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4)所.忧者气峻而骄 10.下面句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1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12.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3—16 题。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本出孤傲。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 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索客至门下贼曹 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百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称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 为断理,莫不得所。密捕盜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遺掩讨。无有遗脱。宿 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对日:“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妾尝归家,为 贼所略,遂至于此。”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对曰:“暑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 当为二干石。”昌乃出足示之。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 辄升楼而观。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颖川太守。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 转大中大夫。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 13.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尚严猛,好发奸伏尚:崇尚 B.其妇归宁于家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C.视事四年视事:就职治事 D.遂敕收付狱,案杀之案:立案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因好之,遂就经学 (余)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为贼所略,遂至于此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何以识黄昌邪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昌乃出足示之 D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昌任宛令时,对偷盜之人严惩不贷,曾把偷取他车盖的人全家都杀死,使百姓们吓得发抖 B.黄昌任蜀郡太守时,有七百多人前来诉讼,黄昌都给予了合理的判决处理 C.黄昌任州书佐时,他失散多年的妻子和他相认,他们抱头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D.黄昌任陈相时,认为彭氏妇人行为放纵,将其收捕入狱,并杀之。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称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 为断理,莫不得所。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宿 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妾尝归家,为 贼所略,遂至于此。”昌惊,呼前谓曰:“ 何以识黄昌邪?”对曰:“ 暑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 当为二千石。”昌乃出足示之。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 辄升楼而观。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颖川太守。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 转大中大夫。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 13.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尚严猛,好发奸伏 尚:崇尚 B.其妇归宁于家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C.视事四年 视事:就职治事 D.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案:立案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因.好之,遂就经学 A (余)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为.贼所略,遂至于此 B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何.以识黄昌邪 C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昌乃.出足示之 D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昌任宛令时,对偷盗之人严惩不贷,曾把偷取他车盖的人全家都杀死,使百姓们吓得发抖。 B.黄昌任蜀郡太守时,有七百多人前来诉讼,黄昌都给予了合理的判决处理。 C.黄昌任州书佐时,他失散多年的妻子和他相认,他们抱头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D.黄昌任陈相时,认为彭氏妇人行为放纵,将其收捕入狱,并杀之。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 (2)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 四、高考真题演练 (一)、(09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土有从原 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日:“吾与 土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 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 日:“攻原得卫者,信也o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日:“信。”公日:“安信?″日:“信名、信事、信义。信 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 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 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日:“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 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日:“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 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 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日:“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 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 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攻原得卫者
4 (1)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 (2)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 四、高考真题演练 (一)、(09 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 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 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 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 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 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 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 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 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 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 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 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 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 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攻原得卫者.
假舆马者 B.「侍公而食 信而见疑 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洎牧以谗诛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若属且为所虏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 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 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騙将士而失信于军, 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 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分) (0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日:“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 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 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 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 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 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日:“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日:“君使人请
5 假舆马者. B. 侍公而.食 信而.见疑 C.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洎牧以.谗诛 D.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若属且.为所虏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 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 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 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 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 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 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 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 分)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 分)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 分) 二.(09 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 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 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 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 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 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
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日:寡 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日:“然则夷吾受乎?”鲍 叔日:“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日:“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日:“非为君也,为先君与 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日:“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 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 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 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日 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 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ⅸxi a木宠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 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今乃用之,可乎 A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其为君亦犹是也 B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知其将反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6 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 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 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 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 “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 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 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 “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 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 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 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其.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彼知其将反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C.②③⑥ D.②④⑤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08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 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 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伤人必多,吾不克救 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日:“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喜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 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 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 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闫以政学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日:子 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 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 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日:“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之产,吾其与 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7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三、(08 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 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 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伤人必多,吾不克救 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喜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 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 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 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 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 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 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之产,吾其与 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 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 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禇:储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鄙:边远的地方。 10.下列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11.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 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 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 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 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3分)
8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 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 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10.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11.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 ⑧② B. ⑥⑤ C. ①③ D. ⑦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 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 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 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 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3 分)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4分)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3分)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巩固及提高测试卷 谷案解析 1.B(购:重金悬赏。) 2.D(A要———邀:B倍———背:C卒— 4.C(宾语前置句,其它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5.B(告辞、告别;A旨意;C推辞;D借口。) 6.(1)不仁失其所与以乱易整:(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秋毫不敢有所近封府库备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刑人如恐不胜:(5)卮酒安足辞;(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7)大 行不顾细谨 7.(1)国别鲁语齐语郑语楚语吴语;(2)纪传体123070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 8.①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②敝:损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③其:表商量 语气,还是。④白衣冠:形容词作动词,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⑤顾:副词,表转折,不过 ⑥穷困:处境艰难。⑦活:使动用法,使……活命。⑧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⑨籍:名词作 动词,登记造册。⑩间:名词作状语,抄小道 9.(1)掌管:(2)往常:(3)希望;(4)高傲。 11.(1)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公务。 (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12.担心他恃才傲物。 13.D(追究、查办) 14.C(什么/为什么:A因此:B被:D于是,就) 15.C(与妻子相识,不是在任州书佐时) 16.(1)黄昌暗中拘捕了一个盜匪的首领,逼使那匪首分条列出各县中强暴之人的姓名和住 处,于是派人分头全部捕捉,无人漏网。(2)她的儿子犯案,她就到黄昌那里诉讼自责,黄昌疑 心犯人的母亲不像蜀地人,就问她原因
9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4 分)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3 分)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巩固及提高测试卷 答案解析 1.B (购:重金悬赏。) 2.D (A 要———邀;B 倍———背;C 卒———猝) 3.C 4.C (宾语前置句,其它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5.B (告辞、告别;A 旨意;C 推辞;D 借口。) 6.(1)不仁 失其所与以乱易整;(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秋毫不敢有所近 封府库 备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刑人如恐不胜;(5)卮酒安足辞;(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7)大 行不顾细谨 7.(1)国别 鲁语 齐语 郑语 楚语 吴语;(2)纪传体 12 30 70 史家之绝唱 无 韵之离骚; 8.①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②敝:损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③其:表商量 语气,还是。④白衣冠:形容词作动词,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⑤顾:副词,表转折,不过。 ⑥穷困:处境艰难。⑦活:使动用法,使……活命。⑧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⑨籍:名词作 动词,登记造册。⑩间:名词作状语,抄小道。 9.(1)掌管;(2)往常;(3)希望;(4)高傲。 10.B D 11.(1)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公务。 (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12. 担心他恃才傲物。 13.D (追究、查办) 14.C (什么/ 为什么;A 因此;B 被;D 于是,就) 15.C(与妻子相识,不是在任州书佐时) 16.(1)黄昌暗中拘捕了一个盗匪的首领,逼使那匪首分条列出各县中强暴之人的姓名和住 处,于是派人分头全部捕捉,无人漏网。(2)她的儿子犯案,她就到黄昌那里诉讼自责,黄昌疑 心犯人的母亲不像蜀地人,就问她原因
【参考译文】 一)鞠咏做进士,凭借文学功底跟从王公化基学习,到王公主管杭州,咏及第,升咏做大 理评事,主管杭州仁和县。鞠咏将到任,先把书和自己作的诗寄给王公,来感谢往常对自己的激 励,现在又做官吏,借此可以文字互相娱乐,王公不答应。到了咏到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也不 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鞠咏大失所望,于是不再把他当作知己,而专门学习做官 吏的事,那以后,化基升为参知政事,没有把咏推荐,有人问原因,回答说:“凭咏的才能,不 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担心的是盛气骄人,我所以压抑他,来成全他的德行罢了。”鞠咏听到以后 开始把王化基当作真正相知的朋友。 (二)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出身寒微,居住的地方靠近学校,多次见到儒生们在校学 习行礼,因此喜爱学问,学习经学。他又懂得法律文案,因此在郡中任决曹。当时州刺史巡行所 属部域,见到黄昌,很赏识他,就征召他为从事。 后来黄昌担任宛令,处理政事严厉凶猛,喜欢揭发奸邪。有人偷了黄昌的车盖,黄昌开始并 不声张,后来才秘密派出亲信到他部下贼曹的家里,并突然找到赃物,于是把贼曹一家悉数收捕, 同时杀死。百姓们见此吓得发抖,都称黄昌神明 朝廷提拔有才能的官员,黄昌升为蜀郡太守。前任太守李根年老,为政糊涂,百姓多被侵害 蒙冤。等到黄昌到任,吏胥百姓前来诉讼的达七百多人,黄昌都给予判断处理,无不合理。他暗 中拘捕了一个盗匪的首领,逼使那盗首交代各县中强暴的人的姓名和住处,于是派人分头捕捉 无一漏网。以前的奸恶之人,都逃亡到其他郡境 当初,黄昌担任州书佐的时候,他妻子回娘家,遇到盗贼被劫走,因此流转到蜀地成了别人 的妻子。她儿子犯案,她就到黄昌那里投案责备自己。黄昌怀疑犯人的母亲不像蜀人,就问她原 因。她回答说:“我本是会稽姚戴次公的女儿,州书佐黄昌的妻子。我曾因为回家,被强盗掳掠, 于是流落到这里。”黄昌大惊,叫她上前并说道:“怎样识别黄昌呢?”她回答说:“黄昌左脚心 有黑痣,常自称当官至二千石。”黄昌于是伸出脚来给她看。两人因此相抱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黄昌在职四年,被征召,再迁为陈相。县里人彭氏原来骄横放纵,在大路边建造高楼。黄昌 每次出行巡视县境,彭家的妇女就登楼去看他。黄昌很不髙兴,就下令收捕入狱,治罪杀了她们。 又升为河内太守,再转为颍川太守。永和五年,被征召担任将作大匠。汉安元年,升为大司 农。又贬为太中大夫,死于任上。 四 (一) 9.D过:错误 10.D均为副词,将要。A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第一个“而” 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11.B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o 12.D“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13(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 10
10 【参考译文】 (一)鞠咏做进士,凭借文学功底跟从王公化基学习,到王公主管杭州,咏及第,升咏做大 理评事,主管杭州仁和县。鞠咏将到任,先把书和自己作的诗寄给王公,来感谢往常对自己的激 励,现在又做官吏,借此可以文字互相娱乐,王公不答应。到了咏到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也不 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鞠咏大失所望,于是不再把他当作知己,而专门学习做官 吏的事,那以后,化基升为参知政事,没有把咏推荐,有人问原因,回答说:“凭咏的才能,不 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担心的是盛气骄人,我所以压抑他,来成全他的德行罢了。”鞠咏听到以后, 开始把王化基当作真正相知的朋友。 (二)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出身寒微,居住的地方靠近学校,多次见到儒生们在校学 习行礼,因此喜爱学问,学习经学。他又懂得法律文案,因此在郡中任决曹。当时州刺史巡行所 属部域,见到黄昌,很赏识他,就征召他为从事。 后来黄昌担任宛令,处理政事严厉凶猛,喜欢揭发奸邪。有人偷了黄昌的车盖,黄昌开始并 不声张,后来才秘密派出亲信到他部下贼曹的家里,并突然找到赃物,于是把贼曹一家悉数收捕, 同时杀死。百姓们见此吓得发抖,都称黄昌神明。 朝廷提拔有才能的官员,黄昌升为蜀郡太守。前任太守李根年老,为政糊涂,百姓多被侵害 蒙冤。等到黄昌到任,吏胥百姓前来诉讼的达七百多人,黄昌都给予判断处理,无不合理。他暗 中拘捕了一个盗匪的首领,逼使那盗首交代各县中强暴的人的姓名和住处,于是派人分头捕捉, 无一漏网。以前的奸恶之人,都逃亡到其他郡境。 当初,黄昌担任州书佐的时候,他妻子回娘家,遇到盗贼被劫走,因此流转到蜀地成了别人 的妻子。她儿子犯案,她就到黄昌那里投案责备自己。黄昌怀疑犯人的母亲不像蜀人,就问她原 因。她回答说:“我本是会稽姚戴次公的女儿,州书佐黄昌的妻子。我曾因为回家,被强盗掳掠, 于是流落到这里。”黄昌大惊,叫她上前并说道:“ 怎样识别黄昌呢?”她回答说:“黄昌左脚心 有黑痣,常自称当官至二千石。”黄昌于是伸出脚来给她看。两人因此相抱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黄昌在职四年,被征召,再迁为陈相。县里人彭氏原来骄横放纵,在大路边建造高楼。黄昌 每次出行巡视县境,彭家的妇女就登楼去看他。黄昌很不高兴,就下令收捕入狱,治罪杀了她们。 又升为河内太守,再转为颍川太守。永和五年,被征召担任将作大匠。汉安元年,升为大司 农。又贬为太中大夫,死于任上。 四 (一)、 9.D 过:错误 10. D 均为副词,将要。 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 第一个“而” 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 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11. B 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12.D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13(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