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4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剧本。读剧本,戏剧场面和人物形象都是通过想象产生的,具有间接性而非 直观性,这一点和欣赏戏剧演出不同,而和欣赏小说、诗歌、散文相近。不过,读剧本时,读 者凭经验想象出来的首先是一些生动的戏剧场面,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就是说阅读 剧本要有“场面感”,这是剧本欣赏和小说、散文欣赏的基本区别。 由于戏剧演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剧本里的情节往往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剧中的 主要矛盾冲突发展迅速。剧本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情节的发展和推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表 现,人物性格的塑造,都主要靠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实现,剧作者则隐身于背后 教学这个单元时,要适当介绍一些关于话剧的、元杂剧的知识,以及关于欣赏剧本的一般 知识。此外,要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概括情节。情节即故事,在概括剧情时,要把剧本里的显在情节(在舞台上表演出来让 观众直接看到的情节)和潜在情节(通过一些别的方式交代给观众而不直接表演出来的情节) 都包括进去,这样才能见出情节发展的全貌。如概括《雷雨》和《窦娥冤》的情节时都要注意 这一点。 2.了解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剧作中往往有多种矛盾冲突,要看看哪个是 最主要的,矛盾对立双方分别是谁,还要弄清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人和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 对于理解剧情、把握人物、欣赏具体的场面,以及推断剧情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如《哈姆莱 特》一剧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 影响的两个变数:乔特鲁德处于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 用,不过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 3.把握剧本的结构。结构也叫布局,是戏剧情节构成与展开的方式,一般可分为开端、发 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变化的阶段。如高潮是戏剧矛盾冲 突最集中、最激烈的部分,事情的结局即将见分晓,读者处于紧张和期待的情绪中。课文里的 剧本都是节选的,学生难以判断它们在整部剧作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可加以说明。为了 让学生认识到剧作者必须苦心经营,巧妙安排结构,使剧本内容丰富而同时适合舞台演出,可 以在教学《窦娥冤》一课时,让学生注意剧作是如何避开枝蔓情节,迅速引出主要矛盾冲突的。 4分析、品味人物的语言。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 情,含有什么言外之意等,需要仔细揣摩。同时,由于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很强调动作性,所以 还要注意看人物的语言怎样推动着情节发展,从人物对话中看人物之间或隐或显的碰撞、交锋。 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重逢相认这个场面里,先是周朴园受到触动,有意打听往事,而 鲁侍萍压抑着感情,沉缓应对;接着周朴园的话引起她的激愤,她忍不住揭开事情真相,却还 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周朴园先是震惊、痛苦,然后又冷静下来:最后周朴园急于从往事 中脱身,鲁侍萍终于控制不住,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这个场面里人物的外部动作虽然不强 烈,内心却在经历着复杂而微妙的变化
语文必修 4 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剧本。读剧本,戏剧场面和人物形象都是通过想象产生的,具有间接性而非 直观性,这一点和欣赏戏剧演出不同,而和欣赏小说、诗歌、散文相近。不过,读剧本时,读 者凭经验想象出来的首先是一些生动的戏剧场面,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就是说阅读 剧本要有“场面感”,这是剧本欣赏和小说、散文欣赏的基本区别。 由于戏剧演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剧本里的情节往往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剧中的 主要矛盾冲突发展迅速。剧本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情节的发展和推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表 现,人物性格的塑造,都主要靠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实现,剧作者则隐身于背后。 教学这个单元时,要适当介绍一些关于话剧的、元杂剧的知识,以及关于欣赏剧本的一般 知识。此外,要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概括情节。情节即故事,在概括剧情时,要把剧本里的显在情节(在舞台上表演出来让 观众直接看到的情节)和潜在情节(通过一些别的方式交代给观众而不直接表演出来的情节) 都包括进去,这样才能见出情节发展的全貌。如概括《雷雨》和《窦娥冤》的情节时都要注意 这一点。 2.了解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剧作中往往有多种矛盾冲突,要看看哪个是 最主要的,矛盾对立双方分别是谁,还要弄清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人和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 对于理解剧情、把握人物、欣赏具体的场面,以及推断剧情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如《哈姆莱 特》一剧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 影响的两个变数:乔特鲁德处于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 用,不过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 3.把握剧本的结构。结构也叫布局,是戏剧情节构成与展开的方式,一般可分为开端、发 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变化的阶段。如高潮是戏剧矛盾冲 突最集中、最激烈的部分,事情的结局即将见分晓,读者处于紧张和期待的情绪中。课文里的 剧本都是节选的,学生难以判断它们在整部剧作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可加以说明。为了 让学生认识到剧作者必须苦心经营,巧妙安排结构,使剧本内容丰富而同时适合舞台演出,可 以在教学《窦娥冤》一课时,让学生注意剧作是如何避开枝蔓情节,迅速引出主要矛盾冲突的。 4.分析、品味人物的语言。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 情,含有什么言外之意等,需要仔细揣摩。同时,由于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很强调动作性,所以 还要注意看人物的语言怎样推动着情节发展,从人物对话中看人物之间或隐或显的碰撞、交锋。 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重逢相认这个场面里,先是周朴园受到触动,有意打听往事,而 鲁侍萍压抑着感情,沉缓应对;接着周朴园的话引起她的激愤,她忍不住揭开事情真相,却还 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周朴园先是震惊、痛苦,然后又冷静下来;最后周朴园急于从往事 中脱身,鲁侍萍终于控制不住,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这个场面里人物的外部动作虽然不强 烈,内心却在经历着复杂而微妙的变化
此外,这个单元中的《窦娥冤》是元杂剧。元杂剧的唱词抒情性很强,并且在剧中所占分 量很重,使元杂剧呈现出诗剧的色彩。在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语言时,要强调这一点。 5.把握和欣赏人物形象。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的面貌和性格特征时,既要注意首要的、基 本的方面,也不要忽略了一些次要的、细微的方面,避免将人物形象概念化、简单化 1窦娥冤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1.主题及其进步意义 剧中的主要人物是窦娥,她善良,本分,相信天理和官府,她的含冤被斩,是对当时社会 上普遍存在的各种流氓犯罪行径,尤其是对官府草菅人命的控诉;她被斩前质疑、责骂天地, 为申明自己的冤屈又许下三桩誓愿,则表现了她不屈的反抗精神。 剧作强调了官府的反动本质:视人命如草芥,滥施淫威,不能替百姓伸张正义,反而成为 流氓恶棍的帮凶,置无辜的百姓于死地。剧中楚州太守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案的关键人物,他是 地方官员的代表。他说自己是“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并且一见到告状的就下 跪,说什么“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对窦娥动用大刑,因为他相 信:“人是贱虫,不打不招。”贪图钱财,而百姓的性命在他眼里如虫豸一般,他哪愿意动心 思查清楚案件呢!窦娥在临刑前唱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就表现了 对官吏们反动本质的深刻认识 2.情节和结构 本剧是元杂剧中情节和结构最讲究的作品之一。剧作里,窦娥和张驴儿、桃杌的冲突与斗 争是主要情节,那些和主要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却是人物活动的重要背景的情节往往由人物台 词交代出来,而没有直接加以描述。比如楔子和第一折之间剧情的时间跨度是十三年,这期间 在女主角窦娥身上发生了不少事情:随蔡婆搬到山阳县住,十七岁时和丈夫圆房,两年后丈夫 病逝,服孝将近三年。 在引入主要矛盾上,作者也显示出非凡的功力。第一折里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赛卢医,他 的说白告诉我们他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蔡婆马上要来讨账,他打算杀掉她。这样从一开始人们 就被带入紧张的戏剧氛围中 3.人物形象 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 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善良,安分守己 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 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
此外,这个单元中的《窦娥冤》是元杂剧。元杂剧的唱词抒情性很强,并且在剧中所占分 量很重,使元杂剧呈现出诗剧的色彩。在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语言时,要强调这一点。 5.把握和欣赏人物形象。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的面貌和性格特征时,既要注意首要的、基 本的方面,也不要忽略了一些次要的、细微的方面,避免将人物形象概念化、简单化。 1 窦娥冤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主题及其进步意义 剧中的主要人物是窦娥,她善良,本分,相信天理和官府,她的含冤被斩,是对当时社会 上普遍存在的各种流氓犯罪行径,尤其是对官府草菅人命的控诉;她被斩前质疑、责骂天地, 为申明自己的冤屈又许下三桩誓愿,则表现了她不屈的反抗精神。 剧作强调了官府的反动本质:视人命如草芥,滥施淫威,不能替百姓伸张正义,反而成为 流氓恶棍的帮凶,置无辜的百姓于死地。剧中楚州太守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案的关键人物,他是 地方官员的代表。他说自己是“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并且一见到告状的就下 跪,说什么“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对窦娥动用大刑,因为他相 信:“人是贱虫,不打不招。”贪图钱财,而百姓的性命在他眼里如虫豸一般,他哪愿意动心 思查清楚案件呢!窦娥在临刑前唱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就表现了 对官吏们反动本质的深刻认识。 2.情节和结构 本剧是元杂剧中情节和结构最讲究的作品之一。剧作里,窦娥和张驴儿、桃杌的冲突与斗 争是主要情节,那些和主要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却是人物活动的重要背景的情节往往由人物台 词交代出来,而没有直接加以描述。比如楔子和第一折之间剧情的时间跨度是十三年,这期间 在女主角窦娥身上发生了不少事情:随蔡婆搬到山阳县住,十七岁时和丈夫圆房,两年后丈夫 病逝,服孝将近三年。 在引入主要矛盾上,作者也显示出非凡的功力。第一折里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赛卢医,他 的说白告诉我们他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蔡婆马上要来讨账,他打算杀掉她。这样从一开始人们 就被带入紧张的戏剧氛围中。 3.人物形象 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 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善良,安分守己: 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 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 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 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有主见,刚强: 窦娥冤窦娥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 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轼 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 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反抗精神: 窦娥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 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 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 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 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剧中其余的重要人物各有其突出的性格特征,如张驴儿的无赖、狠毒,桃杌的贪财、愚妄、 凶暴,蔡婆的胆小、糊涂 4.曲词的特点 第一,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 元杂剧中的曲词普遍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并且对人物的感情反复渲染,务尽务透,这 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同。如本剧第一折里的“点绛唇”“混江龙”“油 葫芦”“天下乐”等几段曲词,是表现窦娥对自己的命运的悲叹的。她先说自己“满腹闲愁 老天知道了都会伤感;再尽情倾诉自己愁苦的情状:每日寝食不安,日夜受煎熬,看到烂漫的 花枝、圆圆的月亮,也只能加倍觉得伤心断肠,心里是说不出的焦虑、烦闷,眉头总是紧锁着; 接着她感叹自己的愁苦没有尽头,随即简略回顾了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最后她无可奈何地宽慰 自己,把自己的不幸命运归因于前世注定,为了来世的幸福,此生她要好好积德。这几段曲词 将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又如发三桩誓愿的场面,窦娥都是先用说白提出誓愿,然后用“曲”抒发感情,曲词里相 应使用了三个典故,将皇天能够体察冤情、自己的冤屈定能感天动地的意思说足说透,增添了 感染力。 第二,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 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 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有主见,刚强: 窦娥冤窦娥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 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 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 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反抗精神: 窦娥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 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 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 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 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剧中其余的重要人物各有其突出的性格特征,如张驴儿的无赖、狠毒,桃杌的贪财、愚妄、 凶暴,蔡婆的胆小、糊涂。 4.曲词的特点 第一,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 元杂剧中的曲词普遍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并且对人物的感情反复渲染,务尽务透,这一 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同。如本剧第一折里的“点绛唇”“混江龙”“油 葫芦”“天下乐”等几段曲词,是表现窦娥对自己的命运的悲叹的。她先说自己“满腹闲愁”, 老天知道了都会伤感;再尽情倾诉自己愁苦的情状:每日寝食不安,日夜受煎熬,看到烂漫的 花枝、圆圆的月亮,也只能加倍觉得伤心断肠,心里是说不出的焦虑、烦闷,眉头总是紧锁着; 接着她感叹自己的愁苦没有尽头,随即简略回顾了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最后她无可奈何地宽慰 自己,把自己的不幸命运归因于前世注定,为了来世的幸福,此生她要好好积德。这几段曲词 将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又如发三桩誓愿的场面,窦娥都是先用说白提出誓愿,然后用“曲”抒发感情,曲词里相 应使用了三个典故,将皇天能够体察冤情、自己的冤屈定能感天动地的意思说足说透,增添了 感染力。 第二,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本剧是由窦娥一人主唱的,她的唱词朴素通俗,多用当时流行的俗语,大量引用民间故事、 历史故事,因此,她的唱词明白好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很有表现力。此外,作者对人物 在特定时候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设计的唱词非常贴切,剧中的人物因此而显得活生生的,好 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如第三折“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这是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 时的唱词。她一面为自己的身世伤心,一面向婆婆“交代后事”。她反复唱“念窦娥”,表现 了她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回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悲不自胜的心情。她向婆婆“交代后事”:“念 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几句唱词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意蕴 无穷,极为动人。它让人感受到窦娥这位生命无端被戕害的青年妇女对生命的留恋,而她临死 前对婆婆提岀的要求之低,又表现了她在婆婆面前一贯的善良与温顺。 剧作中的说白同样生活化、口语化,切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问题探究 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却在第三折“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对此 你是怎样理解的? 窦娥原本善良、本分,认为自己之所以屡遭不幸,很可能是因为前世做错了什么,此生只 有好好奉养婆婆,才能修得来世的幸福。她的心愿很卑微,可是先有流氓张驴儿破坏在前,接 着有昏官桃杌毁灭在后,他们联手剥夺了窦娥的生存权,将她逼上了绝路。原本坚信官府能辨 明她的冤屈的窦娥怎能不万般委屈、愤慨呢?而呼天抢地,这是人们在遭受巨大打击时近于本 能的一种反应,所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 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所以说,窦娥将」 腔怒火烧向天地,是很自然的情绪反应。不过,从深层意义上来看,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 为了便于统治人民,往往以青天白日自喻,官府的公正、清明和天地的公正、清明一样,是不 容怀疑的。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暗含着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 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因为窦娥已认识到,自己的冤案不只是由桃杌造成的,她原以为上级 会复勘案件,完全没有料到自己马上就被押赴法场受刑。 另外,窦娥的唱词里对不合理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抨击,超出了一己遭遇的性质,具有广泛 概括的意义,因此有着鲜明的社会批判的性质,这一点更多体现了剧作者的思想高度。 不过,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还是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仰赖的,她也相信自己 的冤屈一定能感动天地,所以在临刑发誓愿时,她满心期盼天地能主持公道:“若没些儿灵圣 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的命运的可悲之处, 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 2.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实现了(第四折里交代楚州大旱三年) 怎样看待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这一超现实的情节首先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 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这样,她强烈的反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为了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其次,这种安排也符 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被毁灭的主人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强 大的力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也寄托了作者 鲜明的爱憎。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本剧是由窦娥一人主唱的,她的唱词朴素通俗,多用当时流行的俗语,大量引用民间故事、 历史故事,因此,她的唱词明白好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很有表现力。此外,作者对人物 在特定时候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设计的唱词非常贴切,剧中的人物因此而显得活生生的,好 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如第三折“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这是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 时的唱词。她一面为自己的身世伤心,一面向婆婆“交代后事”。她反复唱“念窦娥”,表现 了她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回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悲不自胜的心情。她向婆婆“交代后事”:“念 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几句唱词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意蕴 无穷,极为动人。它让人感受到窦娥这位生命无端被戕害的青年妇女对生命的留恋,而她临死 前对婆婆提出的要求之低,又表现了她在婆婆面前一贯的善良与温顺。 剧作中的说白同样生活化、口语化,切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二、问题探究 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却在第三折“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对此 你是怎样理解的? 窦娥原本善良、本分,认为自己之所以屡遭不幸,很可能是因为前世做错了什么,此生只 有好好奉养婆婆,才能修得来世的幸福。她的心愿很卑微,可是先有流氓张驴儿破坏在前,接 着有昏官桃杌毁灭在后,他们联手剥夺了窦娥的生存权,将她逼上了绝路。原本坚信官府能辨 明她的冤屈的窦娥怎能不万般委屈、愤慨呢?而呼天抢地,这是人们在遭受巨大打击时近于本 能的一种反应,所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 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所以说,窦娥将一 腔怒火烧向天地,是很自然的情绪反应。不过,从深层意义上来看,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 为了便于统治人民,往往以青天白日自喻,官府的公正、清明和天地的公正、清明一样,是不 容怀疑的。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暗含着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 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因为窦娥已认识到,自己的冤案不只是由桃杌造成的,她原以为上级 会复勘案件,完全没有料到自己马上就被押赴法场受刑。 另外,窦娥的唱词里对不合理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抨击,超出了一己遭遇的性质,具有广泛 概括的意义,因此有着鲜明的社会批判的性质,这一点更多体现了剧作者的思想高度。 不过,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还是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仰赖的,她也相信自己 的冤屈一定能感动天地,所以在临刑发誓愿时,她满心期盼天地能主持公道:“若没些儿灵圣 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的命运的可悲之处, 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 2.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实现了(第四折里交代楚州大旱三年), 怎样看待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这一超现实的情节首先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 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这样,她强烈的反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为了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其次,这种安排也符 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被毁灭的主人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强 大的力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也寄托了作者 鲜明的爱憎。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六月雪”后来成为冤狱冤案冤情的代名词,可见这一剧情设计的成功。 关于练习 试根据以下的提示,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1.窦娥的不幸命运 2.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 3.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设题意图:意在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本剧的悲剧效果,并对本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有 个全面的认识。 参考答案: 剧作中窦娥可以说是苦命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用她抵债,给蔡婆做童养媳, 十七岁和丈夫完婚,还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了,最后更被流氓恶棍纠缠、陷害,惹上人命官司 终于含冤被斩。剧作者把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产生浓厚的悲剧效果,极大地 引起人们的同情。 窦娥又是一位在道德上近于完美的青年女性,善良、安分原本是她的性格中的主要方面, 在和越来越强大的敌对面的斗争中,她的性格中的清醒、有主见、刚强才突出了出来,可是这 些不但不能够让她摆脱厄运,由于社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反而把她推向死亡。如她任官府 怎样严刑拷打,都不肯含冤认罪,可为了避免官府对婆婆用刑,她主动屈招。她的善良、刚强 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她的死期也定了。又如,她很清醒,有主见,坚决不肯嫁给张驴儿 即使在张驴儿用人命官司要挟她时,她也不为所动,情愿和张驴儿“见官”。应该说,她的这 种做法是正确、果敢的。可是官府并不清正廉明,却是流氓恶棍的帮凶,不分青红皂白将她送 上法场。这种个人的道德完美和社会黑暗现实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冲突,是这出悲剧具有浓厚 悲剧效果的又一个因素 此外,剧作结构精巧,使情节紧凑集中,主要矛盾冲突突岀,以及对主人公窦娥抗争精神 的强调,都是这出悲剧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的部分因素 二关汉卿的剧作中的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或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 份和性格。仔细阅读课文里的第三折,挑选一些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设题意图:让学生学习品味戏剧里人物的语言。 参考答案 比如“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这两支曲词是窦娥被押赴刑场时唱的。在和张驴儿、 桃杌的斗争中,窦娥的有主见、刚强,逐渐表现了出来。在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的委屈和不 满情绪达到了顶点。在曲词里,她质疑、责骂天地,既是向天地辩白自己的冤屈,又是对天地 没有主持公道的抗争,表现了她遭受巨大冤屈时的痛苦不平和满腔怒火。窦娥不屈的、强烈的 斗争精神得到进一步表现
“六月雪”后来成为冤狱冤案冤情的代名词,可见这一剧情设计的成功。 关于练习 一试根据以下的提示,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1.窦娥的不幸命运 2.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 3.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设题意图:意在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本剧的悲剧效果,并对本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有 一个全面的认识。 参考答案: 剧作中窦娥可以说是苦命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用她抵债,给蔡婆做童养媳, 十七岁和丈夫完婚,还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了,最后更被流氓恶棍纠缠、陷害,惹上人命官司, 终于含冤被斩。剧作者把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产生浓厚的悲剧效果,极大地 引起人们的同情。 窦娥又是一位在道德上近于完美的青年女性,善良、安分原本是她的性格中的主要方面, 在和越来越强大的敌对面的斗争中,她的性格中的清醒、有主见、刚强才突出了出来,可是这 些不但不能够让她摆脱厄运,由于社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反而把她推向死亡。如她任官府 怎样严刑拷打,都不肯含冤认罪,可为了避免官府对婆婆用刑,她主动屈招。她的善良、刚强 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她的死期也定了。又如,她很清醒,有主见,坚决不肯嫁给张驴儿, 即使在张驴儿用人命官司要挟她时,她也不为所动,情愿和张驴儿“见官”。应该说,她的这 种做法是正确、果敢的。可是官府并不清正廉明,却是流氓恶棍的帮凶,不分青红皂白将她送 上法场。这种个人的道德完美和社会黑暗现实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冲突,是这出悲剧具有浓厚 悲剧效果的又一个因素。 此外,剧作结构精巧,使情节紧凑集中,主要矛盾冲突突出,以及对主人公窦娥抗争精神 的强调,都是这出悲剧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的部分因素。 二关汉卿的剧作中的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或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 份和性格。仔细阅读课文里的第三折,挑选一些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设题意图:让学生学习品味戏剧里人物的语言。 参考答案: 比如“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这两支曲词是窦娥被押赴刑场时唱的。在和张驴儿、 桃杌的斗争中,窦娥的有主见、刚强,逐渐表现了出来。在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的委屈和不 满情绪达到了顶点。在曲词里,她质疑、责骂天地,既是向天地辩白自己的冤屈,又是对天地 没有主持公道的抗争,表现了她遭受巨大冤屈时的痛苦不平和满腔怒火。窦娥不屈的、强烈的 斗争精神得到进一步表现
又如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一段说白:“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 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一段说白完全是年轻媳妇对婆婆的口吻,明白如话,自然真实, 历来为人们称道 再如“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具体分析见“课文研讨”。 根据文意,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当骂呵,则处分几句。 2.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 3.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4你老人家放精细着,你挣扎着些儿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意判断词语的意义的能力 参考答案: 1.数落、责备的意思。2.大概是,莫不是。3.连,介词。4.“清醒”的意思。 四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 较大改动。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试和原作进行比 较,说说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并谈谈理由。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 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 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 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査,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并没有死, 窦娥一家团圆。(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査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 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设题意图:让学生注意关汉卿原作是怎样用人物身世之苦来加重剧作悲剧气氛的,并加深 对原作中窦娥强烈斗争精神的体会 参考答案: 两剧情节上的主要不同之处:《六月雪》里窦娥是秀才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冤》里窦娥 先做童养媳,成婚后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六月雪》里张驴儿在官府上诬告的是蔡母,《窦 娥冤》里张驴儿诬告的是窦娥:《六月雪》里,窦娥在临刑前没有发三桩誓愿,天降大雪并不 是应了她的誓愿。结尾部分两剧差别更大:以“大团圆”结尾的《六月雪》,窦娥的父亲窦天 章及时赶到,将她解救了,窦娥夫妻、父女团圆:以窦娥被斩结尾的《六月雪》,乡民为窦娥 喊冤,窦天章抓获张驴儿,却没能来得及搭救窦娥,窦娥屈死。《六月雪》的两种结尾,窦娥 的冤屈都很快被査明,没有了窦娥鬼魂伸冤报仇的情节。 让学生注意到这些不同,然后让他们谈自己的意见
又如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一段说白:“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 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一段说白完全是年轻媳妇对婆婆的口吻,明白如话,自然真实, 历来为人们称道。 再如“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具体分析见“课文研讨”。 三根据文意,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当骂呵,则处分几句。 2.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 3.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4.你老人家放精细着,你挣扎着些儿。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意判断词语的意义的能力。 参考答案: 1.数落、责备的意思。2.大概是,莫不是。3.连,介词。4.“清醒”的意思。 四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 较大改动。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试和原作进行比 较,说说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并谈谈理由。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 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 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 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并没有死, 窦娥一家团圆。(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 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设题意图:让学生注意关汉卿原作是怎样用人物身世之苦来加重剧作悲剧气氛的,并加深 对原作中窦娥强烈斗争精神的体会。 参考答案: 两剧情节上的主要不同之处:《六月雪》里窦娥是秀才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冤》里窦娥 先做童养媳,成婚后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六月雪》里张驴儿在官府上诬告的是蔡母,《窦 娥冤》里张驴儿诬告的是窦娥;《六月雪》里,窦娥在临刑前没有发三桩誓愿,天降大雪并不 是应了她的誓愿。结尾部分两剧差别更大:以“大团圆”结尾的《六月雪》,窦娥的父亲窦天 章及时赶到,将她解救了,窦娥夫妻、父女团圆;以窦娥被斩结尾的《六月雪》,乡民为窦娥 喊冤,窦天章抓获张驴儿,却没能来得及搭救窦娥,窦娥屈死。《六月雪》的两种结尾,窦娥 的冤屈都很快被查明,没有了窦娥鬼魂伸冤报仇的情节。 让学生注意到这些不同,然后让他们谈自己的意见
教学建议 让学生借助注释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剧情;根据文意判断一些词语的准确含义,记住 元杂剧里一些特有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如“婆妇每”里“每”相当于“们”,“则”相当于 “只”,“兀的”相当于“这”“这个”,“委的”相当于“真的”“确实”,等等 二、可结合课文介绍一点有关的元杂剧知识,如元杂剧的艺术特点、体制等。也可对这种 戏剧样式的优缺点略做分析,并把它和现在的京剧进行比较 、要重视本剧的结构,让学生对剧本这种文学作品在结构上的特殊要求有一些认识。 四、可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唱词或说白引导学生欣赏,品味。 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 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 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 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 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 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 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 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 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 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 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 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 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 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元杂剧的形式(杨栋) (一)折、楔子和本 杂剧剧本的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 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 可写成多本,如王实甫《西厢记》共5本21折,杨景贤《西游记》6本24折,每本戏仍是4 折。这很像后世的连台本戏或连续剧。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 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折,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包含多个场 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 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 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待,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一些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剧 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
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借助注释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剧情;根据文意判断一些词语的准确含义,记住 元杂剧里一些特有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如“婆妇每”里“每”相当于“们”,“则”相当于 “只”,“兀的”相当于“这”“这个”,“委的”相当于“真的”“确实”,等等。 二、可结合课文介绍一点有关的元杂剧知识,如元杂剧的艺术特点、体制等。也可对这种 戏剧样式的优缺点略做分析,并把它和现在的京剧进行比较。 三、要重视本剧的结构,让学生对剧本这种文学作品在结构上的特殊要求有一些认识。 四、可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唱词或说白引导学生欣赏,品味。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 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 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 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 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 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 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 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 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 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 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 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 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 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元杂剧的形式(杨栋) (一)折、楔子和本 杂剧剧本的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 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 可写成多本,如王实甫《西厢记》共 5 本 21 折,杨景贤《西游记》6 本 24 折,每本戏仍是 4 折。这很像后世的连台本戏或连续剧。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 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折,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包含多个场 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 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 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待,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一些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剧 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
(二)角色行当 角色与行当同义,是中国戏曲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身份、年龄、品质与性情等因素综合 概括出的各种性格类型。与此对应,演员也根据自己的应工分为不同的行当。元杂剧的角色有 旦、末、净、杂四类。旦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还有小旦、贴旦(可省作贴,一般为丫 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 冲末(开场之末)等为男配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 女),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元杂剧中原没有“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参照南 戏增改的。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男孩)、孤(官 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等。 杂剧剧本通常只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写明“旦扮×××”或“末扮×××”,以后则只标 角色,不注人名。这是在阅读剧本时要预先了解的。 三)曲词 曲词是杂剧的歌唱部分,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 用来交待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因为这种曲词采用的是曲牌体,即由一个个固定 的曲调联缀的组歌,而且在剧中占有主导的地位,所以往往以此指代元杂剧,称之为曲、北曲 元曲等等。 杂剧剧曲的编排有一定的程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元杂剧共 用九个宫调,即所谓“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 越调、商调。每个宫调下都统帅着若干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音乐旋律,与之配合的文词 也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 曲律与诗词不同,采用中原音韵的新四声。其特征是“平分阴阳”和“入派三声”,即平 声分化为阴平与阳平两个声调,入声消失,所有入声字都流入平上去三声之中。这与今日普通 话的声调很相似。曲文押韵也用《中原音韵》所归纳的“东钟”“江阳”等19部,可以平仄通 押。此外曲比诗词韵脚繁密,一般句句押韵,而且每套都要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曲文创作就是在一定的音乐框架中“填词”,必须遵守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数以及平仄格 律等定式,这与宋词的写作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曲文与曲乐的配合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可 以随时増添衬字、衬句,也可减字减句。因此杂剧曲文显得灵动活泼,口语性很强,实际上是 种解放了的新诗体。 四)宾白 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对此前人有两种解释,一说“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 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徐渭《南词叙录》)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单 宇《菊坡丛话》)前一说有字义学根据,较为正确 杂剧道白的样式很丰富,除了对白、自白,还有“带云”(歌唱中附带的说白)、“背云 (旁白)、“内云”(后台人员或角色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这些都属于口语化的散文白, 与此相对,还有韵文白。如上场诗、下场诗以及常见插入的通俗诗词,就都是由人物当场念诵 的。可以说后世戏曲的各种道白形式,在元杂剧中已是应有尽有 (五)科范
(二)角色行当 角色与行当同义,是中国戏曲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身份、年龄、品质与性情等因素综合 概括出的各种性格类型。与此对应,演员也根据自己的应工分为不同的行当。元杂剧的角色有 旦、末、净、杂四类。旦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还有小旦、贴旦(可省作贴,一般为丫 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 冲末(开场之末)等为男配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 女),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元杂剧中原没有“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参照南 戏增改的。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男孩)、孤(官 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等。 杂剧剧本通常只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写明“旦扮×××”或“末扮×××”,以后则只标 角色,不注人名。这是在阅读剧本时要预先了解的。 (三)曲词 曲词是杂剧的歌唱部分,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 用来交待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因为这种曲词采用的是曲牌体,即由一个个固定 的曲调联缀的组歌,而且在剧中占有主导的地位,所以往往以此指代元杂剧,称之为曲、北曲、 元曲等等。 杂剧剧曲的编排有一定的程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元杂剧共 用九个宫调,即所谓“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 越调、商调。每个宫调下都统帅着若干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音乐旋律,与之配合的文词 也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 曲律与诗词不同,采用中原音韵的新四声。其特征是“平分阴阳”和“入派三声”,即平 声分化为阴平与阳平两个声调,入声消失,所有入声字都流入平上去三声之中。这与今日普通 话的声调很相似。曲文押韵也用《中原音韵》所归纳的“东钟”“江阳”等 19 部,可以平仄通 押。此外曲比诗词韵脚繁密,一般句句押韵,而且每套都要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曲文创作就是在一定的音乐框架中“填词”,必须遵守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数以及平仄格 律等定式,这与宋词的写作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曲文与曲乐的配合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可 以随时增添衬字、衬句,也可减字减句。因此杂剧曲文显得灵动活泼,口语性很强,实际上是 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 (四)宾白 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对此前人有两种解释,一说“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 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徐渭《南词叙录》)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单 宇《菊坡丛话》)前一说有字义学根据,较为正确。 杂剧道白的样式很丰富,除了对白、自白,还有“带云”(歌唱中附带的说白)、“背云” (旁白)、“内云”(后台人员或角色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这些都属于口语化的散文白, 与此相对,还有韵文白。如上场诗、下场诗以及常见插入的通俗诗词,就都是由人物当场念诵 的。可以说后世戏曲的各种道白形式,在元杂剧中已是应有尽有。 (五)科范
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在南戏 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徐渭《南词叙录》说:“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 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元剧中的科,除了徐渭所说的动作表演,还有其他两种指义。一是规 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忖科”,即做沉思的样子;“做哭科”“做笑科”,就是要求 进行哭或笑的情感表演。二是指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如《汉宫秋》中的“内做雁叫科” 窦娥冤》中的“内做风科”,就是要求后台根据剧情制造出雁叫或刮风的音响效果。 (六)题目正名 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 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 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 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选自《中国古代戏曲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元杂剧分析欣赏举例》之《窦娥冤》(顾学颉) 《窦娥冤》,是一本取材于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著名的悲剧。读了这本悲剧,没有人不感 到同情、惋惜和愤恨的。它给人一种窒息和压抑的感觉;同时,也给人以强烈的要求改变这种 压抑的启示。从窦娥一生的遭遇中,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共同的不幸,尤其是妇 女的不幸。在她短短的一生中,遭到失母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 污吏的毒刑和判决。这种种不幸和灾难,一下吞噬了她的青春和生命,从而交织成了“惊天动 地”悲惨无比的大悲剧 大悲剧的造成,主要原因有二:间接原因是高利贷剥削,直接原因则是官吏贪污、狱刑黑 暗和恶霸横行。其间又掺杂着虽属次要、但却是对事态发展有影响的一些原因。 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而元代则达到了最高峰。元王朝在至元时由政府设立“斡 脱所”,作为官营高利贷的法定机关,派回回人经营其事。帝王、后妃、贵臣、军官及寺观僧 道、豪强地主,都通过这个机关进行高利贷剥削。地方上的土财主则开解典库(当铺)作为私 营高利贷的处所。私人间的借贷也按照官府所订利率计算。例如本银一锭,满一年,本息共 锭;满十年,本息共一千零二十四锭。这种利息叫做“羊羔儿息”。满期,债户无力偿还,那 么债户的牲畜、房屋、田地以及妻室儿女便当作抵押品被抢夺走;再不够,就连累到子孙 族和亲友,要他们代偿或作抵押。这类事,在宋元人公私记载里数见不鲜;元杂剧中更有着普 遍的反映,“羊羔儿息”已成为最流行的话头在口头上使用着。本剧一开始就从高利贷这条线 索入手,它的罪恶活动与可怕的后果,一直在支配着剧中每个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窦天 章还不起蔡婆的银子,才不得不把女儿送给蔡婆做童养媳,第一步就注定她失掉自由而堕入只 能听从命运摆布的境地。接着,赛卢医也因债务的追逼,起了坏心,企图勒死蔡婆来摆脱髙利 贷的束缚,因而发生了犯罪行为。刚巧被泼皮张驴儿父子碰见,救了蔡婆。这样一个偶然机会, 为他们向蔡婆索取报酬一一勒逼成亲开了大门。同时,也是后来张驴儿威逼要买毒药而赛卢医 不敢不卖,及误毒死自己的父亲的张本。剧情一步紧逼一步,趋向高潮,都是以高利贷为其有 形的、无形的线索,并由此而很自然地引渡到张驴儿父子的身上。 张驴儿这类泼皮无赖,在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也是种族压迫的象征之一。他们大多数是 蒙古人或色目人,以属于统治种族的游民身份,依仗着与统治者的某些关系,到处游荡,惹是 生非,向北人、南人进行勒索、讹诈和侮辱。由于他们过分扰民,不利于元王朝的统治,元统 治者才不得不为此召集大臣们商议对付这伙坏蛋的办法,官书中也屡有禁令,但都无多大实际
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在南戏 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徐渭《南词叙录》说:“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 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元剧中的科,除了徐渭所说的动作表演,还有其他两种指义。一是规 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忖科”,即做沉思的样子;“做哭科”“做笑科”,就是要求 进行哭或笑的情感表演。二是指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如《汉宫秋》中的“内做雁叫科”、 《窦娥冤》中的“内做风科”,就是要求后台根据剧情制造出雁叫或刮风的音响效果。 (六)题目正名 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 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一 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 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选自《中国古代戏曲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三、《元杂剧分析欣赏举例》之《窦娥冤》(顾学颉) 《窦娥冤》,是一本取材于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著名的悲剧。读了这本悲剧,没有人不感 到同情、惋惜和愤恨的。它给人一种窒息和压抑的感觉;同时,也给人以强烈的要求改变这种 压抑的启示。从窦娥一生的遭遇中,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共同的不幸,尤其是妇 女的不幸。在她短短的一生中,遭到失母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 污吏的毒刑和判决。这种种不幸和灾难,一下吞噬了她的青春和生命,从而交织成了“惊天动 地”悲惨无比的大悲剧。 大悲剧的造成,主要原因有二:间接原因是高利贷剥削,直接原因则是官吏贪污、狱刑黑 暗和恶霸横行。其间又掺杂着虽属次要、但却是对事态发展有影响的一些原因。 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而元代则达到了最高峰。元王朝在至元时由政府设立“斡 脱所”,作为官营高利贷的法定机关,派回回人经营其事。帝王、后妃、贵臣、军官及寺观僧 道、豪强地主,都通过这个机关进行高利贷剥削。地方上的土财主则开解典库(当铺)作为私 营高利贷的处所。私人间的借贷也按照官府所订利率计算。例如本银一锭,满一年,本息共二 锭;满十年,本息共一千零二十四锭。这种利息叫做“羊羔儿息”。满期,债户无力偿还,那 么债户的牲畜、房屋、田地以及妻室儿女便当作抵押品被抢夺走;再不够,就连累到子孙、宗 族和亲友,要他们代偿或作抵押。这类事,在宋元人公私记载里数见不鲜;元杂剧中更有着普 遍的反映,“羊羔儿息”已成为最流行的话头在口头上使用着。本剧一开始就从高利贷这条线 索入手,它的罪恶活动与可怕的后果,一直在支配着剧中每个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窦天 章还不起蔡婆的银子,才不得不把女儿送给蔡婆做童养媳,第一步就注定她失掉自由而堕入只 能听从命运摆布的境地。接着,赛卢医也因债务的追逼,起了坏心,企图勒死蔡婆来摆脱高利 贷的束缚,因而发生了犯罪行为。刚巧被泼皮张驴儿父子碰见,救了蔡婆。这样一个偶然机会, 为他们向蔡婆索取报酬——勒逼成亲开了大门。同时,也是后来张驴儿威逼要买毒药而赛卢医 不敢不卖,及误毒死自己的父亲的张本。剧情一步紧逼一步,趋向高潮,都是以高利贷为其有 形的、无形的线索,并由此而很自然地引渡到张驴儿父子的身上。 张驴儿这类泼皮无赖,在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也是种族压迫的象征之一。他们大多数是 蒙古人或色目人,以属于统治种族的游民身份,依仗着与统治者的某些关系,到处游荡,惹是 生非,向北人、南人进行勒索、讹诈和侮辱。由于他们过分扰民,不利于元王朝的统治,元统 治者才不得不为此召集大臣们商议对付这伙坏蛋的办法,官书中也屡有禁令,但都无多大实际
效果。不难想象,这件事不简单,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是人民痛心疾首最不易对 付而又经常可以遇见的一种恶势力,最髙统治者对之也颇感棘手。张驴儿父子对于窦娥婆媳的 威逼、家室财产的强占和淫侮人身的企图,正是上述那种泼皮无赖(实际是元统治者的社会基 础)具体形象的刻画,那种社会黑暗现象的典型描绘 等到张驴儿下毒阴谋未逞,反而误毒死自己的父亲时,又乘机威逼窦娥,仍未达到目的。 闹到衙门以后,作品就转入另一条线索,以衙门的暗无天日、官吏的贪污昏聩和毒刑冤狱 阶级压迫、黑暗统治为暴露的主要对象。而这一切,正是元王朝统治下的主要特征 本剧并未正面写官吏受贿,但从侧面透露了一点消息。负责审理这件人命官司的楚州太守 桃杌上场就念:“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当告状人向他跪下,他也赶忙跪下,并解释说:“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这些说法,虽是元杂剧里常用的滑稽打诨的套语,如:“我做官人只爱钞,再不问他原被告 上司若还刷卷来,厅上打的狗也叫”(见《救孝子贤母不认尸》);“虽则居官,律令不晓 但要白银,官事可了”(见《灰栏记》):“官人清似水,外郎白如面;水面打一和,糊涂成 片”(见《魔合罗》):但我们不应该把它们当作通常的插科打诨来看待。实际上,应该看 作是作者鉴于当时环境和禁令,有不能明白直写的苦衷,故意用些与剧情似有关似无关的闲笔, 乐取笑的陈套,使人看了不露痕迹,以旁敲侧击的巧妙手法来揭露、讽刺官吏的贪污腐化。 最后,让窦娥鬼魂明确地说出“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的话,与“要金 银”“衣食父母”的说法前后呼应。可见那些看似闲笔的打诨的话,实寓有深意,是正面的话, 而不可等闲看过。 全剧布局重点是放在衙门的黑暗和受害者的坚决反抗上的。这就不难窥见作者创作意图之 所在了。像这样一桩人命公案,负责审案的官吏并未详细审问,研究案情,弄清真相;而只是 顿毒打,屈打成招,草草了事,视人命如儿戏。所谓“人是贱虫,不打不招”,成了官吏逼 供的普遍用语和最方便的方式。窦娥当然也逃不了这样的毒刑,她被打得——“恰消停,才苏 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这类毒刑打拷,在元剧里 也有着极普遍的详细的描绘和反映。甚至比较开明一点的官吏对之也发出无限感叹,作了一个 真切的比喻: 俺这衙门如锅灶一般:囚人如锅内之水,祗候人比着柴薪,令史比着锅盖。 怎当他柴薪爨炙;锅中水被这盖定,滚滚沸沸,不能岀气,蒸成珠儿,在那锅盖上滴下,就与 那囚人衔着冤枉滴泪一般。”——这个比喻很形象,的确道出了衙门的残酷、黑暗和囚人的上 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痛苦、冤屈和绝望。不正是这样吗?窦娥这场冤狱的造成,酷刑起了重要 的作用一一尽管它对坚贞不屈的窦娥本身不起作用,但要用之对付蔡婆以威胁窦娥的时候,善 良的窦娥,却不得不以自己的死来代替婆婆的受刑了。看来,贪污、酷刑、冤狱三者结成不解 之缘:可以说:贪污是造成冤狱的必然原因,冤狱是贪污的必然结果,而酷刑则是联系着两者 的锁链。多少个善良的窦娥屈死在这条锁链之下呵!“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 是对当时统治者血腥罪行的控告,是被压迫人民忿怒的呼声! 窦娥,这个至死不屈服的反抗形象,具有既十分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十分倔强坚定 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性格的优良传统。她虽年轻守 寡,但对婆婆非常孝顺,决定侍养婆婆到老。当官吏要对蔡婆用刑时,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解救 婆婆的危难,这是超乎寻常人所谓“善良”的范围的。临刑之前,还央告公人们往后街走,怕 在前街遇见婆婆,引起老人的伤心和气愤。——她为婆婆想得太周到了!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 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有甕不了的浆水饭,甕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 陌儿 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说得多么委婉可怜,多么令人同情!甚至她做了鬼魂, 案情大白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嘱告自己的父亲收养蔡婆。——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
效果。不难想象,这件事不简单,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是人民痛心疾首最不易对 付而又经常可以遇见的一种恶势力,最高统治者对之也颇感棘手。张驴儿父子对于窦娥婆媳的 威逼、家室财产的强占和淫侮人身的企图,正是上述那种泼皮无赖(实际是元统治者的社会基 础)具体形象的刻画,那种社会黑暗现象的典型描绘。 等到张驴儿下毒阴谋未逞,反而误毒死自己的父亲时,又乘机威逼窦娥,仍未达到目的。 闹到衙门以后,作品就转入另一条线索,以衙门的暗无天日、官吏的贪污昏聩和毒刑冤狱── 阶级压迫、黑暗统治为暴露的主要对象。而这一切,正是元王朝统治下的主要特征。 本剧并未正面写官吏受贿,但从侧面透露了一点消息。负责审理这件人命官司的楚州太守 桃杌上场就念:“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当告状人向他跪下,他也赶忙跪下,并解释说:“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这些说法,虽是元杂剧里常用的滑稽打诨的套语,如:“我做官人只爱钞,再不问他原被告; 上司若还刷卷来,厅上打的狗也叫”(见《救孝子贤母不认尸》);“虽则居官,律令不晓; 但要白银,官事可了”(见《灰栏记》);“官人清似水,外郎白如面;水面打一和,糊涂成 一片”(见《魔合罗》);但我们不应该把它们当作通常的插科打诨来看待。实际上,应该看 作是作者鉴于当时环境和禁令,有不能明白直写的苦衷,故意用些与剧情似有关似无关的闲笔, 逗乐取笑的陈套,使人看了不露痕迹,以旁敲侧击的巧妙手法来揭露、讽刺官吏的贪污腐化。 最后,让窦娥鬼魂明确地说出“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的话,与“要金 银”“衣食父母”的说法前后呼应。可见那些看似闲笔的打诨的话,实寓有深意,是正面的话, 而不可等闲看过。 全剧布局重点是放在衙门的黑暗和受害者的坚决反抗上的。这就不难窥见作者创作意图之 所在了。像这样一桩人命公案,负责审案的官吏并未详细审问,研究案情,弄清真相;而只是 一顿毒打,屈打成招,草草了事,视人命如儿戏。所谓“人是贱虫,不打不招”,成了官吏逼 供的普遍用语和最方便的方式。窦娥当然也逃不了这样的毒刑,她被打得──“恰消停,才苏 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这类毒刑打拷,在元剧里 也有着极普遍的详细的描绘和反映。甚至比较开明一点的官吏对之也发出无限感叹,作了一个 真切的比喻:“……俺这衙门如锅灶一般:囚人如锅内之水,祗候人比着柴薪,令史比着锅盖。 怎当他柴薪爨炙;锅中水被这盖定,滚滚沸沸,不能出气,蒸成珠儿,在那锅盖上滴下,就与 那囚人衔着冤枉滴泪一般。”──这个比喻很形象,的确道出了衙门的残酷、黑暗和囚人的上 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痛苦、冤屈和绝望。不正是这样吗?窦娥这场冤狱的造成,酷刑起了重要 的作用——尽管它对坚贞不屈的窦娥本身不起作用,但要用之对付蔡婆以威胁窦娥的时候,善 良的窦娥,却不得不以自己的死来代替婆婆的受刑了。看来,贪污、酷刑、冤狱三者结成不解 之缘;可以说:贪污是造成冤狱的必然原因,冤狱是贪污的必然结果,而酷刑则是联系着两者 的锁链。多少个善良的窦娥屈死在这条锁链之下呵!“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 是对当时统治者血腥罪行的控告,是被压迫人民忿怒的呼声! 窦娥,这个至死不屈服的反抗形象,具有既十分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十分倔强坚定, 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性格的优良传统。她虽年轻守 寡,但对婆婆非常孝顺,决定侍养婆婆到老。当官吏要对蔡婆用刑时,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解救 婆婆的危难,这是超乎寻常人所谓“善良”的范围的。临刑之前,还央告公人们往后街走,怕 在前街遇见婆婆,引起老人的伤心和气愤。──她为婆婆想得太周到了!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 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 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说得多么委婉可怜,多么令人同情!甚至她做了鬼魂, 案情大白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嘱告自己的父亲收养蔡婆。──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